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温年较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
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例1:分析以下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朱诺一月、七月的气温都比希布伦高得多?
(2)一月气温旧金山高于诺福克,七月气温诺福克反而高于旧金山,为什么?
分析过程: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首先分析纬度,从图、表中可知朱诺与希布伦纬度相近,但气温相差较大,纬度因素一定不是主要原因,再从海陆位置分析,朱诺位于太平洋东岸,希布伦位于大西洋西岸,大陆东西两岸洋流不同,朱诺受暖流影响,希布伦受寒流影响;而一月气温温差较七月气温温差大得多,说明一月不仅受洋流单一的因素影响,而且受其他因素影响,根据地形分布可知朱诺有高大的山脉对冷空气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同理可分析出第二小题的答案。
(答案)朱诺位于太平洋东岸,终年受暖流和西风影响,高大的山脉对冷空气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希布伦位于大西洋西岸受寒流影响,冬季受北部冷空气的影响。
冬季:旧金山虽然受寒流影响,但高大的山脉对北部冷空气有明显的阻挡作用。
诺福克虽然受暖流影响,但受北部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旧金山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较低,诺福克受暖流影响明显,气温较高。
二、气温的日变化
1.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两点,即地方时14时―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两分日地方时6时左右)。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含糖率高,品质好。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具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的温度也较高,因此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5)天气与气候: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
(6)森林、水面对气温具有调节作用,使气温日较差减小。
三、气温的年变化
1.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相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C,上海(31°N)为25°C,海拉尔(49°13′N)达到46°C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C。
(2)海陆因为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在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1°―60°C。
(3)距海远近由于水的比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森林和水面对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作用,即降低气温的年较差。
例2: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X轴为时间,Y轴为气温,则( )
A. 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 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
C. 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D. a曲线表示受反气旋控制,b曲线表示受气旋影响
2.如果该图X轴表示一年的月份,Y轴表示平均气温,则( )
A. a地为平原,b地为邻近的山地
B. a地为城市,b地为附近的农村
C. a地为温带,b地为热带
D. a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
分析从图中可看出a曲线与b曲线比较,白天气温较低,说明a为阴天b为晴天,这是因为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往往比晴天低;晚上气温较高,说明a为阴天b为晴天,夜晚多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故1选C。
若该图表示气温的年变化从图中可看出a曲线与b曲线比较,夏季a地气温较低,冬季a地气温较高说明a地为海洋,b地为内陆。平原气温无论冬夏总是高于附近山地,城市气温无论冬夏总是高于附近农村,热带地区温度总是高于温带地区。所以2选D。
四、气温的分布
1.受地球球体影响,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与纬线平行。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差异,同一纬度夏季气温,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4.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例3.图是“两岛屿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 ,
原因是?a摇。
(2)7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 ,
原因是。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因是 。图中有一封闭的等温圈,其中间的气温应 (大于或小于)17℃。
(4)两岛屿的气候类型是 ,
成因是 。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为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终年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所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夏季气温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同一纬度海洋温度比陆地低。
一、气候类型评价描述的关键词
1.夏季高温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北半球6、7、8月)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为高温,低于20℃为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2.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均温高于或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是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是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以北“寒冷”。最冷月均温高于15℃(热带)为冬季“高温”。
3.多雨和少雨。一般月降水量超过100㎜为多雨季节,或年降水量大于800㎜者为多雨;一般月降水量低于50㎜者为少雨季节,或年降水量在150㎜左右者为少雨。
4.湿润和干旱(干燥)。用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区分干湿状况。表示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即干燥指数,通常用字母K表示。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以K值为1.0的等值线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这条等值线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线。但此线以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胶东半岛的K值亦小于1。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荒漠。
5.光与热。一般光照强不等于热(气温高),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纬度较低、多晴天,光照强,但因地势高而冷;一般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气候干旱(多晴天)、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一般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地势低(空气浓厚,保温效果好),就热。所以,干旱气候夏季光照强,纬度较低地区热量条件较好。
6.日较差和年较差。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一般日较差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中纬地区夏季比冬季大,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低纬和高纬地区气温日较差随季节的变化很小;海洋小于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阴天比晴天日的小(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更强);凹地大于凸地;山谷大于山峰;山地小于平原;高原大于平原;陆地上物质比热容越小,日较差越大。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制造、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能量消耗少,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气候夏季光照强,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同一纬度地带,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上的;一般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凸地;多云雨天气的地区小于少云雨天气的地区;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小于裸地。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的大。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高温;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
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
表1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表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速度快、茂盛,物种丰富;水循环活跃 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且高温多雨淋失快,土壤贫瘠,生态脆弱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湿季时水热条件好,草类茂盛 干季时草类枯黄,动物迁徙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旱两季 雨季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旱季高温少雨;旱涝灾害频发
热带沙漠 全年炎热干燥 光热充足 降水稀少,干旱缺水,风沙侵袭,土地荒漠化严重
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 前者,冬季低温(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后者冬夏季温差比前者小,年降水量比前者大,且分布比较均匀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 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台风(飓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地中海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光热充足,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需要灌溉)
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 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
