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月围城影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87家
12月22日,继关停“BT中国联盟”等无证视听节目服务网站之后,又有“神奇影院”等87家无证视听节目服务网站被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关停。
97.9亿
截至12月13日,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97.9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总收入96.8亿美元。
70%
优酷网CEO古永锵透露,优酷网目前的月度覆盖用户数量超过1.7亿,而其中70%以上人群有在网上看影视剧的行为。
350万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高成本电影《阿凡达》在北美上映首日获得了350万美元的票房,相比前阶段热映的《暮色2:新月》的2630万美元落差巨大。
1.265亿
时代华纳近日宣布,以1.265亿美元收购印度电视台NDTV。
80.1万
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前11月运营数据,中国联通3G用户累计达到182.2万户,其中11月份联通3G用户增长80.1万。
7480万
《十月围城》自12月17日晚6点全国点映,至18日24时共收2500万元,据发行方保利博纳透露,《十月围城》首周末票房收7480万元。
4.5亿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2009年全球将有超过4.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连入互联网。
274部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今年有274部影片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个数字也创造了历年新低。
1.624亿
易观国际Enfodesk近期《2009年第3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为1.624亿元,同比增长57.1%,环比增长33%,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电 影
《十月围城》压轴亮相12月
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北京保利华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人人电影有限公司及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十月围城》12月14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全球首映会。影片监制陈可辛、黄建新,导演陈德森,携主演王学圻、梁家辉、谢霆锋、胡军、曾志伟、李宇春、范冰冰、黎明等亮相。《十月围城》于12月18日正式首映,据称投放胶片拷贝数达1000个,博纳国际影业总裁于冬表示《十月围城》的票房至少会突破3亿元。12月18日,在“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特别为各部委领导、外国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等放映了一场《十月围城》,影片受到了高度赞扬。
(牛萌)
詹姆斯・卡梅隆来华宣传《阿凡达》
2009年12月23日,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现身北京,为其新片《阿凡达》宣传造势。影片由原定的1月2日推迟至1月4日上映,影片的制片人乔・兰度(Jon Landau)、出品方福克斯公司的主席CEO吉姆・吉诺普罗斯(Jim Gianopulos),以及中影集团发言人翁立、中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许兵等内地发行方负责人也出席了活动。
继1997年的《泰坦尼克》取得空前成功后,《阿凡达》是卡梅隆12年来首次执导剧情片。他表示这主要是为了等待3D立体与动态捕捉等电影技术的成熟。据悉《阿凡达》最终的预算高达3.1亿美元。卡梅隆也暗示影片很可能会开拍续集。此外,有消息称他目前还在筹划将日本漫画《铳梦》(Battle Angel)改编为一套3D立体电影。中影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袁文强表示,《阿凡达》将是内地首部以胶片和数字,以及2D、3D、IMAX等各种形式同步推出的影片。
另一部好莱坞分账片《大侦探福尔摩斯》紧随其后,将于1月19日登陆内地市场,这是福尔摩斯题材电影第一次和内地观众在电影院见面,小说强大的读者群让其票房号召力不容小视。1月29日还会有一部同属20世纪福斯的《鼠来宝:明星俱乐部》上映,其前作以6000万美元的小成本博得2.1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马巍)
亚太影展张家辉称帝
12月19日,第53届亚太影展奖项揭晓,香港演员张家辉凭《证人》一片中的表演第六度封帝,影后桂冠则由新人张榕容凭电影《阳阳》夺得。此前,张家辉凭电影《证人》,先后于第一届优质华语电影大奖、第46届台湾金马奖、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和第13届韩国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表扬奖”五夺影帝宝座。
今年的亚太影展有16个会员代表和上百位国际影人出席,打破历届亚太影展参展国纪录。此前停办2年的亚太影展虽然今年由台北市恢复举办,但因澳门仍然不确定明年是否接手主办,影展未来是否能继续还是未知数。张家辉和张榕容也有可能成为亚太影展的末代影帝影后。
文博会广播电影电视论坛在京举行
前10月北京观影人次超1600万
11月26日,第四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广播电影电视论坛在京举行。导演胡玫、李少红、尹力、冯小宁和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派格太合总裁孙健君等业内人士齐聚论坛,就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展开对话。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孙向东现场宣布:北京的电影市场空前活跃,截止10月底,已经有83家影院352块银幕,累计观影人次达到1606万,同比增加495万人次,增长了45%。全市影院票房截止10月底已达到6.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9亿元,增长了53%,充分显示了北京电影产业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朱朱)
第九届动画学院奖颁出 最佳短片奖空缺
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烟台市政府、电影频道《爱电影》栏目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院奖”颁奖典礼日前落下帷幕。
学院奖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技术应用奖、试验影像奖等十余个奖项,获得最佳技术应用奖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同时获得了电影频道“爱画电影”特别奖,最佳短片奖空缺。部分获奖作品将在电影频道《爱电影》栏目中播出。
(牛萌)
《杜拉拉》锁定明年春季档
由徐静蕾导演、张一白监制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还未完成后期制作,但已有首个奖项入囊。12月18日,徐静蕾在上海领得某时尚媒体为其颁发的“年度风尚电影大奖”。徐静蕾透露,影片的初剪完成后得到出品人韩三平的认可,发行方中影集团计划在明年将此片作为春季档最重要影片推向大银幕。
中录华纳推出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DVD
中录华纳于2009年底推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系列多版本珍藏正版DVD,除了收录正片的银版和超薄版DVD之外,还有包含花絮的金版DVD以及全球限量发行的“食死徒”面具版DVD。正版产品国语配音,中英文字幕,采用了杜比数字5.省略tv.省略tv.省略),分别定位于在线直播和用户分享,目前这两个网站已经低调公测。知情人士称,爱西柚和爱布谷两个视频网站将成为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的子产品,并将在网站中重点体现。
据了解,国家网络电视台筹备工作几近完成,正式后,央视网还将会有进一步的调整,逐步完成其视频领域的全面部署。
产业博客
中国电视必须走原创之路
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将直接面对自己的“老师”――境外的媒体竞争
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是贸易顺差,但唯独文化产品一直是逆差。软实力也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媒体必将走向国际市场。但中国的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直接模仿抄袭海外优秀电视节目形态,一旦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势必面对着自己的老师。当李鬼遇到李逵的时候,中国电视节目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师?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中国电视如果不重视研发投入,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节目在竞争中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必须靠原创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商业奖:不重视艺术电影
1986年,金像奖一改前四年鼓励先锋新浪潮导演及独立制作电影的做法,将最佳电影奖颁给前一年的票房季军《警察故事》,而1987年则是成功商业电影《英雄本色》获得全面胜利。此后,金像奖上艺术类电影和商业类电影的争夺,一直是历年热议话题。2002年周星驰的商业大制作《少林足球》力挫许鞍华老道冷静的《男人四十》、关锦鹏细腻温婉的《蓝宇》以及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买凶拍人》和《北京乐与路》,斩获七个奖项。2010年,合拍片商业制作《十月围城》获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在内八个奖项,而几十年难得一见的纪录片佳作《音乐人生》根本没有受到重视。一直十分体谅香港电影业界的影评人魏君子曾说:“同是行业奖,评选机制又如此相似,但香港金像奖不是奥斯卡,香港电影也不是好莱坞。奥斯卡可以颁最佳电影给《老无所依》,因为他们的市场做得好,不需要评出一个救市之作给自己打气,香港金像奖就没这个底气,最佳电影从《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到《投名状》,都是票房大卖的救市之作。这是否表明,对于香港电影业来说,目前还不是鼓励电影艺术的时候?”
