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苹果树的故事

苹果树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苹果树的故事

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第1篇

有位青年经济学者曾经说过,“彻底的市场经济是的”。这话未必尽然,因为从根本上讲,人,才是最的,而非经济制度。某些经济制度尽管被历史证明是很(罪恶)的,但其本身却不应受谴责,因为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当少数人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时,制度就形成了。因此罪恶的根源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制定或实施制度的人。

所以,市场经济尽管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有效的组织生产和安排分配的方式,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市也被视为有效配置资本的重要平台,但在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过程中,基于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经济动荡并不鲜见。渐进式特征明显的中国经济转轨,其改革的基本点在于对利益格局的“稳健”调整,着眼于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磨合”和“协调”。但旧体制的某些弊端具有一定的积累性,放而不改的时间拖的越长,旧体制积累的问题也将越严重,从而形成一种改革进程的负反馈效应。而新旧体制并存时间过长,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扭曲和混乱,从而在向新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循环恶性发展,进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某种意义上是转轨时期的副产品的一种必然表达。

前段时期中国股市的暴跌警示我们,实体经济的持续走强并不必然带来虚拟经济的持续繁荣,在愈来愈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新兴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几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某种意义上,中国资本市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不是改善了而是恶化了。而鉴往知来的反思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愈益开放与联动的竞争世界中一直作为一个例外继续免受外来的冲击。中国亟需检讨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市场法治建设方面的滞后,亦该严惩机构投资者的短进短出、助涨杀跌等恶意炒作之风;中国更应通过股市制度的完善来进一步加强投资者的市场信心,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作为股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此乃中国股市持续繁荣之根本。

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是制度和技术,无论制度技术孰轻孰重,两者均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的进步往往很明显甚或是革命性的,但制度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却非短时期所能达成。正如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在经过一段漫长的摸索后人们已明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好的股市,但好的股市就像一只难熟的苹果,尽管最终可能又香又甜,但其成熟期很长,早摘或催熟均食之无味。

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第2篇

【摘要】 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视角,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包括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多方式培养机制,以及研究者和决策者互相推动,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关键词 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发展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China: Capability Analysis/GENG Jinsong,CHEN Yingyao,LIU Wenbi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65-67

AbstractThe scheme of developing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in China was proposed from the view of HTA capability. Strategies on HTA development consist of considering HT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health system, sufficient fund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ams to guarantee the conduction of HTA researches,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and multi-way HTA resear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activ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ability of both HTA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Capability;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是对卫生技术应用或利用所产生的短期及长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研究形式[1]。卫生技术评估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社会伦理性等多方面提供科学证据,有助于卫生技术的合理选择、利用和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一种科学决策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卫生政策乃至广泛的社会政策的研制过程中。本文系统分析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概况,并探讨开展技术评估的策略,基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设想。

1研究机构分类及其能力分析

1.1依托高校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门机构,是我国首家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实验室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美国中华医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卫生部、科技部、上海市卫生局等各种渠道申请到多项科研项目。实验室利用卫生技术评估为主要研究领域搭建了多学科研究平台,研究涵盖临床医学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重点疾病防治与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技术及政策效果评估、卫生技术的生物伦理学评估等,研究成果对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室研究人员于1997~2012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364 篇,并出版7本教科书。

2002年6月,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成立,中心联合校内外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核心团队。200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设有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室,整合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科和人才优势。此外,原卫生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开展技术评估工作。

1.2依托医疗机构的研究机构

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建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3月,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获国际Cochrane协作网批准成立中国Cochrane中心(Cochrane协作网第14个中心,亚洲唯一国家中心)。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启动分中心建设[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的临床研究信息;开展系统评价,为临床医生、临床科研和教学、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培训循证医学骨干,推动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3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是原卫生部的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是亚洲卫生技术评估网络(HTAsiaLink)的成员单位,其下设有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研究室共设3个学组,分别是卫生政策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开展卫生政策效果评价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政策效果的科学依据;开展卫生技术适宜性的评价研究,为适宜医药技术的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效果评价,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项目实施结果的有效证据[3]。

原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咨询评估处,协助政府进行卫生技术准入工作,对现有及引进的卫生技术进行评估;对国际卫生技术评估结果进行传播;为政府、国内外机构和企业提供评估、咨询、培训、调查等服务。

此外,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依托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上海市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是2011年11月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专业性卫生技术评估及研究机构,中心组织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教育培训、开展交流合作活动以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浙江省和广东省正在筹建卫生技术评估机构。

