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有效预防和消除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现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人社局辖区范围内所涉及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救治和应急处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人社局局长)
副组长:(人社局副局长)
成员:(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
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和保存,参与控制,及时将事件情况向上级报告。
三、预案的应急准备
(一)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包括突发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组成和相关职责,突发性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包括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储备与调度,以及法律责任等。
(二)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设备,提高救治能力,充分做好应急准备。
四、责任报告人与报告程序
责任报告人:每位在岗职工均为责任报告人,谁发现谁都有义务及时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得瞒报、谎报和迟报。
报告程序:即可向市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发生事件的详细地址、时间、人员伤亡情况,属中毒事件应说明中毒后的主要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等。并协助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
以下几种情况为报告内容: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性事件,不可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突发性事件的隐患,有权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
五、应急处理
(一)领导小组接到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应及时报告上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
(二)应急议案的启动,领导小组必须报请上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批准。
(三)应急议案启动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启动必要的应急措施。
(四)应急议案启动后,应根据议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统一指挥,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通盘考虑应急处理的技术工作。
(五)领导小组有权紧急调集人员、运用储备物资、相关设施、设备,报请上一级政府批准后,对人员进行疏散或隔离,依法对传染病疫区进行封锁。
(六)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在处理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予配合,不得拒绝。
(七)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镇政府应组织力量,团结协件,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六、法律责任
(一)各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对突发性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区别不同情节,予以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在突发事性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隐瞒、缓报或谎报,阻碍应急处理人员执行职务或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和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主管部门或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予以配合。
自1957年我市建立防疫站以来,传染病疫情报告一直沿用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各医疗单位疫情管理员报送或邮寄市卫生防疫站,各种数据手工统计分析。这种传染病报告模式造成了从医生接诊传染病患者到报告至市卫生防疫站一般需24h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极易造成传染病报告卡的积压或丢失,从而造成不能及时对全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的分析,延误了对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在传染病控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及时准确性决定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成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中国的暴发流行,充分暴露出了我国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不及时性等严重问题,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害。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通过建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采取网络式上报与管理,从而使传染病疫情报告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1 网络化报告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要加速卫生信息网建设,并确立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建设优先的目标。为了提高疫情报告信息质量,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10月份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疫情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在系统中建立了本级用户和29个网络直报用户,为每个用户设置了用户编码和密码,并根据各自的职责授予了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各自的报告要求。同时要求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均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上网设备等硬件物资。对各单位网络直报员进行了为期1天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如何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用户编码和密码,进入本单位事先设置好的直报系统;如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录入、上报;如何查询报告信息和分析疫情信息等技术。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发现的传染病均要通过网络进行报告,当我市直报用户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后,市卫生防疫站的本级用户立即就可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所上报的疫情信息进行浏览,查看报告内容是否齐全完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并对报告的疫情进行核实,然后进行审核,审核后疫情信息就存入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还可以定期对全市上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对存在暴发流行趋势的传染病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可提前对疫情进行控制,以防止疫情扩散形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 网络化报告的效果与体会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网络管理自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份为止,通过在我市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传染病患者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 各种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传染病的预警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我市传染病疫情报告采取网络报告后使传染病患者个人资料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具有真实可靠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的完整性,从而更有利于对传染病患者的追踪流调。
