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母亲老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族文化;老舍;文学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77—05
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家文化”为主体的国度,“家”更是意义非凡。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和扩大,为国尽忠与为家尽孝是每一个人最神圣的使命。”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的。”杨国枢指出:“家族不但成为中国人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人类从诞生之初,历经各种磨难,家族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的一条纽带,维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与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确认,一直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支柱,没有家族这个基石,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遑论今天的现代化中国。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中国人内心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暗示作用,20世纪初的许多作家在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独具风采、别具韵味的家族题材小说,传达着他们对于家与家族文化的思考与认识。老舍是受家族文化熏染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家之一,家族文化促成了他独特个性气质的形成,对其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家族文化对老舍个性气质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国的河山,清王朝分崩离析,整个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时期,老舍诞生于一个下层旗人家庭,父亲惨死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自己也险些丧命。因此,童年的生活对于老舍来说是凄惨的,他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没有获得最好的教育机会,但这并没有泯灭老舍出众的才华。也许正是这样的出身,才成就了老舍独特的个性气质与厚重的文学事业。对于老舍的一生,最为客观精当的说法就属舒乙先生的五句话:他是北京人;他是满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就是这简短的五句话概括了老舍先生的一生。
在老舍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母亲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老舍自己也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几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于父亲早逝,家庭生活穷困,母亲一个弱女子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给人缝补浆洗,从无怨言,在艰难困苦中依然挺直腰杆,刚强不屈。母亲这种既刚强又温柔的品格在老舍身上得到了明晰的再现,正如他自己也说:“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于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老舍的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与他“外圆内方”的个性气质分不开,这种“外圆内方”的个性气质得自于他所重视的儒家经典文化中的“中庸”“中和”的处事哲学。“软”主要表现为他为人处事机敏、灵活,能随机应变,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能以宽厚的心态视之;“硬”又表现为他刚正不屈,正义感强。老舍的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气质充分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笔下的小人物身上。
老舍是一个满人,满族是一个古老的、马背上的民族,她曾凭借着自己民族的骑射武术和军民合一的军事制度逐鹿中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创造了“康乾盛世”的佳话。自满清入关以后,满族原有的那种军民合一的制度不再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同时也使满人失去了行为选择的自由,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满族人开始在生活艺术化中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满族固有的民族文化也由此发生了裂变,入关的满族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内敛、怡情养性的一面,把关外带来的“礼节礼仪”与“说唱艺术”按照儒家文化准则发挥到了极致。旗人骨子里原有的那种尚武、粗犷、豪迈、野性的精神开始被汉化,慢慢地也不再注重原有的生活方式,开始讲究吃喝玩乐,讲究各种繁文缛节,甚至比汉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老舍作为旗人,自然也受到影响,从他的作品及众多关于他的研究资料中,我们都可看到这种痕迹。作为满人,老舍的内心深处对满族有一种割不断的文化情结,这不仅魂牵梦绕了他一生,还生成一种原动力,不断激发着他不竭的创作热情。
总之,老舍惨淡的童年经历、特殊的文化时代、穷困潦倒的家庭生活、身上的满族血脉以及对北京这块古老土地特殊的情感,这些氤氲气脉构成了老舍的独特个性气质。他豪爽,他刚强,他温柔,他悲情,他以自己的方式认知自我,反思自己的民族乃至整个中国,他一生笔耕不辍,构建起与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相得益彰的独特文学世界,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文本: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选自《慈母情深》)
(生齐读)
师: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生:用了四个"立刻""又"。
生:句式相同,是一组排比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艰辛。
生: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是想多挣些钱。
师: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一生语速很快地朗读起来)
师:(追问) 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紧张忙碌的母亲,她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口气呢?
