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学英语复习的几种方法:游戏式、故事表演式、呈现式、对比式、引导发现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习;方法介绍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教学效果一定不错。但在平时,只要一提复习课,人们会想到大量的练习题。老师不辞辛苦的出题, 判题,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使得老师觉得疲惫不堪,效果不尽人意。于是抱怨学生不够投入,不够聪明。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甚至放弃这门功课。针对以上现象,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

一、游戏式。将复习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如在复习词汇时,我采用活动A:Last Letter (第一个单词的末字母是第二个单词的首字母)。这个活动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游戏规则:学生1任意说出一个单词如:girl,学生2可以接lemon。学生3可以接任何一个以n开始的单词,但是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单词。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在进行活动,要么想下一个单词可以接什么,要么考虑别人说的是否重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复习单词活动B:Word association(给一个单词,让学生说出与这个单词有关的内容。)如food 学生会出 apple ,orange, banana, pear,peach,等等许多的单词。

活动C:把所学的单词分类.如:让学生找出所学过的能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动词.例如:cry(哭),run(跑),jump(跳),dance(跳舞),sing(唱歌)等词.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做出这个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很清楚的记住这个单词,并且印象会非常深。

活动D:给一个单词,让学生画出相关的简笔画,让全班的学生猜这个单词是什么.如:河流,山川,拖鞋,袜子,苹果,小鸟,等等。这个活动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课堂气氛会很好。

二、故事表演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有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学习复习课中的“Read and act”时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这种题一般都是以一组幽默的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每一幅图上都有一两句点睛之笔。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懂图与句子的意思的前提下,把几幅图连起来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要用上图中的句子,而且在故事中能用英语的、会用英语的尽量用英语。当然这种题也可以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具体如何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给同学们以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让学生多了一次运用英语的机会。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情景功能对话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因此我认为复习课同样也要注意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应付考试。在学完一本书之后,我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比赛。在比赛前两天我会让学生自由组成4人一组,并且选举一位组长,由组长到我这里来抽签表演的主题,如:Happy Birthday, Let’s Go To the Park, Shopping, Animals, Where’s…? I like….。然后由学生们自己利用时间进行排练、表演。在表演比赛的时候,每表演完一组,我先让其他各组对他们作出一个评价,说一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后我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打分。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他们不仅能够正确地找出一些小组表演过程中的语法错误,而且对于学生们自己找出的错误,他们往往更能虚心接受,并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

三、呈现式。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主张要学会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以小学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4Hello“Lesson10”为例子,教学模式可以分两阶段来设计。第一阶段教、学“结构”阶段,先教学生“Hello”、“I’m…”这两个词汇,让学生慢慢感悟,反思学习过程,找出规律:“A: Hello, I’m A. B: Hello, A. I’m B.”,归纳出相同的学习方法:①学会单词,②会读句子,③搞清对话的对象感。这一阶段教学进度较慢。第二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通过迁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学这一个句型。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个句型,也初步了解了句型操练的要求,为以后的对话教学做好了铺垫。一个个“结构”设计的连接,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结构链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对话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结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对比式。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英语和汉语相比,具有潜在的观念差异以及心理因素、社会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等等。因此,学习英语一定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在交流中自觉运用,才能使交流达到水融。如:《OK手势》,介绍OK手势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叉》,介绍为什么西方人喜欢使用刀叉以及在吃西餐时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和叉等礼仪;《典型的美国汉堡包》,介绍汉堡包的来历和做法;《四月的愚人节》,介绍愚人节的来历及西方人过愚人节的几个事例……。通过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异域风情,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文化体验

论文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对于消除儿童的英语交际障碍、深化儿童对英语的理解和培养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日常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意识

在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才开始英语学习,而且没有英语学习的环境,每周只能在三节英语课中才能接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日常语言教授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意识。在教家庭成员一课时,要告诉学生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要比汉语简单得多,如英语中的aunt一词就可以包括汉语中的“阿姨”“婶婶”“姑姑”“舅妈”等几种身份。在教授有关食物、一日三餐单词向学生介绍中外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

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学生才会产生对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即文化意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识,学生才能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的自觉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获悉外国文化

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只拘泥于单纯的课本和课堂教学,在信息开放的今天,通过电视电脑网络,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外国文化氛围。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利用网络下载一些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利于他们初步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百度,让学生自己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图片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资源和条件,开拓和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利用重要节日强化学生跨国文化意识

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老师可以把at Christmas这一单元的教学放在12月25日前后来教学,在节日当天组织学生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两个节日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如在四月一日的“愚人节”,教师可和学生开个善意的玩笑,并使学生明白老师不是说谎,也不是搞恶作剧,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四、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中英文化的异同

