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弈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生活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9减几》第一课时分一分。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在学习数2、3、4、5、6、7、8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9的分解,为学习9减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班有8名学生,其中轻度智力障碍2名,中度智力障碍学生4名,重度智力障碍学生2名。根据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过程中了解、学习数9的分解,知道数9有八种不同的分解。
A组:能通过分一分理解数9的分解,能独立说出9可以分成几和几。
B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9的分解,能根据图片说出数9可以分成几和几。
C组:在教师的辅助下,借助学具学习分一分,能跟读9可以分成几和几。
2.能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习数9的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探索过程中了解、学习数9的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数9的八种不同的分解。
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具准备
贪吃怪图片、糖果、蓝精灵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2和几?6可以分成3和几?7可以分成4和几?8可以分成5和几?8可以分成7和几?
学生开火车回答老师问题。
那9可以怎么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分一分。
二、探索新知、学习9的分解。
1.教师讲解《贪吃怪来了》的故事,引出在海的那边一共有几只蓝精灵?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营救蓝精灵
把9只蓝精灵分别摆放在两艘船上,可以怎么分?
请每位同学说一说你的营救方法,用一句话来说:黄色的船上坐几只,紫色的船上坐几只。
3.交换蓝精灵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4.谁还有不同的营救方法,XX来说一说,请你帮我摆一摆。
4.9有几种分法?
5.齐读9的8种分解。
三、巩固练习
1.贴一贴。
把桌上的9个笑脸分成两部分,可以怎么分?
2.起航。
小小船儿开起来,船儿开到这里来,9可以分成1和几?请上船。
一直开到所有人都上船。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分一分进一步学习了数9的分解,我们一起来说一说,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8和1,9可以分成2和7,9可以分成7和2,9可以分成3和6,9可以分成6和3,9可以分成4和5 ,9可以分成5和4.
五、布置作业。
关键词:乙烯;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8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40
一、设计思想分析
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是烯烃的代表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以及乙烯的产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若干领域,它与人类的现代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本课以生活中的乙烯产品为载体,以乙烯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为主线,以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目的,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乙烯产品的用途,体会有机物从结构到性质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有机化学的有用与有趣,形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化学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三――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中的乙烯部分。乙烯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教学内容看,教材删去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和乙烯的燃烧及加聚反应等内容,仅保留了乙烯的结构和乙烯的性质(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两部分内容;教材中乙烯的最后部分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了乙炔的性质(原教材乙炔是以整个章节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利用加成反应的原理分析乙炔的性质,进一步巩固加成反应的原理。从中可以看出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及加成反应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
从学习的思维方式看,学生第一次运用从结构到性质,又从性质印证结构的方法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乙烯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应该为学生应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有机化学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以甲烷为代表的简单烷烃的结构、性质(重点是取代反应)以及用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这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基础。但学生缺乏相关的数理知识,故对有机物的结构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化学源于生活
教师:以图片、新闻资料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乙烯产品:
情景一、海南香蕉的新闻报道
5月,是香蕉热销的季节,但 2011年海南蕉农却在这个季节里叫苦不迭,因为那里的香蕉收购价格,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波动,跌幅一度超过70%。海南省香蕉协会认为,这种价格的异常波动,源于 “乙烯利催熟香蕉有毒”的报道。
情景二、塑料制品和白色污染
塑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方便。生活中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袋、保鲜膜、栽培蔬菜用的塑料大棚是聚乙烯制品(简称PE),而雨衣、桌布、用来制作皮箱、皮包、书的封面的人造革,是聚氯乙烯制品(简称PVC)。
但塑料的大量使用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灾难。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12月31日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抑制过多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的状况。
激疑:这两条信息都与乙烯有关,乙烯是一种什么物质?其结构和性质如何?乙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塑料制品是如何制得的?塑料制品为什么会形成“白色污染”?乙烯利催熟香蕉的原理是什么?乙烯利催熟的香蕉真的有毒吗?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化学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探究价值,有利于学生养成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
2.活动探究,从本质理解化学
(1)乙烯结构的探究
教师:乙烯的分子式是C2H4,参照乙烷分子结构模型以及碳的四价理论,搭出乙烯的球棍模型,并写出乙烯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利用乙烷的球棍模型,拿掉两个“氢原子”,重新成键,搭出乙烯的球棍模型。
归纳总结:乙烷和乙烯的结构的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搭建的球棍模型和教师提供的比例模型,从共面、键角角度进一步理解乙烯的结构。
电脑模拟:演示乙烯的结构
归纳总结: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为平面型分子,键角约为120°。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体验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化抽象为感性,加深碳四价理论的理解,从电子式和结构式及结构简式的书写和电脑模拟进一步巩固乙烯的结构,为乙烯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乙烯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师:乙烷和乙烯的结构不同,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其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完成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下方为医用小玻璃瓶(内用排水法收集乙烯,并用橡皮塞塞好),上端为针筒,实验时抽取溶液注射到瓶中。
问题探究:
(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乙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了什么反应?这说明了乙烯的什么性质?在反应中乙烯中哪根化学键可能会断裂?
