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终护理综述

临终护理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终护理综述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体绿化,园林建设,措施,配置和养护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绿化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其大体分为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两种,在所有绿化范畴内,除平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都称为立体绿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绿化形式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有人也将立体绿化称之为:建筑绿化,因为大部分立体绿化都运用在建筑上,而护坡绿化往往是用于堤坝防水,防止泥土流失的一种绿化方式。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寸土寸金的局面,面对绿化面积不达标,空气质量不理想,城市噪声无法隔离等难题,发展立体绿化将是绿化行淞发展的大趋势。

1、植物配置方式

1.1道路绿化配置

道路的绿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含了2个部分,分别为隔离带的绿化以及人行道的绿化。对于道路隔离带的绿化工作而言,它在高度方面具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绿篱的高度应该控制在0.7m以下,目前状况下较为常用的主要有黄连翘、金边黄杨、小叶女贞、金边女贞、红继木、南天竹、月季加三叶草等。而对于人行道的绿化工作而言,则相对简单,只需在人行道的2侧种上乔木,且其可用种类相对较多,主要有雪松、悬铃木、法桐、国槐、黄山奕、广玉兰等。

1.2假山石绿化配置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假山石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在配置时有所讲究,仅仅是光秃的假山石头很难引起观赏者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假山石绿化配置的过程中,园艺工作者可以对一些藤本攀援类植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利用,通过它们来对假山石进行立体绿化。就一般情况而言,常用二代藤木攀援类植物主要有爬山虎、常春藤、紫藤、藤本蔷薇、凌霄、五叶地锦、三叶地锦等。

1.3门庭绿化配置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立体绿化配置,门庭绿化配置与人们的生活最为密切。一般情况下,较常使用的草本主要有如下几种:、丝兰、醉浆草、彩叶草、莺尾等;而较常使用的小型乔灌木主要有女贞、黄杨、法国冬青、南天竹、红继木、观赏石榴、月季、碧桃、海棠等;大型乔灌木主要有桂花、法桐、玉兰、黄山奕、雪松、大叶女贞。

2、立体绿化的植物配置技术

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园林植物设计学科中,按照植物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园林景观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称之为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技术,它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由于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外貌,一年四季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结果或叶色转变时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也不同。北方春色季相比南方晚,而秋色季则正好相反;即使同一地区若气候的不稳定,也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因此,园林植物配置就是要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季相,能给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具体在立体绿化的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种类的组合,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园林植物的养护

园林植物的养护不能狭隘的只局限于某一季节,而应从四季考虑,针对每一季节的特别,及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养护。

3.1春季时期养护

随着春季的来临,园林树木等进入成长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园林树木养护之中,春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春季,气候往往表现为干旱多风,因此蒸发量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及时对树木进行浇水,以此来对春旱进行有效的防止,在施肥土壤解冻之后,应当及时给植物施用基肥并灌水。此外,春季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季节,病虫害防治是重点环节,在日常的维护之中,一定要勤于检查,一旦发现就应该立即处理,防治病虫害的蔓延,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并定期、适时、适量的给植物喷药防治。4月上旬,应该抓紧时间对一些萌芽较晚的树木进行种植,同时,进行全的检查,将在冬季死亡的树木进行拔除,并及时补种,在补种之后,还应该对树木进行有效的养护,做好浇水、施肥工作。绿地内的养护也十分重要,应该将大型绿地内的杂草以及攀援植物挑除。对草坪而言,则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挑草与切边。

3.2夏季汛期养护

6月份之后,气温上升很快,在这种环境之下,树木也迎来了生长高峰期。夏季炎热干旱,植物缺水量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及时给植物补充水分。到了6月下旬,刺蛾进人了孵化盛期,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处理。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多采用50%杀螟松乳剂500 } 800倍液喷洒或用复合Bt乳剂进行喷施,此外,还需要对天牛、青桐木虱等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在夏季有一项特别的工作,即防汛防台,在这一工作之中,应该做好对于树木的检查工作,对于一些存在松动、倾斜的树木应当及时扶正,并在其之上做上一定程度的加固措施。防台工作主要是剥芽修剪对与电线有矛盾的树枝一律修剪,并对树桩逐个检查发现松垮、不稳立即扶正绑紧。

