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年趣事开头

童年趣事开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童年趣事开头

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第1篇

1.知识与技能

(1)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图文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想象、表演、感悟,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和语言的生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感悟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曲《大海啊,故乡》勾起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提起大海你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呢?

2.大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赶海》这一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趣)

二、悟“趣”

1.同学们都说赶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么赶海的“趣”体现在哪儿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杨谦的脚步走近他的童年去寻找答案吧!

2.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组内找出有趣的事情,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

(2)找出“趣”在哪里?把自己对关键词句的体会整理一下,与组内同学认真地交流一下。

(3)要仔细、认真地诵读,把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读出来。

3.全班交流

(1)赶海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作者呈现了哪几个有趣的画面呢?你能用三个字来概括出来吗?谁愿意尝试一下?

学生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学习心得?(4人分工情况可采用诵读、谈体会、表演、画面展示等)

(3)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A.品读“追浪花”

(抓住拟人句,突出欢乐的心情,指导诵读,再现追浪花的场面。)

难怪我当初要“闹”着舅舅去赶海呢?生活中你有没有闹着要做什么事情的?你愿意表演一下吗?我就是这样闹着舅舅去赶海的,从这个“闹”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B.品读“摸海星”

(“嘿”“抓住了”抓住关键词、做动作、诵读体会,突出摸到海星的惊喜。)

C.品读“捉螃蟹”

(抓住动作、语气词来突出捉螃蟹的“趣”。)

D.品读“捏大虾”

(揣摩字词,抓住动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感悟趣味。)

4.赶海还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你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按照“捉螃蟹”“捏大虾”的手法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三、议议

1.赶海的趣事真多,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比如,赛跑时鞋子跑飞了……你记得这些有趣的事吗?

2.谈起趣事大家都津津乐道,返回文本,太阳偏西了,我们的小背篓满满的了,这让我想到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满载而归)

3.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情不自禁地想到王勃的那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赶海结束了,我一边走一边又哼唱起了那首歌《大海啊,故乡》。作者把这首歌的歌词列为文章开头,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文。文章又以歌词结尾,照应了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首尾呼应。

四、作业超市

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第2篇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泥巴》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感受童年的愉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童真、童趣,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童年的快乐;2.热爱生活,珍惜童年时光,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词语的巧妙运用;2.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眷恋之情;3.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同学们,童年是一首歌。童年的故事是那么美好,童年的伙伴是那么天真,大家一起“踩泥巴”、“捏泥巴”、“吹泥巴”、“烤泥巴”,玩得尽兴,乐得撒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开火车”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之间互读,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4.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思考之后讨论交流。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画出描写泥人、泥物的句子,并想一想孩子们用红泥烤的野餐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作答,教师适时点拨。

3.归纳总结:①词语的妙用,体现了孩子们玩的高兴;②生动细致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4.引导学生讨论:“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两句的作用和内涵。(明确:开篇说明童年时光虽然美好,但更为短暂,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说明作者对童年十分眷恋。)

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完形填空 情感教育 叙议结合

从新课改以来高考英语的选材就可以看出:高考试题正在转向,试题的选材也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教育意义。适当利用高考试卷上的材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完形填空的选材风格保持了连续性,既注重文章的真实性,现代化和生活化,又体现了文字的教育意义。从2011年的命题看,完形填空文章的选材趋于多样化,更多是充满情趣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叙议结合,往往富有哲理。

一、充满自信,乐观向上

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困难。“乐观的人总会随时拾起身边的每一滴快乐,拥有快乐的海洋,而悲观的人则会细心收藏身边的每一粒悲伤,拥有悲伤的沙滩。”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明白: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我们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并且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福建卷完形填空中的Diana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到了加拿大,她为自己定了目标:to have what she had back home in Colombia.然后就围绕这一目标去接受教育,到加拿大两年后,就获得了所有需要的证书,开办了自己的商店,做了时装设计师。最后她说:她的成功在于她所定的目标、所受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做出的努力。

北京卷的完形填空介绍了作者起初很不自信,挑选的座位总是在后面,经过参加篮球队,得到教练的鼓励,信心倍增,最后感叹:Now I have more self—confidence in myself.

