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少年儿童古筝教学 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最早称之为“秦筝”。据考证,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六个派系,现在简称南北派(下面流派可按南北两大方面分,而现代筝的派别主要分南北两派,大多为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古筝之所以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就是因其好听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国筝既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又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争得荣誉,逐步形成古筝“国际化”的趋向。而当今古筝因其音色优美,又易于上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使古筝艺术的发展日益繁荣。随着古筝学习队伍的不断扩大,古筝艺术的教学和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人们对古筝的偏爱,以及它的广泛普及,古筝教学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就几年来自己在古筝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严格规范的基础训练
有些人学筝感到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即便遇到点困难,也愈发兴奋。而有些人学筝一开始感到很有意思,可越学越感到难,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不爱学,以至于半途而废。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打好基础,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就应该严格要求规范的弹奏姿势。学弹古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一般来说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固、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古筝弹奏的共鸣,以便于发音;琴桌的高低以适合放腿为宜,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为原则。如坐的位置过高,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身体双手容易紧张;人字形筝架比较方便携带。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更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又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找拍子等坏毛病。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学筝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人学筝,一个星期就能学一首曲子,隔着许多曲子蹭蹭往上跳,再甩掉一些不学的,几年就把古筝学完了,这不好。在学筝过程中要学好一首再去学另一首,而不要学得绊绊磕磕就换下一首学。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过多追求别人的夸奖表扬,而要追求不断的批评指正。在学筝上要有长远一点的目标,做到天长日久、时时勤奋,而不要希望几分钟热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弹筝。对于学筝,不但要有兴趣,更要有意志,兴趣只解决爱学问题,意志则能解决学好的问题。不要图虚荣,要求收获,虚荣只解决表面问题,收获才解决长久性问题。弹筝练曲不要听而不闻,而要听出什么来,多思考、多琢磨,多在乐曲情感意境表现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古筝教学上,不要局限在考级给定的每级十首曲目上,而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补充,把整体学习上的时间放宽加长一些,多学些曲子,把基础打好。即使是初级曲目的曲子,真要弹得非常好,说句实在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上采取每个级别里选学一两首后,就采用较大幅度的跨进式教学,导致基本功很不扎实,以致越往中、高级曲目学,越感到吃力,同时也养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缺少认认真真的精神,贪多求快,不讲效果质量,出现学多少、忘多少,仅剩几首也是绊绊磕磕的难堪局面。其实初级阶段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考试晋级曲,还应同时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灌输,让他们多知道一些、多学一些,知道如何去学、如何去练,练到什么程度算好,从小就有一种严格的标准,而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而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艺术的境界,把基础打好,把基本功练好,即使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多用点时间也要做,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发展。
对于学习古筝的专业学生来说,真正走上舞台展示自己,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上课中,要不断加强表演艺术的训练,在相当熟练的程度下加强对演奏作品的领悟力、表现力和感知能力训练。经常带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观摩交流及一些器乐比赛,以增强学生学筝的兴趣和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老师、家长、学生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能呆板得教,要不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家长不可以认为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一身轻。对孩子,家长的督促和鼓励是不可少的。至于孩子,一定要认真学习乐理知识,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坚持不懈的练习,这样才能在古筝艺术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提高。
三、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美育,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作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而少年儿童的古筝弹奏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想象力、记忆力、意志力、观察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授孩子弹奏古筝,不仅是通过训练手指的技能来促进脑部的发育,掌握有关音乐知识和古筝弹奏技巧,形成良好的音准概念、节奏感、读谱习惯,而且是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孩子对音乐美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其模仿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创造美与表达美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进行弹奏技巧的训练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审美教育,做到寓审美教育于技能教学之中,通过平时的古筝训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对其心灵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发展完善、智慧的启迪开发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孤残儿童 家庭补偿教育 儿童福利机构 家庭寄养模式
