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原生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原生物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育改革;专业,医学病原

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医学基础课,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起到桥梁衔接作用,这门课为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校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学过临床课,面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普遍反映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理论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研室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作者总结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根据专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是教学大纲的模式化,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1]。同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成为研究热点,有非常多的新进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变化较大,使得既有教材更加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2-3]。根据这种情况,本教研室拟定以下措施:1.1深入医院调研调研内容有:临床常见的免疫学应用,如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诊疗的手段、方法与防治原则;预防接种的意义及应用;最常见免疫病,如青霉素过敏、花粉过敏、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的诊疗过程、方法及防治原则。1.2以临床诊疗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把原有的免疫系统组成、主要免疫分子的作用、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改为机体在遭遇感染或免疫异常时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免疫病发生和防治原则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与临床应用关系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与疾病诊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难懂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机械,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临床课要求[4]。在本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中,应用“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除了调动起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对临床问题多思考、多分析,与教师、同学多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学习本门课时,学生处于第一学年,在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上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课前应组织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温习,课程结束时应组织总结。对一些相关性较大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对比。让学生对平时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有意识地指引他们自己去归纳常见的知识要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讲完—个章节的理论,之后安排一次实验,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零散,各实验之间缺乏联系,以学生重复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学生作为模式[5-6],这样的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教师尝试用综合性实验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如本年度开展的新型实验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首先分离培养菌株,进行染色观察后接种到实验动物身上,再从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感染该细菌后的局部或全身表现。这样的实验内容延续性强,知识成体系,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不但温习巩固了理论课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4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接触本课程的最新进展

当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极快的发展性,因此,需要对其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往往教材跟不上技术发展更新速度。本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多接触和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并且对目前国内的免疫病、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学习了解。同时,本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为学生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知识。此外,教师还考虑在网络平台上设立自考自查的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

5注重在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7]。近年来,临床一线医疗纠纷频繁,甚至还有一些影响大并且非常恶劣的医疗纠纷,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这里的人文道德教育如何插入,并且保证不能喧宾夺主影响理论教学,需要长期探讨、反复实践。在此仅以作者经验为例:在免疫学预防的教学中,介绍中国古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历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耐药情况时,穿插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教育、临床操作规范教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介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时,穿插医疗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总之,只有医术,没有道德素养的医学生是社会危险品,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多进行人文道德学习,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及早培养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让教师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医学人才。

6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素养,配合教学改革发展

现代医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高校教师[5]。教师要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情况、多参加学科年会报告学习、多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尽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持自己在知识和道德素养上的先进性,以此更好地教育学生。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组合的优势下,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更好地教育、教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斯亮.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0-91.

[2]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5):468-470.

[3]胥振国,蔡玉华,刘修树.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9):849-851.

[4]刘燕,张继星,布日额.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450-452.

[5]吴素琴,郑剑玲,王美惠.高职免疫学技术教学改革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21-22.

[6]廖明生,蔡杏珍,李恩亮.提高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96-97.

病原生物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实践活动

医学院学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校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主要是在实验室,可是众多医学院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被压缩,以保证理论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主要是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切片、无菌操作技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它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同样也存在着上述情况,这令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苦恼不已。科研兴趣小组这一形式广泛应用于基础和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捷径[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联合形态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对科研兴趣小组进行研究的课题组,通过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开展户外相关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制订培养目标和活动方案

经过多次教研室例会讨论,借鉴兄弟院校和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研究小组最终决定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我们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准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成员的确立采取“兴趣+选拔”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开课1~2周之后,由带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兴趣优先、严格筛选、定期考核等关键点,人数控制在10~15人/班,以保证科研兴趣小组的质量。结合课题的需要,2015年3月初和9月初,在所带的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报名的学生中选取7名作为组长,其余随机分组。

1.2制订培养目标

针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不同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亦不同,具体见表1。

1.3制订活动方案

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见图1。

2实施过程

2.1规则先行,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对象是病原生物、小白鼠等,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必须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禁吸烟和饮食、实验仪器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消毒、节约水电和实验材料、实验意外的处理、实验后物归原处、打扫卫生和水电的安全等。

2.2量身定制学习和活动内容

结合课题的需要、不同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题组为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和活动内容,具体见表2。

