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乱针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乱针绣,艺术作品,创作
乱针绣作品它要求作者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灵感和绣法技巧活脱地再现作品的面貌,提炼作品的创意,美化作品的风格,使之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乱针绣巨作《黄河》以其磅礴恢宏的气势和震撼心灵的神韵,至今还与本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黄河》这幅画长2.2米,宽1米,画面主要由远景一点点天空、石头、壶口瀑布的雾气、滚滚翻腾的水面,水的激流和冲浪组成。“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一艺术真谛在创作初始就告诫我,《黄河》之魂在哪里,我久久凝视着画面任思绪尽情飞翔,我仿佛看到在那水天一色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你看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浪花飞卷,其势汹涌澎湃,我脑际跳出李白古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耳畔又响起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我油然肃立,这是我们伟大的民族,那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开阔远大的胸襟气魄,那奔腾咆哮的雄壮气势,这些都正是作品《黄河》魂之所在。。
找到了魂就要用我们手中的针和线来再现画面的神韵,因为是合棚,不管针法和丝线的搭配都要讲究统一和谐,但我更深知,这正是我们技术切磋和展示我个人技术的好机会,因而倍加珍惜,思想上正视作品的难度,手法上运用丝线调色的色理,针法上横叉交错、勾勒互为衬托轮廓,在此基础上,我用线由粗到细,由结到匀,在运针运线上力求针随心走,做到心手合一,例如对隐现在瀑布后面的岩石,要表现出岩石磐石般坚硬,厚重的质感,我们采用分块打底,正面竖丝理,侧面斜丝理,块面之间交界处竖挺部位用齐整一些针法,浑浊厚实的部位色线则相互参差,力现凹凸质感,又如绣制飞卷的冲浪一定要明暗向背,滚滚水面比较浑浊,但冲浪下面也有一些隐隐约约的倒影,为处理好倒影波动,又要看出冲浪的激流在翻滚,我们注意处理好倒影与实物的透视关系,再用水的色线以横斜交叉的丝理稀绣,然后上面加施倒影色线,所有这些都要求作者对色线和色理有相当的灵感,我采用了多种色阶、多种色线,灵活多变来中和施针,发挥了乱针绣擅长表现油画的特点,把远处的水天一色和近处的激浪翻滚浑然一体,使其效果更加逼真,更突出了原作的创意,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幅巨作通过各式各样的针法,成千上万的色线,穿引着作者千丝万缕的情感精心绣制而成,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乱针绣这门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同仁和各界人士的交口赞赏,并深深被“乱”中迸发出的艺术活力所折服,该作品现藏在江苏省爱涛博物馆。
每次读起《黄河》,犹如我又一次经历心灵的洗礼,我为祖国母亲河骄傲,我被“乱”中迸发出的艺术活力所惊叹,我更为能从事乱针绣这门艺术而感到自豪。江苏要做文化大省,作为常州“三宝”之一的乱针绣更要走在传承民间艺术的前列,我愿用自己毕生所学的技术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为乱针绣这一常州艺术瑰宝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乱针绣贵在其“乱”,而“乱”之精华乃在“活”,“活”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绣者因情施针设色,恰似画家抒情挥毫泼墨。情系针线方能生活活泼,情系针线方能磨去匝气俗意,显露艺术灵气。这就是我仔细解读乱针绣新作《戴安娜》后的由感而发。
