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试题

分析化学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析化学试题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化学实验题全国卷Ⅰ广东卷分析启示

2007年高考是新课改之后首批进入课改区的省市进行的第一次高考,除上海、江苏单独命题外,还有山东、海南、广东和宁夏首次尝试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07年共有七份不同的高考试卷。对于化学科目来说,江苏、广东、上海实行单科试卷,其余各份试卷都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组卷,化学作为其中一个学科,占据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为了跟上课改的步伐,亦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选取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高考化学实验题作为分析对象。

化学实验整体上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②物质的制取、分离、提纯及鉴别;③综合实验的设计与评价。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命题也都围绕着这三大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可作为单独命题的素材,同时也可综合考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这也正是化学实验题区别于其他类型题目的特点所在。因此分析化学实验题可以有效地捕捉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走向。我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对2007至2009年实验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试题统计分析

1.全国卷Ⅰ统计分析。

由上述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全国卷Ⅰ自2007至2009年的命题涵盖了化学实验考核的三大部分。就其所占比重而言,化学实验题占据了整张试卷大题的半壁江山,三年来分值都在30分上下。在考查内容方面包括了物质的鉴别、制取,2009年增加了电化学实验。考查内容和题目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即在考查物质的鉴别时,主要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来考核,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物质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又测试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其中也不乏有化学计算和离子方程式的考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道简单的实验题本身就是化学学科的综合测试题。既有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核,又有对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全面考查,其突出特点是考查方式以主客观题目类型相结合。

2.广东卷统计分析。

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广东卷单科命题时也同样把化学实验的考核放在重要方面,每年出题数目在三到四道,也呈现出分数逐年递增的现象。考查方向也主要围绕化学实验的四大方面进行,并且在围绕考试要求的前提下,加大了实验探究部分的比重,题目的出题类型也多是围绕实验设计题为圆心展开的。其中实验题的出题角度新颖、丰富,有的题目是从工业生产、社会热点的角度引出题目;有的题目则是从学生的困惑点着手逐步进行探究,层层深入,重在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考核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尤其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意识,转变化学实验考核的误区。化学实验的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非只是把书本上的实验结论照搬答题纸上那么简单。总体上来说,广东卷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以合理的方式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也是其他省市值得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其特点就是突出探究。

二、试题特点分析

1.联系社会热点、关注工业生产实际。

化学是一门与科技、生活、生产、社会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体现了化学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关注社会热点、崇尚科学、服务大众的宗旨。尤其是广东卷,在实验试题的出题背景上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抓住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

2.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和以往的高考实验题相比较而言,近年来全国卷Ⅰ和广东卷题目中,所给信息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以直观、醒目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命题走向的一大改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不再需要从文字中搜索数字,而是由图表里找寻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这也是补充学生课外知识的一个台阶。另外,正确地读取和筛选图表中的有效信息也是对高中生学习化学实验的能力要求之一。

3.突出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

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化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化学实验是评价探究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广东卷以学生熟悉的却有困惑的现象或知识点为起点,以探究为核心命制实验题,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对探究式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三、教学启示

1.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课程改革后的实验题较以往的试题而言,更多地考查了学生实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往常课堂教授实验时只顾灌输学生实验结论的行为,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获得实验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记忆才会更深刻。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学习习惯,那种死记硬背实验现象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高考模式。如果学生还是一味坚持传统的学习习惯,在高考实验考核中会因此丢掉大部分分数,因为很多题目只有亲自做过实验的学生才会了解它的出题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这既能使学生有信心应对高考,又是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所在。

2.适时举办科学探究活动。

以广东卷为例,其化学实验题每年都有学生探究题,出题背景大多来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和疑问为目标,要求学生自己给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这样的题目也是以后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类型,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之余收集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并组成探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引下,先由教师给出实验探究的程序和方法步骤,待学生掌握具体的程序后,可交由小组长负责,教师只需听取学生汇报探究报告便可了解学生的成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体会、认识、应用实验学习策略,同时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

