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讲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上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这种美德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为了这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了这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立志报效祖国,争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同学们还记得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吗?他在少年时,由于他的数学特别棒,父亲说要给他找个老师,他觉得一定会给他找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结果父亲给他找了个国学老师。这位国学老师给他讲了一个暑假,使他眼界大开。后来他多次回忆,说那一个暑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的熏陶,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
关键词:承德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生存智慧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让他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的人格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责任。
河北省承德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旅游胜地,现有五所高校,包括承德医学院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两所本科院校,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和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三所专科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五所院校因为学校办学特色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承德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覆盖面较窄
在承德五所高校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史哲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课,其他专业学生可选择相关的全校范围开设的一些通识类课程,如“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唐诗宋词十五讲”等。但是其他四所院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相关通识课程有上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的限制,有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除了设置相关课程之外,各院校也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但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内容零散。由此看来,承德地区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从开设范围和力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从承德各所高校已经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来看,各门课程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对讲授内容、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但是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因此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易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起来,也难以开发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潜力。
(三)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
除了文史哲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隔阂,理工科学生由于系统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的机会有限,因此传统文化的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即使学校有相关通识类课程,但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抱着可学可不学、期末凑学分的态度,个人学习取向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对学习传统文化认知匮乏。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讲授内容、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但是对于多途径、大量接受信息而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思维不能得到充分调动,难以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起来,也难以开发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潜力。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方法,探索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参与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会加深,有助于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也培养了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模式
1.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讲座应由学校或系部统筹安排,在开展讲座时应注意避免现在没有统一规划、内容零散的情况。学校或教学系部可以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规划,比如在一个学期之内计划开展与先秦诸子相关的讲座,可以有计划地邀请研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专家分别进行讲座。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
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1)建立校内课程网站。学校请相关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可以采用传统视频,也可以根据需要录制微课视频,然后分门别类放在网站上供学生课下观看学习。通识类课程有上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的限制,有时候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而课程视频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观看视频,而且可以反复观看,有不理解的地方在线向老师提问,师生之间可以在线互动交流。
(2)相关课程网站可以对其他院校学生开放,建立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可以弥补有的院校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不足。
(3)建立校内微信平台。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已经普及,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微信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必备联系工具。通过建立校内微信平台,定期向学生发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使学生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承德本地历史文化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本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构成了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主体,形成了避暑山庄文化。避暑山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中国宗教艺术之大成,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承德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了解相关各个领域。如,组织学生到中国三大孔庙之一的热河文庙(今承德文庙)探寻儒家文化,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避暑山庄考察“南秀北雄”的建筑艺术。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触摸活生生的传统文化,比课堂教学等间接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比如,以传统节日为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反映了我们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各大院校可以各个传统节日为契机,介绍各大节日的由来、习俗、传说和相关的文学作品,举办有关的校园活动。
承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大高校还要注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承德本地少数民族以满族、蒙古族、回族居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火日、燃灯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麦德尔节,满族的走百病、虫王节等等。
总的来看,承德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校内改革、院校协作、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和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宗霖.致思趋向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3]赵娜,李宗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呼和浩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金田,2014(04).
