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老舍的资料

关于老舍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老舍的资料

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第1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块“宝地”就是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黄河,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泉水丰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气候特点,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这儿生活了四年,对济南的秀美风光钟爱有加,也特别享受在这里的生活。“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说。《济南的冬天》等系列散文就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创作而成的。

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济南是如梦如幻的,澄澈空灵有如处子;秀丽恬静有如韵致款款的古装仕女;温情脉脉有如慈爱体贴的母亲。然而当我们静静地读完老舍先生的《老舍自传》和《济南的马车》等一系列文章,会发现真实的济南呈现在老舍先生眼前的一切却并不是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中描写的那般完美,相反是有其“败陋”的一面的。济南的环境是这样的:“大路上灰尘飞扬,小巷里污秽杂乱,虽然天色是那么清明,泉水是那么方便,可是到处老使人憋得慌。”关于秩序:“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那么,是什么深深地迷醉了老舍先生,而使济南的景物给他这样妙不可言的美感呢?结合《一些印象》和《老舍自传》等资料,我们理解了老舍先生的两种情结,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济南的冬天》中的美轮美奂的景物。

一、乱世文人对恬淡生活的追求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提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显出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凸显了这个“理想境界”的舒适宁静。老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的确,不管是一种文人气质使然,还是半世颠沛后对安全感地追求,他内心深处都有了这样一种对安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来到济南,济南秀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老舍先生,与童年时代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的只身一人漂泊相比,他个人生活上也是趋于稳定安乐,而且这个阶段不管是任教,还是创作都进入一个成熟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特别是创作获得了大丰收,有小说《大明湖》《猫城记》和散文《一些印象》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所以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物更多地呈现一种静谧之美,是那样的安然、宁静。

二、爱国深情晕染美景

济南自然景色的美丽掩不掉人为的“败陋”。对现实的不满,对当局的失望,必使这位经过了“五四”洗礼的进步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在两年后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忆》一文,这是以杂文的形式直接抒发要唤醒世人的写作目的。老舍在1944年开始创作的史诗式的巨著《四世同堂》,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国深情记叙了北平沦陷后,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百姓的不安、惶惑,更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

同样是为了唤醒这种忘却的记忆,出于一片爱国之情,而老舍先生在散文《济南的冬天》中却用了另一种方式:把济南的美描摹出来,告诉国人: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要去热爱她,保护她。于是先生把自己眼中济南的秀丽娇媚用生花的妙笔表现出来,甚至把济南人格化,把她写得娇美可爱,颇通人性。用“不忍得”把水写得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绿意。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此充满灵性,可谓山含情、水含笑。老舍以“理想的境界”“宝地”对济南的山水极尽赞美,甚至对笔下的济南景物是那么怜爱,甚至请求老天对娇秀的济南给予呵护,“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溢于言表。是呀,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的母亲,一草一木总关情啊!那么娇美柔弱谁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拼尽一己之力去呵护,使之不受蹂躏。那么情意相通这样带泪的微笑将使多少壮士扼腕叹息,立志奋起一搏啊。作者把济南的冬天描摹得美轮美奂,突出她与我们的情意相通,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忘却的记忆”呀。

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实施建议

《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2020年4月,该书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因此,以《骆驼祥子》为例研究整本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走进整本书阅读:老舍与《骆驼祥子》

