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钢琴表演艺术

论钢琴表演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钢琴表演艺术

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第1篇

钢琴艺术的演奏形式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它们有着必然的不可脱离的关系。钢琴表演艺术作为媒介,表演者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表演艺术不再是“贵族”专享的精神世界的欣赏方式,钢琴表演应更贴近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平等的欣赏的音乐。这就要求表演者要更好的顺应观众,改变传统的欣赏方式,更加的贴近观众。在这种情况下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应不断追逐现在人们精神世界中不断追随的脚步。同时,这也要求作曲家应把中国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入到钢琴作品的创作。

二、钢琴演出市场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再是“贵族”、“权贵”的特有。我们每个人对“高雅艺术”的向往也越来越浓烈。这也给商家带来以一线生机,钢琴表演艺术也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也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个人钢琴演奏会、钢琴演出、甚至酒店、婚礼上也能发现钢琴的身影。它越来越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学习钢琴,这些现象也表明钢琴不再是望不可及的高雅艺术。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的消费也日益满足了对高雅艺术的追随和享受。钢琴表演艺术的市场也大大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也把钢琴文化更好的推广!

三、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他是作曲家艺术家寻找发现我们民族化的“根”,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顺应时代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抛弃几千年来我们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钢琴是从西方引进而来,我们只是演奏哪些西方特有色经典曲目,那钢琴演奏将不会有“中国特色”,我们如果把本民族传统乐器的曲风应用到钢琴的作曲中来,或者以一种新的形势将钢琴的演奏与传统民族乐器一起演奏,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听觉感官效应,同时,将会让世界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中国的音乐,也会更好的将我们自己笨民族的文化传递出去!

四、结语

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琴艺术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一、个性化表演: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表演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而且还应加强对学生们的歌唱与表演、形体的有机结合的教育,使学生们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境界。要想达到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平时严格要求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表演艺术中有更大的作为,使他们逐渐地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然而那种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发声技巧或具有一副好嗓子,就什么都有了的想法,是不足取的。因而,表演艺术是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歌唱是音响艺术,但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制造出来的,是作曲家们善于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旋律。可以说,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善的歌唱艺术,在艺术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反过来讲,脱离了歌唱的艺术表演,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声乐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性和生动的表达,只知唱,而不知或不善唱情,同样不可能完成艺术的创造任务。“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恶不分。悲喜无别,即便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悖,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故作为一位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仅精通发声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位相当出色的音乐家,并有运用声音来表达歌曲的能力。因此,声乐艺术如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其表情力量,那么歌唱就失去了灵魂的光芒。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需要训练、培养,而歌唱中的情感运用和表现也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只有训练有素的演唱者,登台时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歌曲内容的内在美,使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高超艺术境界。而那种认为可以以声带情,或是只要有了一副珠圆玉润的好嗓子,依词曲就能唱出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歌唱的方法是不实际而片面的。歌唱演员的舞台动作和表演的协调,是声乐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歌唱者利用嗓音、控制和使用表演构成了统一的舞台形象,以取得声情并茂、拟形传神、慑服人心的艺术效果。所以用训练有素的歌喉,出色地表达歌曲的音乐词汇,调动自身表现自如的机体,有力地辅以表演动作,是声乐演员肩负的双重任务。就一般歌唱演员来说,表演训练与歌唱训练相比,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像重视歌唱那样来重视表演的训练。这就造成了舞台动作的表演规律的缺乏,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深刻而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更缺乏自觉的追求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古今中外一切卓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具有高超与独特的表演技巧以及渊博的知识,因为艺术表演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中人类各种感情的集中、提炼、美化、再现和升华。从事这项工作的歌唱者和教师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比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音乐史、艺术史、文学史、美学、政治、表演理论、语言学、音韵学等。总之,歌唱者应具备或超过常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和文学修养,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貌,使其在歌唱时掌握好以往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并反映其实质。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之所以能在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中取得举世无双的卓越成就,就是与她掌握了非凡的歌唱技巧、表演技巧以及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分不开的。由此可知,对歌曲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越能获得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就越能增强歌唱的表现力。然而演唱这优美的歌声和内蕴的激情又必将有外在的形态动作美,使歌声伴随演唱者的丰富内涵及舞姿,更深刻、更突出、更鲜明地增强声乐的表现力。由此可见,声乐表演艺术是声乐语言、舞蹈动作相互关联、相互扶助的血肉关系。

