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控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央空调;智能化;变频节能;存在问题
引言
在我国,商用大厦在通风空调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占据了整个能耗的56%,水泵耗电量为24%。在传统设计中,为了保证商用建筑制冷和制热的最优效果,一般是按照最大值来选择制冷机组、水循环系统以及风机系统等等;但在实际中,制冷和制热的需要是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中的电机都是固定在额定功率下运行,无法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需要进行自动调节,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研究智能化控制系统十分必要。
1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电机的转速是恒定的,这对于控制温度、通风量以及供水压力等都十分不利;设计者在设计时重点考虑的是系统控制温度、通风量以及水压等目的,如:设计挡板装置进行风量的调节、设计调节水压控制阀门实现对水压力的控制等。传统的控制方法虽然也能够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温度以及通风量控制等目的,但是在节能降耗上却是空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无法依据环境负荷的变化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控制。在设计中,设计者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环境的最大负荷,同时留有30%裕度。对于商用建筑而言,日常使用的温度、通风量等都不会实现满负荷,从而造成了较高的余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2)使用调节阀门控制水流量存在控制不准确的问题。无法准确控制水量和水压力,会导致空调系统温度和水冷量不匹配,与原始设计值相差甚远,造成大量的电能浪费;(3)水泵的频繁启停会使其发热缩短使用寿命,甚至烧坏。水泵在开启时,较大的启动电流会冲击电机,产生电弧,损坏设备[1]。
2 智能控制系统节能对策
针对所列的传统控制方式存在的不足,研究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自动监测,对是否存在人进行智能识别,从而对水泵进行灵活调节,对通风和制冷系统进行控制。
2.1 建立各类系统
为了对建筑环境中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需要用到精度较高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回风监测装置;将采集的室内温度传送给中央控制器,该控制器实现对建筑环境温度的调节。为了对建筑中是否有人进行识别,要用到红外传感器,该传感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中央控制器,该控制器将会停止无人房间的温湿度和通风量,并且还能够保证有人房间的温湿度以及通风量[2]。
2.2 建立控制系统
在智能控制系统中,控制方式采用的是以温差为主的方式,它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前提下不需要在各个支路中添加调节阀门;对水压和水流量进行调节是在水泵中进行的,它按照预先的比例进行分配,由于商用建筑中各个房间的负荷工况是类似的,适宜于采用预先流量分配法。对冷冻系统最省流量进行计算,设定水泵的转速为最小值。
2.3 选择控制方式
在水系统中,应该建立变频调速控制方案,包括:以压差为主的控制方案和以温差为主的控制方案[3]。对于前者而言,它依据制冷机中的出水压力和回水压力的差值保证楼层冷冻水具有恒定压力。当压力差在下限值以下,说明系统的负荷较小,应该相应的提高压差;当压力差高于上限值时,说明系统的负荷较大,需要适当增加水泵的转速。对于以温差为主的控制方案来说,它依据制冷主机的回水温度和出水温度,对各楼层的压力进行调节:当温差较小时,说明负荷较小,应该将水泵的转速降低;当温差较大时,寿命负荷较大,应该提高水泵的转速,降低温差。这种控制方式最大化的利用了能源,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3 节能系统控制技术
3.1 模糊控制
在智能控制技术中,模糊控制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基础为: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的规则推理;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共同构成一种数字控制系统,系统中存在具有控制作用的反馈通道闭环结构。在当前的制冷领域,模糊控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商用中央空调的智能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依靠各个房间的温度传感器得到各自的温度值,从而计算出温度的变化率,然后采用模糊算法控制中央空调的运行状态,从而控制变频压缩机和风扇等的转速[4]。
3.2 神经网络控制
在神经网络控制中,模仿的是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建立类似与以神经细胞为基础的模型,其节点为神经元,其活动网络为网络拓扑结构。在神经网络系统中,最简单的处理单元是神经元。
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与非线性映射的一一对映,即:无限逼近非线性映射,从而解决了复杂和不确定的系统控制问题,并且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性以及容错性。在该网络中,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因此实现了对环境变化的实时控制。在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中应用神经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传感器得到各个房间内的湿度、温度、人数等信息,并输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中,通过相关程序计算出人体的舒适度值,通过反馈控制实现最优化控制[5]。
3.3 控制技术优化选择
如今,对商用中央空调的控制不再是机械式的恒温控制,已经步入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控制阶段。作为一个变量多、复杂程度高、时间变化大的系统,该系统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存在严重的非线性和强耦合关系。神经网络控制以及模糊控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前者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具有自适应功能,但该优点也正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在专家系统中得出的规则无法直接在神经网络中得到应用。相比之下,模糊控制系统则是由专家系统直接提供规则,这些规则填充于规则矩阵中,在这一点上,它要比训练一个神经网络简单得多;但是模糊控制也存在弊端,模糊控制的自适应能力较差。结合上文分析,联想到将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共同应用于中央空调节能系统中,实现最优控制。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对采集到的温度、湿度以及人数等参数进行处理,得到人体的舒适度值;采用模糊控制将人体的舒适度值控制在最佳值附近,实现空调的智能化控制,同时也实现了节能。
4 结束语
智能化节能系统在跟踪昼夜变化、房间温湿度、人数变化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可以实现对空调工作状态的合理控制。首先对我国商用中央空调的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相应的对策;随后针对智能化节能系统介绍了几种节能技术。总而言之,只有采用正确合理的节能系统,才能实现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的节能,这对于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彬.中央空调变频节能的应用及展望[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11(1):25-27.