2.3“短板”调查,有的放矢

实验室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移液器、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教师也只能在幻灯片上对着图片或者视频讲解,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一无所知或者知道得很少,这就是操作的“短板”。教师在带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他们了解清楚,调查学生对哪些仪器设备或者操作存在“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2.4以身作则,示教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的技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下达前以身作则,给学生示教这些基本操作。同时这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比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精确定量时都用到了移液器,教师从移液器的构造、操作要领等方面亲自指导学生练习,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细菌培养”,名字中有细菌,但要求必须无菌操作,既要防止空气等外界环境中的杂菌污染所培养的细菌,又要防止所培养的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由于平时课时紧张,此规则仅是告知学生,他们往往体会不深。然而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切地观察和体会,给后面的实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显微镜的使用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然而许多学生即使上过课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先指导科研兴趣小组的组长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由组长教组员,时间为两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鼠实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咬,一旦被咬,需要打多次疫苗,造成了实验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小鼠实验的情况。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尝试,最终对小鼠的捉拿、注射及处死熟练掌握,为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堂实验打好了基础。

2.5能力提升

经过1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了完成较高层次实验的能力。接着,课题组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了周密而又合理的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见表4。

2.6定期考核

通常一个学期的科研兴趣小组活动需进行两次考核,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能力。针对学制和专业的不同,考核的内容具有差异,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期末考核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内容最少、最简单,这是依照培养目标而定的,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考核。

2.7反馈和改进

期中和期末考核的结果是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反馈,针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具体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3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课题组教师和科研兴趣小组学生代表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展此项活动具有如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灭菌消毒、细菌接种、空气中细菌的分布、口腔内细菌的鉴定等,学生真正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和护理中的无菌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显微镜的学习,学生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为学习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一项强有力的本领;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操作,学生知道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是可以通过体外实验预先判断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项实验的完成不光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科研素养,比如坚持、严谨、科学、合作等多种能力。科研兴趣小组是一个小的科学团队,需要具备以上的科研素养才可以完成一项实验。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

3.3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刻苦向上、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做好学生的导师和领路人。事实证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

4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

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了两届,在为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实验室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准备人员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实验用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和开发,唤起了实验室新的活力和生命。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今后仍需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来建设实验室,让实验室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3]。

4.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一个教学场地,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基本功能,要想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须向开放型实验室迈进[4]。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可延伸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本身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更好地服务了人才的培养[5]。

4.3建设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室

学生与教师在更加人性化、开放型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他们带来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价值得到了实现,实验室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童婷,张新玲,阎晓菲.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63-164.

[2]赵珠峰,李艾鹏,陈光忠.关于开展人体解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74-75.

[3]李宽庆,李雅梅.浅谈药用植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78-80.

[4]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6-357.

病原生物学范文第3篇

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感染性的临床标本学生上实验课时也会接触到病原生物稍有疏忽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甚至污染校园危及社会酿成严重后果。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确保日常工作和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诸多方面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加强管理、方便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水、电及有毒害、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外还经常和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失控导致感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高压蒸气灭菌器也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使用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危险化学试剂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②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生物的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逃生技巧等。与试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提高实验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导等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要有计划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实验课时挂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岗位津贴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

病原生物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病原生物学 教学探讨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目的是控制和消灭有关疾病。一方面,病原生物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疾病都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关,它们或是疾病的病因,或参与疾病的发展[1]。另一方面,近年来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危害巨大的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二是一些原已得到控制的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三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导致一些变异的超级耐药菌的出现。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有用,只有熟悉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鉴别出是哪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只有明确病因、掌握其致病性,才能对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对于将要工作在防病治病一线岗位上的高职护理毕业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抽象且枯燥,加上该课程开课时,学生接触临床疾病较少,很难体会本课程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学习时难以产生兴趣。再加上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最大限度地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优化教学内容,变枯燥为生动

我们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突出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医院感染等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对人类危害性较大的病原微生物的新内容,简单介绍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密切的病原微生物。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比较活跃。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对有着大量需要死记硬背内容的生物学性状部分兴趣最低,对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策略部分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正好与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力求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如在学习动物源性细菌的鼠疫耶尔森菌时,给学生穿插讲述在抗击我国东北鼠疫中以“鼠疫斗士”名扬世界的华侨医生伍连德的故事,他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通过尸检,伍连德认为此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而不是以往的腺鼠疫,其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不是间接地从老鼠到鼠蚤再到人。这就要求防疫工作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应采用灭鼠方式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伍连德在调查中还发现东北肺鼠疫的疫源是旱獭,接下来我们结合旱獭在新疆广泛存在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在新疆防治鼠疫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此过程中,这个发生在我国东北的真实故事生动直观并且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习了该菌所致疾病的不同类型及应采取的相应防治策略,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2.引入案例式教学,紧密联系临床