比较文化的异同是培养跨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学生在学单词teacher后,知道了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有的学生就把Miss Shen改叫成Teacher Shen,通过讲解、比较让学生比较明白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再如:在中国年轻人对王姓长辈可以称“王叔叔”“王阿姨”;对李姓平辈可以称“李大哥”“李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Black”“Brother Brown”,对方听了肯定感到纳闷。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词汇、句型,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的比较,注重让学生对单词文化的内涵理解,这样学生才会有跨国文化的意识,在运用英语交流时才会用英语思维,也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才有可能避免交流障碍。

五、在操练中体验,在运用中掌握

教师应设计些贴近学生生活又容易引起跨国文化交际失误的交际环境,在“freetalk”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由师生交流引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拓展,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了衣服类单词后,创设一个“模特”大赛,让学生体验别人夸奖你衣服,你应该很兴奋地说:“Thank you!”在学了问候语告别语后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回家主动用英语与老师同学打招呼、告别。如学习有关食物、一日三餐单词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带来plate, fork and knife等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记忆。在操练中通过了进一步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

六、在阅读中培养,在猜测中感受

学说英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训练和获得技能,浅显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从情感的升华中感受到英语中也有一个绚丽的世界,进而激发起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创造阅读机会,如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在学校的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能理解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编写一些英语笑话和外国孩子经常玩的游戏,如Bingo、填字、猜谜等,来吸引学生的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言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丰富英语内涵,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参考文献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第3篇

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中,要制订好详细的计划,认真分析学情,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结合实际,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的题材进行活动,要少而精,宁缺毋滥。对于如何选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关注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对象,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教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课本人手一册。如果利用好教材中隐含的资源,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节约时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这套教材中,涉及鲁迅先生的作品如下:七年级上册的《风筝》,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八年级上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下册的《藤野先生》、《雪》;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册的《孔乙己》。在教材中选入作品之多无人能比,为何鲁迅先生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提起鲁迅人们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犀利,除此外我们还能发现什么?他是怎样一个人?我们真正对鲁迅了解多少?除上述学过的作品外,还有哪些作品?作品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有哪些个性?这些作品能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和主题?除文学外,他还有没有其他的艺术造诣?他有哪些逸闻趣事……如果我们以“走进鲁迅”或“我眼中/心中的鲁迅”或“从鲁迅作品看鲁迅”等为题,带着以上问题去研究,活动的空间会更大,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将更加全面、深刻。

2.品位自身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每段经历也都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例如人的姓名。提起自己的名字和他人的名字,学生都会好奇和感兴趣,这个话题就比较符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了。人的姓名有哪些类型?不同性别的姓名有何特点?不同时代的姓名有何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姓名有何特点?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它寄托着长辈怎样的希望?或者说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古代的人有名、有字、有号,分别何时称呼比较恰当?谥号、雅号、绰号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以“人的姓名”为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如姓名的欧化、西化、网语化等。

3.留意周边现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生活的周围随时充满着许多语言、文化现象。如房屋销售广告,政府公益宣传标语,家乡的方言土语,网络上的语言,电视里的对白,还有一些如厕所文化、寝室文化,优美的歌词、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报纸刊物所使用的语言等等,语言文化处处可见,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那我们要“处处留心皆学问”,将日常生活语文化,到处都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时机、好场所。我们可以通过留意周边现象,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研究其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契机。例如开展“校训面面观”、“广告用语面面观”、“流行歌词面面观”等。

4.探寻时节风貌

一年之中有许多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特有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等,国外的节日在国内盛行的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当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要数春节了。春节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春节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妨在春节前后开展一下相关的探询活动:探询它有什么来历?研究它有哪些风俗?研究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国和外国的节日有何异同?探究一下对联的来历?为何长辈要给晚辈(孩子)压岁钱等活动。能否设计一张年画、一副灯谜、一枚节日贺卡?这些问题的探究与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还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享受节日的快乐。

5.弘扬地方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故事呈一方景。”每个地方都有风云人物和美好的传说,每个传说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丰富的乡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扩大,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及时进行英文化意识渗透,加强学生文化背景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也带动了汉语言的推广,现在不止是只有中国人在疯狂英语,一些欧美人士也在努力学习中国语言及文化。我们的学生曾经无数次抱怨英语学习有多么难,什么单词难记忆,语法难理解,听力速度快等,或者说自己如何努力但也不见提高。殊不知最难学的当属中文,中文都能说好,英语义能算什么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英语学习中偏离了英文学习的最基本内容,缺少英文化背景、意识的学习,孤立的为考试而学习。

