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蛙折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第二步,沿着正方形的其中一边对折。
3、第三步, 双层的长方形折纸(双层是为了增加弹跳力),沿着一角折成三角形,打开,沿着另一个角也折成三角形。
4、第四步,打开,翻转到背面,沿着之前折三角形留下的印记,对折一半的位置。
5、第五步,翻转到正面,沿着刚才对折一半的痕迹,压进去,折成三角形。
6、第六步,同第三步到第五步相同,另一边也折成这样的三角形。
7、第七步,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锐角,沿着三角形的顶点折一个小三角形。其他同理。
8、第八步,小三角形的斜边(就是最长的边)沿着等边对折。其他同样的做法,折成青蛙的四只脚。
9、第九步,翻转到正面,其中的一双脚的顶点折成一个不正规三角形,另一边同样的折法。
10、第十步,把后边对折上去,再上一步的不正规的三角形的钝角放入其中的缝隙当中去。
11、第十一步,翻转过来,沿着四条腿的中间对折。
儿子元元3岁那年,他见到元元正好奇地翻弄着一张白纸,心里一动,走了过去,对元元说:“来,儿子,爸爸教你折纸飞机。”元元妈在一边惊讶地表示反对,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折纸?你教不会的。”
他瞪了元元妈一眼,责怪道:“你动摇军心。没有学怎么可以下定论?我的儿子我清楚。”听着他义正词严的话语,元元妈没再多说什么。
他按步骤耐心教,元元笨拙地跟着做,最后,元元真折出了一架粗糙的纸飞机。
颇有成就感的他,准备顺势在儿子面前显摆下自己的军事知识,再讲讲飞机的种类,元元的心思却完全没在飞机上,一边玩弄着手中的纸飞机,一边兴奋地问他:“爸爸,你还会用纸折什么?都教教我。”
那架纸飞机让元元从此与折纸结了缘。
2
元元开始迷上折纸,家里的白纸被元元搜罗来,递给爸爸,鼓励爸爸想出更多的东西教他折。
于是,他回忆起了童年时折的纸船、纸电话、纸小狗……父子俩头挨着头,一步步地教和学。元元的手越折越巧,学得越来越快,一个月不到,他会的折纸儿子全学会了。
他搜肠刮肚地在记忆中搜索自己会的折纸,到最后,却只能承认,自己的看家本领儿子全会了。
技穷的爸爸和妈妈带着元元到书店,为元元买来了好几本儿童折纸的书,然后,爸爸又教儿子如何看图折纸。
元元在他帮助下,竟然能独立地看着书折了。不久,那些他也不会折的纸蝴蝶翩然出现在儿子的手中,在儿子笑意盈盈的脸上,他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悦。
3
元元一晃上小学了。
这时,他才觉得当初教元元折纸飞机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元元成了折纸控,店里卖的所有的折纸书,他全会折了,本来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元元的成型了的、待成型的折纸作品,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是,一向有洁癖的他见到这些东西很是心烦。
最可怕的是,老师频繁请家长,告诉他元元上课也在折纸,他开始对元元这一爱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当元元又在家里埋头折纸时,他终于爆发,对元元愤然吼道:“不要折纸了,家里的折纸堆积如山,你上课也不专心,折纸能为你成绩加几分?将心思用在学习上!”
元元申辩:“我折的第一架纸飞机还是你教的呢。”
他恼怒地一挥手,说了句元元觉得云里雾里的话,“这是一架偏离航道的纸飞机。”
是啊,如果说学习功课是学生的航道,元元的这一兴趣已经偏离了航道。
元元见到他暴怒的样子,不敢言语,悄悄地将纸收了起来。从此,元元不再在他面前折纸。
但他不知道,元元妈却背道而驰,悄悄地支持着元元。他不在家时,元元在妈妈的掩护下,在网上搜折纸视频学折纸,他掌握了很多折纸知识,还学折了不少国外的折纸作品。
元元妈还将元元的最新折纸作品拍照发在自己的微信上,邀请朋友们为其点赞,然后每晚母子俩悄悄地数这些作品赢得了多少赞,自娱自乐一番。
4
元元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他带元元上街去玩。下楼时,进了电梯,电梯里也有一个孩子,手中拿着折好的绿色纸青蛙,栩栩如生。
元元盯着这纸青蛙分析,那复杂的折痕不像是一张纸折成的,似乎是用几张纸粘接而成,好奇地问:“你这青蛙是用一张纸折成的吗?”
