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膜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卡的历史和分类
如果连壁画也算上,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唐卡的出现,则要推延到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松赞干布统一之后,通过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汉地文成公主联姻,巩固起自己的帝国。两位公主将佛教带入,随之兴建起大、小昭寺等宫殿建筑。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是目前所见唐卡最早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漂亮的织物唐卡。藏族唐卡在内容上,大多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的文明、历史和发展,也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又分为绣像国唐、丝面国唐、丝贴国唐、手织国唐与版印国唐等五种。而通常人们所认知的唐卡大都是“止唐”,也就是绘画唐卡。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的:彩唐是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彩色唐卡;金唐是用金色颜料做背景,朱砂勾线,局部染色的唐卡;红唐与黑唐分别使用朱砂和黑色颜料做背景,金色勾线,局部染色。而版印止唐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是基本相同的,惟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绘画流派
不同风格的唐卡代表了不同的画派。勉塘派是藏区最早的一个画派,创始人是14世纪的勉拉顿珠,他的特点是愤怒像怒中含笑,上色淡雅,身体各部位的尺度适中等。噶知是藏族绘画雕塑的一个流派,据说该流派沿袭噶玛牟觉多杰撰著的《图像度量经》之画风,以绘制宁静善良的人物画像出名。钦泽派的创始人是贡嘎尔朵地方的钦泽欠茂,该派脱胎于曼唐巴画派,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曼唐巴的画风。噶尔热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画的度量和汉族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他的特点是画面大、容量多,人物笑容藏而不露。杰居毕画派则是由噶玛曲央多杰在藏画基础上吸收了克什米尔画风而创立的。学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画风称为旦鲁派,该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宝珠》等美术典籍。希岗巴活佛的画风以及保持这种画风的画派称为希岗巴,由于此派受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所以也称尼泊尔画派。另外,还有代热派、曼鲁派、曼萨尔派等多种说法。
唐卡的绘制
唐卡画师在开始绘制唐卡前,一定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边诵经边准备绘画所用的画布和颜料,然后开始绷制画布。绘画唐卡所用的画布布料选用的是平滑、密致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点、小孔或裂缝。若唐卡幅面很大,还要对幅面较小的画布进行严密拼接。将裁好的画布洗净、凉干,然后用绷棍、绷绳绷到绷架上。画布需要粘接时,用浓度适量的胶水把绷好的画布接头粘合在一面。绷好画布后就要开始打磨布面,在烈性的青稞酒内加少量的胶在画布的正面刷一遍,然后在白颜色内加适量的水和适量胶调好后刷在画布的正、反两面,画布在太阳下晒干后放在平整光滑的平板上,用清水打湿画布。水太多会粘在平板上,水少就成了干磨,这些都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然后用杯子或小碗倒扣在画布上磨一遍并及时晒干,再磨另一面,这样反复三到四次为止,最后选择较光滑的一面作为绘画的一面。
准备工作做完,就要开始绘画底稿了。底稿首先从佛像开始,根据《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严格地画出佛像的造型,并画上衣服、璎珞及法器等,然后从佛像周围展开设计山水、行云、花草、禽兽和房屋等。打底稿使用炭笔,现在大都用铅笔了,要经过反复修改。然后对设计好的底稿白描图进行黑颜色重复勾线,主要是让黑颜色直接和画布接触,以免日后因为炭笔色隔在画布和颜色间导致颜色脱落掉色。然后开始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平染、点染和湿染等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师的风格而选择。之后开始勾金线、边线,针对不同的绘画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最后用猫眼石或玛瑙石笔在勾金上打磨使其发光。唐卡上有佛像冠冕等珍宝装饰的地方以及靠背上镶嵌的花边、屋顶和美宅的勾金、脑后帐幕、火纹、宝物等所有勾金及座床、金具、靠背花边等涂有金片处都应该打磨,才会有想要的效果。
唐卡把佛像的身体、衣服,装饰风景与供品等全部完成后要刻画脸部,这一过程叫“开眼”。首先用佛像本身的肉色在脸部染色,体现脸部的立体感,然后在眼内画一遍白粉,佛及报身等的眼由少量的淡三青描出睫毛和眼中,再用淡花青勾圈,最后浓花青点出眼中点。高僧像、怒神及人物的眼睫毛和眼中用淡桔红或淡茶色画完后用淡黑勾圈,浓墨点出眼中点。像其他一些小客佛、善像等的开眼颜色又有不同,这些都是佛经中规定出的,画师在开眼时都会非常谨慎。
完美记忆 古老
埃及猫最古老的影像留在了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像中,一般猫咪可没有这种待遇。事实上,埃及猫几乎是来自于远古的生物。早在公元前1400年,埃及的壁画上就出现了这些猫咪的身影,当然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比史料还要往前推进数千年。事实上,埃及文里面的猫咪读写作“Mau”,说它们是全世界猫咪的祖宗也不为过呢。
质疑声!为啥你不像老照片?