四、结语

无论全国卷还是广东卷,在实验试题的考核上都遵守注重实验基本知识的考查、重视对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由以上的分析也可看出对实验数据和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是近年来实验考核的重点。从上面的统计分析可知,两份试卷都在以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为主线索进行考核。对比以前的试题,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比例,增加了主观表达的比重,逐步从对实验基本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查转向实验能力的考查。出题背景也由单一的化学语言上升到了以生活、工业生产、实验探究等词为情境的综合实验题。因此,即便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分析、归纳其优点,便能有效地提高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命题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王后雄.试论高考化学试题的取材.化学教学,2004,(1-2).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4]南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分析化学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40-02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简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的教室完成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教学,具体需要“双师型”教师,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训功能的多媒体教室,以及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性强,能够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熟悉相关技能,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满堂灌、填鸭式”向“技能型、实用型”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讲授、黑板”向“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在分析化学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经过笔者对分析化学专业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状态欠佳。调查数据显示,78%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满意,表现在部分知识点过多、过难、过偏,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习状态。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课程设置中理论多于实践,违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分析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具有实践意识,但缺乏专业理论。目前,此专业采用理论与实操分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得到最佳的激发,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老师的传授,粗略模仿,学生学到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突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开发分析化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势在必行。

(一)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应服从课程结构、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准确体现教学计划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师要从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适应生产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实践部分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立足实践技能培养。

(二)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从市场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合地区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课程教材,形成专业的特色教材,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尤其是凸显行业企业生产中的主流技术。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改变“书本一黑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面向市场,贴近行业,注重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材的开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的实施,以此为主线设计教学的组织结构和内容要求。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锻炼、培养分析化学专业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的组织更强调以职业能力、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重点。

(三)制定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本课程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理论教学占40%,实验实训教学占50%,综合素质占10%。

1.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成绩占40%,期中成绩占20%,平时占4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

2.实验、实训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实习考核占30%,不但使学生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

3.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现场打分。

4.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打分。

5.综合素质部分主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互助、职业道德、平时表现等。

(四)配备教学资源

分析化学一体化实训室需要配有电子白板、音箱、投影仪、电脑(可以连接互联网),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还具备电子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碱式滴定管、实验药品若干等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资源。

(五)更新教学模式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在教室上理论课,然后到实验室上操作课。该模式的弊端是,在操作课中学生容易遗忘实验原理和计算公式,理论不能指导实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能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次理论课安排2个课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合理支配课堂时间,首先通过设置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先操作,然后讲解操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要领,学生再次实践,从而理解理论知识和提升操作技能。

(六)实践案例

1.滴定管及其使用。学生结合资料及视频,自学什么是滴定管及如何操作滴定管。教师通过播放滴定管在生产实际的应用及如何操作滴定管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了解学生遇到哪些困难,对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的操作进行及时纠正。

2.讲授新知。针对出现的问题讲授相应的知识点及操作要领:滴定管是用于滴定分析,具有精确容积刻度、下端具有活塞或嵌有玻璃珠和橡胶管的管状玻璃器具。滴定管分为酸式和碱式两种。酸式滴定管用来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但不适用于装碱性溶液,因为玻璃磨塞易受碱腐蚀以至不能转动。碱性滴定管用来装碱性溶液或无氧化性溶液,凡是腐蚀橡皮管的物质都不能盛装。

滴定管的准备和使用:

(1)滴定管查漏。碱式滴定管漏水,需更换玻璃球或橡皮管。而酸式滴定管若有漏水或旋塞转动不灵活时,则需取下活塞,用小布卷擦干净活塞槽;活塞除小孔外,两端涂好凡士林,平行插入活塞槽内,向一个方向转动,直至凡士林均匀。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是配套磨制的,因此最后用小橡皮圈套住活塞,将其固定在活塞槽内,以防止活塞脱落破碎。

(2)滴定管洗涤。

(3)滴定管装液。关闭活塞,往滴定管中加入少量待装溶液,使之放平再旋转几周,使内部玻壁均与之接触,再将润洗液放掉,此操作重复三遍。将溶液直接从试剂瓶移入滴定管中,到刻度“0”上。右手拿住滴定管上端,使管身倾斜约30。,左手开启旋塞或挤压玻璃球,驱逐出滴定管下端的气泡。再将溶液加至“0”刻度以上,调整液面至“0”刻度,1-2分钟后,记录初读数。

(4)滴定管滴定。将滴定管垂直夹在滴定管架上,如果滴定台不呈白色,应放一张白纸做背景,以便观察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在滴定的过程中,右手持锥形瓶颈部往同一方向呈圆周运动摇动锥形瓶,以使溶液混合均匀。

酸式滴定管操作,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向手心弯曲,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转动旋塞,但不要往外拉松活塞,以免导致漏液现象。

碱式滴定管操作,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夹握住出口管,拇指与食指挤压玻璃珠外面的胶皮管,使溶液从玻璃珠旁空隙处流出。