眼前这幅乱针绣作品《戴安娜》,生动再现了这位生前极尽荣耀,死后极至辉煌的王妃风采,更将乱针绣艺术之灵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由千万根丝线粗细相叠,长短相交,疏密相融组成的画面。针针线线完全透露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底蕴,作者用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具震撼力,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那藏而不露的笑容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与回味的空间。而乱针绣作品《戴安娜》中淡淡的微笑则令人感悟到她那外在美却烘托出另一种深层次的亮丽。再仔细观察,你又会发现《戴安娜》高雅文静的背后隐藏着的丝丝忧思。那深沉而纯情的眼神,又似乎在向人们倾诉她那短暂而又曲折的人生,以及渴望关怀又向往自由的呼唤。《戴安娜》的善良与豁达,温馨与美丽让世人触目。你看,作者用金黄色丝线堆砌而成的飘逸秀发,似乎还在散发出阵阵清香;头上那镶满钻石与珠宝的冕冠,犹在闪发耀眼的光环;就连发下那颗银色耳坠仿佛还在微微晃动。象牙色礼服上无数颗屹立着的珠子,肯定难为了作者的双手,为呈现礼服的华贵与珠子的立体光泽质感,作者巧施多种针法,充分利用丝线迭合后所产生的独特色相效果,让线条在光色变化中灵活旋转,以简洁而多变的手法勾勒出凹凸感,使礼服在平面中再现珠光宝气,极大地衬托出王妃高贵典雅的气质。据我所知,仅绣这件衣服,作者整整花费了二个月的时间,可见从事乱针绣艺术工作是何等艰辛,千针万线,一丝不苟。作者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作者用心指挥着手中的针将戴安娜神态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告诉我:戴安娜作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一举一动备受世人瞩目,媒体与聚光灯已经使她成为世界上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的焦点人物。因此要准确把握好作品的定位,不允许有半点虚构与随意,创作冲动受到一定制约。为此作者除了再现戴安娜迷人风姿外,为挖掘出更深层次上的寓意,力图激起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充满情爱的向往。。以“美”与“爱”为主题贯穿作品全部,这是作者非常理性的选择,也是作品能唤起大众共鸣并被世人广泛接受的内涵。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严循乱针绣“以脑指挥手,而不是眼指挥手”的先训,真正做到了以情施针、以色达意、情意交融的艺术最高境界,使每针每线都含有精细情理与美学法则,使每针每线都抒发诗一般颤动的热情活力。作者的感悟思维伴随针线,自由、果断、机敏地游弋于咫尺绷布之中。经过劳心劳智劳力的艰辛付出,戴安娜的形象终于在乱针绣艺术的熏炼下复活了,我们在欣赏戴安娜玫瑰般美丽的风采时,更享受到了乱针绣神话般的艺术魅力。
自古拥有“苏绣之乡”之称的镇湖,原名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的华丽之地。这里确实是锦绣之地,不仅气候温润,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更是苏绣的发源地。说到苏绣,它的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意义深远。
镇湖家家有绣娘,在不足2万人的小镇,汇聚了8000绣娘,另有4000人从事与苏绣有关的工作。绣娘的称谓与职业有关,不分年龄长幼。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几乎人人会绣。在镇湖农村,随处可见抱着绣绷的妇女,她们被统称为绣娘。
生于斯长于斯的周海云是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一位普通绣娘,她的刺绣故事是这8000绣娘成长经历的缩影!
