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骄傲

中华骄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骄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骄傲范文第1篇

升国旗——神圣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了整个天安门广场,雄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烧。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难道这不神圣吗?

互问候——温暖

像和煦春风,想熊熊烈火,是那样的温暖。

总书记,肃立在敞篷车的中央驶过金水桥,向海陆空三军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总书记的问好不正如和煦春风,熊熊烈火,温暖着海陆空三军的心,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海呼应。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似乎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阅兵式——壮观

威武,潇洒,壮观……这些词语仿佛是为他们而生的,只有他们,祖国才会安定繁荣。

整齐的方队,威武的军姿,雄壮的军乐真是铿锵有力,威风凛凛。全国人民都为他们叫好。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兵组成的三军方队和民兵方队不证实了这句话吗?她们英姿飒爽,在女兵身上我看到了六个字“巾帼不让须眉”。

看着这铿锵有力的正步,我心潮澎湃如潮涨潮落,看似平凡中却展现了军人们对自己的严格和对祖国的热爱与尊敬,而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对自己要求松懈以至站无站姿,坐无坐姿。眼镜度数与日剧增且学无所成。所以,我们要学习军人们一丝不苟的态度,一整我们的生活作风,助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难道这不壮观,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如今,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祖国发杨光大吗?是啊,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我们的努力。这不又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也曾写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中华骄傲范文第2篇

曹玲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从文化传统的三个视角——文化根源、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分析文化差异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两

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实际上是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

鉴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根源;价值取向;思维模式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value orientation and thinking patter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both Chinese and Australi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ctually a reflection of each

country’s cultural tradition.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it’s highly urgent to learn from Australian TAF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ural origin;value orientation;thinking pattern

一、引言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文化形态的制

约。高等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之

一,也受到传统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教

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所映射的文化传统并通过

比较来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跨文化交流,有着

十分必要且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课程享誉全球,有着较高

的国际认可度,也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每年吸引大量国际

学生前来学习。通过横向对比中澳高等职业教育在形式上的差

异,反映出两国深层次文化传统的差异。

本文作者通过对比中国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

置、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等,从文化根源、价值取向、思维习惯

三个方面浅析了两国在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二、中澳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

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

用型人才。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分学历教育和转岗培训、岗前

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

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和少量

接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

业技术教育形式为 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与中国的高等职

业教育层次相当。在课程设置上,TAFE 所授课程与社会经济发

展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商科与管理,科学技术,设计与艺术,体育与休闲,社区服务与

健康等,非常实用。参与课程设计的不仅有 TAFE 学院,还有工

商企业。在教学中均采取小班授课,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学生的

参与和实践。教材选取灵活,切合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十分受雇

主的欢迎,有时会比注重理论的本科生更具竞争优势。

三、文化差异对中澳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不同文化根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决定人类文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国传统文

化孕育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 起源于农耕文化, 且源远流长。

滋生了人们求稳定、安于现状的农业文化心态。表现在高等职业

教育中则为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造性,与社会实际脱节。中

国的文化传统在思想上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以政治为本位的伦

理政治型文化。从而重政务轻自然,重整体轻个体,认为 “技

术”乃“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不可与读书考取功名相提

并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有教无类”,但是长久以来“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金榜题名”的观念决定了精英教育

一直是教育的主流。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面子等都影响到人

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认识与评价。因此,人们

通常认为只有成绩低,达不到本科录取要求的学生才会选择读高

职院校。虽然近些年来高考和研究生的扩招扩大了适龄青年接受

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但

是在社会评价和薪金待遇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

的差距依旧很大。社会上存在的“用人高消费”现象和脑体劳动

差距增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尴尬境地。此外,中国高

等职业教育大多脱胎于中等职业教育升级或者普通本科下属的

二级学院,学生完成高职教育后无法进一步深造,客观上造成了

高职教育与本、硕、博教育的断层。这也是每年有大批无法升入

普通本科的中国高中毕业生选择到澳大利亚留学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太地区,印度洋与太平洋之