综合而言,6月份的树木养护及绿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病虫害的防治、草坪的修剪与整形、绿地杂草的清理等,要想做好这几个重点,就必须在之前进行劳动力组织、物资材料以及工具设备等方面的充分准备。总之,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存在着病虫害、台风、洪涝等方面的隐患,这给园林树木养护以及绿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3.3秋季时期养护

到了8, 9月份,气温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在这一时期的园林树木养护及绿化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对树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剪,尤其是行道树,应该进行第一次剥芽修剪;绿篱造型的修剪、绿地内的除草工作以及草坪的切边工作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死树的清理工作,一定要保证树木青绿、绿地整洁。当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草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更换,选择颜色相对鲜艳的草花品种进行种植,然后做好配套的灌水、养护工作。

3.4冬季期间养护

当到了冬季,由于温度低,一些露低树木基本上都进人了休眠状态。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对一些常绿乔木以及灌木进行有效的修剪工作。在进行冬季修剪的过程之中,应当全面展开对于落叶树木的整形修剪作业;对悬铃木、大小乔木上的枯枝、伤残枝、病虫枝及妨碍架空线和建筑物的枝叶进行修剪。此外,还应该对园林树木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充分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正确的整形修剪,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调整树形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对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对树木的开花结果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植物的习性进行立体绿化,是园林绿化的一种绿化形式。在园林工程建设当中,必须做到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然而对于园林立体绿化配置及养护管理工作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做好立体绿化植物的配置和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洁.猕猴桃栽培与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2]马勋.推荐几种优良庭院花木[J].绿化与生活,1994,(4):7 -8.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第2篇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起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迅猛发展,显微神经外科已广泛开展,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精确、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2],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临床。我院对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微创术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59.8岁;起病至就诊时间30min~23h,平均3.2h;出血量30~120ml,平均67.8ml;CT检查出血部位,额叶25例,颞叶31例,基底节区44例;合并糖尿病14例,冠心病18例。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出血量以及出血部位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则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恢复慢、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易产生失望、焦虑、悲观厌世甚至拒绝治疗等不良心理。待意识清晰、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积极锻炼语言及肢体功能,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及安慰,促使其提高治疗信念,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消除内心的顾虑,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以及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避免情绪过度激动而诱发再次出血。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应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以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预手术患者应禁食、头部备皮,并做好输血准备,依据CT检查定位并用2%龙胆紫标记手术位置。医务人员向患者家属详尽介绍病情、手术目的、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理解。

1.2.3 术后护理 ①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及肢体活动情况,时刻注意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变化,血压每30min监测一次,病情严重者可持续用微量泵泵入硝普钠,血压控制在150~140/90~100mmHg。②及环境护理[3]:正确的是防止术后再发脑出血的重要措施,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每2h应翻身一次,病情许可后可半卧位、抬高上半身15°~30°,以促进静脉血回流、降低颅内压,从而使脑水肿减轻,头部偏向一侧以防误吸。病房温度控制在18℃~23℃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保持空气新鲜、病房整洁,限制亲朋探视。③饮食护理[4]:护理人员应适当控制患者钠盐的摄入量,每天应不超过5g;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胖者应该注意节食,禁食烟酒。④引流管护理[5]:护理人员应保证穿刺部位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以及管周干燥、清洁;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病人若需搬运时应该首先将穿刺针固定、引流管夹闭后再搬运病人,以避免引流管滑落、逆行感染等。护理人员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定期检查引流管连接部位有无漏气,冲洗时应先抽后冲以防逆行感染。术后依据引流情况给予CT检查,血肿吸收超过75%可予以拔除。拔管前应夹闭引流管24h,待患者病情稳定、无头痛等后可拔除;之后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每天换药一次,出血渗液、渗血时应更换并报告医生。⑤康复训练[6]。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可由被动旋转、屈曲肘关节,并拢、屈伸手指直至主动屈曲肘关节以及灵活活动手指;协助训练患者坐于床边,再过渡到他人搀扶或者患者扶床站立,最后独立行走;同时训练语言功能如锻炼伸缩舌头、练习咀嚼吞咽等,训练强度从弱到强,活动时间由短至长,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⑥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每2h为患者翻身、拍背一次,床单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按摩患者经常受压部位以及骨隆突处,昏迷者可采用气垫床或垫棉圈等方法以防发生褥疮。并发下呼吸道严重感染者应清除呼吸道痰液,保证呼吸道畅通,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做好翻身、拍背、排痰等护理工作;术后协助患者适当运动,促进静脉血回流,以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定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并记录患者感染、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其中P

