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让心去流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雄狮去流浪》讲的就是红飘带兄弟几个被新狮王赶出狮群后到处流浪努力生存的故事,动物世界真残酷。要是你也感兴趣,就看一看沈石溪的小说吧。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请您阅读。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1读完了《雄狮去流浪》这本书,我被五只半大狮子的勇气深深吸引和震撼,我仿佛看见了小狮子们经历重重困难时的情景。
情节是这样的: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五只半大的雄狮稀里糊涂地被狮王毫不留情地赶出了狮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狮。为了让最小的狮子“红飘带”生存下去,四只大一点的狮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终于,红飘带不负众望,登上了另一个狮群的狮王宝座,流浪的生活从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流浪的日子里,最大的狮子黑鬓毛为了让其他兄弟能够存活下来,强迫着兄弟们吃掉自己;剩下的四头狮子中,大头狮成了首领,每天,它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有一个立足之地。终于,他们走出了沙漠,但刀疤脸为了喝道清凉的水,不惜生命与黑犀牛搏斗,结果他们同归于尽,倒在血泊中;大头狮、桃花眼、红飘带翻过了沙漠,来到了人类世界,但大头狮毕竟是狮子,头脑再聪明也敌不过人的智慧,一天,它不幸死在猎人的枪口下;桃花眼因为被黑菊雌狮的种种形态迷住了,却因背叛而死在沼泽地里。
黑鬓毛的死促使兄弟们团结;刀疤脸的死告诫同伴要用勇气面对一切;大头狮的死让桃花眼、红飘带明白了人不是“白猩猩”,而是统治全世界的高级动物;桃花眼的死让红飘带懂得了不要被眼前的美好所迷惑。虽然这四只雄狮已经去另一个世界报到了,但他们的小弟“红飘带”不辜负他们的期望,终于在生命的旺盛期登上了狮王的宝座。
塞万提斯说过:“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是啊,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2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雄狮去流浪》。我刚一看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喜欢的不得了。
《雄狮去流浪》的作者是沈石溪,他主要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等多种奖项。
《雄狮去流浪》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非洲罗利安大草原上,生活着双色狮群。有一天,雌狮捕到了一头角马带回了领地,可五只半大的'雄狮不知深浅,抢到了雌狮前面,引起了公愤,这个领地的狮王觉得时机成熟,就把这五只半大的雄狮赶出他的领地。狮王怕他们长大以后抢他的王位,所以,狮王把他们赶出了领地。从此,他们开始了流浪生涯。
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把孩子赶出家门,下面就有一个故事。
我们在电视台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一位孩子的母亲,那是个后妈,因怕孩子妒忌他爸爸的财产,把他赶出门外,不认这个儿子。这位后妈太愚蠢了,那他爸爸的财产本来就是他儿子,他为什么要妒忌他爸爸的财产。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我想告诫大家,钱乃身外之物,只有亲情最重要。
