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物性格描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人物描写;性格特征
《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深入地把握,对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地选择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选择了材料之后采用互见法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二、细致入微地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记》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又一原因是:作者司马迁对选取的历史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通过对信陵君亲自迎侯生的情节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从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
三、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史记》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鸿门宴》中,作者写范增命项庄舞剑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在支配别人时,故称:“若属”,等到他在项王面前发脾气:“吾属今为之虏也,”这时脱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则称“吾属”。写范增,则使用很爽直而坚决的口吻:“此道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写到张良的口吻,则表现为缓和。写刘邦对于自己的谋臣张良,也运用了笼络的手腕,在鸿门宴前称张良为“君”,“孰与君少长”?而在鸿门宴脱逃时,情势紧急,则对张良称“公”,“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
【关键词】文化繁荣;突围;人格塑造;神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37-4
当代小说的创作,在数量上不谓不繁荣,仅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近年来每年都达到数千部,但是这并没有构成当代文学真正繁荣的局面。近年来作家和批评家们对当代小说创作的批评言辞颇为激烈,作家韩少功直批“当代文学病得不轻”,认为小说创作是整体的后退。批评家孟繁华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处于“守成”和“向后看”的状态,缺少“大说”的气度。批评家何西来批评一些作品丧失道德判断与要求,趣味低俗,欣赏残酷和人性之恶,把作品作为泄欲的工具。雷达直接指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缺失生命与灵魂,缺失精神价值,缺失精神超越,缺失原创性的创新。面对小说创作数量上的繁多,早在六年前李敬泽就认为中国一年一千多部长篇小说出版,及格的不超过20部。陈俊涛也认为每年一千多部长篇小说中,能够给历史留下记忆的不过10部。以茅盾文学奖为例,代表国家最高文学荣誉的评奖,自开评以来,质疑与批评之声就没有断过,最典型的是洪治纲在1999年就针对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评奖本身,一口气提出了22个质疑。对获奖作品是否代表长篇小说的高峰、评奖的局限性、评奖机制的缺陷、“史诗性”的单一价值追求、对长篇小说创作缺乏促进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实他的结论就是一个:当代小说缺乏最优秀的作品。
小说创作为什么难以涌现优秀作品,难以出现大气的传世之作?当然,文学的真正繁荣要靠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要靠政治的昌明和适合文学生长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要靠文化的深厚积淀;也要靠作家生命的写作和灵魂的探求,靠作家价值的建树和精神的追求,靠作家孜孜不倦地对艺术的探寻和创新。但是,我们也要从小说创作方法和批评去思考,找到提升人物塑造的新方法和促进创作的新的批评方法。
当代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滞留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对小说的研究,也长期囿于人物性格和典型性格的批评上,小说理论—直滞后于创作,不能对当代小说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我们知道,小说从神话发端,经历了神话与传奇的纯叙事,到人情化叙事,到以人物性格为主体辅之以环境描写和事件铺叙的三位一体叙事这三个阶段。小说要素三位一体的叙事,是自明清小说逐渐成熟起来的,近现代西方小说和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强化了,人物性格刻画的主体地位。即使后现代的精神分析、意识流的加入,也没有动摇小说凸显人物性格的主体地位。
刘再复先生曾经力图突破小说创作的长期自我封闭状态,提出了“人物性格组合的二重原理”,他梳理了小说创作经历的故事化阶段、性格化阶段和内心世界审美化阶段的三个阶段,但是他对机械单一的性格刻画是不满意的。顺应时代的需求,他主张应该从人物丰富复杂的人性和内心世界来刻画人物,从而提出了“二重组合原理”,试图解决当时人物形象的单一和扁平的弊病。应当说这个原理的提出,对1980年以后的小说创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后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确实打破了单一性格的垄断,走进了小说人物性格和内心刻画丰富的画廊。但由于当时中国的人格心理学也才开始起步,文学对人的认识还缺乏理论指导的武器,因此刘再复的性格组合原理也不过是对性格论的改良或修补,对小说创作的指导也就很快偃旗息鼓了。
