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级债券

次级债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级债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级债券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次级债券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房地产

2007年4月始发于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偿付危机的金融风暴,不仅给美国经济,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虽然美国及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试图将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但从目前看来,这场金融风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席卷全球之势。自2003年12月我国银监会确定将次级债券记入附属资本以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行次级债券。比较两国次级债券的特点,总结美国次货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一、美国次级债券的特点分析

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债务之后的、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是商业银行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也是西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一种重要措施。次级抵押信贷源自美国房地产市场。美国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要按借款人的信用好坏分等级。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和“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其中,“次级”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和信用好的人相比,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随着近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众多金融机构将其次级贷款打包,再发行次级债券。2006年以来,美国30家涉及次级抵押贷款的机构申请破产,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如高消费低储蓄的社会特征、流动性过剩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等。但美国次级债券本身的特点则是这次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1、发行规模过大

次级债券是一种可流通的债务工具,根据巴塞尔协议,次级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计入银行附属资本。因此,相对于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补充资本的方式来说,发行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是一种快捷、可持续的补充资本金的方式。虽然次级债券是银行资本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但却是银行长期资金重要的来源。在美国,次级债券的发行人以大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为主,原因是次级债券发行成本一般高于普通债券。因此1992―2007年间,大型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上升。至2006年底,在全美国总余额为10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次级抵押贷款为1.5万亿美元,占比15%左右。由于发行规模巨大,主要又是大银行发行,所以一旦借款人违约,美国很多大银行都因此受到冲击,甚至倒闭。

2、涉及范围广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荷兰银行等都因投资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为主要目标的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资金实力雄厚,进行跨国投资,在全球配置资产。这些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直接给这些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另外,美国资产价格下挫也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其他美国金融资产遭受损失。例如,2007 年11 月,世界第一大再保险企业瑞士再保险宣布已为次级贷款相关的衍生品撇账12亿瑞士法郎( 约合10.7 亿美元)。公告显示,该公司损失主要来自其出售的与次级贷款和资产证券化产品(ABS)相关的债务抵押证券(CDO)。

3、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不彻底

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等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但证券化过程中风险转移的不彻底导致了这些公司的最后崩溃。在出售次级贷款证券的过程中,行业涉及面非常广,各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错。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卖给银行,银行将其打包发行证券由投资银行承购,投资银行再出售给机构投资者。银行在与次级贷款机构签订合同时申明,如果贷款人拖欠还贷,就必须回购贷款。因此,在这个资金链中,风险转移是不彻底的。而且,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 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 由此风险传递到其它市场。美国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很多新兴市场,因此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全球投资组合虽然在更广范围分散了风险,但是这也使得资产价格波动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他市场。

二、我国次级债券发行的现状及特点

2003年10月9日,我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规定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状况,确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其规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由商业银行向目标债券人定向募集。2003年底,兴业银行完成30亿元次级债券的发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商业银行。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发行次级债券。次级债券的发行缓解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截至2006年12月底,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超过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我国发行的次级债券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次级债券在结构设计、定价方面已与国际接轨

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都是标准形式的次级债券,即具有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可赎回并具有加息条款、可流通的结构特征。而且,随着次级债券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的次级债券品种将面世,满足不同种类投资者的需要。

2、我国次级债券早期采取定向发行方式,具有私募性质

2004年6月之后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早期发行规模小,发行规律或连续性不太明显。次级贷款的主要功能是补充资本金。由于流动性不足,市场的约束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3、金融机构互持次级债券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为次级债券的发行对象全部为金融机构,且大部分为银行。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资本金,从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被削弱。因此,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没有合理地分散到金融体系中去。

4、次级债定价较低

次级债发行利率与市场上同期限的金融债利率相当,并没有充分体现次级债的风险溢价,使其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发债主体具有隐形的国家信用担保,同期限品种的金融债供给又稀缺,有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机构会对次级债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而投机类机构很难从中获利。

