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深入到高职院校中,而对于计算机的正确使用,大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因此,高职教师要以能力为导向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让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以能力为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1关于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研究现状分析

1.1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此,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却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连做基本的开机都不会。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无法一视同仁,因为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提升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无法学习到真正的计算机知识[1]。

1.2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据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状况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理论性的知识,而缺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操作计算机,与此同时,这就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致使计算机的教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1.3选择的案例不符合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讲授案例,让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却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案例都不具有真实性,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负面教学,致使学生对计算机无法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1.4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教学,这样教师就能将重要的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前都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而是直接对学生授课,从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混乱,致使教师无法维持课堂秩序。

1.5计算机考核过于形式化许多高职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并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考核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基础的教学知识就可以,这样就使得计算机考核的方式过于形式化,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2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仍有许多教师不能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形式,这时学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使自身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教师依旧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那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会降低。

2.3计算机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导致计算机课程每周只有一节,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快速的掌握计算机教学技巧。由于计算机课程间隔时间太长,学生又缺乏对计算机操作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就会遗忘,在学习新课程时,教师就要不断的让学生进行复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新课程。由于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不合理,从而导致教师要浪费许多课堂时间,而这也非常不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

3针对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提出的策略

3.1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然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教学过程更具有规范性,这样教师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对教学方法创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只有教师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3.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PPT”时,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PPT的基本功能,再帮助学生使用PPT。学生在刚学习PPT时会感觉很困难,这时,教师要耐心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大胆的研究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教学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对PPT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3.3采用层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分层教学方法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充分的考虑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得到良好的提升,并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而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要明确分层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含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知识的范围较广,对实践教学是是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有层次的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领者,更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谢玮.初探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通讯世界,2015,(23).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创造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往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设计上,可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型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课堂授课方法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边讲边示范。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重点突出,阐述精辟。教材是实践的基础,重点内容又是教材的根本。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面面精讲细讲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精辟阐述就显得很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属于重点内容的包括:一是模块间相似的内容。如Word、Excel、PowerPoint中对文本的编辑。二是本模块特有的内容。如PowerPoint中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对这些关键内容,要做到精讲细讲,讲深讲透。

第三,注重启发,抛砖引玉。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

第四,合理分配时间,讲练结合。“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使教与学融为一体,靠的就是操作实践这条主线。因此,要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教师演示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应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

三、课后练习充实灵活,娴熟操作技能

“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宝贵且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大量的时间来强化训练。由于学生之间程度上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要,教师可结合实际,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问题入手,挑选一些操作性强的项目。如在完成了Word的基础学习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实验例子,要求学生编辑一张包含文字、图形、表格的小报,并打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

四、采用无纸化考核测试,积极推动教学

考核测试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导向,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测试,将引导学生朝哪一个方向努力。实践证明,坚持《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模式,对学生平时上机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考试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题,还是实践操作题都在计算机上进行,要求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完成考试,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在这种考试模式的导向下,许多学生都能自觉地争取时间积极参与上机实践,为学习计算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实践性教学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应随之而进行调整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

参考文献:

1、何鸿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12).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D].西安交通大学,2006.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85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体现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微课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备学习自主、内容适量、主题突出、耗时简短的特性,特别是其“微”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中职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就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扩充教学资源,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运用微课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又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习惯采用“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的固定教学方法,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具有主题明确、容量适中、资源丰富等特性,且其多样化的智能操作手段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单个知识点,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初识计算机”这课时,笔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几部分知识,微课以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灵活多样,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可视化的课前自主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他们对课前预习内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