人类社会化最基本、最早的单位是家庭。儿童在入学前,家庭是他们接触外部世界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家长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社会的文化规范、知识等向子女传递。虽然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也影响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但这些因素无不渗透到家庭这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当中,即便是成年人在走向社会后家庭仍然会影响其言行。相比正常儿童,残疾儿童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医学干预支持,并且更容易因残疾产生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因此家庭的关怀对于残疾儿童的正常成长起到了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弃婴数量却在逐年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对全国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儿与弃儿的数量统计结果为5000―6000人,到本世纪初则已经达到了约5万人,人数几乎增加了10倍。被遗弃的孤儿大多数为残疾或患有各种先天疾病的残疾儿童,这些原本应生活在家庭中的残疾孩子,由于一些社会因素脱离了家庭环境,继而由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为儿童提供照料。虽然政府扶持和一些慈善机构的捐赠可保证孤残儿童基本的生活需要,但这种替代模式毕竟与家庭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往往无法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缺乏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没有家的残疾儿童”进行各种替代性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儿童福利机构与家庭环境的差异
1.1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由于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本身是福利机构的受雇者,而不是父母亲职角色,也并不期待今后能得到多少回报,并且1位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照顾5名以上孤残儿童,因此,对儿童的行为、感情等需求重视较少,仅仅以照顾孤残儿童的生活起居为主要工作内容。另外,一些孤残儿童自身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带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使工作人员在教育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对这样的儿童产生厌恶情绪,导致批评多、表扬少,冷漠多、关注少。
1.2儿童福利机构封闭的环境
孤残儿童没有亲人朋友,入院以后往往没有机会与外界往来,其学习、生活、社交等仅仅限于福利院的范围之内,交往的范围往往是院内儿童,没有更多的社会角色可以模仿,客观上给许多孤残儿童造成了心理的压力与人格的欠缺。父母角色缺位,缺少亲职教育,使得孤残儿童在个体认同方面发生困扰,缺少了正常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塑造与培养。
在福利院中保育员和老师是孤残儿童进行积极社会活动培养最主要的引导者,因而需要注意关心、倾听、鼓励每一位孤残儿童,让孩子们能在一个愉快、信任的环境下,享受集体环境带来的愉,从而增强积极的社会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概念。比如儿童福利院集体生活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孩子助人的意识和习惯,这种对孤残儿童的正向引导,会使孩子有受到重视、成就感、归属感等体验,这些也是成人社会体验的雏形。儿童福利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角色扮演游戏方法,让孤残儿童体验各种不同角色的情感,通过这种真实体验别人的内心状态来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情感意识,学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心理状态。
2.家庭寄养模式的提出
在我国,家庭寄养模式是指由政府出资,在孤残儿童的监护权不予变更的前提下,由儿童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一个合适的家庭,由家庭为孤残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被寄养的孤残儿童户籍仍然在原来的儿童福利机构,被寄养的孤残儿童仍然享受政府给予的生活费、医疗费和教育费,使孤残儿童能够在寄养家庭得到家庭的充分关爱和照顾。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替代性养护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2001年尚晓援在研究家庭寄养时,分析了“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等。2002年王素英则从地域角度出发,将我国的家庭寄养分为城市模式、农村模式、城乡交界模式和院舍模式。这些研究都以实际中存在的模式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特点。
与儿童福利机构的集体生活相比,家庭寄养模式主要区别在于让孤残儿童可以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2.1可以使被寄养儿童与寄养父母之间产生心理上的依恋关系。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贝心理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3周岁内是形成与父母之间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人的正常的心理依恋关系是其3周岁以前在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中形成的。与母亲长时间的身体接触,使儿童得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成儿童安全的心理依恋。这种依赖关系的适当发展,可以影响个人今后信赖他人的程度和自我信任程度,并且能够与同伴、朋友、家人和后代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进而影响一个人今后与他人的互相信任程度。
2.2有利于促进孤残儿童的正常社会化发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除了满足孤残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孤残儿童社会发展的需要,让这部分儿童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将来能够独立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3.如何正确开展家庭寄养模式
家庭寄养模式由于有以上诸多优势,可作为为孤残儿童提供良好特殊教育的积极模式之一。儿童福利机构在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寄养家庭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寄养动机
通过对180个寄养妈妈的调查,丹东等于1987年得出结论:两个寄养动机与高质量寄养行为有较高依从性:不能生育的寄养家庭有养护孩子的欲望,以及由于寄养家庭过去的经历对于孤残儿童的认同。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计划生育等政策,很多家庭的父母很早就进入了空巢期,很多寄养家庭中的父母退休在家,家庭负担相对于过去减少了很多,这就使得这部分家庭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且亲生子女已成年,居住在外,失去了子孙满堂的乐趣。因此,空巢期孤独感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其他亲子活动来填补,这就使得这部分家庭需要一种生活的乐趣,家庭寄养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被寄养的孤残儿童虽然身体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仍然存在孩子可爱天真的一面,这部分孤残儿童正好可以给空巢家庭带来乐趣。
3.2寄养家庭的个性化特征
一般来说无子女或年长夫妇(如45―55岁)是更合适的人选,而家庭和事业不稳定的年轻家庭不太合适作为寄养父母。此外,成功的寄养与寄养父母的热情、成熟和个人的控制力是息息相关的,但寄养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寄养安置的成功并未体现较大的依从关系。
3.3强调社会支持系统对家庭寄养模式的作用
孤残儿童在入托、就学、康复、技能培训、行为纠正、心理补偿等方面不是仅仅依靠寄养家庭就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寄养地儿童福利机构、政府、社区及各领域的专家广泛深入参与家庭寄养模式的服务、协调、监督,从而形成机构、家庭、教育、卫生、社区共同支持的综合体系,确保家庭寄养模式的高效和规范。
在经济上,政府及福利机构要保证寄养家庭得到与其付出相适应的合理回报,以解除寄养家庭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能力并愿意继续寄养或收养这些孤残儿童。另外,福利机构要有良好渠道开展对寄养家长专业知识的培训。寄养家长一方面要了解孤残儿童的心理状况及行为分析,了解如何让孤残儿童适应家庭环境,满足心理、生理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要掌握康复训练的知识,积极配合家庭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及实施,从而增强孤残儿童的康复效果。寄养家不但需要有更多的爱心,而且要了解孤残儿童、掌握教育和引导孤残的技巧。
孤残儿童是社会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之一,孤残儿童的福利和保障也是儿童福利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对孤残儿童生活的照料,而忽略了他们因家庭缺失造成的情感缺失。对孤残儿童进行各种家庭补偿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感情的慰藉,形成健全的社会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世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社会福利,2007,(7).