5、发行次级债的成本相对较高

如2006年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十年期次级债券其票面利率分别为3.68%、3.98%和3.6%,远高于十年期定期存款2.25%的年利率。如果再附加发行的手续费,对银行来说,成本不小。高的发行成本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发行规模。

三、中美两国次级债券的比较分析

由于美国债券市场占到国际债券市场的一半左右,其发行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风险转移的不彻底,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次级债券要安全得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国家允许用次级债券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对于具体细节却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制了各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发行规模。根据《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次级债券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且,到期前最后5年内计入资本金额的次级债每年折扣20%,即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券到期前的5年内,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按100%,剩余期限在3―4年按80%,以此类推。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积极性也相对降低。

其次,因为金融机构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情况较多,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相互约束的作用。另外,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不如美国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相对于美国银行要严格得多。

再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其购买过量,造成投资损失,国家制定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办理办法》。其中对公开发行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作了严格的规定,包括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偏差小;核心资本充足率不抵于5%;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发行人披露募集说明书,定期公布年度报告,并要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报告。这些制度规定使得次级债券的风险减小,也使得各商业银行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

最后,与美国正好相反,我国是高储蓄的国家,居民一直以来都遵循传统的储蓄习惯。有理由相信,商业银行大多数借款人,在考虑从银行贷款的时候,都是量力而行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次级贷款人的要求,相对于美国来说,也要严格得多。所以违约或断供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如此,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为避免危机发生,并促进我国次级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要解决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两大问题。解决这两大问题对防范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峰、叶红光:美国次贷抵押贷款危机与警示[EB/OL].省略/ 2008-02-06.

次级债券范文第2篇

12月13日传出消息,银监会决定将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实施的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迟。

这对银行来说是暂时的松绑。实际上,12月初,就有迹象表明,银监会或将对资本监管要求有所放松。“过高的标准、过高的资本水平必然会抑制银行的贷款能力,也抑制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12月3日表示。

但回顾过去两年,各银行为了应对新规,不断掀起再融资潮,大幕是从2010年拉开,到现在尚未闭幕。《投资者报》记者统计银行2010年和2011年再融资数据发现,2010年是银行真正的再融资年,通过配股、发债等形式共融资4441亿元,2011年再融资2419亿元,同比减少45.5%,两年实现融资共6860亿元。目前已拟定计划尚未实施的至少还有2000亿元。

两年再融资6860亿中行居首

这两年银行再融资如潮涌,不断如“草船借箭”般填补资本。

从融资规模上看,中行是这两年的融资王,再融资额达1566亿元,其次是工行、建行、交行,分别为1299亿元、1011亿元和787亿元。

从年份上看,2010年是银行真正的“融资年”。这一年,上市银行通过A、H股配股、发债等形式共计融资4441亿元。

中行2010年也是融资王,该行2010年3月9日发行249.3亿次级债,本次次级债券是在已批准额度内循环发行,用于替换2005年发行的次级债券已赎回部分,补充附属资本;2010年5月31日又发行了400亿元可转债;去年11月初到中旬及12月初到中旬分别在A股和H股市场配股融资418亿元和179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与中行融资方式类似的上市行还有工行,主要集中在2010年下半年,先后于8月底发行250亿元可转债、9月发行220亿元次级债、11月在A股配股337亿元、12月在H股配股融资112亿元,2010年全年共融资919亿元。

由于国有行在2010年已经密集完成配股融资计划,在2011年,国有行再融资势头减弱,没有出现去年那样来势汹汹的再融资潮,但小浪潮却不断出现。一年下来上市行累计融资2419亿元,农行以500亿元融资规模占据榜首。

此外,在统计中,由于农行和光大在2010年上市,属于首次融资,所以未将两行首次发行上市融资额度统计在内。值得一提的是,农行于2010年7月份上市,募集资金规模2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亿元左右,才过半年,就立刻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其资本“饥渴症”之严重可见一斑。