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不同病原的特点易混难记,用传统“填鸭式”讲授模式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案例式教学法以生动的病例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的葡萄球菌属时,通过引入案例“医院烤死婴儿”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4S综合征,即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这是一个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某医院的真实案例,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媒体报道后对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先通过该案例,向学生展示该病的症状,即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露出烫伤样的鲜红色创面。但是病因并非真的是烫伤,而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发病后病情恶化快。如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相关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更快地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患儿确诊后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苯唑青霉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控制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终止细菌毒素的产生;视情况加以短期少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减轻毒素作用;采用无刺激性并有收敛、消炎和杀菌作用的药物硼酸溶液或莫匹罗星(百多邦)外用。在患儿护理方面,根据入院时对红斑及皮肤糜烂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2]:①加强消毒隔离,限制患儿活动范围,患儿用过的物品均经消毒处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②加强对皮肤、粘膜的护理工作,以避免表皮的进一步剥脱,如及时修剪患儿的指甲,防止搔抓造成皮肤破损,如反复发热,还应予以冰袋或者药物降温,预防皮肤破损感染。③密切观察病情,因患儿年龄小,通常不能确切描述病情,这就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饮食护理,婴幼儿免疫力较低,易继发感染,因此鼓励患儿加强营养摄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并鼓励患儿多饮水,加快毒素的排泄。⑤心理护理,尽快安抚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帮助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该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该案例中逝去的小生命又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加强了他们对院内感染和严格无菌操作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无菌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养成,可以作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

总之,我们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应该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护理;教育改革;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必须结合当地医学教育实情,通过岗位需要、工学结合、任务导向、强化能力的办学模式,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适用于基层卫生的应用型人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是有效连接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知识的纽带,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该课程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临床护理岗位需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者对该课程定位、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期为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依据课程建设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和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前提条件[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走访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后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护理岗位工作需要,应面向基层,在面向一线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和防治原则,强化医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理念,建立无菌观念。此外了解现代免疫的概念及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熟悉正常及异常免疫应答的概念、一般规律、应答产物、免疫学防治原则等知识目标,具备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预防接种等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树立“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的课程理念。

2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内容相对较完整和独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民族地区学生生源质量较低,需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剖析难点,突出实用、彰显护理专业特点。教学改革后总学时为45学时,实训10学时。教学中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予以强化,而部分内容予以弱化,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细菌总论是教学重点,特别是消毒灭菌、细菌的致病性、医院内感染等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可强化学生今后临床护理操作质量,为提高无菌技术、口腔护理、穿脱隔离衣、静脉滴注技术、吸痰术及注射法等临床护理规范操作奠定基础;细菌学与病毒学各论仅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但对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应重点讲解;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与护理工作联系不是很密切者应略讲。免疫学基础部分讲授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深浅得当,结合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重点介绍抗原、抗体、超敏反应等基本概念,熟悉免疫学诊断与防治原则等。近年来,学科领域发展较快,与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密切,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以课外讲座的形式适当介绍禽流感、细菌耐药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实验教学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互成系统,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为开启学生思维,实验课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指导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任课教师要求,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验,实验完成后各小组相互讲解、提问,教师进行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为构建系统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主要开设了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人工培养、药敏试验等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及生物安全意识[2],对实验结果观察时细致入微,报告书写精益求精,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还未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已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直观法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尝试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3]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一些复杂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抗体的生物学作用、病毒复制周期等。在讲述临床常见疾病时往往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4]和案例式教学法[5]。案例式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和指导,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典型案例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如Ⅰ型超敏反应、破伤风、乙型肝炎等,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在有限时间内为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亲身体验实际工作场景,通过与临床接轨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带领部分学生全程参与地方病(如都匀亚洲带绦虫病)检查和治疗过程,采用情景教学法[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行统一闭卷考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卷、阅卷,教研室教师统一标准,统一批阅,实行教考分离。为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了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成绩评定由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生物安全知识;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精神,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职业能力考核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课程改革成果

通过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三年制大专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后,为全面了解本次教改成果选取本校2013级护理大三、大四班为对照组(290名),大五、大六班为观察组(351名),分别执行教改前后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期末采用统一试卷及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考试成绩(72.5分)优于对照组(64.3分)。表明本次教学改革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科重点,密切联系临床,适宜在民族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推广应用。今后还需不断建设和更新学校网络资源,引入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真正达到借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2]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3]刘雪梅,唐正宇,王碧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探索[J].当代医学,2013,19(7):162-164.

[4]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1):873-875.

[5]马建辉,黄亚玲,崔舜,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2.

[6]陈文标,李妮,陈淑增,等.情景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