《雄狮去流浪》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3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书——《雄狮去流浪》,刚看到题目后,我感到很奇怪,狮子那么威武强壮,而且还是雄狮,跟“百兽之王”的老虎不相上下,怎么会去流浪呢?翻开书后,我才明白:这是狮群的一种传统,狮群的狮王怕自己的王位被长大的小雄狮夺走,就在小雄狮一两岁的时候也就是半大时把它们从狮群中驱赶出去,这种传统就叫做“驱雄”。整个故事十分引人入胜,讲的是五只小雄狮从一个叫“双色鬣”狮群里被赶了出来,过起了流浪汉的生活,途中它们饱受折磨,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下,五只雄狮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只剩下最小的雄狮“红飘带”,还是过着被别的狮群追赶、饿肚子的生活,最后终于有一丝希望了,又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破灭了,书最后的结尾更令人深思:它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读后引人深思,也为另一本书埋下了伏笔。
五只雄狮中我最喜欢“黑鬣毛”,喜欢它的聪明和舍己为人,虽然它是第一死的,但是它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它经常为兄弟们而不顾自己性命,它的死正是为了给弟弟们找吃的在和猎物的斗争中受了致命的重伤,最后眼看大家要因为饥饿而危在旦夕时,他竟然又让四个弟弟分食了自己的身体。在死前它也苦苦挣扎过,到底该怎么办呢?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宝贵的,但想到用自己一个生命可以换取四个亲人的生命,它觉的值。于是它就是毫不怨言地把自己的肉分给了四个弟弟,并且在死前,它使用各种办法使兄弟们逃过了一劫又一劫,成了大家的保护神。
除了喜欢“黑鬣毛”的献身为了,我还喜欢“大头狮”的聪明,“刀疤脸”的勇敢,“桃花眼”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大头狮最聪明,在没有被驱赶前,它曾经帮助狮王吃到了黑猩猩,还识踊了陷井,它大伙免受伤害,最后却“大意失荆州”落在了人类的手里。“刀疤脸”的勇敢也很让人敬佩,它为了让大伙喝上水,竟毫不畏惧地咬死了一头阻挡他们喝水的黑犀牛,最后粉身碎骨,把水留给了同伴。“桃花眼”为了把掉到泥潭里的弟弟救出来,它让自己的弟弟“红飘带“踩着他的身体上去了,自己却沉到泥潭里面去了,让红飘带十分大感激,我也感觉很佩服。
我们要学习小雄狮们自强不息的这些品质,也要学会善等别人。另外狮群的狮王就是为了不让蹿权才流放小雄狮的吗?真是太可恶了,我认为动物界也应该是平等的,生命也是宝贵的,如果是它小时候也被驱赶,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4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沈石溪的《雄狮去流浪》。这让我更加了解狮子的社会。
在一个狮子群的领地上,有一颗红柳树的树荫下,聚着十来只半大的狮子,它们正在等待着母狮们为它们带来食物。
一会儿,草地上传来沙沙的声响,随风飘来一股甜蜜的血腥味,那十只小狮子兴奋起来,冲出了这片树林,迎了上去,果然有四只母狮子拖着一头角马,它们正准备围上去吃,树林中突然传来了“嗷——嗷——”成年雄狮严厉地怒吼。
一棵巨大的红柳树上跳下了俩只大雄狮,它们一面叫,一面向角马走来,母狮与幼狮见状,从角马身边退开去。等两头大雄狮吃饱后,它们马上蜂拥而上,可这时,五只半大雄狮抢先一步,将角马围在了里面,冲母狮与半大雌狮吼叫。
这一幕,被那一只大雄狮看见了,它是这个狮子群的掌门狮,叫双色鬣,另一头叫独眼雄,是双色鬣的助手。双色鬣认为时机已熟,大吼一声,准备把它们五兄弟赶出自己的狮群,以免它们以后夺走自己的王位了。
它与独眼雄扑了上去,展开了进攻,于是五兄弟开始了流浪生活。
后来,老大黑鬣毛到快要死去的时候,它把自己的肉供给兄弟们吃;老二大头狮因闯入了人类的领地,被人给打死了;老三在于黑犀牛抢水时被犀牛给撞没了;老四因被墨菊雌狮出卖,掉入了泥浆之中。后来,只剩下最小最弱地老五了。
我明白了现在的社会如同狮子社会一样,那么残忍,随时会淘汰掉任何一个人,也明白了要团结一心,团结在一起,也许可以一切困难。有时,你一个人遇到了麻烦,有些朋友曾会在后面默默地帮着你。有时,在正要成功之时,突然遭到了不幸,就会马上被淘汰掉了。或许有时也会被朋友出卖而伤心欲绝。
人类社会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5在美丽的罗莉安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双色鬃狮群。有一天,狮群中的雌狮猎到了一匹角马,所有的狮子按照尊卑顺序开始进食,由于五只半大的雄狮不知深浅,抢在雌狮之前进食,引起公愤,被赶出了狮群,就这样开始了它们在草原上的流浪生涯。