今年次级债为主南京最猛

上市行这两年的再融资有一定节奏和特点。

第一年配股融资比较密集,且规模很大;2011年则主要是发债融资,其中又属次级债最多。中原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陈曦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出于对即将实施的新资本协议的考虑,根据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5%和8.5%,而现行规则为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旧规、新规相差甚远,为了达到目标,各上市行不得不提前准备,补充资本。

因此,2010年银行股权融资密集,有9家银行采用了公开或非公开的配股融资方式。其中工行A股再融资337亿元、H股再融资112亿元;中行A股再融资418亿元、H股179亿元;建行A股22亿元、H股589亿元;交行A股171亿元、H股156亿元;招行A股178亿元、H股40亿元;兴业银行在A股再融资179亿元。

南京银行出于业务扩张过快,自身资金紧张的原因,2010年不得不进行49亿元配股融资计划。

浦发、深发展、宁波银行采用的是非公开发行方式,浦发非公开发行392亿元,深发展69亿元,宁波银行44亿元。

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上市行共通过配股融资2935亿元,这还不包括农行、光大2010年上市募资额,占全年所有再融资额的66%。

其次,随着今年资本市场继续低迷,股权融资减少。民生、中信、华夏、北京银行等几家银行在2010年未来得及实施配股融资计划,2011年都相应了计划,但目前为止只有中信赶在今年7月前实施完成,而其他几家银行至今尚未实施,因此16家上市行主要的融资形式就是发行债券。“今年资本市场不好,尤其是到了下半年,大盘跌太多,配股融资不是好时机。”陈曦说。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市行债券融资2161亿元,占到全年融资额的89%。

此外,按照次级债发行不超净资本25%的规定,《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南京银行几乎已无再发次级债空间,如果该行净资本得不到大幅提升,未来融资通道将会收窄。

南京银行今年11月份发行45亿元次级债,根据该行三季报数据,其三季度末净资本为188亿元,45亿元次级债的发行在净资本中占比高达24%,也可以说其一次性就将次级债额度用尽。

通常情况下,银行的做法是根据25%的空间设计未来几年的循环发行次级债计划,鲜有一次性用完空间的情况。

《投资者报》记者还注意到南京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迅速,2010年末,南京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75% 和14.63%,今年三季度末,已经降至10.89%和11.67%,资本消耗极快。

监管要求过高易造成资本浪费

从去年到今年,股市已然遭受重创,今年末更是哀鸿遍野,截至12月14日上证指数仅2228点。这中间固然有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但银行再融资对股市造成的压力亦不容小觑。

为何银行如此缺钱,要接二连三再融资?

答案就是前面所说的即将实施的新资本协议。不过《投资者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银行机构及专家都认为此标准过高。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承诺银行业将加入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也将执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谈到这个话题。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为了避免新的信贷危机上演,世界多国银行监管者聚集一起制定了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的资本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巴Ⅲ公布的正式协议在诸多监管指标上有所放松,主要是因为初始版本受到来自银行的压力,标准提得太高。事实上,包括后来接受了遵循巴Ⅲ协议的银行,还是觉得标准过高,但是为了能够获得政府支持,才勉为其难接受。”吕随启说。

“中国提高监管要求没错,但也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吕随启说。

吕随启认为,资本充足率一下子从8%提高到11.5%,核心资本充足率从4%提高到9.5%,有点过快且过高,容易造成资本浪费。

“新监管标准将普通股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设定为7.5%,比巴塞尔协议III还提高了0.5%,太高了,没必要!”建行总行一位人士表示。

该建行人士还抱怨说,巴塞尔协议III还给各银行5年缓冲期,要求2015年~2019年实现达标,而按我国的计划,2012年1月1日就要求部分银行开始达标。

“虽然监管要求严于国际标准属一般惯例,但也存在对我国监管标准‘过高’的质疑。”浙商证券分析师戴方报告称。

戴方还认为目前设置过高资本充足率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一,我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未来也不大可能重复过去几年资本高消耗型的增长模式;第二,资产质量问题尚且可控。银行业前几年集中投放的政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其资产质量问题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显性化,而若经济大幅弱于预期,企业贷款情况也不容乐观。但目前来看资产质量问题暂且可控,而若持续恶化,政府也尚有能力在必要时提供支持;第三,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支持从严监管。