1.4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能力分析

何种形式更优,从当前的情况看,是各有优势。依靠政府的机构和决策联系更紧密,但是面临机构的人才储备、学科背景等挑战;依靠医院的机构和临床决策有机融合,在有效、安全性评价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缺乏经济学和社会影响评价,评价视角偏重临床而轻人群;依靠高校的机构学科、人才梯队齐整、研究方法规范、国际合作较多,但不足之处是和政策决策疏远,评估项目相对较少。因此,不同类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对于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循证视角的卫生技术评估能力建设分析

2.1提供高质量证据需求

近年来,新兴的卫生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和高成本技术数量增长迅速。如何对新兴卫生技术进行早期、及时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效益不合理新技术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例如抗生素的滥用[4],以及不同地区CT和MRI的过度使用与使用不足[5]。卫生技术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也值得关注,如迅速增长的公共卫生经费并未显著减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6]。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不公平有可能导致贫困人口无法负担医疗保健费用[7]。为了缓解不公平现象并提高可及性,需要基于卫生技术评估的研究证据,循证优化医疗保险的福利包[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基于最佳的研究证据因地制宜制定控制策略,多方联动有效遏制此类疾病[9]。卫生技术评估为世界各国缓解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和科学化决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信息[10]。

2.2推动循证卫生决策

目前,我国药物目录和医疗技术评估主要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为主,并未设立专业、独立的遴选机构。在评估方法上,主要依靠专家,而专家评估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临床经验[11]。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开展和向政策转化明显滞后于卫生改革的进程及其对卫生技术评估活动的需要[12]。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和组织分布不集中,开展的研究工作未形成协调一致的总体,零散的技术评估研究难以迅速推动卫生技术评估事业。有限的卫生技术评估证据和卫生技术评估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卫生决策的需求[13]。卫生技术评估的能力建设对于循证卫生决策、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发展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构想

3.1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提升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卫生技术评估为应用与管理卫生技术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并为卫生技术的高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方法。为了深化医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将发展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把拓宽工作人员的卫生技术评估知识面、培养基于高质量的技术评估研究作为组织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

3.2经费和项目保障技术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经费投入和科研项目立项较少。卫生技术评估人才的培养、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均离不开经费支持。建议通过优选卫生技术评估课题的方式,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研究团队进行评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医学学会和协会等机构组织提出亟待解决的卫生技术评估问题,并设立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研究项目,通过对优选项目投入科研经费,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断提升评估机构的研究能力。

3.3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研究者的长效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鼓励研究者参加卫生技术评估学术会议,支持研究者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深造,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研究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确立卫生技术评估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学术骨干带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机构的发展。同时建立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研究者给予奖励。通过长效培养机制提升研究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推动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14]。

3.4全面提升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决策者应结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提出卫生技术评估问题,依据卫生技术评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合理使用高精尖技术,淘汰无价值的设备和落后技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重视卫生技术评估的传播和执行[15]。卫生技术评估过程中研究者与决策者通力合作,研究者基于决策问题开展技术评估;决策者基于卫生技术评估证据、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群众的服务需求进行循证决策。通过上述过程实现研究者、决策者和人民卫生需求的互动,逐步形成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研究者的评估能力和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英耀.复旦大学组建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2):10.

[2]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平台介绍:网合中心分中心概况[EB/OL].(2013-07-10)[2013-09-10].http://ebm.org.cn/about.php?id=9&module_id=1.

[3]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EB/OL].(2013-07-15)[2013-09-10].http://nhei.cn/KS_4/ks_004/ksjs/index.html.

[4]Dong L, Yan H, Wang D. Drug prescribing indicators in village health clinics across 10 provinces of Western China[J].Fam Pract, 2011, 28(1): 63-67.

[5]He D, Yu H, Chen Y. Equ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T and MRI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9.

[6]Long Q, Xu L, Bekedam H, et al. Changes in health expenditures in China in 2000s: has the health system reform improved affordability[J].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40.

[7]Chen M, Chen W, Zhao Y. 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equity in China’s health care reform: a case study on Gansu province, Chin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2(12): 466.

[8]Zhou Z, Su Y, Gao J, et al. Assessing equity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China: results from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from 1993 to 2008[J]. Int J Equity Health, 2013(12): 34.

[9]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 2013, 381(9):1987-2015.

[10]赵琨, 隋宾艳, 郭武栋, 等. 卫生技术评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2): 87-89.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药品和医疗技术评估制度亟待完善[EB/OL]. (2010-07-19)[2013-10-10].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version=edu&docid=2294163&leafid=3056&chnid=1027.

[12]陈英耀, 刘文彬, 唐檬, 等.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与决策转化研究概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7): 1-6.

[13]胡苑之, 林海, 陈洁. 水平扫描在新兴卫生技术评估中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 2013,16 (1): 39-40.

[14]卫萍, 任建萍, 颜丹丹, 等. 卫生技术评估认知与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3): 23-25.

[15]徐文煜, 薛迪. 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1): 8-10.