刘再复以后的一些作家和学者,也开始注意到小说人物创造的提升问题。葛红兵提出小说要对当代生活做整体判断,也就要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的人生性质进行总体判断。王鸿生认为长篇小说应该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雷达更是明确主张出现一种“第四种叙事”,塑造乡村中具有“现代性的健康的个体和文化人格”。放眼世界的优秀小说作品,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不拘泥于人物的某一性格刻画,而是立足人的整体塑造和人性的全面把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保尔·海泽就主张小说要反映重大的人类命运;获奖作家伊弗·安德里奇认为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和人性。
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语言和模仿来实现的。中华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构成,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知行统一、道德完善和重天下道义,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
电影评论的含义
是艺术评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电影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他以具体影片创作为其研究对象,评美析丑,褒优贬劣,探索揭示了其成败得失的规律。
第一章 影评的特征
一、与政治评论相比:突出审美判断
电影艺术: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音响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里,塑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 电影评论:从电影自身艺术属性出发,对作品艺术特色美学风格的总结,对作品艺术成就美学效果的判断与评价。
二、与姊妹艺术评论相比:重视画面语言分析
真正的影评是对银幕造型时空观念的认识,是对电影运动本性独特欣赏,是对电影色彩、音乐、剪辑的领会和完善。
评论画面方法
(一)可把画面作为独立的评论对象和角度
1、明确指出画面出现的位置
2、简约而精粹的文字描绘画面的景象
3、深入到为剖析画面内涵
4、评价该画面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可把画面作为评论影片的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切入点
三、论述方式:评,是文的主体
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能叙述过多(影评并非故事梗概、内容提要)
不能说明过多(影评并非说明书)
第二章 评的内涵
1、评是剖析:所谓剖析就是对画面的结构、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做由浅及深的分析。
2、评是判断:也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做出中肯的评价,或者肯定或否定兼而有之。 整体的表达方式:判断+剖析+判断
每一段的表达方式:判断+剖析+判断
3、评是选择
4、评是创造: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他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赋予作品未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影评写作基本要求
一、先有所感悟,后发而为文
有所感是写作的动因,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
1、感并不是观后感
2、感觉点要准
二、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构思
1、文章要有立意和角度
立意:即文章的评论对象及其作者对该评论对象所持的见解和观点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2、立意要新颖,构思要巧妙
3、角度要小,立意要单一集中
1)善于选取综合性角度进行评论。(人物形象、主题、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创新突破)
2)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
三、结构严谨,起落有致
(一)标题
1、单标题:文章只有一个标题
凝练、醒目、优美
2、复合标题:一正一副两个标题
副标题需明确指出文章的评论对象
正副标题要对应
(二)开头
倒论式结构:把文章的结论放在前面,然后从各个方面开始论述这个结论,又称演绎法。
特点: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一目了然
(三)正文
1、并列式结构:以一个中心内容贯穿始终,分作几个问题陈述,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既独立又紧密联系。
特点: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剥洋葱式:揭示一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剖析人物或情节,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分析,最后发掘出内核因素。
特点:层层深入,富有逻辑和论证力量
3、事件发展式结构:节的开头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基本上是按照电影发展顺序进行结构,或沿着基本问题的线索顺序递进,体现着一种时序性或论证力量。
特点:有条不紊,脉络清晰
(四)结尾
紧扣立论点展开总结和升华。
影视评论角度
角度一 人物评论
一、评人物性格即评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人物性格的独特性鲜明性。
作为电影为了打动观众,应在外貌气质举止习惯作风等方面显示其独特鲜明性,为此,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亲可信。
