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第1篇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55-02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意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能有效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增强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分析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1.综合性学习的随意化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不仅作用不大,还会影响教学成绩,故而把综合性学习视为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装饰,在课堂上只是随意地组织学生读一读课本、练一练习题,随意性很强。

2.综合性学习的无序化

有些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与语文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把综合性学习课变成了阅读课或写作课,并将其作为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手段,导致综合性学习活动得不到正常地开展。

3.综合性学习的“唯语文化”

有些教师认为“非语文”元素的过分介入会导致“语文味”的缺失,因此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当成语言文字课,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坚持“唯语文化”无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4.综合性学习的过激化

有的教师虽然一改“唯语文化”的教育模式,但也过分地把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化”涵盖一切,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了“科学活动”“生物活动”等,致使综合性学习缺乏语文味,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措施及方法

1.以语文为核心,重视课本知识转化

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具体描写了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的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进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天气状况,在学习时学生可以结合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辅助理解;又如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牢底坐穿》等课文,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历史》获得相关的背景资料;再如《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等课文把语文和生物学连在了一起。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知识,也能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2.以综合活动为方式,注重课程资源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只要语文教师能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挖掘,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从而使综合性学习成为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

例如,《我爱文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围绕“我心目中的文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遨游文学殿堂。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后对文学有哪些认识,自己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意境、情感等方面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其次,指导学生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制作手抄报、墙报、刻录光盘等;最后,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学生可以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感,或是搜集与该文学作品有关的材料,并将其设计成手抄报或利用电脑制作成课件。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文学形象,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制作“我爱文学”的墙报和手抄报、刻录光盘、展示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以社会实践为结合点,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把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运用语文、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成为学生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

例如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导语”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爱国者形象,并谈谈这些人物形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让学生到我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查采访,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等,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并以演讲稿的形式,生动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关内容,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习语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与教师、同学,甚至整个世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信息库。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促进学生多渠道学习和主动学习,有效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的思想与能力。

例如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利用网络给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的节目片段,成功导入“关爱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然后让学生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的flash,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发出凄惨呼救声的心灵共鸣。再让学生利用“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网”,查找、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资料,了解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并通过小组探究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对学生进行关注生态环境、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水到渠成。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习实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发挥点拨与启发的作用,见机行事,切忌喧宾夺主。

2.重视准备工作,充实学习内容

在综合性学习中,从课前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才能使综合性学习既能在教室开展,也能走出课堂。

3.保证人人参与,实现全面提高

学生在能力和智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4.重视反馈与评价,激励学习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应把评价重点单纯地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第2篇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 ;语文素养

执教几年以来,很多学生常会问我,“老师,我爱学语文,写作阅读功底也不错,为什么考试考不好?”其实,语文课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程学习,还有很多语文素养培养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抓住语文课堂,着力促发学生的思维素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研读教材就要把握好文本,寻找文本背后的“张力”,把握课堂教学,寻求课堂教学的“张力”;学生读教材,其实就是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这背后就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

其次,抓住课堂的阵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加强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抓好课程技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的学习固然重在感悟,但教师适当的学习技法点拨也很重要。如何让学生体味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出情感: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教师备课时备情感,找出教材情感点,教师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情感,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把握教学艺术,在学生情感点与教师、教材情感点不一致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其二、教出独特美感: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文化美。课堂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感兴学科需要感应,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教出语感: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字面/字典意义到深层象征意义都要靠读。

三、抓好语文课程,及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课程,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教材,学生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素养。既要加强课内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重视课前三分钟活动,把课本的内容向课外迁移。 从课外来说,让学生在一种“语文化”的浓浓氛围攻中学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同时,要营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周记选评,办设班刊,评论生活要闻,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办手抄报,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这些都必不可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语文主要的不要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学习获得。

四、抓住课堂内外,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材,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实现学校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

1.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借此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起近《我与地坛》,与学生一起体会沉沉的母爱,体验史铁生破茧成蝶的心路;走近《物种起源导言》,与学生一起感受达尔文为科学的严谨、奉献精神,学习了解《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走近《祝福》,与学生一起同祥林嫂共历命运的波波折折,感受着鲁迅严峻深刻的伟人情怀;走近《鸿门宴》和学生与末路英雄项羽共抒胸怀,深味着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2.借用写作的自主性,以此丰富完善学生的人文情怀

利用周记,让学生自由抒发心灵感悟借用作文,加强写作技法的训练,利用假期,布置学生给父母写周记,考察积累延川文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每个教师必须要作好的工作。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学艺术,认真研究学生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书写工整 交际 审美 实践创新