湖北卷和浙江卷的完形填空也都选了主人公自强不息,面对人生不幸,积极向上的经历,感人至深。

二、尊敬父母,珍惜亲情

父母是世界上最可依赖、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与儿女之情也最能打动人心。很多人忙忙碌碌,为自己谋前程,为家人谋财富,把时间大把的耗费在交际应酬上,却丧失了和家人一起散散步、聊聊天这种简单的快乐,读读高考的一些文章,会受到很多启发。

天津卷的完形填空中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反映了母亲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母亲的一句话:In life ,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to do.陪伴了作者一生,再也不惧怕困难和挑战,在人生道路上毅然前行。

辽宁卷记叙了叔叔给侄子买生日礼物的经过,反映了亲情无处不在。四川卷开头就写了:I truly feel that my mother led me here , to Morzaine and to my future as a happy wife and businesswoman.反映了母亲的影响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而重庆卷通过记叙父与子在湖上划船的经历反映出“父亲老了,孩子长大了”这一主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感叹:More importantly , I found it was my turn to start looking out for my father.每个学生读到这,都会沉思,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父母,爱也就充盈心头。

三、互助友爱,帮贫济困

教师与学生友爱互助、用爱相处,课堂才会乐趣无穷;商家与顾客友爱互助、用爱相处,商场才会诚信依旧;你家与我家友爱相助、用爱相处,社区才会和睦永远。

安徽卷的完形填空的作者在找工作时,遇到好心人的鼓励,并且帮她印简历,最终顺利找到工作,作者在最后一段感慨:It seems that the world always gives back to you when you need it. And this time , it was a complete stranger who turned out to be a real blessing.正所谓:世上还是好人多。

湖南卷记叙主人公从自我做起,主动给人打招呼,帮助别人,去影响和带动大家搞好人际关系。陕西卷是三个富人帮困济贫的故事。

所有这些,就是告诉你: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激情飞扬,温馨甜蜜。

四、童年趣事,影响终生

李开复在文章中写到:童年的时光,短暂而快乐。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宽容和娇宠,就像阳光一样笼罩着我,给我无忧无虑的成长氛围。回忆起童年,就让我想起那些肆无忌惮、荒唐可笑却又温暖如斯的时光。在我们捣蛋的时候,母亲没有板起脸孔,严厉训斥,而是如同搭乘一部哆啦A梦的时光机,回归她自己的童年一样,和我们一起经历梦游一般的快乐光影。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的爱一直很透明,这也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爱的表达”,让我一生受益无穷。[1]

山东卷完形填空就描述了主人公8岁随哥哥一起去听Black Wednesday 的演奏会,童趣很浓,比如他写到:I could feel the drum beats and the bass notes in my stomach.从而影响到今后的生活。江苏卷则描述一个男孩放学路上想尽办法摘苹果,但最终放弃的经过。作者从此事中获得了人生经验:There is nothing more I can do to get the apple ——— that is unchangeable ——— but we are supposed to be able to change our feelings.

综上所述,完形填空的选材通常是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内容情节深刻,常涉及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细致描写,篇章与句子结构变化丰富,文章内容健康、时尚,将知识、文化、教育、趣味融为一体,即:时代感突出,生活化明显,寓教于乐。

所以,面对人生成长最重要时期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学材料的教育意义,多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材料的思想内涵,会撼动学生的心灵,这样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情感得到了升华,课程改革的效果就能得到充分体现。

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第4篇

第一,话题大,偏离语言核心价值。很多小练笔,是在做大而无当的事情。通常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总结式文字表述。如学了写人物文章,则写“你想对某某人说——”,表达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倾吐自己的敬佩之情;学了说理的文章,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表达出自己的感悟。诸如此类的“替圣人立言”之笔,表面上是练习表达,实际上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程度。没有从文本语言现象入手,没有言语形式方面的要求,为练笔而练笔,对提升学生言语技能缺乏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步伐大,背离学生认知规律。忽略教师指导,缺乏梯度练习,是小练笔中常见的毛病。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在课堂尾声的3~5分钟时间内抛出话题,练写时间无法保证,更别说教师的梯度指导,因此,通常练笔就被安排在课外完成。如此教学,步伐突兀,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形同走过场,练笔效果当然受影响。

