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说得简单,做起来难。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自我发现,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有效因子,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辅以适时适当的评价。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谈谈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发现的体味和感悟。

一、把知识化为问题,才可以激发自我发现的动力

笔者经常询问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上初中与上高中的区别。这些在初中的优等生说:初中老师教得细,只要把笔记记好一定会考到好成绩;高中老师教得快,自主学习的时间多,有时不太适应。其实其本质还在于初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记住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学生没有学会自我发现的方法,只会死记笔记,死记知识,到了高中,在老师没有详细笔记可以记的情况下,就不适应了。教会学生自我发现,老师要把知识化为问题,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动力,教学的起点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仅是对老师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考验,也是对是否熟悉学情的挑战。我们看提出的问题合不合格,标准是看它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什么样的问题能如此?它要与学生的知识有结合点,学生知道一些,但又说不清。最忌讳的,就是从教材里抠两句话,给一个空儿,学生打开书就抄上去了,这是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阶梯。例如《济南冬天》一课,作者开篇用对比的方法,把北平、伦敦、热带地区与济南进行比较。对这段的理解,如果教者的问题是“这里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情”,学生可能就会很快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过于快捷,学生并不能感受到对比手法的好处。我们可以把关于对比的知识问题化,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曾在冬天到过济南,并没感受到济南冬天有多么的温晴,为什么老舍先生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从老舍的生活经历出发去思考。”学生们就会寻找并阅读关于老舍生活经历的资料,就会发现:第一,老舍对北平、伦敦、济南都有着亲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把感受一比较,就突显出济南的温晴;第二,老舍刚从国外回来,一回来就来到济南,他对祖国大地的情感是可想而知的;第三,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把济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济南有着独特的感情……有着学生这样的自我发现,“对比”的好处还用老师再讲吗?

二、对问题充分思考,才可以挖掘自我发现的深度

充分思考才有自我发现。教者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留充分的时间让给学生去思考,有的问题提出后,仅停留片刻,只要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急于让学生发言。学生思考不到位,回答时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让学生充分思考,教者要作有效的指导。一是要拓宽学生思考的宽度,指导学生从行动对象、时间、空间等角度思考。如教《孔乙己》一课,要引导学生不能单看孔乙己一个人,还要看与孔乙己相关的人,还有课文中没有出现但隐约可以感受到的人,孔乙己的昨天、今天、明天,孔乙己在酒店、在街上、在自己家里、在丁举人家里等,这样学生思考的面就广阔了,思考的路子就多了。二是要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指导学生从背景、前因后果、逻辑关系、文章原文等角度思考。如教《呼兰河传》节选,老师出示给学生,小说里的片段:“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害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的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由这个片段,让学生充分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发现,“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我”关爱的人,唯有祖父。接着再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结尾,有了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会进行充分的思考,就会发现作者快乐的心灵深处无限的寂寞。

三、把思考进行展示,才可以丰富自我发现的内涵

课堂上,多数学生不举手不发言。究其原因,主要还在老师没有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有小组交流、辩论、改编课文、角度朗读等多种形式。如《老王》,老王的孤苦究竟到了什么地步?袁庆国老师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一段演绎得非常到位:

杨:老王,你家里有什么亲人啊?

王:有个哥哥。

杨:那不错呀,哥俩有个照应。

王:死了。

杨:哦,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有两个侄儿。

杨:两个侄几怎么样,能帮你吗?

王:没出息。

杨: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王:没有了。

(袁庆国《(老王>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对话之后,老师接着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这时学生就有了深刻的自我发现:“有个哥哥”,让人心一热;”死了”,心一冷。“有两个侄儿。,又让人心一暖;“没出息”,让人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感情在起伏,对老王的孤苦有了深刻的领会。

四、用展示表达个性,才可以培育自我发现的素养

学生自我发现,其实是思维个性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应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比如,当教《囚绿记》时,会发现诸多教参对文章主题的说法不一致,这时教者可以引导:“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多种说法,大家也可以各抒己见。”在学生的自我发现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充满个性的主题论,如果这时再举行一个辩论会,课堂一定会生发意外的精彩。

五、对个性进行鼓励,才可以保持自我发现的热情

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我们不仅要包容,更要鼓励,只有对学生自我发现彰显个性的思考进行鼓励,学生才有继续自我发现的热情。于漪老师教《木兰诗》,有学生提出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于老师的方法是先鼓励再表态:“据我所知,一千年以来,你是第一个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你很不简单。古代女人究竟从什么时候裹脚的我也不清楚,课后我们共同查阅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课后于老师和这个学生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明白中国女人裹小脚是从南唐李后主开始的。于老师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发现的快乐,保持了自我发现的热情。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课堂 有效性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具、模型等呆板、单调、枯燥的不足。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各地的冬景图,通过预习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济南的冬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冬天的诗句,找出贴切的描绘济南的冬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屏幕上,学生不但可以看到那温晴清爽的“冬”,还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海”。在《烟台的海》一课中,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浪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朗读时,我用了自己进行剪辑过的音乐,配合着烟台的海的四季图,最后在海浪声中结束全文的朗读。可以说,这段音乐使得这些难得见大海一面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海的味道,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抽象的形象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随着小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在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的根本原因,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发挥想像进行写作训练:《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苏州园林》一文,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承德的避暑山庄,上海的北海公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其他一些古代园林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研究它们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四、运用多媒体,多管齐下,强化记忆