笔者参加了一场留美招生说明会,会中主要说明中国学生要想留学美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如,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中国现实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任。

一、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能力

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得一手好字,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大多数学生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重任,往往会落到语文教师的身上。首先,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尽管电脑普及了,但书写无论何时还是必要的。其次,语文教师自己的字要漂亮、美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教师的板书就感到赏心悦目,从而点燃学生把字写工整、写漂亮的愿望。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选字帖,悉心指导学生刻苦练习,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书写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可以阅读文学名著,收集名人逸事、名人传记,了解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的星路历程,把他们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开展《我最喜爱的明星》《我最喜爱的作家、作品》等演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得到积极的锻炼。

初中语文教材对口语交际也按不同年级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来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如针对七年级口语交际中的“委婉拒绝”,可以这样设计情境:小明正在做数学作业,同学小华来请他去打球,假如你是小明,你应该怎么说才能委婉拒绝又不伤害同学感情呢?

语文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按不同文体设计相应问题。如记叙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充分阅读,充分讨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需要锻炼。有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同学与教师正常对话交流,可是一到课堂等正式场合,就会显出窘态,没有眼神交流,说话声音很低,不敢表现自己。针对这种问题,语文教师平时就可以多提供一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言,到讲台上演讲,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流畅地与人交流。

说话还要用到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手势等。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诗词的朗诵、演讲等活动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平时交流中能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肢体语言来加强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几个方面描写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光,让我们随作者一起领略了江南美景,学生读到这一段优美的文字,也会联想到家乡的美好风光,顿时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寄寓了作者对人物的好恶,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了少年双喜这个人物,在双喜的带领下,一群小伙伴陪着“我”月夜行船去看社戏,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充满了野趣。通过这个人物的描写,让读者也对小伙伴们的活泼勇敢、纯朴天真、热情聪明心生钦佩之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节奏美、音韵美。语文教材中有的古诗文、现代文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的美妙。如梁衡的《夏》,文中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把夏日农忙时的紧张、激烈,农民的辛苦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作品内在的精神境界也熏陶了学生的审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爱文学的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能力、个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化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

如执教《隆中对》,布置作业以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为话题,运用“吾之有……,犹如鱼之有水也”造句,来表达一个中心;执教《我爱这土地》后,运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爱得深沉”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特别情感。意在仿写文中的经典语段,使语言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学生都乐意做,在轻松的有趣的作业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了生活,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和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陶冶和提升。

二、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因此学习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可以从作业的形式上入手,尽可能地以多样性和新颖性吸引学生。可以布置续编或改写故事的作业。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故乡》一文,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20年后侄儿与水生第二次见面的情景。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让学生改写课文,假如遇到百万富翁的于勒,想象见面的情景。可以布置演课本剧的作业。如《范进中举》一文,布置学生编演课本剧,效果非常好。可以布置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如学习《热爱生命》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名人故事、图片资料等,办成小报,举办一次“热爱生命”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文训练目标,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三、对象的层次化——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按新课改的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行为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分层作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古诗文预习作业的布置,基础较薄弱的以“积累型作业”为主,主要有朗读、抄读、诵读、背诵等。抄读要讲究方法,应以“句”为单位,看一句抄一句。较长的句子,要尝试着按逻辑顿歇来分割。要把抄读变成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从课文中分类抄录精彩片段、格言、警句,累积成册,以供习作时参考。这些看得见的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除了“积累型作业”外,还要布置“评价型作业”,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写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中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认识,是一种评价;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点体会,也是一种评价,等等。学生能写这样的文字,标志着他们的读写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教《陈涉世家》,布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价陈涉是怎样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此外,还有“迁移性作业”,学习了《渔家傲·秋思》后,知道了学习古诗词的三个步骤:一、知作者,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想意境,悟诗情。课后可以让学生按此法自学类似的古诗词《破阵子·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是学法方面的迁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如现代文预习作业布置,取消传统的课堂内字词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取消传统的“字词抄写”作业,改为“自默”形式,归入到预习作业中去。当然,在初期,教师可在各环节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自默后,教师根据课文中词语特点,与个别学生有商定后从中选择补充5个易读错或写错的词语,让学生听写。批改后,教师可针对完成的质量差异在鼓励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完善。

这种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避免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广;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以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对象的层次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我们的学生定能爱上作业,爱上语文,满怀兴趣地把语文学好、用好,从而实现新课程的终极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