孩子点点头。
元元在一旁说:“你这种折法,是日本的神谷折纸吧?”孩子如同发现了宝藏,惊喜地说:“是的,你怎么知道?”
元元遇到知音,浑然忘记了旁边站着反对自己折纸的爸爸,滔滔不绝地说:“我在网上看到的,我也会折。其实折纸本来起源于中国,但是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可惜我们中国人自己将这项技艺慢慢丢弃了,中国至今没有国家级折纸协会,我长大了,一定要成立中国折纸协会,教大家折纸。”
在那一瞬,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痴迷看军事方面的书,买来了一本又一本的军事杂志,对军事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而父母却反对他对这爱好的痴迷。说这方面了解得多,考试时又不多加几分,该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什么时候,历史又重演了呢?
回来的路上,遇到有人发广告传单,从来都不接这些广告单子的他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回到家时,他将那些彩色的单子随手递给儿子,说了句“给,折纸用”。元元惊喜地望向他,他却不看元元,径直换鞋进屋。
5
元元妈惊讶地在微信上发现有人在元元作品下留言,说:“我想请你儿子给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上一节折纸课,我会给你儿子一件小礼物作为报酬哦。”定眼一看,留言的是本城一家私立幼儿园的园长。
竟有人邀请10岁的儿子去讲课,这是多大的荣耀。元元妈迫不急待地把这事告诉了儿子,元元激动地跳了起来:“耶,好棒哦,我有工作了。”
元元妈觉得这是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元元性格内向,如果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讲课,这就是一种成功,何况现在正好暑假,小学放假,而幼儿园有假期班,不会耽搁元元学习。她欣然同意了下来。
元元的第一节课教小朋友们折纸飞机,他站在讲台上,举起一张纸,耐心地示范折出每一个步骤,认认真真地讲解。
窗外站着元元妈,她看着儿子,想起了多年前儿子折的第一架纸飞机。那时,他的小手是多么的笨拙,他的神情是多么的认真,一如现在坐在下面的小朋友们。而今,儿子真的长大了,她的心里升腾起温暖和感动,眼眶慢慢地湿润了。
元元和妈妈谁也不知道,就在这时,元元爸正在给园长一本在网上买到的《神谷折纸》,这是一会儿园长要给元元的礼物。
一个月前,元元爸无意中从同事的微信中看到元元妈上传的元元的作品,他从那些精致复杂的折纸作品中,惊讶地发现元元的梦想并没有因他的反对而搁浅,反而如飞机一样平缓飞行,随风直上,他坚硬的心忽然变得柔软了。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和幼儿起名为“青蛙合唱团”。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一一装饰在室内,有的小朋友高兴的说:“老师,我们的教室真漂亮。”有的说:“老师,快教我们折纸吧!”幼儿在这个时候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折纸的愿望。
二、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如:让幼儿在使用各种软硬不同的纸等活动中,了解纸的软硬程度及易变化、易造型等特性;还可以让幼儿在玩纸的同时进行各种活动,让幼儿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
三、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并激发幼儿进行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还创设了美工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请幼儿折出一架机关枪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纸、剪刀....)。
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多种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知道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红红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爱。
要想使幼儿的手工制作逐步成熟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
一、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进行平面手工活动还是立体手工活动,教师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其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二、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
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掌握每一种动作的方法与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中做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例如: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练习时间应先密后疏,即开始分步练习时,时间短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
三、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