滴定时,溶液加入可以采用逐滴连续加入、一滴一滴加入和半滴加入三种方法。临近终点采用半滴加入,使滴液悬而未落,用锥形瓶内壁接触液滴,然后用洗瓶吹洗进试液中,为使试液与滴定剂混合均匀,反应及时进行完全,同时不断摇动或搅拌试液。

(5)滴定读数。读数时,手拿着滴定管上端,使其垂直,读无色或浅色溶液时,眼睛视线应与溶液弯月面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但遇溶液颜色太深,不能观察下缘时,可以读液面两侧最高点,“初读”与“终读”应用同一标准。读白背蓝线滴定管时,应取直线上两尖端相交点的位置读数。对分度值为0.1mL的常量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即估计到0.01mL。

老师展示滴定管操作动作图片,请学生判断其操作是否规范。照片分别展示正确的和错误的容量瓶操作动作,强调规范使用滴定管的要求。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对比说出哪些操作是规范的,哪些操作是违规的。

3.再次实践。学生按照滴定管使用的程序,规范操作,再次完成任务。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已经会操作的小组完成新任务――已知浓度的酸配制未知浓度的碱;操作不正确或者是未完成的小组继续完成任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再次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课后思考。滴定管、移液管在使用前为什么要用待装液润洗2-3次?用于滴定的锥形瓶是否需要干燥?是否要用待装液荡洗?为什么?

5.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与实践。

三、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成果

(一)学生提高了考试成绩

在2008级、2009级学生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后,各班考试成绩有明显的上升,一体化教学效果明显。

(二)提高了考证通过率

化学分析工考证通过率95%、污水化验监测工的通过率85%,学生大幅度提高了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

(三)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开展“一体化”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2009级30名学生的调查,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70%,较有兴趣的占20%,没有兴趣的占10%。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了社会满意度

首批参与课程改革的2008级学生已参加工作,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总之,在中职分析化学课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3篇

一、2013年柳州中考化学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二、2013年柳州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试题注重对初中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察

从横向来看,试题内容包含《2013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说明》5大模块;从纵向来看,试题内容又覆盖了教科书《人教版》的每一个单元。试题重点考察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子的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和名称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烧的条件、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常见的酸碱盐、人体所需6大营养物质、原子个数比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等核心知识,很好地地体现了对初中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察,且基础性强、难度低。

据柳州晚报报道,2013年1月18日,一辆载有约30吨硝酸的罐车在某厂道路发生侧翻,硝酸泄漏,散发出黄色烟雾,流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泄漏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

(1)由题给信息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之一是,它泄漏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说明硝酸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2)硝酸见光分解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成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实验室保存硝酸应密封、,放在低温阴凉处。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消除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对泄漏的酸必须处理。经济上合理、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处理方法是。

此题是以柳州新闻报道硝酸泄漏事件为载体,根据题目已给信息答题。考点依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酸和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酸性土壤的中和。将新闻素材引入中考试题,能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应用化学知识、技能方法来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试题注重对教材实验内容的考查

试题立足于教材。近年来,柳州化学中考实验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包括原理、反应方程式、仪器链接、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检验、气体验满。以教材实验为蓝本出中考试题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抓住基础、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明白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实验过程】

实验小组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水煤气中的CO2、H2O已被充分吸收):实验中,发现黑色氧化铜变红,且,证明水煤气含有H2;还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水煤气中含有另一可燃气体为。

【实验反思】

根据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实验应保证安全,防止中毒。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

【实验拓展】

(1)实验后,乙同学认为欲检验所用的NaOH否完全消耗,可向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若没有气体产生,则溶液中的NaOH还有剩余。但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同学通过本次实验,结合查阅的资料发现,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鉴别稀盐酸和碳酸钠两种无色溶液。正确的鉴别方案及结论是______________。

此题以初中生熟悉的水煤气为背景展开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给出相关信息,再利用题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拓展】的问题(1)和(2),信息(2)是高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根据碳酸钠与过量和不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差异来鉴别碳酸钠和盐酸。这种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渗透着高中化学知识点的中考题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一科学探究能力要素。此题考查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三、对教学的启示

总体来说,2013年柳州中考化学试题符合《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说明》的要求,试题既考查基础、重点知识,又侧重考查读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关注其显性特色时,还应分析渗透其中的教学理念,引发对教学的一些启示。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纵观近几年柳州中考化学试题,基础知识是根本,学科主干知识是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中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对课本原有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坚决贯彻基础知识过关的原则。

