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孩不笨电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语言选择
1.引言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选择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Wardhaugh(1998:86)认为“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 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Trudgill(2003: 23 )指出语码转换是指“双语或双方言者在同一个对话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或者是从类方言转换到另一种方言的过程”。对于具体的某个人而言, 他并不是仅仅处于某一固定的语码环境之中, 而是处于动态的、多种语码共存的环境之中。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是一部反映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新加坡影片,其中的大量台词和对话中存在语码转换现象,本文结合语言顺应论,以顺应性模式为框架来探讨语码转换,并从这部电影中选取例子辅以说明,期待对言语交际的这一重要现象有全新的认识。
2.顺应论和顺应性模式之略谈
顺应论是Verschueren于1999年在他的《语用学新论》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语用学研究模式。顺应论认为交际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进行顺应, 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
Verschueren(1999:55-56) 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驱使下,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不断的语言选择,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语言的三个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有必要进行语言选择。变异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具有多重选择,商讨性指语言使用者可以以灵活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能够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从而促成交际的成功。
于国栋(2004:77-87)提出了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将顺应原则归纳为“在不同意识水平上从可供选择的语言资源中进行商讨性、社会性的语言和非语言选择, 从而实现或接近具体的交际目的”。其中,交际者需要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三个方面进行顺应。
3.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
3.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顺应语言现实是有两个方面决定,一个是语言本身,如词汇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又由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决定,因为多语者对每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并不相同。
如果某个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或者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的时候,那么当这两种语言的接触就会导致现语码转换现象。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某方面的空白,比如有些新词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翻译, 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便直接借用英语来填补这个词汇空缺。另外,为了使表达简便准确,当某个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比较复杂或并不确切的时候,也会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
例1.小混混甲:记得,偷那个Ipod,最贵的。
例2. Tom爸爸:我买了个最新的3G手机给你。我们平时很少见面,有了这个3G手机,你就可以在电话上见到我。
例3. Tom妈妈: 你只会blogging, 读书却一点用都没有, 有些人因为blogging 而去坐牢了, 你还天天 blogging。
例1中的“Ipod”在中文里没有对应的名称,所以说话人直接引用英文表示,发生了词汇借用。例2中的“3G”的是“The Third-Generation-Commun ication”的缩略形式,中文对应翻译是“第三代通讯系统”,可见使用3G这一表达更为简洁。例3中的“blogging”在中文里对应着“写博客、写微博、写网络日志”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采用原始英文词汇“blogging”使表达更清楚确切。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也取决于说话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因为多语者对每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并不相同,为了提高语言的效率和表达的准确性,说话人有时会转而使用掌握较好的语言。
例4.校长:violent的家庭就有 violent 的孩子, actually,parents就是孩子的role model。
剧中的校长华文比较薄弱,成长的爸爸不懂英文, 所以校长尽量试着用中文和他们交流, 但是由于一些表达困难, 她又不断地用英语来发挥辅助功能以便谈话能够顺利继续,这就反映出校长对自己中文掌握程度的不断顺应。
3.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社会阶层、风俗和行为准则的顺应。只有顺应社会规约,才能避免侵犯社会禁忌或造成交际双方的尴尬。语码转换中的标记性和情景语码转换都是为了遵循社会规约。前者是为了强调交流双方的共同种族,地区或团体这一背景来加强亲密感和团结性。后者是由于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例5.同学甲:How is your test?
晶晶:Twelve ,funny,付老师never scold me. Wow, cool man.
付老师:晶晶,你知道你的测验拿几分吗?
晶晶:Twelve,十二分。
该例中晶晶的语码转换属于一种情景语码转换,因为她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英语,但是在见到教授中文的付老师时出于礼貌的考虑,马上改用中文(十二分)进行纠正。这一语码转换源于晶晶对应当尊重老师这一社会规约的顺应,否则很有可能引起付老师的不满,进而阻碍交际的进行。
3.3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语码选择不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交际者会用语码转换来表达特定的情绪。语码转换中的喻意语码转换就是顺应心理动机的一种典型的语码转换形式。
例9. Tom爸爸:你这件衣服很cool,妈妈买的? 一定是你自己选的,妈妈不可能有这么cool的眼光,她只会付钱,whatever!