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厌倦了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一提起要记就头痛。但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或很难做到这一点,用上多媒体就不一样了。

在《我们家的小男子汉》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对于课文的重点:男子汉应具备的品质,我做了如下设计:在屏幕上出现了超市的货品架,罗列出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在有限的钱数内,到超市采购你认为男子汉应具备的品质并简单说出理由。当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展示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在教《柳叶儿》时,我意识到,那个时代离我们的学生已经太远了,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的。上课时,我用电影中的剪辑片段来导入新课,然后,在低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进行范读,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唤起同学们对那段困苦岁月的关注,体会到父辈的艰辛,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运用多媒体,开拓教学资源

运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大树和小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很难把这些知识条理化,教师串讲起来往往也感到费时费力。若用多媒体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理解和掌握。如将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认真分类、梳理、总结之后,用电脑制作成幻灯片,同时再添加一些播放效果,课堂上讲授时让这些知识内容进行分步骤显示,即先显示提纲,待学生回答问题后,再显示提纲以下的内容。待复习串讲完之后,整个内容都将显示在大屏幕上,使得条理非常清晰,课堂效果比较好。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应注重时间的安排,讲求实效性

注重时间的安排是多媒体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就不用教师的引导了,把课堂都让给多媒体了,这样不行,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同时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信息不能过于紊乱

太多的教学信息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注意:同一模块的字体统一,颜色统一,动画展示速度不宜过快,教学内容的出现必须符合一定顺序。

3.多媒体教学不应该取代板书内容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一、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阅读。笔者在此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创新的方法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教学前展示多媒体课件,并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索,这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好方法。

笔者在教学之前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制作一些多媒体的小课件,用动画、影像资料等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用问题引导他们思索,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的时候,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斜塔实验的场景,但是却并不将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能从这篇课文之中学到一些怎样的科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相比文字而言,图像和影像资料等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

当然,除了影像资料以外,有些开放性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梦溪笔谈二则》的“以虫治虫”的时候,笔者就会提出问题:“大家平常喜欢虫子吗?有没有讨厌的虫子?面对讨厌的虫子,大家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啊?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在治理虫子的时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从一些和学生切身相关的小事情出发,延展开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阅读课文。

总之,笔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从而对学习产生乐趣,形成动力。

二、精读分析,品味词句点滴精彩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仔细地分析文章中的词句,并且从中体会文章的情感,笔者为了更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理解课文,采用了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设置一个情景交融的阅读氛围,这实际上就是促进学生进行精读,品味词句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笔者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在有趣的情境之中品味课文。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让学生为“济南”画一幅肖像,让他们思索课文中的“济南”穿着怎样的衣服,有着怎样的肌肤。让他们当一个画师,尝试将“济南”的形象画下来,让他们从课文中寻找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也有些学生提到了“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些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回答表示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并品味文章中的词句内容了。

让学生投入情境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词句,更能帮助他们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尝试在阅读了课文之后,从课文之中找到一些词句,既能够起到说明中山陵的作用,又蕴含着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课文,这样能更好地让他们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好,更能够让学生对理解文字含义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阅读延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只靠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还采用了一些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正如罗丹曾经说过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少的则是懂得发现的眼睛,所以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也鼓励学生多发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话题,并深入思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去思索一下这篇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去网络、图书馆等寻找相关的资料,并撰写学习笔记,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分享。结果有的学生从端午节本身出发,去寻找一些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习俗,包括少数民族是否也过端午节,各地端午节习俗有什么不同等。而有的学生则从端午节想到了其他的节日,从而去寻找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是外国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由此可见,所谓的文中的奥秘,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这样就更加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阅读延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断地思索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但现在仍然有不少教师迫于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压力,简单枯燥地印制了大量的阅读资料,机械地操练各种应试技巧,结果弄得学生怨声载道,把原本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使得学生一提阅读头就大,甚至上语文课就打瞌睡。据调查,现在很多毕业班的语文课都变成学生偷偷完成其他作业的课了。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是可怕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可悲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笔者想和大家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

不管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是“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说的都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 配乐朗读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而传统的朗读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听读,这很容易让学生造成听觉疲劳,更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这样的听读,往往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配以或悠扬或悦耳或伤感或激越的音乐,学生就能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能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营造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紧张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并陶醉其中。