2.2 传染病报告卡片完整性 由1986年的89%提高到2008年的99%。极大缩短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传染病报告卡由原来的送达或邮寄至市防疫站平均需用24h以上,缩短为实行网络报告后只需20s,市卫生防疫站就可收到上报疫情。
2.3 避免误报 避免了由于笔迹潦草而导致的误报,传染病疫情分析的各种数据由电脑自动生成,由过去需要2天时间完成的数据分析,现在只需用5min即可准确无误的生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了工作质量。
2.4 减少漏报 极大减少了传染病漏报,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率由1986年的24%降至2008年的0.47%;自1986年加强疫情报告各项措施落实后,漏报率迅速下降, 2004年,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也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质量,漏报率也下降到了1%以下(见图1)。
图1 龙口市1986-2008年传染病漏报率分析图
2.5 自动、及时地提出了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警信息 2004年以前,传染病控制是在形成暴发流行后开始采取防控措施,而实行疫情网络报告后,根据网络分析数据及早预警,更早地采取控制措施,从而防止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当我市1周内发生了2例重点传染病(如麻疹、痢疾等),系统将自动发送短信给用户管理员,提出警示,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相应情况在网络进行回复。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重要的一环,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疫情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全面掌握传染病发病动态,探讨流行规律并制订有效措施的重要依据。传染病网络直报实现了传染病信息获取和疫情管理的及时高效,其优势不仅在于及时,而且可从全局的角度动态监测各地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在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传染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缩短了报告时间,减少了传染病漏报,从而更有利于市防疫站及时掌握全市的疫情状况,及时的提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控制疫情措施提供了科学数据,从而更好地防止了我市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推进经济大发展,构建和谐新龙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3 问题及对策
3.1 网络或计算机故障将会影响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因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前提是网络要保持通畅和计算机正常工作,在网络或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各医疗单位无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疫情报告,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3.2 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个空白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市场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但目前传染病疫情报告尚未普及到这些医疗机构,很多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尚未开展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而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在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看病的并不在少数。
3.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多数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不稳定,网络直报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不对口,少数医疗机构尚未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员的网络或计算机维护能力,在遇到常见故障时能自行解决。在停电或网通公司系统故障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有关疫情资料电话或传真报告市卫生防疫站,由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管理员将有关疫情资料录入专报系统网。二是要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覆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稳定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三是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的管理,增加对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的资金投入,争取在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行病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和群众疾病预防意识的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显著增加,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主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着对其进行预防、预警和控制的艰巨任务。本文对河南省2011年度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和预测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材料本文统计分析事件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直报资料,所有事件全部经过确认和结案。
1.2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自带统计功能及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分级与类型2011年,我省通过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2起,发病721人,死亡3人。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标准分级,其中报告未分级事件3起,发病27人,死亡0人,该级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38%和3.74%;一般级事件25起,发病567人,死亡0人,该级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8.13%和78.64%;较大级事件3起,发病15人、死亡3人,该级事件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38%、2.08%和100.00%;重大级事件1起,发病112人、死亡0人,该级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13%和15.5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要求报告12个类别的22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省报告发生的32起事件中,共涵盖6个类别的11种,其中以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类事件为主,两者占事件总数的81.25%,发病人数占事件总人数74.20%,死亡人数占事件总死亡人数的33.33%。在传染病事件中,报告发生甲肝2起,流行性腮腺炎14起,水痘5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各类中毒类型均占一定比例。各类事件的详细分级、分类与构成情况见表1和图1。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分布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月分布极不均衡,其中2、3月份未报告突发事件,5月和12月报告最多,均为5起。详细事件月报告数分布情况见图2。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分布2011年,我省18 个省辖市中有11个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最多的洛阳市累计报告8起。事件地区分布情况见图3。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分布2011年,我省报告的3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共有12起发生在城市(县级以上),20起发生在农村,分别占事件总数的37.50%和62.50%。发生在城市的事件累计波及人口数为9600人,发病414人,死亡1人,分别占总数的44.44%、57.42%和33.33%。城市事件与农村事件各项指标构成,见图4。
2011年报告发生在学校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共有25起,占事件总数78.13%。发生在学校的事件累计波及人数达20051人,发病531人,死亡0人,分别占总数的92.82%、73.65%、0.00%。学校事件与非学校事件各项指标构成,见图5。学校事件发生在农村地区16起,城市9起。发生在乡小学内的事件达到13起,占农村地区事件数65.00%。