[2]孟华,龙惟定,王盛卫.中央空调水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的发展及现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9(3):29-32.
[3]洪善祥.变频控制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能源工程,2010(2):42-43.
关键词:抽油机;节能;电控装置
1概述
自从100多年前,以燃烧石油制品为动力的机器诞生以来,对石油的需求量飞速增长,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采油业的发展,产生了被广泛使用的油井举升设备——抽油机。
抽油机的种类繁多,技术发明有数百种。从采油方式上可分为两类,即有杆类采油设备和无杆类采油设备。有杆类采油设备又可分为抽油杆往复运动类(国内外大量使用的游梁式抽油机和无游梁式抽油机)和旋转运动类(如电动潜油螺杆泵);无杆类采油设备也可分为电动潜油离心泵,液压驱动类(如水力活塞泵)和气举采油设备。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游梁式竖井抽油机采油系统,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该系统由3部分组成,即地面部分——游梁式抽油机,它由电动机、减速箱和四连杆机构(包括曲柄、连杆和游梁)等组成,详细结构见图2;井下部分——抽油泵(包括吸入阀、泵筒、柱塞和排出阀等),它悬挂在套管中油管的下端,可分为杆式泵和管式泵;联接地面抽油机和井下抽油泵的中间部分——抽油杆柱,它由一种或几种直径的抽油杆和接箍组成。
我国的油田不像中东的油田那样有很强的自喷能力,多为低渗透的低能、低产油田,大部分油田要靠注水压油入井,再用抽油机把油从地层中提升上来。以水换油或者以电换油是我国油田的现实,因而,电费在我国的石油开采成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石油行业十分重视节约电能。目
前,我国抽油机的保有量在10万台以上,电动机装机总容量在3500MW,每年耗电量逾百亿kW·h。抽油机的运行效率特别低,在我国平均效率为25.96%,而国外平均水平为30.05%,年节能潜力可达几十亿kW·h。除了抽油机之外,油田还有大量的注水泵、输油泵和潜油泵等设备,总耗电量超过油田总用电量的80%,可见,石油行业也是推广“电机系统节能”的重点行业。抽油机节能包括节能型抽油机和抽油机节能电控装置的研制与推广两个方面,对此两大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介绍和宣传的文章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厂家的产品性能介绍亦有“王婆卖瓜”之嫌。因此,有必要将目前常见的几种类型的抽油机节能电控装置作一个科学的分析比较,以供用户选用时参考。在全国各油田进行试验或已投运的节能电控装置不下数十种之多,大体上可以分为5种类型,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间抽控制器(POC)
由于抽油机是按照油井最大化的抽取量来进行选择的,并且还留有设计余量。另外,随着油井由浅入深的抽取,井中液面逐渐下降,泵的充满度越来越不足,直到最后发生空抽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白白地浪费大量的电能。对于这种油井,最简单的方法是实行间抽,即当油井出液量不足或发生空抽时,就关闭抽油机,等待井下液量的蓄积,当液面超过一定深度时,再开启抽油机,这样就提高了抽油机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大量的电能浪费。
间抽控制的原始做法是派人定时到油井去开停抽油机,即使在发达国家,目前也还有不少油井采用这种人工控制方式,以便解决抽油机的低效和浪费问题。这种做法每天要派人去井场操作好几次,经过长期试验才能摸索出适合各油井的间抽规律,费工费时。于是就引入了定时钟,只须设定开、停机时间,便能自动地进行间抽控制,但是,这仍然无法解决令抽油机的工作能力动态地响应油井负荷的变化,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油井的产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安装相关的传感器,精确感知油井负荷的动态变化,实现智能间抽控制(IPOC)。为此,可采用各种不同的传感器达到控制目的,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2.1液面探测器
如果能直接测出井中的液面,那么就可以用它来控制抽油机的运行。当液面高度超过泵时,就启动抽油机;当液面降到泵的吸入口处时,就关闭抽油机,避免空抽的发生。早期的方法是使用永久式的井下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液面,现代则是利用声波装置从地面上自动监测井下液面深度,但是,由于装置复杂,维修费用高而没有得到普及。
2.2流量传感器
在井口通过流量传感器检测油井的出液量,是实现抽油机控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国内的油井产量太低,有些油井的产量每天只有几m3,甚至不足1m3,合10cm3/s。这么小的流量检测,对于各种类型的流量传感器来讲都是一个难题,再加上井中采出的油液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蜡块,经常会发生堵塞现象,因而也未能获得推广应用。
2.3电机电流传感器
应当说,电机电流的检测是最方便、最可靠,也是最为廉价的方法。当发生空抽时,下冲程开始
时游动阀并没有打开,光杆载荷为杆柱重量及游动阀上部液柱的重量之和,可平衡掉大部分的配重的重量,电动机只要用很小的能量就可将杆柱送入井底,电机电流较小;当油井中泵的充满度较高时,下冲程开始不久,游动阀即打开,泵中液面托住了游动阀上部的液柱重量,并且使抽油杆柱也浸没在液体中,因而光杆载荷只是杆柱在液体中的浮重,这也就意味着电机将用较大的能量来举起曲柄或游梁尾部的平衡块的重量才能将杆柱送入井底,因而电流就较大。
在下冲程时设置一个设定值,当发生空抽时,实际电流将降至此值以下,控制器就关闭抽油机。也可通过电机的平均电流进行检测,从实际平均电流的下降中也可很容易地鉴别出空抽的发生。但是,电流的检测受到抽油机配重的影响而使实际的电机电流变得很难控制,绝不像某些肤浅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是近似方波的电流波形。实际的抽油机电动机的扭矩(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这种不规则的扭矩(电流)曲线,只有通过抽油机的机械结构和平衡曲线的改变方能改变,而不是通过电控装置可以实现的,因此,这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工程问题。
2.4抽油杆载荷传感器
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特制的传感器,对抽油机的光杆载荷进行检测,因为,光杆载荷是井下泵运行情况的最好监视器,并且它不受平衡配重的影响。泵的充盈系数(包括空抽)通过对抽油杆载荷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出来。另外,更重要的是抽油杆载荷数据,加上抽油杆位置的信息,正是分析井下工况的“示功图”的必备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可对抽油机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光杆或游梁上安装测力传感器可以测出抽油杆的载荷数据。光杆测力传感器比较准确,但易于损坏;安装在游梁上的传感器准确度比较低,但比较耐用。国内已有抽油机专用的测力传感器产品。利用载荷传感器的数据绘制的示功图,检测抽空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抽空控制最可靠的一个方法是计算光杆所做的机械功,因为,机械功与被示功图所封闭的面积成正比,所以,空抽表明输入到系统中的能量减少,只须计算示功图的面积或一部分面积即可检测抽空条件。其方法包括在示功图上设定两条垂直线,计算这两条抽油杆位置线之间示功图的面积或曲线下面的面积,如果用示功图里面的面积,可检测出图4中的面积1减少了;如果用示功图下面的面积,则可检测出面积2增加了。
同时,也可像电机电流信号一样,通过计算光杆载荷平均值的办法来检测抽空的发生,较高的载荷平均值表示有可能发生空抽,而较低的载荷平均值则表示油井中液量多。
总之,间抽控制器的优点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缩短了抽油时间,大大减少了能量消耗。但是,在用人工控制和定时自动控制间抽时,由于惟恐减产,几乎都会发生实际抽油时间比必要的抽油时间长的情形,因而不能完全避免空抽。通过传感器信号实现闭环控制的智能间抽控制器(IPOC),在检测到空抽时立即关闭抽油机,避免了空抽的发生,平均可多节约能量20%~30%。
2)相对于人工间抽和定时间抽来讲,智能间抽控制由于达到了较低的平均液面,增加了产量。因为,较低的液面意味着较低的井底流压,结果较多的液体流入井底,通常可增产1%~4%。
