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深静脉血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6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35-01
股静脉置管术为肾内科的一项基本操作,通过静脉导管可以行血液透析、免疫吸附、监测中心静脉压,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等治疗的需求。但其并发症较多,如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导管残端遗留血栓等,其并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少有报道。本文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股静脉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同时总结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探讨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7岁,2009年8月20日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2个月加重10 d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当时患者无少尿,诉脱发及双膝关节疼痛,无口腔溃疡及面部红斑,既往无乙肝及风湿性疾病病史。当时查体:血压130/80 mm 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皮疹,眼睑轻度水肿,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饱满,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7×109/L,中性粒细胞74.4%,HB 101 g/L,血小板126×109/L;尿常规:蛋白2+,潜血3+,24 h尿蛋白定量:1.48 g/d,血白蛋白34.1 g/L;彩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免疫学检查:抗ds-DNA抗体阳性,1:45阳性,ANA阳性,抗Sm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IgG 15.01 g/L;IgA 1.93 g/L;IgM 1.07 g/L;C3 0.23 g/L;C4 0.11g/L;血沉 12 mm/h;类风湿因子 1 IU/ml;CRP 1 mg/L;凝血酶原时间9.5 s;纤维蛋白原含量 2.33 g/L;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24.4 s,凝血酶原时间0.72 s 凝血酶时间14.7 s,D二聚体0.4 mg/L;肾穿刺病理类型:Ⅱ型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Ⅱ型,于2009年9月4日行右股静脉深静脉置管术,术后行免疫吸附治疗,患者因水肿缓解不佳遂于2009年9月12日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右下肢较左下肢为重,置管处无红肿发热,无渗出物,考虑右下肢静脉血栓可能,急行凝血指标检查,同时行彩超提示:髂股静脉后壁可见一55×3 mm中等回声物,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中等回声物处血流束变细,诊断:右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遂嘱患者卧床,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 5 000 U 皮下注射抗凝,考虑栓子较大,脱落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应用尿激酶经右侧足部静脉滴注溶栓治疗,1周后患者水肿缓解,行彩超提示血管内无回声物,血流通畅,且无胸闷气短等肺栓塞症状。之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抑制炎症与免疫反应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长期门诊随诊。
2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ICU患者33%静脉血栓阳性,约15%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2],管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等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等。导管血栓形成原因:(1)血管壁的损伤。如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3]。(2)凝血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长期卧床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导管漂于股静脉内出现涡流促进血栓形成。(4)导管直径。Grove认为导管直径粗细与血栓有密切关系,直径粗且血管细者,血栓形成概率就高[4]。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到:(1)操作者应熟悉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方向,置管应稳、准、快,避免盲目的反复穿刺,必要时可于彩超定位下置管,可提高成功率。(2)护理。①冲洗及封管,每次用管前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用后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盐水封管。若长期保留导管而近期不用者,亦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2次/周,并按要求封管。②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每周换药2次,注意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热以及有无液体渗出,观察下肢有无水肿,若置管一侧下肢较对侧肿胀,考虑血栓的可能,可行彩超证实。及时发现管路受压、打折等,若管路打折可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通过原穿刺点,可以多次换管[5]。Michaels等[6]建议导管留置时间1~2周。(3)血栓并发症的处理:①卧床休息。②抗凝,低分子肝素抗凝。③溶栓,若无禁忌,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本患者从右足部静脉滴注尿激酶,同时在膝部用止血带扎紧,以促进含高浓度尿激酶的浅静脉血液流入深静脉,从而达到更佳的溶栓效果。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并可能有肺栓塞的高危患者可安装静脉滤网。④手术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选用。
深静脉血栓具有其隐匿性,若发现不及时,轻易拔管,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和治疗费用,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医生应该重视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及早发现,减少血管栓塞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马连池,郁烨. 浅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05-106.
[2]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2003,348(12):1123-1133.
[3] Veenstra DL,Saint S,Saha S,et al. Efficacy of antiseptic-impregna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preventing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a meta-analysis[J]. JAMA,1999,281:261-2671.
