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第1篇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彻底的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在家里安顿好之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目睹曾经的学校成为了一堆瓦砾,真叫人绝望。但父亲的脑中仍然牢记着他对儿子说的诺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第2篇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地震中的父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外,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向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有帮他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_,儿子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他看到儿子上课的小楼已变成废墟,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

2.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对他深表同情,但断定孩子绝无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

3.责任感 信任

4.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表现了父亲的执着(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深挚的爱。

(意对即可)

5.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校长、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父亲控制好情绪;

④好心人劝慰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则新闻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文章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第3篇

1.口语交际的主题与单元主题一致:要遵循常规,突出主题。比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父爱母爱”,那么这个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也是“父母的爱”。它的要求是“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先阅读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回家以后,还可以把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导入和总结环节把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突出出来,防止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偏离主题。切记在口语交际课上不遵循教学常规――读一下口语交际的要求就开始让学生说,说到哪里算哪里。比如,我是这样导入上述口语交际的:“在第六单元,我们共学习了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历尽艰辛,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儿子,歌颂了伟大的父爱。《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弯曲着脊背,几乎把脸挨到缝纫机板上;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指数着皱皱的一元五角毛票。读了这些细节,你是否体会到了母亲的爱,你是否想过怎样感恩于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巴迪,童年时对父亲一句‘糟糕透了’的不理解,等到长大后才懂得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爱。《学会看病》中的母亲让儿子去看病,你是否读懂了母亲既想锻炼儿子能够独立生活,又很懊悔自己这样做的矛盾心情?你有过这些类似的爱吗?请同学们读一读要求中的三则小故事。”而总结是这样的:“慈祥的爱是爱,严格的爱也是爱;当时能理解的是爱,不能理解的也是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同。”

2.口语交际与习作密不可分:要学以致用,交流所悟。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什么,习作的主题就是什么,无论哪个单元的安排都是如此;其二,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安排顺序不同:有的口语交际在前,有的在后。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备课前就要想一想:它们的主题为什么相同,并且与单元主题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安排顺序还不固定?它们的主题一样是因为教材的编排意图――训练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能够运用在课文里学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读、说、写结合。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围绕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式进行评价。比如,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学生在介绍“商品”时,教师可结合本单元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进行评价。至于顺序不固定,是由于本单元自身特点决定的。比如,第七单元就是习作在前,口语交际在后的。因为第七单元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而且还是初次练习运用资料写读后感。所以就让学生先亲身体验怎样写,然后交流怎样恰当地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写读后感。否则,没有亲自运用资料去写,当然就不能很好地交流怎样恰当地运用资料写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前置性学习;作用;实施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它。其实,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就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现代语言教育学所提倡的“三维训练”也注重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提倡通过前置性学习,从而有效促进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前置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做小调查、上网查找资料或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和小实践,其目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将课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置性学习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

一、前置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前置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

通过前置性学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态的学习起点。因此,前置性学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前置性学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2. 前置性学习,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深入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交流时,不但其深度与广度得到了保证,而且,学生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3. 前置性学习,使学生更加自信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自信。

二、前置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 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

(1)解读教材体系,充分预设单元和课时目标。

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课堂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在备课时应树立“先学后导”的理念,由注重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为主,通读单元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及理念解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单元主题、重点、难点、教材前后联系等。要帮学生串起教材的线索,整合课外资源。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会学”和“学会”为中心的生本教育设计。

通常,我都是提前一周把预设好的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设计如下:

这样的单元目标包括目标预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指导几部分,其中重点内容又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按照它就可以提前学习。

(2)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弹性灵动的学习目标。

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表现在学习上,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光识字、读课文就得半个多小时,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统一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势必会给这些学生带来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我觉得,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首先应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求知的欲望确定前置性学习的目标,再进行尝试学习。这就要求前置性学习一定要富有弹性。如在《小摄影师》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中,我是这样要求的:①自学生字词,不明白的字义自己想办法解决。②读通课文。③了解课文讲什么?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大人,也可以做上记号。⑤搜集高尔基的生平资料以及高尔基的一些作品。以上要求,①、②两条课前人人要做,后面三条选做1~2条,并且为自己画上标志奖。这样布置既有统一,又有开放,先学的内容不太多,而且还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学起来会更主动。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因材施学”,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靶向性”目标,目标涉及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等。每项内容设计三层以上,如六年级“读”方面的目标可以这样分层设计,第一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层: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自主层:以读、背、唱、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进行前置性充分预学,解决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指导“方法”,让学生“操作从容”

(1)教给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有序扎实地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而且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还得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前置性学习的一般步骤,进行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

比如,教学精读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前置性学习。

第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为防止有些学生偷懒,可从两个方面要求形成书面作业:一方面让学生在读课文时画出生字词或重要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两遍;另一方面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或写一写读后感悟。

第二,查找作者(包括生平、作品、艺术风格等)、写作背景及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等资料。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整理摘录。这样既能防止学生不动脑子的偷懒,又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三,根据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再读课文,让学生逐一解答,以便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时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第四,上完第一课时之后,对文章的主题、人物和写法作简评。如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对文中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作一点评论。

第五,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推荐与所学课文同主题或同作者的文章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如学习了《生命 生命》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对价值观的认识。

当然,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不能过多或者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低年级或者是前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应该根据学情进行或课中有选择地进行。

(2)适时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有效深入地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一种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还要让学生针对目标知道怎样去学。但有的学生基础差、能力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引导甚至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上网查询,问问大人……方法一旦正确,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就会更有效、更深入。

实践表明,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起来更独立、更明确,为课堂学习交流做了充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指导策略上要遵循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时操作从容,做到有的放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助等举措,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从中感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前置性学习的能力。

3. 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

(1)进行课堂补缺,把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引向深入。

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布置完前置性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教学中把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思考教学设计,精设对话。这样进行课堂补缺,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有利于前置性学习的良性循环。

(2)实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信心。

生本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评价时间、评价伙伴,完成自评、互评、学科长评、家长评、教师评等,真正实现“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以评激励学”。

如针对小学中年段语文的前置性学习,可以设计如下评价表:

课题:( ) 班级:( ) 姓名:( )

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对错、好坏、是否工整都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就特别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弥补。所以,只要是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可以安排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