一、英语教育与文化背景学习的重要

1、语言学习不能脱离产生的环境。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不明白其产生的环境,就无法准确的理解。曾有这么一个欧美人学中文的真实案例,有一道听力题:“小张和小李正在谈论小王,这时候,说曹操,曹操就到。问:谁到了?”老外当然选择了曹操。老外为什么会选错,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不了解这句话的典故造成的。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不单单只是学习其表面,更应该学习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你才能融入到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士当中,才能找到与他们谈天的话题。

2、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注意文化背景。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的应用,尤其需要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并有的一定的技巧。不然就像每次在英语角看到的那样,虽然注意到了欧美人士的交谈禁忌,但每次有人向外籍教师聊天抛出的第一句话总是“How do you like China? Do you like China?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等等。这样的话题只会让外籍人士不胜其烦,无法让双方的对话继续深入发展下去。这对于想通过与外籍人士聊天来提高英语的学生而言无丝毫帮助。因此我们应当将对学生的英语文化输入提到教师教学日程的显要位置,而不只是单纯的语言输入。

二、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策略

1、注重双方意识形态的区别。教学中要及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比较。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会问:“你吃饭了吗?”。而如果以这句话来向老外打招呼,老外会以为你是不是要请他吃饭?对于收入,婚姻,年龄等我们中国人认为关心他人的语句在老外看来确是窥探他人隐私的一种不礼貌行为。通过对学生教授这些常识,会让学生在与老外的交流中免于出现尴尬场面。

2、每日教习一句英文但语,扩展学生知识面。英文的理语与中文的成语有些相似,通过简洁的几个词来生动反映比较有意味的句子。这些句子既能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也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这些句子我每天会让科代表写在黑板上让班上全体学生诵读与记忆,并且在每月的月底竞赛谁记的最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不加深学生的课业负担下,轻松愉快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理语的掌握程度从某种方面来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英文水准,因为欧美人士在平日的交际中但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3、开展英语国家节日活动。通过一些西方节日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宗教历史、纪念意义。每年12月24日的圣诞节,国内的庆祝活动都显得无比疯狂。但这庆祝的人群里又有多少信奉耶稣基督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呢?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每当这个西方的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学生都无比兴奋,因为这一天晚上他们可正大光明的上街拿着玩具棒褪疯狂追打。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庆祝行为着实让一些欧美人士砸舌。因为在大洋彼岸的外国人在这一天会在家与家人共同度过,而不是在大街上“疯杀”!为了不让学生盲目的度过或是错过这些外国节日,在诸如愚人节、复活节、圣诞节来临的时候,我都会举办相应的主题会以及游戏,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4、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名著经典。古代西方文坛名人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习俗的一面。英文原版的名著对于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为此,我先让学生看中文版的西方名著,而且作品也是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的,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我再让学生将某个片段改编成英语表演出来,这些学生自己改编的英语版本因为是以他们的角度来的,语言自然比较简单易懂,学生们很享受这个改编与表演的过程。看的人也很享受这个属于他们的莎士比亚剧。

愚人节的来历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5-02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变味

(一)商业炒作而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旅游行业人员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饮食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

(二)因腐败现象而助长的节日变味

近年来,由于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礼尚往来”的形式被人变相利用,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做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狂热的“月饼大战”令人口瞪目呆。月饼越来越奢华的包装,越来越离谱的价格,成了腐败作风的催生物。在月饼盒里,月饼只是以一种点缀物出现,精美的手表、照相机,昂贵的高档酒等等,则成了月饼盒中的主角。

(三)因崇洋心理而造成的节日变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圣诞节”也像招商引资一样被引进了中国,在“圣诞节”的三天里,戴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除了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如今的洋节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是它们却已成为商家和众多城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名牌节日”。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渊源流,内涵深刻。这些节日风俗,是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笔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再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

(一)“礼仪”文化资源的利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号。中华传统节日的礼仪形式丰富多彩。这些礼仪形式如不加保护就会逐渐流失。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给予尚有活力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政策性宽容,如借助节庆、寺庙、祠堂、地方戏及各种游艺形式,进行祈禳、庆祝、迎送、婚丧活动等等。并且在政府举办的庆典、开幕式一类的公共活动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民俗礼仪形式。

传统礼仪的倡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礼貌、礼仪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多地提倡中国习俗仪规。在大中小学校、国家公务机关、社会服务行业、演艺界等场所,应广泛展开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举止培训;设立中国礼俗学校或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要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礼仪有所规范。学生们经过外在的礼仪约束,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成为文明形象的代表。