第三,跨度大,脱离阅读练笔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定位为“习作”,意指练习写作,属“练笔”性质,是一种起步训练。以此观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则是起步中的起步训练。可不少教师把小练笔等同于习作,常拔高练笔的要求。如学写景状物的文本,布置篇章式的练笔作业,就会让人觉得标准过高,至少在缺乏梯度指导策略的情况下,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是不宜的。

那么,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小练笔,应该如何形成教学架构与教学进程水乳相融呢?笔者以为,应从“小”字入手,以“小”见“大”,在“小”练笔中学得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质量。下面以《赶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为例,谈几点建议。

一、切口小,选取学生“能学”的写点

阅读中的练笔,首先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度和学生起点的准确。选择切入口应求“准”,抓“小”,练写点应是学生的“可接受点”。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阈立场是学生,应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阅读练笔最佳切口既要考虑教学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因为教师设计“低入”,可以使学习内容易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趣味性。

据此,《赶海》一课可以这样思考小练笔切入口并进行筛选:(1)篇章方面。文章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篇,结尾又以唱响此歌谣作结,首尾照应的写法是本课比较明显的写作特色,但篇章结构的迁移练写不是第二学段的“可达成度”,因此这一点只能让学生了解而已。(2)段落方面。本文从第2至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人们赶海的情景,以第3自然段为重点,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作者与小伙伴赶海的趣事。段落学习是第二学段的重点,典型课例的重点段落更具有迁移运用价值。因此,本文这一段应作为教学重点和练笔范例来教学。(3)句式与修辞。第3自然段描写海滩小动物时,出现两句生动活泼的比喻、拟人修辞句。但这种句式与修辞在先前的课文中作为重点语言现象出现多次,学生已经熟知,所以可以不作为训练的着力点。而这段的开头对海滩上人们的赶海活动进行了描写,以“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出现,这是一处可作为有关场景描写的仿写点。(4)词语方面。重点段落对赶海情景进行生动的描写,最具语言特质的是动作词的准确运用和语气词在段落中句首的运用。虽然在二年级学过一些语气词在句子开头或结尾的运用,但如此多个语气词在段落中连续运用是第一次接触。它们在事件描写中既传达出作者的丰富情绪和心理活动,又在句子间起了连贯衔接的作用。因此,语气词和动作词作为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成了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以此为小切口引领学生对整个段落内容进行理解,认识段落写作特色,是很理想而便捷的途径。如此思考设计,与编者意图安排的课后作业不谋而合。

二、步子小,减缓学生练写的坡度

找到小练笔最佳切口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虑如何通过一个个台阶,为学生设计一条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最佳路径,尽量设计成“小步子”的层递式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推进,体现训练的梯度,减缓练写的坡度,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切切实实的学习与运用语言的训练。《赶海》一文可以为小练笔设计这样的“小步子”:

1. 理解内容的“趣”。直奔重点段落,了解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着重描写赶海中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三件趣事,并引导读相关的句子,感受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趣”。

2. 发现语言的“趣”。教师出示作者描写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的三个句子,指导关注句首语气词和句子中关键动词的运用,通过朗读、比较、发现,体会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如“嘿”的惊喜,“哎”的好奇,“咦”的疑惑,“哦”的恍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还有“我”和伙伴“摸、抓、捉、捏”及海滩小动物“东逃西窜、夹住、摇摆”等动作词的运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 尝试说“趣”。先呈现一组这节课学到的及以往学过的一些语气词,练习说一至两句话,如“嘿、哎、咦、哦、哇、哼、哈、耶”,然后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一些趣事,进行口头讲述,用上一些动词把事情说清楚,尝试运用一两个语气词表达出当时的情绪或心理。

4. 迁移写“趣”。最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一段话。这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练笔目标不宜一刀切。水平高的,要求用上语气词和准确动词写出事情的“趣”,甚至可以模仿本文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在叙述中能用上语气词表达出经历那场景的心情或用上一些准确动词把事情写清楚,能让人感觉到“趣”就行了。

三、密度小,凸显语言核心的价值

童年趣事开头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考试作文;审题;选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10-01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有区别的,考场作文主要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考试作文的阅卷老师也是极为紧张的(时间紧张)。因此在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掌握一些技巧,会事半功倍,从而占据一定的得分优势。

关于考试作文的写法,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指导学生过好三个关:

一、审题关

审题正确与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目的是为了不偏题,不离题,让写出来的习作符合试卷题目的要求。如果把作文写得文不对题,作文就会“一败涂地”,因此,过好审题关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怎样指导学生正确审题呢?