新标准或推迟银行压力缓解

12月15日有消息称,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实施的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迟,银行再融资步伐可能会更从容一些。

在本月初,监管层也曾释放出这个信号。12月3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合适的资本水平在符合国际标准的同时,将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他认为,过高的资本水平必然会抑制银行的贷款能力,也会抑制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他同时指出,如果资本水平过低、流动性过低,最后威胁到银行体系的安全,甚至发生银行体系的危机,对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协调发展带来致命性的破坏。

“所以实施新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多方的平衡。”王兆星认为。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宗良认为:“如果新监管标准推迟实施,就意味着至少明年上半年,银行的资本压力在监管层面有望松绑,资本压力也将得到缓解,这有利于配合当前货币政策‘预调微调’。”

次级债券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次级债 违约强度 风险分析 违约传染

在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要求。新的协议中除了继承了旧协议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还增加了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于此同时“新巴塞尔协议”对各类风险资产的权重进行严格设定,它强调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规定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所以发行次级债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

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量在2009年迅速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09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报告,2009年,23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总计2669亿元,发行量为前一年的3.7倍。特别指出,在这些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之间互相持有的。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共发行次级债12次,发行总额为1042亿元,既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包括光大银行、宁波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重庆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债大军。本文将针对三家银行之间存在互持次级债券的现象,综合利用随机分析理论和约化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所隐含的信用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即主要从互持次级债对银行违约概率、信用利差和资本充足率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三家银行的违约强度的“环形”相互依赖结构,来刻画三家银行由于互持次级债所形成的违约依赖性。这种违约强度传染模型最早是由Jarrow和Yu[1]在2001年提出的;这种模型由于具有“环形”的违约依赖性,给求解公司违约时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带来极大的困难。Jarrow和Yu通过主次要(Primary-Secondary)公司框架避免了公司之间这种“环形”的违约依赖性,得到了两个公司违约时间的联合概率分布;随后Collin-Dufresne[2]等利用测度变换的方法来打破公司之间这种“环形”的违约依赖性,给出了两个公司违约时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并对公司债券进行定价;Yu[3]利用Norros[4]和Shaked 和 Shanthikumar[5]提出的“总的违约强度构建”方法给出了三个公司违约时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并应用于两个公司情形债券的定价。本文将基于Yu[3]的三个公司违约强度模型,在毕玉升等[6]对两家银行间互持次债所隐含的风险分析文章的基础上,对三家银行互持次级债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1 三维违约时间的建模

在完备的概率测度空间( )里,定义 为公司 的违约时间, 表示公司 的违约过程, 表示违约过程 所产生的信息流, 表示由 所产生的最小 代数。假设 具有非负, 可测的违约强度过程 ,它满足对任意 和补偿过程 是一个 的可测鞅。

基于上述的记号与基本假设,鉴于考虑到公司 的违约强度依赖于另一个公司的违约时间,在观察到 的条件下,当 时,公司 在 时刻的条件违约强度能被定义:

基于公司 的条件违约强度 ,公司 在 , 期间总共累积的违约强度的定义如下:

根据Aalen和Hoem[7]证明了公司 ( =1,2,3)从0时刻直到它自身违约时刻所积累的总的条件违约强度是一个单位指数随机变量 ,且 、 和 相互独立,我们定义反函数如下:对任意 和 ,

利用⑴~⑶,从一组单位的指数随机变量 来构建一组随机变量( )如下:

和定义

Norros[4],Shaked和Shantthikumar[5]证明了模拟违约时间 与实际违约时间 的联合分布相同。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求 的联合概率密度来得到 的联合概率密度。