2.重视实验,提高素养

实验题和与课本实验紧密相关的题目,在近两年的化学试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难度不大。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验试题中第一部分所考的都是中学化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原理,最常见的仪器和实验装置。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中要对常见仪器(如试管、长颈漏斗、量筒、滴管等)的用途、使用方法了如指掌,对药品的取用、物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等基本操作能熟练掌握,对教材实验能准确掌握和深刻理解。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基础;理实一体化;学生主体“理实一体化”

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强调“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总结实践经验。“理实一体化”体现了中专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此,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主要举措,实现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中专学生喜欢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教师可多设计一些活动,以玩带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企业的营销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现代营销观念的优越性,笔者布置了模拟销售实训: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扮演销售人员,第五个小组扮演顾客。四个销售小组分别抽取不同的营销观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然后指导他们通过书本理解相关营销观念的概念,并讨论如何模拟经营,才能体现出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营销观念。经过一轮的销售,学生基本上能体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优越性。这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融入有趣的动手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二、注重搭建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步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在传统的教室里,我们难以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进行练习。为了给学生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州市商贸学校除了一年一度的技能节外,还于2011—2013年举办了三届“精彩营销”商贸购物节,营造真实的营销环境,为学生搭建了营销的实战平台。学生通过购物节这个平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到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通过熟悉店铺运营,对市场营销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

现在的中职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中则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结构落实。结合中专学生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学习毅力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将市场营销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下一个小任务。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其一,要将大任务细化成若干小任务。如在分析常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时,笔者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购买行为类型,做出相应的接待活动。所以,笔者把这个大任务细化成了“调查分析餐饮企业特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和“角色扮演”,即接待顾客。其二,由易到难。市场营销基础的任务是从简单任务做起,如上述两个小任务,第一个任务注重分析,第二个任务注重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接待行为,对营销实践技能及沟通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四、注重完善考核评价系统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操环节。而传统考核制度过于注重理论考试,难以反映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利于反映学生能否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容易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难以锻炼富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应同时把个人态度也作为考核指标,即把课堂实训任务、作业、考勤、课堂问答等作为形成性评价,占考试评价的60%,若学生平时不认真,单靠40%的期末考核的终结性评价就很难过关。只有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核才能提供科学准确的反馈信息。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专业实训更接近企业需求,最终提高学生的直接上岗率。

参考文献:

[1]何惠贞,陈秋萍,马斌.市场营销基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玉琳.对一堂“理实一体化教学”研讨课的剖析[J].现代阅读,2011(7):39.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5篇

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合适的实际问题的提出会使得事半功倍.不恰当的问题只能是哗众取宠甚至导致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出一个合适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是一句俗语、一个小试验、一种自然现象、一则新闻报道,也可以是一个日常生活常识、一件小事引发的疑问或一个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提出应讲究真实性、艺术性、趣味性,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打动,循着教师的问题而思考,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欲望.那么这样的问题从哪里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本身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堂设计也要变化.真实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得到:

1.社会———关注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广告以及工业生产

当今世界上许多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问题都涉及化学,与化学有关的新闻焦点问题比较多.讲授化学必修1和必修2以及选修5(苏教版)时,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以新闻材料或者工业生产为知识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其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比如,在讲乙醇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我们都是以“酒文化”来引入新课,但是因为过于熟悉而缺乏新鲜感,于是就又另外引用了一段儿童因不慎饮酒导致中毒的视频,立刻就引起了关注.

2.生活———用相机拍下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画面

化学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化学教育资源,一旦将它们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1]这类资源可以用相机进行记录.比如2008年去鸟巢看奥运会,发现那里的盒饭有点奇特,拉一根小绳,盒饭下边的夹层就开始产生大量热,保证进食的是热的饭菜.于是,笔者立刻用相机保留有关资料,并应用在化学反应和能量的教学中.照片资料的积累,给及时打开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了极大方便.再如,讲胶体时给学生展示在森林里面拍下的丁达尔现象图片,讲环境污染时展示滇池中严重污染的水华图片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化学.如果教师有了时刻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这种习惯,不但能够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化学史———积累化学史实、人文资料等[2]

现行的中学化学教学都比较重视化学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有很多都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单独作为“拓展视野”放在教材中,如果教师不提及,有的学生甚至会忽略.然而化学史不应该被这么忽视.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曾提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因此在能够以化学史为问题情境的时候,笔者都尽量选择以“以史为镜”.比如在讲苯的时候,以“苯的发现视频”设计问题情境“法拉第是怎么认识到他在试验中得到的物质是苯的?”,从而引入对苯的结构的探索和对苯的性质的了解.

二、构建实际问题的线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