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树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色叶树种通常是指秋季叶片颜色能由绿色转变成其它颜色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观赏树种。在目前的上海园林绿化项目中,大部分绿化景观的常绿植物比例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如此高的常绿比例下,园林景观常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单调、缺乏季相变化的感觉。此时,适当地应用一些秋色叶树种便能点亮整个景观,令整体景观效果的色彩更为丰富。每逢金秋,上海的各类秋色叶树种便纷纷崭露头角,人们在街头、小区内或公园等地都能看到不少秋色叶树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下上海园林景观中的秋色叶树种吧!
金叶垂枝槐
豆科槐属小乔木,其秋季叶色极其金黄亮丽,树冠下垂且小枝金黄色,栽培数年的大树枝条可垂至触地,株型十分优美。该树种生长速度快、耐寒、耐修剪且病虫害较少,在上海地区其叶片通常11月初开始逐渐变黄,叶色可持续约一个月左右。
欧洲鹅耳枥
桦木科鹅耳枥属落叶大灌木,原产亚洲西部及欧洲中部、东部和南部。其树形帚状,枝叶茂密,可点缀于小型植物群落的中后层,撑起整个植物组团的空间高度。欧洲鹅耳枥耐寒、生长快、耐修剪,是一种优美的秋色叶树种。在上海地区,其通常于11月上旬整个树冠的叶片开始由上至下逐渐从绿色转变成淡黄色直至金黄。其秋色叶的观赏期与天气因素关系较大,如遇大风大雨,其观叶期可能仅2周;若天气较晴好,则可保持4周左右的观叶期。
红花槭
槭树科槭属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加拿大和美国,又名美国红枫、北美红枫或加拿大红枫,是美国及周边地区最受欢迎的秋色叶树种。在上海每年早春的3月,红花槭都会盛开出满树的小红花且先花后叶,十分美丽;而每当秋季10月~11月时,其叶片则开始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金黄、桔红或红色。如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墨绿色叶的黄金菊衬托下的红花槭,其艳丽的秋色叶显得格外抢眼,令游园的人们流连忘返。
红花槭的园艺品种很多,目前上海其常见的品种有‘夕阳红’、‘十月光辉’、‘秋日烈焰’、‘秋焰槭’、‘太阳谷’、‘酒红’、‘夏日红’等,具体的秋色叶观赏期以及叶色效果因具体品种而定。红花槭不仅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高大的树形。亚洲地区分布的其它同类红枫品种一般高度不会超过4.5m;而红花槭的树高一般高15m~25m,冠幅达12m,如此庞大的树形,若成群种植或作为行道树成排种植,秋季可形成极为壮观的红叶林。
金缕梅‘红宝石之光’
金缕梅科金缕梅属落叶灌木。该属植物在我国国内还处于野生状态,较少有园林应用,但在国外其早已有园林栽培应用,不仅如此,人们还通过杂交育种,培养出不少该属的园艺新品种,‘红宝石之光’金缕梅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目前在上海的部分高档小区楼盘内,其已被少量的应用,一般其被布置在园路口的园林景石旁或转角处,与叶色相对较暗的其它常规树木混和配置常能达到出莫不意的效果。在上海早春的3月初,‘红宝石之光’金缕梅便能开花,它的花十分特别,普通金缕梅的花色通常为金黄色,而它却是靓丽的红色,十分夺人眼球。不仅如此,‘红宝石之光’金缕梅还是一个秋色叶效果极佳的树种:在上海地区其叶片通常在12月初开始逐渐由绿变红,若不遇大风大雨,其秋色叶观赏期可持续3周左右,是园林景观设计师不可多得的秋季调色植物。
Ginkgo biloba
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甘肃、山东、江苏等地,为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子遗植物,与其同纲的所有其它植物均早已灭绝,故被人们称为活化石。银杏喜光照充足、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壤土,耐寒、耐旱,为目前上海地区栽培最广泛的秋色叶树种之一。在上海地区其秋色叶通常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开始由绿色逐渐转变为淡黄色直至金黄色,若不遇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其秋色叶一般可维持15天~20天。在园林应用中,一般将其作为行道树或孤植观赏,以分枝点较低的嫁接苗居多,以利于避开高压线等障碍物:也有少量高大挺拔的银杏树被应用于庭院别墅、市政绿地等处观赏,是一种寿命极长的秋叶色树种。
野漆
漆树科漆属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华北至长江以南各省。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野漆在上海少量的被应用于园林中,因其秋色叶红如黄栌,故其通常被人们称为“日本黄栌”,但实际上漆属的野漆并非黄栌属(Cotinus)植物。目前在上海地区其秋色叶通常于11月初开始逐渐由绿色转变成橘红色或深红色,如同火焰般艳丽的红叶极具观赏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秋色叶观赏树种。野漆的叶色效果受种植环境的影响,一般在光线越充足的区域,其秋季变色期的叶片就越红,若不遇大风大雨天气,其色叶可维持15天-25天。园林应用中应注意尽量避免将其种植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区域,因其汁液可令部分过敏体质的人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榉树
榆科榉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分布较广,在上海广为栽植。榉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其树形高大挺拔,在上海常被作为行道树、群植或孤赏。其叶片通常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开始逐渐由绿色转变为灿烂的金黄色,如不遇大风恶劣天气,其秋色叶通常可维持20天~25天,成群种植时颇为壮观,为上海园林应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秋季观叶乔太。
乌桕
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乌桕的叶片小巧,近菱形且下垂,十分细腻。目前在上海地区,其叶色通常于10月至11月上旬开始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橙黄色、紫红色或红色等,其颜色多变,主要受环境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下图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中的一角,在同一位置中体量相当的两株乌桕,其中一株的变色效果绝佳,正值最佳观赏期,而相邻的另一株乌桕则早已过了观赏期,叶片全部凋零。通常在无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的条件下,乌桕的秋色叶可维持约15天~25天,其不仅秋色叶美丽且树型也相当特别,即使在落叶后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园林秋色叶树种。
关键词:彩色叶树种;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S6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79
在园林景观中,彩色叶树种具有成景时间短,色彩鲜艳,观赏时间长等特点[1]。本文将对彩色叶树种的配制措施和应用难点进行阐述,分析彩色叶树种的应用原则,探讨园林景观中要素和彩色叶树种的联系,希望为园林种植的发展提供帮助。
1 辽宁盘锦概况
盘锦坐落于辽宁西南,总面积为4071km2,属于暖温带气候,四季的气候特点比较分明。地形属退海平原,具有典型的盐碱滩地形特点。由于盘锦光照资源较好,温度比较适宜,因此在盘锦发展园林种植具有较好的天然优势。
2 彩色叶树种的配置措施
2.1 孤植配置分析
孤植主要指的是通过1株树木的种植来达到成景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空间比较广阔的地方,满足单独树木的生长需要和人们对于美观的需求。应用孤植方式成景时,要注意树木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和配合程度,保证和环境融为一体。
2.2 列植配置分析