[2]王素英.加快发展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社会福利,2002,(1).
中图分类号:G448、R74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301-01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1]。本研究探究中国父母和教师在使用DSM-IV评估儿童ADHD时的一致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哈尔滨、开封、汕尾、石家庄、萧山六个城市选取17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由班主任依据学生名单随机挑选6名左右本班儿童,排除明显精神障碍和智力落后者,共计1268名被试,其中一年级207人,二年级231人,三年级210人,四年级202人,五年级211人,六年级184人,23人未填年级,男生596人,女生628人,44人遗漏性别信息;年龄6-14岁,平均10±2岁。发放问卷1268份,回收有效问卷1224份。
1.2 工具及施测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评估手册第四版(DSM-IV)[1]。DSM-IV将ADHD的症状划分为两个维度:注意缺陷(inattention)和多动冲动(hyperactivity/impulsivity)。每个维度有9个项目,符合其中6项可确诊。ADHD有三种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评分者为班主任和家长,他们在完成DSM问卷之前均需阅读一个简单的文字指导说明,以便正确地完成DSM问卷。班主任对所在班级的儿童运用DSM-IV进行ADHD的评估,将同样的一份DSM-IV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填好并带回学校。
1.3 统计方法 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教师与家长对儿童ADHD评估的一致性
家长的ADHD检出率(4.7%,57/1224)低于教师的检出率(9.0%,110/1224)(χ2=50.78,P=0.000)。在57名被家长诊断为ADHD的儿童中,有64.9%(37名)的儿童也被教师确诊;在教师确诊的110名儿童中,仅有18.2%(20名)的儿童被家长确诊;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ADHD的数量为20人,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正常儿童的数量为1077人,总体一致性比率为89.6%( (20+1077)/1224 )。
2.2 教师与家长对注意缺陷维度评估的一致性
家长评定的注意缺陷检出率为4.3%(53/1224)低于教师的检出率9.0%(110/1224,χ2=43.20,P=0.000)。在53名被家长诊断为注意缺陷的儿童中,有34%(18名)的儿童也被教师确诊,在教师确诊的110名儿童中,仅有16.4%(18名)的儿童被家长确诊。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注意缺陷的数量为18人,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正常儿童的数量为1079人,总体一致性比率为89.6%( (18+1079)/1224 ),与对ADHD的诊断没有明显差异。
2.3教师与家长对多动冲动维度评估的一致性
家长评定的多动冲动检出率为1.7%(21/1224)低于教师的检出率3.5%(43/1224,χ2=73.20,P=0.005)。在21名被家长诊断为多动冲动的儿童中,仅有38.1%(8名)的儿童也被教师诊断为多动冲动,在教师确诊的43名儿童中,仅有18.6%(8名)的儿童被家长确诊。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多动冲动的数量为8人,家长和教师均诊断为正常儿童的数量为1168人,总体一致性比率为95.9%( (8+1168)/1224 )。与注意缺陷相比,多动冲动的检出率明显要低(教师评估:χ2=43.78,P=0.000;家长评估:χ2=20.63,P=0.000)。
3 讨论
本文显示教师对于ADHD及其注意缺陷障碍和多动冲动障碍两个维度评估的检出率均高于家长(2∶1)。教师和家长对注意缺陷障碍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动冲动障碍,说明尽管注意缺陷不像多动冲动症状容易观察,但是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了注意缺陷症状的重要性。对于正常儿童ADHD症状的评定,家长和教师的评定结果非常一致,但对于ADHD儿童的评定,教师对于家长评定的ADHD认可程度和家长对于教师评定ADHD的认可程度均非常低。
参考文献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7分)
1.
(1分)根据课文《小儿垂钓》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2.
