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儿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占我校学生总数的25%。我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管理现状
(一)监护人溺爱放纵,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次。在家时,给予“100分”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给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
(二)留守儿童缺乏管护,节假日安全难以保证。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是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这就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在水塘中游泳,在水坝边垂钓,在公路上飞车,在网络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留守儿童隔代管教,监护管理难以到位。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儿童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儿童非打即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儿童,反而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
(四)家校管理脱节,心理磨合难以实施。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儿童”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
2.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家长”和“爱心妈妈”。部分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每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队会活动。通过正面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科任老师平日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长。
6.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师生“一帮一”、“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如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学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1留守儿童常常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向非农转移过程中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和父母长期空间距离产生的亲情疏忽,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认知失助、道德失范等问题。
1.1心理失衡——心灵之门紧闭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不在身边,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放学后面对的是祖辈,二者之间存在着代沟,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无法及时沟通,很多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很多孩子产生孤独感,对周围的事物或是漠不关心,或是心生怨恨,祖辈无法及时将其分析、消除,孩子的心灵之门紧闭,自信消失,最终很可能走向不归路。
1.2学业失教——成绩不如人
从众多的留守儿童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精神不集中,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学习习惯与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其成绩。
1.3认知失助——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对较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无法分辨精华与糟粕,价值观尚不够成熟。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留守儿童监护不利,致使他们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家庭、学校、校外共同组成学生认知的主要部分,任何一项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都将影响孩子的认知,使他们产生误区,最终影响其行为,导致令人惋惜的结果。
1.4道德失范——道德品质滑坡
这是留守儿童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很多人将道德比作1,而将其他比作零,只有有了道德,人生才有意义,但是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负面情绪,斗殴、打架、早恋等诸多问题困扰着这些孩子,影响他们的发展。
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1增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
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其对母爱的缺乏,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弥补的。在这一问题上,学校和教师要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发挥积极的功效,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必须保证其中的一项资源是可控的,只要一方沟通多了,亲情将会随着不断地沟通、交流而得到提升。
2.2为孩子打造一个适合成长的学习环境
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为这些孩子营造适合其成长与学习的环境,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思想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可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积极传播优良的学习方式,如果有问题的,当地的政府部门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管制,使其远离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3鼓励学生适应集体生活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留守儿童问题较为普遍,而且大多数地区采取粗放式管理的模式。对此,可以鼓励学生住校,采取集体管制的方式,一方面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便利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其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增加家访的频率
家访慢慢地已经退出了当代的教育模式,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还要采取这一模式。学校要制定家访的计划,定期对这些儿童进行家访,掌握学生基本的家庭信息以及其父母的工作地点与工作方式,以及平时与孩子怎么联系等等,同时还要了解现在谁负责孩子的监护权,孩子的平时生活主要由谁负责,家访后要仔细分析,面对难题,积极探讨,采取有效的对策,必要的话可以与家长联系。
2.5定期活动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孤僻。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活动,消除其孤独感,使其充分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引导其思想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2.6选出家长
这不是走过场,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由学校出面发动各个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实行一对一的管制方式,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目前,这一方式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实践分析,其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2.7提高当代教师的自身素养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班主任;对策
如何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的未来素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学习上缺乏必要的指导,成绩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处于贪玩的心理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家长的监督,部分孩子出现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等现象。即使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孩子们遇到问题不能进行适度的辅导与解决。其次,留守儿童父母大部分在外从事体力劳动,文化程度较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较低,对孩子的学体期望不高。
(二)缺乏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上出现放任自流、爱撒谎、骂人、小偷小摸、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表现。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等。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他们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这些孩子在有烦恼时没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径,出现了空虚寂寞、无理逆反、孤僻内向等心理现象。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大都感到家庭空落,于是有些孩子放学后去网吧消磨时间,或将情感寄托在异性朋友身上,以补偿家庭中“爱的缺失”。