通信作者:

陈英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E-mail:yychen@shmu.edu.cn

收稿日期:2014-06-06

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制度;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3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8

自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和运行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在银行体系和国债制度以外,资本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上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政府和学界的日益关注。在过去的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中,国内学者主要分别从股市发展及区域板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视角,研究上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关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股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殷醒民、谢洁(2001)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国家经济更快的增长,因而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殷醒民、谢洁的上述研究得到了许多印证[1]。如杨奇志(2008)以1994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的股票市场数据对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率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前者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股票市场换手率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现象;中国股票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功能正在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还无法和传统的金融中介――银行相比;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甚至是负面的[2]。冀志斌、彭克强(2004)运用中国1995―2002年的季度经验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李仁健(2003)运用1999―2002年季度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证券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市场流动性与经济增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更大[4]。

田塬、韦省民(2007)的分析研究独具特色。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为微弱,并认为这与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未能及时有效的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有关。因此,合理的做法是规范健全股票市场、加强宏观调控以促进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5]。

(二)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

李冻菊(2006)的研究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十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票市场流动性,但股票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6]。

冉茂盛和张卫国(2002)参照著名经济学家Demirguc2Kunt and Levine的研究方法,应用1995―2001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微弱的正相关关系[7]。钱正鑫、迈夫(2006)选取1991―2006年的股票综合指数和GDP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为股票综合指数与GDP之间具有单整而非协整关系;短期内二者只存在由股票指数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中国股票市场具有弱型有效性[8]。冉茂盛、张宗益和陈梅(2004)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方法,选用1995―2001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冲击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着由经济增长到股票市场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股票市场规模扩张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十分微弱[9]。

(三)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确定

郑江淮、袁国良和胡志乾(2000)的研究结论是:虽然中国股票市场目前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明确,但是存在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而且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效率,能够创造出对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随着股票市场吸引的储蓄越来越多,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将不断显现。就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规范来说,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挥法人股与流通股对上市公司的检查监督功能,可以使股票市场变得有效率。股票市场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关系,更关键的是与经济体制的持续转型有关。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这种转型是保证股票市场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股票市场能够对经济增长发挥正面作用的前提[10]。

荀玉根(2008)以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论述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国股票市场。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1]。黄宜忠(2007)认为,在长期中沪市波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均衡关系;在短期中沪市波动性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但经济增长受沪市波动性的影响很小[12]。冉茂盛、张宗益和陈梅(2003)参照Demirguc-Kunt and Levine的研究方法,应用1995―2001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着由经济增长到股票市场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13]。

(四)股票市场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增长

李强(2003)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日益发展的股票市场却展现出与经济增长背离的走势。从经济预测角度来看,二者的背离形成了与世界不同的发展模式。采用实证方法从市场和经济效率角度分析这一背离现象,发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与经济增长的简单再生产性质是导致二者背离的主要原因[14]。

梁莉(2005)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换手率和上市公司数目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不具有协整关系,而资本率和交易率与经济增长具有协整关系,但他们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成立[15]。高大为(2004)通过对1991―2003年的GDP和上证股票指数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实证检验,得出GDP与上证股指具有单整关系但不具有协整关系、上证股指与GDP之间只存在着由上证指数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中国股票市场不具有弱有效性和中国的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出现背离现象的结论[16]。

二、关于结构性上市板块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上市板块显著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3)用综合评分法对上市公司年度经营业绩的情况进行评价,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中收入法的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2002年吉林省的33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上有所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17]。胡林荣、朱怀镇和黄弘(2006)立足于江西省资本市场实际,运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代表江西省经济发展,以中长期信贷、上市公司数量这两个指标代表江西省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并就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中长期信贷呈中度正相关,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18]。

王海霞和杨菲(2009)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内蒙古上市公司有形效应与无形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投入与当地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而劳动力投入却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上市公司的无形效应的确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19]。

(二)上市板块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黄绥彪、陈锐(2007)通过对1995―2006年证券市场与广西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证券市场与广西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非常有限的结论。原因可以归结为广西经济中存在的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因素和广西证券市场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20]。齐昕(2009)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联动效应,但其采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分析哈尔滨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选取相关指标测算,得出其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的结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股权高度集中造成公司的业绩恶化、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把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来的资金重新投入股票炒作和东北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21]。

(三)上市板块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

王凤荣和谈兆娜(2006)研究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板块上市公司绩效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分权化和企业行为异化导致了“领头羊”效应缺失,而结构失衡是导致二者背离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调整上市公司的结构布局[22]。李兴江、董雅丽(2009)从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联效应的角度入手,回归分析了甘肃省上市板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和实际有一个明显的矛盾就是GDP和上市公司数量是负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越多,GDP越小[23]。