老人奖:前瞻性缺失、规则陈旧机械
1995年《重庆森林》击败两大强力竞争对手《东邪西毒》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拿到最佳电影。然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后被改拍为电视剧,话剧也一演再演;《东邪西毒》则成为一代文艺青年的“圣经”,刷新了电影语言,多年之后又剪辑出终极版在世界各地重新上映。1996年两部《大话西游》一共只获得三项提名,最后一无所获。而同年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认可《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的价值,将最佳编剧及最佳男演员颁给刘镇伟和周星驰。数年后《大话西游》在内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风靡,催生了一代青年亚文化。而当年的赢家《重庆森林》与《女人四十》质量固然毋庸置疑,却缺乏这样的革命性与引领力。
2007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入围金像奖,后又因未在香港上映过胶片拷贝而提前被判出局,其出品人说:“国际影坛现在都非常支持和鼓励数字技术。如今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欢迎用数字拷贝进行放映,香港电影金像奖到了今天仍然死抱着那些规定不放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老土。这样的做法也阻碍了华语电影的发展。”尽管这项规则在2009年得到了改善,但其滞后性却暴露无遗。王晶则批评金像奖规则有缺陷:“近三年的金像奖得奖片,经常偷步在年底在一家戏院上映一周,观众可能只有一二百人,然后在金像奖前的三月份才全线公映。二月份疯狂宣传,这时选民选委正在投票,怎能不受影响?”转弯较慢倾向更趋保守的金像奖被戏称为“老人奖”,指其缺乏锐气,不具前瞻性与先锋性,不能敏锐地发现提携新生事物、引领时代风潮。
人情奖:有小圈子嫌疑
杜琪峰曾直斥金像奖是“小圈子活动,不为所有电影工作者所接受”,并嘲讽“我相信评审是看完所有的电影,做得出色演员没有奖,做得普普通通就拿奖”。2013年在戛纳被问到是否还会出席金像奖时,言辞激烈地表示“永远不去!除非他们改变,不然死也不去!”而站在他身边的韦家辉,则用他一贯温和的态度指出戛纳电影节评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本质不同:“评审方法就是最大不同。戛纳电影节评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从业员、艺术工作者一起评选,香港的,只要人缘好片子分数就高。”
2012年《桃姐》获得金像奖大满贯,吴镇宇直言“刘青云败就败在他没有‘某某某’朋友多”,并认为“金像奖对外地人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本地的人际网络,这让他们少了一半分数”。方平曾说:“有的提名者私下给手握决定权的评委打电话‘沟通’、套近乎,虽然不是黑幕交易,但却能在关键时刻让评委们有所偏向。”陈可辛则无奈地承认“这就是民主的代价”。
安慰奖:对失意者的补偿
缺乏前瞻性不能及时发现真金、掺杂人情因素与各种客观因素纠集的后果之一就是造就了不少失意者。刘青云至今提名影帝14次,却仅在2007年凭《我要成名》冲顶,相信没人会同意那是他的演技巅峰。颁奖典礼上他说:“我相信大家会多给一点时间,因为大家也知道我搞这个搞了十几年。我看到场刊写着‘薪火相传’,就知道得奖的应该是我,还有我见到今天得奖的男演员(吴景滔,凭《父子》获得最佳男配,时年10岁)都比较年轻,我真的要谢谢之前多位前辈,像秋生哥哥和梁朝伟哥哥,以及城城哥哥,我会努力接好你们的棒!”此中辛酸况味非旁人可尽知。刘嘉玲在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一角封后之前,已经五次获得影后提名,早在1991年,刘嘉玲惜败郑裕玲时,尔冬升就曾经说过:“我觉得最遗憾的演员便是刘嘉玲,像刘青云每次获得提名都遭遇到劲敌,那也就没办法。可是刘嘉玲在《说谎的女人》和《阿飞正传》中的表演绝对够得上资格当选影后,结果却很令人意外。”
对香港金像奖的质疑,有些已随着时间与组织原则的逐步完善成为历史,有些仍然反复出现又被忽略。金像奖如同香港电影的晴雨表,2013年提名名单全面平庸,“香港电影”已死的言论就铺天盖地,今年的提名影片整体素质很高成为“大年”,“香港电影”又被重新定义。任何奖项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先天缺陷,而外界的普遍关注与质疑,则是其不断改进的动力与契机。质疑之声一路伴随金像奖走到今天,今后仍会出现。而反对派的刺激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奖项保持活力的来源之一。
沧海遗珠
(那些你想象不到他们从未获得过金像奖肯定的演员们)
成龙
经典角色:陈家驹(《警察故事》系列)1985年《A计划》最佳男主角惜败李修贤(《公仆》);1986年《警察故事》、《龙的心》最佳男主角惜败郑则仕(《何必有我》);1999年《我是谁》最佳男主角惜败黄秋生(《野兽刑警》);2005年《新警察故事》最佳男主角惜败梁朝伟(《2046》)
夏文汐
经典角色:鱼玄机(《唐朝豪放女》)1983年《烈火青春》最佳新人惜败马斯晨(《投奔怒海》);1986年《花街时代》最佳女主角惜败王小凤(《错点鸳鸯》)
林青霞
经典角色:东方不败(《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1984年《蜀山》最佳女主角惜败叶童(《表错七日情》);1986年《警察故事》最佳女主角惜败王小凤(《错点鸳鸯》);1993年《绝代双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最佳女主角惜败张曼玉(《阮玲玉》)
王祖贤
经典角色:聂小倩(《倩女幽魂》)、白素贞(《青蛇》)1988年《倩女幽魂》最佳女主角惜败萧芳芳(《不是冤家不聚头》)
[关键词] 香港电影;“大中华”;北上;留守;海归
香港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版图上一支奇妙的力量,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中西交融的文化特征,高效专业的商业化社会形态,吃苦耐劳、开拓应变的香港精神,让其电影产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达到鼎盛,那些独具风格不可复制的“香港制造”,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1997年,之后几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滑坡、SARS、禽流感等打击,香港电影业一度低迷,香港经济在中国内地的扶持下逐渐走出低谷。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CEPA协定,为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港产片只需通过审查就可以不受进口配额限定在内地发行,这让香港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地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经济的腾飞和市场的整合,让“大中华”文化圈进一步整合和开拓,华语文化联系更为紧密。香港电影格局在各种形势的推动下发生显著变化,香港著名影评人列孚将CEPA之后的香港电影称为“后港产片”①。港片与中华文化母体汇合的趋势日益显著,而对内地市场的依赖也日趋加强,香港电影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开始调整创作策略,或意气风发北上开拓,或执著留守香港制造,无论何种创作方向,港片的思路和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一、北上:变通与平衡之道