饥饿时流浪给他们上的第一课,他们必须学会袭击,学会狩猎,才能活下去。五只半大的狮子,老大叫黑鬃毛、老二叫大头狮,老三叫刀疤脸,老四叫桃花眼、老五叫红飘带。为了活下去,他们去抓捕长颈鹿,老大黑鬃毛不幸被鹿踢碎了下巴,身受重伤。为了不被鬃狗吃掉,它决定让其他四只雄狮,饮自己的雪,吃自己的肉,使他们有力气活下去,重振雄狮信心。老二大头狮在偷猎牧场的绵羊时,被牧羊人用枪打死了。老三刀疤脸和誓死守卫着沙漠水潭的黑犀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最后,它和黑犀牛同归于尽了。
老四桃花眼看上了另外一个狮群的雌狮,为了争夺配偶,和狮王展开了决斗,当它和狮王都陷入泥潭的时候,雌狮听从了狮王的命令,迫不得已,一掌掴死了桃花眼。
这个时候,只剩下老五红飘带了,它要独自去面对,这残酷的大自然。
在狮群里的时候,小狮子有狮王的保护,有爸爸妈妈的爱护,它们生活的很安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随着雄狮的一天天长大,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赶出狮群,独立生活,独自去面对残酷的大自然。
我是一个男孩子,总有一天,我也会长大,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独自去面对残酷的社会。我也要做一头雄狮!
雄狮去流浪的读后感6放寒假了,天气变冷了,经常下起滂沱大雨,每次都下个不停,妈妈帮我买了几本书,都是动物小说,《雄狮流浪记》,《狼王梦》,《草房子》,《最后一头战象》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看的书是《雄狮流浪记》。
现象:流浪儿八次走进救助站
10岁的小波(化名)眼里充满了绝望和畏惧,一见人就会把头低着,许久都不愿抬起来。总是沉默不语,他只说他的爸爸不要他了。
像许多流浪街头被送到救助站的孩子一样。小波有着令人心酸的童年经历。
小波的家在乌鲁木齐市灭火处附近。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异了。后来妈妈跟人走了,从此杏无音信,爸爸不关心他,稍不顺心就暴打他,甚至还将他赶出家门。他只能流浪街头,靠拾垃圾和乞讨过活。
他曾被人送到自治区社会救助站儿童管理救助中心。中心负责人把他送回了家。不久他又被父亲赶出家门。就这样反反复复,他已经是第八次走进救助站了。救助站儿童管理救助中心陈主任告诉我们,工作人员再次与小波的家人联系时,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奶奶均表示不愿接受小波,因为家里没有能力养活他,随他去。
据小波家周围的人说,小波其实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他小小年纪却担负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生病时,手里有点钱,就随便买点便宜药吃吃。如果小波有人监护管理,并帮助他上学,也许他以后还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像这样下去,真不知道他今后的路会怎样走下去。
救助中心的陈主任说,如果他父亲还继续狠心扔下孩子不管,必要时将借助法律手段,将他告上法庭。
忧患:不可忽视的“犯罪后备军”
据资料显示,我区的末成年人犯罪中,流浪儿童犯罪率占不小比例。
艾力(化名),11岁,2004年因被坏人拐卖、利用,被迫在街头进行偷窃。后来就以偷窃为生。像这样的孩子,在自治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中心占有一定数量。他们最初是受坏人的威逼利用,当他们再次流浪街头的时候,往往很容易“重操旧业”。
流浪儿童是流动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流浪儿童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医疗保障和起码的卫生条件,靠乞讨、捡拾剩弃饭菜、廉价出卖劳动力,甚至靠偷窃养活自己,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流浪的生活使这些孩子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健康成长权。此外,流浪儿童的人身安全时刻面临威胁,他们流浪街头,常常面临同伴以及成人流浪者的欺负、剥削,女孩子有被心怀叵测者调戏甚至奸的危险。由于其生存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得不到关怀和尊重,流浪儿童相当一部分形成了仇视社会的心态,将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犯罪后备军”。