间,由于它与英国的历史渊源和亲密关系,传统意义上仍被称为

西方国家。它的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都是过去数百年

间从其他国家,主要是从被称为“母国”的英国移植过来。在教

育制度上,澳大利亚既沿袭了英国的传统精华,又除了糟粕,这

和数百年来形成的以白人为主,包括土著人和其他各州移民而形

成的多元文化无不关联。澳洲广袤的国土,稀少的人口也使得澳

大利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澳

大利亚共有 75 万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TAFE 系统也吸引来自全

球大约 127 万学生学习,是澳大利亚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

1.7 倍。TAFE 课程每年会根据移民和社会需求调整,此外还开展

移民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化的多元

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价值取向对中澳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事物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

一个群体的价值取向通常反映该群体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千年来占主导地位,

导致人们往往以学历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而非

对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意义。例如,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

主人公方鸿渐留洋归国花钱买到的博士文凭在他的家乡极为受

人尊重。因此,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会认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会感到自卑。高等职业院校的

教师也会对自己的高校教师身份感到尴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

场,拥有一张更高一级的文凭或者学位证书将会增加应聘者的竞

争实力。因而也导致近些年来考研热的持续。这些价值取向都对

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

主张平等、 自由与个性的价值取向, 以适用于个人的需求为选择。

很多学生选择读 TAFE 课程并非是上不了本科,而是出于个人的

喜好。在澳大利亚文化中,人们对待各种职业一视同仁,没有高

低之分,由于地广人稀,缺少大量技术性劳动力,修补房屋的技

工的报酬也有可能高于办公室白领。此外,学习者可以在 TAFE

学历的基础上继续攻读高一级的学历,并且可以折合成一定比例

的学分,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较为畅通的就业与深造途

径。TAFE 课程中学习者的年龄跨度也从 18 岁到 70 多岁,有的

人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有的是为了移民;也有

的人仅仅是出于兴趣学习,例如调酒师包、面包师等。在他们看

来,从事一份自己喜爱的职业并且能够获得满意的报酬是最重要

的,职业不应该分贵贱。TAFE 课程非常注重过程评价,学习的

每个环节都是考核的组成部分,而非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考核方

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相比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

侧重结果性评价,即期末成绩占较大比例。

(三)思维方式对中澳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中澳高等职业教育也体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

文化崇尚直觉思维,擅长综合和整体,着眼于“天人统一”。学

习别强调“内省”、“顿悟”和师道尊严,即“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老师往往占据着整个舞台,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

对老师总表现出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教师的权威与高大形象往

往不可动摇,学生在课堂也显得不太积极主动。评判一节课的好

坏往往局限在教师的教学环节,而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此外,中国文化强调内敛、自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往往是

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怯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表达出自

己的想法。

澳大利亚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辨与观察实践。例

如,在一次语言课堂教学中,笔者观察到一位非洲学生无法登陆

电脑系统,老师不是帮其完成,而是让该学生用不太熟练的英语

亲自给学校网络管理中心打电话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这名学生最

终花费了比其他学生多一倍的时间才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通过真

实场景实践,有助于他掌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交际。教师

在其中扮演辅助者的作用,学生的自主性更为重要。

在澳大利亚的 TAFE 课程中,教师更像是组织者,每个教学

环节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示和锻

炼的机会。在 TAFE 课程开学和结束时都会举行一个叫做“Bring

a plate”的活动,老师和学都会带来美食,师生共同举办一个以

相互交流为主题的派对,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此外,教

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笔者观摩的一次商务管理课程中,澳大利亚老师直接组

织学生利用互联网与美国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完全在实景中学

习。

结语

中澳高等职业教育除了现实客观条件的差异,深层次还是文

化的差异。正是文化根源、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两

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师生关系

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教育的差异又映射出不同的文化取

向。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中国从一个劳动力大国向技术、

创新强国迈进的路上,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 TAFE 课程先进的理

念和人文思想,转变观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公平的

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不仅要靠教育改革,也应该从文化根源革新

观念。

同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 TAFE 的优势,改革我

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必须创新文化,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未来,探索在条件成熟的高职院

校开办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职业教育,构建中等、高等专科和

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将是中国高职教

育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

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0-124.

[2]孙安.从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的特点看澳大利亚文化的特

质[J].海外英语,2011(5):305-308.

[3]匡瑛,石伟平.论社会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高职模式选择的

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6(33):15-18.

[4]翟海魂(译).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第1版.

[5]许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M].湖南: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9(9),第1版.

[6]李辉.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14-115.