Tom: So lame。
Tom爸爸:你们快放假了啊。
Tom:嗯。
Tom爸爸:爸爸打算请一个星期的假要带你们去美国玩,cool man。
本例中Tom和他的爸爸都采用了语码转换。他的爸爸想缓和与Tom的关系,引起Tom的好感,所以故意使用了一些青年人常用的一些较为时尚的表达“cool” “whatever”等。而一向与爸爸用中文交流的Tom则换用英文来表示自己的抵触情绪。
4.结语
新加坡是个多语使用者众多的国家,语码转换现象在社交活动中较为普遍,这些语码转换现象多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但是总体来讲,这一顺应模式在很多语言社区中都是有效的交际策略,恰当的应用都能够使交际者适应交际环境,顺利完成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Trudgill P, 2003.Socio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3.
[2]Verschueren.J,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 London: Arnold.55-56.
《小孩不笨》是由星霖电影私人有限公司出品的105分钟新加坡儿童喜剧电影,由梁智强执导,黄柏儒、洪赐健、李创锐等主演,于20__年2月9日在新加坡上映。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1我是和两个孩子一起一边流着泪,一边反思观看了《孩子不笨1、2》两部影片的。影片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一种父母与孩子正确相处的信息,灌输一种亲子相处的理念。两部影片都是前半部分轻松、有趣、搞笑,后半部感动、赚人热泪。而且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事情自己也做过,有些话自己也说过。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家长,观看以后发现,原来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时,在我们心中都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我们绝不会觉得他们比别的孩子差,更不会嫌弃他们。在他们还是宝宝时,他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发音不清的音符,我们都会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但当他们渐渐长大,越来越能干、懂事了,我们却总是埋怨自己的子女,没有别家的孩子好,习惯于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只看他们不好的地方,只向不好的方面想,只会一味说他们哪方面不好,哪方面不对,放大缺点而缩小优点。
虽然也知道对孩子很不公平,但我们还是不会改变,因为我们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好让他们把缺点都改成优点,从而能成为完美的人。但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想想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这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完美的,就如我觉得影片中的文福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Terry的妈妈会认为他太多管闲事了。而Terry在他妈妈心中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我觉得他太没个性,太没主见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不需要羡慕别的孩子优秀,就算有人拿我们眼中优秀的孩子与我们交换自己觉得满身缺点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在我们心底,他们还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既然他们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我们更应该多表扬他们。
《孩子不笨2》的开场很特别,也很有创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都乐意听夸奖的话。片中也一直阐述着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吝啬自己对别人的夸奖。生活中,年轻教师对班中的学生的称赞与奖励让其他班的学生感叹“那边风景独好”;老板娘对打工伙计的点滴表扬和鼓励换来的是伙计卖力的工作。但影片中的老师不懂得这一点,一位同学难得做了一次作业,却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做得这么差跟不做没什么两样”;从而使学生觉得,原来做与不做同样挨骂,当然就没有再做作业的动力。家长也不懂得这一点:孩子帮自己修好了电脑,找回了重要的资料,他却将刚才挨上司批评的气一股脑儿地给了孩子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孩子本来满心希望能让父亲知道,自己虽然读书不行,但也有别的本事,却成了痛苦的回忆。我想:我们在孩子的心中也是无可代替的,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但会更在意家长的肯定。
我们平时除了检查学生作业,给孩子吃饱穿暖,看看孩子睡着没有就算是尽了职责、完成任务。使孩子觉得“凡是我们喜欢的大人们都不喜欢,凡是大人们喜欢的我们都不喜欢。”孩子有问题,我们通常因为忙和没耐性的习惯一审二逼三恐吓,最后总是对孩子说:“我对你太失望了”。慢慢地,他们对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以及训斥早就练就一副“好听力”,正所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们认为自己说不说都是错,都要被骂,结果他们慢慢地就变成了“哑巴”,连与我们说话都懒得开口了,这就很容易出现“代沟”,那么小孩子就越来越难管教,其实这就是缺乏沟通。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沟通从心开始。”其实“沟通”与“表扬”同样重要。
我觉得学校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真的很适合,使孩子知道,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家长们赚钱也都特别不容易,他们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所以才会疏忽了和孩子的沟通,家长们亦会担心管不到而使孩子学坏,但管得太多孩子会觉得无私隐、无自由。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孩子,希望父母可以了解你们,同时父母也希望你们可以体谅他们,只有大家都愿意沟通,才能做到孩子开心,父母放心!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2亲情总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羁绊,也是我们最易忽略的情感。而在与之相处之时我们彼此或许都不是那么融洽,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争吵。首先我想在思想上我们就有很多分歧,有些父母认为对于我们好的我们往往却不觉如此。看过小孩不笨之后,我觉得那些小孩又何尝不是我的缩影呢?当记忆之门打开,往事尽在眼前浮现。