难题:流浪儿走不出再流浪的怪圈
在自治区社会救助站儿童管理救助中心里,像小波这样有家的“孤儿”还有很多。但对于把流浪的孩子送回家这种传统的救助方法,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避免不了再流浪的现象。
几乎每一个流浪的孩子背后都有残缺不幸的家庭。但像小波父亲这样没有责任心,心灵麻木的家长,他们也许会迫于法律的威严而将孩子接纳,但并不意味孩子以后就能健康成长。
自“收容站”改为“救助站”,确实是人性化的举措,但后续的问题如何解决并无明确规定,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再次流浪街头,也没有任何的强制力。”自治区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中心的陈主任说。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的法律、法规。根据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时间最长只有10天,实行的是短期临时性救助。但在自治区社会救助站儿童管理救助中心,大部分的救助时间都超过10天,接受救助最长的三年,最短的也有几个月。
据了解,该救助站自1999年成―立以来,共救助6000多人次,重复救助者占25%,救助三次以上的占20%。
说法:流浪儿不是简单的法律责任
北京华泰律师事务所乌市分所霍春彪律师认为:“从法律的视角来看,未成年人就不应成为流浪儿童。监护人负有养育未成年人的职责,应该让未成年人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只要监护人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未成年人一般也不会去流浪、去乞讨。但是当一名未成年人沦为一名以乞讨为生的流浪儿童,政府就完全有理由推定未成年人没有其监护人或者其监护人没有监护能力,从而自己成为流浪儿童的监护人。
《民法通则》规定流浪的未成年人由其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义务教育法》则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可见即使未成年人自愿去流浪乞讨,政府也负有阻止这种现象发生的职责。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因为上述规定都仅仅规定了“行为模式”告诉政府“应该怎么做”,但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即如果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职责的话将如何追究其法律责任。流浪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在流浪孩子的家庭里,父母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但对那些贫穷的家庭,确实因为无力抚养而导致孩子流浪的,那就不是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的保障体系。
呼吁:流浪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
直到,被千年之后的阳光唤醒。
和千年的梦境挥手道别,
可知眼前的世界,已换了人间?
原野中
那棵千年站立的树,
承袭着宇宙亘古未变的荒凉孤独,
内心
却溢满了无人能懂的欢愉。
终于可以和一切无关,
终于,可以用尽一生的时光去流浪……
逆着光的方向提起脚尖,
去捡拾千年前自己的脚印。
千年前的永别是一次定格,
让回忆
只以回忆的方式,
存在或呈现。
而千年之后,
即便泪水潸然,也淹没不了那种最真实可靠的幸福。
珍惜与世界的毫无关联,
甚至那棵与我堪称知己的古树,
亦不必去结识。
只把自己刻在自己的光转流年里。
去流浪。
在烟雨霏微的季节,
用整颗心的湿度,
去祭奠正悄然流失的岁月;
在衰草凄迷的季节,
用整片霜林的酡红,
去凝望寒烟一带的伤心;
冬日踏雪,
可否找得回千年前那条碎石小路、那片茫茫雪野?
夏夜听雨,
可否闻得到草木的湿润气息穿过千年,随记忆涓涓流淌?
千年之后,
当我醒来,
眼前有个几经沧桑的人世。
那时,
终于可以和一切无关!