二、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这便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通过提升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知识拓展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由此出发,教师可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感染病毒的处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微课开展引导探究教学。首先利用导入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磁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让学生对问题的起因和发展形成大致了解。接下来组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微课与教材,探讨出几种典型病毒的防范方法与可行性。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防火墙技术”“安全扫描工具”“备份系统”“监控手段”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运用微课打破课堂限制,扩充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存储、便于传播的特点,如今,智能电子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并且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可见,微课打破了常规课堂封闭模式的限制,具有扩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的优势,便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收获更好的课下复习效果,教师可运用微课整合知识点,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巩固知识点,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世界大学城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深刻影响到高职各大院校教育和教学。这些技术的巨大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要求相关教学必须依托新的载体,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空间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职教新干线云教育平台”所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教师在“云教育平台”创建自己的教学空间,利用空间平台上传教学资源,与学生交流互动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建设自己的学习空间,利用空间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互动交流[1]。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我院自2011年下半年启动空间创建工作以来,学院师生个人空间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6月,学院共建有教师空间566个,学生空间共12754个(包括毕业学生),课程资源计190门。空间教学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交流更加灵活和频繁[2]。笔者就所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空间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反馈证明结合空间教学,学生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并能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利用空间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管理电脑并能熟练处理日常办公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鉴于其实用性,它已成为我院各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入门课程,并为后续的相关专业操作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目前,我院的本门课程教学采用的是“2+2”的教学模式,即2节理论课加2节实践课作为一次大课的教学。采用这个模式的优势是能够将讲授的相关知识在理论课后马上进行实践。但是缺点是部分学生不喜欢在多媒体教学进行的理论讲解,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较为被动,总是习惯于跟着老师走,不能主动去思考,也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使用。本门课程考核,学院采用了考证的考核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但是有部分学生受考证的影响,目的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会做考证题目,因此在学习以后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差,学习过于机械。而利用空间教学的模式,它的优势是面对大一新生,他们对网络感兴趣,在空间教学中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老师利用空间这个平台,将声音、图片、视频等多个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可见、可想、可做的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后在网络空间中再与老师进行互动。这大大提高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

在上面一节我们谈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分析了使用空间教学的优势,本节具体探讨如何利用空间教学对本门课程进行改革、设计及实施。

2.1 基于空间教学的改革和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空间教学应结合生活中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应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其实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的能力。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特点,他们是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着强烈的动手愿望,另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喜欢竞争性和刺激性的教学,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不停地通关往下玩。鉴于这些特点,因此本门课程的空间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之旅的课程改革,学生可类似于玩游戏一站一站往下完成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2.2 空间课程导学内容具体设置

上一节介绍了空间课程总体的设计思路,其设计的特点是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各个知识站,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可选择自己关注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学习之旅中学生学习完一个站的内容,可继续往下学习其他站的知识,这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和传递性。设计中在每一个站的知识点下将内容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别有课程准备、知识强化、实践操作以及制作提高等板块。

1)课程准备:重点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大量符合各项教学目标应用实例和学习这些内容所需的相关资料以提供给学生进行知识预习。

2)知识强化:在知识强化板块中设计与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加强,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实践操作:重点设计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安排了相应的操作任务,学生可自主去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操作,作业完成之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可给出相应的评价反馈。

4)进阶提高:进阶提高的板块是提供给那些基础好又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充分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3 基于空间教学的课程改革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制定好的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目的是达到预期的课程要求,实现教学结果。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课前、课堂和课后都良好地结合了空间教学,突出了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下面详细的阐述整个实施的过程。

3.1 课前信息准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且更新速度快的课程,在本课程教学中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计算机。在课程教学之前把下堂课相关的课前准备资料放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中,学生同时结合教材可对知识进行了解,如果想进一步熟悉可选择进入相关内容的相应论坛进行交流讨论,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对应的信息、讨论、聊天功能。这样整合多方信息,学生可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带着这些预备知识进入课堂,他们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更有效率。

3.2 课堂学习掌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了“案例结合”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结合生活中实际工作岗位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工作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最后学生进行问题解决。通过一系列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教学后还需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考核中本门课程进行了考核改革,将进行多方考核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首先是理论过关,采用课堂随机提问和空间理论考核模块两种方式。理论过关之后重要的是实践过关,实践是考核重点,分别分为课堂考核和空间作业完成考核以及考证考核。课堂考核规定在课堂完成相应的任务,并给出考核标准,而空间作业考核教师提出主题要求,并不提供统一的模式,要求同学们灵活应用技能点,达到主题要求,主要考核学生熟练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的考证考核主要针对计算机考证进行知识考核,重点考查容易出错的地方。采用任务式教学及多方考核能够使学生理论扎实、操作熟练,真正达到懂且会做的目的。

3.3 课后复习强化

课堂完成后并不代表着学习内容的完结。有了世界大学城空间以后,课后的复习强化则更为容易。针对教学内容在世界大学城中知识视频,视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对教学内容不是很熟悉的学生安排的对应教学视频,他们通过查看视频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熟悉掌握内容;另外一种视频是针对想进一步进阶的学生安排的视频,他们查看后可针对讲解进行相应的高级进阶。另外在空间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任务,学生在学完之后可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复习。