所谓内在实质是人的内心、思想、心境、理想、道德、性格及对外界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情感反应成理性上的分析、判断。所谓外在是指这种思想情感对内心活动的表达,即通过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内在是外在的源泉,内在是外在的依据,外在是歌唱者恳切的流露与表达。否则他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舞台上就会出现做作,没有真正的感染力,只能符合生活中的特殊需要,不符合艺术的表现需要。对于上述情况,只有教师平时严格要求,时时注意,才能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审美境界。从内心理解、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歌唱与表演艺术的能力,使艺术在时空感方面得到声情并茂的构思、布局和变化,并设计其蓝图,使台上的表演与台下的观、听众融为一体。

脸和眼是人之心境和窗户,这是众所周知的,每个学习音乐艺术的人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它。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厌、恶等,都是用这两部分来表现的。表现得越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愈是让人赞叹。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地去训练、去引导。然而学生在平时更要重视对社会的观察、分析、研究、体验,去丰富生活,这样才能使其表演的歌曲内容不干枯、造作、虚假而浮浅,把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创造得丰润充实,生动自然,深切。常有“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①“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动人要先动情,所以作为一个歌唱者首先要有饱满的歌唱热情,即“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绪。也就是说,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是从歌曲的局部分析和理解中入手的,如果只注意一些发声技巧问题,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歌曲中去,这就很难表达歌曲的感情了。

总之,歌唱中的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声乐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勤勤恳恳地去训练、培养我们的学生,尽量使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此我们应恳切地说:“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责任、法则和规律,也同样是职业道德。”如不了解这一点,而只是在声乐教学中一味强调发声技巧、节拍、节奏、吐词、咬字等,就像只教其磨刀,而不管其砍柴一样顾此失彼,以致我们的教学走向无法完美、难尽人意的地步。因而,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教学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注释: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岳麓书社出版.2000.6.

论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更新时间2009-10-139:19:17打印此文点击数摘要:本文试图对钢琴表现力的提高,运用辩证思维方式,作进一步的分析,目的在于提高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弹奏好钢琴。

关键词:音乐表现“入”“出”

在钢琴考级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注重手指孤立地、机械地高抬,使钢琴的声音又干又硬,毫无音乐的美感。有的学生句法混乱,使听者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弹钢琴要讲究音质,在钢琴演奏实践中不断加强艺术修养从而提高钢琴演奏水平。这个教学课题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关于“入”的问题

日本铃木教学法中,提倡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请最好的老师,演奏最好的乐器。铃木镇一把给孩子们听最好的音乐放在第一位,可见听音乐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听”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先把学生带入音乐中,从单音开始就要重视音乐的音质,让他们认识到美好声音的重要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运用音乐的语言,做好分句,掌握好呼吸,学会从容而流畅地表达音乐。另一方面,钢琴教师示范性的教学,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弹奏意识,使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美育教育以及艺术熏陶。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于对音乐形象、意境的刻画和烘托,从而体现音乐风格。

学习钢琴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听。无论中外音乐,都需要听,让现成的音乐感动自己,使自己进入音乐中,成为受益者。在欣赏中,注重掌握音乐的意境、情绪、风格等,继而对触键、力度、速度、句法、层次、音色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可以避免把所有的曲子弹成一个味道。

2.看。比如钢琴教师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使学生大开眼界。去音乐会现场或有条件可以听大师们的演奏,逐步提高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现代声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观摩机会。

3.想。通过主动积极地学习,把零乱的、片断的、分散的信息逐渐整合内化为完整的、客观的知识,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奏法及音响要求。因为“一首乐曲的正确演绎,来源于正确的理解,而这又得完全依靠细致的正确视谱”。[1]所以,全面深刻地了解音乐是准确诠释音乐的前提。

二、关于“出”的问题

钢琴家鲁宾斯坦说:“我的乐感所考虑的是把音符和乐谱背后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2]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对乐谱深入细致的研究始终是弹琴的出发点。