香港电影人进军内地,已经成为潮流,内地广阔的电影市场对熟谙电影商业运作的香港导演充满诱惑,而内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对大投资、高成本的“大电影”的雄厚支撑,也让中国内地超越了单纯“卖片地”的位置,而是拥有资金、资源、市场全面保障的创作环境。 对于大多数电影人来说,制作巨额资金气势磅礴的“大电影”始终是一种情结,而这种电影单纯依靠香港本土的资金和市场很难实现,于是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拍片,寻求与内地的合作,更有大量香港电影人已将中国内地作为主要创作基地。
“北上”之路势必碰到文化审美、创作思路、精神气质上的“水土不服”,香港导演为适应内地市场调整原有的创作策略和影片风格是必然的,但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就会误入雷区,完全丧失香港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色,生硬地拼凑并不驾轻就熟的“内地模式”,只会两头不讨好。因此“如何剪裁出一个合乎中国想象的电影场景,但同时又不会掉失了寄语香港故事的基调”②,是香港“北上”电影人的平衡之道。
徐克导演是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影片曾一路领跑“香港制造”如火如荼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是飘逸乖张的乱世江湖,还是神秘绝美的鬼怪奇情,都成为港片黄金时代的典范。2005年,徐克以他一贯擅长的武侠片《七剑》正式征战内地,开始了艰辛的北上之路。徐克希望让《七剑》成为他武侠动作片的“分水岭”,一改往日的天马行空轻盈飘逸,代之以庄重浑厚的写实风格,并辅以“华语大片”必要的明星云集、声势浩大、震撼视听等要素,虽然做足了功夫,但《七剑》当年的票房并不理想,也被观众批评过于刻板凝重,丧失了徐克电影洒脱隽逸的风骨,“北上”第一炮并未打响。此后,不断求新求变的徐克又尝试灵异题材和都市题材,2008年推出两部《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都彻底颠覆了徐克以往的风格,并完全没有香港痕迹,无论是发生在神秘海洋的玄异传说包装下的爱情故事,或是发生在北京都市的时尚女人的先锋恋爱,虽都附庸市场潮流刻意求新,但结果却并不讨好,遗世独立的徐克电影几乎就要被定格在曾经的香港电影的记忆里。直至2010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出炉,古灵精怪的玄幻想象,扑朔迷离的大唐奇案,流光飞舞的魔幻武侠,“徐克风格”再度回归,伴随精美制作和浩大场面,3亿票房让“北上”以来一度“水土不服”的徐克终于翻身。
陈可辛导演是“北上”派中较为成功的案例,2005年首度进军内地的《如果•爱》,歌舞片的瑰丽绚烂,虚实时空纵横交错,旷世之恋扣人心弦,影片虽未大红大紫却也开始在内地渐入佳境。2007年《投名状》成为合拍片成功典范,跌宕的剧情起伏,动人的情义取舍,震撼的场面制作,香港金像奖八个大奖和内地2亿票房让影片荣利双收。2010年监制《十月围城》,九大影帝齐聚绘成一副义士群像,舍生取义的正剧回归,再破票房新高。陈可辛的北上之路充分体现了香港电影人的变通之道。
陈可辛在“北上”之前,在香港就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创作和市场判断糅合在一起”③的电影人,无论是爱情文艺片《甜蜜蜜》,喜剧片《金枝玉叶》,惊悚片《三更》系列,“陈可辛制造”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2003年陈可辛监制《金鸡》,通过一个的人生,笑中带泪的喜剧方式叙说香港历史20年的变迁,独特的港式幽默和港人记忆,是标志性的“香港制造”,影片在香港大受垂青,但因题材问题无法进军内地,仅靠香港市场1 000万元的票房无法收回1 500万的投资。陈可辛意识到香港电影市场的局限,也预见到中国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和疾速扩大的观众群,知道下一步必须放眼合拍片。
2005年,陈可辛北上“试水”的首部影片是他所擅长的爱情文艺题材《如果•爱》,其实除却歌舞片的华丽包装,影片的故事内核与十年前的《甜蜜蜜》如出一辙,连导演自己都说:“《如果•爱》其实只是《甜蜜蜜》一个残酷版而已,故事根本就是同一个。”④但从《如果•爱》中可以看到诸多适应内地市场的策略性处理,最明显的就是“时空”和“地域”的模糊,不再有《甜蜜蜜》中来“香港”打工的“内地人”这种显著的身份差别,甚至模糊了具体年代和地理概念,代之以光怪陆离的现实与虚拟时空的交错。《如果•爱》试水之后,陈可辛逐渐摸索制作大华语电影的整合途径,终于在2007年以《投名状》惊艳内地,被誉为“香港电影北上最成功的一次生产活动”,列孚更赞其是“20年来古装类型片中最成功的作品”⑤。影片的运作方式,是当代华语商业大片的运作模式,巨资铺陈的壮丽场面,顶级明星的豪华阵容,永难释怀的人性冲突,中国式的情义与背叛,剧情推进中尚依稀可见香港黑帮片的底子,但黄沙狼烟的宏大厮杀和千军万马的浩然声势,早已不是传统港产片的格局。《投名状》的成功让陈可辛认识到“中国电影已不只是小阳春了”⑥,中国内地的大片时代已经成熟。2009年,陈可辛监制香港导演陈德森早在十年前就想实现却无法如愿的电影《十月围城》,实景还原了清末香港中环城,九大影帝的全明星阵容,华人世界广泛认同的忠诚义士,坚定无悔的舍身成仁,甚至包括独具中国特色的“名导效应”,这时的陈可辛在内地进行电影运作几乎已是驾轻就熟,影片对革命大业不容置疑的牺牲,20世纪末港片中常见的流离失所的情绪不见踪影,代之以坚定的“投入怀抱”的姿态,寻找殖民城市的根脉和与中国历史的渊源。这是陈可辛“北上”之路的第三部影片,还是12月贺岁档,第一部《如果•爱》与陈凯歌的《无极》对垒票房不济,第二部《投名状》大获全胜但票房仍不敌同时上映的冯小刚的《集结号》,而此时与《十月围城》竞争的是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终于一路领跑。陈可辛的北上“三级跳”可谓步步为营。
近年来将创作重心北移内地的香港电影人不在少数,陈嘉上、王晶、刘镇伟、唐季礼等都在内地有工作室,内地市场成为“大片”投资和票房的保障,像《画皮》《叶问》《机器侠》等都是“北上大电影”的典型,合拍大片比传统的港产片拥有更精良的制作和更宏大的规模,然而对“港片不港”的争议也一直不绝于耳,香港电影积累多年形成的独特的幽默感、叙事方式和文化特色,在“北上”过程中面对审查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逐渐损耗。其实香港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包容和变通的精神,香港电影一直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应势而变,“大中华”语境下的“北上”潮流,也是香港电影本身发展的一个阶段,香港电影在“北上”过程中,也对内地电影的创作造成影响,包括剧情的吸引力、明星的包装、类型电影的发展等。香港电影人“北上”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找到内地市场和香港特色之间的交融。
二、留守:独特与多元之景
在“大电影”北上的潮流之下,香港电影工业也逐渐北移,本土香港制作呈下滑之势,不断有“港片已死”的怅然论调。传统港产片,是“香港资源、香港人才、香港电影思维拍摄的电影”⑦,这种影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香港经济的鼎盛达到巅峰,然而在制作资本日趋全球化和人才资源日趋世界性的当今中国,本土港产片的逐渐萎缩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传统“香港制造”最大的意义,在于“香港故事”和“香港精神”。港产电影历来有一种不同于内地的自由放任的吸引力,比如开放多元的道德判断,乱世江湖的血泪恩仇,义薄云天的传统价值观,市井草根的插科打诨,甚至包括娱乐化的怪力乱神黄赌毒荡,总之是一种更为释放性情的精神气质,香港文化评论人李照兴认为它具有“举世难有相似”⑧的独特性,“一种山寨文化传来的粗糙、快速,不一定讲求精致,但有桥段有节奏,且一定快意恩仇。这是国产片的拘谨所没有的……港产片里长存的拼搏精神灵魂气质,再不是非黑即白的宣传片价值观,也是港片最受人乐道的吸引点”⑨。这种超越电影商业意义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价值,正如列孚所言:“它已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单元,香港电影是使中国电影多样化呈现及中国文化多姿多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⑩时下这种影片正在以小规模独立制作和小成本投资的形式艰难前行,但它们一直没有丧失传统港产片的精髓气韵,也并未与大制作的“后港产片”造成冲击,让“大中华”电影圈保留一缕纯正的“香港情怀”,呈现独特与多元的景致。