生:因为我想多挣些钱。(一生语速很慢地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位辛劳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辛苦,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
生:因为我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一生朗读,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拼着命挣钱的母亲,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
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
师: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无私的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亲的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
评析:这段教学的文本内容语言形式特征明显,连用四个"立刻""又"。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写法上的特别之处,并初步理解这样表达的用意,再要求学生借助朗读进行探究:"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同样的内容,学生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有的把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学生的每一种不同的朗读,教师都及时加以鼓励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追问,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繁重辛苦,理解了内容,还领悟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文字表达的精妙。
"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文本: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选自《猫》)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时用词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吧""呀""呢"这三个语气词用得很有意思。
师:是呀,很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用。(叫起一个学生) 今天老师来扮演同学。("嘿,xx,我们去踢球吧?""好呀。")如果这天刚好作业很多,你正在做作业。("嘿,xx,我们去踢球吧?""不行,我还要做作业呢。")多亲近呀。
师:老舍先生在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这三个语气词,请大家比较着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体会出什么了?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
生:他非常喜欢这只猫。
师:从老舍先生连用三个语气词,我们体会到他多么喜欢这只猫啊。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就像老舍先生面对面地和我们说话一样。我们就这样读。(学生再读)
师:(配乐)第二天,这只贪玩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对邻居说--(指名接读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他多爱这只猫啊。一位朋友来做客了,老舍对朋友说――(指名读)
师: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以后,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把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它很和蔼。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是啊,简单的语气词对表情达意如此重要,以后同学们也要用好语气词啊!
评析: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吧""呀""呢"三个语气词,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去词比较、感情朗读、教师示范,以及在音乐背景下用教师简单的语言再现生活场景,进行引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感受语言魅力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领悟到了汉语的精妙,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文本:"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选自《和时间赛跑》)
(在理解了文意后,师配乐深情范读)
师: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我还把哪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这段话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中。不相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我找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师生对比读)
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把"永远""再也""了"去掉之后,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
小时候,我总觉得电视机是十分有趣的,蒙胧间,仿佛书是我一个敌人,它虚伪,许多大道理都是造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看书呢?
小时候我常常看见妈妈拿着一本没有彩色图案印满文字的书在看,小小的我总会凑过去,妈妈就会给我讲一些道理,说实话,我不爱听,直到我已经懂事了,我也不爱听。直到我认识了书。
“看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的确,一本书,汇聚了知识,精萃。
在人生道路上,我不免受了不少挫折,有时感到失落。除了亲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下,还有一位无声的朋友帮助我――书。记得在五年级时,我迷了跳舞,但我从末练习过,其实我已经错过了跳舞的年龄,但我不放弃,我一直练,结果拉伤了筋,家人劝我放弃,我坚决摇摇头,我晚上躲在书房里,失去信心的我拿起一本书,突然看到了一句话: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做人的技巧。我刹那间懂了,在某些情况下,在你想做某件事的前提,从各方面想想,这件事是否该做?要是到了中途,应该学会放弃,不要太执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书里面有一种强化的生命力,能使我清醒地入了迷,叫你全部官能在活跃着的时候享受快活的日光浴,这种由阅读所带来的愉快乐趣是不会被遗忘的。
要是有人问我:读书像什么?我会回答:像喝红酒。读书像喝酒?是的,读书像喝红酒,如果一饮而尽的话,只会尝到苦味,这味道,会像一丝云雾,在记忆中飘去;读书也一样,你一目十行,只了解大意,过不了多久,这篇文章就会在记忆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喝红酒,必须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才能品尝出当中的滋味儿,读书也一样,必须斟酌每一个字,才能把文章融会贯通。我特别偏爱老舍先生的散文,假若看他的散文一目十行,你会发现,他的文章称得是俗!但只要你稍加认真,就会发现每一个字渗透着感情。看书就是要如此。
看书会让一个人暂时忘记喜怒哀乐,它会让你融入里面的世界里,会令人落泪,令人开心,令人震憾,令人感动。
书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它把每一个细节都写出来了。书是一位优秀的、无声的老师,它让人懂得人生的真谛。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样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了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盼这我了,她已入土了!读到这里,我的泪也已经遮住了我的眼睛,“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是啊,我不禁回想起我的母亲,她令我感到安全,令我感到温暖。“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的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老舍先生每写的一句话,都深深地振动着我的心。读完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散文,着实令人伤心!伤心!
