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书感言怎么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与家庭沟通
为了让“书香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学期伊始,学校就积极与各个家庭结对子。
首先,学校向“书香家庭”推荐阅读好书。适合孩子年龄和心理成长的书,才能让他们感兴趣,也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精神。因此,我们学校利用校信通短信,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鼓励学生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每天多读课外书,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带头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常和学生交流、探讨读书心得,尽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阅读兴趣,开始给孩子们推荐整本书,我们先后推荐了《童年》、《唐诗300首》、《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爱的教育》、《昆虫记》等等。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和写作兴趣。孩子们怕写作,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我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帮助孩子积累素材。
二、倡导亲子共读书活动
其次,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活动。2016年3月,开学之初利用家长会,老师讲解班级微信的好处,并一一介绍了加入班级微信的方法,建议家长开通微信。班级微信就是学校和家长、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家长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提出班级建设意见或建议。
我校一直要求亲子共读好书,每天都布置有读书任务,要求每天读书半小时,并由家长签条,督促孩子读书。充分利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送短信,或通过家长会讲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为孩子阅读
提供有利的条件,督促孩子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并跟孩子交流读后感,以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全程记录共读全过程,把读书感悟写在微信上。
三、活动反思
本次“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从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到评选结束,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上报材料来看,差距较大,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1)家长的重视程度和在准备材料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否认,本次活动的出发点是正向的,但家长对此次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千差万别。有自始至终就非常支持重视且按学校制定的实施方案真正付诸行动的,如五年级冯晨好家庭、六年级冯玉霖家庭他们申报材料的内容和时间上就能证明。
但大部分家庭的申报材料,是在学校或班主任的督促提醒下才做整理和准备的。缺少了评选细则中的好几项内容,如亲子读书计划、亲子共读相关记录、孩子的读书心得或小练笔等等。还有部分家庭虽然重视,但在准备材料方面没有经验,无从下手,也有的家长在编辑材料方面有一定难度,不会把图片、孩子证书的影印件等整理到一个文档中。
(2)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有的家长对这项活动认识不够,有些家长因实际困难不能与孩子一起读书;有的家长坚持的时间不长,一天、两天可以,一星期、两星期还行,可是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去了。有的家庭藏书数量还远远不足,条件差一点的甚至没有孩子的读书角,读书体系还不够健全,书香家庭的读书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3)作为学校,我们能体谅不同家庭的不同表现,因为家长在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决定了在申报材料方面的参差不齐。
(4)作为家长,也应总结反思一下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真正为孩子的读书、成长,为争创“书香家庭”尽到心力了吗?是心有余力不足?还是根本就没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如果每位家长能跟孩子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您就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孩子苛刻要求或求全责备了。
四、活动收获
(1)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书香家庭”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辅导能力越来越强了,亲子共读,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读书活动让不少学生家长放下扑克,丢掉电视,离开电脑,和孩子一起走进了书乡,每天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的视野都开阔了,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2)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评出了优秀“书香家庭”。六年级的冯玉霖家庭光荣的被学校授予“书香家庭”称号,并颁发了《书香家庭》证书。家长感言,说这一次的活动,再次重温了他们童年的读书梦,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书香的魅力。“书香家庭”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实现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与学习、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成长的融合。此次活动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获益匪浅。