从小我就是一个叛逆的小孩,我总是不被大人们喜爱,那时总是在妈妈的藤条与吼骂之下长大,但那时只要妈妈要打我,我就跑,要是骂我就骂回去,就像小孩不笨中的成才一样。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有次在家看电视,妈妈回来把我打了一顿,然后我一生气躲在奶奶家的柴房里不出来,到中午时他们才发现我不见了,然后从村头一直找到村尾,我只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当呼声渐行渐远,我又悄悄的溜回家里,跑到家里的天台上坐着,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等到他们回到家再跑到天台上时看我满脸通红,而他们也已是汗流加倍,爸爸很生气的打了我,那还是他第一次对我动手,无论妈妈和奶奶多么不喜欢我,我一直都是他最骄傲的女儿,可他却打了我,我哭了,不知道是因为被打还是因为愧疚。然后因中暑而晕倒了,自然没有看见他们气愤的背后那颗担忧的心。之后虽然还是会被骂被打,但终不会为此而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
等到上初中时,有次一家人一起去外婆家拜年,路上看见二姨家的弟弟妹妹,爸爸说我比较大,于是让我下车,载着二姨家的弟弟然后走了,让我和妹妹们一起走,我们家离外婆家很远,所以我上初中了但对于外婆家的路依旧记得不清楚,同时我跟她们交流也不多,她们要等二姨过来然后一起,我向来不是一个愿意等待的人,再加上认为爸爸不要我带别人家的孩子走了的幼稚想法的产生,一气之下说你们等我先过去,结果很不幸,我迷路了,最后原路返回等待他们的寻找,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分散在畈上一路找寻着我,而我虽然迷路但年少的我似乎并不害怕,就在那无聊的等待着他们的身影出现,最后被小姨夫给领回去了,回去之后他们笑着讨论的是如何把我找到的,在哪把我找到的,至于我为啥要先走,我不开心的表情,迷路会不会害怕,怎么连路都能走错等等就自然无人去问津了,我倒也乐得不必为这么大还迷路而难为情了。只是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只要我一个人要去稍微远些的地方他们总是不让,要是真去了并安全到达时他们就会投以赞赏的眼光。
等到上高中到现在妈妈的藤条已被折断,谩骂也不再出现,转而出现的是不住地唠叨和叮嘱。而那些被视作可笑幼稚的行为亦不再出现,替代的是那些个我知道了,你放心,你不用担心,我又不是小孩子等等的话语。随着时间渐行渐远,思想及行为也开始趋于成熟,也慢慢开始了解他们的心情,试着去和他们交流,虽然我们之间还是有很多意见分歧,但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去维持我们的爱。而我现在也无论在干些什么总会每天坚持打个电话回去汇报一下自己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些平日里的琐事但我知道妈妈都很想听很想知道其中每一个细节,而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去一一为她诉说吧。
每个家庭都有他自己独有的教育方式,或许不一定会被我们所接受,但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的父母的,只是在这种最亲最近的关系中,我们反而忘记了如何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如何去交流我们的情感,如何诉说我们对彼此的重要。但无论如何只有坚信这份爱依然存在永不湮灭,那么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就不会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即使会也总能找到回去的路,不会使得自己弥足深陷。
家对于我们来说永远说是一本深奥又不可不读的书,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就开始在品读之了,然后慢慢长大,成为别人父母,说着父母曾对我们说过的话语,最后变成爷爷奶奶,这样周而复始,在家这个我们一生不能丢弃的书中反复品读,相互关心与体谅就是这部书灵魂之处。而沟通则是我们在翻阅之时所不可或缺的字典,只有通过沟通我们才能更好的品味到它的灵魂,达到彼此心灵交汇的彼岸,使得生命之树常青。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3《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写了国彬,文福,Terry三个好朋友他们都在一个被视为无药可救的班级,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给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小孩不笨》将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手法幽默,轻松风趣,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国彬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却喜欢画画,而母亲不允许他画画,母亲看重的是分数,分数像一块石头板沉重地压在母亲心头上。每次考不好,母亲是倍感压抑,脸拉得老长,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态度与方法是不可取的,后来国彬考试作弊,被当场抓到,由于接受不了母亲的教育,于是就跳楼自杀,后来被警察救起,于是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中:难道考试考不好,发生这种事只是孩子的错吗?“考孩子的知识,考妈妈的心态。”其实我们不必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因为分数与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分数只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一方面,决不能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母亲是否应该觉得,只要努力过了,考多少也无多大关系。应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呢?现在孩子输掉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份做人的志气,人生中难免有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爬起来,这点痛算什么,我们要有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才行,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让孩子全面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Terry生活在过分的溺爱中,所以他总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没有主见,其实这也并不只是孩子的错,他的母亲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把一切都给了孩子,然而她的行动却告诉孩子—你是无能的,不行的,没有用,只能让我来帮助你。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没有独立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父母应教给孩子坚强不屈的意志,勇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