[4] Bozzetti F,Matiani 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447 patients on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an analysis of over 100 000 catheter days[J]. Clinical nutrition,2002,21(6):475-85.
[5] 赵小平,谭耀坤.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间与感染关系的研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6):855-856.
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是人们对它的认知率却很低。由于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无临床表现;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故静脉血栓疾病是人类“无声的杀手”。
哪些人容易患深静脉血栓
手术后长期卧床或有不能活动病史的;
创伤、肥胖、高血脂或年龄在40岁以上的;
有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肾病综合症病史的;
有口服避孕药、妊娠、静脉曲张或以往有血栓形成史的;
恶性肿瘤。
如何尽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胀痛的主要症状有3点:肿、胀、痛。一般是单下肢疾病,以左下肢居多。早期的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及疼痛。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发红,皮温较健侧高。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出现肢体坏死,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死亡。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介入手术治疗。一旦怀疑发生深静脉血栓,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介入导管溶栓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
下腔静脉滤器的使用,可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避免长久的坐立不动,有意识地活动下肢,做下蹲等动作,加快下肢血液流动。
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平时可穿弹力袜。
平时应多进行走路、游泳、骑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血栓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生素C、E的补充。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结扎止血带
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诊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配合止血带结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我们采用顺血流方向经患足足背浅静脉途径注入尿激酶,为了促使药物到达深静脉血栓局部,应用止血带结扎阻断穿刺平面近侧的浅静脉,使药液从足背静脉网进入深静脉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诊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47例,女23例(35岁-84岁),平均59.6岁,70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51例,占73.1%,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占23.9%,双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占1.3%,病程1天至2月不等,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少数患肢足背皮肤呈现紫蓝色、腹股沟区疼痛、压痛,所有患者均行静脉超声检查。
1.2治疗方法绝对卧床,抬高患肢呈30°角,至水肿、压痛消失,约为10天至2周,急检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后,结合既往史,无溶栓禁忌症后,局部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给予尿激酶UK30-50万单位,每日1次,患肢足背静脉进针,30分钟内静滴完毕,注射时于内踝约10厘米处结扎止血带,避免注入肢体远端浅静脉的药物通过浅静脉回流,就能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没经过其他组织情况下,首先经过发生血栓的部位,发挥较大效果,连续用药7天,并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单位/次,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此外给予改善循环治疗,血栓通0.5,前列腺素E10.1,每日1次,静点,同时监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2治疗结果
本组资料70例中,最短住院日7天,最长住院日21天,平均住院日14天。治愈标准:患者患肢疼痛完全缓解,肿胀消退。静脉彩超示:髂股深静脉血管通畅或管腔残余狭窄75%或阻塞。
65例临床症状消失,占92.8%,治疗期间皮下出血2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恶化。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多发于左下肢深静脉。因为血流相对滞缓,在重力的对抗作用下,位于左髂静脉腹股沟韧带与盆骨之间的狭窄地带,由于解剖位置左髂总动脉横过左髂总静脉之上,容易导致使髂静脉受压迫。就使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明显高于右下肢。目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静脉溶栓及手术取栓治疗。抗凝治疗方法具有改善侧支循环、防止血栓再形成的优点,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精典方案,文献报道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可减低复发率80%-90%。溶栓治疗,由于溶栓治疗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不断研发。疗效和溶栓的安全性进展很快。据临床观察,药物溶栓同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溶栓疗法就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在把血栓形成中纤维蛋白溶解,最好的应用时机在血栓形成1-2天之内应用,时间最长在1周时间内,给药方法可以有局部和全身给药,常用的溶栓剂是尿激酶。尿激酶是从健康人的尿中分离、或者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还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VIII等,而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血栓起效快、疗效好。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尿激酶进入静脉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后几小时,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尿激酶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一般出现在用药3天以上,溶栓治疗过程中用TT检测作为监测指标。尿激酶应用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并且利于血流恢复通畅和保持正常瓣膜功能。统计资料及随访显示溶栓治疗由于单纯抗凝治疗,较抗凝更直接有效,溶栓治疗可作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方法。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丧失肢体的可能时,可做静脉血栓摘除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很少做此种手术,因血栓形成的复发率很高,手术取栓能造成血管壁炎症及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复发率,手术取栓还造成静脉瓣损伤。经过动物实验已经证明手术取栓对静脉内皮的破坏大于溶栓治疗。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还是采用溶栓治疗。另外,我们还可以做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指征: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有禁忌症,以及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血应当终止治疗。应用足量的抗凝药出现静脉血栓再发者,以及下腔静脉阻断手术失败导致肺栓塞再发者,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大量血栓者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滤器植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滤器移位、倾斜、下腔静脉穿孔或血栓形成再发肺栓塞,预防性植入滤器,目前还有争议。
总之,局部溶栓治疗配合结扎止血带,应用抗凝剂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出血发生机率小,简单容易操作,与局部解剖和生理情况符合。资料研究证明,静脉滴入尿激酶循局部途径与血栓直接接触,提高溶栓疗效,可以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和利稼,焦春雨,魏斌.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体会[J].工企医刊,2008年03期.