项目来源:2015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人格品质,而如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逐渐淡化。要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分析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非常有必要。
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1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国家虽然不断出台政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现如今有人觉得国学经典生涩难懂学不进去,更有甚者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毫无意义,逐渐形成了一股家长不重要、老师不认真、学生总轻视的不正之风。传统文化经典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经典,其价值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正道出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被一些人忽视了。
1.2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授能力分析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股文人之气,可是现如今某些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国学经典的教授变成照本宣科。甚至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和教授能力的差距导致传统文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难以渗透,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无法体现。
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2.1课堂教学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通透的了解,才可以在教授过程中运用自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设备,课件的制作必不可少。只有图文并茂才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典集。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在语文课堂中插入一些国学讲座,例如百家讲坛等。尤其在传统文化著作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朗诵要延续,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只有通过朗诵才能够体会到,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传统文化,让文化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2.2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教师需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模仿,并且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多体会,多写一些自我体会,从而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影响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墨客的故居参观,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味故居主人留下的书籍和文稿,感悟内涵,从而塑造品质,陶冶情操。课外实践的方法在于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宽领域地感悟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组织与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区别于课外实践,它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和投入,这样的教育活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传统文化诗会、讲座、交流会等,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诗会的组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词,这样就能够培养文化创作能力。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的思想,这样的讲座和活动能够启发人,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甚至形成思想,值得组织和推广。
2.4自主研读及品析
文化经典特别多,课本上选择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让这些经典发挥作用,学生就需要自主研读及品析,例如《东周列国传》、《史记》等。自主研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尝试,因为有的典集生涩难懂,要读懂这些就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部分解读,但是需要把握度,因为毕竟是自主研读,只要点开难点就足够了。学生通过自主研读能够提高古文化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真正理解经典内涵,深厚自身文化底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渗透经典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结语
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高中语文教育只有融入传统文化这个重要因子才能更有价值。学习传统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学习经典、品悟经典,从中提炼出培养素质的东西,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把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传承;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把传统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最瑰丽的一笔财富,语文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把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宣传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使有些传统文化渐渐消逝,有些传统文化蒙上了现代商业的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并且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是由于平时学业重,备受高考压力,我们的高中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其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传统文化,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比如讲四大名著时,可以采取课堂演绎、视频观看等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助于学生平时积累和应付高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这些在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涉及。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依照高考考试大纲,讲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传统文化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并延伸到课外学习,加强知识积累和沉淀,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老师一般都是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着重强调对考试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技巧,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文化兴国战略的开展,要让全民树立传统文化传承观念,更不用说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老师在授课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1.对诗词歌赋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歌赋。以往对诗词歌赋的学习,只是强调背诵和解题方法,而没有真正弄清诗词里的内涵。其实,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了孔子对做人做事的态度。总之,诗词歌赋中会涉及到民俗、饮食、价值观、爱情观等很多传统文化。在学习时,不光要知道作者和写作背景,更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学以致用。
2.对经典名著的研究
经典名著不光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红楼梦》,以远古神话拉开序幕,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其语言优美,对每一出场人物的描绘都不相同,且充满诗意,如对凤姐的出场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是心灵鸡汤。通过对很多经典名著的研读,可以积累学生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修养。
(三)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行的。因此,要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要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比如进行茶文化讲座,对茶的历史、品种、相关故事、品茶等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了解茶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
2.定期举办文艺沙龙活动。学校和老师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成立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要办文学杂志,鼓励学生自己写诗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展示自己的特长。
3.开展课外阅读日。课堂时间有限,且学习内容受限。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青少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林于珍.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J].教学艺术,2013(4)
绕过玄关,一层是出售书籍、花道工具的空间和小茶室,走过“易履处”,也就是更衣室,走上石阶,迎面是最主要的空间,可以容纳 30人在其中听讲座、上课、听音乐会,左右各有一个小茶室,有很强的私密性。
这个地方,叫良友剧场。
这里奉行最古老的传统文化,用最纯粹的、属于中国人的方式起、立、坐、卧,进行完全公益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茶文化讲座、香道讲座、古琴音乐会、花道课程……在最热闹的东四,可以在这样一个地方,重新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休闲方式。
着装
因为良友剧场的很多空间没有桌椅,都是直接坐在地上,有蒲团可以垫着,去的时候最好穿着宽松、轻便的衣服,盘腿而坐也不觉得累。楼下的“易履处”可以存放外套、包和鞋,楼上很干净,地板也不凉,所以也可以脱掉鞋子,让身体更加放松。
惠量小院
东城区安定门内,五道营胡同里有个惠量小院,这里也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茶会、茶染、古琴等等。惠量小院本身是个喝茶的地方,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茶室,适合谈事、聊天或者单纯地品茶。在周末,这里会举办很多与茶有关的活动,比如有茶染学习会、系列茶讲座等。
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