终于可以用陌生
挡去一切喧嚣。
终于可以,
沿着原始的路径,去尽情流浪。
如若可以,
我希望从现在起,
开始沉睡。
一梦千年。
从现在
渐渐淡出你们的生活,
甚至记忆。
如若可以,
让我现在,
就和你们好好地告别。
埃迪低头点燃香烟,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们是流浪者,我们是一家伟大的俱乐部。”埃迪只有18岁,拥有季票已经12年。他住在弗雷泽堡,位于格拉斯哥以北300公里:他宁可死,也不愿意错过流浪者的一场比赛。这一天,他用4个小时纵贯了苏格兰,最后还得回去,只为了陪伴球队征战苏格兰足球的最低级联赛。他来到了有6000名居民的小城安南,流浪者要在这里与小学老师和农民组成的球队交手。
田间地头,文化撞击
欢迎来到“丙级联赛”,苏格兰第4级联赛,流浪者的新世界。7月14日,职业俱乐部几乎一致同意,破产重组的流浪者俱乐部降入苏丙。拥有54个冠军头衔的传统豪门,就此坠入了田间地头。安南俱乐部的主席长久以来,自己在赛前修建草皮,直到今年夏天装了人造草皮。与流浪者交手,是他们的世纪之战。对于流浪者球迷来说,至少有一个好处:从大巴下来后,不需要寻找酒吧,酒吧就在面前。我们碰到了油漆匠詹姆斯,他在喝酒前甚至没来得及换下工作服。他是安南和流浪者的双重球迷,举杯畅谈着两队球迷之间的文化交流。
半场时,小个子克里斯说:“这才是真正的足球,我们爱她。”然后他用脏话问候了苏格兰联赛方和教皇,让人想起流浪者是新教社群的俱乐部。然后他又叫嚷着为球队加油了。
流浪者主教练阿利·麦考伊斯特说:“我们借此机会去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得到了热情的欢迎。”麦考伊斯特是流浪者俱乐部历史最佳射手。人们的握手很正常,微笑发自内心。但流浪者出现在这个等级,依然是文化撞击。
球队有难,重买季票
流浪者依然在豪华酒店下榻,他们的训练中心穆雷公园依然装备精良,球员们停在停车场的车依然会得到洗刷。为了招揽里昂21岁的小将塞巴斯蒂安·富尔,俱乐部依然开出2万欧元的月薪。当然,这与当家球星们周薪3万的时代是没法相比了。
球队工资总额只有原来的1/3,他们考虑的首先是升到第3等级。但流浪者的前2个主场,容量5.1万的球场上座人数分别是4.9万和4.6万,季票持有者3.6万。这是爱的宣言。富尔说:“5比1胜埃尔金那场,我们丢球时,全场加油声巨大,似乎是我们进球了。我出场热身时,半个看台的人都站起来,他们喊,‘好运!’”
37岁的企业主格雷厄姆说:“我3年没来看球了,当我看到球队有了麻烦,我重新买了季票。我们这儿有8人都是如此。”埃迪说:“我很久没好好睡觉了,看报纸、看天空台,你不知道俱乐部要走向何方。”
流浪者的新老板查尔斯·格林59岁,曾经是谢菲联的主席(1995-1998),成功的商人。他领导的财团以1200万欧元买下了流浪者,让俱乐部摆脱了超过1亿欧元的债务。接下来,要支付多年的偷漏税款,有9300万欧元,不过这些钱由俱乐部的前老板们出。格林说:“流浪者面对着一张白纸了,很少有俱乐部有此机会。流浪者的基础设施很棒,而且有着最无与伦比的球迷支持。”
“体育彰显性格”
流浪者目前5战积9分,暂列第4。24岁的斯科特喝着啤酒,向我们讲解俱乐部的一首经典歌曲的歌词,“不管道路宽窄,我们跟随你,永远跟随。”
接近九成流浪儿来自农村
14岁的夏雨已经流浪4年。最近两年,在贵州毕节,一个由砖头、废纸板、塑料布、发黄棉絮和腐烂水果堆积而成的狭小窝棚,就是他的家。夜晚,夏雨睡在这里。白天,他在洪南路水果市场打工,搬运整箱的水果与饼干,每天赚20块钱。
为什么流浪?第一次问夏雨这个问题的,是一个穿制服的中年人。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夏雨,夏雨也问过街头新出现的年龄相仿的孩子。没有家,或者家里的生活还不如流浪,又或者只是因为父母打了自己一顿。
你父母呢?夏雨没有父母,没有户籍。2012年11月27日晚,他被几个警察从窝棚带走了。最初,这个少年不愿离开并尝试逃跑。后来,他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所在――毕节5个孩子在垃圾箱里的死亡,让整座城市尴尬且疼痛,一场流浪儿童搜救运动由此开始。