温带大陆性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干旱(绿洲农业)、多风沙、寒潮危害
温带海洋性 全年温和湿润 全年温和湿润,适合牧草生长 夏季光热不足,不利于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亚寒带大陆性(针叶林) 冬长严寒,夏短凉爽,降水少(年降水量250—500㎜) 由于有短暂的暖季,日照时间长,适宜于针叶树生长,沼泽众多,水资源蕴藏量大 冬长严寒,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
苔原 全年严寒,降水较少(年降水量250㎜以下) 降水量虽小,但由于温度极低,蒸发量小,属于湿润区。夏季短暂,在地表生长着苔藓和地衣等植物 冬季漫长、黑暗、严寒而干燥
冰原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左右) 积累了很厚的大陆冰川,淡水资源丰富 酷寒、烈风、干燥、黑暗,即“白色沙漠”
三、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要很好地评价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键是要掌握气候对各个人文要素的影响,高考试题中出现几率较高的是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
气候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和质量、农业灌溉、河谷农业、绿洲农业、农业地域类型等。气候类型不同,水热组合状况不同;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热、水的需求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水热条件越好,复种指数越高。光照强,光合作用强,产量高;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或糖分的积累,品质好。由于大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为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要适时适量灌溉。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地势低,气候温暖,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利于农作物生长。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发达。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是人们依据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气候条件不同,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
气候影响工业布局和污染物的扩散等。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在单一风的下风向;或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把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以外。
四、针对性训练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黄河从宁夏北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从内蒙古高原割下一块土地,它三面被黄河环绕、长城在一侧阻隔的就是鄂尔多斯高原。也有人形象地将黄河比作一条抛出的绳索,套住了这个相对独立的高原,又称“河套”。400毫米年降水量是树木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潜能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决定了游牧与农耕的分界。黄河的“几”字形突破了降水量线的阻隔,让农牧界线向北突进了400千米。
材料2 图1为黄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原位置示意图,以及200㎜和400㎜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1)评价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2)为什么黄河“几”字形让农牧界线向北突进了400千米?
(3)推断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6月8日,高清纪录片《魅力肯尼亚》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魅力纪录》中播出,这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全程在境外拍摄的作品。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一个香喷喷的名字——阳光下的花城。这个美丽的国家,鲜花出口非洲第一、世界第三。
图2为位于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及毗邻国家略图。图3为图2中沿AB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简述肯尼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肯尼亚发展花卉种植的主要有利气候条件。
(3)结合图2、图3信息,说明图1中2000mm降水高值区分布于维多利亚湖西侧的原因。
3.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图4)和气候统计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A点附近气候统计资料表
一月 七月 全年
平均气温(℃) 7.5 28.6 18.3
平均降水量(mm) 18.8 150.7 1075.2
(1)阅读图表,简述A点附近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对A点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做出评价。
(3)2013年1月,A区域的城市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分析形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参考答案
1.(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坦荡辽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地表水缺乏;以荒漠土为主。
(2)黄河在“几”字形北岸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人们开渠引水发展农业生产。
(3)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因为自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1)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改变了水热状况,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的交替控制。
(2)肯尼亚境内多高原,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全年温和,降水较充足(有明显干湿两季),适合各种花卉的生长。
(3)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经过维多利亚湖面时,空气湿度增加;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多地形雨。
3.(1)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土壤肥沃,为紫色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A点附近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条件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不利条件为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
1.等温线图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题地图。该类图示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温线图的类型有地面等温线图、等高面上的等温线图等。地面等温线图主要为1月份与7月份等温线图。
2.等降水量线图
等降水量线一般是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段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是研究同一时段不同地方的降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重要工具。
二、考题回顾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图1)。
材料二 图1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表1)。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分析:(1)对等降水量线图判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①宏观看趋势。a.依据等降水量线疏密,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等降水量线密集,则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反之则较小。b.根据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如从某地向另一地逐渐减少等。c.判断海陆分布。若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且数值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则降水多的区域表示沿海,反之表示内陆。②微观看特殊。如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差异。如果某一地区的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则降水量多的区域为迎风坡,反之为背风坡。美国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所以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
(2)由表1可知,甲城比乙城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说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结合甲、乙两地位置和地形特征进行分析可知,甲位于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大,且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夏季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冬季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较为温暖,同时北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乙位于大陆东岸,附近有暖流流经,夏季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冬季东部地区低矮山地不能阻挡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气,所以气温较低。
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三、图示判读与应用
1.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如表2)
2.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上述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相似,也主要是看等值线的走向、疏密及数值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判读方法如下:
(1)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等降水量线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2)判断海陆影响。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3)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判断洋流影响。暖流流经的地区,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水减少。