3)由于消除了液击现象,可使井下和地面设备的维修费用减少25%~30%。另外,通过IPOC装置可提前探测到油井故障,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所需的修井作业量。
4)使用微电脑技术的IPOC装置大大增加了抽油系统的性能信息检测数据,为抽油机的遥控遥测及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3软起动及调压节能型
由于抽油机的功率档次有限,如30kN,60kN,
80kN,100kN等,而每一口油井的参数都不一样,在选配抽油机时,不可能做到量体裁衣,刚好和抽油机的功率档次相匹配,一般留有一定的功率裕量;各型抽油机在配用电动机时,为了保证抽油机在各种工况下正常运行,也留有一定的功率余量;随着油井由浅入深的抽取,油井的产液量越来越少,抽油机的负荷也相应减小。由于上述原因,就造成了抽油机的实际负载率普遍偏低,大部分抽油机的负载率在20%~30%之间,最高也不会超过50%,形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而当电动机处于轻载运行时,其效率和功率因数都较低,此时若适当调节电动机定子的端电压,使之与电动机的负载率合理匹配,这样就降低了电动机的励磁电流,从而降低电动机的铁耗和从电网吸收的无功功率,可以提高电动机的运行效率和功率因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3.1电动机定子绕组/Y转换降压节能
由于低压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定子三相绕组是接法,这样每相绕组承受380V的线电压,电动机可产生额定的输出机械功率。电动机的转矩是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的,当电动机轻载(负载率<33%)时,可以将电动机的绕组由接法改成Y接法,使每相绕组只承受220V的电压,即为额定电压的1/,电动机的转矩也就仅为额定转矩的1/3。当负载率>33%时,再将电动机绕组改为接法运行,否则,会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动机。电动机在进行Y/转换时会产生冲击电流。
Y/接法转换的实现一般采用交流接触器实现,也可以通过晶闸管开关实现,两种方法在节能效果上并无差异,而转换控制电路如何准确掌握转换时的负载率则会对节能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当负载率β<33%时,不能及时进行Y切换,则会影响节能效果,而当负载率β>33%时,不能及时进行Y切换,则会使电流过大,铜耗增加,反而费电,同样影响节能效果。为了不使转换频繁发生,一般在转换点的负载率之间设置一定的回差,通常采用负载率β<30%时进行Y转换,而当β>35%,进行Y转换。
3.2晶闸管相控与调压节电软启动
晶闸管软启动与调压节电的控制框图如图5所示。由单片机控制串联在电动机定子主电路中的晶闸管?触发角α,即可以改变加在定子绕组上的端电压值,从而起到调压节电的目的。其优点是可以动态跟踪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或输入电功率,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在负载突然增加时也可得到及时的响应,以免电动机堵转;且可兼作电动机的软启动器,同时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具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其缺点是造价较高,且由于对晶闸管进行相控,会产生大量的谐波,对电网、电机以及通信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今后这类产品将因达不到电磁兼容的标准而被限制使用。关于电动机降压节电的有关计算和校验,国标GB124971995《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中有明确的要求。在采取调压节电时,既要达到节电的目的,又要保证电动机轴上的出力,并有一定的过载系数,否则,当负载波动时电动机将发生堵转而烧毁。电动机轻载降压时,首先是功率因数上升,节约了无功功率。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不是所有的降压行为都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只有当电压的降低程度大于转差率及功率因数的上升程度时,才能使降压运行的电动机效率得到提高而节能。
经过各种检验计算,电动机降压后的最低电压范围大致为(0.56~0.27)UN。以上数据是以正弦波电压计算的,若考虑到晶闸管调压所产生的谐波,引起电动机的噪音,振动和附加发热等因素,其节能效果还要降低。一台Y1600—10/1730型电动机轻载降压节能效果的计算数据见表1。Y1600—10/1730型电动机的原始数据为:额定功率PN=1600kW,额定电压UN=6.0kV,额定电流IN=185A,额定转速nN=595r/min,最大转矩倍数(最大转矩/额定转矩)=2.22,起动电流倍数(堵转电流/额定电流)=5.53,起动转矩倍数(起动转矩/额定转矩)=0.824,额定效率ηN=94.49%,额定功率因数cos=0.879。电动机额定负载时的有功损耗ΣPN=93.3kW,电动机的空载损耗Po=29.6kW,空载电流Io=46.25A,电动机带额定负载时的无功功率QN=918kvar,电动机的空载无功功率Qo=480.6kvar。
由表1可知,电动机降压节能,主要节省的是无功功率,提高了功率因数,对供电网有利。而有功节电主要节省的是电动机自身损耗的一部分,且随着负载率的上升而锐减:负载系数β=0.1时,有功节电率为15%;β=0.2时为5.3%;β=0.3时仅为2.1%。按照国标GB124971995的规定,综合节电为ΔP+KqΔQ,其中Kq为无功经济当量,其值规定为:电动机直连发电机母线时取0.02~0.04;经二次变压时取0.05~0.07;经三次变压时取0.08~0.1。一般抽油机电动机均经三次以上变压,可取为0.1,也即每节省10kvar的无功功率,可折合为1kW的有功功率计算。由于降压节能时电动机的转速基本上不变,轴上的负载也不变,则电动机的输出轴功率是不会改变的,节省的只是电动机自身损耗的一部分,表1中第7栏综合节电率应为表中第4栏的数据除以当时的负载功率与第5栏的损耗功率之和的结果,并非为节省的综合有功功率与电动机额定功率之比。这是一个概念误区,有些用户在计算节电效益时,往往用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乘以节电率再乘以运行时间来计算节省的电能(kW·h)数,这是错误的。
表1按最佳调压系数进行调压后节省的电量计算值
电动机负载系数β0.10.20.30.40.50.6
最佳电压调节系统Kum0.3740.530.6470.7470.8330.916
节省的有功功率ΔP/kW24.217.011.06.43.00.86
节省的无功功率ΔQ/kvar386.5300.8224.8157.097.647.2
节省的综合有功功率ΔP+KqΔQ47.435.0524.515.88.863.7
U=UN时电机综合损耗功率∑Pc59.3462.0466.5372.8380.9390.82
损耗节电率/%7956.436.821.7114
综合节电率/%21.69.174.482.2210.35
由表1可知,当负载率为β=0.4时,其综合节电率为2.22%,其节省的功率并非为PN×2.22%=35.52kW,而应当为β=0.4时的负载功率PN×0.4加上电动机当U=UN时的功率损耗ΣPN=72.83kW,来乘以综合节电率2.22%,即(1600×0.4+72.83)×2.22%=15.8kW。有些制造商常在这一问题上误导或欺骗用户,应引起注意。
通过降压对电动机实现软起动的目的,一是减少起动时过大的冲击电流,二是减小全压起动时过大的机械冲击。那么在抽油机上使用降压软起动装置,其效果究竟如何呢?由于电动机的转矩与施加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施加电压降低了,电动机的转矩若达不到负载的起动转矩时,电动机是转不起来的。虽然电动机的堵转转矩一般小于额定转矩,但是,当电压降到额定电压的70%时,电动机转矩只有额定转矩的50%,对于起动转矩超过50%额定转矩的负载,是转不起来的。只有当电压升高到电动机的转矩足以克服负载的静转矩时,电动机才能启动。所以,/Y转换起动只适合起动转矩<1/3额定转矩的负载,一般的软起动也只适合起动转矩<50%额定转矩的负载,对于重载起动的负载就降低起动电流来说,软起动器也是无能为力的。
对需重载起动的负载,使用软起动并不能达到减小起动电流的目的,更不能达到节省起动能量的作用;但是,由于软起动器的电压是呈钭坡上升的,虽然在达到起动转矩前电动机并不旋转,但随着电动机轴上扭矩的不断增大,被拖动的负载是慢慢被加力的,所以,用软起动器起动需重载起动的负载时,可以达到减小机械冲击的目的。对于抽油机来讲,使用软起动器,不一定能达到减小冲击电流的目的,但可以达到减小起动时机械冲击的目的,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在某些宣传降压节能产品的文章中,提到在抽油机处于发电状态时,可以通过调整晶闸管的触发角α改善瞬时过电压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尽然。当异步电动机由于负载超速而变成异步发电机运行时,是会产生瞬间过电压,使电动机端电压高于供网电压,但由于供电网可以看成是一个无穷大的电源系统,当稳态运行时,电机端电压只是略高于供网电压,以便能量反馈。这时调整晶闸管的触发角α,只能调整电流,即异步发电机的负荷,对于抑制过电压并无效果。