一根针绣出一片新天地
自幼受祖辈们的影响,周海云耳濡目染,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她,非常喜爱刺绣这门技术。
8岁时就拿起绣针跟随母亲学习刺绣,通过妈妈和姐姐们的言传身教,13岁时,海云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真正绣娘,开始了她的绣娘“生涯”。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1年,为了和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年轻的周海云成立了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将镇湖传承千年的刺绣手艺转化成帮助姐妹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财富。
也是在这一年,台湾的一个商人订了一批刺绣没有拿,后来又被其他商人拿到北京一年都没付钱。这都是姐妹们的“辛勤汗水”!为了追债,周海云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了北京,度过了一段心酸的“北漂”生活,每天吃两包方便面或者吃俩面包凑合,不舍得坐公交,以步行代替公交绕北京城讨债。也许是天下好人多,又有很多的机缘巧合,周海云与北京燕京书画社合作开始了现场刺绣表演。之后遇到了很多热心人为她介绍商场,为她的刺绣找到了买家。就这样,1992年,她又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在北京燕莎、北京购物中心等地现场表演刺绣,开始了她创业的艰辛岁月……
周海云的经历浓缩了新一代绣娘的成长经历,她是最早将镇湖刺绣推广销售到全国的绣娘之一。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如今,云帆苏绣已经有苏州拙政园云帆苏绣艺术馆、北京金源燕莎店、济南银座商城等分店。
2007年1月,周海云在苏州镇湖绣品街上开出了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苏州市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
20多年来,创业虽然艰苦,但周海云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折服。最令她感到幸福的事情是她能够为家乡做贡献,如今她已经解决了上千个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并带动了40多名绣娘走上创业当老板的道路。在自己拥有和管理的刺绣公司和研究所中,也吸纳了200多名下岗工人和进城的农民。
目前,公司专门从事苏绣生产经营。20多年来产品热销海内外市场。而她个人也被授予“江苏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传承技艺 独一无二
刺绣的源头据说与吴地先民断发文身的习俗有关,因为临水而居,先民们在身上刻上了龙的图案,后来,文身变成衣服的纹饰,便有了最早的刺绣。
镇湖刺绣的兴起,还与这里独特的区位和盛产蚕桑有关,镇湖僻处太湖一隅,交通不便,农闲时,聪明恬静的镇湖女人纷纷拿起银针,用手边的丝线,刺花修被,贴补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的文化,镇湖刺绣的兴盛,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因为来自民间,缘于生活,历史上的镇湖刺绣,大都以日用绣品为主。
一缕蚕丝如何获得丰富的色彩,她在绣娘的银针下又焕发了怎样的独特魅力?苏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这五彩的丝线来自蚕丝。墨子说:丝线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丝线染色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苏绣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染色技艺因地制宜的创新,只是冰山一角。明代位居首辅的大学士王鏊说: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精细是技艺的反映,雅洁是艺术的追求。苏绣对艺术的追求,在明清时到了高峰。除日用绣之外,出现了闺阁绣和宫货绣的盛行,在针法技艺上被封为针神的清末苏州人沈寿创造了仿真绣,而杨守玉则发明了“乱针绣”。仿真绣和乱针绣,都像是用针线画出的素描或者油画,兼具了东西方的审美追求。这些技艺在镇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对于针法和创新,周海云更是一直追寻。在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玉英为师的过程中,更是体现她对新技术的渴望。周海云是完全被张玉英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归程》,还是《蒙娜丽莎》或是《圣母与圣饼》等所震撼!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张玉英老师被周海云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破例在古稀之年再次收徒传艺。
经过两年时间的乱针绣等新绣法的学习,周海云凭借着扎实的传统刺绣基础再加上刻苦的态度和钻研的劲头儿,她历时半年完成的作品《荷—韵里乾坤自高洁》,摘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银奖。这给予了周海云莫大的鼓舞,鼓舞着她朝着创新的道路继续前行。
创新的力量是伟大的。周海云的刺绣作品《拙政园》,是她创新的又一项杰作。该作品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苏展馆,并成为该馆中唯一一件苏绣展品,现在已被上海世博博物馆收藏。