列植是通过使形态相近的树木排成一列的措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给人较强烈的视觉感官。目前,城市中道路两旁的树木多采用这种方式设置,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2.3 丛植配置分析
和前2种配置方式相比,丛植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种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丛植需要将多种树木进行一定规则的排列种植,从而表现出种植艺术。在园林种植中,彩色叶树种的丛植方式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可以营造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2.4 群植和片植配置分析
群植和片植需要进行配置的树木数量较多,从十几株到几十株不等,属于大规模的彩色叶树种配置。通过较大规模的排列布置营造出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一样的美观效果。
3 彩色叶树种的应用难点与原则分析
3.1 彩色叶树种的应用难点
彩色叶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难点有新开发的彩色叶树木品种较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配置中容易出现问题;整体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符合地方特色的彩色叶树种应用较少。
3.2 彩色叶树种的应用原则分析
3.2.1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彩色叶树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园林部门在设计景观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彩色叶树种进行种植,避免出现树木不适应气候特点而出现问题的现象。在盘锦主要选择适合暖温带气候以及盐硷滩特点的植被来种植。
3.2.2 季节性原则
由于盘锦的四季特点比较分明,因此设计人员在选择树种的时候要对各个术中不同季节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通过季节变换形成独特的景观配置。
3.2.3 突出性原则
园林景观必须要有突出的主题,而彩色叶树种的选择要围绕园林景观的主题来进行配置。设计人员要选择能够很好配合主题和环境的树种,从而体现出突出性原则。
4 园林景观中各要素和彩色叶树种的联系
4.1 园林内建筑和彩色叶树种的联系
目前,园林景观的建筑主要有服务类、游憩类以及公用设施类。在进行彩色叶树种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和园林建筑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筑是表现园林主题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彩色叶树种和建筑的配合也要考虑突出原则,从而配合建筑突出园林主题。
4.2 园林山水环境和彩色叶树种的联系
通过加强园林山水环境和彩色叶树种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观赏效果。例如,在园林中的假山或者水面附近进行红叶石楠球的搭配,通过鲜活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提高了园林的观赏层次。
4.3 园林道路对彩色叶树种的影响
设计时要注意在园林道路两旁进行种植,通过科学的搭配使得道路空间呈现出跳跃式的效果;采用适合的配置方式,在造成视觉冲击的同时,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
彩色叶树种对于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部门要对彩色叶树种的种植工作引起重视,对配置方式和应用原则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增强彩色叶树种和整个园林景观的协调效果,为提升彩色叶树种的应用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园林艺术景观配置艺术原则
1 植物造景原则
1.1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处理好种间关系
植物所生长的空间叫做“环境”,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对于植物的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好坏与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态环境的预测,树种之间的搭配却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所以我们园林建设中,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品种。
1.2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类型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立意方式。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就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寓情与景,触景生情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1.3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文有文眼,景有景眼,在植物绿化过程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公园,每一块绿地都应突出主题。或观花,观果,观干。。。。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不统一,树种栽植的杂乱,势必影响到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此外,植物生长发育是一个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2 植物配置的掌握要点
植物配置应注意植物高矮顺序与游人视线的关系;植物色彩美与季节的关系和颜色相配的协调性。经过我几年工作实践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应注意的掌握要点。
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绿岛上自然式配置树丛、孤植树,在开敞的绿化空间中,更能显示出树形自然形态,与道路绿化带形成不同的景观。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
广场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广场绿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改善环境,利于游人活动与游憩。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
花坛布置应选用花期、花色、株型、株高整齐一致的花卉,配置协调。花坛、花境的设计应配置合理、主题突出具有独创性。
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植物配置中不顾科学,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
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树种的配置来讲,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在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的矛盾和优势,加以合理地搭配,使其达到理想效果,以便创造良好的景观。
3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1主次分明 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树种进行栽植,其他树种进行陪衬;疏即很自然的进行栽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园林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3.2注意四季景色季相变化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而在其他季节要有其他树种的开花托景。如在碧桃专类园种常绿与落叶的比为1:3,乔木与花灌木的比为1:1。早春,碧桃开花时以常绿树为背景,弥补了景区花量大,常绿量不足的缺点,而在其他季节,花灌木相继开花,延长了花期存在的时间,丰富了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3.3围合空间的合理应用