[2]张茂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08期.
[3]宋辉,陈华伦.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08年20期.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有所增加,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导致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的凝集,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导致伤残,另一方面,栓子脱落会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尽早发现和早期预防对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预防方法和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1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静脉壁的损伤 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1.3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大型手术、烧伤或严重脱水、遗传因素、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都可处于高凝状态,形成血栓。
2 症状及体征
2.1患肢肿胀 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2.2压痛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2.3 Homans征 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2.4浅静脉曲张 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
3 预防及方法
3.1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1)术后患肢抬高15-2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不要在窝或小腿下面垫软枕,防止压迫静脉影响血液回流。
(2)观察患肢渗血情况,如渗液较多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3)严密观察患肢的皮温、颜色、有无水肿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肢周径,如果患肢出现肿胀、疼痛、低热等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避免或减少对下肢静脉穿刺,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少血管的损伤。
3.2功能锻炼的方法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锻炼,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或人工被动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使用抗血栓压力泵,穿医用弹力袜等,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液回流,组织深静脉扩张,防止血液瘀滞,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药物预防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口服利伐沙班、阿司匹林。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栓通、红花注射液等。如使用抗凝药应注意观察牙龈、皮肤黏膜,注射部位有无出血等。
3.4健康教育 认真做好宣教,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症状和后果,使患者认识到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合理饮食,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大于2500ML,防止便秘,以致使负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骨折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肢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应教会患者自我评估和检测,做到及早发现、早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亚杰.3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10:161-162.
【中图分类号】R1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70-0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战士,22岁。2年前在训练中不慎右踝关节外侧扭伤,踝关节周围肿胀、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外侧关节间隙显著增宽;距骨向前半脱位,并有小的撕脱骨折片。伤后立即进行冷敷1小时、手法复位、踝关节靴形石膏固定制动、口服三七片、抬高患肢、卧床休息等治疗。第4周右小腿突然出现肿胀、胀痛,拆除石膏,运动或站立时右小腿肿胀、胀痛加重,查体:右小腿明显变粗,皮温略降低,指压性水肿,有深压痛,Homans征阳性。超声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血流极少;下肢静脉顺行造影X线征象为:深静脉主干腔内持久的类圆柱状造影剂密度降低区域,边缘形成 “轨道症”。患者被诊断为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疗治3个月出院,复查溶栓疗效:Ⅱ级。
2 讨论
踝部扭伤易致踝部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也可致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治疗不彻底易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创伤性骨关节炎,但极少有报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本例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及心脏病等病史诱发因素,可以肯定患者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右踝部扭伤和治疗密切相关。
2.1 分析原因:①踝部扭伤因急性牵拉挤压有可能使静脉壁局部损伤,进而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②长期卧床和石膏固定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唧筒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促发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③踝部急性扭伤,使踝部软组织肿胀和局部毛细血管出血形成了踝关节周围束缚带,加重了下肢血流缓慢和淤滞,一定程度也促使了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④临床医生对踝部扭伤损伤复杂性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够得力,与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