老舍为何写《骆驼祥子》?老舍自幼就生活在北京的小杨家胡同里,在此见证了勤劳朴实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的时代场景,目睹了城市的平民百姓在社会现实的残酷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老舍笔下,“祥子”就是普普通通的众多北平车夫中的一个。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道,在与朋友闲谈时,聊到北平车夫三起三落的买车故事,其中一个车夫虽被军队俘获,但却因祸得福,牵回三匹骆驼,而这就是老舍写这本书的源泉。[1]老舍从小扎根在社会底层,他对车夫的艰辛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骆驼祥子》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人物命运才显得真实动人。老舍怎样写《骆驼祥子》?因老舍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感同身受,他将祥子放在了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尽力用平民的视角去叙说祥子的故事。他在撰写《骆驼祥子》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同情,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军阀统治下的社会病态,进而唤醒更多无知的人们。在关于如何诉说“祥子”的人生命运上,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到:首先确定小说的中心,他向齐铁恨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性,之后便确定应该以车夫为主,骆驼为陪衬;其次从朋友那里得知了骆驼和祥子的关系,故祥子便冠有了“骆驼”的称号;接着确定了小说人物的基本形象特征。在撰写《骆驼祥子》时,老舍考虑到了所有与祥子相关的出身、性格、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最终完成了《骆驼祥子》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骆驼祥子》中包含各式人物,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上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层的为人与处世方式。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谈及,这是他第一次以车夫的视角来描写北平的生活,也是最满意的一次[2]。《骆驼祥子》语言新鲜活泼,借用些许北平口语,充分实现了语言艺术与深刻思想的完美结合,奠定了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骆驼祥子》的阅读价值是深远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掌握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具体知识点,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是阅读的教学目标。课标对第四学段的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骆驼祥子》是一部约26万字的长篇小说,一方面满足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的思考。在学情方面,七年级学生刚完成小升初的学习阶段转变,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仍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因学生们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他们在理解《骆驼祥子》描述的种种社会现象时存在较大难度。《骆驼祥子》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部分。该单元所选取课文讲述着“小人物”光辉品格的故事,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重熟读精思,感受文章的意蕴[4]。基于此,笔者将《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第一,通读全文,感受《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学习老舍的写作表达技巧;第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分析祥子人生命运的变化过程,体会祥子的人物形象;第三,联系生活实际,总结《骆驼祥子》于青少年的启示及意义。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概括《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运用圈点勾画阅读方法,探究与学习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学会阅读长篇小说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话语概括出此书的主要情节,借助思维导图来厘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圈画的方式把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或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或放到课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因《骆驼祥子》中出现的人物众多,教师需引导学生们挖掘人物描写背后所运用的手法与技巧,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教学难点是结合祥子的人生命运变化过程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探讨《骆驼祥子》的时代意义。《骆驼祥子》写了人力车夫如何因生活所迫从一个心地善良、刻苦刚强的车夫逐渐堕落成“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的人生命运为何有这些转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阅读此书时,应当明确学习本书不仅要知道祥子的悲惨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对百姓的无情压迫,还要能够从书中获得相应的人生启示。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保持积极阅读心态。因学生对“小人物”传记式一类小说接触较少,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此书时可通过回顾以往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引导同学们以前学过老舍的《猫》《草原》《养花》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散文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来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此外,还可从书名入手进行设问:祥子是人名,而骆驼是一种动物,题目为何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本书,借此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以“骆驼祥子”为题?祥子长的像骆驼吗?祥子是卖骆驼的人吗……而要回答此类问题,可在书中找到答案:第一,骆驼给了他继续思考的希望和动力,正如书中写道:“骆驼!祥子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5]。可见,祥子把骆驼当作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第二,表现出祥子对骆驼的同情,正如书中表述“他明知道骆驼不会帮助他什么,但他和它们既同是俘虏,好像必需有些同情”。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祥子对骆驼命运的走向也无法预料,故心生悲悯也不足为奇。第三,祥子将骆驼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正如书中所述“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可见,“骆驼”与“祥子”在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二是充分保障课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养成,教师可根据《骆驼祥子》篇章结构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如《骆驼祥子》整本书呈现出了祥子人生命运的“三起三落”,因此可将全书24章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祥子从有车到被军队掠夺后的无车,可谓第“一起一落”;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卖骆驼攒钱买车到被孙侦探骗钱无车,可谓第“二起二落”;第十三、十四章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祥子无奈回车厂,却不幸与刘四爷决裂,与虎妞成婚,这也是他走向落魄生活的开始;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祥子婚后生活,虎妞给祥子买车,事后随着虎妞难产死亡又无车,可谓第“三起三落”;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为第五部分,主要介绍祥子的结局。