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电视机”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荧光屏及各种功能海关,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纹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喜欢游戏,游戏几乎和他们的其他活动紧密相连,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玩、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例如:折纸示意图是幼儿看不清,感到有困难,我就以游戏“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去记忆,如折叠线、折、剪开、反折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逐步认识了符号,开阔了幼儿的思路,激发了她们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她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一次,我在宜家买了个储物柜,动手用各种安装螺栓把它组装到一起。虽然我对自己的装配手芝不敢恭维,但到最后终于看到了亲手装好的书柜时,我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甚至过了好几个星期,我只螫从它旁边经过,都会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
客观地看,我很清楚它在我买的家具中绝非上乘,而且我一没有参与设计,二没有测量尺寸,三没有托锯操创,甚至连个钉子也没敲进去。但是,我仅仅因为花费了几个小时的工夫和力气,就把我和书柜的距离拉近了,我对它的感情比对家中其他家具的感情都深。我想如果它有感觉,也会比其他家具更喜欢我。
自己的千纸鹤最值钱
投入劳动会产生依恋,这种看法当然不是今天才有的。过去几十年里,很多研究表明各种领域里劳动的增加都会导致价值的提高。例如。人们为了加人某一团体所作的努力越艰、越痛苦、越屈辱,成员们对该团体就越珍视。
我把家里那个漂亮书柜的故事讲述给哈佛太学商学院教授麦克,诺顿和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丹尼尔,莫孔听。我们特别想搞清楚劳动促进喜爱的过程。而且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宜家效应的实验过程。我们真正要弄明白的是宜家效应引发的价值高估是基于情感的依恋(尽管书柜歪七扭八不太结实,放不了多少书,但它毕竟是我装起来的),还是基于自欺欺人(这个书柜比创易家具店里出售的那个价值500美元的也差不到哪里去)。
我们决定用折纸工艺来进行实验,招募学生折纸制作青蛙和纸鹤,两种作品复杂程度相同。我们告诉参与者,按实验规定他们完成的作品属于我们,但事后他们有机会通过竞拍买回自己的作品。
我们告诉参与者,他们将会与电脑进行竞拍,参与者对某一个剪纸作品出价后,电脑自动给出一个任意数字,如果参与者出的价格高于这个数字,他(她)就按照电脑出的价格付钱,可以买下这个作品,如果参与者出的价格低于这个数字,就不必出钱。也得不到作品。使用这一规则的理由是为了最好地保护参与者的利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出价。
最早来到临时实验室的学生叫斯科特,我们把斯科特放到“创作者”一组,他严格遵循操作指南的步骤,最后他折出了一个相当标准的纸青蛙。我们问他出价多少?他停了一下然后很有把握地说:“25美分。”他出的价格与该组的平均出价23美分差不多。
就在这时,一个叫贾森的学生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斯科特的小小作品。“这个青蛙你出价多少?”实验主持人问他。贾森只是路过,他处在“非创作者”的状态下,他的任务只不过是评估斯科特的作品值多少钱。贾森拿起那个折纸作品仔细地看着:头部折得不错,但两条腿有点不对称。最后他给出了5美分,也正是“非创作者”那组人给出的平均价格水平。很明显,处于两利,不同状态下的人对价格的估计截然不同。像贾森这样的非创作者认为这不过是不专业、皱巴巴的折纸,折纸作品的创作者却觉得它们非常值钱。
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从出价差别中确定估价差异的原因。是不是仅仅因为创作者们大都喜欢折纸艺术,而非创作者对折纸艺术没有兴趣?我们又请了两位折纸大师制作了一些青蛙和纸鹤。然后,我们请另外一组非创作者对这些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客观地州价竞买。这一次,他们的平均出价是27美分。这些非创作者对专业水平的折纸作品给出的价格与创作者对自己的业余水平作品的出价(23美分)接近,而这一价格远远高于非创作者们对业余作品的出价(5美分)。
这一结果向我们表明,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估价带有相当大的偏见。非创作者认为业余水平的作品毫无价值,但是对真正的专业艺术品却大加赞赏。与此相对。制作者们把自己的折纸作品看得与专业作品一样高。创作者与非创作者对折纸艺术的总体观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创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更加偏爱。
总而言之,这些实验表明一旦我们制作出某种物品。事实上就会把它看得更加可爱。就像古阿拉伯谚语说的那样:“即使是丑陋的猴子,在它母亲眼里也是美丽的羚羊。”
制作出来的自豪感
对自己制作和拥有的物品感到骄傲,人类拥有的这种感情根深蒂固。我们亲手做了一顿饭,打了一个书柜,会春风得意地自言自语:“这是我做的,真值得骄傲!”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把东西看作自己的,有时候却不这样认为?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心安理得地为它感到自豪?