4无功就地补偿节能型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原理 应用 特点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自动控制学科是近几十年来了发展起来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的发展很迅速,特别是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更加快了它的发展,尤其是工业自动化技术近年来的发展。自动化学科研究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对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和积极作用。
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指的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控制效率。 自动控制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利用反馈原理的对动态系统的自动影响,以使得输出值接近我们想要的值。从方法的角度看,它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我们今天称作自动控制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控制论的一个分支。 基础的结论是由诺伯特・维纳,鲁道夫・卡尔曼提出的.
自动控制技术是能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附加装置使生产过程或生产机械(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某种规律(控制目标)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位移和转速等)或加工工艺按照预定要求变化的技术。它包含了自动控制系统中所有元器件的构造原理和性能,以及控制对象或被控过程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控制用计算机(能作数字运算和逻辑运算的控制机)的构造原理和实现方法。自动控制技术是当展迅速,应用广泛,最引人瞩目的高技术之一;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控制技术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无论是在炼钢、轧钢、化工、石油、电力等工业上,或是造纸、纺织、皮革和食品等工业上;无论是在航空、航海、汽车和铁路运输工业和国防工业上,或是图书资料的管理、实验室技术设备上都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原子能的应用,研究飞机和导弹的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也是有用的。没有应用背景的“控制理论”就缺乏生命力。如何巧妙地运用控制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和研究控制理论本身不同的另一种创造性工作。
一、自动化控制原理
自动化控制有半自动与全自动化
例如:机器、设备可以按照生产的要求和目的,进行自动化生产;全自动人只需要作为操作员,确定控制的要求和程序,不用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半自动化控制要人通过设施、设备、机械、仪器或手工等劳动力的参与。
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控制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学习课程。
二、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2.1过程自动化
石油炼制和化工等工业中流体或粉体的化学处理的自动化控制。一般采用由检测仪表、调节器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过程控制系统,对加热炉、精馏塔等设备或整个工厂进行最优控制。采用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等。
2.2机械制造自动化
这是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处理的对象是离散工件。早期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是采用机械或电气部件的单机自动化或是简单的自动生产线。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化仓库等。研制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式的柔性制造系统(FMS)。以柔性制造系统为基础的自动化车间,加上信息管理、生产管理自动化,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
2.3管理自动化
工厂或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生产、办公等业务管理的自动化控制,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与控制等学科。一般采用由多台具有高速处理大量信息能力的计算机和各种终端组成的局部网络。现代已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决策支持系统(DSS),为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备选的方案。
三、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器与控制对象所组成。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概念
自动化控制是一种现代工业、农业、制造业等生产领域中机械电气一体自动化集成控制技术和理论。
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四、自动控制系统特点
自动控制能自动调节、检测、加工的机器设备、仪表,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作业的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等。
自动控制系统理论
自动控制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指的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控制效率。
自动控制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利用反馈原理的对动态系统的自动影响,以使得输出值接近我们想要的值。从方法的角度看,它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我们今天称作自动控制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产生的控制论的一个分支。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控制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直流调速器在数控机床、造纸印刷、纺织印染、光缆线缆设备、包装机械、电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橡胶机械、生物设备、印制电路板设备、实验设备、焊接切割、轻工机械、物流输送设备、机车车辆、医设备、通讯设备、雷达设备、卫星地面接受系统等行业都有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意识;运作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building design. Promoting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depend on the whole social ecological awareness, driven by market mechanism,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guidance, but the architect of the prophet is the ke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或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态建筑等,虽然提法不同,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对其将成为21 世纪建筑设计主流的认识也是趋同的。但是,要成为建筑师的行动,不仅涉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解决很多认识上的、技术上的,以及建设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想法,以期进一步引起建