(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由于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性格的形成要接受多种多样的社会影响,每个人性格虽然独特鲜明,但绝不能单一纯粹,而是在不同环境中程度不同的显示出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三)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性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命运的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变化,人的性格也往往呈现出相应的发展变化。 角度二 主题评论
主题是影片通过人物塑造和生活场景描绘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一、主题意义的深刻性
1、事件2、人物3、台词4、环境空间造型与道具5、音乐、色彩
二、主题表现的多义性
一方面是指一部作品可能有一个中心主题,另外还有数个副主题,相互配合深化。另一方面指面对同一部影片,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观众对其主题做出了不同阐释,使主题呈现出多种意义。
角度三 画面分析
(一)景别
全景
意义及效果:1、更好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命运的转折都是环境造成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与影片戏剧电影美学风格相得益彰
特写
1、特写镜头的功能在于对某些事物的细部加以选择放大,这种镜头能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因而,他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2、特写镜头有时也用来突出头像以外的其他部位,或景物的细部特征,已引起观众注意,或强调其特定含义。
3、大特写的取景范围更小,可以更突出更强烈的感受到人物神态细微的变化,从而引起观众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评空镜头作用
空镜头含义:至画面没有人只有景和物的镜头。
作用:
1、介绍整个故事或某个人物活动的环境。
2、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导演在表达某种特定情感时,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3、空镜头还常被用来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他通过类比,揭示事物关系,借助镜头与画面组接,将不同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突显出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含蓄。
4、唤起观众的联想
可是观众通过看得见的画面想象某种看不见的情景。
分析取景角度及其审美作用
取景角度:指摄影机相对被摄对象的方位角度。
1、平摄:指摄影机处在与人眼相等的高度而进行的拍摄,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庄重的感觉。
2、仰摄:指高于水平角度、摄影机由下向上由低向高朝上仰拍的镜头。
1) 可以使被摄的人或物显得崇高和威严,从而让观众产生崇敬或惧怕的心理反应。
2) 可造成人物的夸张变形,从而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3、俯摄:指低于水平角度、摄影机由上向下由高向低朝下俯拍的镜头。
1) 常用来描述环境特色,或表现大的场面,还会造成壮观宏伟的气势或优美抒情的情调。
2) 能使人或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常用来表现遭受危险或威胁的情况,也能使人物显得软如无力,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或悲剧感。
4、顶摄: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而得到的画面。
会造成奇特新颖美妙的意趣。
快慢镜头的功能
快镜头功能:1、省略细节,推进叙事进程2、通过人物的夸张起到浓厚的喜剧效果。
3、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慢镜头功能:1、通过动作速度的改变创造不同的意境,赋予动作以新含义。
2、揭示人物心理活动。3、可以点题,把编导者的主管思想情感突出表现出来。 色彩分析
色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它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某些情感上的细微变化。
视听语言分析思路
一、画面
景别运动镜头取景角度快慢镜头光色
二、声音
【关键词】心理描写 联想 梦境 幻觉 直接描述 间接描写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14-01
心理描写就是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触、想法、情绪和意识。通过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在对话和行动时心理上的具体特点和具体过程,揭示人物对话和行动的思想依据,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心理描写经常运用哪些具体方法?各种方法都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此浅谈几点。
一 运用联想
由于某人某事或某种环境的触发,人们常常会产生联想,包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联想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引起的心理反应。描写人物的联想,从纵向和横向上透视人物的内心,能扩大心理活动的容量,给读者以人物心理上的纵深感。另外,人物联想什么而不联想别的,回忆此而不是彼,想象未来是这而不是那,便于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上习字课时,“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的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这段心理描写不仅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而且也符合平时贪玩的小弗朗士的个性。只有小弗朗士那样的孩子,才会由鸽子的叫声联想到侵略者强迫学习德国语的罪行,它充满着小弗朗士对侵略者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憎恨。