在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书本脉络,分析人物关系,探究人物命运变化原因,完成对本书的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学生在读该书时,可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学习。圈点的内容应当是本书的理解关键点或者疑难点,为理解本书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可选择某一种固定的圈点勾画方法,并将这种圈点勾画阅读符号固定下来,逐渐养成自己的一个阅读习惯。三是设置阅读任务,层层击破本书难点。首先是分析祥子人物形象。书中第一章对祥子进行了一段十分细致的外貌描写,其中最典型且具有总结性的句子是“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坚壮”指的是祥子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沉默”指的是祥子的性格孤僻,书中写道:“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委屈,他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朋友。”另外,还可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来观照祥子,如书中讲到给老马买包子是这样说的:“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这也充分体现出祥子身上善良的品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祥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愚蠢麻木、懒惰奸猾、自暴自弃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可针对书中的事例对描述祥子人物形象的关键词语进行提炼,逐步完善祥子的人物形象。其次是探寻祥子堕落的原因。祥子的堕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祥子作为底层人物身处恶劣的时代环境中,他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买到一辆车,可是对于他来说却如此之难。更令人痛心的是祥子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何沦落至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底层人们的压迫是多么残酷。作者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祥子的妻子,足见其妻子的重要性。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虎妞是特别爱祥子的,如为了和祥子在一起而和父亲决裂。但虎妞的爱是占有的、自私的、霸道的。在地位、爱情不对等的情况下,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最终也走向了悲剧。当然,祥子堕落还有他自身的原因。在固执、狭隘观念的影响下,祥子认为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总是事与愿违。当失去了虎妞与车后,在精神上无依无靠的祥子终于被现实生活压垮了,最终走向了堕落。再次,品析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根据自己在北京生活居住的经验,最大程度发挥了北京市民口语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刻地感受着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时代风貌。在书中,使用北京口语的例子随处可见,如“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这些话语中以北京的“儿化音”居多,呈现出浓厚的北京味儿。此外,老舍在描写画面时也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如虎妞早晨起来的片段,书中是这样说的:“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像拔去毛的冻鸡。”这一比喻可谓生动形象,虎妞被寒冷天气而冻住的样子在我们眼中活灵活现。学生们在阅读时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学习老舍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及写人记事的写作水平。最后,总结作品阅读启示。从书本脉络来说,可以“三起三落”中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思考祥子的境遇,获得相应的启发。如“一起”(攒钱买车)中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充满磨难,需要自身勇敢奋斗,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在“一落”(被捉失车)中祥子为了赚更多的钱,冒险拉客人,结果连人带车都被带走了,启示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而吃大亏,做事应冷静考虑;在“二起”(二次奋斗)中祥子向刘四爷租车,为第二次买车而奋斗,告诉了我们人要有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二落”中孙侦探敲诈了祥子所有的钱,使得祥子买车的希望再次落空,这告诉我们社会是现实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收获的却不一定是成功;在“三起”(再次买车)中虎妞给钱让祥子买车,祥子从勤奋刻苦转向了麻木颓废,这说明残酷的社会现实终将会磨灭人的意志;在“三落”(妻死卖车)中祥子为办丧事无奈卖车,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堕落,这告诉我们在这充满压迫的旧社会,普通百姓很难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从书本主题来说,我们不仅要明确老舍借助《骆驼祥子》来表达自身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更要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思考,珍惜当下,在广阔天地中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阅读启示时应注重结合具体事例,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2]贾靖.《骆驼祥子》导读[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第3篇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孔圣人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智者都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才可以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并且勇于提出问题。读书应该是从没有疑问到有疑问再到没有疑问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书读懂,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激发主动探求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准学生兴趣点,思维才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教学老舍的《养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果然,有学生提出:“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表现他养花的乐趣,如快下雨时抢搬花草,自己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他还认为是乐趣?”我让同学们阅读课文,讨论这个问题,同学们在探讨中了解老舍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受苦中作乐。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互相探讨,不仅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语言的实践机会。