4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始终对学生强调学以致用的思想。在空间教学的背景下针对本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动手能力有了大的提高,计算机考证的通过率及优秀率也在逐年增长,这证明在空间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企业真实项目;任务驱动;课证融合;校、企、社三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4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是一门培养计算机信息处理核心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重点从计算机理论知识转向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知识和方法介绍为主转向以案例教学为主,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术,但是没有从岗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层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

1.1 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分析不够

一般而言,专业教学计划都由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专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在做专业调研时他们经常忽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往往只提出通过某一级别的等级考试这样笼统的要求。加之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缺乏深入的调研,对职业岗位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不够,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把握不准,从而导致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甚至脱节。

1.2 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紧

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都不太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因而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甚至相同的教案。教学毫无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还存在较严重的为教计算机而教计算机的现象。

1.3 课程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配套

在高职计算机教材市场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没有提供适合各个不同专业配套的教学资源。单一的、重复的教材开发,缺少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缺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配套资源,只会导致高职教材市场越来越泛滥。

1.4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从高职学院的实际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教考分离,全校统考,这种考查方式公正而合理,但其考查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过多过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又不够;甚至连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理论性很强的题目。这种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一些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制作自荐书的时候,仅会基本的打字,一些稍微复杂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

针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提出了以“培养信息处理岗位能力”为目标,并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2 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开展课程定位研究与实践

以计算机基本知识点来构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会“考”但不会应用到工作。因此,课题组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对大量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定位一:将学习起点调整为非零起点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非零起点。因此,我们果断地将教学起点定位在“办公软件的应用”,将教学内涵、层次进行较大的提升,而把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而是交给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建立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定位二: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

通过对现实工作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实际办公环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办公事务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办公事务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定位三:突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办公事务的能力;二是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能力。

3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与实践

摒弃过去以软件功能来组织教学,代之以职业工作岗位流程中的真实项目组织教学与实践,构建“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应用”的全新课程内容体系。

3.1 按现代职场办公岗位的需求,构建新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中,需求最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各类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的编辑管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搜索和会议议程安排、产品展示等。从现代职场信息化办公岗位的需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模块教学内容

3.2 按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构建新的教学逻辑顺序

本课程以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的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入职微机的选购与安装、公司文档管理、连接计算机网络、公司资料排版、新品手册排版、新品宣传推广、新品销售数据报表、年终系统安全与维护等任务为原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认知成长规律的新的教学逻辑和内容顺序。

3.3 按专业精选企业真实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布局

要做到具体教学内容能够覆盖新的教学体系,关键在于精选项目。根据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真实教学项目,实现了“以案例群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建教学布局”。教学项目的选用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把从企业精选出的项目按专业大类分类,形成项目集,各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考核项目均可按专业从项目集中选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以“业绩考核、以赛代训、课证融合”为手段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因此要改变“在课堂中教学,在机房实验”的教、学方式。

4.1 工作室业绩考核

按照“湖南省文化产业职教集团”计算机应用工作者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模块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每个模块测试项目均采用集团真实项目。

4.2 以赛代训考核

通过各种竞赛考核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档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社交礼仪能力等职业能力。

4.3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办公的通行证。

建立“教―训―证”三位一体培养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竞争,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枪实弹”地进行操作,大大缩短了步入企业的适应期。

5 以“校、企、社”三方协作开展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立体化资源仅由教师孤军奋战来建设,仿若古时候的闭门造车。本课题研究团队提出“学校、企业、出版社”三方协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5.1 “校企合作”策略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人才岗位能力分析;其次将各行各业汇集来的企业真实项目,转换成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项目、实践项目和考核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形成技能项目模块结构。

5.2 “校社合作”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以及常规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迅速普及,促使教材建设向支持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立体化教材发展。因此,联手出版社,融合国内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大类对口的配套教学资源库,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

5.3 “三师合作”策略

“三师”是指教学一线的教师、高级工程师(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等。我们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不仅带来了企业团队建设的先进理念,还带来了企业真实项目。职业教育专家为课程改革引航;一线教师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三师合作才能使课程改革之帆驶向正确的彼方,才能开发出有职业特色的、符合各专业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才能培养“双师素质”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好的“学习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团队。

融合不同行业的企事业专家,联合出版社,三方协作共建课程资源库,才能真正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相互融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振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灿辉(1978.9-),女,网络传媒系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