二 描写梦境
梦境虽说不是人物清醒或者自觉的心理活动,但它总是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梦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曲折的形象的反映。王朝闻说得好:“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不论它的状况怎样复杂、新奇以至怪诞,它和人物的性格及其处境常常是有密切关系的,它是和人在一定时期的认识、情感、意志有密切联系的。”(《谈人物的心理描写》)梦境描写往往用来袒露人物心灵深处的向往、悸动、隐秘等,所以它表现的人物心理和揭示的人物性格往往非常深刻。
《阿Q正传》第七章中描述阿Q的“革命”梦,极其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有革命要求但还没有觉醒的阿Q所理解的革命,反映了孤苦伶仃、生活里充满屈辱和痛苦的小人物想反抗、报复、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找不到正确途径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三 描写幻觉
幻觉像梦境一样,是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幻觉像影子,顺着影子总能找到投下影子的物体;透过幻觉,就能体会到人物心灵深处的追求、思念、忧虑等。幻觉是心理活动的折射。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背影》)这里的幻觉描写,把作者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 描写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往往用来描写激烈的内心冲突或者感情变化幅度较大的心理活动。它的特点是直抒胸臆,把思想感情表现得如潮水般奔涌,使读者和作品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他对于“生”和“死”的思考,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极具哲理性,能深深打动读者。
五 一般的直接描述
直接描述心理活动,是心理描写普遍运用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中待到拜见王夫人,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她“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理说,黛玉远来是客,便是坐了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亦不为越,但黛玉仍没有坐,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因为她不想贻人口实,惹出是非。“料定”便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
直接描写内心活动,就像用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去剖析人物的内心,自由灵活,便于多角度地展开,能描述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 间接心理描写
有时还借助对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借助环境描写来着意烘托、透露人物的心理,这就是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跟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和环境等描写配合运用,互为补充、互相映衬而笔墨简省。间接心理描写运用得好,能更含蓄、更传神、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单一叙事;双重叙事
《简爱》和《呼啸山庄》作为世界文学的长篇巨著,都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是一对姐妹。两部作品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叙事角度对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差异。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从第一人称叙事的角度来写作的。《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很复杂,有插叙、倒叙等手法,但从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来看,《呼啸山庄》采用的是双重叙事者叙事的手法,即两个人讲述故事。《简爱》采用的是单一叙事者的叙事方法,即一个人讲述故事的方法。我们来分析不同的叙事手法对人物性格的描述有什么区别。
《简爱》旨在塑造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作者突出描写简爱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格,通过描写“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让读者清楚地掌握了事情发展的线索,了解简爱的所思所想,以及作者强烈的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孤儿,到后来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性格是很复杂的。通过房客和女管家的叙事的叙述,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到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分析,《简爱》通过一个叙事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更加直观的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成功的塑造了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独立与爱情的勇敢追求。我们以罗伯斯特为例,分析单一叙事的人物形象。
简爱第一次见罗伯斯特先生的时候,他身穿一件带皮领的骑马披风,脸色黝黑,面目宽大,此刻他的眼镜和紧皱的眉毛显得愠怒而严厉。他已过了青春期,但尚未到中年,大约三十五岁左右。我并不害怕他,也不觉得尴尬。如果他是个漂亮的年轻绅士,如果他微笑着满口称谢地拒绝我的帮助,我就会掉头不顾,自管走开。