筑师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其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从内容到方法还缺少一致的认识,在实施上的差距就更大。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中提出的。对可持续发展,不能仅用几个环境指标来表示,要看到它是在生态系统规律上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可续利用和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它是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也已逐步地成为规范我们社会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
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极其深刻,特别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更是影响巨大。比如近几年北京地区每年建筑开复工面积就达到近亿平方米,每年竣工2000多万平方米,这种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这个标准应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才能做到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因此,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繁荣建筑创作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分类众说纷纭,1993年6月国际建协在芝加哥会议上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对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六方面的观点:即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用户、尊重基地环境和整体的设计观,并没有提出某项确切的技术支撑。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以绿色建筑体系为设计目标的技术手法都应包括在其内。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建筑师多年实践出发,建筑创作与绿色设计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出发:
一是强调因地制宜, 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保持城市的传统与文脉。在项目的规划与总图设计阶段,选址和保护周围环境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当地历史和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在城市规划阶段,生态控制论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规划的质量。在设计阶段,无论是生物
气候设计,还是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策略,都强调应用被动设计的方法,用以解决建筑节能和建筑通风。已有研究文章系统的说明了这种被动式设计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比如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护的材料与色彩等。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
二是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1999 年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单体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周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就是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进行技术选择。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按欧洲智能集团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地管理其建筑本身的资源。这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法在改善建筑能源和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主动式设计方法,尽管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但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评估,经济上还是可行的。当然,很多常规技术依然是大量被使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材料、设备从产地到建筑工地的运输及施工中的污染与能耗,这些将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据。
谈到建筑创作,建筑界的讨论往往只热衷于建筑形式、哲学、文化与美学的法则,却很少涉及建筑科学和技术问题。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创作绝非孤立存在,现代建筑最大的发展就是现代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融入和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引入。而绿色建筑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思维又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体现生态的美学价值。绿色设计要求建筑的形式和功能的自然亲合,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的引入,又能够使人们体验充满智力的感受。
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思考
1.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与提倡和宣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的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接受。但是,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20届国际建协对建筑教育的讨论指出,过去学校的建筑教育,对引导学生在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方面倾注极大的精力,现在,应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于执业的建筑师,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师的注册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已经将《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废弃追求奢侈豪华,提倡节能、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市场各方主体去营建绿色建筑,推动建