三、结论

(一)不同研究者关于上市增长绩效的结论差异很大

无论是从整体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直接相关的股票市场,还是结构性上市板块的角度来考察,上市对中国整体或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都不是统一确定的,甚至呈方向性的显著差异。但是,毫无疑问地,至少就全国性的研究来讲,客观的实践影响结果可能是未知的、却又必然是唯一确定的,即便是区域性的影响,目前亦尚无如此巨大差异的充分理由。因此,应当存在取样窗口、研究方法(模型选择)和数据建设等改进和统一的必要性。

(二)造成上市增长绩效巨大差异的原因多方面

造成上述影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相对全社会资本总量而言的上市规模太小(需要控制的因素过多,从而造成上市制度因素影响的识别困难)、研究样本对象和窗口时段的选择、研究指标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来源的口径和质量等。其中,相对上市规模较小造成模型的完闭性问题、研究选择窗口的宏观经济不同时段、上市的政策性审批也许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者之间的结论差异给出未来有意义的研究指向

从理论上讲,上市涉及社会资本的集中、公司内外治理尤其是外部治理问题,这两个方面均影响到公司业绩,进而影响到宏观的经济增长。拟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融资规模,反过来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股东结构)决定着已上市公司的内外治理状况,进而决定下一步融资,形成公司治理和融资的时间依存、双向互动关系。但目前的文献很少同时系统地将这两个方面做一体考察,这将是一个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杨奇志.我国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8(9).

[3]冀志斌,彭克强.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4(3).

[4]李仁健.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10).

[5]田塬,韦省民.股票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资金供给角度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7).

[6]李冻菊.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源自计量经济学的解释[J].金融研究,2006(9).

[7]冉茂盛,张卫国.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2(11).

[8]钱正鑫,迈夫.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冉茂盛,张宗益,陈梅.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2).

[10]郑江淮,袁国良,胡志乾.中国转型期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0(12).

[11]荀玉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8(1).

[12]黄宜忠,沪市波动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5).

[13]冉茂盛,张宗益,陈梅,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2003(4).

[14]李强.股指波动与经济增长背离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15]梁莉.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5(4).

[16]高大为.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12).

[17]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2年吉林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经济纵横,2003(12).

[18]胡林荣,朱怀镇,黄弘.江西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

[19]王海霞,杨菲.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2).

[20]黄绥彪,陈锐.证券市场与广西经济发展问题思考[J].学术论坛,2007(6).

[21]齐昕.上市公司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第4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又宣告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2010年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儿童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保证儿童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措施”是“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可见,倡导阅读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并由此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图画故事书是通过一系列有(或无)文字的图画,为儿童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一种书。《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是美国作者艾瑞克,卡尔专门为儿童创作的。1969年出版之后,被译成47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过3000万册。2008年该书被译成汉语,在我国出版发行。为了解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喜好倾向和价值判断,以便为今后“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的课程与教材,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开展了这项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1 制作评价资料。把《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翻拍成13张照片。编成PPTl-13;把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制成PPT14。

2 设计评价表格。针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编制评价表,共有6个封闭式的单项选择题,每题由5个备选答案;把评价表制成PPTl5。

3 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向G省、H省、J省、S1省(市)、S2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表:依次向他们播放PPTl-15;要求他们在看完这些PPT以后,完成评价表上的各个问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集体访谈,交流各自的观感。

4 统计评价表。共发放评价表72份(各省12份),回收6l份,回收率为85%;去除未完全作答的评价表,获得有效评价表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研员和科研员及师训员15份),有效回收率为78%;阁上机处理有效评价表,得出各项研究结果(见图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从图1可知:我国98%的幼教工作者是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其中“很喜欢”的占63%,“较喜欢”的占35%,“一般”的占2%。“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书的设计独特”“制作新颖”:“图画书的颜色很鲜艳”“很美丽”“十分养眼”;“图画很精美”“亮丽”;“故事很有趣”“很有意思”“很吸引人”“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毛毛虫很可爱”“很好看”:“蝴蝶很漂亮”“惹人喜爱”。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主要是从图书的外表和设计、色彩和形式、内容和情节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自己的喜好的。教师对优秀童书的喜好是没有国界的。2007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这本图画故事书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被推荐列入100本最佳童书之中。翻