“礼尚往来”――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节日内容的一大特色。“礼尚往来”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往来、情意上的往来。正是这种礼仪特色,使得中华传统节日成为欢庆、吉祥、安康、团圆、幸福的象征。因此,在传统节日的“礼尚往来”中,应大力倡导“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礼仪美德。通过传统礼仪的回归,实现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目的。尤其是政府机关在组织春节团拜会、老同志慰问等形式时,更应实践这一宗旨。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更应倡导、弘扬这种礼仪风气。确实使“礼尚往来”的形式体现真情实意的内容。

(二)娱乐文化资源的利用

1.以节日的狂欢形式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传统节日历来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特点。这些节日,不但具有丰富的礼仪内容,而且往往还形成了众多的文艺娱乐形式。中国的除夕是全民族的狂欢之夜。一年365天,除夕可说是中国人的重要驿站。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在除夕中得到溶解和升华。除夕的狂欢形式,既是一种快节奏工作状态下的彻底放松的,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宣泄。人们通过节日的狂欢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氛围。这种狂欢的方式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来,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以某些大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做法为例,这一做法,无疑将削弱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应该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问题采取“疏导”的办法,如从改进烟花和爆竹的生产制作工艺入手,使它减少或降低破坏力。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和推广传统节日的许多文艺娱乐形式。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元宵节的闹花灯、清明节的踏青、重阳节的“九九”登高,这些活动既反映了民族特色,又烘托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所以应该加以支持和推广。一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给这些文艺娱乐活动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如一些民间团体的戏班子,他们往往由于经费紧张而陷于尴尬的境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庆祝传统节日时,要让传统节日还其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要倡导一种传统文化回归,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方式。中秋节在古时候就有许多不同的庆祝方式,如赛诗会、灯谜、月谜等等。现代中秋节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欢乐祥和的气氛。

2.给传统艺术切入现代技术模式,提高观赏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中的许多艺术娱乐内容,往往因为形式过于陈旧,观赏效果较差,已经很难提起人们的兴趣,而现代艺术又往往缺乏文化内涵。为此,可以对传统艺术进行包装和改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适合的现代形态,扩大中国审美模式的影响,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中国文化品格的认同。如把木偶、皮影等表演艺术形式影视化;在说唱、快板等艺术中穿插“TV”形式。使它们更多的汇入现代艺术的新格局,增加表现力度和观赏效果。

三、亲情文化资源的利用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向往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每逢节日,人们最盼望的就是与家人和亲属平安团圆、欢度节日。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惜钱财、时间、体力,只是希望在同一时刻,与家人团聚,共享佳节。因此,节日无疑是人们联络感情的纽带。

(一)突出节日亲情主题,凝聚海内外华人

中华民族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人员很多,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人力资源。中华传统节日像一剂强力的黏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无论他在哪一国家,只要到了节日时间,他们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这种亲情的传递如加以弘扬,紧紧拴住海内外华人的心,使他们不管定居在何处,红心永远向着祖国,一旦祖国需要,随时都将奔赴祖国。因此,在庆祝节日时,务必突出亲情主题,使传统节日成为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最佳时机。

(二)以亲情传递为契机,发展交通信息事业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应使更多的人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拥有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在传统节日期间,还应充分提供交通信息便利,使更多的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铁路、公路、民航应给旅客充分提供方便,如增加班次、加强人员监督管理等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及时提供春运动态、车船、飞机班期信息等,为旅客出行提供有效信息。通信部门在节日期间也可以大力开发,电话、短信等形式都将为联络亲情起到很大作用。

四、道德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弘扬道德精神

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独特历史意义。如提起“端午节”,人们就想起屈原;一提起清明节,人们就想到了介子推。这些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介子推的清廉淡泊的形象,都可以成为目前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材料。因此,在节日里,开展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将为思想教育提供材料。在烟雨迷蒙、万象更新的清明时节,踏青扫墓,怀念先人,实际上寄托了生者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反映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愫。通过感激先人的赐予生命,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寻根心理与归属意识。既实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二)通过节日礼仪形式,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节庆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促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如把重阳节作为广大民众表达敬老尊长情感与美德的最佳机会。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老龄人员在中国既是很大一个负担,也是很大一笔财富。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既能充分利用老龄人口资源,同时,更能形成团结互助、祥和温暖的社会风气。

民俗节日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节日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在充满竞争的国际格局中,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归是要捍卫民族的文化生存。中华传统节日,是抵御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武器。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对于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推动经济发展,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0.

[2]仲富兰.中国民族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