“一副刺绣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所选绣稿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海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她特别重视对绣稿的选择,《太湖群鹅》是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如何用刺绣技艺来表现大师的作品?周海云经过张玉英老师的指点,决定以乱针绣的技法,来绣制这幅作品。恰恰乱针绣的原理也来自油画,但它绝不是油画的简单临摹和翻版,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周海云绣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画好素描稿和色彩稿,经过反复酝酿表现手法与工序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刺绣中达到了“下针如有神”。
《太湖群鹅》采用的虚实乱针绣是绘画刺绣的综合体,把西洋画的线条运用到刺绣上,使整幅刺绣艺术更加完美,它不仅代表了东方文明的艺术水平,也显示了刺绣的突变与进步。作品问世后,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07年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获得了“迎春花奖”。
“选对绣稿、配好线色、用好针法”是一个刺绣艺术工作者绣制出一幅令人瞩目的艺术作品的前提,周海云始终遵循此法认真绣制每一幅作品。
产业与文化相融相谐
镇湖刺绣经历了从日用绣向艺术品的发展历程,而它的经营方式则从分散经营走向了产业化,集群化。镇湖绣娘们也从家庭主妇变成了工艺师,企业家。
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这一年镇上建起了长达1.7公里的绣品一条街,绣品街上绣庄林立,有近400家之多。这些满眼锦绣的店铺,大都是前店后坊或者店坊合一。不管是绣庄还是工作室,几乎都藏有耗时数年绣制的镇店之宝,这些作品有让人恍若置身博物馆的感觉。
除了绣品一条街,镇湖还建起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聚集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7人,省工艺美术名人11名,还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街、一馆、一中心组成的艺术长廊是苏绣文化最集中的展示窗口和最生动的创新平台。一枚银针丰富了古镇的色彩,也使绣娘们的人生一如她们的作品光彩照人。
苏绣有一项绝技,需要合作的力量,它的神奇让人叹为观止。周海云创造出的很多传世作品中的一幅《子鼠迎奥运》,此幅苏绣作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苏绣作品,它高7.2米、宽1.8米,是在张玉英老师现场指导下,由周海云和十几名绣娘日夜奋战,耗时6个月之久才绣制成功的。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场面宏大的作品,而宏大作品的产生需要绣娘们集体的力量。这正像苏绣艺术的未来,需要广大而坚实的民间土壤。
在镇湖,我们看到了苏绣艺术之花的争奇斗艳,它来自绣娘们的集体努力。通过她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古老的苏绣,拥有了更多的传承人和喜爱者。
对于周海云来说,在看到刚读大学的女儿,从未拿过绣针,但暑假里也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无师自通地绣了一副可爱的史努比画像,而且是用了最新的乱针绣法时,作为母亲惊喜之余,却也引发了作为刺绣艺术工作者的周海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将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承下去?如何把所学到的新绣法、刺绣的原理等传授给更多的传统绣娘们,让这个古老的刺绣之乡走出更多的刺绣大师?
周海云的老师张玉英一句话道破天机:“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从此,镇湖绣品街上的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创建起来了。这个拥有独门独院,面积达500多平米的研究所见证了周海云的别具一格的理念:为创造个性化的刺绣手法、为打响民间刺绣品牌打下基础、为刺绣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载体。
研究所内除了展厅和绣娘工作室外,还特别为刺绣名家交流空出了一层楼的空间,从学艺到自己经营绣品,周海云就梦想着能够与更多的名家交流,请他们指导。周海云的老师张玉英也应邀加入研究所。
周海云将自己的绣坊“变身”为研究所,不但从事绣品的制作,而且引进在实践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改变了单个绣娘“为市场而市场”的经营模式。
周海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了合作,周海云的绣庄成了该校艺术学院的一个培训基地,使广大绣娘在助力艺术学院同学实践的同时,通过向艺术学院学生学习来提升绣娘的艺术修养,创造了一种“双赢”局面。这种合作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产业与高校智力协作提供了样板和经验,而且还给镇湖刺绣的原创性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可谓一举多得!
