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春节小报

小学生春节小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春节小报

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第1篇

自治区高校工委:

    贵委《关于学习贯彻彭清华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春节期间留校大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桂党高工宣〔2013〕3 号)收悉,现将做好春节留校学生帮扶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学习彭清华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做好春节留校学生的帮扶工作

    李尚平书记、赵伟副书记、曾彦副校长、黄宇鸿副校长等学校领导专门研究寒假学生留校和过春节的事项、提出要求并参加主要活动;学工部(处)、后勤处、团委提交《关于寒假留校学生工作安排及春节团圆饭经费开支的请示》,制订《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生活安排》,向学生公布《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主要生活事项安排》,对学生寒假留校及春节帮扶的工作作出详细安排,宣传部进行了环境布置、宣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体验在学校过春节的温馨、快乐。

    二、学生寒假留校度假及过春节的人数

    除了短期培训的183人外,实际寒假留校度假的有189人。留校度假的学生中,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工作的有57人,在校外打工(家教)的有102人,在校复习考研的有8人,在校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有22人。而最后真正在校过春节的有41人,另有泰国留学生4人。

    三、学校关照留校学生的工作做得丰富细致                                                                                                                                                                          

    主要工作和情况概述如下:

     (一)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工作。据各部门、单位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为寒假留校度假的学生安排了57个校内临时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每人每天30元,预算总经费6.5万元。

    (二)安排春节团圆饭活动。2月8日(农历12月28),学校为实际在校度春节的学生安排团圆饭。李尚平书记、黄宇鸿副校长及学工部(处)、宣传部、后勤处、团委的代表参加了学生的团圆饭活动,李尚平书记致辞祝福在校过春节的学生并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家人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过春节的温馨、快乐。

    (三)发放春节小红包。对留校过春节的学生,学校为每人发放春节小红包60元,作为补助,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佳节的美好。

    (四)发放春节大礼包。经团委向企业争取,由企业资助,为每个在校过春节的学生发放春节大礼包。

    (五)免费供应肉菜。除了团圆饭外,从大年夜至大年初一,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供应肉菜,按每人每天15元的标准供应。学校饭堂确保为学生供应饭菜,也为学生个人加工饭菜提供烹调的方便。

    (六)专门看望、慰问少数学生。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专门在校内或到校外看望、慰问少数困难学生、外省籍学生。

    (七)关心学生校外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生个人确实需要到校外打工、家教,或开展其他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学校认真给予教育、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加强寒假留校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校学工部(处)、后勤处、保卫处及各学院加强对留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安全教育、管理。制订、公布《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纪律与安全规定》,编印《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书》、《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外出打工(外出勤工助学)备案登记表》、《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住宿检查、校园巡查登记表》。学工部(处)、各学院分别对全部留校学生或所属学生进行了纪律、安全教育,部门负责人(学院老师)与留校学生签署《2013年寒假留校学生安全教育责任书》;学工部(处)、后勤处每周均安排人员检查学生留校、住宿的情况。

 

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运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 为什么要学古诗词,为什么要学国学,那些早就过了时的文字,它的价值在哪里? 其中凝练着作者的思想、心境,融合了那个时代的特质,是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之丰富,千百年后仍值得细细品味。

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高效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孩子学国学,小国学堂正悄然流行,这表明发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 的确,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小学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

一、在氛围中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 年代久远, 平时除了古诗词外,其他内容接触较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且内容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部分学生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古诗,一知半解,不置入情感。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浓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那么能否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呢?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首先自己必须感兴趣。 教师应该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 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 例如,定期让学生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加以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 学生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

二、在课堂中回归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科书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探索古文化的现实。 可能因为传统文化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感太远,学生缺乏新鲜感,所以不是很感兴趣。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上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案例一:以我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为例,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和名言警句。 发现这样的问题,孩子记住了,但每天摇头晃脑读的时候,不知所云。 他们只是机械性地了解, 却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就会没有兴趣。

教学生字,尤其是形声字时,可以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幸福。 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得到了德的培养。

案例二: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识字一中,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 反观“洋节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意犹未尽,我在感到悲哀之余更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 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春节前,可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抄录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可以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在生活中内化文化

有人会质疑,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 的确,在这个充斥强烈的竞争,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微不足道了。 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就辱没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 因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结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 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 小学教师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学生的心中,开在学生的心间,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第3篇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认识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依托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路是人走出来的,经验也是人在实践中总结所得,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更具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也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信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并从中提出活动主题,通过实践,并从中获得经验,产生体验和感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二、就地取材,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依托乡土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乡土特色的素材。

1.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搜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如:

月晕晴,日晕雨。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湿漉漉。

……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百里村的由来》《小龙望娘》……

通过收集农民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2.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石湫狗肉、屏湖鱼头……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

3.寻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我们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农民企业家、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进行采访、调查。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4.采集风景名胜

作为百里秦淮发源地之一的溧水,有太多迷人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如天生桥、洞壁琴音……家乡的这些风景名胜展现出迷人的风姿,阐述了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或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风景名胜,包括相关的文字介绍、民间传说、古诗词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探寻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婚丧嫁娶、过节的风俗习惯,知道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等。为此,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并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又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既让学生认识了家乡的面貌,又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三、策划组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搜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1.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我们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组成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先按黄梅戏、端午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有的到图书馆、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通过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凸现“语文”,习得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只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规模小的活动,如贴春联、搜集年夜饭的习俗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总之,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语文资源,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第4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特色学校创建为驱动,以德育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为向导,以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夯实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1.切实发挥德育课程及学科德育渗透主渠道作用。各校要进一步贯彻《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断开发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并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机制,定期开展德育课程落实情况的检查及学科德育渗透教案评选活动。

2.不断推进中小学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各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建立不同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探索建立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规范化、课程化、常态化。

3.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三观”、“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三观”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热爱”指: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

(二)务求实效,全面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

4.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落实雷锋行动”及“日行一善”活动。广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在班级、校级、区级等不同层面地开展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活动,在未成年人中树立一批美德榜样,进一步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

5.继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洒扫应对”活动,从“校园文明礼仪”、“家庭文明礼仪”、“社会文明礼仪”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把握“做人、学习、生活”好习惯养成的三个环节,狠抓常规管理,使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得到长期有效的训练,并内化为个人需要,形成良好的素质。深入挖掘学校典型做法,适时在全区中小学中予以推广。扎实推进青少年德育讲堂及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新建6所青少年德育讲堂。

6.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根据《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甬教德[2013]29号)文件要求,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着力开展“节日小报”创编、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清明节期间组织“网上祭英烈”、“六一”期间组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七一”期间组织童心歌咏活动、“十一”期间组织网上向国旗敬礼等实践活动。

(三)深化特色,着力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7.进一步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加快区学校“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格局的形成,召开区第二次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经验交流暨推进会。各校德育部门要以学校特色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全年德育工作始终。

8.着力打造班主任队伍建设品牌。举办区2013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骨干班主任和专家型德育工作者。举办2013年小学班主任大讲堂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9.不断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各学校要把科技活动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年度计划,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科技体验活动,逐步形成科技教育项目特色化,重点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联合区科协、团区委、工程学院继续开展区大学生校外科技辅导员进校园活动。

(四)注重防范,全力构筑“三结合”教育网络

10.继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六五”普法教育规划,切实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宣传、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组织开展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月”、“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廉洁诚信教育进校园”、反教育、禁毒教育、国防教育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中小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好第三批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参评学校的推荐工作。

小学生春节小报范文第5篇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管理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4.创办专刊载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分低、中、高段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尝试作诗,并在专刊上发表。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