杜琪峰是香港电影圈内维持风格独特性和创作自由度的导演,在香港电影低谷时期,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常常成为香港电影的一剂强心针,对于CEPA后敞开大门的内地市场和蜂拥而上的“北进”潮流,杜琪峰一直没有选择“合拍大片”的路数,而是用独特的“杜氏警匪片”忠实记录香港社会和港人心态,让积淀已久的香港黑帮片呈现新的风骨且不失香港精髓。警匪黑帮题材是港产电影中极具特色的类型片,杜琪峰让这种电影类型焕发新的光彩,不同于80年代吴宇森时期的豪情、坚定、磅礴,而是在经历困顿挫败后的阴沉、灰暗、凝重。困惑迷茫的小人物代替了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无可逃脱的宿命替换了正定胜邪的信念,猫捉老鼠的游戏取代了大义凛然的对决……杜氏电影和整个香港社会的历史及现状息息相关,“九七”前后充满迷失疑虑的《暗花》《非常突然》,到一切成定局后从容转机的《枪火》,新世纪后又以《黑社会》表达对传统和规则的颠覆,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直至《放逐》中对家的向往和坚守,寻根的冲动,被边缘的隐忧。
杜琪峰近年来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的领军人物,常以几百万港币的小成本同时赢得口碑和市场,不仅在低迷的形势下牢守本地票房,也一直得到金像奖的垂青,并且屡屡杀进世界电影节,获得欧美市场的好评。然而面对内地庞大的票房市场的诱惑和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杜琪峰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港片里惯常出现的黑帮、鬼怪、暴力,无法通过内地审查,所以杜氏电影常会采用折中的办法,将电影剪成两个版本,一个港版,为本地市场而设,通常更尊重导演本人意愿;一个内地版,为了更容易通过审查而作一些调整。《黑社会》更名为《龙城岁月》上映,暴力镜头删去,《放逐》修改了台词,“坏人”向警方投案自首,然而也会有《黑社会Ⅱ以和为贵》这样的影片因无法修改剧情而不能在内地上映。
而当年香港“新浪潮”电影旗手之一的许鞍华,在不断寻找后最终还是回归到香港本土。许鞍华的电影一直有强烈的民生关注和反映当下生活的“烟火气”,在香港导演大批“北上”的浪潮中,她也曾创作过《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类以内地为背景的影片,但与“合拍大片”的路数不同,许鞍华一直坚持对“小人物”和“小生活”的关注。2009年《天水围的日与夜》,影片展示一对生活在香港底层市民聚居地“天水围”里的平凡母子,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展示,却让人看到了最饱满真实的生命,没有自怨自艾的长吁短叹,艰辛中的深情与喜悦,那份此时此地的真切仿佛触手可及,平实熟悉的影像唤起香港人渗入骨髓的感动,影片横扫香港金像奖。许鞍华在一番游走后,最终回归到她最富情感的香港本土,接下来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都是纯正的香港情怀。
2011年,许鞍华又以一部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的《桃姐》,触动了观众心底久违的港片情怀。影片改编自香港嘉禾影业监制李恩霖与家中保姆的真实故事,一位在香港芸芸众生中几乎被忽略的大家族女佣的晚年。家佣桃姐倾尽毕生,侍奉大家族五代人六十余年,当昔日豪门时过境迁,桃姐亦年迈中风,她一手带大的大少爷在其生命最后一程,转而成为她的照顾者,为她养老送终。许鞍华用她一贯擅长的对世故人情的明察秋毫,用白描的方式勾勒了一个平凡却令人动容的香港故事,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抽取感人至深的情绪节点,摒弃宏大叙事和戏剧化剧情,简单直接地直视生活。桃姐代表了过去年代的老香港人,在沧海桑田的香港巨变中悄然离去,凡世中卑微而真实的人生。影片彰显的是地道的香港特色和香港生活,真挚感人的人文主义情怀、细腻投入的演员表演,让近年来被频频诟弊的“港片”在国际视野中重焕光彩。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主席文隽在2007年撰文总结回归十年香港电影的得失,其中提到“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B11。这的确是香港电影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可能在内地市场呼风唤雨,但另一方面则在香港市场输掉票房与口碑。而最近几年,那些“香港制造”的留守者杜琪峰、许鞍华、尔冬升、彭浩翔、黄真真、邱礼涛、叶念琛等,一直在不懈努力,也出现很多在香港备受好评的小投资本土影片,如《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夺命金》等。现今的香港本土制造也与传统港产片有所不同,那种快速粗粝、自由性情的港片正在被一种日趋精致和文艺化的风格所替代,当年商业挂帅、多快好省的“香港制造”,如今正在以量少质精的文艺小电影方式运作。
三、海归:故土寻根之情
香港电影是典型的开放性的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人一直注重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经验,很多电影人就是直接在西方接受的电影教育,但这种学习是本土化的学习,把好莱坞电影拍片的技巧、选题、运作方式和香港电影本土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借鉴好莱坞又区别于好莱坞的独特电影风格。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市场中极具生气的力量,作为其中的代表类型,包括武侠片、功夫片和枪战片在内的动作片,一直是香港电影获得观众和票房青睐的重要法宝,也成就了香港电影的传奇岁月,让华语电影找到了全世界不可复制的电影类型――功夫片。好莱坞也是一个积极吸收海外异国因素的电影体系,当香港电影成为国际电影文化的一部分后,好莱坞频频向电影精英们抛出橄榄枝。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动作片类型发展到一个成熟完善的境界,此时的香港电影环境正在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上,大量电影人才踏上“西进”之路,成龙、李连杰、杨紫琼、周润发,都成为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香港巨星,吴宇森是进军好莱坞的东方“暴力美学大师”,还有著名动作设计元奎、袁和平、洪金宝等,都把“香港制造”的精华和东方文化魅力带到了西方,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动作片最终让好莱坞的动作片面目一新,如今很多票房大卖的好莱坞动作片诸如《黑客帝国》《霹雳娇娃》《功夫熊猫》等精彩的打斗场面,都显而易见借鉴了经典港产动作片的诸多元素。这些“西进”的电影人,也在与香港电影环境差异甚大的西方电影圈摸爬滚打,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并在好莱坞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东方气质和香港情怀始终是他们无法磨灭的情结。当本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大中华”文化圈整合开拓,华语电影市场日渐复苏,电影制作条件和运作机制逐渐完善成熟,很多远游海外的香港电影人才又开始“东归”,重回他们熟悉的中华母体寻找创作契机,成为香港电影人中的“海归”派。