二、班主任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档案,多关注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笔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及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等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个人的学习成绩、思想心理状况、生活能力等。班主任有了班上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后,就能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同时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利用活动,多鼓励
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使学生变得乐观开朗,又能使其能力得到锻炼。班主任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能感受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
(三)用心关爱,多引导
学生学习成绩差,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必要的自信而厌学,进而影响他们的品德和心理健康。因此,学习成绩在学生中的地位很高,班主任首先要把关爱放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在学习上给予特别辅导。上课时多留意班上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观察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课与做笔记;课后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有没有总是出现明显的错误。
其次,针对品德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独立生活教育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千差万别,班主任应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学生实话实说,认真接受你的教导,从而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四)加强联系,多沟通
一、存在的现状
1.留守儿童的特点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很多在老家时就已是留守儿童。以笔者担任班主任的四年制舞蹈班为例,全班28人,进校时留守儿童有15人,占了50%以上。这些孩子存在着留守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亲情缺失、性格极端、冲动易怒、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行为偏差等。有位来自柳州某地区的A女生,进校后一直与宿舍里的同学相处不好,有一次在与同宿舍的一位女生拌了几句嘴后,冲动地拿起水果刀欲割脉自杀。幸好宿舍里的同学及时制止,才避免了灾难的发生。当笔者开解这位女生时,她向老师抱怨很多。一开始是说与宿舍里的同学难以相处,慢慢地说到家里情况,父母带着妹妹到广东打工去了,她一直住在乡下外婆家,她十二岁了,在记忆里父母只回来过一两次,从未见过妹妹。当问起她对父母的印象时,她说对父母几乎没有印象,也不知道他们在广东做什么,眼里流露的是对亲情的淡漠。
2.艺术职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这些留守儿童进到艺校之后,又具有艺校生个性突出、纪律松散、喜欢标新立异、活泼好动、组织观念薄弱、逆反心理严重、生活散漫、讨厌文化课等问题。他们跟三年学制年龄稍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年龄大的学生骂粗口、奇装异服、谈恋爱,女生抽烟、化浓妆;他们也跟着这样做。A女生过了不久谈恋爱了,对象是本校另一个班的男生。A女生喜欢化着浓妆来上课,穿着时髦,在宿舍里抽烟,喜欢跟男朋友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对于她的早恋,笔者多次找她谈心,她的说法是:大家都这么做啊,化浓妆、抽烟,这才有个性又时髦;至于谈恋爱,有个人关心自己,感觉很好嘛!
像A女生这样的情况,在艺校里并不少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情感、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就像海绵,对好和坏、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他们都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偏差现象的根源,是父母亲情长期缺失导致的。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的交流很少,对孩子的关心一般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常常采用“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孩子的困惑、交往、兴趣等关注得很少;加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更不懂如何引导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这些孩子进到中职艺术学校后,学校原有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实际情况。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转变教师角色,由“教师”向“亲人”转变
学生进入中职艺术学校后,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寄宿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有时为了排练演出节目,专业老师会一整天都跟学生在一起。目前专业老师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情况基本不管。班主任的关注点则侧重于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和各科的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生活关心还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经反复教育无效后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教师应及时转换角色,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家长”“父母”,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情况,而是由单纯的学习上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亲人”。学校可以安排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让负责的教师时时留心这些学生的思想变化、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予相应的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给他们精神上、知识上的解答;保持定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并做好相应的沟通记录;周末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交心谈心,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目前,一个中职学校一般只配备一名心理教师。在广西某艺术学校,唯一的一名心理教师还要兼职做行政工作,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校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要对生活老师、班主任及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送他们去学习心理学课程,让他们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在校的留守儿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可以开设“知音热线”“知音信箱”等形式,让性格内向的孩子有倾诉的途径。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加强家长、学校的沟通联系,形成联系档案记录制度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系,形成联系档案记录制度。目前在中职艺校学校,家校联系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以广西某艺术学校为例,10―14岁的孩子在校学习时间为四或五年,这期间学校从未召开过家长会,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联不联系、联系多少,完全取决于班主任个人。这对于学生在校的成长十分不利。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联系方式,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做好相关的沟通联系记录。经常保持与家长联系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以便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应充分利用开学初家长送孩子回校或期末接孩子回家时的机会,召开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孩子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中职艺术学校里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用爱去浇灌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学校里能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拥有一技之长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