首先,丰富的音色,淳静的音质往往更能打动听众。好的钢琴音乐声音是第一位的,所以从入门起就坚持不懈地学弹优美的音质,并把技术训练同声音的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拉赫玛尼诺夫认为:“应当在作品中看到音乐联系的基本特点,他应当懂得,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作品完整、有条理、有力或是优雅,他应当知道怎样去表现这些因素。”[3]大师提到的这些都要有一个积累过程,把演奏者内心的感受在充分尊重作曲家的基础上,对钢琴作品作进一步的提升,因为新的创造更具有魅力。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更深刻的理性基础之上。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先生提倡“要分析乐曲,以多种手段表现音乐内容”。钢琴是多声部的乐器,把握好每条旋律,才能最终把作品演绎得更加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其次,是对音乐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和李斯特有着渊博的知识,他们对包括全部分支的钢琴文献进行了研究。”[4]由此可见,优秀的钢琴家的演奏往往含蓄而深刻,朴素而自然。比如在巴洛克风格中,音乐的旋律均衡、严谨。每条旋律的层次感要求很明确,在弹奏练习中就要训练“设计思维”,即在音响没有发出前,就预先把音乐设计得是薄一些,还是厚一些,做到心中有数,这种练习往往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音乐表现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手段。其中,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尤为突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教育背景等都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各有纷呈,但深入体会理解音乐,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用深厚而扎实的艺术功底去表现优秀作品始终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值得提出的是,在学习中注重文化知识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弹好钢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旅英钢琴家傅聪在谈到自己的演奏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得益于中国古典的文学、诗、词。”可见,多方的积累才能收放自如,弹得好琴。在表现音乐时更能积极、自然地投入,也最终能打动听众。

音乐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钢琴弹奏技巧是可以学到的,要把钢琴弹奏技巧运用到表现音乐上就需要去“悟”而非“学”,因为“悟”包含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也正是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由此可见,在学习上不断探索提高艺术品位,对于表达不同音乐风格,提高艺术表现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论钢琴演奏》(波)约·霍夫曼人民音乐出版社P36

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第4篇

一、直觉(Intuition-the power of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without reasoning)

直觉是敏感地直接地臆测到真理的认识能力。但直觉也极易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拥有直觉的人,往往被人称为“神童”。“神童”有着强烈的内在感情需要交流,他们的演奏有着成年人的声音和理解力。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便是一例。梅纽因在个人回忆录《未完成的旅行》中所说的梅纽因,更多的是一个一生被福祉庇护的梅纽因,充满感恩的心绪使他没有抱怨地面对过往的岁月。在本书的开始部分,笼罩他一生的基本感觉流露在纸端:“回首过去六十年的岁月,我最感惊奇的是我的生命的规则性。我所有的一切,我之所想,我之所为,都不是毫无根据的堆积,而是如几何图案般的简洁和规整。发觉自己原来在做一件天意决定已久的事,有一种非常奇特、模糊而又惶恐不安的感觉。”“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掌握了人生,事实上我只是幸运,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我的生活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所做的一切更多只是一种顺应,而非因为热爱而作的刻意追求。我知道,我只是‘过往’的一个孩子,我生命的大部分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写好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所努力表达的呼号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更是我‘父母’的,或者说他们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1916年,梅纽因出生于美国,7岁在旧金山登台演出,11岁抵巴黎演奏巴赫和勃拉姆斯,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会,可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享受“父母”那份大恩泽的最后一批人。来自19世纪欧洲音乐文化没有散去的温热光晕,为像梅纽因一样的诸多天才少年洒下,尽管这份温热已有了变型的征兆。所有的人都支持“小提琴”与“神童”这个神话,梅纽因就此朝光芒去了,并真实起来。

梅纽因被隔离着,一生都是暖箱中的孩子。他坦承这一点,认为这种隔离哺育了他,又给他伤害。梅纽因写道:“在我还没准备好结婚的时候,我就结婚了;同样,我在还没准备好拉小提琴的时候,我就开始拉小提琴了。因此无可避免的是,个人生活的打击与战时旅行演出前所未有的压力交织在了一起,我缺乏准备的弱点开始渐渐显露出来。我不做任何思考,不做任何分析,也不做任何修整,只是不计一切代价持续的运转着。”这句话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钢琴大师克莱本呢?