文福的家庭条件不好,学习也不理想,母亲于是对他失去信心,叫他边学边帮忙做生意招待客人,这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不论是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如今家长们应远见卓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期盼,只因为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则望子成龙望穿眼,望来望去一场空,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
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心存感激,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点点滴滴的爱中成长。让我们也扔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4现实中的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而《小孩不笨1》中的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是EM3 (差生班)里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也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才看了一会儿,便被影片中诙谐、幽默、搞笑地剧情以及三个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动作深深地吸引和感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Terry,喜欢幻想,是个大少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就哭,没有主见,但我最欣赏他的就是幽默和知恩图报;国彬不太会念书,可是很会也很爱画画,然而他的妈妈却只希望他能能把书读好,拿到好成绩,因此国彬深受妈妈压力的影响,同时常常遭到体罚;文福一心想替辛苦卖面的母亲及自己都争一口气,在别人面前能抬得起头来,他说过一句话,令我很感动:“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们的新班主任——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摸清楚,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
喜欢幻想的Terry是个大少爷,他的爸爸,开了一家肉干公司,但不喜欢帮助别人,在Terry老爸老妈的影响下,他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了。他们家还有Terry的姐姐,它总希望妈妈能给她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她的老妈却以“爱”的名义,管这管那。总之,Terry的一家是有个性的一家。
再说国彬,他喜欢画画,还因为画画救过Terry和文福,但却得不到妈妈的认同,他曾想过跳楼自杀,但是没有成功。之后,他的妈妈就患上了血癌,爸爸也下了岗,一家人的支柱都没有了,虽然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在这三个主角中,最讲义气的要数文福了,从来不计较别人怎么对待他,只是不管谁欺负了自己的朋友,他总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也是这3个小孩中最不富裕的一个。他要帮妈妈管理大排档,又要照顾弟弟,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曾经说过:“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令我非常感动。其实,即使生活不富裕,但只要你有一个理想,那你便会成功。
爸爸妈妈,请你们多看看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吧!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己看得起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来发展自己。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非常深刻,难忘。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天赋。但很多时候却因为父母过 于重视学习而被忽略、埋没。影片中的李老师正是一位善于挖掘孩子优点的好老师,她对EM3的同学怀着的不是无药可救的心态,而是充满希望的!爸爸妈妈们,老师们,请多点看看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吧!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5最近看了新加坡的一部有关家庭、教育、成长的一部电影《小孩不笨2》。里面很多情节都体现了那时新加坡的相关问题,时至今日,我认为这部电影对当代中国来讲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接下来,我从某几个情节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宇哥知识浅薄,如有错误,还请包涵。
首先,我想谈一下有关性教育的问题。网上此刻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人在教育自我下一代的时候最避讳谈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有关性的教育,一个就是对死亡的思考。影片中由于缺少性知识的普及,杰瑞的同学从电视节目中推测和女生牵手等一些亲密行为会有小孩,而杰瑞正好和一位女生有过此类行为。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杰瑞并不明白其真实情景,为了可是早当爸爸,在不敢向家长教师求助的情景下,做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举动。
性教育为何这么难普及?我想第一层原因就是性教育与传播黄色信息的界限太不够明显。黄赌毒作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三大因素,性教育一旦资料不当,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但讳疾忌医就是正确做法吗?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儿童能够很早的接触网络,儿童获取的很多信息都是被动选择。所以,如果不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往往会从一些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某些信息,以此来满足自我的求知欲。