五、活动感言
一、基于“激励”的评价原则
阅读漂流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阅读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等的约束,因而在阅读评价时,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对词汇、语法、句型等要素进行细微精确的评价。教师应从课外阅读的特点出发,进行综合性评价,如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态度及习惯等。由于阅读漂流的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特点,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不能“一刀切”。
因此,评价应建立在激励和引导的基础上,以鼓励学生阅读为方向,以促进学生阅读为终极目标。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兴趣与收获。切不能以完成阅读习题、摘抄词句等负担式的评价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应让阅读漂流真正成为“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只要能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成为习惯,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基于“多元”的评价策略
1.阅读记载本,让阅读“漂”过留痕。
(1)读写伴“漂”,记载阅读历程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漂流过程中配备阅读记载本必不可少。记载本上“基本信息”一栏包括书名、阅读者姓名、阅读时间、推荐星数等。此外,每个读者都可以留下自己读过的痕迹:读书笔记、读后感言、故事续写、碰到的困惑、与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对话等。擅长画画的学生甚至可以为书作画。只要是自己认真读完书后的真实感受,都可以用喜欢的方式在阅读本上记载下来。每位学生读完一本书,阅读记载本便承载着他(她)的体验与思考,随着此书进入下一站的旅程。
(2)师生共评,夯实阅读过程
每一本书漂到下一位读者之前,教师和测评组(由平时阅读表现优异的同学自愿组成)会认真评阅各位读者在阅读记载本上的记录。可以从书写态度、表达形式、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等不同方面对阅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规则画上具体的星数,星数的积累直接影响到阅读晋级。这样的评价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动力,为有效的阅读漂流保驾护航。
(3)阅读记载本大比拼,激发阅读动力
阅读记载本在整个漂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存在让阅读漂流活动中“漂”的不仅是图书,更是学生们独具个性的思考和体验。
小学生好奇、好胜,记载着同伴阅读体验和发现的阅读记载本对他们而言,既神秘又新鲜,还有那加到的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动力。学生会好奇同伴怎么阅读,读后写了些什么,自己认真读,会不会得到比他们更多的星星,等等。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好奇和好胜的天性,会激励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认真读书。
2.梯度晋级,让阅读漂流“乐享无限”。
(1)闯关晋级,让学生“玩转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以及不同的漂流要求,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如:每一级要求完成的阅读总量、每一关的考核要求(可根据每本书设计不同的过关内容,如:新词我能读、故事我会讲、教师针对文本提1-2个问题等)、晋级的规则、阅读本的记载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考核内容等等。将细化的不同项目分别附上加星数量,累计加星总数,达到规定的颗数就完成了本学期的阅读漂流任务。继续加油的可以升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如何定级,并对晋级成功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以表扬信的方式将学生名字公布在班级公告栏,或奖励学生喜欢的新书,并用喜报的方式通过校信通发给学生家长。这些做法都会让学生有充足的动力和自信来闯关晋级。
(2)分层评价,让学生都能“悦”读
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也不同。只有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要读的书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阅读漂流方能“漂”得顺利。如:对后进学生可以选择相对较简单的英语故事或绘本,只要求其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能主动翻开书本读,旨在让他们树立读的信心,感受读的乐趣。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在阅读方法、阅读量上提高要求,并且要求能熟练使用词典等工具。而对于拔尖的学生则要求更侧重于阅读思维,并与表达相结合。通过分层,让阅读的障碍减少,学生能读并读懂了,有了坚持阅读的信心和动力,这样漂流的意义就存在了。