(5)判断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受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大陆东岸受信风带控制,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多。
季风环流:夏季风控制,降水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6)判断内陆地形。等降水量线局部闭合且数值小,结合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局部地形地势。
(7)判断城市影响。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靠近城市中心,数值越大。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3.降水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如表3)
四、能力测试
(改编)图2为从西班牙马德里到中国西安的各地各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百分比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2中信息显示( )
A.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B.亚洲东部降水量比欧洲西部多
C.自东向西降水的季节变化越来越小
D.自东向西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
2.影响图2中等值线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原创)图3为北大西洋及两侧1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3,完成3~4题。
3.A处等温线相对比较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
A.陆地面积宽广
B.冬季风势力强大
C.寒流与暖流交汇
D.海陆势力差异大
4.B地气候特征是( )
A.全年温暖湿润
B.夏季炎热干燥
C.气温年较差较大
D.气温日较差较大
5.(原创)读图4,回答问题。
(1)描述图4中24℃等温线西段(虚线框内)的走向并指出该走向形成的影响因素。
(2)有关图示季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B.科考船在南极大规模科考
C.堪培拉处于低温少雨的季节
D.弗里曼特尔港为连续多雨天气
6.(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4)分析温哥华气候四季宜人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自西安至马德里由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到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
2.B
3.C A处为寒暖流交汇处,温度变化大,等温线密集。
4.A B地属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5.(1)走向:西北一东南。影响因素:洋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B
6.(1)特征:温哥华地区7月等温线向北凸。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等温线向北凸。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1、美国温带草原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包括:苜蓿、大豆等豆科作物;谷物、玉米等耐旱作物;千穗谷等藜科作物;其它耐旱经济作物等。
2、美国温带草原区气候特点:温带草原气候是介于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中亚、东亚以及北美中西部均有分布。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
3、美国温带草原区植物特点:温带草原是一种由多年生丛生禾本科旱生植物为主所组成,植物群落连绵成片。水分的不足使乔木难以立足。杂类草虽然也有出现,但一般处于次要地位。禾本科草类根系扎得较深,并成丛分布形成连续而稠密的草地。典型草原的禾本科草类具有旱生的结构特点。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地理;气候;大陆性;细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3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19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教学中常有教师用大陆内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来概括全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理解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极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认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本质特征及细化分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
一、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细化分布
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纬度35°~50°区域,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内陆地区主要是干旱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高于400毫米的距海较近地区是湿润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50°~70°区域,因纬度较高形成了典型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二、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西亚地区的伊朗北部和阿富汗、美国中央大平原西部及西侧山间盆地、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中国的西北地区,代表城市有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丹佛(美国)和乌鲁木齐(中国)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0℃,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当地昼夜温差大的鲜明写照;全年干燥,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值得注意的是,该气候区有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高于400毫米而分布有森林植被,如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坡,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海洋水汽抬升形成地形雨导致降水量偏多。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受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而巴塔哥尼亚高原虽距海近,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形成了非地带性的气候。由于纬度较高且在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西风越过安第斯山脉下沉增温,因此干燥少雨。干旱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的区域以温带草原为主,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以温带荒漠为主。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夏季光照、热量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开花、结果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优良;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全年降水少且冬季热量不足,易发生旱灾和低温冻害。因此,当地的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若要发展种植业则必须引河水或地下水灌溉,发展灌溉农业。
三、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北美中部平原及五大湖周边地区,代表城市有莫斯科(俄罗斯)、纽约(美国)和多伦多(加拿大)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降水较多,且降水季节分布较均匀,一般年降水量在400~1000毫米。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但距海较近,有海洋水汽影响导致降水较多。东欧平原是受到来自大西洋的中纬西风的影响,而北美东部地区由于阿巴拉契亚山平均海拔只有1000~2000米,山体较低矮,无法阻挡大西洋水汽的深入,加上中央大平原南北开口,更是有利于北冰洋冷气团的南下和墨西哥湾暖湿气团的北上,因此多气旋雨和锋面雨。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夏季热量较充足且降水较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冬季热量不足。因此,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农业和乳畜业为主,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的美国中央大平原北部和东欧平原主要种植有小麦和玉米,而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的五大湖沿岸气候相对冷湿,被称之为“冷冻地带”,并不利于发展旱地种植业,但牧草却在冷湿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广泛分布有乳畜业。
四、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又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北欧挪威、瑞典、芬兰三国的北部,加拿大中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代表城市有雅库茨克(俄罗斯)和丘吉尔港(加拿大)等。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年至少有8个月是冬季,至少有5个月以上的积雪期,西伯利亚也是北半球的“寒极”,上扬斯克曾经出现过-69.8℃的极端低温,当地夏季温和而短促,仅仅一两个月,最冷月平均气温远低于0℃甚至低于-2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全年降水较少,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纬度较高达50°~70°,且全年受极地气团和大陆气团控制,因此气温的年较差较大,降水较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因为虽然当地年降水量较少,但由于气温过低导致蒸发极弱,因此水分条件仍有盈余,可以生长适宜冷湿环境的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热量不足、温暖期短、冻土广布及土壤湿度过大,因此农业生产类型以较原始的林业、渔业和打猎为主。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细化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三种分类,并针对三类气候常涉及的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导教学。比如,狭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指的是干旱型,要掌握分布、成因、气候特征和地带性植被类型,而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则要侧重掌握分布和地带性植被类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