大火过后见到的罗伯斯特先生:他看起来还像以前一样强壮,体态依然直挺,头发仍然乌黑,容貌也没有什么改变。但我从他脸上看出了一种变化:他显得绝望而沉思,仿佛是一只受了虐待、关在笼中的野兽或鸟儿。在他阴郁悲伤时,去接近他是危险的。
我们了解的罗伯斯特先生,都是通过第一人称“我”来传达的,他的漂亮以及大火过后的绝望,都是通过“我”来表达的。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我们只能通过简爱的叙述来了解罗伯斯特先生,这也使读者对罗伯斯特先生的印象略显单一。
《简爱》的叙述方法属于平铺直叙、原原本本的道清事情的发展线索,从幼年到登入社会大舞台,再到遇见罗伯斯特,与他相爱,再到发生婚变,到后来伯莎的出现,直到小说的简出走,在遇见圣约翰一家之后,经过自然神奇的召唤,简最终回到了罗伯斯特的身边。整个小说的直线式叙述,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主人公性格的真实、丰富以及清晰发展过程。
《呼啸山庄》通过双重叙事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是以房客和管家的角度来观察各个主人公的性格、行为,比较客观,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且可以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来思考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埃德加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希斯克利夫爱恨交织,性格分裂,他幼年所受的压迫全部变成了报复,他报复新德雷、埃德加,最终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但最终绝食而死。我们以希斯克利夫为例,来分析双重叙事描写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
在房客第一次见希斯克利夫,他是这样的:在外貌上他象一个黑皮肤的吉普赛人,在衣着与风度上他又像个绅士——也就是,像乡绅那样的绅士;也许有点邋遢,可是懒拖拖的并不难看,因为他有一个挺拔、漂亮的身材;而且有点郁郁不乐的样子。可能有人会怀疑,他因某种程度的缺乏教养而傲慢无礼;我内心深处却产生了同情之感,认为他并不是这类人。我直觉地知道他的冷淡是由于矫揉造作——对互相表示亲热感到厌恶。他把爱和恨都掩盖起来,至于被人爱或恨,他又认为是鲁莽的事。
丁耐莉太太这样说“他从小由我照顾,看着他长大,几乎和他生活了一辈子,现在居然被他吓成这样。”“他是食尸鬼,还是吸血鬼呢?”“他从十三岁起,就过着自私自利的非基督教徒生活”。
通过房客和丁耐莉太太的叙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希斯克利夫,房客眼中的希斯克利夫先生,是把爱和恨都隐藏起来的人。而丁耐莉太太的叙述,他是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这样,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希斯克利夫的语言、行为,以及他和凯瑟琳、伊莎贝拉的关系中,来思考他是把爱和恨都隐藏起来的人呢,还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吸血鬼呢?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刻骨铭心,对她的死悲痛欲绝,但同时他对新德雷却如此残忍,他占领了他的山庄,让他悲惨的活在醉生梦死中;对哈里顿野人式的教育,奴仆式的摧残,都是因为他严重的复仇心理;他为了报复埃德加,娶了伊莎贝尔,却对她冷漠残暴,伤害她,让伊莎贝尔觉得他不是人:他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也仅仅因为遗产,他为了报复忍受着。通过希斯克利夫这扭曲的爱与残暴的恨,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希斯克利夫的自私残暴的性格。
《呼啸山庄》在人物塑造方面,与简爱相比,通过双重叙事者叙事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更加的性格鲜明,通过房客与管家眼中的希斯克利夫,以及他们各种的看法,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使希斯克利夫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形象性格丰满。使读者理解的希斯克利夫是不同于房客或者丁耐莉太太的描述的,每次小说的第一位叙述者洛克乌德先生引出了丁耐莉的叙述,而在丁耐莉的叙述告于段落之后,又会出现乌德先生自己的叙述。这种叙述模式,使得读者时而置身于历史中,时而置身于现实之中。这两种声音衔接的非常自然,让读者置身于小说的空间中,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丁耐莉只是客观的描述,几乎不掺杂自身的感彩。这种叙述方式,使作者隐藏起来,让房客充当叙述者,可以增加小说的艺术效果。
《呼啸山庄》的这种双重交错叙事的叙事手法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简爱》有了更多的独立想象空间,一部作品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想像,也就更加有意义。双重交错叙事比单一叙事更加的引人入胜,相比之下,《简爱》这种一个叙事者的叙述方式,使我们局限于第一人称的叙述,难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略显单薄。而《呼啸山庄》的双重叙事者交错进行,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不断的往下读,扣人心弦。《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受到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是作品有很多相似,但是相异点更多。我们只是通过叙事者这一小的角度来分析人物性格的异同。这对于我们了解不同的叙事角度对于小说的构架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王惠君,王惠玲[译].呼啸山庄[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2]夏洛蒂·勃朗特,黄源深[译].简爱[M].译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