2 结 果

2.1 NIHSS及ADL Barthel指数评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及ADL Barthel指数评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感染及死亡情况 对照组5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16例,泌尿系统感染10例,死亡6例;干预组5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10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死亡3例;感染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第3篇

前言

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死亡,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1]。

随着文明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重视优生、优活,也追求优死。临终关怀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对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医护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护理伦理观与临终关怀也有着一定的冲突。普及死亡教育无疑应是实施优死制度和普及优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开展整体护理的要求,其实施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的展开死亡教育便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了。我国临床进行死亡教育研究进展的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台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1.1.1台湾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黄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丛书;台湾的医学院均开设了死亡心理学等课程。台湾很重视对护理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1.1.2香港研究现状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死亡和濒死的知识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形式,重知识传授,而不是态度和技能的培育,护理学生(护生)也没有机会检测自己对个人经历和临终患者的反应。近年来对护生或注册护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尝试PBI。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对死亡和濒死持有积极态度,并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社会技能[4]。

1.2大陆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回顾其发展历史,死亡教育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围绕伦理问题而展开[5]。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国内护理界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系统的死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实行方法

2.1 提高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保证健康,有价值、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既强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利于促进医学发展。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同时直接影响到临终护理的质量,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2.2 提高公众对死亡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应该呼吁社会利用媒体宣传、印刷广告等方式开展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护士开展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2.3 重视护士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深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病人的身心护理,但是,在护理临终病人时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对死亡话题探讨也较少。

2.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观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的。要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自身开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养,摆脱其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本着真诚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培训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鉴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自学、短期学习班、院内讲课、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等,使他们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处理好“告知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应作为护生的必修课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人们还未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备科学死亡观的国情下,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继续探讨“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的适宜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借鉴国外教育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国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适用性”[8]。

参考文献:

[1]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03)

[2]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3)(4)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岳亮,《卫生职业教育》

[3]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9.

[6]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保障制度;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52-04

随着临终关怀引入中国,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得以起步和发展。临终关怀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的引入,它对于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价值观、死亡观念、医疗观念都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举步维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现行政策,正是中国目前伦理价值观的体现。这是我们讨论现行政策和未来政策发展时所不能回避的。

一、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因素

(一)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先秦百家,还是后来传入的对中国人思想影响很大的佛教,都不愿意直面死亡。无论是儒家的“天命论”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佛家“轮回说”,实际都把死亡这一问题淡化回避。死亡理论是中国科学理论的盲区。人们一般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对死亡采取消极、逃避的负面态度,尤其忌讳在言语中提及。直到今天大多数人对死亡仍然讳莫如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1991年天津医学院在南开大学等一些大学生中统计,对死亡有正确认识的仅占22%,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停留在恐惧和孤独痛苦的层次上。可见,调查的对象换成其他人群,那么对死亡有正确认识的比例可能会更少。实际上,许多医护人员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杨晶等对北京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436名医护人员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邱高会,2008)而临终关怀的理念和宗旨要求真正的临终关怀必然是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死亡,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因此,传统的死亡观或多或少与“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的临终伦理原则相冲突,这势必影响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二)生命神圣论的影响

“脑死亡标准的推行、安乐死的立法和实施、器官移植的发展、生殖辅助技术的应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伦理难题,归根结蒂在于‘生命神圣’这一不可逾越的命题。”(程新宇,2003)由于生命是无比神圣的,是不允许侵犯的,因此病人的生命利益和健康利益高于一切,“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医学信条一直指导医生要无条件的维持人的生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2~前493年)曾说:“生命是神圣的,因此我们不能结束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句话集中反映了生命神圣的人道主义论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不允许对生命和死亡有任何的触动、侵犯,也不允许对自然形成的神圣的人体进行任何改进和修补。“生命神圣论是一种道德主义。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偏重生命的数量,而不顾及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如果过分强调这种观点就会和临终关怀的宗旨即不以延长临终患者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临终前的生命质量相违背,就会严重影响临终关怀的实施和开展。”(邱高会等,2006)