2 具有互持次债银行债券的定价

2.1 基本假设

(1)银行 ( =1,2,3)同时向市场发行了零息票债券 ,到期日均为 ;

(2)银行 在向市场新发行债券 之前,已经存在互相持有次级债的关系;

(3)银行 ( =1,2,3)的破产是由不可预测事件引发的, 分别表示银行1,2,3的违约时间,且相应的违约强度满足如下结构:

(4)

3. 其中 为正数; 为银行 的自身违约影响因子, 表示为三家银行之间由于互持次级债券所隐含的违约传染因子;

(4)当零利息债券发生违约时,采用面值回收,其中假定银行 的回收率满足 ,在 期间未发生违约则到期日收回本金1元;

(5)两家银行同时破产的概率为零;

(6)无风险利率 为正常数。

3 具有互持次债银行债券定价的数学模型

4. 基于上述的基本假设,具有互持次债银行债券定价的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

, (5)

,

这里 、 和 分别表示具有互持次债三家银行相应的债券价格。

4 具有互持次债银行债券的定价公式

利用上述对于违约时间的构建方法,基于三家银行的违约强度模型(5),通过求模拟违约时间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来得到三家银行违约时间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由上述违约时间构建过程,知当 时,

由上述式子,可知 关于 的 行列式为:

由于单位指数分布 相互独立,于是当 时, 联合概率密度为

即当 时, 的联合密度函数为:

(6)

通过指标置换,可以求得剩余的5种情形下,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例如只要对 情况下概率公式里指标作 置换就可得到 时 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公式,即 时

综上可求得 的联合概率密度,即求得 的联合概率密度表达式。

下面将利用三维违约时间 联合概率密度表达式,结合具有互持次债银行债券定价的数学模型(5),来求解相应的债券定价表达式。由于对称性,我们以讨论银行1发行的债券1为主。

由 = (7)

可知要求 的值等价于计算 的值。

又由于

+ + + + +

下面我们主要对上述等式的右端6个概率式子进行计算:

综上可求的 的表达式,结合式子(7),可得银行1发行债券1价格的表达式。

为了讨论互相持有与无互相持有的不同,此处也给出当三家银行不互相持有次级债时,向市场发行债券的定价表达式。由于该情形下银行 ( =1,2,3)之间没有相关性,让 分别表示三家银行的违约时间,相应的违约强度分别为:

此时相应的无互持次债银行债券 ( =1,2,3)的定价数学模型是:

这里 分别表示无互持次债银行债券 的价格。

基于无互持次级债时三家银行债券的定价模型,可得相应的债券定价公式为:

至此,我们分别给出了三家银行互相持有和不互相持有次级债时新发行债券的定价公式,这些公式将用于下面的风险分析,根据对称性,主要以银行1风险分析为主。

5 金融意义分析

5.1 对资本充足率的分析

资本充足率=

其中,核心资本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附属资本有: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等;

扣除项有:不合并列帐的银行和财务附属公司资本中的投资、购买外汇资本金支出、呆账损失尚未冲销部分等。

风险加权资产是指,银行总资产里面拥有风险权重的资产。

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是指商业银行交易性的资产达到一定比例和额度之后,必须计提单独的市场风险资本。

第一种情形(三家银行之间互持次级债): 在银行 ( =1,2,3)中,银行1以长期次级债务的形式分别向银行2、3融资N元、K元,使银行1的附属资本增加N+K元;同时,银行1持有银行2、3的长期次级债务共N+K元,这样银行A的风险资本增加0.2(N+K)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1的资本充足率为:

第二种情形(三家银行之间无互持次级债):银行 ( =1,2,3)没有互相持有次级债,此时银行1的资本充足率为:

记 , ,则

由上式可知。当 时, 关于 递增。从说明当银行1的资本充足率小于5时,银行1通过发行次级债提高了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且提高的幅度随互持次债总量 增大而增大。

5.2 信用利差

假设 分别表示银行1在互持和不互持次级债时的信用利差。根据关系式 , 可以得到:

