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爬山虎的自述

爬山虎的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爬山虎的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爬山虎的自述

爬山虎的自述范文第1篇

我的模样?好,我很苗条,像蜗牛大哥的触角,人家喜欢穿嫩红的衣服,什么?我在哪?你在爬山虎上找不到我?好吧,本人啊,住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我!知道了吧?

让我一向尊敬的叶子姐姐,刚出生的叶子妹妹也爱穿嫩红的衣服,长大的叶子就对嫩绿的衣服情有独钟,那么新的衣服看着肯定非常舒服。

为了照顾我们,叶子尖都是朝下,是那么的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风拂过,叶子姐姐们的绿裙就漾起了波纹,可美了呢,每到这时,我就羡慕极了。说是脚,但我们可不能左一步,右一步的走,给我费很大的力气。头变成小圆片来巴住墙。我们本来是直身,一起一弯,把嫩茎拉一把,就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使它紧贴在墙上。我的脚像不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呢?呵呵,去看看吧!

爬山虎的自述范文第2篇

2016年4月22日下午,其设计者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先生再次来到现场,出席其新书《一座垂直的森林》中文版会。

其实这本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博埃里新书,不仅仅是中文版。精确地说,应该是中英文双语,外加图文并茂版。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就是一件装置艺术品。恰如当天与会的《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所言,“意大利人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在图书出版领域也充分体现。”

《一座垂直的森林》,主要解读的是博埃里的作品――在米兰的天空下,冉冉升起两栋披着植物外衣,具有生命的高层建筑,大名就叫――垂直的森林(Vertical forest)。它们不仅仅是供人类栖息的建筑,还是其他生物诸如鸟类、昆虫的家。

这一项目在2014 年获得IHP 国际高层建筑大奖之后,又荣膺2015 年CTBUH 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大奖。

米兰的垂直森林是否有可复制性?是否能将钢筋水泥的城市变作绿色森林?且听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前米兰副市长、2015 年米兰世博会总规划师博埃里教授和他的朋友们娓娓道来。

走向未来的空间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信息量极大,适合所有关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和未来生活方式的人士一读。”这是书的版权页上的一小段话,算是推介,也证明了这本书的作者虽是建筑艺术领域的顶尖专家,但他的创意完全可以和普罗大众分享。

作为一幢革命性的建筑,垂直森林诞生在时尚设计之都米兰,是并不意外的事。其竣工于米兰世博会前的2014年10月17日。从2011年开始建造而论,这一对世界首例绿色公寓姐妹楼建造周期是3年。但假若从2007年博埃里动心起念算起,其孕育期,长达7年之久。终于,高度分别为365英尺(约111.25米)和260英尺(约79.28米)的楼房落成了,人们看到的是沿着外墙体层层种下的共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万株草本植物。

说起如何想到设计垂直森林,博埃里直言:“那源于一次植树活动。当时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将平铺的森林立起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建造一处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呢?”

其实,有这样念头的人又何止博埃里一人?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但凡1970年代之际与之前出生的,谁又没有这样的记忆呢――那爬山虎攀爬到二楼、三楼的水泥墙上,绕着窗框慢慢向上生长。这样的生长周期虽然漫长,乃至诞生了一句上海骂人的话“牵丝攀藤”,形容一个人动作太慢,但爬山虎的韧性强,每每能从春季萌芽,长满一个夏天。

如今,仍能看到零星的老建筑上有这样的景况。比如位于天目东路80号的上海铁路局大楼,每年夏季外墙上的爬山虎都能爬上三楼甚至五楼。

但问题是――首先,爬山虎上墙,只能保证一季的绿色,同时在诸如枝叶修剪、防虫等领域无法深入展开。最重要的是――爬山虎不可能攀爬到几十层楼上。而且,爬山虎只能保证楼宇的一部分绿色,而无法做到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等等组成一个微型生态圈或者说一座垂直的森林,更无法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正因为有了爬山虎,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更能理解博埃里,爬山虎影响到如今人们对垂直的森林的接受度。

与单一的爬山虎不同,博埃里的理念,贯穿到垂直的森林中,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理念、建筑理念成为现实的一个过程。

如今的垂直森林,甚至催生了一份颇具幸福感的职业,亦即“空中园丁”。他们每隔四个月才工作一次。其幸福感从凌晨4点开始,不仅能从高空森林中见证整座城市的苏醒,还可以在数千棵树木和植物间攀援、下落,帮植物枝条修理身姿,顺便叫醒蜗牛、甲壳虫和鸽群……。那就是所谓“空中园丁”。不仅仅要懂植物学、园艺,更要学会在空中保护自己。他们要在楼顶牢牢固定好安全绳,然后在不同楼层间的阳台上跳跃,逐层而下。

在完成工作以后,《一座垂直的森林》中英双语版的编辑吕炜如此感叹:“步入近现代以后,建筑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一样突飞猛进,我们往天空伸展,我们往海上筑路,老去的建筑崩塌,而更多的新建筑在崛起。建筑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从矮到高,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直线到曲线。但是当太多的钢铁巨塔插向云端,水泥路面铺满脚下的时候,一个个物种开始消失,天空和海洋开始褪色,环境越来越糟糕和陌生。我们突然发现文明的进程似乎已经偏离了航向,人类在迈步向前,而大自然退向地平线的远方。在当今,城市的发展模式抵达临界点,舒适度生存度急剧下降,人造的环境又怎么比得过上帝的作品?我们不可能拆毁城市驱散人群来返还大自然的原貌,但任何族群的进步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和牺牲为前提。”