人们也突然发觉,这片深藏于贵州西北乌蒙山区的土地,静悄悄生存着数量众多、无人知晓的流浪儿童。
2008年,贵州大学研究生余丹曾对贵阳市流浪儿童做过研究。在其调查的500余名流浪儿童中,来自毕节的流浪儿童有189人,占总数的37.6%。这些孩子大多由乡村流出,进入毕节及贵阳市区,再如涓涓细流般涌入东部的繁华城市。
余丹在长达半年的调研中,与同学每日游走在车站、商场、桥洞、废弃楼宇,与流浪儿童们交流。他们的调查显示,接近9成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接近6成的流浪儿童依靠捡垃圾为生,缺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保障。
全国到底有多少流浪儿童,并无确切数据。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曾推算,当时全国流浪儿童大约有100万。
2012年11月28日,夏雨被送进毕节七星关区福利院。随后一周,福利院陆续接收了十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又迅速由其亲属接回。人们希望回乡之后的孩子,能够告别破损与失落,重启人生并安稳成长。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从被遗忘的境遇里打捞后,夏雨重又陷入被搁置与悬空的困境:母亲10多年前就已离开,父亲则于4年前获罪入狱,无人能够领走这个甚至尚未落户的孩子。夏雨只能继续停留在福利院里。他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小棚屋:“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觉得大人们也不知道。”
14岁的孩子因何已流浪了4年
流浪4年了,夏雨已不记得父亲夏美华的模样。他并不记恨那个永远佝偻着腰、皱着眉头的父亲:“他只是想着赚钱,最后成了我一样的可怜虫。”
1998年,夏雨出生在毕节海子街镇鸭子塘乡。他出生未满月,还没领结婚证的母亲便独自逃离了这个山高坡陡、土地荒芜的破败乡村。靠讨“百家奶”,夏雨长到4岁。2002年,父亲卖掉了靠树干支撑着的残破土屋,带着儿子来到了毕节市区。父子进城后,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父亲成了一家私人煤矿的司机,终日奔波在深山煤矿与遥远城市之间,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夏雨在孤独中成长,5岁就学会了做饭、洗衣、照顾自己。
那时父亲一个月能挣一千来块钱。两年后,夏雨被送进了城里的一家私立学校,每学期学费要500元。每次父亲掏出学费给儿子,总会加一句话:“要读书,老婆才不会跑。”
父亲的愿望没有实现。一次车祸让父亲摔坏了右臂,无法再扳动方向盘,也击毁了他仅存的信念和尊严。父亲开始酗酒,用竹条殴打儿子,整日在城市游荡。偶尔回家,丢下几百块钱,旋即消失不见。夏雨也没有再去读书。挨饿时,他学会了捡垃圾,并熟练记住了玻璃瓶、废纸、塑料的分类方法与价格。
数年间,父子俩就像这个城市里的陌路人。直到2008年,警察找到正在屋里烧饭的夏雨,告诉他:“你爸爸跟人混,卖白粉,被抓了。”
夏雨在出租屋里待了半年,直到交不起房租,房东停了水电。10岁的他卖掉了电视、锅及所有家当,揣着几百块钱,从此流浪在毕节街头。
管理者余洋认为,因贫穷而产生的无力与无知,是儿童被忽视乃至被虐待的直接原因。无论是在田头劳作,或是在城市打工,这些负担沉重的父母丧失了照料子女的能力及意识,最终使缺乏约束的孩子步入混乱街头。
流浪中的冷暖
流浪两年后,夏雨选择在毕节洪山路落脚,搭起了窝棚。一些街边闹市的流浪儿童和附近私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成了他的朋友。他说:“在街上,才觉得自由。我喜欢吃街上的饭。”