3讨论
自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004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随着我省各级卫生机构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逐步掌握和落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年报告起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4――2011年,每年通过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数分别为41起、47起、121起、106起、54起、240起、35起和32起。这表现了各级卫生机构报告敏感性的提高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的成效。
2011年,我省11个省辖市进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但报告数量地区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报告数量较少,豫北地区的报告数量较少。2011年,我省报告事件类型与往年相似,均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事件级别以一般级事件为主。但该年度报告了一起重大级事件,该事件为突发职业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到112人。该重大级事件是我省自开始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报告的唯一的一起重大级事件,也是截止目前报告级别最高的事件。
与周边省市情况和我省往年情况相近,我省2011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地点和人群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发生在农村地区和学校[2]。乡镇中、小学校中的寄宿制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及密切接触性传染病极易在此类易感人群集中、卫生条件、居住环境均较差的区域暴发流行[3]。这提示我们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与将于行政部门加强合作,强化对学校、托幼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全年落实晨午检制度和缺勤事由登记制度,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做好老师和家长的相关知识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Z].(国办函[2005]49号).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2+2 R 1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16-02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现对广西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期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为广西2004-2007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的发生在广西托幼机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统计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软件对资料进行汇总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 2004-2007年广西各类学校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65起,发病18 177人,无死亡病例。其中2004年发生44起,占当年广西突发事件总数的36.67%;2005年63起,占当年广西突发事件总数的49.61%;2006年111起,占当年广西突发事件总数的63.01%;2007年147起,占当年广西突发事件总数的63.36%,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事件以传染病疫情最多,占85.21%;其次是食物中毒,占7.67%。见表1。
2.2 地区分布 广西14个市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南宁市报告119起(32.60%),其次是河池市51起(13.97%),桂林、贺州、北海、柳州、百色、来宾、崇左等市分别报告了10~40起,其余市学校突发事件报告10起以下。
2.3 时间分布 广西学校在全年12个月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从3月开始增多,高峰出现在3-5月,6月开始下降,至12月又有所增加,以后减少。这种“开学峰”在小学和托幼机构表现更明显。见表2。
2.4 学校类型 乡村小学和中学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单位,分别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的48.77%和22.19%,发病人数分别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数的38.54%和31.10%。365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波及877 961人,罹患率为20.70‰。见表3。
2.5 学校传染病事件分类情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为主,占学校事件的85.21%,其中呼吸道传染病爆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79.10%(246/311)和68.33%(10 648/15 583),呼吸道传染病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为主。见表4。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与2004年相比,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加3.34倍。主要发生在乡村中、小学,占总数的71%,表明农村学校的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是广西今后一定时期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加强重点地区学校突发事件的控制有助于降低总的发生数量,如南宁市学校集中,2004-2007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学校事件总数的3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与学生作息规律密切相关,2月下旬开学后突发事件数量开始增多,3-5月出现高峰,7月学校放暑假,8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降,9月开学到学期结束期间学校突发事件又形成第2个高峰,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79.10%,其中水痘、腮腺炎、风疹、麻疹等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占82.93%,传染病病种的分布与有关报道相类似[1-2]。2008年3月我国将甲肝、流行性脑炎、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等纳入免疫规划,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可以使更多的儿童得到免疫保护,从而免受相应传染病的侵害。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学校防控工作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早发现疫情,防止疾病蔓延,一是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以及2006年4月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明确学校校长为疫情报告第一责任人,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确保措施到位;二是教育和卫生部门负责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消除免疫规划的空白点,减少开学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三是教育部门要强化传染病报告的法制意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管理、报告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特别是造成传染病爆发流行的,要依法予以惩处;四是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规范食品加工操作规程;五是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教育,重点普及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3],及时疾病流行的最新信息,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卫生课、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整体防范意识,严格实施检查督促与责任追究,并持之以恒坚持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事件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袁树华,路丽,高伟,等.河北省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78-179.
[2] 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