植物围合空间可分为开放性(视线通透),半开放性空间(有开阔视野,有封闭视线),冠下空间(树冠郁闭后的树下空间),封闭性空间(四周全被遮挡),竖向空间(视线向上)等几种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及城市广场四周,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环境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活动游憩场所。
3.4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要有变化,有韵律
林缘线是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是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到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几种高矮不同的乔灌草,成块或断断续续的穿插组合,前后栽种,互为背景,互相衬托,半隐半现,即加大了景深,又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3.5应用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人们对于景观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设计者引导游人视线成功与否决定了景观的优劣。视线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乔木,灌木,花草,不同的树种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植物造景时,认真的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等,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地植物景观,满足观赏者地视觉审美要求。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植物景观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建设的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植物景观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
1植物景观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1.1注重品种选择的多样化
进行植物景观的选择时要力求品种的多样性,构造景观要使空间能够相互协调,减少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尽量使选用的物种丰富多样但不冗杂。选择的骨干树种要统一,不能品种过多,附属品种的选择要多样化,使相互能够完美搭衬,产生绿化、生态效果的同时,也要有美化效果。
1.2考虑植物的季节性
作为植物景观构造的主体,植物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能够与特定的环境相匹配。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做到近远结合,适地适树,速慢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按比例种植,注重季节等气候变化。力求营建出在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象,切忌单一枯燥。
1.3植物景观构造与环境相配合
进行植物景观构造时,植物的配置与周围的建筑物要能够协调一致,使选用的植物与建筑物的主题相统一,同时,建筑物外的植物配置与建筑物的基础种植能够协调起来,例如在墙基处种些花灌木或者自播草本花卉,从而形成一个过渡带,增加视觉的适应性。在建筑物的墙面可选用攀缘植物,在雕像旁可选用常绿树种作衬托,这样能够产生别致的自然景趣。
1.4植物景观应体现地方特色
城市的发展规模、地域特征、人文环境都各有差异,在进行绿化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具体特征来选择绿化材料,使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和当地的文化特色能够有机结合。只有把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表现出来的景观构造才是高品质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增加城市的美化效果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用植物景观来建设生态城市园林
不同的植物对于城市园林建设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必须要适应不同植物景观的特点,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良好的植物造景是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品味的重要一环。植物造景的原则是坚持突出生态,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做到乔、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实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而且要注重运用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造园的手段,表现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植物造景者应深入自然山林采风,去用心体会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细心研究自然植物群落组合,把有价值的东西带回城市,引入城区。
3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我们国家的景观理论,是以生态美学为指导的,一直以来都是在推崇自然,把自然之美当成园林生态建设当中核心的思想,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4用植物景观来增加城市的绿量
绿量是城市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城市生态功能的增加有很大的作用。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5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不同城市由于它的历史传统不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传统也不同,所以在搞景观设计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的文化传统,不要破坏城市的自景观,不要改变当地的民俗风情,要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设计当中,需利用植物景观来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需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态、线条等等来进行构思,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植物景观对于城市园林建设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在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因素当中是重要的因子,它对于城市结构的改善,对于城市土壤构成因素的改善,增加城市场的自然性能都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在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的特性,注重绿地景观的构造,注重植物景观生态效益的发挥,防止城市密集建筑的热岛效益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