二、深化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言学习、知识积累和拓展,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如果老师重视并运用教材,就会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很好帮助。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有许多含有对话的段落,可以让学生多练习这些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典型语言。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对话训练,仔细阅读并感受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心情变化,由一开始的失望到之后的开心,还有其他小动物的描写,鲤鱼、乌龟、青蛙妈妈,作者对它们的描写都非常生动而真实,充满童趣。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应答性,体会到人物的对话会由于情境、身份、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变换语气、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防止思维守旧、僵化,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换种角度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新成果。例如:讲解《假如没有灰尘》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时,我把关于“灰尘”的问题分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应该有灰尘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中不应该有灰尘的存在,而是非常干净的。然后,让同学们从其中一方面入手,以辩论形式开展讨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可能因激动或知识有限出现各自片面强调个人的观点,在相互争执情况下,老师巧妙指点和及时控制,使双方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唇枪舌剑。通过辩论学生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消化知识转化为主动理解、运用知识,让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

四、重视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靠课堂上学到的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可以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空间。学生的生活丰富而多彩,这就为他们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老师应该用心抓住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参与,参与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诸如踏春、扫墓、植树、六一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都会激动和开心,老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口述时老师要强调条理性、逻辑性,用词是否得当,语言是否流畅,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第4篇

2013年4月在镇江举行的“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培训会”上,就有专家让在场的音乐教师分成男女声来进行“异曲同唱”,结果发现效果更好,这也给中学音乐的民歌教学带来了启示:民歌的旋律久唱不衰,但教法可以不断创新。北方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教法可以因曲而异。有的可以从歌曲的背景故事入手,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讲述关于“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的也可以从民歌的种类开始,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这就需要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花儿”和“花儿会”,然后再学唱歌曲;还有的则可以从介绍作者开始,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资料和歌曲,然后从欣赏他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始教学,等等。

二、曲艺音乐的教学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泛指说唱音乐,大致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八年级欣赏课中,有一课为欣赏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种曲艺离中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远,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形式。苏州评弹有着抑扬顿挫的音调、优美儒雅的音律。《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为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度身订制”的主题歌,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而老舍先生的小说本身就“京味”十足,契合这一背景,词曲作者特地选用了京韵大鼓这一北京传统曲艺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骆玉笙先生的演唱,苍润、浑厚、开阔,而且通俗、自然。但是,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歌,它又带有很强的流行音乐元素。欣赏完以上两首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一张表格,分别从流行地区、方言、曲调、伴奏、风格几个维度,比较、了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片段,充分感受曲艺音乐的特点。然后,再欣赏四个音乐片段,分别是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琴书及东北二人转的几个唱段,要求学生根据音乐语言的特点,独立地分辨出具体而又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

三、戏曲音乐的教学

关于老舍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网络资源利用

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展到运用电脑等通讯设施组建的信息网络,校园网络教室建设,与因特网的连接为我们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的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具有以下作用:

一、信息量充足,扩大知识面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散见于教材各册及课外读本中,而传统学校的书总是有限的,信息的传播也有限,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达到新课程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但是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有人说这是一项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仅适用于教学中的评比、检查、参观等装点门面的场合。我们也不可能经常用CAI来教学。为什么不上网呢?互联网能将全世界的学校、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连接起来,这时的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更是一座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网络,汇集了大量文学作品、资料、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是任何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如教学老舍的话剧《茶馆》,我们在著名的搜索引擎上输入“《茶馆》”或“老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有关的有意义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剧并表演的兴趣,我又提供了“三槐居”网址,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剧中表演者原汁原味的京腔,很快就将学生领进话剧去品味人物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话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并引起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与激情,课后他们自发表演,效果良好,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课本中节选了《茶馆》的一部分,学生想看全文,怎么办?课堂时间紧,我们不妨下载,或记下相关网址以备阅读。信息量的大大增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交互性便捷,提高训练效果

语文教学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做法是以试卷为形式,容量少,形式单一,且反馈慢。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中语文学科的辅导资源,根据兴趣,让学生有选择地练习,对学生整个训练过程进行个别化指导,努力实现因材施教。有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大屏幕进行探讨,这样可立即明了测试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分析、讲解。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文教学。我校要求写周记,学生在完成周记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教师的修改意见,学生对作文的热情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甚至于第二次批改时发现学生前次作文错字还没改。

鉴于这种周记练习方式反馈信息时间慢、学生训练效率不高的情况,我采取让学生在学校网络教室用电子格式写文章的练习方式,这样便于在网上展示学生的修改过程,师生边改边讲解,共同商讨,可以实现全班面批。学生在修改中兴趣大增,师生交流通畅,习作中的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断被及时发现,创新思想的火花不断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之间习作互动的机会多了,可以及时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片段,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习作的技巧。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自我修改,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将网络资源与语文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同行交流、分享。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可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于观察、体验、认识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进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状态,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教师也能根据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节奏及进程,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尽量采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1.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并以《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为背景音乐,《红楼梦》书的封面作背景图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融汇整合。

2.将《林黛玉进贾府》全文和优美的古筝曲,典雅的图片相结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对文中贾宝玉、林黛玉肖像描写的配乐朗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根据本文学习目标,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人物形象,借助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引导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相关人物评价,进行探索性的质疑研究,从而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中发现人物描写的异同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和其他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大家“疑义相与析”,共同提高。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or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将网络资源和课文重难点整合,总结,延伸拓展。给学生提供“黄金书屋”“榕树下”等网址,鼓励学生合理选择有效网络资源,合作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件,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增强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好地实施语文素质教学。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网络资源不能有效体现,同时学生面对大量信息会无所适从,大量时间会用在搜集、处理信息上。我们首先要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使传统语文教学在网络资源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