2 儿童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从图1可知:我国96%的幼教工作者推测儿童也会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73%、“较喜欢”的占23%、“一般”的占4%、“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儿童也会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绚丽的色彩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新颖的图画能吸引小朋友”;“故事很有童趣”:“一些画页按阶梯状排列。小朋友很容易翻动书页”:“每个水果上都有一个小圆洞,太神奇了,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会把自己的小手指头伸到小洞洞里去抠一抠的”“会用手去挖的”:“毛毛虫从洞里面钻出来,小朋友看了会感到新奇的”“会开心的”:“许多食品也都是小朋友喜欢吃的”。“好吃的食物会引起小朋友的兴趣的”;“毛毛虫胖乎乎的,很可爱的”,“红红的脑袋”“碧绿的身体”,“小朋友都会喜欢看的”。“毛毛虫后来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大蝴蝶,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意识到艳丽的色彩、新异的绘画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力,而且还认识到别具一格的虫洞、多种多样的食物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创造行为。这本老少皆“爱”的经典童书也受到英国人的推崇。早在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所进行的一项阅读民意调查就表明,该书被公众投票评为英国人最喜爱的书籍。在英国人看来,这本书是一个深受喜欢的经典形象,精彩故事吸引着一代代的儿童,延绵不断。

3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的教育效果。从图1可知:我国91%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会对儿童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其中认为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占55%、“较好”的教育效果的占36%,“一般”的教育效果的占9%,“较差”和“很差”的教育效果的均为O%。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本可以看也可以玩的好书”:“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能教给幼儿许多东西”,例如,能帮助幼儿认识“颜色”“数字”“食物”“昆虫”:“寓教于乐”,“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描述自然现象:小毛毛虫怎么样变成了一只大蝴蝶。”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来全面认识这本书对儿童成长发展的表层价值,这是令人欣喜的。但还没有能从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上,来深刻理解这本书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潜在价值。这是令人遗憾的。这本构思巧妙的图画书能把儿童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儿童通过跟随毛毛虫自由自在地去旅行,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生命。实际上就是一段旅程。幼教工作者可以透过蝴蝶的生命周期(如从小小的卵到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再到又肥又大的毛毛虫,再到茧,最后再到漂亮的蝴蝶),来唱响对儿童进行生命启蒙教育的赞歌。

4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6%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39%。“较大”的占47%,“一般”的占14%,“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讲到了“星期的概念”和“数字”,“巧妙地包含了一周七天,1-7的数字”,例如,“有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从一到五”。还有“两个多星期”:它还“提到了一一对应的关

系”,例如,“星期一吃了一个、星期二吃了二个、星期三吃了三个、星期四吃了四个、星期五吃了五个”;此外它还“说到了许多量词”。例如,在星期六吃的许多东西中,就有“一颗”“一条”“一个”“一块”“一根”“一片”“一间”“一只”,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比较全面地认知这本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具体作用:既能帮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字、各种各样的量词,使儿童理解“1”和“许多”及其相互关系,又能帮助儿童掌握星期的概念、时间的顺序,使儿童能知道一周有七天。哪天在哪一天的后面。数学概念虽然是儿童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但是这本书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5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都肯定了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其中认为“很大”的占32%。“较大”的占48%,“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它列出了毛毛虫一周的食谱:“毛毛虫每天都在吃水果”“每天吃的水果都是不一样的”:其次是因为它画出了毛毛虫的成长变化:“毛毛虫慢慢长大了”“越长越大”:再次是因为它写出了毛毛虫肚子痛的原因:“毛毛虫吃得太多了,肚子就痛了”,这样就会使幼儿明白“吃东西要适量”“要有节制”“不能吃个不停”“不能暴饮暴食”的道理;最后是因为它还开出了治愈肚子痛的药方:“要少吃一点”“要吃点蔬菜”“要吃一片树叶子,这样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发现了蕴藏在这本书中的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多种因子,既有助于儿童理解生长发育与进食水果之间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又有助于儿童形成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类甜食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6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43%,“较大”的占37%,“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画了苹果、梨子、李子、草莓、橘子”“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水果”;还“画出了巧克力蛋糕、冰淇淋、黄瓜、乳酪、火腿、棒棒糖、樱桃派、香肠、杯子蛋糕、西瓜”“能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食物”:此外它还“写了由卵到虫、再由茧到蝶的进化过程”“能丰富幼儿关于昆虫的知识”。然而,也有几位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质疑,“‘蝴蝶’不是从‘蛹’里出来的吗”?“怎么会是从‘茧’里出来的呢”?“是不是被作者写错了呀?”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认识到了这本书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鲜明价值,例如,能扩展儿童关于食物和动物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彰显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早有读者对该书中“从茧到蝶”的说法提出过疑问,作者也给予了回应:我曾请教过昆虫学家。大多数蝴蝶的确都是由“蛹”变来的,但有一种罕见的帕纳塞斯绢蝶,则是由“茧”而来的。此外,作者还自嘲道:我有一个不科学的解释就是我的蝴蝶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毛毛虫是举世无双的,因为毛毛虫实际上是不吃冰淇淋等食物的。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得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其中:教师对该书的“喜好程度”高于其他五个方面,位居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儿童”对该书的“喜好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总体教育效果”是颇佳的;排在第四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数学教育作用”是很大的:排在第五位的是这本书对儿童的“健康教育作用”和“科学教育作用”是较大的。