作者简介:

曹玲,女,1979年9月出生,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中华骄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物质构成;元素;分子;原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46-03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五大核心主题之一,元素、分子和原子是本主题教学中的核心概念。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实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间自如地认知穿越,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在整个初三学年都有整体规划。

一、了解学生基本学情

(一)了解学生基本学情的途径

1.联合进行问卷调查

联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师举行一次备课组活动。根据小学科学和初二物理教材的内容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联合制定问卷。通过选择、判断和简单的填空,共20道小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知识的知晓程度。

2.适时组织主题班会

在开展教学前,利用化学课召开一次化学主题班会。主题为“你知道元素、分子和原子吗”?通过漫画、游戏、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知晓这些知识的程度进行摸底调查。利用特殊的化学主题班会,既了解了学生对学前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恰当利用QQ沙龙

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很多班级也有自己的QQ群。在开展教学前可以利用周末举行一次QQ群内的主题探讨活动,围绕“你知道元素、分子、原子的哪些知识”进行探讨。同学们可以在QQ群内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提供一个让学生有“胆量”发言的平台,活跃气氛的同时又能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QQ群内的探讨也给了学生一种积极的引导,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我们应该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

(二)学生获得基本认知的途径

1.从日常生活中获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已从日常食品的包装袋、课外书、网络、报纸、电视广告、科普节目、人们的茶余饭后关于健康的谈资以及各种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中渐渐熟悉了元素、分子、原子等词语。例如广告语涉及的“不含磷铜”、“食用加碘盐”、“加铁酱油”、“高钙牛奶”和“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

2.从科学学习中获知

在小学科学课上,有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消失的实验。小学科学通过实验告诉学生:这些东西里面有很多的分子,我们肉眼看不见。同时也会简单地介绍物质的化学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3.从物理学习中获知

在初二物理《分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在《从宇宙世界到微观物质》中学生知道了“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等”。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学生也知道了,“物体摩擦后,由于电子的转移,摩擦物体的双方分别带上了正电和负电”。在初三物理《内能》的学习中,学生知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虽然这些前概念有些是不完整的,甚至还有些是错误的,但是在初三化学几乎每节都要面对的概念学习中,不容忽视。充分利用前科学概念,以此为教学起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同化,促进前科学概念的正迁移,促使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

(一)利用学生对分子的了解认识分子

学生已经知道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在教这部分知识时,主要是唤起、巩固、应用、拓展学生已有知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来解释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在分析和应用中复习已经知道的知识。也可大胆地让学生利用身边和化学实验室的药品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分子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用酒精和水混合来证明分子间空隙在初二物理中已经做过,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先加酒精再加水和先加水再加酒精的对比实验加以拓展。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玻璃杯、糖、筷子等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来证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对于“物质由大量的分子构成”这个从化学角度看并不正确的观点,则在一开始就向学生渗透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通过系统地学习,无形中慢慢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并从化学角度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二)利用学生对原子的了解认识原子

学生既然在初二物理中已经知道原子的发现史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内部结构。那么在进行原子教学时重点可以放在以下方面: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水电解实验的微观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则通过粒子散射实验进行巩固和分析。重点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理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下面离子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利用学生对元素的了解认识元素

学生通过生活信息已经对元素这个词语比较熟悉,我们可以巧用“台阶”,拆除“障碍”,对他们原有的认识进行同化,使他们知道加碘食盐、加铁酱油等里面的碘、铁就是指元素。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元素的系统学习。最后,再用学到的元素知识解释他们在生活和网络等媒体中获知的与元素有关的现象。

三、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

中华骄傲范文第4篇

《辞海》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套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奥林匹克文化定义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而奥林匹克运动研究员熊斗寅认为,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1]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活动、仪式、思想观念等。而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文艺活动和思想观念等。

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之下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强调参与者对于个体自身品行的规范,同时也包涵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准则,并期望以此实现世界整体的和谐与安定。这一思想体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一致的,因而奥林匹克精神始终为全世界人民所推崇。[2]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尊敬为基础的。”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人文危机

1.异化概念

“异化”一词是近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者化。从施动者方面来分析它有两种用法:一是主体自身主动向另一物转变,也就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另一个就是主体是在他物的影响和支配下向异与自身的他物变化。在哲学范畴中常用来指“人类的异化”――从主体(人类)分离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主体(人类)本身。

2.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表现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