柯林斯《音乐辞典》如实评价今天的梅纽因:“作为演奏家,他今天主要以亲切诚挚的表演,而不是以精湛的技巧见长——他在技巧上常出错误。”

钢琴大师阿劳告诉我们:“许多神童成长到某个阶段就会停滞,从凭直觉弹琴过渡到有意识的弹琴,那是个转折点。”而此时这些神童们也就只有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能重新获得艺术才能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否则便会无声无息的消失。

二、兴趣(Taste-the ability to enjoy and judge beauty,art,music,etc.)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我们说一位音乐大师他必定对音乐有特殊的偏好,但这却是以广泛的兴趣为前提的,只有先有了广泛的兴趣才能谈到偏好。比如说一位钢琴大师,他一定会去博览群作,掌握了音乐的精神内涵和价值重要性后才能掌握他所要诠释的音乐,才能有总体的音乐思维。

“思维被认为是进化的最高成就,而且被认为是表明人类存在的本质的东西。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音乐思维是演奏者的心理现象,是对于音乐的一种本能的认知,是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一定事物的注意,或者说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波兰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指出:要动脑筋和用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怎样去设想和怎样去演绎它,就得靠那些有再创造能力的艺术家。这不仅要形成个人见解的内心洞察力,而且还要有表达这种个人见解的演奏技巧。

很难想象如果一位演奏家对音乐没有兴趣,而只是盲从演奏的情景。舒伯特曾经反对那种没有生命力可言的机械性的演奏。1789年,他在《音乐的美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切机械性的熟练,比如手指挥动得飞快的运指法、很稳定的拍子感、对乐器的解释、读乐谱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情况等等,在演奏家尚未具有创造力之时,在他还不能像火花一样使这一切化为音料之时,在他无法使伴奏者与听众深受感动之时,换句话说,在他不能聚精会神于十个手指之上时,他一味这样向听众炫耀其技巧是有害无益的,是无济于事的。”

舒曼曾说:“如果你的音乐产自你的内心,它就会融入他人的内心。”演奏者只有在内心动情,并用内心激情去表现作品,才能使演奏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而此时,音乐家也就通过了“兴趣”这一过程,继而他便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三、风格(Style-a general way of doing something)

对于同一作品,听这一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演奏代替不了听另一些音乐表演艺术家的演奏。这种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不可被替代的东西是什么?这应该就是一种表演艺术风格——只有代表着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独创性的“表演风格”,才是可贵的、不可被代替的。我们可以用3P来概括它:

Perception-the ability to perceive.指音乐家深刻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思想。

Persistence-continuing to exist,happen,or appear for a long time,esp.指持久艰苦的毅力。

Power-what one can do.指闯过难关的能力。

不一一详述,我仅对第二点略作分析。全力投入、一丝不苟,这不仅是音乐表演艺术家责任心的表现,同时也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造的尊重。奥依斯特拉赫对于已经多次演奏,早已非常熟练的曲目,在每次演奏之前都要认真再三练习。小泽征尔对于已经多次指挥过的曲目,在每次演奏之前,都要重读总谱,再次在心中建构音乐。这种严肃态度,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造的真正尊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要求演员能够随时呼唤灵感。事实上,灵感是不听人的呼唤的,没有人有随时呼唤灵感的十成把握。所有这些为演奏所作的准备,无非是为能够呼唤灵感创造条件,因为灵感不在别处,它就在人们的潜意识这记忆储存库中,只有付出千锤百炼的努力,灵感才可能比较顺利地自然出现。那些以为自己不必准备就能“台上见”的表演者,表面上是不重视观众,事实上是不尊重艺术,不尊重自己。

“风格”要以掌握学科前沿和结合社会需要为前提。比如,在国际歌产生的时代,曾经是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演唱,而现在的速度差不多是每分钟120拍了,既没必要也不应该再回到每分钟60拍的传统上去。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过:“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二度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各种因素的有机复合,诸如:艺术技巧、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世界观、音乐才能等等。当这些因素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生作用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音乐表演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他们的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虽然这种能力的产生和形态的形成的规律性在任何音乐表演艺术家那里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就这种能力在每个音乐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中的具体实现来说,又带有各种不同的特点。这种表现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使一个音乐表演艺术家同其他表演艺术家相区别的特殊性,就是该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和音调内涵所显示出来的美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是音乐表演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法。