在“海归”香港电影人中,吴宇森是最典型的经历了“本土创造”“西进打拼”“东归寻根”三个阶段的导演。这位“香港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不可复制的香港“浪漫英雄片”神话,“吴氏暴力美学”成为香港电影经典时代的象征,人到中年挥别故土成为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动作片导演,在好莱坞闯荡14年,周旋于中国价值观与西方审美之间的冲突,从艰难适应到最终获得认可,但终究好莱坞大片不是他的归宿。花甲之年回归故土,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不再是港味黑帮、江湖恩仇,而是江山美人、三国群雄。
吴宇森80年代中期开始在香港的电影创作,是香港一个时代精神气质的象征,《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无不是一群豪情盖世、义薄云天、潇洒不羁的神话英雄,他们背后是一个蒸蒸日上、坚定自信、气势磅礴的香港。诗意的枪战、挥洒的动作、凄美的慢镜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东方暴力美学”,而更重要的是影片的精神旨趣,东方式的道德本位:侠义满怀,情义无价。无论是《英雄本色》里忠肝义胆的小马哥,《喋血双雄》里惺惺相惜的警察与黑道,《纵横四海》中患难与共的生死兄弟,都是中国传统“道义”体系下的现代侠客,黑帮也有情意,杀手亦有柔情,好人与坏人不用身份归类,凡重感情、守道义、有尊严者皆可赞颂,吴宇森试图在电影中寻找并重建在现代社会中日益丧失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感。
1993年,吴宇森应好莱坞制片商邀请远赴美国,好莱坞的14年是吴宇森积极寻找个人风格与好莱坞大片模式契合点的过程。首部好莱坞电影《终极标靶》开局不利,影片最终成为一部几乎完全摈弃吴氏风格以适应美国观众口味的电影,且票房平平。1996年的《断箭》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8 000多万美元的票房让吴宇森成功跻身好莱坞A级大片导演行列,并随之拥有了剪辑权、演员选择权、剧本定夺权……1997年的《变脸》是吴宇森在好莱坞的一个高峰,被美国影评人们认为是“最具吴宇森风格”的作品,吴宇森真正找到了东方气质与西方审美间的平衡,精彩的动作设计和“人道精神”“家庭观念”“身份置换”“复杂人性”等东西方共同崇尚的内涵融为一体,甚至比传统吴氏英雄主义更具张力。
然而,即使是在春风得意的好莱坞岁月,吴宇森依然感到美国文化的局促,他试图在好莱坞规定的框架里讲述一个个美国梦,但那些永远都是别人的梦,他的力量来自他成长的文化氛围,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无法把自己灵魂深处的东方梦想融入作品,这并不是他的终极追求。如果说当年离开香港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14年后,在华语电影大片时代成为可能的时候,吴宇森重回故土寻根,也成为必然选择。2007年,吴宇森以《赤壁》回归,怀着他一直迷恋的英雄情结和忠义精神,带着好莱坞历练出来的大片气魄和操纵能力,结合华语大片时代的专业团队和明星阵容,这种海归势必不会是重回老路,而是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种语境下的归来和超越。现在的吴宇森不再是单纯的英雄主义和兄弟情谊,而更渴望阐释中国人的人文气质和文化精神。
吴宇森的电影之路,也是香港电影时代的印证,他经历了香港电影辉煌时代的鼎盛,衰落时期的出走,整合之后的海归,并融入当下华语电影的合流大潮之中,从“香港英雄故事”到“好莱坞英雄传说”,再到“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这是吴宇森的选择,也投射出香港电影在不同时代的顺势而变,这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电影区域的基本表征。
四、结 语
对于当下香港电影呈现的新的创作格局,一直有不同的见解,其实“北上”“留守”及“海归”都是香港电影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所作的选择,这些选择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一方面是在日趋融合的“大中华”文化语境下“北上”“海归”的合拍大片,在整合内地资源和市场的同时,做出电影风格和理念上的变通平衡,也反过来促进内地电影产业的演进;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的潮流下,以独特的方式保留纯正的“香港制造”,用务实的“小电影”的方式记录香港本土民生,这非但不会冲击华语电影产业,反倒会让华语电影的呈现面貌更趋多元和丰富。“独特的香港电影曾经所处的和后来所处的处境,以及现在所处的处境,会继续独特下去。”B12
其实,香港电影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发生创作格局的变化是顺理成章的,香港文化在历史上就因为时间迁移和身份的复杂,不断处于变动之中:南下、土生、侨居、迁徙、回流、北上、非法闯入、自由行、北上…… 这种文化注定具有开拓性和特殊性,“香港的魅力,不在于置身厚盾襁褓中的母语魅力,而是一种荒岛求存的再生魅力”B13。香港电影在有形无形中忠实记录香港的城市变迁与文化沿革,所以,无论是奔向华语母体的北进,还是对本土特色的留守,或是故土寻根的海归,都是香港电影在发展变化中的历史语境下做出的顺势改变,最终都会成为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注释:
① 列孚:《地理文化“文化密码”类型电影――后港产片、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根本问题》,《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② 钟宝贤:《光影流逝:香港电影走进“大中华时代”》,《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③ 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④ 刘嘉琦:《陈可辛:内地市场会是华语导演最后的归宿》,参见《东方早报》,yule.省略/20090313/n262770940.shtml。
⑤ 《〈投名状〉:香港电影最成功的一次生产活动》,参见《东方早报》,省略/kjwh/ylmb/ylpl/200712/19/t20071219_13966136_3.shtml。
⑥ 《南方人物周刊:〈十月围城〉的前世今生》,ent.省略/m/c/2009-12-17/23582814303.shtml。
⑦⑧⑨ 李照兴:《港产片的消失与再现》,《文化现场》,2009年第18期。
⑩B12 列孚:《1997至2007香港电影漫谈》,《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B11 文隽:《香港电影的八得八失》,《南方都市报》,2007年1月8日。
但是,娱乐时尚的评判标准与时尚单方面的影响力有所不同。比如当年范冰冰着装事件兴起一波又一波,而在这两年,尤其是2014年,她几乎偃旗息鼓,不再通过耸动的造型来获得新闻量。这种变化,当然不止是范冰冰一个人的变化,事实证明,这种耸动式的造型新闻,于后续的影响,未必利好。当然,沿着范冰冰这条路走的仍不乏其人,不过,对于娱乐界来说,重复的新闻是致命的;对于时尚来说,重复的裙装也是致命的。娱乐时尚依然紧盯着时装的新闻效应,而不仅是时装本身,就这一个条件来说,很难讲清楚,一件裙装它如何滋事生非?