其次我想是因为中国长时间受儒家思想严重,在性启蒙方面过于保守。当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所以如何正确的,科学的对孩童进行性教育是当代大人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缺少性教育而引发的杯具层出不穷,而所以受伤的往往就是那些无知的少男少女。有些问题宜疏不宜堵,如何正确解决,有何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家长在家庭子女以及工作上的处理问题。由于父亲工作忙,杰瑞的表演父亲拒绝去观看,所以引发杰瑞偷钱等一系列事件。其实在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身边就在上演类似的故事。由此现象引发出的更典型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何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抉择呢?作为一个男人、一家之主、一个家的顶梁柱,为了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而选择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忽略了对爱人、对孩子的关心。其实这个问题在明面上看根本就是无解的,老婆孩子渴望更好的生活又渴望得到更多来自家庭中男人的关心。在必须程度上,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种想法。看似是唯一解的就是能够实现自认为的财务自由后,便不再对更高层次的生活抱有幻想。然而人作为感性动物,从一生下来就是有欲望的。俗话说的好,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或许能够为有相关问题的人一些启发吧。
当然这部电影里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青少年与社会、青少年的交友问题。如果逐一分析将会有很大篇幅,宇哥精力有限,暂时先写出这两个方面的看法,以后若有时间和机会重观此片,应当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能够自我观看一下这部电影,相信你们会有自我独特的看法和思考。
小孩不笨的观后心得相关文章: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总结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小学范文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感想初一范文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总结六年级范文5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大全
电影《小孩不笨2》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观《小孩不笨2》有感500字作文五篇
小学生后天观后心得范文5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星期三,陈老师给我们全班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教育影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使我感触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孩不笨2》描述了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终于找回“曾经茫然、失落的心灵”!剧中的学谦、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奚落,这种失落感我们也有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没有鼓励和赞赏我们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们,总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好,总以为他们是对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连跟我们沟通的时间也没有。当然,我们也了解父母是为了这个家而忙碌,但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我们吧,哪怕是半个小时,我们也需要你们的关心,也期待你们的赏识。如果我们因为缺乏教育而像电影中的学谦走上一条不归路,那挣来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后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成长和回头。如果说父母打孩子还可以理解,但学校通过全校师生的颜面鞭打孩子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学生,我觉得很残忍,我不赞同这样做。这样做也许可以令孩子取教训,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做法同时也使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剧中也曾说过:烂苹果削去烂的部分,剩下好的还可以吃,全部丢掉就没有了。
正因为在孩子进步时,家长没有及时表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好好教育,只是一个劲地责怪孩子,才导致孩子一错再错。剧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说: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我相信每一个小孩都不笨,也希望每一个小孩如天使般快乐
浙江台州椒江区下陈街道中心小学五年级:刘晨宇
《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写了国彬,文福,Terry三个好朋友他们都读了EM3(被视为无药可救的班级),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给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小孩不笨》将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手法幽默,轻松风趣,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国彬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却喜欢画画,而母亲不允许他画画,母亲看重的是分数,分数像一块石头板沉重地压在母亲心头上。每次考不好,母亲是倍感压抑,脸拉得老长,谩骂乃至大打出手,这种态度与方法是不可取的,后来文彬考试作弊,被当场抓到,由于接受不了母亲的教育,于是就跳楼自杀,后来被警察救起,于是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中:难道考试考不好,发生这种事只是孩子的错吗?