在“世界著名演奏大师音像赏析”课中,我们学到的音乐家均被称为大师,所以他们大都达到了音乐表演艺术的这三层境界。他们已在音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力,能为后辈们树立典范并获得社会承认,同时拥有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及一些突破性创举。

与之相比,我国在西方古典音乐演奏(唱)方面,能称其为“大师”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我们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大师”,就应从小培养,促其艺术见解及人格魅力的养成;不要等到上了专业院校再对他灌输“大师”的理念,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来做大量的推广、宣传工作。如邀请一些真正的“大师”来我国开设“大师班”;一些在媒体发展的同学要具备“引导舆论”的能力,让国人的目光能真正投射到音乐表演艺术上来。

论钢琴表演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钢琴教学;情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40-01

钢琴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宽广的音域、动人的音色、富有韵味的多声织体获得了“乐器之王”的桂冠,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种乐器。音乐艺术中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节奏、旋律,还包含着作曲家的创作内涵、创作背景与情感因素。进行钢琴学习的学生们应该认识到乐感的重要性,拥有乐感的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能体会到音乐的优美,这样的演奏过程十分愉悦,有助于他们领会乐曲的精髓。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乐感,能促进学生钢琴水平的提高。

一、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各有不同,有的来自于先天因素,但是后天的培养对于感受力也同样重要。音乐不同于语言文字可以直接描述概括事物,而是通过不同的声音色彩来塑造艺术形象,钢琴演奏尤为如此,科学的弹奏方法经过心灵的感受,指尖、手臂以及身体多种器官的相互配合,最终获得娴熟的演奏技巧。音乐是一种艺术,钢琴演奏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用熟练的演奏技巧和情感因素来诠释作品。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任何形式的艺术的灵魂,如果音乐脱离了情感,演奏出来的只能是枯燥的声音,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

二、钢琴演奏技巧与动作是情感表现的基础

音乐艺术不能脱离情感表现单独存在,而缺少了熟练的钢琴技巧的支撑,也就谈不上音乐作品情感的表现了。情感表现是音乐艺术以及钢琴演奏的最终目标,钢琴演奏技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如果缺少娴熟的演奏技巧,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钢琴演奏中情感诠释还需要有姿势、动作等“舞蹈因素”,情感表现与动作表现进行协调发展,辅助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与一定的动作相联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奏钢琴的根本目的就是情感表达,而技巧恰好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我们更要注重熟练的技巧,这样才能够在演奏乐曲的同时全心全意地投入,将自己的乐感表现出来。

三、钢琴教学中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表演者的二次创作,给艺术以灵魂。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再创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钢琴演奏中的创造性思维还受到其它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主要有演奏者的音乐修养、音乐理论知识的修养、作品理解能力等等。因此,提高学生在钢琴表演中的创造力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还要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使演奏更完美。

四、钢琴教学中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对于钢琴表演艺术而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其演奏的根基,想象力的因素在钢琴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所以说钢琴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师指引下逐步形成,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即使是演奏一首简单的乐曲,虽然只有五六行乐谱,可是从音乐情感的角度讲,都要想象出一种意境,使干涩的乐曲有了情绪上的变化,使音乐内容富于感染力。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对学生的喜爱之情,像教育自己孩子一样去完成学生们的教学,要充满细心和耐心。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鼓励学生,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出对钢琴的喜爱,在练习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想象力。

五、结语

音乐情感表现的原动力是个人的心理感知,如果想让别人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现,首要条件你就必须要先感动自己,把对音乐作品的感悟通过“意象”表现传达出去。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钢琴演奏则是其中的一种表演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情感的表现来诠释作品,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所以我们在钢琴教学中,不应该单纯地强调钢琴的演奏技巧,而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把音乐情感的表现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得音乐的情感表现变为音乐表演的动力与催化剂。只有音乐情感表现能够得以展现,音乐也就会永恒。

参考文献:

[1]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审美因素与情感关系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

[2]张薇,王梓薇.试论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

[3]孙博.关于钢琴教育中如何注重审美教育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5(22).

[4]陈娟,沈飞.让感动在课堂飞扬[J].教育,2008(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