=

因此要比较有无互持次级债时信用利差的变化,只要通过比较 和 的大小关系即可。同时由于互持对方次级债时银行1的违约强度 大于不互持对方次级债时银行1的违约强度 ,因此相应的银行1在 违约概率 大于 ,而根据定价模型(5)和(13),可知 和 的大小关系与 和 成反比,在回收率一致的基础上,可推出 。因此相比于无互持次债情形,在互持次级债背景下,银行新发行债券的价格将被降低,即相应的信用利差增大。

5.3 违约概率

第一,当三家银行都不相互持有次级债时,它们的违约概率就是本身的违约概率,

第二,当三家银行互持次级债时,各个银行都有可能发生违约,这时有以下三种情况发生:

()两家银行可能违约时银行1违约的概率为 , 由把(8)至(13)式子相加,即可得到相应的 表达式。

()三家银行中一家肯定违约条件下,另一家可能违约时银行1违约的概率为:

上述等式右边第一项 的表达式见式(10),其他剩下的5种情形,可以通过指标置换可得到相应的表达式。

同理只要把上述式中作指标置换 就可以求出 的表达式。

综上的求解方法,我们即可得到 相应的表达式。

() 三家银行中两家银行肯定违约时银行1违约的概率为:

同样基于 的表达式,通过作指标置换 即可得到 的表达式。然后结合上述所求的 表达式可得到 的表达式。

综上我们获得了几个不同条件下银行1的违约概率表达式,而且它们满足 ,该不等式表明,相比于无互持次级债券情形,互持次级债券使得银行违约概率变大,特别在经济环境比较差的背景下,即在其他两家银行肯定违约的前提下,银行的违约概率是巨大的,银行间由于互持次级债券所面临的隐含信用风险传染是巨大的。因此,为了有效防范所可能面临的风险,银行在看到通过互持次级债券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银行由于互持次级债券所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传染也是巨大的。

6 结论

本文综合应用随机分析理论和约化法,建立了具有互持次债三家银行债券的数学模型,利用总的违约强度构建的方法,获得了相应的债券定价表达式,并基于所获得的定价表达式,讨论了互相持有次级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违约概率和新发行债券的信用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互相持有次级债,虽然银行显著提高了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但是同时降低了发行债券的价格,使得债券的信用利差增大,甚至银行因互持次级债券所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传染也是巨大的,特别当互持次级债中的一方发生违约(或破产),将使另一家银行的违约概率骤然增大,甚至破产,从而使违约风险在银行之间迅速蔓延。

参考文献:

[1] Jarrow, R. and Yu, F. Counterparty risk and the pricing of defaultable securiti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5):1765-1800.

[2] Collin-Dufresne, P., Goldstein, R. and Hugonnier, J. A general formula for valuing defaultable securities[J]. Econometrica, 2004, 72(5): 1377-1407.

[3] Yu,F. Correlated defaults in intensity-based models [J]. Mathematical Finance, 2007, 17(2):155-173.

[4] Norros, I. A compensator representation of multivariate life length distributions,with applications[J]. Scandinations Journal of Statistics, 1986, 13:99-112.

[5] Shaked, M. and Shanthikumar,G. The multivariate hazard construction[J]. Stochastic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1987, 24:241-258.

次级债券范文第4篇

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问题,我是国内较早关注者。还是在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危机没有爆发出来的2007年1月,我就写过一个报告,希望国内投资者到海外投资要密切关注这些证券化资产,特别是国内大的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它的动态。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逆转,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潜在风险果不其然渐次暴露出来。