夏雨曾发烧到40度,是四五个小伙伴每天给他送饭,到街头讨钱,背着他去看病。他们也曾结成联盟,保护一个60岁的老爷爷免受欺负,老爷爷则将讨来的饭菜作为回馈。伙伴们也会积攒一笔钱,坐6个小时的车到威宁,去看群鸟齐飞的草海。
街头是这群流浪少年最好的课堂,夏雨慢慢窥见了世界的规则与冷暖。在银行、酒店、商场,意味着被驱逐与歧视;而洪山路每个月拿低保、靠卖零食为生的老奶奶,却给了他最厚实和干净的两床被子;水果市场里老实心软的商贩,则给了他工作的机会,“还会偷偷往我包里多塞钱”。夏雨甚至发现:随着毕节市区越来越繁华,流浪儿童也随之增多,“因为打工的人多了,不管孩子的父母多了,可以讨钱的地方也多了”。
少年们还学会了区分贫贱与表达愤怒。夏雨的朋友坤龙,喜欢在街头向过往车辆讨钱。三轮车、板车,他一般都不拦。有一次,他拦住一辆奔驰车,车主鄙夷地丢下一块钱,吐了口唾沫。坤龙用这一块钱买了盒炮仗,点燃塞进了奔驰车的排气管里。
同样,夏雨也曾遭遇残酷现实。2010年9月,他与2个伙伴被一个盗窃团伙抓住,送进了一栋废弃的楼里。胸前刻着文身的年轻人拿着刀,勒令3个孩子跟着偷电线。夏雨摇头,左手、左胸、右背被砍了3刀。另一个13岁的伙伴,则被砍了70多刀,流出来的血,染红了满地五颜六色的电线。最终3人被警方解救。如今,夏雨身上的3处伤口一到变天,就会隐隐作痛。
余洋从事儿童救助工作10多年,最让他担心的,是这些孩子流浪太久,对家乡产生了恐惧与排斥,并用层层谎言包裹自己――
16岁的小馨,因为恐惧养父母的殴打,短短一年里,8次进入救助保护中心;
11岁的彭子净,不愿回家,编造了十多个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以及身世故事;
13岁的刘文,用一根筷子撬开了救助保护中心的锁,并从4层楼上跳了下去……
张军是福建厦门的一名刑警,2011年下半年,他经办了一起抢劫案。两个嫌疑犯都是17岁,也均来自毕节市海子街。两人流浪多年,没饭吃了,偷摩托车而被抓。张军拿起一个孩子的手机,想要联系其家人。他却惊讶地发现,这部两百多块钱的山寨手机里,有一百来个电话号码,却没有其父母的电话。张军感觉很心酸:“如果他们对家乡这么陌生,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送儿子去乞讨
对于流浪儿童问题的凸显,学术界的共识是:短时间内遽然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必然导致流浪儿童大规模出现。在一些偏远贫穷落后的农村,有些父母甚至从小就会教授孩子在城市乞讨的技艺。
和夏雨同样在毕节市区流浪的14岁的郭成,正是被父亲送出家门的。驼背的父亲终日劳作,却无法养活家中5口人。最终,父亲卖掉了家里仅存的100多斤土豆,将205块的路费塞到了孩子手中,“孩子出门好歹有个活路”。
郭成出生在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发达村。多年来,贫瘠的土地让这里深陷泥沼:人均年收入仅1700元,为省级二类贫困村。
据发达村村主任罗贵亮回忆,近10年来,毕节日益加剧的城乡贫富差异,让发达村的人选择了加速逃离。发达村有1196人,如今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外打工。如今发达村里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20年来村里只出了两个大学生。人们心中想得更多的是赚钱摆脱困境,沉重的负担让父母无心关心孩子的教育。
送孩子去流浪,并非贵州一地的现象。据媒体报道,2011年2月份,河南省太康县张集乡的一位成年人带着同乡的7名儿童在海南三亚乞讨时,被公安机关送至救助站。由于家里穷,家长们以月薪1000多元钱的价格将孩子租给了“杂技团”,“杂技团”的人又带着孩子们到处乞讨,直到被警方送回家。
太康县任庄村有村民曾向当地媒体表示,该村周边的几个村庄,不少孩子的家长都将年幼的孩子出租过。任庄村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出租后,耳鼻舌都被人残忍地剪残,然后被迫上街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