撞衫在前些年,可能尚算新鲜。可是演变到今年,它已经成为了例行新闻,而且越是大牌,他们的撞衫新闻也越多,跨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撞了个稀里哗啦。此情此景之下,再想要从明星们的脸上发现“撞衫”的尴尬已经是不可能。撞衫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有备而来的商业策划。在明确的公关意图下,撞衫成为最有效的一种推广新装的形势。而在这里发生的异变,则是比较大牌明星们与哪一类明星相撞?是否同等级别?是否具有相应的品位?以此来断定,大牌是否仍然是大牌。
时尚通过网络,已经是世界大同,北欧的街拍和伦敦街头的街拍、俄罗斯的时尚IT GIRL跟土耳其的街头女郎,所偏好的风格类同,这再也没有什么悬念。在这样一个媒体时代,时尚的独特性很难再保持下去。而至于对很多人来说,成为着装参考的大牌们,也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指标。具体到可以模仿、同款照搬,新人、街拍达人和某一位不具名的少女可能更有操作性,也更接地气。于是,在这一年,我们可以断言,大牌成为时尚偶像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假若在过去,他们未能成为一种风格的代表,那么在未来,他们想要翻身坐上时尚偶像这个位置的机会,还不如一位全新的演员来得大一些。
于是制造话题依然是大牌们所处的时代的一个破不掉的哏,如何在造型上突破自己成为新闻(如年初刘嘉玲的透视裙)是人们还愿意谈论的话题。除此之外,那些典雅、性感、复古等等概而括之的描述,再也不能说明一线大牌的品位是什么了。
范冰冰
2014
2014年形象和代言:巴黎欧莱雅、路易威登Alma系列、萧邦、Adidas Originals阿迪达斯三叶草、铭悦香槟、康佳易TV slim超轻薄电视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时尚芭莎》7月、《时尚Cosmos》12月、《嘉人》4月、《VOGUE》9月
代言价格:RMB1000万/2年
商演价格:RMB120万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2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2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巴黎2014秋冬时装周Louis Vuitton专场秀
2009
时尚:被封为“年度封面女王”。登《时尚先生》封面,成为该杂志2009年唯一女性封面。代言《精品购物指南》。
娱乐:参演《十月围城》、《非常完美》、《新宿事件》等电影。主演电视剧《金大班》。
2010
时尚:范冰冰身着“青花瓷”元素礼服惊艳登上中国国家形象片、戛纳红毯龙袍装
娱乐:主演电影《赵氏孤儿》、《东风雨》。凭借电影《观音山》荣获东京国际影展影后荣誉
2011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10次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20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1个
时尚:戛纳红毯仙鹤装、板寸头登《时尚先生》封面、年内登上了国内五大女性时尚杂志和顶级男士刊物全部封面的女明星,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大满贯”纪录。
娱乐:凭借电影《观音山》荣获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2012
代言价格:800-1000万/2年
(其余数据缺)
时尚:成为路易威登ALMA手袋中国区形象大使
娱乐:戛纳红毯、主演电影《二次曝光》、客串《泰濉
2013
2013年形象和代言:巴黎欧莱雅、路易威登Alma系列、萧邦、Adidas Originals阿迪达斯三叶草、铭悦香槟、奔驰SLK系全球形象大使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ELLE、时尚COSMO、时尚芭莎(3次)
代言价格:800-1000万/2年
商演价格:120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4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3个 周迅
2008
时尚:完成五刊封面大满贯。《Harper’s BAZAAR时尚芭莎》2008年12月号封面,直接用了《2008周迅电影季》为标题。
娱乐:凭借《画皮》入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15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和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2009
时尚:被两大时尚巨头《VOGUE》和《时尚芭莎》同时邀请成为十一月刊年度封面人物
娱乐:凭借电影《风声》第三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2届亚洲影评人协会等最佳女主角奖。同年,以《李米的猜想》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亚洲电影大奖等10个中外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大满贯影后。
2010
时尚:杂志封面:《嘉人》1个(双封面),《时尚芭莎》1个,《Elle》1个,《时尚COSMO》1个。登《i-D》 30周年特别版封面。
娱乐:电影《指甲刀人魔》、《苏乞儿》、《孔子》。被美国CNN评选为“亚洲最伟大的25位演员”之一;同年获得联合国环保人物大奖“地球卫士”称号。
2011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ELLE》、《时尚芭莎》、《时尚Cosmos》、《嘉人》、《VOGUE》、《GQ》):4次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6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1个
时尚:香奈儿正式邀请周迅成为中国形象大使,成功国际大牌香奈儿首位中国代言人。
2012
代言价格:700万-1000万/2年
时尚:登《时尚 COSMO》年初的首发双刊及《嘉人》10周年双刊封面。
娱乐:电影《听风者》、《画皮2》、《大魔术师》。以《大魔术师》和《听风者》双入围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2013
2014年形象和代言:香奈儿中国区形象大使、CPB肌肤之钥形象大使、完美、RIO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Vogue、时尚、时尚芭莎、ELLE(4次)
代言价格:700万-1000万/2年
商演价格:75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0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暂无
2014
2014年形象和代言:IWC万国表、英菲尼迪、香奈儿、丸美、RIO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ELLE》9月、《时尚芭莎》8月、《时尚Cosmos》11月、《嘉人》10月):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6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暂无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巴黎14秋冬高级时装周Chanel专场秀 李冰冰
2012
时尚:成为Gucci亚太区代言人。
娱乐:参演电影《生化危机5》、《我愿意I DO》。是唯一获邀走上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红地毯的华人演员。同年9月李冰冰成为第一位进驻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内地女明星,也是第一位在上海和香港同时拥有蜡像的内地女星。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年底签约美国经纪公司UTA。
2013
形象和代言:Gucci全球全线代言人、巴黎欧莱雅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ELLE》、《时尚芭莎》、《时尚Cosmos》、《VOGUE》(4次)
代言价格:700万以上/2年
商演价格:约80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7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1个
2014
形象和代言:巴黎欧莱雅、爽健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时尚芭莎》4月、《时尚Cosmos》9月、《嘉人》5月
代言价格:USD1000万/2年
商演价格:RMB200万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5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1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巴黎2015春夏时装周 章子怡
2009
时尚:和金城武一同成为成为EMPORIO ARMANI品牌服装、配饰及眼镜系列的代言人、作为欧米茄全球名人大使首次正式亮相。出席由顶级时尚杂志《芭莎男士》举办的“2009绝对吸引力”颁奖盛典。登《时尚芭莎》23周年刊封面。
娱乐:首次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电影《非常完美》、参演电影《建国大业》。入选美国《PEOPLE》杂志 “世界最美的50人”,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评为“亚洲第一美女”,并为其拍摄特辑纪录片。第二次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
2010
时尚:在“泼墨门”之后长达半年时间缺位时尚杂志,以“维纳斯重生”的强悍主题复出后,又拿下《ELLE》的收尾封面
娱乐:惊艳亮相广州亚运开幕式。身陷“泼墨门”“诈捐门”。被亚洲电影博览会授予“近十年最杰出女演员奖”。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部正式授予“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称号。亮相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2012
时尚:权威红毯网redcarpet-fashionawards年度最佳红毯美裙评选中,章子怡再次成为唯一一个亚洲女星强势入围,并且以一袭深V丝绒礼裙排名第5。在中国女星2012年出现在RCFA(国外权威时尚网站)“每周最佳穿衣榜”上的次数的统计中,章子怡以4次夺得头筹。
娱乐:电影《危险关系》。
2013
2013年形象和代言:OMEGA形象大使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VOGUE》、《时尚》、《时尚芭莎》、《ELLE》(4次)
代言价格:1200万以上/2年
商演价格:约200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6个
2014
形象和代言:欧珀莱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12月《ELLE》、9月《时尚芭莎》。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3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2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巴黎14春夏高级时装周Giorgio Armani专场秀 巴黎14秋冬高级时装周Christian Dior专场秀。 黄晓明
2009
时尚:与天梭正式签约、担任意大利品牌DIADORA澳地区代言人。作为古驰 (Gucci) 品牌首位亚洲代言人的黄晓明这次与该品牌的设计总监弗里达・贾娜妮一起登上《达人志》2009年7月号封面。
娱乐:参演电影《风声》,凭借此片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
2012
时尚:成为了首位入驻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内地男艺人。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智族GQ》年度人物2012颁奖盛典“Bazaar明星慈善夜”十周年庆典红毯。助阵2012时尚运动嘉年华
娱乐:主演电影《匹夫》、《中国合伙人》,荣获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拿下人生第一个影帝。
2013
2013年形象和代言:TISSOT瑞士天梭表、东风日产全新天籁公爵、班尼路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GQ、时尚先生Esquire
代言价格:600万/2年
商演价格:75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0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1个
2014
2014年形象和代言:TISSOT瑞士天梭表、东风日产全新天籁公爵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
《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2月《时尚先生Esquire》11月《睿士ELLE Men》4月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5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4个 陈坤
2009
时尚:代言优衣库。以“花轮头”造型登2009年5月号的《时尚芭莎BAZAAR》、烟熏妆登《嘉人》
娱乐:参演电影《建国大业》、并携电影《建国大业》《花木兰》参加第22届东京电影节。
2012
时尚:蜡像在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博柏利风尚腕表亚洲首发
娱乐:主演电影《钱学森》、《画皮2》,获得上海影评人奖最佳男主角奖。登上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首位在央视春晚独唱歌曲的内地男演员。新书《突然就走到了》出版。
2013
2013年形象和代言:优衣库、AUPRESMEN欧珀莱俊士(2012-2013)、东风标致308、OPPO N1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时尚先生》
代言价格:600万/2年
商演价格:70万/场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8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1个
2014
2014年形象和代言:优衣库、AUPRESMEN欧珀莱俊士(2012-2013)、东风标致308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GQ智族》1月、《时装男士杂志》4月
代言价格:RMB800万/2年
商演价格:RMB80万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3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暂无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巴黎2015春夏男装周Louis Vuitton专场秀 、伦敦2014秋冬男装周Burberry Prorsum专场秀 佟大为
2014
2014年形象和代言:创业商机网、男方家居、隆力奇花露水、宝岛电动车等
一线时尚杂志封面:《时尚先生Esquire》10月、《GQ智族》9月、《睿士ELLE Men》1月、《时装男士杂志》8月、《芭莎男士》12月
代言价格:RMB600万/年
商演价格:RMB90万
全年可知商业活动:1个
全年时尚杂志活动:3个
参加国际时装周活动:暂无 南都娱乐 佟大为 时尚,是演戏之外的一门必修课
南都娱乐:相比于去年,你个人觉得今年与时尚圈的交往,自己有哪些变化?