(二)讨论

1 优秀图画故事书的选购与阅读。《饥饿的毛毛虫》这条从美国爬出来的奇妙无比的毛毛虫,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了另一个国家,已经“吞噬”了世界上无数个儿童的心。但访谈发现。我国幼儿园大多没有购置这本世界公认的优秀童书。图画故事书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受到教师和儿童喜爱的且教育价值极高的读物选购来,摆放在幼儿园图书馆或班级图书区的书架上。那么儿童就有机会打开图书,在知识的书本上爬行,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悦读”中获得成长。

2 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与维护。在访谈会上,许多教师抱怨,他们虽然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但是他们却没有权利购买,因为只有园长才能决定幼儿园和班级图书的选购事宜。一些教师反映,他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儿童听,因为在指定的“教材”和“教参”里都没有要求讲这个故事。他们不能自说白话,增加这个故事,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讲这个故事,因为规定的教学内容已占满了每天的日程。有些教师表示,他们会向家长推荐这本书,请家长购买后。读给孩子听。还有几个青年教师说道,这本书让他们爱不释手,他们会自己去买,在家里讲给孩子听。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不及时地加以纠正,那么势必会泯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幼儿园教育滞后于家庭教育的“怪象”出现。

苹果树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经营模式,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趋势,前景。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体系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金融业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也将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加快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应采取何种路径就成为亟需解决的,因此,关于金融分业、混业经营的争论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金融控股集团(Financial Holding Conglomerates)正以务实的姿态进入我国金融体系。如已经存在的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企业直接控股金融企业的公司,及不被关注的通过各种形式控股证券、保险、城市信用社等金融企业的工商企业。

一、当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1金融控股集团的概念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①。

在西方,金融控股集团又可称为金融控股公司,一般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和经营性控股公司(Operating Holding Company)两种类型。纯粹控股公司的设立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是拥有若干家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独立金融子公司控制权的金融集团(Financial Conglomerates),自身不经营业务。经营性控股公司是指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的母公司,经营性控股公司又称混合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或全能型银行(Universal banking)。

在我国,所谓金融控股集团通常是指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行业并通过控股兼营、服务业的控股公司。从现有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上看,是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一家金融控股集团,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间形成一个塔式结构。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进行业务渗透。

2金融混业、分业经营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我国金融业1993年以前是"稀里糊涂的混业",全部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向外汇、房地产、股票、期货等从事投机买卖,导致金融秩序混乱。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严格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原则,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Separate fragmented banking)。面对国外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竞争,目前关于我国金融业应该分业还是混业经营的争论非常热烈,在此仅作初步比较。

首先,分业下机构规模发展受到某些限制,但不妨碍其金融调节职能的发挥。金融机构规模大小不是目的,能否有效的调节实体经济才是最具意义的。在严格的分业经营下,美国的金融机构一直在全球同行业内名列前茅。因此,不能说分业经营体制会对金融机构的限制会对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形成不良。

其次,分业经营下存在较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在严格的法规限制之下,大量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但不能经营其他行业,而且不能跨州设置分支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给当地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的发展资金,有力的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混业经营体制下,会吸引一些在分业条件下一心经营单一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多业经营,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多业经营并不必然是福音,反而可能丧失在单一行业下主业突出的优势,对地方经济的特殊支持作用也就难以体现。

再次,金融混业经营可能增强单个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混业经营的金融企业所可以运用的金融工具比分业经营下的金融机构多,其进行金融创新能力也相应较强,因此混业应更有利于单个金融企业的发展。分业体制下,金融机构发展受限就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与单个金融机构的成长。

第四,混业经营下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可能增加。在金融行业内,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部门的技术规程、业务流程存在一些关键性差别,在经营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将三个部门置于同一企业下,显然存在使企业管理复杂化、综合化的可能。

最后,混业经营可能对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引发监管的复杂化。在法规不健全条件下,分业经营机构分立,无资本联系,存在天然的风险隔离带,因而监管难度较低。但在监管未能到位的前提下,同一企业内多业协作可能带来风险,难以把握合规、违规的界线,有时也存在有意踩线的灰色行为。

因此,从效率、风险因素来判断,分业、混业各有局限。在监管制度完善、到位的欧洲、美国,混业、分业经营的实践也未能证明哪一种形式更有效率、更有利于防范风险。但中国目前监管不能充分到位,分业可能更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与健康发展;但对单个金融机构而言,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较多,不利于其快速成长。