(1)奥林匹克精神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3]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人性与教育性淡化,对竞技成绩、经济利益的追逐意识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4]过度的和不当的商业化运作常常使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一句口号。每当体育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体育利益常常成为牺牲的对象。(2)人的异化。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和实践者。由于受到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不同影响,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教育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却成为部分人实现和达到个人或部分人目的和利益的工具。这样就致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兴奋剂泛滥、运动员赛场斗殴、组织者的权力腐败、假球、黑哨等等丑恶现象。这些受到各种利益驱使的异化行为不但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3.产生原因

(1)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5]而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又加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1916年和1940、1944年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使奥运会停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事件给现代奥运会蒙上了恐怖的阴影。由于苏军出兵入侵阿富汗,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苏联为报复美国又率东欧国家集体抵制4年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这种政治的对抗剥夺了人民享受体育的欢乐的权力,奥运会成为国际政治力量抗衡的舞台。(2)体育的商业化。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财务就由城市而不是政府来支持,因此历届奥运会都会造成主办城市财政的巨大亏损。到了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财政亏损达到了10多亿美元,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在1978年国际奥委会雅典年会上,洛杉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1984年奥运会的承办权。这次奥运会成为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采用商业化运作,不但没有亏损,还获得了高达两亿两千三百万美元的收益,挽救了垂死边缘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运作大型运动会从此成为一种惯例。但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行贿受贿、裁判不公、服用兴奋剂、赛场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的竞技异化问题。[6]

(3)运动员的职业化。80年代,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现代奥运会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首先肯定了商业化的积极作用;其次废除了对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从而保证了奥运会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价值。职业体育的加盟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将运动成绩和商业利益挂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这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互补

1.两种文化的特点

(1)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半岛属于多山地带,气候多变,雨量不足,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希腊人不能单单依靠农业生产,而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海外贸易的发展给希腊人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挖掘了人的潜力,发展了人的身体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希腊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他们喜欢竞争,但又不失公正公平的原则;他们勇敢好斗,但又向往和平和自由;他们有,但又追求真理,崇尚思考。古希腊人找到了表达他们美好追求与愿望的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但又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两个思想体系。儒家文化主张中庸,安于现状;重群体,轻个体;以和为贵,强调礼让;重文轻武。中国的体育文化明显带有这些思想的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热衷于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甚至形成一种蔑视竞争意识、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心理结构。但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体系在强调维护人体的生命功能(即养生)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平衡。

2.两种文化的互补

在政治、经济的参与和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变得浮躁和俗套,远远背离了它的精神――参与、竞争、公平、和平和奋斗。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等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弊端、克服竞技运动的异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内在的修为,以养生为目的,调节身心平衡,有助于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平衡。“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补。奥林匹克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可以充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其融入到国际体育文化的潮流之中。而奥林匹克文化所表现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以及运动规则中的经济理性和法治精神等也可以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更具魅力。

四、和谐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

“人文奥运”理念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精华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1.“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扬弃

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提倡和平、宽容。这些特征与《奥林匹克》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维护人的和平和尊严的社会”,“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团结、友谊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2.“人文奥运”:奥林匹克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相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生,这为奥林匹克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执其端而用其中”的互补和谐性。这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将起到积极的反思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12).

[2]郑李茹,林少娜.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5).

[3]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0).

[4]郑国祥.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成人教育学刊,2006(5).

[5]万晓红.现代奥运报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与背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6).

中华骄傲范文第5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只雄鸡。这只雄鸡就是——中国。我就是中国人,我为祖国而骄傲。

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而骄傲。因为中国人拥有着多少俊美的山河。那巍峨高耸的珠穆朗玛屹立在中国;滔滔不绝的长江黄河奔流在中国;辽阔无垠的内蒙草原镶嵌在中国;朴实无华的黄土高原扎根在中国;气吞山河的长城如巨龙腾飞在中国……我们有着秀丽的桂林山水,让我们泛舟游览;有着广阔的内蒙草原,让我们尽情驰骋;有着晶莹的雪月的北国,让我们欣赏银装的大地;有着河道纵横的江南水乡,让我们感受水的温情。

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而骄傲。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举世无双的中华魂。这次5.12地震牵动着13亿中华儿女的心,同时,也涌现出了多少中华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世界诉说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中华魂。重新书写了中华之魂的篇章。13亿中华儿女用心中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地震这个恶魔。

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而骄傲,为中华之魂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