(6分)按拼音写汉字。
qǐ
méng
měi
miào
róu
hé
sǎ
mǎn
lí
bā
shí
ché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蓬头________
莓苔
侧坐
________
借问
路人
________
稚子
4.
(10分)默写古诗
池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儿垂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2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6.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按课文内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遥招手,怕得________不应人。
7.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侧坐”写一句话。
8.
(3分)拟人句大擂台。
例:风把我的手巾吹到地上。风把我的手帕扔到地上。
①雪花在天空中飘着。 ________
②小鸟在树上叫着。 ________
③小花展开了花瓣。 ________
9.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成语大比拼。
惊天________
小儿________
1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是怎么做着钓鱼呢?
11.
(5分)读课文《小儿垂钓》,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蓬头
②稚子 学
③垂纶
12.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蓬头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纶________
13.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解释词语“蓬头”的意思。
14.
(3分)读拼音,写词语。
péng
tǒu
zhì
zǐ
chuí
lú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5分)用下列词语“路人”造句
1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稚________
侧________
遥________
艇________
雅________
测________
摇________
挺________
17.
(4分)默写《小儿垂钓》这首古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8.
(5分)读诗文《暮江吟》,翻译诗句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纶”是什么意思?
2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文中“莓苔”是什么意思?
21.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在哪钓鱼呢?
22.
(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1、
20-1、
21-1、
关键词:符号学;必要性;空间形态
“符号学”与室内设计貌似没有直接关系,可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产品涉及领域,则应该是没有设计师,只有用户――即以用户为中心是设计师的职责。因此,只有明确‘为谁而设计’,真正从用户出发,理解用户对于产品各种属性符号感知和使用的真实情况,才能把握符号学创新设计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在评价他们使用的商品(产品,环境,服务等)时都会习惯性地点评到“这个设计如何如何”,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了设计批评家。只有真正站在用户角度考虑的设计,才能被用户认可,才会成为成功的设计。
一、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当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会从多方面考虑。而当前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具备最基础的使用功能,并能做到干净整洁,貌似就能满足使用者。事实上,孩子、家长以及老师,对现有的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并不满意。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急切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符号学在儿童教育空间中的应用
依据设计符号学的坐标轴,纵向坐标系谱轴、横向坐标毗邻轴对空间环境语言进行建构。在这个坐标中,我们将系谱轴:教育机构识别和空间风格,作为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语言的语境;横向坐标毗邻轴:形体、色彩、材质、空间、光影等,用作教育空间塑造的语汇;并结合设计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对符号学导入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进行系统性的路径探索。
1.风格语境
在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学前儿童教育空间的规模、类型,设定一种风格语境。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空间形态、导视系统、陈设与界面、色彩、材质、家具及装饰等,无不是通过符号在给使用者传达恰当和准确的信息,使人能够通过它们判断学前儿童教育空间环境的线索,甚至可以引导人的行为。“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主题风格、环境需求共同组成了学前儿童教育形象的立体设计。是对学前儿童教育空间内涵最简洁、最有效的展示,增进了家长对机构的了解和信任,也缩短了家长与孩子和老师的心理距离。
2.空间语汇
室内设计的词汇是指室内环境的各种基本形式要素,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对物质实体在形式上概括和抽象的一种符号。本文中归纳的空间词汇包括:导视符号、空间形态符号、陈设与界面符号及绿化生态符号。
(1)导视符号
学前儿童教育空间,视觉识别系统也就是导视系统,它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营造风格、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前儿童教育空间布局的重要环节。学前儿童教育空间环境引导标识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①色彩导视符号
②文字及图形导视符号
③无障碍导视符号
(2)空间形态符号
形体是形态构成的组成部分,是形态特征塑造的客体,也是艺术设计符号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系列视觉传达的符号。学前儿童教育空间的形体要素就是设计者与用户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素材。学前儿童教育空间中形体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形式或结构本身,而在于其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内在意义,即营造的教育空间氛围或气场。
(3)陈设与界面
学前儿童教育空间陈设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它更加强化了教育空间的场所感,丰富了教育空间的意义。陈设符号的语义信息(如:功能语义、象征意义等)是通过逻辑的推理和认知来实现的,审美信息则是符号的情感、情趣,人们接受它呈现的直觉。
(4)绿化生态符号
绿色植物的符号语义为生命的象征。国外有人提出“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到25%左右时,人的心理感受最为舒适,而且它对环境有着净化改良作用,所以应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自然元素引到孩子身边。
把视觉语言看作使用者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之一,那么,符号思维对其探索形式的创作和传递问题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设计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导入,为我们丰富创作语言,提高设计质量和注释作品的意义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探索的全新视角,也是当今室内环境设计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开拓设计理念和思路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凌浩.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许亮.室内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