3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定位模糊,应界定为跨业经营

目前,由于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不得兼营,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并不直接兼营各金融业务,但从法律意义上讲,金融控股集团只是准金融机构,在我国尚不具备清晰的法律地位。本文认为,金融控股集团仍属分业经营,但由于多个行业的多家金融机构的最终控制人可能是同一企业,也不能认定其为规范的分业经营,而应是跨业经营,是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

首先,金融控股集团分业经营不违反分业经营原则。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分业的标准明确要求同一家金融企业不能经营多个金融行业,但并不包括存在资本控制关系的多家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在法律上对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和以子公司形式进行金融业务适度交叉经营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性条款,也未明确金融控股集团的法律地位。

其次,金融控股集团会产生类似于混业条件下的经济效果。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这样金融控股集团既能在整体上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集团内各金融机构在法律框架内互相支持,从多业结合的边缘寻求盈利与产品创新的机会。金融控股集团各子企业共同努力经营,在品牌塑造方面会产生协同效应,当然也可能因某一企业的问题影响集团内其他企业品牌形象。

再次,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不存在完全混业可能带来的问题。全能银行制下,各金融业务由分公司开展,或控股公司也经营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分公司为纵向组织架构,权力、风险、盈利均向总部集中,控股公司经营业务就存在风险控制难度增加的可能。金融控股集团,在子公司间调拨资金等手段因产权制约难以为继,可有效的防范风险蔓延,效果与分业近似,少有混业下的失控现象。

4金融企业资产的弱专用性

相对于资产专用性(Williamson,1985)而言,金融企业资产存在弱专用性,或者称之为资产同质化。金融机构涉及的资产(要素)主要有有形资产、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本。有形资产中以房产和商用设备为主,在金融行业内部,此类固定资产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资金中,流动资金从M0到M2其流动性逐渐下降,专用性有所增强,但资金从根本上是同质的。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金融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减少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各类金融机构而言,其所需的信息具有较大程度的重叠,特别是宏观经济信息与行业信息。企业与投资者信息差异多一些,但在多业协同条件下,正好利用信息从不同业务部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人力资本所处的经营管理层次越高,其通用性越强,作为一种要素而言,企业家才能越来越具有通用性。在金融行业内,由于金融行业客户群、业务对象的高度交叉,即使基层的业务人员,也能快速、低成本的转换角色。 二、我国控股集团的趋势

我国现有政策和允许中资境外金融机构按照当地法律(如果法律允许)开展多元化金融业务,也默许了信托整顿后的信托公司控股券商的现状,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存在如下趋势:

1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存在过热迹象

首先,各类机构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金融控股集团。中信、光大等特殊想建立金融控股集团自不必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早已绘就各自金融控股集团的蓝图,雄心勃勃要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出于产融结合的考虑,以海尔、宝钢、鲁能集团、中远集团等大型国企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也抓住机会纷纷介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积极构架金融控股集团。一批民营资本如新希望、东方集团、德隆等也在为自己争得一片天地。在信托业分业经营、清理整顿中,新组建的证券公司和保留下来的信托公司交叉持股成为新的趋势,以信托公司或者信托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将成为资本市场新兴的机构群。

其次,相对忽视单一产业发展潜力。金融机构的发展,应是先强后大,而不是先大后强。美国执行了几十年的严格分业,其国内金融机构在单一产业内良好发展,具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如果金融机构在单一产业发展不够理想,多产业也未必能取得好的发展效果。退一步讲,金融体系效率高低取决于其对实体的拉动效果,即使多业经营有利于提高个体金融机构效益,也不能证明有必然利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2可获得金融管制下的垄断利润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垄断程度相当高,而来自外部的竞争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非金融业企业进入限制严格,特别是新建金融企业审批极为严格。金融机构的股权变动、持股比例和股东资格等必须经过管理机关审核同意。对于民营资本特别是中小民营资本来说,进入门槛极高。这时的金融部门不能彻底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形成垄断利润。

中国金融业内各行业利润率差异巨大,②利润率较低部门就具备进入其他金融行业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中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业相互进入壁垒较小;由于金融企业资产的高流动性,退出某一金融企业或金融行业成本也较小。

3金融创新的空间增加

金融业各行业创新管制严格,空间匮乏。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次序为:先政策许可的范围,然后研究市场需要,再报管理机关批准,才能进入试验阶段,最后进行营销与市场推广。而国外金融产品创新次序:先研究市场,再试验,进行营销与市场推广;显然国内步骤要复杂得多,而且在报批阶段不确定风险极大,进一步抑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在单一金融行业内创新容易越过业务范围要求,产品本身难以界定属于某一具体产业时情况更为复杂,造成创新空间的极度匮乏。