(二) 视频朗读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频繁,这就使朗读更加丰富多彩。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喜欢配乐朗读,对于视频朗读更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使用一些视频朗读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对学习的强烈兴趣,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晴的冬天之景的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验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水草天,多态多姿。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既形象生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 创新课本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死的课本、死的知识很是厌恶,而对丰富多彩的课堂却意犹未尽。为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课文设计为朗读型课文、学法指导型课文、文学欣赏型课文、自主阅读型课文、思维训练型课文、探究型课文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朱自清的《春》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对论证严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文章,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另外,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短剧表演,让学生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学生的表演风格不同,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大大地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四) 及时肯定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有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课堂内外,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大方方说出对学生的肯定和赞美。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一个片段,或者无意地帮助了别人,说出了一个新闻,道出了其他同学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或者大胆地谈了对某篇作品的感受心得,都应当极力地表扬他们,充分肯定他们,这自然而然就营造了一种读书乐、读书美的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重视阅读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兴趣是根,科学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之树能够长青的持续养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而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者、阅读内容的选择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以及阅读疑难的点拨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书、善读书。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培根也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各种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也可以搜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或者把自己阅读中的深切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尽量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如教学《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丁举人的毒招的扩写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设计“菲利普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于勒上门之后”等练笔。

(二)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精读、略读、浏览是读书的三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体裁,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阅读,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如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一些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可作浏览。

三、 开展阅读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对于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潜力,都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开展如下活动。

(一) 比赛

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如成语接龙、课外知识大比拼、读书征文比赛、快速阅读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彰显才华的舞台,这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乐趣,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这样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

(二)展览

学生在读书看报时,往往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它们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积累好,然后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最多最好,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一个“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通过它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优秀习作、优秀周记等。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挂在“心语屋”内。这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并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就能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高玮.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0(1).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思考:语文是什么?我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准备好,这包括情感的准备、思想的准备、内容的准备。

首先,要做好情感的准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的共识。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语文情感的培养。要让学生爱语文,自己要先爱,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注重读书,注重知识的积淀,因为学生喜欢知识渊博的教师,这是毫无疑问的。能够轻松愉快地上课,还能幽默风趣地讲几个故事,会让学生爱上这个人,并爱上这门学科,也算是为语文教学做了贡献。

其次,做好思想的准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新的时代下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能象过去一样,拿着一支粉笔不停地讲啊讲,学生就听老师一个人在那高谈阔论,自己埋着头不停的写着,谁不写就要挨批评,说他态度不端正、不爱学习,甚至还扣上不尊重老师的帽子。通过学习,我们教师也获益匪浅,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师生都是一种帮助、一种成长。反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观念得到了更新,这种思想上的准备,让我们在教学上去伪存真。

第三,做好内容上的准备。这也是最重要的,就像打仗一样,无准备的仗肯定是必输无疑的。因此,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布置学生预习和布置自己预习。我们有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做预习,这很好,我自己也是这样要求每一位学生的,而且也很有用。很多学生对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先认真朗读,家长签字,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因为学习语文本来就是要多读;同时还要认真做笔记,每个人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梳理生字生词,理清课文思路,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赏析重点语句,分析写作技巧,等等。第二天上课时我先检查预习,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包括他的笔记。学生既熟悉了教材,又练了字,同时他们也懂得了什么是美,因为要设计自己的版面啊。有的学生真的做得很好,书写端正,而且看上去美观,很不错。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同时,也要布置自己的预习,这不仅仅是写教案,因为你自己有的资料,学生也有啊,而且可能比你的还要全面。因此,教师要做的就不仅仅只是熟悉一下课文内容这么走马观花似的,更要做的是多想想:怎么上好课?用什么方法?怎么让学生觉得有兴趣?这也要求一个字:“新”。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散文和诗歌,怎么让学生体会这种诗情画意的美呢?我想借助绘画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春》是朱自清的散文,读着这篇散文,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象立即呈现眼前:广阔的田野,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杏花,雪白的梨花,嗡嗡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欢快的鸟儿,五彩的风筝,以及绵绵的细雨,如诗如画。怎么上好呢?我想那么就画吧,即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先让每一组上来一个同学,画完之后,给同学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其他学生在下面画,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的也不是很流利,但他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很热烈,同时能大胆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很有收获。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对课文内容有了兴趣不是能学得更好吗?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于是,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中,都借助绘画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讲故事、表演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有些课文内容比较多,篇幅相对要长一些,可以借助讲故事、表演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较难理解,于是就提前让他们自由组合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在课前认真排练,在表演时适当地作一些指点,自己也可以参与进去,读读旁白啊,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并且活学活用,让他们不拘泥于课文,不管用哪种方式,只要能把课文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在表演时,好多学生的表演让大家哈哈大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依赖多媒体引起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我想,在某些课文中,或某个单元中,能适当地采用多媒体,那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是课前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例如七(上)第五单元中的《风筝》《羚羊木雕》《散步》《散文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既可以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又可以带来思想上的感动和震撼。一件平凡的、小小的事,通过多媒体能直观地呈现“爱”这个大主题;地震中不屈的生命、病痛中母爱的执着、灾难面前舍己为人的高尚等画面,让学生感动得流泪。这是现代化技术带给我们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