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建设研究,找了北京两家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历时4 年,设计付出很大,但是开发商以种种理由,一个实际工程都没得到落实。原因就是开发商急功近利,经济不合算而不去为之,建筑师则无能为力。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FIDIC)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根据我国设计体制下人力资源及实际承接任务的现状,当前有实力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在改革中积极向此方向发展,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PM)或工程项目管理(PMC)方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发挥建筑师对工程的控制作用,这将会有力地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总之,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粤港教育 教育服务贸易 交流与合作 法律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使粤港的联系更加紧密,两地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教育服务具有双重属性,即公益性和商业性,由于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逐步成为两地间发展合作关系的重要领域。如何抓住即将到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发展粤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2008年8月,在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共同签署了《推进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明确约定:继续推进两地姐妹学校建设;继续推进粤港中国语文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促进两地教学改革;继续执行粤港语言教师培训项目计划;拓展各类交流项目,扩阔交流层次和交流内容;推动粤港高等教育交流;加强粤港教育部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此标志着粤港两地进入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时期。
一、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分析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粤、港之间新一轮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全面展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和配合。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背景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同,粤港两地的教育服务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
香港的教育优势表现在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程度高,教育结构大体符合经济社会结构的要求。首先,香港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程度较高。目前香港的大学与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保持信息沟通和密切的联系,在使用教材、图书资料、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过程中,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英语,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大学己实现电脑网络化,部分学生家庭电脑与校园网接通。其次,香港的高校师资力量丰厚。香港的高校凭借优厚的待遇与优越的工作条件,从世界各地招聘了数以千计的教师,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海外的华籍教师和留学回流人员。通过引进人才,香港高校集中了一批优秀师资,能够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当然,香港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香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较大投入。不足之处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建设基础还不够雄厚,研究型人才数量不足,人文社科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本地生源较少,等等。
广东的教育优势表现在教育事业受到政府重视,易于力量整合而得以蓬勃发展。首先,教育体系较完备。例如,全省的高等教育学科门类较齐全,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科研基础力量雄厚,一批学科的研究,如化学工程、昆虫学、寄生虫学、动物学、植物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光学、材料科学、通讯与电子系统、制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建筑学、控制论、眼科学、肾内科、中医内科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高校基础理论教学较好。学生学习基础扎实。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再次,省内生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优势。不足之处是高校外部、内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教育结构(包括专业、层次、形式结构等)仍不尽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仍有待增加,教师待遇仍有待提高;学校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学生实习场所与设备条件不够完备,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够强;高校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等。
正是由于粤港两地教育事业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两地间发展教育互惠互利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空间显得很大。所以,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动CEPA框架下与香港教育领域的广泛合作,还制定了“粤港教育合作交流计划”,这些都为粤港两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以及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二、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供采用的服务提供方式
粤港两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先后经历了初步合作阶段、广泛合作阶段、合作调整阶段。CEPA协议签署后,粤港两地的教育服务贸易也面临着提升到深层的、全面的、制度化的新阶段。
参照GATS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以及CEPA协议的相关内容,粤港两地的教育服务贸易可有以下四种提供方式:
(一)跨境支付――粤港远程教育
跨境支付在粤港教育交流中,主要表现为两地的远程教育,即一方在其境内向另一方境内提供服务,可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随着国内远程课程和虚拟大学的发展,不少大学的特定课程开始向香港地区的学生开放,远程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二)境外消费――粤港互招本科生和研究生