佟大为:去年受两家品牌的邀请,去了欧洲的两个时装周,巴黎男装周和米兰男装周。今年由于拍戏档期的原因,没能像去年一样赴约。明年年初我会去巴黎男装周,中间有一年没去,好像一个约会没能履行一样。
南都娱乐:在时尚领域,你是否有自己的时尚定位以及偏好?
佟大为:舒适是我最重要的标准。我觉得时尚和舒适是不冲突的,适合自己是最重要的,没必要去迎合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在看起来低调的款式里有些讲究细节的设计,这是我喜欢的。
南都娱乐:你自己对于时尚的看法是什么?
佟大为:时尚对于我,是演戏之外的一门必修课。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每个人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息息相关,了解时尚的出处对于了解所谓的流行很有好处,也能在了解时尚的过程中了解过去与传统。
南都娱乐:作为一个演员和公众人物,你在公众面前的露面都会成为一种榜样和标杆,在时尚方面也是一样,对于在时尚领域的亮相或参与,你是持主动态度还是被动态度的?
佟大为:以前我有过被动的阶段,觉得演员只需要好好演戏,不太需要接触时尚,后来越来越意识到时尚领域的亮相,能够获取资讯和接触朋友,这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何乐而不为呢?
南都娱乐:你怎样看“时尚权力”(时尚创造力)这个词,你对此有野心吗?
佟大为:“时尚权力”我觉得是一种影响力,我并没有这种企图心,但是我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在。
南都娱乐:一年又要过去了,能否总结一下今年自己的状态和心得?
佟大为:今天总体来说,就是很忙,拍了三部电影、两部电视剧,下半年又赶上好几部戏前后上映,一直在忙拍戏忙宣传,陪家人的时间也很少,这一点心里是有愧疚的。不过收获也确实很多,有突破也有学习,和吴宇森、陈可辛导演第二次合作,他们都说我比之前有进步。
主旋律商业片和类型片是主流
2010年国内17部票房过亿影片中,功夫片首当其冲占6部,其次是爱情片占4部,喜剧片3部,类型片的“三驾马车”占比卖座影片数量的80%。
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渐趋成熟,类型制胜的观点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光线影业总经理张昭对此深有感触:“对于国内电影来讲,类型是第一位的,此外,针对影片类型进行市场运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说类型是从市场端推回到产品的投资制片的核心基础。”
国内电影人对类型片的摸索在不断进步。从今年即将进入市场的“种子影片”看,历史题材影片、古装武侠片和爱情片将大出风头。有《建国大业》成功在前,今年的《建党伟业》与《》备受关注。而《让子弹飞》的票房大捷也让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底气十足。“中国正在打造有别于好莱坞的主流类型片,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蒋德富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其各自的类型电影理应各具特色。
今年,功夫、武侠类型片将“扎堆入市”:《龙门飞甲》、《关云长》、《武侠》、《鸿门宴》、《飞虎》和《太极》……目前已经有十几部此类影片计划登陆大银幕;现代题材的爱情片除了已经上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和《我们约会吧》,还有湖南电广传媒的《假装情侣》、星美集团的《魔术外传》、今典集团的《无极限》等。有业界人士指出,如果把所有的电影比做一桌美味佳肴,类型影片就是主菜。“这不是说我们不鼓励电影创新,其实对具有电影语言探索性质的艺术片,无论从剧本立项还是启动资金方面,相关机构和一些大的电影企业一直在努力。”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就表示,中影公司除了制定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外,还通过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合作,鼓励新导演进行多种艺术尝试。其他诸如今典集团、小马奔腾、新原野传媒、乐视影业等均把不少电影项目交给像傅华阳、苏照彬、李芳芳、李蔚然这些年轻导演去尝试。“这些尝试中孕育着中国电影的未来,当然未来仍需要现在去支撑,这就是类型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新原野娱乐传媒总裁裘华顺表示。
合拍的“中国力量”
据统计,2010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完成立项的中外合拍影片58部,成片过审42部。
中国继2010年7月23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电影合作拍摄协议后,最近已相继与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7个国家签署电影合作拍摄协议。根据协议,这些国家的企业与中国电影企业合作拍摄的影片将享受各自国家国产电影的待遇,不受进口片指标限制。“今后中国与境外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他们看中的是中国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群飞说。对此,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表示赞同,“但需要非常谨慎的是,也不乏一些国外企业打着合拍片的旗号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并没有太多中国元素,也没有多少中方投资,只是想规避进口配额限制,并且在票房分成方面占据优势。这也是我们在审查合拍片时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
在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中,比如中新合作协议中就具体规定了双方投资最低限额,“但资本运作是很容易的,外资也可以变为中资投入到影片当中,所以关键还是要有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和中国的价值观。”陆亮表示。对于当前的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这将是国产电影对抗美国大片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国产电影进一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陆亮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只有好莱坞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而与我国合作较多的欧洲国家只是电影文化大国,并非电影商业大国。“他们与我国的合作大多为艺术层面的交流,很多都是投资规模比较小的艺术影片。”但陆亮也指出,“动画电影合作项目的商业性比较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制作人才缺乏,需要利用国外技术。而且动画片的国别性更弱,更容易融合多国元素,占领各国市场。”
今年刚刚上映的首部手绘3D动画片《熊猫总动员》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该片投资总额达3.5亿元,国内票房刚过4000万元,但“我们通过与来自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美国等企业的合作,既保证了影片的制作资金和制作水准,又很好地化解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其实我们作为出品方之一,分担的资金投入并不多”。该片总制片人、中国主要出品方北京亿商传媒投资公司总裁陈晓翔向记者透露。
2010年的中美合拍的《功夫梦》在全球创造了超过3.5亿美元的票房,但这与中国的出品方却没有太大关系。中国企业仅有国内发行权,而无法参与其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票房收益分成,这并不符合国内电影企业积极参与合拍项目的初衷。但中国电影企业在合拍中的不利地位正在改观,“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主导合拍项目的重要性,而且在中外合拍影片中,逐步向着由中方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发展。”记者了解到,浙江横店集团为谋求《寻龙夺宝》的主控权,不惜与澳大利亚的企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谈判,并曾在一天之内追加了几百万美元的资金投入,把股份增至54%,“成为主控方后,我们可以参与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分成,而且永久拥有影片版权,这也是今后横店集团对国外企业合作的前提。”横店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刘志江告诉记者。
