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春景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
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
(一)激兴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
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灾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战争永远只会给发生战争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认识战争的本质吧。)
(二)真情朗读
1、正音朗读学生先听一遍录音,校准字音后自由朗读两遍。
2、感知朗读学生参看注解后自由朗读,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举手提出。
3、悟情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看看有没有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参看注脚的写作背景)
4、示范朗读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提示:通过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诗的意味(内容意思)、韵味(韵律节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艺术境界)。
(三)细心鉴赏
1、检查预习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欢诗句的赏析文字,其他同学对赏析进行评价。
2、逐联鉴赏 (1)首联描写长安春景,你能举出一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吗?你所举的与本联所写的有没有不同之处?
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几出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以上两处借助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莺、燕、花、草、雨,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联则勾勒出了长安城被战火蹂躏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首联诗人直接写远望春景,颔联则间接写远望春景,对本联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②以花、鸟拟人,感时连花都要落泪,恨别连鸟都会惊心。你赞同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开放性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可以有多种理解,欣赏时能进入境界。)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展示预设答案:
赞同①,“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这是诗人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这是诗人感伤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赞同②,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花、鸟本是自然物,诗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们身上,连它们都为“国破”、“城春”感到悲伤,这样比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伤,效果更强烈。
(3)颔联运用的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颈联则用了对偶、借代和对比,看看本联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预设答案:用敌军来犯时报警的“烽烟”指代战争。灾难来临,会令人惶恐不安,“烽火连三月”,警报频响,战争还未打响,人们已经深陷恐惧之中,这更能突出战争的罪恶。把“家书”与“万金”对比,同样突出了战争已造成诗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烽烟”是写国事,“家书”是写家事,诗人用对偶巧妙地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把“感时”与“恨别”融为一体,深化了忧国思家之情。
(4)尾联通过“白发”写忧国思家之“愁”。你能举出一两个以“白发”抒写爱国之“愁”的例子吗?你能举出一两个用某修辞手法写“愁”的佳句吗?请赏析它们和本联写“愁”的精彩之处。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秋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写“愁”的佳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白用夸张手法把“愁”写得有长度;李清照用夸张把“愁”写得有重量。在本联中,杜甫也用夸张,把“愁”写得有数量。三个人都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都通过这种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读着本联,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读者眼前。(四)主题探究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请你用学习《春望》得到的启示谈谈你对中国提出这样的政治理念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同点: 阅读三篇文章,写作对象都是春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由此生发出的感慨或思考。都有对春天美景细致的描写,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都十分清新雅致,尽显春天的生命气息。
异点: 虽然都是面对春天,面对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方,作者的艺术手法不同,文章呈现的文本内容也就不同。
写作对象不同:虽都是写的春天,但具体对象有所不同。《故园春》写的是早春二月平原上的各种景象,包括春花、山歌、扫墓、多种动植物以及农夫耕种的场景,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一首清新活泼的早春之歌以及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野旷天低树》写的是阳春三月城市里的景象,重点写了杏花、洋槐、柿树、柳树等春景,它们的灿烂热情让自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让蛰居在城市的作者展开了对人生的思考。《春来半岛》写的是四月时节在香港看到的木棉、相思树等几种花,并由此产生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关键词:教师;意境开阔;思乡;同工异曲