自然与人文,传统与当下,文化和产业在这里相融相谐。从前的故事渐渐远去,当代的传奇扑面而来。如果把传承千年的苏绣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镇湖绣娘绣出的该是树上最艳丽的花朵,它们将绽放在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眼前的杨小婷优雅非常,头戴绿色的贝雷帽,身穿素雅的纱裙,裙上有她绣的花朵。很凑巧的是,第一次见到杨小婷的时候,也是带着一顶贝雷帽,黑色的,帽上绣着金色的龙纹,霸气奢华,是她自己设计的样式。“贝雷帽并不是我的偏爱,也不常带,恰巧今天的衣服比较适合这一顶。”
祖母的“潘多拉”魔盒
如果不是和汉秀结缘,今天的杨小婷可能是一位钢琴师,芭蕾舞者,亦或画家。现在的杨小婷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正如同佛家有云:一旦起心动念,便有了因果。
杨小婷今年34岁,与刺绣相伴了近20年。因为复活了游针绣,武汉市政府颁发了“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而立的年纪,堪称最年轻的汉秀大师。
2012年开始,杨小婷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她当做一张汉秀名片被推了出来,肩负起了复兴汉秀的责任。10年清心寡欲的平淡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节奏,“这一年多以来,我都忘记了怎么生活。”
杨小婷出生于书香门第,外婆和祖母都是大家闺秀,平日里的消遣活动主要为刺绣,多年的练习,使得两人的刺绣手艺相当精湛。杨小婷从小由祖母带养,平日里耳濡目染,对那些丝线经过一针一针的来来往往跃然成为美丽的蝴蝶和花朵,感到既新鲜又神奇。
祖父母一心希望杨小婷成为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无奈她独爱刺绣。祖母去世后,留下了一箱绣线,颜色繁多的丝线被结成一小束一小束,整齐的排列在箱子里,这些颜色映入年幼杨小婷的眼帘,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在她心中绽放。刺绣在她心中撩起了悸动,部分也是出于对祖母的怀念。
1994年,杨小婷16岁,开始真正接触刺绣,并有一些自己的作品。1997年,杨小婷选择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开始系统研习刺绣。
3年学成之后,98年,省里最具权威的汉秀老前辈愿意收杨小婷为关门弟子,这是无数刺绣人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杨小婷拒绝了。在一顿谢师宴后,她悄然出走。白白葬送掉光明的前途,很多人在背后骂她不识抬举,那位大师也因此一直不肯原谅她。
杨小婷的拒绝是有原因的,她心中一直有个结,这个结就是游针绣。
寻找失传的“游针绣”
游针绣是汉秀的一种绣法,又是抽纱针法之一,发展至今,部分已经失传,只有少量的文字介绍,并没有实物展现。
汉秀大师任本荣曾跟杨小婷提起过游针绣,“游针绣如小鸟在天空飞,如鱼儿在水中游,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局限,一切只为作品主题服务。”这对于学习多年刺绣的杨小婷来说,太具有诱惑力了:这是怎样一种技法,做出来又是什么样的呢?
无独有偶,杨小婷在电视上看到了苏绣大师顾雯霞的专访,看到了顾雯霞绣的人物肖像,鲜活而逼真,走针的手法,和游针绣的描述颇为类似,她激动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稍作整理之后,踏上了前往苏州的火车。
没有人知道杨小婷的这次出行,她走得很匆忙,只带着一个小旅行箱。这是一次冒险,一次对于游针绣的赌注,唯一的线索微弱得可怜。
辗转多日,杨小婷找到了顾雯霞,不巧的是,顾雯霞此时正要前往国外,进行考察。这次遗憾的擦肩而过令她失落不已,在苏州如画的古镇上,回想来时的艰辛,以及未来的未知,她第一次迷茫了。
游针绣唯一的线索断了,杨小婷游荡在苏州街头,兴许是上天的眷顾,她结识了王建琴,在为数不多绣肖像的人中,她也是佼佼者。
在绣架上,铺着半米长的绣布,绣布上有一副尚未完成的人物肖像图,王建琴坐在旁边,正在穿针引线,之后便开始在画布上飞针走线起来,人物脸部线与线之间的缝隙渐渐被填满,过渡色自然,人物表情一时生动起来。