(2)信息提示:已知要拆开乙烷中碳碳单键需要348kJ/mol的能量,而断开乙烯中碳碳双键需要615kJ/mol的能量,由此可见若断开乙烯中的一根键需要的能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否就此解释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因?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用球棍模型演示反应原理。
(3)乙烯与氢气、溴化氢的反应与乙烯与溴反应相似,请用球棍模型演示反应原理,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1)乙烯的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规律: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中双键(或叁键)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反应规律:
(3)乙烯与乙烷性质差异的原因:乙烯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电脑模拟:演示加成反应的原理。
设计意图:化学实验和信息提示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素材,利用球棍模型模拟加成反应断键和成键过程,加深学生对乙烯中碳碳双键中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和加成反应的原理及其规律的理解,并通过电脑模拟进一步将理性知识感性化。
拓展学习:
(1)写出乙烯与氯气、水、溴化氢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乙炔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其分子式为C2H2、结构简式为CHCH,乙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请写出乙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CH2=CHCl)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加成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应用所学原理书写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拓展到叁键的加成反应,进一步巩固加成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问题探究:乙烷光照取代反应与乙烯加成反应有何区别?
归纳总结: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两类重要有机反应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加成反应的原理,并为后续的学习作好辅垫。
3.学以致用,化学回归生活
问题探究:
(1)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受到轻伤时,用复方氯乙烷喷雾剂向伤口喷射,运动员马上就可以奔跑了。氯乙烷具有冷冻麻醉作用,从而使局部产生快速镇痛效果。请选择正确的途径制备氯乙烷。
(2)水果采摘后会有大量的乙烯产生,乙烯量的增加,可加快水果的成熟和腐烂,且仅仅是0.1 ×10-6体积分数的乙烯就能加快水果的成熟。这说明乙烯气体是促进水果成熟、腐烂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设计简单易行的方案证明水果会释放出乙烯?
②水果是鲜活食品,采收后易腐烂,为延长保存期需要进行保鲜。请设计简单易行的水果保鲜方案。
③刚摘下的柿子肉硬味涩,无法食用,怎样加速其成熟?
④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拓展:香蕉虽然好吃,但成熟后难以长时期保存,所以蕉农常把接近成熟的香蕉摘下来,运送到世界各地,再在香蕉上喷洒催熟剂乙烯利〔学名2-氯乙基磷酸,结构见右图〕。乙烯利能被作物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分解释放出乙烯。使植物呼吸旺盛、代谢速度加快,促进作物的成熟。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是国际通用的作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市面上一般是用40%的乙烯利溶液稀释400倍来催熟香蕉,催熟效果最好,四天时间就能将香蕉催熟,原本青涩的香蕉便呈现出诱人的黄灿灿的色彩,并且口感香甜,而且催熟后的香蕉保鲜期更长。
乙烯的催熟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植物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不是化学作用过程,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催熟后的的香蕉果皮中乙烯利残留是0.292毫克,果肉中的残留量只有0.01毫克,大大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安全的范围是乙烯利残留量不超过2mg/kg)。所以乙烯利催熟的香蕉可安全食用。我们要感谢“乙烯利”,正是它才使我们吃上可口的香蕉。
(3)聚乙烯是由乙烯聚合而成(视频演示合成原理)。试分析其本质是何种反应类型?请按此原理写出聚氯乙烯的制取方程式。从聚乙烯、聚氯乙烯的结构分析,塑料难以降解而造成“白色污染”的可能原因。
归纳总结:
(1)乙烯是水果成熟和保鲜的关键因素,只要合理控制好乙烯的量就能达到保鲜或加速成熟的效果。
(2)乙烯利催熟的香蕉并不构成对人体的危害,媒体的报道缺乏科学依据。
(3)由于碳链很长,且碳碳单键较稳定,所以塑料难以被降解,我们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以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引入中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巩固加成反应的原理和乙烯的性质等教学重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形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化学品的意识,最终达成“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目标。
五、教学反思
1.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本课从与乙烯有关的两则新闻报道引入,探究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再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闻中的化学问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蕴含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想,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互相印证,体现了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
2.关注热点、回归生活:本课课题的引入和问题解决都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已经并且将会在许多领域改变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品的使用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以防止类似“乙烯利催熟香蕉有毒”错误报道的再度出现。
3.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乙烯结构的探究,加成原理的探究、水果的催熟和保鲜的探究、“白色污染” 的探究。这些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引领,唤醒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4.模型搭建、突破难点:由于分子结构理论抽象、深奥,且学生缺乏相关的数理知识,所以学生觉得有机化学难学。为了突破乙烯结构和加成反应原理这一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亲手搭建模型,又用模型模拟加成反应的原理,再通过电脑模拟,将抽象的问题模型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易于理解,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l/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al/(1-q)(|q|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f(x)=ax2+2ax+1图像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
关键词:语义学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79-02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号:SGB2011-13)和汉语言学与语言教育研究基地经费的支持
作者简介:李广瑜(1978―),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义学教学与研究。
李晗蕾(1969―),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义学的教学与研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义学是高校中新设立不久的一门语言类专业课,因此,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的规律需要任课教师仔细总结。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语义学的教学设计应兼顾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评价,探索语义学教学设计的内部规律。
一、语义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对于设计内容、选择方法、构思过程、组织评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应该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做综合思考。对语义学课程而言,知识和能力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语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分析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应定位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情感价值观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的高尚情操。
目前,语义学是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针对不同的专业,语义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适当体现出差别。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传授汉语语义学理论知识、提高汉语语义分析能力;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传授国外语义学理论知识、提高相应的外语语义分析能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传授对外汉语语义研究的一般知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二、语义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纳入教学过程的知识、技能、观念的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贯穿全部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之前,从大量材料中选择出精华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使之组织化、结构化。在教学活动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再组织。在教学活动之后,把教学内容与学习效果进行比对,确认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基础,做到学有所依,又要反映语义学的新进展,使学生学有所得;既要反映出语义学的学术魅力,又要提高学生语义分析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立足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语义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涵盖语义学历史、语义学理论、语义学概念、语义学方法等内容。