特别是最近,7月27日和8月18日,更是由美国的次级按揭债问题引发全球股灾,日本、香港地区、澳洲、欧洲各地股市纷纷下跌,从而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一片恐慌及各国政府纷纷向金融市场注资达4000亿美元。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对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想不会太大。因为,一是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市场,美国次级债的危机不会波及到中国市场多少;二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购买的美国次级优债券不多,至多也不会超过100亿美元。但是,也有人指出,美国次级债券市场的危机将会戳破全球资产价格的泡沫,从而引发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此,我曾问过索罗斯基金的经济学家,他告诉我,对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密切关注是必要的,但对次级债危机的恐慌则不必要。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这次美国次级债券损失大约在1500―2000亿美元。而这样一个损失对一个近20多万亿美元的美国股市及全球股市来说,其损失也不见得是很大。对于中国来说,即使加上次级债券危机影响美国居民的消费,并由此传递到中国的出口,即使这样,我想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小的。

“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受到质疑

不过,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给中国按揭贷款市场的启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我们知道,所谓的次级贷款债券是指美国从2000年经济不景气以来,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直接鼓励居民购房,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从而带动了美国一波房地产大涨。在这种的情况下,很多做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扩张住房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不惜降低住房信贷的消费者的准入标准(即“次级信用”的人大量进入)及为购房者提供零首付来吸引购房者。然后,有投行向这些银行买这些贷款,将它打包成一笔债券卖给投资者。这些债券就是“次级房贷债券”。

在房价上涨时,这些债券的风险会潜在下来,其风险也不大。但当房地产市场价格一旦发生逆转,这些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违约风险立即暴露出来,次级按揭债券的价格大跌,债券的投资者就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债券没人接手,想卖也卖不出去。由于这些债券在市场上没人敢买,故而基金公司向市场公告拒绝客户的赎回申请,由此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美国次级债券的危机也由此而生。

对于美国次级债券的危机,我们并非要谈中国有多少金融机构涉及此事,也不要关注太多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将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对成长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多少启示。在中国,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优质资产”。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大行其道几年了,而且即使到现在,除了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有所察觉之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对此仍然是无动于衷,“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然是房地产市场主流意见。但实际上,当美国这种神话破灭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了。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就会受到严重质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是有很大启示的。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亟需提高信用门槛

其实,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应该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高许多。因为,很简单,首先,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次级贷款人的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是对于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的大部分人连“次级信用”都不及。何以为证?据我调查所知,在这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人,没有谁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既然人人都能够从银行获得住房按揭贷款,那么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信用等级可分。如果这样,必然会让很大一部分信用不好的人进入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

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按揭贷款的贷款额是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没有多少人能够满足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有的人或是从律师事务所或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有很多情况下银行放款人会明确告诉贷款者作假)。试想,用假的收入证明、假的工资证明等虚假的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那么这些人的信用有多少就十分令人质疑。可以说,如果以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中国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不仅没有信用,甚至是负信用。

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必然造成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少人利用假信用大量地从银行捞取贷款炒作当地房地产。在上海,2004年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购买住房128套的怪事,就是通过假信用的方式进入的。可以说,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时,那么这种没有信用甚至负信用的人就不会暴露出来,因为,过高的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掩盖起来。但是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

“次贷危机”向中国银行房贷业务敲响了警钟

美国次级信用贷款的风险尽管很高,但是这种风险基本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这里说明两个问题,尽管美国次级信用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化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不会消失,一旦条件不满足,它就会暴露出来。另外,中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低,因此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一直上涨,这些潜在风险并不会暴露出来,但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聚集在银行的风险就会爆发出来。

目前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或国有股份占主要比重的银行,因此,这些银行为了其自身短期效益,采取对住房按揭盲目扩张的态势。因此,它们不仅放宽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者市场进入,根本就没有遵守银监会相关指引,甚至于采取各种方式规则这种指引,而且以金融创新为名让这种房价上涨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无限放大,比如什么加按揭、转按揭等。在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进一步放大,甚至越积越大。