[关键字]老舍;《月牙儿》;个性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67-02
一、月牙儿的意象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不可缺少的伴侣。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无奈,使“我”非常压抑。于是月牙儿便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与月牙儿的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以景写情的主题,使“我”在诗画般的意境中低诉苦难记忆。
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显示出主人公心境的变化,暗示着一个纯洁独立的少女沦落为任人践踏的妓的过程。月牙儿是“我”的朋友,但它仿佛也是厄运的预言者,每次都出现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那忽隐忽现的月牙儿是浩渺天际中的一员,它总是斜斜地挂在天边,受着整个宇宙的摆布。”主人公的命运其实也是一样,始终无法摆脱黑暗社会对她的控制。月牙儿象征着她坎坷而黯淡的生命,作品前半部分月牙儿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打击,但其生命就像月牙儿的微光,仿佛前方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非常渺茫。小说中间部分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儿”,这是主人公生命中最轻松、最美好的日子。而后半部分月牙儿仿佛成了无边的黑影,一步步向“我”逼近,暗示主人公已被黑暗社会吞没,预示这种命运是无法逃脱的。“我早知道,我没有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儿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面对月牙儿,“我”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它:一方面“我”在恶劣环境下有“活着”的勇气和与众不同的纯真品质;另一方面“我”在坎坷多难的人生道路中缺乏同恶势力反抗和斗争的精神。最终,那虚幻的“恋爱神圣”、“婚姻自由”、“自力更生”等新潮观念,被饥饿这个“最大的真理”冲破了。
主人公是个受过教育的女子,她不愿意像妈妈那样靠出卖身体来获得生存,但迫于生计,又加上爱情方面的打击、人情的冷漠,终究使她不能幸免当暗的命运。最后,她不得不承认:“妈妈是对的,妇女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以及后来她遇到母亲时所得出的结论:“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是个暗!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着她了,我得那样!女子的职业实际是世袭的,是专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就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一样,前面总有一个黑影在召唤他,他很怕变成二强子那么坏、老马那么穷,可命运不但不怜悯他,反而捉弄他,最后祥子变成了一个又穷又坏的末路鬼。“我”也是一样,越是怕变成妈妈一样的人,越是一步步走上妈妈的路。这是在黑暗社会的逼迫下来自于一对普通母女灵魂深处的血泪控诉与愤怒谴责。对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同情。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所阐述的,人有五种基本的要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一级需要的满足是以较低一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前提。在《月牙儿》中,母女俩挨饿、受冻甚至为住处担忧,她们已经失去了生理上的满足和安全上的满足;当女儿被胖校长的侄儿欺骗失身后,她得到了短暂的快乐,觉得那是一个终身的依靠,可这短暂的快乐又给了她更大的打击。这个打击是致命的,是她成为暗的最直接原因。这样,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和爱的需要都严重失落的情况下,对主人公而言,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已经是天方夜谭。在肌饿和自暴自弃中,她走上了那条不归路。
月牙儿作为一个重要的抒情载体,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以月牙儿作为象征的构思非常独特,也非常准确。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小说艺术构思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过人之处。
二、主人公的原型
老舍对《月牙儿》中的主人公充满悲悯之情,把她写得很美丽、年轻、可爱,但她却被厄运操纵着,冥冥之中走上了和妈妈一样的路。我们常常要问,如果她能再坚持一下,也许可以做一些正当事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肚饿是真理”,人在长期的饥饿面前,无所选择。
老舍本人对穷人有种刻骨铭心的同情,因为他也是穷人出身。但实际上,这里也暗含老舍本人爱情的痛楚。老舍3岁那年没了父亲,母亲靠洗衣服养活他。他把这段记忆写进了这对母女的生活中,对这些“堕落的”妇女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不是堕落者,而是‘人’。”老舍到9岁还不识字,若不是好心的刘善人资助他上学,也许他就成了沿街叫卖的小贩,中国就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小时候,老舍常去刘家玩,爱上了刘善人的女儿,那是老舍的初恋。海棠花开的时候,两个人在海棠花下说着甜蜜的话,可是富小姐和穷小子是不能谈婚论嫁的。后来,老舍到英国去教学,刘善人因为无休止的施舍和被骗最终破产,出家当了和尚,刘小姐随父出家为尼。过了好些年,老舍回国了,他千辛万苦地找到刘小姐,可发现她已经成了暗。他还爱她,但这爱使他痛苦,始终折磨着他。他们原本门不当户不对,现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个儿。最终老舍也没有娶刘小姐,他把这段记忆打散,放在小说里、散文里。她是《月牙儿》中的“我”,是《微神》中的“她”,是《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即使她是,她也永远清清白白、一尘不染。由此可见老舍对刘小姐的真挚感情,而这段记忆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宝藏。
三、个性解放的悲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五四”运动过后的一段时间,“五四精神”――特别是个性解放、自由主义的思潮越来越深入人心。面对当时社会上横行的专制统治,女性在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呼喊中培养出的反抗精神、批判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日益鲜明地表现出来。深受西方近代民主主义精神影响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其主要的思想武器就是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而它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追求,则是所谓理性的主宰和思想的解放。“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这个意义深刻的论述,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老舍通过饱受西方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思潮浸染的“我”是如何一步步丢弃这些新思潮而向传统靠拢的过程,说明当时社会和民众心理对西方新思潮的不适应。像《月牙儿》中的女主人公,她想要自力更生,自寻出路,但在一连串的打击下不得不认同“肚子饿是最大的生活真理”这样一条庸俗但实际的观点。这样,女儿的“新派思想”与母亲的“最大的生活真理”靠拢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投降与妥协,是西方新思潮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向中国传统观念的投降与妥协。文章在深层次上揭示了“五四”时期的 “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观念具有的局限性,旧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着个人主观思想,脱离社会解放的“个性自由”无从依存,这就是“我”想靠自己生活而失败的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的好名目,都是空话。”即使经济方面独立了,也无非是少了些牵制而已,所要追求的自由依然遥不可及。我们可以是把经济独立看作是女性取得个人独立的第一步, 而非是更高层次的人的独立实现。时代的变迁与知识的增加并没有改变“我”作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