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已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中。作者是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次北固山下”,即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面,三面临江,形势险固。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当舟行至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时近年关,身在异地,顿生乡关何处之感,于是写出千古名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驿道向青山外伸延,我在碧波荡漾的江上乘船向前。此对偶,工丽跳脱,写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暗含奔波之意,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羁旅情怀。后来欧阳修的《踏莎行》后两句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却是说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首词上片写离愁,下片是遥想,写思妇别恨。全词含蓄地写出了“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有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最后两句是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不见君的情景。那楼头一往情深的思妇,凝眸远望、神驰天外――正越过春山,伴渐行渐远的征人直至海角天涯,情意深长、哀婉欲绝。但是否受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启发,还有待研究。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春潮涨涌,两岸江面更显得空阔无边;顺风行进,有一帆高悬。这是写船上所见。潮平岸阔而风正帆悬,诗人东下,眼前是江水涨涌平阔的情景,恢宏阔大而意象丰富。“潮平”更显“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写景而寓理,耐人寻味。这一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谓同工异曲。前者是杜甫《旅夜书怀》之名句,写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所见。诗人独坐舟中,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孤独凄怆,四顾茫然。他先是写“旅夜”情景,而后“书怀”,用形单影孤的沙鸥以寄托功业未成的慨叹,表达了漂泊无依的苦闷伤感。与王湾句对比相似,又同是写空阔,羁旅漂泊。但“潮平两岸”与“星垂平野”昼夜不同,基调有异。杜甫是用雄浑阔大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风格沉郁,使人感受其心情如奔涌江流澎湃难平。《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书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写山逐渐消失,眼前的原野平旷无际;长江一泻千里,流入大荒之地。这是岸边所见,抒写喜悦开朗的心情。也是写空阔,与王湾、杜甫诗句相似,意境却迥然不同。但三人的诗句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写潮平岸阔而江中日早。红日升起,于残夜未退之时;暖春早到,在旧年将尽之际。这是既写景而又点出时令。海,古诗中也以海指江。还有人认为:海,有四海之内意;江,可指大江南北――是互文见义,也不无道理,如此意象更雄浑开阔。毕竟时过境迁,我非古人,意会其所想也不能武断地非此即彼呀。这第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稳而隐含哲理,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岁月匆匆,而离家日久,怎不叫人顿生乡思?这里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景象:残夜未尽而红日早升,旧岁未除而春意萌动,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与希望。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晚唐诗人郑谷在《卷末偶题三首》中又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钦羡激赏之情溢于言表,真可谓传诵当时而蜚声后世。与此相似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则较早一点,出自初唐诗人杜审言(约645年~708年)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全诗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春景,历历如画。这是说太阳升起于海面,云霞升腾初染,曙光乍现;梅红柳绿,仿佛春色渡过长江一般。云霞海曙,梅柳江春,意象更明丽。但此诗抒写的却是诗人宦游他乡,晓天春色而不能归省的伤感。由“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一句可知。二人诗句皆对仗工整而字字锤炼,章法细密而格律谨严,境界阔大而意象雄浑,挫江海天地于笔端,可称妙绝。
尾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家书将何处寄达?烦劳北归的鸿雁捎到洛阳那边。讲见雁思亲,望归雁传书,全篇笼罩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不像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那样的伤感,也不像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叹飘零。
诗人际遇心绪不同,即使描写境界相似,所托情怀自然也不尽相同。《次北固山下》景象开阔,抒写了羁旅思乡的情怀。诗人云帆高挂,泛舟东行,在青山绿水间,逢春潮涌动、江天缈远、潮平岸阔而风正帆悬,残夜将尽而红日初生,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早,见归雁而顿生乡思,欲托雁传书,以慰漂泊羁旅之念――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诗情沉郁而迂回,言辞隽永而婉曲,格调壮美、意境开阔,令人激赏而叹为观止,堪称妙绝千古的名篇。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做到“三看”
(1)上看:看诗歌题目,再看作者;
(2)下看:看注解提示;
(3)中看:看全诗主体。
第二步:明白答案构成要点,养成分层答题意识
对于小口径问题,要问什么答什么;对于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等。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事、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了(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等。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上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题干必须字斟句酌,细细体会,一个字也不要漏过。
第三步:知晓诗歌鉴赏题型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2)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则需要点出来。
第五种类型:分析诗眼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学会运用相关术语
诗歌鉴赏术语具有高度概括性,准确运用可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术语包括:
意象意境方面――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寥廓、辽阔等。
语言风格方面――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
表达技巧方面――比喻、比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对比、用典、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思想感情方面――愉悦、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寂、旷达、洒脱、悲愤等。
二、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联想和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构思四大类。
(1)修辞手法
①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②比喻。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随风而转,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③比拟。如“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