3.提供show台,让学生展示自己。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和别人交往,乐于与同伴分享。而漂流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交流机会。共读过一本书的“漂友”在一起聊聊这本书的内容,说说阅读体会、感悟、收获,可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或晨会课引导学生分享读书感受。学生三五成群,热烈展开讨论,或是静静地聆听同伴的发言,渐渐地,一个个“漂友团”就形成了。在交流、争论中,学生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除了聊书会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汇。通过每天英语课之前的几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单词或词组中的2-3个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给同伴。学生敢于尝试做“小老师”,有的教学设计别出心裁,课上得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主讲人很享受当小老师的感觉。此外,学生也可以选择利用Daily Report的机会,以及Story Time,Fun Time的形式,与同伴分享英语故事、英语笑话等。
当然,自制读书漂流卡、表演小短剧、制作手抄报、动画配音、故事续写大比拼、最喜欢的图书推荐等也是常用的评价方式。每一份用心完成的作品都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此外,还可建立阅读档案袋,学生可以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制作读书卡片或手抄报,或写一些读后感之类的,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在班上悬挂档案袋进行展示。
4.家校联合,将“阅读漂流”进行到底。
阅读漂流,重在课外。只有家校密切配合,阅读漂流才能落到实处。家长在阅读时间、阅读态度、阅读习惯及阅读数量等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作相应的量表,由家长负责监督考核。当然,若家长能够陪孩子亲子共读那就更好了。可以从定时、定量、定书三个方面进行关注。“定时”即针对学生的作业、生活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时间,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定量”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每天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定书”是指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必须坚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并完成阅读记载。家长根据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情况参照评价细则,给学生加好相应的星数,学生得星的颗数将纳入晋级的加星总量。
三、结语
1.“自悟自构式”习作教学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自悟自构式”,就是“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全程三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领会习作要点,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习作体系。在习作前,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观察、体验,为他们课堂习作做准备;在习作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地构思与拟稿,教师在他们最需要的地方渗入间接性的引导,通过比较阅读等方法,让学生自我领会习作要点,建构自己的习作体系;在习作之后,学生运用自我领会的习作方法,进行“二次习作”,在同伴、教师阅读并提出建议后,再修改习作,促成学生“自悟自构”。
2.双线结构模式。
“生活―观察―阅读”与“选材―表达―修改”双线统一是“自悟自构式”习作教学的结构模式。通览苏教版所有习作,“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是苏教版习作编排的宗旨,如:三年级下册习作3习作主题是“写自己的发现”,习作类别是“叙事类”,习作要求是“观察、发现”;四年级下册习作7习作主题是“记一次体验活动”,习作类别是“叙事类”,习作要求是“生活体验”;五年级上册习作2习作主题是“写一种动物”,习作类别是“状物类”,习作要求是“观察”;六年级下册习作6习作主题是“调查统计谈感受”,习作类别是“议论类”,习作要求是“调查、统计”……以上只是习作教材的部分内容,却也能“由一斑窥见全豹”。在执教这些习作时,学生如果没有观察、体验、实践,就很难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生活―观察―阅读”这条线中,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习作”的关系。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5主题是“成长的烦恼”,习作前一周,教师就引导学生梳理调查内容:家庭烦恼、学校烦恼、社会烦恼分别有哪些,最头疼的一件事是什么,烦恼的原因以及“我”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整理、交流自己对家庭、学校、社会相关事情的看法,根植“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而作”的习作思想,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
其次,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基于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补写、续写都是练笔的好方式,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不用给学生专门讲写法,讲思路,讲用词,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对接,根本不用愁写什么和怎么写。在习作教学中,采用回读促写法,效果很好。回放熟悉的文本语段,不但节省了学生理解句意的时间,而且学生不待老师“教”而“明”。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展课外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为习作表达固本厚基。