杨小婷看得呆住了,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有人用另一种高超的绣法来绣人物,这种体系和她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她恳求王秀琴收她为徒。王秀琴见过很多想来学刺绣,没有耐心就走了的人,她以为杨小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杨小婷坚持:“不学好乱针绣我决不会离开。”王秀琴被其诚心打动,收她为徒。
苏绣大师王祖识第一次见到杨小婷时,她正在绣一副人物肖像,王祖识不禁说了句:“乱针绣有那么好学?现在的人,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又过了一个月,王祖识再次来时,看到杨小婷仍坐在那一针一线的绣着,王祖识点了点头,说:“这女孩不错。”简单的一句话,在杨小婷心里升起莫大的信心。
4个月后,杨小婷的《君士坦丁堡女郎》完成,王祖识又前来,看到这幅绣像,她脱口而出:“这女孩不简单!”听了这句话,杨小婷心潮澎湃不已。
从登顶波峰到潜入谧境
之前作品的积累,以及用乱针绣绣的一些人物图,拼拼凑凑下来,杨小婷竟拥有了近40幅作品。
2000年,杨小婷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刺绣个展,将近年所得皆示人前。精致的作品吸引了更多普通人的注意,一时间十分轰动。人们一方面惊叹于作品的精致,一方面惊讶于作者的年轻,杨小婷自此一举成名。
蜂拥而来的曝光率让杨小婷有些飘飘然,22岁的她陷入了年少成名的光环里。挖掘她的伯乐——湖北省工艺美术所何所长,对她说道:“你这样下去,很快就会被推到浪尖波峰上,可是如果那时,你的功底和专业知识还不足以支撑,到那时,你会觉得很累的,应付不了,你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去参加活动,展示自己,而是沉下心来,潜心专研,用作品说话。”
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一下子将她打醒。之后,杨小婷便搬到郊区的住所,一心专研刺绣。一连半月,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还专挑复杂的人物绣,一年下来,能有六七幅作品,比一般人刺绣的速度多了好几幅。
游针绣依然是个谜。杨小婷决定舍弃业已深谙的乱针绣。汉秀和苏绣不同,不用将绣线劈得很细,她尝试用很粗的布和线绣制一些风景。图案绣好后,不少老师和绣友都觉得,这不像是苏绣,倒是像宝应刺绣,好奇心驱使她又前往扬州的宝应。
在宝应,杨小婷认识了大华刺绣研究所的所长朱军成,朱成军绣制的风景作品大多粗针大线,用色大胆,远看和油画非常接近,杨小婷顿时有了找到知音的感觉。她说道:“汉秀用线粗犷,用色大胆,和宝应刺绣有共通之处;再加上楚人信巫术,对鬼神和图腾崇拜,所以在汉秀过程中,喜用金线银线,做出来的成品大气奢华,装饰性强。”
在和同行不断的交流中,杨小婷也进行了实践和摸索。一般人朝着一个方向走针,她偏偏要反其道而行,有时绣着绣着,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好看与否。从03年开始,经过3年的摸索,杨小婷的刺绣已经形成风格,绣成了四十幅作品,很多汉秀专家在看完她的作品后,认为这些就是游针绣。
杨小婷的第一幅游针绣作品是自己的自画像,绣像上,杨小婷戴着白色的帽子,抱着一只小狗,远观有油画的质感,形的美,色的美兼具;近看则是丝线相互交叉、纠缠,相互辉映。
06年,杨小婷举办了个人的第二次汉秀个展,将游针绣的成果公之于众。这次个展与第一次相隔六年,没有人知道,在每个寂静的夜里,她是如何坚持每天一针一针的绣着;3年坚持的探索,才使得游针绣重归大众的视线。对于游针绣,杨小婷坦言:“这次复活游针绣,有还原,也有创新。还原的是理论的部分,创新在作品的表现力上。”
05年,在宁波举办的“中国首届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有一幅杨小婷和10个学生日夜赶制出来的作品《三峡》。会展第二天早上,同事转给了她一束花,是会展开幕式上贵宾佩戴的花,刚才有位先生看了她的作品后留下的。杨小婷很珍惜的收了起来,同事们开玩笑说:“兴许是人家在地上捡的。”她淡然一笑,有人欣赏她的作品就够了。
穿在身上的文化遗产
杨小婷始终强调,做汉秀,最主要的目的是把玩,它并不是一个职业,也不是枷锁。