“考孩子的知识,考妈妈的心态。”其实我们不必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因为分数与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分数只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一方面,决不能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母亲是否应该觉得,只要努力过了,考多少也无多大关系。应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呢?现在孩子输掉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份做人的志气,人生中难免有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爬起来,这点痛算什么,我们要有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才行,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让孩子全面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Terry生活在过分的溺爱中,所以他总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没有主见,其实这也并不只是孩子的错,他的母亲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把一切都给了孩子,然而她的行动却告诉孩子——你是无能的,不行的,没有用,只能让我来帮助你。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没有独立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父母应教给孩子坚强不屈的意志,勇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
文福的家庭条件不好,学习也不理想,母亲于是对他失去信心,叫他边学边帮忙做生意招待客人,这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不论是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如今家长们应远见卓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
电影是一种在荧幕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它是人生的浓缩,人们从电影中可以感悟世事、人情和生命。美国电影理论家劳逊对电影曾做过这样的阐释,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无比的社会力量,它给予千百万人以文化生活,并给他们解释生活,这种解释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曾发表著名文章《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在文章里他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理论,他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并开始研究电影心理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雨果•闵斯特伯格成为电影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每一部电影都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每一部电影都含有心理理论与思想,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心理电影。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电影是指心理学情节在电影中占很大比重的影片。它是发展成熟的现代心理理论、观点对电影渗透和影响的产物。一部优秀的心理电影是对人性的深入探讨,是对人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的深入解读。心理电影以轻松、愉快、幽默和直观的方式给观众展示着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引导着观众们去解读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建构健康的自我心理。
二、心理电影的作用
心理电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他们学习和达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对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人格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行动决定成败
在心理电影中,有一类电影能给青少年学生传递强大的正能量,通过观赏这类电影,学生可以从主人公身上看到他们对生活的坚强态度以及与命运的抗争,只要行动、不屈服,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就属于这类励志电影。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被判入狱,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开始自我救赎,通过不断写信、挖地道等各种尝试,最终重获自由。安迪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屈服监狱的体制,变得麻木,而是凭借心中存有的希望一次次抗争。当面对比较难的任务时,人们往往总是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先判定自己无法完成,这是一种心理惯性。这种主观判断只是为自己逃避苦难和责任寻找理由和借口,以便将来外归因。而强者则不同,他们舍弃这种借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不断去努力,直到成功。这类电影可以给学生一种力量,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当各种困难出现时,我们要像安迪一样不放弃,不屈服,寻找解决的办法来克服。学生们在观赏这类影片时能够深刻体会影片主人公的内心体验,进而激发自己对生活、学习的热情。
(二)正确认识自己
有时候人们往往无法认清自己,对自己缺乏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发现自己、认识自我。电影《心灵捕手》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影片中的主人公威尔解出了一道非常困难的数学题,可是他却是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经过多方开导与帮助,威尔最终豁然开朗,渐渐敞开心扉。在威尔看来,他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天赋并不正常,这种才能把他和别人区别开来,使得他变得“特别”。相反,如果他没有表现出这种才能,就会和其他人一样了,被他人所接受。他认为,天才并不能换来关系中的亲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每当他展现天才时,往往会导致与人们关系的疏远。所以,我们看到,威尔在面对心理医生时常常表现出不屑与对抗。他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他希望人们喜欢他,而不是喜欢他的某种能力。威尔起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数学潜能,他不知道别人对他的这个才能是接纳欣赏的,因而他把自己的数学才能当作是自己的不足。殊不知或许你所认为的“不足”正是别人眼中的优点。很多学生也会遇到像威尔一样的问题,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却具有某些特殊才能,比如体重比较重,可以扔铅球,但是他们因为别人说自己“胖”而常常隐藏自己的优势。如果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是“天才”。