在“选材―表达―修改”这条线中,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文”的关系。我们在进行小学“自悟自构式”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曾遇到Y女孩,她在习作发表感言中说道:“我觉得真实地去记录,很轻松、快乐,比以往挖空心思寻找点缀的词句润饰文章容易。”像Y女孩这种“有所为而作”“怎么为而怎么作”的做法应积极倡导,渗透“练文即炼人”的精神,促进“人”与“文”的有机结合。
其次,正确处理好“自我表达”与“二次习作”的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领悟习作方法后自主表达,自主修改,然后小组内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改,完善“二次习作”(不是专指两次写作,而是指反复修改)。众所周知,学写作文主要得靠学生自己练习。“自悟自构式”习作教学研究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他(她)原有的习作基础上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3.“自悟自构式”习作教学例解。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4为例,习作主题是“学用象声词”。习作前,我首先引导学生收集象声词,告诉他们可以在语文书上找,也可以在课外书上找,还可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声音。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象声词,重温熟悉的课文或大自然之声。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厨房,观察、记录家长烧饭的过程。
习作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如下两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和“这时,一群鸭子叫着,跳下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亲自体悟加了象声词,原本表达清楚的句子会更生动传神。
接着,出示一位学生作前描写家长烧饭的生活片段,全班点评:爸爸打开水龙头,把鱼头洗干净了,放在菜板上,把鱼头劈成了两半,又切了许多生姜末。他点着了煤气灶,往锅里倒油、放姜,把鱼头放了进去,发出一阵油炸声,加了少许黄酒等作料和水。三十分钟后,一锅鲜美的鱼头汤煲好了。
然后,教师播放煲鱼头汤的录音,学生在上段文字中准确添加象声词:爸爸打开水龙头“哗哗哗”,把鱼头洗干净了,放在菜板上,“啪”的一声把鱼头劈成了两半,又“咚咚咚”切了许多生姜末。“兹――兹――”,他点着了煤气灶,往锅里倒油、放姜,把鱼头放了进去,“噼里啪啦”发出一阵油炸声,加了少许黄酒等作料和水。三十分钟后,一锅鲜美的鱼头汤煲好了。
叶圣陶先生指出:“大凡得出的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导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安排了“二次习作”,即在学生原生态的习作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点评后,让学生立即进行习作修改,运用习作之“渔”,理性地建构自己的习作之法。
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水上乐园”等不同生活场景,准确生动地应用象声词进行描摹(ppt上呈现学生课前收集的象声词),记录奇妙的声音世界。
习作后,推选佳作与进步习作发表于班刊《小水滴》,全班评赏。这样展示优等生、进步生的作品,不仅让他们充分体验习作的成功与乐趣,而且为同伴提供了学习的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提高习作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别样周记;学做菜;学习感恩;学习生存;关注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我一如既往地改周记,是因为改周记可以让我对学生的状况及时了解,周记是学生无声的语言,是我们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是一种畅通淋漓的沟通方式。学生的周记通常写什么?学生大多写的是思想状况、学习状态、同学交往等。“可不可以写点别的,新颖的,而且不仅是要写,关键是要能参与、体验、感悟、分享?”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
这次,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灵感闪现,想到这样的题目的。或许是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一道面试题给了我启发,“蛋炒饭怎么做?”;也或许是新课改给了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也或许是为人母的我希望孩子能那样做;也或许是我更希望中国新一代的独生子女能除了会学习,还会关注和学习感恩,学习生存之道!
周记题目:学做一道菜,要求:写下制作过程和感受并和家长分享。
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学生们在周记里所写下的感言却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且让我深深感动和欣慰。
一、学生们的真切感受
第一种:体谅与感激父母。
“也许每做一道菜,心智就会成熟一些,仅此献给父母和年少的自己。”(刘辰)“看上去简单的几步,操作起来一样也很复杂,我们平时应该多体谅父母。”(张妮)“炒菜的过程很快乐,吃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更快乐!深感父母天天做菜的辛苦,以后多下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做菜来传达家人之间的感情。刀工有待提高呀!”(古刚)“和妈妈一起炸酥肉,真的很开心,味道更香。我爱妈妈!”(莫艺琳)
第二种:做任何事要认真而且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可乐鸡翅。你可要提醒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不然味道就太咸,太重了。的确,做什么就得专心啊,不然就要出事故!”(王林云)“哈哈,我不仅自学成才,还很有创意!天哪,好咸呀!回忆起第一次做菜的经历,其实也不算失败吧。细想,是啊,看别人做什么好像都很容易,其实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裴巧)“番茄炒蛋。看似家常的一道菜,但做起来也是要讲究火候等艺术的。看来做菜也跟学习一样,不仅要有兴趣,而且一样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成功!”(熊琪)“用心做,其实也不一定会好吃,还需要技巧!但看着会很开心,就像艺术家创作出艺术品一样。”(邹悦)