1、指导学会分析,从题目的总体认知上审题。所谓分析,就是把构成题目的每一个词拆开,逐一推敲,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和各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区分题眼、中心词和修饰词语等,弄清题目规定的范围和重点。如《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篇命题作文,中心词是“老师”,属于写人记叙文;“我的”“第一位”则是关键词语,是用来修饰和限制“老师”的,这篇作文应当写“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位”老师。至于中心思想,题目没有明确限制,就有待学生根据材料自己确定了。

2、指导学会比较,抓住“题眼”审题。所谓比较,就是把类似的两个或三个以上的题目并列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来弄清它们之间取材范围的细微差异,以完成审题过程。如通过对比《我的老师》、《我爱老师》、《我和我的老师》这组题目,使学生明白:这三道作文题目都是写人的,但各有侧重。《我的老师》以写人为主,重点在于写老师,要具体地写出这位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我爱老师》以抒情为主,重点在于写“我”,要写出“我”爱老师的原因和具体事例;《我和我的老师》两者并重,要写的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每个题目的范围和重点,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来。

3、审清作文的类型。小学生的的作文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感情真实健康。简单的记叙文包括这样一些类型: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审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是属于哪一类作文的。如果审错了题目的类型,作文时就会离开作文的要求。叙事、写人的作文容易区别。从文题上就可辨别出来,如《一件小事》、《童年趣事》、《家乡新事多》;《我的同桌》、《我尊敬的人》、《新来的老师》等。值得注意的是,写人和叙事这两类作文有时较难区别。因为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叙事又离不开写人的活动,因为事情是人做的。但这两类作文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如《爸爸的胡子》,这样的题目所涉及的事情与表现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是写人的题目。又如《放学以后》,虽然要写“谁”,但重点是写“谁”所做的事情。状物作文和写景作文容易混淆,所以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别。状物作文主要写出物的形态,颜色,结构,动作,功能等;写景作文要重点写出景的季节变化特征。如《街头小书亭》是状物作文,《黎明的街头》是写景作文。

二、选材关

人们常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在作文教学中,审题并确定中心之后,能否过好选材关,就成为作文成败的关键。指导学生选材时要让学生学会五看、两做到。五看:一看题目的要求;二看中心的需要;三看材料是否真实;四看材料是否熟;五看材料是否新。两做到:(1)宽打算。要训练学生按题目要求打开思路,从各种角度想一想,尽量多找一些材料,以从中择优而用。比如《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就可引导学生先理解“班里”这个词所指的范围,然后再让学生想想:除去课上、课下的事,校外的事算不算班里的事?这样一摆思路就宽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就多了。(2)细挑选。思路打开了,摆出的材料多了,就有挑选的余地了。怎样挑?一要细比较;二要严格选。细比较就是要求学生将想到的材料按题目的要求加以鉴别比较。严格选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严格地选出最典型、最熟悉、最新颖的材料来。在选好材料的基础上,还有个组织材料的问题。训练学生组织材料,要从四个方面做:一是让学生利用小标题将材料分类,把相同的材料归在一类中;二是让学生考虑一下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安排一个次序;三是寻找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手段,想一想怎样衔接好;四是考虑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我认为,训练组织材料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因为提纲可把上面的四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明晰化。

三、行文关

1、开头要夺目。常言道:“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考试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开头一段一定要细心经营,锤炼词句,获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2、结尾有呼应、升华。好的完整的作文,应该是首尾要呼应,主题上还要有升华。作文结尾平淡,或是“无尾文”,都是不合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