随着粤港经济、文化合作的深化和香港民众对祖国内地越来越多的了解,香港本地学生大量到内地读书深造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东由于拥有毗邻香港、语言相同等地缘和人缘优势,成为了香港学生来内地学习的首选。此外,广东省的高校也专门制定了面向香港地区招生的政策,例如,暨南大学长期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每年对香港地区独立招生。香港的大学也越来越多的选拔内地优秀的本科生到港读研深造,并逐步扩大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比例。
(三)商业存在――粤港合作办学
即教育供应商通过投资在两地建立独资、合资或合作形式的商业性教育机构,其将成为近年来增长趋势旺盛的一种教育服务贸易提供方式。
粤港合作办学对两地的教育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促进两地办学水平的提高。开展粤港合作办学有利于广东省借鉴和吸收香港先进的教育内容,学习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方法,提高省内教育的办学水平,两地合作办学的开展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第二,有利于新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提升高校学科水平。第三,有利于弥补办学经费不足,促进高校发展。第四,有利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粤港合作办学项目大都要求合作学校派教师到对方高校授课和指导教学,同时这些高校也按协议和教学计划,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合作学校进修学习。通过合作办学,粤港两地教师长期在一起工作、学习,在教学上相互取长补短,在知识上互通有无,在科研上密切合作,能够使双方的教师迅速成长,无论在学识水平还是业务能力上都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粤港两地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一方的一所大学和另一方的学术机构甚至企业合作办学,授予联合学位、特许经营学术产品;(2)一方的大学特许另一方用其名称办学;(3)两地的学校之间、院系之间的姐妹计划,学位结构上的姐妹计划;(4)特许授予学位和颁发证书;(5)一方的高校在另一方开办分校,开设该校的课程,颁发该校的资格证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粤港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高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两地的大学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境外分校和教育分支机构的机会将会相应增多,教育供应商在两地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也会逐渐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四)自然人流动――粤港教师和专家流动
自然人流动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是GATS规定的服务贸易方式之一,由于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部门,所以自然人流动也是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粤港的高校间互访活动日益增多,两地高校的人员交流比较频繁,已经存在多种形式,如学者互访,通过有关协约的长聘、短聘、兼职,合作培养,考查交流等。
三、粤港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尽管粤港两地已建立了教育贸易相关法律的基本框架,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及进行教育服务贸易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仅着重就政府发挥职能与完善法律体系发表一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政府在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职能发挥
1.当前粤港两地政府在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的职能发挥不足
首先,粤港两地教育体制及政策存在差异。粤港属于不同的经济体和行政辖区,两地的教育合作需要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开展。两地整体教育合作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对深化粤港教育合作的呼声很高,但限于具体政策的限制和操作上的难度,以及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上存在差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尚未对粤港教育合作做出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具体安排。例如,香港实行“福利不可携”的政策,使得香港学生异地就学得不到及时的资助,一定程度上对粤港教育合作形成制约。其次,粤港教育合作缺少政府的资金支持。粤港政府目前没有关于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专款,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支持不足,导致粤港教育的合作进程缓慢。最后,缺乏由政府建立的权威信息共享平台。粤港高校大多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但这些信息平台只能实现对本地区信息的组织和管理。随着粤港高校教育合作的加深,这些分散的共用信息平台则无法实现整个区域的信息综合管理和有效交流。因而需要由政府建立粤港教育合作的官方权威合法的公共信息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建议粤港两地政府强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职能
CEPA要求政府充当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由于粤港高校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教育体制和模式不同,为推进粤港高校教育合作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支持两地高校教育合作。
第一,粤港两地政府共同管理教育服务贸易。粤港两地高校的合作,必须由一个地区的政府、高校进行共同的管理和规划。应成立两地的高校教育合作管理部门,建立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机制,逐步推行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自由选修、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具体交流措施。只有在两地政府的帮助,以及统一合理的政策扶持下,才能解决“一国两制”条件下频繁的教师、学生往来带来的通关问题,协调好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而可能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资助合作研究的专款,以支持两地研究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两地教育的整合。
第二,给予粤港教育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因为政府应该提供公共产品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及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所以可以考虑改现行的教育费附加为教育特别税,专款专用,为粤港高校教育合作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资金。而对两地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也应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另外,粤港高校教育合作过程不应缴纳税收,从而在税收上保证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的可能性。