金融业内各行业结合部有创新机会。近几年国内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消费信贷业务规模逐步扩大、网上银行业务已经启动、财务顾问业务开始进入探索阶段、银证合作正在全方位铺开。但总的来说,业务创新步伐迈得不大。在行业结合部,可通过同业拆借、证券抵押融资、保证金集中保管清算、银证转账、代销保险基金、客户资料共享及过桥贷款等业务来探索创新的途径。

4取得金融业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与协同经济

在经营上达到其“最低效率的规模”的大企业比没有达到那种规模的较小企业有着明显的成倍优势(Chandler,1999)。目前我国金融业单一行业内人员和机构规模庞大,资金运用规模较小,未充分获取规模经济。但是由于经济体系的特殊性,单一行业内扩展空间受限,难度增加,竞争烈度提高,依靠同一行业而缺乏其他行业支持的前提下,获取规模经济的难度相应提高。

如果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的范围的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中国金融行业目前状况下,多业协同可能创造更高利润,属于典型的可获取范围经济的环境。但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的每一项业务都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模,缺乏竞争优势,或者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进入不太熟悉的领域去获得范围经济优势,反而可能加大风险。如金融控股公司既从事股权投资,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就可通过对内部所有子公司的经营业务进行整合,从而取得了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和协同效应。

5跨国集团进入与边缘化趋势

在国内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渐趋高涨的同时,集团核心企业不断有外资进入③,目前外资一般均以低姿态进入,由于目前我国金融管制较为严格,外资进入的目的多时抢占有利地位,“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是定位的竞争”(田仁灿语)④。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持股比例限度逐步放宽,跨国金融集团会不会进一步谋求控股? 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合资对方本身就是跨国金融控股集团,其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金融企业也是进行过战略布局考虑的,由于中外金融控集团实力的非对称性,随着外方股权比例的增加,中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就有可能日趋边缘化,利用政策空间所辛苦得来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是为人作嫁。

6核心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趋势

通过上市筹资藉以扩大核心产业规模,降低跨国金融集团的威胁性。2001年初,证监会向各大券商和银行下发了有关金融证券类企业上市信息披露原则,表明监管层倾向于让银行和券商上市,以改善其治理结构,打通其融资渠道,这对于金融控股集团夺取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意义深远。金融机构通过自身上市或买壳上市,实现资产资本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大大拓宽融资渠道,将各项业务推广纵深,同时树立金融机构的品牌,这对金融机构在成为金融控股集团之前先奠定其在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通过以大吃小,集小成大,形成一些更具较强实力的单一产业金融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金融业内的兼并重组,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并购过程中,应尽量以增强其核心业务竞争力,追求自身业务与并购方业务的协同效应,不可盲目为规模而并购。

7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复杂化趋势

由单一产业金融机构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趋向复杂化,如何合理确定核心与外围、控股公司与子公司关系成为必须解决的。如果金融集团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面临由于各种不良关联交易产生的风险传递、信息不透明和其金融子公司缺乏自主性的风险。而集团内部一定要有合理内控机制,这样金融控股集团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中获得发展。

金融控股集团的产品质量和产品规模方面的矛盾将会更多。在多业协同条件下开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是一种概念,而且应有崭新的、运行良好的盈利模式。在目前我国经济主体需求多样化,金融企业市场细分、针对不足的情况下,多业混同相当于反细分策略。面对幅度扩充的客户群落,要找到既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又能在现有执行能力下获得很好实施效果的产品的可能性很低。 三、结论:控股集团盈利前景不明确

我们认为,在监管制度完善、到位的前提下,分业与混业经营难分优劣,但在监管不能充分到位的情况下,分业可能更为有利,因此推行全面混业经营的环境尚不成熟。在我国的市场发育条件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框架下,金融控股集团这一组织形式可最大限度发挥金融集团类似混业的综合经营优势,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又能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形成"防火墙",可以象分业一样降低、控制风险,具有深厚的制度潜力,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合理选择之一。金融控股集团目前存在的过热,推动并购和上市,获得金融管制下的垄断利润,金融创新的空间增加,获得行业发展的规模、范围经济和协同经济,外资进入带来边缘化趋势,集团治理复杂化等趋势;其前景因受上述趋势的而难以确定。

金融业如实行综合化经营,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以前的混业经营,而是需要具备金融主体产权明晰、自律能力强、金融法制完善和金融监管有力等一系列前提条件。如果金融改革不触动产权,那么这些国家兜底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叫做银行还是金融集团,一定会在表面化的创新后,走到恶性竞争却无败者出局的惨烈状况。因此,金融控股集团作为组织形式创新的方向值得肯定,但需冷静思考、审慎发展,不能一拥而上。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中国出版社,1999年2月版。

〔2〕王常柏、纪敏,金融资产同质性:关于全能银行的一个〔J〕.金融,2002,(6)。

题目:Separate or Mixed Banking: One Comment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olding Conglome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