从08年起,杨小婷开始在汉秀上做文章,玩出了新花样。将汉秀作品与服装结合,就有了之后的“秀绣系列”服装作品。“服装是美的展现,是生活的一部分,汉秀和服装的结合,服装是载体,更多的表现刺绣,这样也使得汉秀更加实用。”
汉秀为杨小婷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带来的名气,也带来了专业上的成就,她感恩汉秀,也感谢一直支持她完成汉秀事业的丈夫。
杨小婷的丈夫王保华是位高级工程师,两人相识,源于1997年的一次偶遇。王保华追了杨小婷5年,两人的感情越走越坚。在苏州学习乱针绣期间,不到20岁的她几次往返于武汉和苏州之间,王保华不管有多忙,都全程陪伴。
在03年的时候,王保华终于鼓足勇气向她求婚,杨小婷欣然答应。她说:“他当时说了一句话‘你玩汉秀吧,玩你自己喜欢的事吧,等你玩够了,总会回到我身边的。’正是他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嫁给他。”
如今,两人的爱女王黛儿已经7岁了,活泼可爱,喜好钢琴,已经过了四级。在被问道是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这个话题上,王黛儿犹豫了一下,小声说道:“喜欢爸爸。妈妈对我太凶,太严格了。”
“汉绣这门技术,将来会传给王黛儿吗?”记者问道,“不会传给她,我也不要她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将来她把这个当做谋生的手段,那我就会有私心,不会像今天这样毫无保留的将汉秀技术传给其他人,也不利于汉秀的发展。”
汉秀是门古老的工艺,传授的最直接的方式是现场教学,所以杨小婷有很多徒弟,徒弟们的年龄都比她大,有些甚至是六十多岁。大弟子肖兰是2003年收的,一直到现在仍坚持学刺绣,每个礼拜还会到杨小婷家中去学习游针绣。杨小婷说道:“学汉秀,贵在坚持,没有一定的定力,很难学成。肖兰很勤奋,现在已经会用游针绣绣些人物,在全省也没几个。”
记得第一次看见十字绣是在四五岁时。尽管我已忘了我绣下的第一针是什么颜色,但我忘不了那一个个细小的十字在我手巾翩翩起舞时,我心中的激动之情。我自小喜爱精致唯美的刺绣,虽无缘学习苏绣、湘绣那让人眼花缭乱的几百种针法,但十字绣让我找到了释放点:她将百种针法凝练成最简单的两种,一针向右斜,一针向左斜,便成就了整个绣品最小细胞的辉煌。在这两种针法下,你可以墨守成规,也可以千变万化,赋予冷峻的针与柔美的线无限生命力。在针刺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线的新生;每一针,都是一个新生命,是线的血脉延续。
绣十字绣让人心情舒畅。对于绣的图案,我是很“挑剔”的,简单的色块不会引发我对它的热情。在我的针下,是纯洁的百合,绚烂的玫瑰,抑或一幅笔走龙蛇的书法。渐变的色彩柔和清爽,细腻的线条蜿蜒曲折,这是视觉的享受。在享受美的同时,心情自然会愉悦,让我忘记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针与线的融合之中。
十字绣让人气定神闲。刺绣的“硬件”齐全之后,环境必不可少。在仔细把手洗干净后,或是倚靠在柔软的沙发上,或是坐在整洁的书桌前,欣赏着窗外“冷雨敲床被未温”或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山雨欲来风满楼”或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轻轻拈起绣针,不疾不徐,不温不火,让线在手里跃舞翩跹,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十字绣作为空闲时间的消遣,千万不要把她当做一种任务。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让人心焦气躁,说不定何时手下一偏,那就前功尽弃。何必把享受变成任务呢?当纫上绣线的那一刻,我总感觉在邀游历史。说不定百年前的此时此刻,正有谁家的女儿在飞针走线呢。这种感觉可以荡尽心灵的尘埃。因静所以清,因清所以悦,因悦所以乐,因乐所以神游九天啊。
十字绣是最简单的,在两种针法的背后,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成形的绣图之下,绣品还是蕴涵了绣花人的气质:是针针紧绷,还是针脚蓬松;是整齐清秀,还是乱针如麻。总之,十字绣因简单而美,因简单中的丰富而美。
放下笔,我又要拿起针了。
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