如果把创造过程用标尺衡量,比如制作即食芝士通心面,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花费不了多少力气:认准包装买回家,打开盒子,把水烧开,加上奶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就可以上桌,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并且为它自豪。另一个例子是从头到尾自己动手做饭。从自家后院里采摘的柿子椒和苹果做的馅饼,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自己的作品,并为此感到骄傲。
不过,更有意思的例子是什么呢?比如做饭,如果我们“照方配药”,商店买的甜椒与自家同子里种的有区别吗?简而言之,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有多大的投人,才会把它视为己出而感到骄傲?
为了了解所有权和自豪感的基本成分,我们回顾一下半成品的历史。2D世纪40年代后期,各种“即食”烘烤配料,如馅饼脆皮,饼干粉等半成品一上市,就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并非所有的配料制品都受到同样欢迎。家庭主妇们尤其对蛋糕配制粉持有保留态度,虽然它只需要加水调和就可以入炉烤制。
有的市场研究人员怀疑这些配制蛋糕粉是否太甜或者为人工添加色素太明显,但是谁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与蛋糕粉的配方基本相同的馅饼脆皮和饼干粉却卖得很火。为什么那些家务繁重的主妇们做馅饼时并不在意脆皮用的是不是配制粉,而对蛋糕就这样敏感呢?
一种理论是蛋糕粉问题恰巧说明在蛋糕制作过程中有个分界点,到了这一点,女人们会感觉蛋糕不是她们“亲手做的”了。饼干和馅饼脆皮虽然重要,但它们本身毕竟不是一道独立菜品。一位家庭主妇可以很高兴地面对别人的称赞受之无愧。尽管她的菜品里包含某些采购来的成分。不过蛋糕却经常作为一道独立的点心端上桌子,用“只不过是”买来的预制混合粉制作生日蛋糕。不但她本人会觉得丢脸和愧疚,她的客人也会感到失望,认为桌上的东西并不是特意为他们准备和制作的。
于是,有位叫欧内斯特,迪希特的研究人员猜测把蛋糕粉的部分配料去掉,让主妇们根据各自的喜好添加配料,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一点儿不错,把配方里的蛋黄去掉。让主妇们
自己加入鲜鸡蛋、牛奶、食用油,蛋糕粉的销量立即大增。只需要在蛋糕粉里加入鸡蛋和其他一两种配料就足以把蛋糕从“柜台货”提升为拿得上台面的家制点心。
一方面,人们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而为此自豪,另一方面又想尽量减少厨房劳作,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微妙平衡?桑德拉・李已经发现了准确计算平衡点的公式:半成品烹饪“70/30黄金分割原理”。疲于奔命的厨师为了节约时间在烹调过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和30%自己独出心裁的加工,就能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在烹饪这一活动的心理过程中。厨师是否加上“专属”自己的一勺。就是成品归属的关键。
对所有权的自豪当然绝不仅限于女人和厨房。比如汽车公司可以让客户亲自设计,并用大约4天时间造出自己的汽车。你可以先选择基本配置,按自己的品位设计定做其他配件,还可以考虑到当地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当然你无须亲自动手,有一群专家会帮助你完成。汽车公司这一高招背后的真谛是让客户亲身经历自己汽车的“诞生”。与某种宝贵的切身体验紧密相连。这真是了不起的创新策略!你在制造汽车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让你把汽车当成你的孩子,像心肝宝贝一样去关爱呵护。
DIY带来消费满足
汽车工业刚刚诞生时,亨利・福特发表了他语带双关的名言:“顾客想要什么车都可以,只要是黑色的就行。”制造单一颜色的汽车能压低成本,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汽车。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福特公司无须增加太多成本就可以制造不同车型和不同型号的各种汽车。