(三)传统医学人道主义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伦理学,“救死扶伤”一直是医务人员所恪守和维护的宗旨。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维系病人的生命,只要有一丝活下来的希望就要进行百分百的抢救是一个医生所应尽的义务。而临终关怀却不以维系病人生命为目的,它的存在就是让病人平静而又有尊严的去面对死亡。这对医务人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价值观方面的挑战。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

(四)传统伦理“孝道”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对于“孝道”的实施不外乎集中于老,病,死三个方面。赡养老人,生病陪护,死后重葬,一直都被认为是尽孝的最佳体现。特别是生病时,对孝的宣扬近乎极端和变态:“如《太仓州志》载:某孝子为治母病,‘刺左胁割肝和药以进母’(肝本在右侧,却云刺左胁,疑其不实)。类似的记载还有《宋史·孝义传》所载的王翰抠跟,《资县志》所载的宋代龙海孙剔肺,《嘉兴府志》所载的宋代陈四剖心等等。做出此种举动的“孝子”或因其愚昧无知,或由于某种丧失理智的反常心态。”(李祖扬,2001)送老人进临终关怀医院,无异于给他们判死刑,这对于处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的子女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他们情愿花费高昂的代价进行无用的治疗。而医护人员往往顺应这种“孝道”的“善意”,只把病情告诉家属,对患者则避重就轻,以避免更多的心理打击。这就造成了患者的求医动机较为主动迫切,使家属更加难以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临终关怀。这既不利于临终关怀的开展,也不利于提升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

综上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而我国关于临终关怀现行的相关保障政策,脱离不了中国目前的伦理价值观。

二、中国现行的临终关怀社会保障制度

临终护理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临床;科学发展

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影响疾病的因素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研究均指向整体护理中的心理要素。常言道“万病由心起”而各科医学实践亦证明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核心地位,所以优化整体护理应关键突出心理要素。下面,本人从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涵义出发,针对目前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整体护理的今后具体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涵义

整体护理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系统地、整体地进行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的模式。护理的整体性包括:①护理应该把“服务对象”看作是社会的、文化的、生物的、心理的人,即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生命科学之中;②在护理行政制度上,护理管理与质量控治上、护理教育与研究等多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整体协调一致;③把护理与环境亦看作一个整体,从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护理与外界环境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统筹决策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仅赋予护理工作更丰富的内涵,还使护理这门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和提高,完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顺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顺应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顺应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整体护理特色主要是通过心理护理体现的。刘晓虹认为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护理目的。

2、整体护理关键在于心理护理

病程中,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在于观察病人的情况和需要内容,不同科室的病人,病人的不同阶段,其需求也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应当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才能使整体护理顺利进行。

2.1儿科中的患者都是非常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健全。整体护理中,需要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心理表现进行心理护理,不同时期的患儿,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0—3岁患儿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大,心理护理中尽量使用抚摸等方式.使患儿在护理中得到感情的温暖和感觉的刺激,以利于患者的身心发育。3~6岁患儿患儿的心理特征是模仿力发展快,好奇心强。情感不稳定,活泼好动,天真,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护理中首先通过可行的小游戏取得信任,再采用鼓励的方法正确引导。7岁以上患儿此期步入学龄期,已懂得一定的事理。心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用患儿理解的言语耐心解释,对患儿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合理的引导。南通医学院附属海安医院姜冬梅和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医院邹雪雁指出,对患儿家长进行合理、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又改善了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2外科手术操作较多,风险性大,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许多人面对手术,总存在不安,恐惧的心理;手术后,患者又由于手术的刺激、出血、疼痛而精神高度紧张。第89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对2002年3月—2004年7月21例外伤性截肢患者施行心理护理,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37.8岁,截肢部位:上肢5例,下肢14例,双下肢2例。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确立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及其评价,最终得出:在治疗中对患者适时运用心理护理,其实质就是从心理、社会因素着手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促进康复。

2.3内科慢性病患者居多,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一旦明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饱受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常常有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因此,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4妇产科里,患者都是女性,女性的性格特点较男性更为柔弱,顾虑心较重,对周围环境的改变、疾病的带来痛苦、周围人员的言语举止都较为敏感,入院后,患者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害怕、恐惧、忧虑、多疑,烦躁不安,多愁善感等心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上述症状,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