陈晓翔透露,北京亿商传媒接下来运作《封神天下》、《肖申克的遗嘱》和《圣诞老人》等合拍项目时,均将加大对项目的掌控力度。上影集团的《传奇》、中影集团今年备受关注的大项目《飞虎》、《太极》等,均牢牢掌控着主导权。
金融势力继续崛起
在年初《熊猫总动员》的首映庆典晚宴现场,出品方专门安排了一个来自金融业的嘉宾桌。“我们很想介入电影项目的投资,但一方面对电影业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的陈志华在现场告诉记者,他们这次集体出席,是“先来了解学习,认识一些电影界的朋友。”他透露说,民生银行已经成立了专门对口文化产业的信贷组, “电影项目将成为我们未来的主攻对象”。
与民生银行一样,来自进出口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也很有兴趣介入电影界,“关键是不知道就有哪些电影项目在招商引资,等我们听说一般都是在开机后,这时候基本上资金都已经落实了。”随着国家层面不断鼓励金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投资,再加之原来吸引大量金融资本的房地产市场前景扑朔迷离,银行更看重这个“年票房增长率超过60%的新兴产业”,而且很多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部门,“铁定进入电影业”。只是电影界与金融界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双方隔墙对话,“太难琢磨”。
“现在银行与电影企业的合作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专业的项目评估机构或者企业对电影项目做出科学评估。二是没有专业的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介入担保。再者国内的版权环境,特别是对像电影这样的创意产业来说,还很难让银行放心,在面对电影企业时,银行看不到电影企业的实物和财务抵押,很难做出放贷决定。”陈晓翔道出银行与电影企业合作的诸多顾虑。
但这并不能阻挡金融资本进军电影业的决心。2010年4月9日,就在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第二天,北京银行与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签署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内为以首都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意向性专项授信额度100亿元。而在今年1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则向横店集团授信100亿元,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永安表示,其中的大部分将用于横店的影视业务,特别是电影制作和影院投建。
自2005年我们电影业明确提出产业化的概念至今,国内电影业的投融资体系已经得到大幅改观。影视企业上市融资、跨界合作、植入广告营销等全面开花。2011年,银行与电影的联姻将会越来越多,并有望成为电影的“大东家”。
好莱坞冲击有多大
今年3月19日,中国将履行WTO裁决,对此业内人士显得相当“淡定”。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说,“2010年11月,《哈利波特7》、《生化危机4》、《危情时速》和《猫头鹰:守望者传奇》四部进口影片10天之内举办集体婚礼一样地上映, 当月的票房却成为全年票房最低的一个月。今年初上映的《纳尼亚传奇3》和《创:战纪》甚至还不敌我们的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然,面对好莱坞的冲击,最本质的还是要提升国产电影的品质。“像《集结号》、《十月围城》和《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国产大片,能够将高超的电影艺术与正面思想导向相结合,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表示。尹鸿对此也持积极态度:“其实目前的国产电影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反而能够提升国产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品质。此外,中外合拍电影可以使中国电影比较早地进入世界市场体系,竞争起来也会具有优势。”
发行软肋亟待改善
发行一向被业界看做整个电影产业的“腰”――一头连着600多个制片公司,一头连着2000多座影院。但国内发行公司数量太少,实力又过于悬殊的弊病使电影业的“腰身”异常脆弱。2010年,国内影院上映260多部国产影片,其中仅中影公司就参与发行130多部,占比市场份额近70%;华夏公司参与发行近百部,占比市场份额的20%以上;其他诸如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上海东方、光线影业、小马奔腾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发行公司则分走不足25%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与中影、华夏等联和发行的影片)。两大梯队之间的实力显然不再一个层面上,很难谈得上良性竞争。
尽管国内电影业的市场化肇始于打破原来“大一统”的发行模式,但在上游制片和下游终端均步入较为市场化的阶段之始,发行的局面仍没有太大改观。加上60多部进口影片,每年的300多部影片均通过上述几个发行公司,特别是中影和华夏进入市场,两大发行巨头平均两三天就要发行一部影片,不要说研判市场和创新发行思路,仅常规的拷贝供应就让其疲于应付。如今的电影,投资额度越来越大,制作周期也越来越长,但短短几天就匆匆投放市场,这种粗放式经营让众多电影成为“一日游”影片,票房潜力难以释放。
在资本更多地涌向制片和放映两端时,发行的“细腰”越发显得脆弱。虽然不少实力院线公司和电影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发行业务,但专业发行人员的缺失并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按照当前电影制作数量和影院的增量速度,2011年发行的软肋将更加凸显。2010年,湖南电广涉足发行业务,投资数百万的《密室之不可告人》博得2500万元票房,一举成名。今年该公司将发行近10部影片,其中有多个自投项目。还有广东省电影公司旗下的华天下、今典集团旗下的今典影业、星美集团的影业公司、大地集团旗下的影业公司等纷纷试水发行业务。快速发展的电影业亟待这些新兴的发行过公司快速成长。
终端市场急剧扩大
去年平均每月新增30多座影院,其中12月底新增的影院达到80多座。2011年1月份,新增影院更是超过90座。
终端投建的热度几近失控。不少影院投资商向记者表示,影院投资过热已经开始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部分城市的影院密度严重超标、影院用地租金不断被推高等,“甚至有些物业提出要参与影院买品部收入的分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当前影院的利润率已经大大降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设立影院投建的门槛,比如严格审批手续,合力规划区域内影院数量等”。
按照当前增速,到年底,国内银幕数量将超过7000块,甚至冲至8000块。
电影陷入“用人荒”
终端市场的扩大需要产业各环节同步跟进。但现实是,影院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发行环节已成瓶颈。而在制作上游,导演、演员、摄影等各类工种全面陷入“用人荒”。去年国内立项的电影项目超过1000个,但仅有一半项目完成拍摄。而完成拍摄的影片中,只有50%进入了主流市场。今年的各项数据将有增无减。不少电影项目因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和拍摄团队而无法启动,一些拍摄完成的影片在上映前夕的宣传活动中则得不到演员的配合,“所有的演员都说自己在片场拍戏,根本抽不出时间出席会,原来约定的出席多少场宣传活动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出品方也不敢轻易按合同惩罚,毕竟现在明星就这么多,得罪不起。”有制片公司老总向记者抱怨。
分级和规范再成焦点
刚刚过去的贺岁档里,《让子弹飞》里“开膛破肚”的血腥镜头让不少观众直斥该片“少儿不宜”。 “由于没有分级制,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电影时只好向工作人员咨询影片是否适合儿童观看。这也是影院经营者经常碰到的难题之一。”吴鹤沪据此指出,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到了细分的时候,“我们的银幕基数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不同的观众群会寻求适合自己的不同影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