要做到学有所依,可利用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的内容,导入语义学相关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旧有知识,而且可以深化新学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序衔接。语义学有理论性,也不乏实践性。要做到学有所用,就要注意在系统连贯地教授语义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语义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语义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境,选择或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或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为己所用。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读书指导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作为一门理论课,语义学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但适当组织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讨论,学生可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语义学、现代语义学、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等时期,期间各种理论流派层出不穷。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不同阶段的经典著作,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预置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语义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所作出的科学判定。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核心: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总的来说,教学评价具有检查、反馈、管理等功能。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检查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可以反馈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和学习走上自我管理的良性轨道,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设计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客观性、科学性、发展性的原则。对语义学课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要注意客观地评价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针对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语义学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语义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和语义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教师的正确评价会激励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献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这种积极的评价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若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将会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课程教学设计应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密切跟踪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为语义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方面,语义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个封闭、静态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的、随时更新的系统;另一方面,语义学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之上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目前,在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为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任,各个高校不但纷纷在本校内设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还纷纷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而且需要资金投入,不仅需要加强硬件建设,而且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加强语言类课程的建设正是这项系统工程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笔者希望通过对语义学教学设计进行思考,为这项系统工程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一、交往学习适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
交往学习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交往学习是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的一种独立类型的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对话、交流、互动,对交往主体建构、理解和生成产生影响。交往学习具有促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素质的形成以及丰富人的发展的效应。交往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人们讨论比较多的,交往学习还包括了以学生为焦点的交往学习。其实,师生之间的交往只是教育交往中的一种形式,这种交往主要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外在条件。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学习是教育中更重要的交往形式,因为它与学生的发展直接关联。交往学习是一种既不同于以间接经验为对象的“知识学习”,也有别于以实物为对象的“操作学习”的独立的学习类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有其特点和规律。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社团是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学生自治组织。具有独创性、自主性等特征,对学生某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往往比课堂教学产生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既适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又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需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着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交往学习是适应新形势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学习的好方式。
二、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开展交往学习的探索
与知识学习及操作学习不同,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为开展艺术设计学生交往学习,我们把教研室工作与学生社团工作有机地结合,教研室主导一部分学生社团的工作。教研室把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教研室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计划。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研究活动内容,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学术、专题讲座,对国内外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和创作比赛,对学生作品开展讲评、互评、自评等活动。
学工办做好组织宣传工作。调动学生开展交往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交往学习意识、传授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开展交往学习活动。建立好学生交往学习的必要场所。通过在校园开辟学习园地,进行交流、互动活动。通过定期的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互动。健全交往学习活动的管理体系。建立教研室和学工办组成的管理机构,主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及管理。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开展交往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相互激发和诱导。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各自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视角观察的差异,经过对话、交流、互动的碰撞,激发并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促进思维活化和发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相互激励和竞争。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会产生一种动机作用。学生在倾听、思考和回应之中,会感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差异与差距。从而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与效果。
(3)相互模仿和感染。在对话、交流、互动中,模仿和感染使交往双方彼此直接从对方那里获得行为、认知和情感上的借鉴、吸收和丰富,形成师生互动学习的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4)相互协调和整合。在交往中学生达到交流、沟通和理解的目的,形成共识和世界融合,实现彼此的协调和整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艺术设计学生交往学习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整个活动在多个学生社团中开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受益范围达到50%,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但这方面的工作要系统科学地开展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计划再经过两年左右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适合艺术设计学生的交往学习方式,建立起成套的管理办法和开展交往学习活动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佑清.交往学习论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5.(2)第22—26页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3]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第281—289页
[4]张庆滨、王永友、郑海龙.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