在吕炜看来,在清晨的鸟鸣声中醒来,夜晚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入眠,假如室外还有个长得像罗伯特・巴乔般的意大利男人在空中修剪树枝,那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更是面向未来的生活。

而如今博埃里的垂直森林,很可能将是建筑艺术领域走向未来的一种尝试,甚而成为未来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到更多人。

灵感来源于艺术家植树项目

博埃里所谓“一次植树活动”,亦即一座垂直的森林之灵感来源,往深了说,源于1972年。这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仔细回忆。

博埃里如此写道:“1972年,我16岁。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在米兰城,我所生存的的城市街道上,出现了一位怪异人物的踪迹。他就是奥地利艺术家百水先生。他手握着一棵树苗,宣扬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筑理念:围绕着树木,建造房屋、庭院和房间。”

那一次,博埃里看到在离斯卡拉歌剧院仅几步之遥之处,百水先生手握着一株橡树苗,进行一个关于有机建筑的实验。作为高中生的博埃里,正在米兰的同一条街道上,在国会门口,参与左派社会运动的示威活动。“但那时,我并不是为了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确切地说,是为了社会不平等、教育权利和‘帝国主义’那一类更重要的问题在抗争。”博埃里事后如此解释。

然而,在做成垂直的森林之际,博埃里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策展人、评论家及教育家。2011 年至2013 年,他担任米兰市副市长,主管文化和时尚,并是2015 米兰世博会总规划师,也是该世博会“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主题命题人。

如今的博埃里先生同时是米兰理工大学城市学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荷兰贝拉罕建筑研究所、莫斯科斯特来卡等国际著名建筑院校。2004 年至2007 年,他曾担任《Domus》 杂志主编。那时候,他来到同济大学访问,与中国《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支文军成为了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并力主引进博埃里的著作。支文军透露,博埃里的相关著作正在同济大学出版社接下来的出版规划中,未来将有更多博埃里的书的中文版面世。有意思的是,支文军在博埃里新书会上的身份,又一次回到了《时代建筑》主编的位置。

从博埃里与支文军长达十多年的友谊可以看出,博埃里喜好交游的性格,让他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面世。支文军在会现场则表示,这本书的出版对中国城市建筑来说,意义重大。

米兰垂直森林项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项目,而是由植物学家、昆虫学家、风动力学家和材料学家联合的科技团队构筑而成。

博埃里还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在垂直的森林完工后,博埃里建筑事务所从与建筑依存而生的动植物的角度讲述了七个童话故事。其中之一――筑巢的鹦鹉一家。其最初并没有受到屋主的欢迎,但是在它们的宝宝诞生后,有了新的变化,它们自述道:“楼上的卡斯托迪家和塞雷蒂家,照顾着我们孩子的成长。我们看到他们,有时会在我们进食的时候,悄悄拨开窗帘盯着我们看,只是为了不打扰我们。”

从米兰到上海

说起垂直的森林之诞生,博埃里回忆:“2007年初,在新兴石油与金融资本的摇篮――迪拜,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建造一栋四周被树木环绕的塔楼。当时,作为《Domus》杂志的主编,我正在跟踪报道这座正疯狂建设摩天大楼的沙漠城市。所有的建筑表皮都由玻璃、陶瓷材料或金属构成。所有的建筑都反射着阳光,成为一个个巨大的加热器,炙烤着空气,炙烤着地面上的行人。当时,我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扎埃拉・波罗在哈佛的一份校刊《哈佛设计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提到,2000年后新建的高楼中有94%的建筑外立面被玻璃覆盖。玻璃表皮、金属外观及人造矿物立面的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从2006年开始,博埃里接手为米兰市中心设计两栋塔楼。因为迪拜之行,博埃里产生了至今他仍认为是“一个冲动怪异的想法”――创造两栋生态友善的塔楼;它们不被玻璃,而是被树叶覆盖,不仅是灌木的树叶,更重要的是乔木的树叶。

博埃里在会现场表示:“之所以米兰能诞生垂直的森林这样实验性的建筑,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米兰,作为一座历史城市,对未来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而垂直的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感觉,是综合的复杂性空间。”

如今,在上海九江路501号,我所见到的九江路“德必外滩”项目改造,颇有博埃里垂直森林的理念。在不变更原有遗迹面貌的同时,将建筑打造成充满生机的绿色地标。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采用了多种中意文化交流的构想。这些构想在空间设计中互相共鸣,营造了与建筑外观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的大堂被完全打开,而大堂内部采用了定制的玻璃柱,完美连接了中庭四周,光线透过这些玻璃竖柱,干净地洒在中庭中,如同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Terragni)希望为但丁纪念馆设计的天堂玻璃柱一般。这种具有“透明建筑学”的处理方式,为整个建筑营造了一种近乎“纯净”的体验效果。

作为《一座垂直的森林》一书的中文版译者――胥一波,是米兰理工大学空间规划学博士。他的本科学位是同济大学建筑学,然后在米兰理工大学修读硕士、博士,在海外期间曾任职于米兰的齐诺・祖奇事务所(CZA),鹿特丹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目前是博埃里建筑事务所(SBAChina) 中国区合伙人。可以说,胥一波深受博埃里影响。提及博埃里的作品,胥一波感叹道:“在我们中间总有一些真正的勇士和智者在思考未来,而这些对未来的美丽描绘就应该被一一呈现。”

相关期刊更多

厦门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委宣传部

老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