(三)学会沟通交流
有些学生由于不敢沟通或者不会沟通,缺乏沟通的技巧,导致在学校里与同学关系不好,被同学孤立,在家里与父母矛盾连连,这些问题常常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扰。那么究竟如何沟通才是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电影《小孩不笨》讲述的是三个小孩与他们家人之间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最终问题全部圆满解决的故事,影片中反映了孩子和老师,孩子和家长,家长与老师等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与沟通问题。我们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单纯而简单,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解决。有时候可能与同伴发生冲突,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信任对方。在学校里,孩子们被老师误解了,他们的同学和同伴可能因为胆小而没有站出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众所周知,在学校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好,难免有些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自己本身比较自卑,如果发生被其他学生嘲笑的情况,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所有学生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提高成绩也会变得相对容易。此外,学生应该大胆地向家长和老师说出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屈服于大人的“权威”,更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对抗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应该客观的看待学生的要求,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健康、轻松、快乐的成长。
(四)合理调节情绪
中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有时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缓解或释放,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生不仅要知道及时调节情绪的重要性,还必须学会如何来调节情绪。电影《搏击俱乐部》讲述的是杰克与泰勒为了发泄情绪而建立了地下拳击组织。他们想通过拳击运动来释放压力与愤怒,刚开始还可以把握好,但后来就变成了暴力行为。该影片反映的是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如果人们一直迁就本我,就会导致行为脱离现实,不被现实社会所接受。一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现实的原则,才是比较合理的。学生遇到压力或情绪不好时,适当的运动是合理有效的解决发泄措施,但如果过于激烈就有可能变成暴力行为。因此学生们在进行压力释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慢跑、打乒乓球和羽毛球、跳绳等都是健康的发泄方式。还有一些电影本身就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讲述的是小查理虽然生活在贫困家庭,但是他有一个温馨的家。浓浓的亲情和一颗不骄傲,时时谦卑的心,最终使他赢得旺卡先生的青睐,拥有了巧克力工厂。这类影片画面生动,色彩比较鲜艳,情节的设置幽默轻松,同时还配有大量的音乐和舞蹈,让观赏者不禁想跟着里面的人物舞动身体,快乐地哼唱。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这类电影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五)识别常见病例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让学生完善自己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识别与区分常见的心理问题,确保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电影《海洋天堂》讲述的是有关孤独症的案例,而《火柴人》则讲述的是有关强迫症的问题。这类影片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患有某种心理问题患者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简单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海洋天堂》里的大福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虽然他的行为在正常人眼中有些幼稚可笑,可是他的情感却是丰富的,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从这一点看,他和正常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常常会听到“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这样的疑问,由于对强迫症知识缺乏了解,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可能得了心理疾病,这种错误认知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内心恐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观看完此类影片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很多所谓的“强迫行为”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或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所致,并不是心理疾病。此外,通过观看此类影片,还可以引起学生对患有该症状群体的关注,对待这些患者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用爱与温暖来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