另外,从总量来看,美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发展50多年,其住房贷款余额也不过在3万多亿元,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刚发展不到十年,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2.6万多亿元,加上公积金住房贷款4000多亿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3万多亿元。这样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时,银行一定会把这些贷款看作是优质资产,但是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尽管目前各大城市商业银行仍执行房贷首付比例最低30%的政策,但商业银行暂停二手房按揭、停办抵押贷款等情况都表明银行监管部门暗自收紧个人房贷。这些都表明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神话已经打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警惕起来了。应该说,这是好事。

对于在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后,中国银行监管部门会采取什么政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警觉已经表现了出来。对此,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对美国次级债危机认真地研究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该是全面检讨中国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时候了。不要让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短期之利益、为了一己之利而让国内银行体系的风险越积越大。可以说,如果不对中国银行按揭贷款进行全面检讨,不打破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神话,那么中国金融体系面对的危机与风险也就不远了。因为,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观点参考

“次贷危机”,表面看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子却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这需要引起我国商业银行和贷款购房者的警惕。

时下,我国正处于房地产价格上涨时期,少数银行为争夺房贷,往往放松必要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一旦潮水退去,市场逆转,房贷风险有可能随之暴露。――彭兴韵

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是提前敲响的警钟,提醒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目前我国处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房贷的风险,但这决不等于说房贷是可以“忽略”的。更重要的是,房贷风险一旦爆发,对银行来说,将是极具破坏性的。

在日趋白热化的房贷竞争之中,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的防范放在第一位,切不可掉以轻心。只有把房贷问题放到更长远的角度去研究,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更长期的竞争中抵挡风险的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

――唐 帅

不可忽视“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影响。中国大量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人可以说主要还是中低收入阶层。虽然我国银行机构发放房贷时的标准和审查程序较次级贷款要严格得多,但一旦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房价由涨势转入跌势,中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强,银行机构会受到何种程度的损失,房市的转势会不会影响到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信心,这些都是当前我们应当未雨绸缪的问题。――周剑初

次级债券范文第5篇

四大行中被公认再融资需求最迫切的中国银行(601988.SH)早在今年1月份就率先公布再融资方案,并于3月9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10年的首期次级债。

249亿次债用于补充附属资金

3月13日,中国银行公告表示,中行已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5年固定利率次级债券249.3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中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3%和9.37%。

本次次级债券是在已批准额度内循环发行。

中行于2005年2月18日曾发行总额约为340亿元的次级债,包括159.3亿元的10年期固息债和90亿元的10年期浮息债,以及90亿元的15年期浮息债。对其中的10年期债券,发行人可于第五年提前赎回。

该行在之前的公告中曾表示,2010年有大约250亿元次级债到期需赎回,赎回后计划在监管允许的额度范围内循环发行,同时拟定2010~2012年保持核心资本充足率8%,资本充足率11.5%以上。

然而用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并非一直能用。

按照银监会关于资本补充机制的规定,中行次级债占核心资本的比重不能超过25%。

据测算,该行2010年尚余的次级债券发行额度约为500亿元。由于次级债的比重逼近监管要求上限,中行后续次级债发行的空间非常有限;可转债和股权融资为其必然选择。

3月19日,中行会在股东大会上审议在A股市场上公开发行不超过400亿可转债,以及授权董事会同意在A股和H股再融资。

国有大银行融资加速

目前,四家已经上市的国有大银行中,中行、交行两家已提出共计82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两家银行的再融资计划不仅是为应对2010年度的资本监管要求,更为未来至少三年的业务增长筹划。

单就2010年的业务发展,建行、工行的再融资需求不大。建行2009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该行资本充足率12.11%,核心资本充足率9.57%。

工行2009年三季报显示,该行核心资本充足率9.86%, 资本充足率12.60%,指标也均超过监管要求。

不过,分析师称,银行的资本规划不可能仅仅考虑一年,至少要满足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需要,这样也能保证银行股权再融资不会过于频繁。为了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择机再融资或许势在必行。

据悉,建行已经成立了再融资项目工作小组,市场预计建行再融资在600亿元左右,不过很大一部分可能会在香港市场筹集。

相关期刊更多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深圳证券交易所

电气工程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