物换星移到了今天,成百万计的产品任你挑选。商店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女鞋日新月异、争奇斗艳。让你目不暇接。不过,越来越多的公司邀请客户参与生产设计,这种生产销售的模式也在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商给顾客提供机会,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产品。
在匡威“你制造”,你可以在这里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体闲运动鞋。选中自己喜欢的式样、材质,然后先从色板上选择颜色和图案,点击鞋子把各个部分按你的喜好进行装饰。匡威让你按自己的品位设计鞋子,提供的不仅是你最喜欢的产品,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越来越多的公司逐步实行了这种客户化定制方式。你可以自己设计厨房的橱柜,定做自己的汽车,自己的鞋子等。
但并不是所有商业公司都应该完全要求顾客自行设计,并且亲自动手制作所有产品。毫不费力与费心劳力之间有种微妙的关系。你让人们投入太多劳动就可能会把他们吓跑,你让他们投入太少,那么你就会让他们失去量身定制、个性化,还有依恋产品的机会。问题取决于工作的重要程度和某一类产品需要的个人投入。对我来说,头脑中有特定的想法来买鞋或买自己装的书柜正好是这个问题的最佳平衡;如果投入再少一点就不能激发我对宜家效应的渴望,如果投入再多一点就会迫使我放弃。随着商业公司开始了解客户化定制的真正好处,他们可能会推出更能反映客户特点,价值更高和可以享受的产品。
总之,我们的实验展示了人类努力的四条重要法则:
一、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它带来改变,也改变了自己对它的评价;
二、付出越多,产生的爱恋越深;
三、我们对自己的作品估价过高,这一偏见深入骨髓,误以为别人也和我们的看法相同;
四、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成功,我们就不会感到过多依恋。
而因为拥有所以我快乐,是一张白纸。可能你们会觉得,世上那么多东西是能使自己快乐的,为什么我却说是一张微不足道的白纸能使我快乐呢,也许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但它确实让我快乐了。
小时候,当我拿到了这么一张白纸,我兴奋到了夜晚,我根本无法入眠,我不停地在想象我能在白纸上画出怎样一幅图片,我是不是能像高梵一样画出令人惊叹的画面,白纸是让我创新的开始,让我知道什么是想象,什么是最美妙的东西。当我拿到了白纸,我会随即拿出一支蜡笔,在上面涂涂画画,一会儿是一只蝴蝶,一会儿是一个房子,一会儿是美丽的风景,凡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画面,我都会画在白纸上,让我在联想的海洋中遨游。让我看到了藏在我内心深处最美丽的仙境。
有时我还觉得,大人们也很喜欢白纸,他们教给孩子折纸,这也许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每个星期都带我去逛商店,他们总会买折纸的小书给我,还买了很多漂亮的折纸,我总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回到家,我就爱不释手地开始钻研起折纸的书来了,不一会儿,我就可以自己开动了,我边折边笑着,仿佛我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能折蝴蝶、蚂蚱、房子、青蛙等等,连父母和老师都赞不绝口,我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发明家,让我在快乐里成长。
现在我长大了,但我还是认为自己拥有了白纸所以我快乐,上学了,我在身边总会带着一张白纸,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都记下来,学习也能写作,有日记、周记,我都没有拉下,我认为白纸能让我看清身边每一个事物,让我学会了怎样观察,怎样看书,让我读到了很多的好句好段,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让我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我还是对自己拥有了白纸感到骄傲,因为我拥有了它所以我才能如此快乐幸福。它促进我成长,可以说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默默地支持着我。
同学们,我们要学会怎样认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事物,怎样发觉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告诉自己“因为拥有所以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