第三,创建粤港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平台。资源共享是粤港高校教育合作的本质要求,由政府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粤港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实现资源有效共享,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形资源流动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网络。二是具备资源共享的制度,没有人为的资源流动障碍。三是相对充分的信息。没有信息引导资源流动是盲流,徒增资源流动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在三个条件中,相对充分的信息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备了充分的信息后,如果运输成本和流动的制度成本不是很高的话,资源才能通过运输系统流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资源共享的基础是相对充分的信息,这就要求具有公共的信息平台,让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建立跨区域的信息平台,形成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高效率地共享区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在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关于完善粤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体制
1.粤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体制不健全
一方面,关于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立法不完善。随着粤港两地经济的发展,教育交流的深化,两地教育合作的规则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从国内教育立法的层面来说,存在对依法治教的认识不足、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存在立法空白点、现行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广东省教育立法的层面来说,现有的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原则性太强,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往往需要具体行政部门出台实施细则,这实际上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延缓了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制度化进程,因此,我们应尽快完善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立法内容。
另一方面,目前专门性的粤港两地教育合作协议较少且内容过于简略。粤港教育方面的合作协议最主要的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推进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但是协议书只涉及了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继续推进两地姐妹学校建设;继续推进粤港中国语文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促进两地教学改革;继续执行粤港语言教师培训项目计划;拓展各类交流项目,扩阔交流层次和交流内容;推动粤港高等教育交流;加强粤港教育部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多为框架性的描述,缺乏具体的内容。粤港两地的学校建设如何继续推进,粤港高等教育的交流如何更加密切等等,这些问题仅凭框架性协议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两地教育交流的实践过程中,由相关机构和组织仍签订具体的协议,以保障合作的各个环节能顺利的进行。
2.建议完善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制度与规范
首先,承认粤港教育服务的可贸易性。这是完善粤港教育服务贸易法规的一个前提条件。严格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可贸易性客观地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教育服务实际上早已是社会事业和产业的结合体。通过立法承认教育服务的可贸易性只是对其原有属性的再认识和重新认可,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公立和私立教育服务区别管理和调控,有利于粤港两地教育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明确粤港教育服务贸易的立法内容。在制定和修订教育服务贸易法律规范时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和细化立法条文的内容,尽量提高立法内容的前瞻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和减少原则性立法。以推动粤港高等教育交流为例,在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时,需要先考虑阶段合作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规定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类型、层次和方式等问题。
最后,正式签署粤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粤港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从建国后发展至今,有着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基础。两地很多高校之间、高校与相关机构之间都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系。因此,为深化合作,应签订具体的交流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使两地的教育服务贸易上升到制度层面,受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许怀升,吴福光,冯增俊,杨移贻,黄循洛.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调研报告[J].高教探索,1997,(1):21-30.
[2]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CEPA深入实施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粤港签署11项合作协议.
[3]许怀升、吴福光,冯增俊,杨移贻,黄循洛.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调研报告[J].高教探索,1997,(1):21-30.
[4]孟庆顺,雷强.粤港澳关系的历史变迁[J].当代港澳,2003,(1):23-25.
[5]赵霄鹏.GATS下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及相关法律的研究[N].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6]智经研究中心.港深教育合作(报告摘要).2009,4.
[7]苏淑欢.CEPA下政府对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支持的思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6-10.
[8]推进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2008,8.
[9]金孝柏.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与立法[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