女性解放的道路走得缓慢、深沉而厚重。在毫无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现实中,想要获得个性解放只能是空中楼阁,看得到却永远触及不到。妇女要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必须首先从政治上的翻身,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权;要想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封建制度,进行彻底抗争。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当时以至于现在都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这些内涵都使《月牙儿》更具可读性,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参考文献]
[1]老舍.月牙儿与阳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2]张桂兴.老舍年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邢台经济开发区河会小学李卫红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语言表达方面,老舍先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展多种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受作者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批注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教法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动物视频,感受母爱。
师: 同学们,您们是不是被震撼了?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朋友----母鸡。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又会怎样来写母鸡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我出示了动物界母爱的图片创设情境,学生首先被爱感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张图片与《母鸡》的主题相吻合,为本课的学习铺垫了情感的基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原本讨厌的母鸡,到最后不敢再讨厌,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读一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4到10写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的第一题,完成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两个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一、讨厌母鸡的原因
1、读1--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讨厌母鸡?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解。
2、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讨厌之情。
3、总结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设计意图:抓住“嘎嘎”、“没完没了”、“如怨如诉”、“狠狠”等体会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重点指导读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的。)
三、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
第五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感受母鸡的勇敢无畏。带着体会读一读。
第六自然段小鸡雏的样子和母鸡的样子两个对比,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指导读出情感的变化。
第七自然段关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八自然段两个“顶”,体会母鸡十分负责、辛苦。
2、看板书说一说为什么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说话,体会朗读等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主问题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2 )
3、读第九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四、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相同点: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不同点:《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前面部分笔墨较多。《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着重写后面的部分。
语言表达方面:相同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勾勒了最常见的画面。
不同点:《猫》明贬实褒地写出对猫的喜爱。
《母鸡》通过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
情感表达方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母鸡》写了情感变化,通过对比,加深了母爱的赞美。
( 设计意图:从两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方面加以比较,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1、老舍先生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你有一位怎样的母亲?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吗?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母亲恨不得来代替我们;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少一点劳累和牵挂,多一份幸福和平安。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七、说板书:
14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勇敢
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