第三种:体会做事辛苦,要珍惜劳动果实。“炒青椒肉丝。炒完菜,坐下来已是满头大汗。做菜真是个辛苦的过程!我吃自己做的饭格外认真,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其实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应该一样珍惜!这种体验弥足珍贵。”(吕靖婷)“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我劳动的成果呀!虽然菜相不好看,但我为此还是感到小小的自豪。”(胡晨希)“这一道菜下来,我已经是手忙脚乱了,手背还被溅起的油烫了几下,不过看着自己做得菜,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感。虽不太好吃,但我还是把它吃得干干净净的。”(陈建)“炒土豆丝。过程不多,终于完成了。但做得不太好吃。看来,我平时还老挑嘴,是很sorry啊!”(邓力)
看到每一位同学的做菜经历与体会,我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欣慰。我感动于孩子们做事的认真,也欣慰于孩子们悟到了此次周记的意义。我给学生批复得最多的就是:“学生除了学习,我们还要学习感恩和生存!”“同学习一样,做好任何事都需要用心和技巧。”我仔细地品味着孩子们周记里的字里行间,就好像一份份香喷喷的佳肴就摆在我的面前,我尽情地品尝着。
二、家长真情感言
莫艺琳妈妈:黄老师,您好!谢谢您,让我重拾了久违的天伦之乐。您有所不知,莫艺琳已经有好些天没和我们说话了。原因就是两周前的半期考试,她考差了,我狠狠地吵了她。从那天起,她就有意无意的躲着我,不和我说话。我为此很伤脑筋。这周末,从家校通的短信里得知琳琳要完成这周的特殊周记,我就主动去帮她的忙。于是,我就借此机会和孩子在厨房好好地“玩”了一回,并趁机和她好好地聊了聊天。我们“玩”得很快活,聊得也很开心,我们之间的隔阂仿佛一下子就不见了。我们在家里又听到了孩子开心的笑声。。。。。。晚上,孩子还在餐桌上给我留了张字条:妈妈,辛苦了!我爱你!看到孩子的字条,我不禁泪如雨下。黄老师,谢谢你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交流机会!这种周记很特别,很有意义。我们都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傅雷家书》撰写于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过去了,却在一代又一代有良知、有深度的读者心目中,如惠风吹拂迎风悬挂的风铃般,拨动了无数敏锐的心弦,使无数读者为之感悟、动容。当年的傅雷,身处斗室,而心系国家,甚至遍及文化、艺术,这一切都不会老,不会过时,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第一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书中摘录的内容: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包含着父母对儿女多少的爱恋和期盼。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的道理:做儿女的也只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做父母的这种感情。
在最隐私最坦诚的家书面前,傅雷夫妇为孩子做出了表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可惜在现在的时代我们渐渐离它而去了。傅雷夫妇堪称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学习的楷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在这本《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同时我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的父母正在与我交流,不时地提醒我、鼓励我、教导我……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一家人的优秀,无论是在艺术上的造诣,还是对国家民族的荣辱感,对人格尊严的的高度要求,这些都从书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
这是在上世纪前期的中国,国力不足来满足学生的高效学习,但是傅雷翻译了很多的世界名着,在艺术上也体现很深的造诣。傅聪弹了一手好钢琴,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并努力钻研多种语言……这需要多强的毅力才能实现呀!我得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对儿子的爱,他与儿子的书信往来一直不断,每一封都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牵挂,他的每一封家书都十分认真地完成,毫无草草了事的意思,这使我看到了傅雷成熟稳重的一面,也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在这些家书中强调了一些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傅雷对儿子的日常行为十分看重,如傅雷在家书中说“你车上的信十分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出好信”,爸爸经常告诉我写文章要透露出真情实感,老师也强调写实,我突然觉得他们就在我的面前。
傅雷对儿子的习惯也非常看重,如“孩子: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几桩重要的事。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或是裤兜里。这两件都不符合西洋的礼貌……”这些语句中看出傅雷注重别人对儿子的印象,但傅雷更注重的是“爱国”,有这一段话“你得抓住时间,抓住机会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着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这些话语,令我感触很深。
《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对耐心的父母;一对艰辛的父母;一对坚韧的父母。《傅雷家书》它不仅是傅雷夫妇写给傅聪的一封封家书,更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不倦的教诲!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