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埃及出土的文物以及雕像中,猫咪并不像如今的埃及猫那样,都是带有斑纹的猫。难道我们一直弄错了?其实这是因为如今的埃及猫经过上世纪50年代传入欧美,定向培养后保持了一定的花色,但古老的血统依然存在,并没有说谎哟!
完美极限 速度
当你看到埃及猫像一辆小赛车一样从面前疾驰而过的时候,千万不要惊讶,事实上,这些小小身材的猫咪是跑得最快的猫种。它们奔跑的速度能轻松达到每小时30多千米,可以算猫咪中的极限跑步冠军。之所以能跑这么快,是因为它们的身形更接近猎豹,后肢长而强健,身体也很灵活,从运动性来说绝对堪称完美!
完美灵魂 神性
可以说,埃及猫就是小小神灵的化身,它们从古至今的历史都与神灵分不开。传说中埃及很多神的化身都是猫形,很多埃及猫在古埃及更被视为圣兽,它们生时被供养,死后被制成木乃伊在神庙下葬,甚至棺材中还陪葬有各色宝石和金叶,这可不是一般猫咪能有的待遇。
在埃及崇拜贝斯特女神的地区曾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猫墓地。古埃及人把死去猫咪的头部用石膏定型,再饰以彩绘,制作的猫咪木乃伊形象生动可爱。
完美外在 美纹
美丽的埃及猫拥有银色、青铜色和烟色的被毛与斑纹,它们的腹部布满斑纹的被毛一直延伸到膝盖内侧,这些斑点证明了它们有古老非洲野生斑纹猫的血统。有趣的是,它们的斑纹只浮在被毛表层,也就是只在毛尖处才有颜色。这些斑纹比其他品种更显野性和天然,而相比野生猫科动物,却又精致和优雅许多。
这里每年都上演北方地区最大规模的海祭
每年的3月20~22日,十几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涌入这个无声无息的小渔村
摆供、祭奠……
渔家媳妇蒸面馍,打扫龙王庙,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
“……幸哉,尚飨――”
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
夜幕笼罩着古老的传说,风轻桨橹摇
一个田横祭海节,一只窝缩在海洋文化里的蛤蜊
一个关于田横岛和祭海节的传说
这里的一切听起来沉甸甸的。这里的一切都与海洋有关联,将历史与海洋完美结合的地方就是这里,这里是一个叫田横的清新小镇。
田横镇,地据山东东部胶州半岛即墨市东部沿海,北依笔架山系。陆海交通便利,距青岛国际机场60公里,青岛港80公里,距国家二类开放港口女岛港仅10公里。在我国东部滨海古镇中,田横镇只能算是一个小字辈。它没有平遥古城的完整与气势恢弘,也逊于丽江古城的真实、古朴,更没有西递和宏村的原汁原味。但是,黄海中的田横岛依靠岸边礁石,在岛上可以很亲近地听到从远古传来的海浪声。
田横镇因田横岛而得名。据史书记载,2000多年前的秦末汉初之际,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带兵攻打齐国,齐王田广被杀,齐相田横率五百将士退踞此岛。刘邦称帝后,遣使诏田横降,田横不从,于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五百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这,就是田横岛。
每年谷雨前后,“百鱼上岸”,田横镇都要举行历时3天的声势浩大的祭海节。祭海,是当地渔民流传了500余年的民俗。祖祖辈辈居住在海边的先民们,因为出海捕鱼条件的限制,时有海难发生,他们对神秘莫测的大海充满了敬畏,于是,就把平安与富足的祈求寄托在了对大海的顶礼膜拜上。传说明清时期,渔民出海前,农历的四月初八,都要到田横镇周戈庄来求仙姑庙的仙姑保佑他们一帆风顺,这就形成了传统的祭海习俗。用祭海的方式来祈求新的一年家家平安、海上丰收。现在田横的祭海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
一场浩瀚黄海边的盛大海祭
蒸面塑、宰大猪、摆供桌
这里提到的田横祭海节2006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此后“一年一祭、三年一节”。
祭海首要的是蒸面塑。面塑,北方人也称为“饽饽”。提前四五天,妇女们便忙碌着走东家跑西家研讨新花样,直到称心如意便开始下手制作。大的“饽饽”有三四公斤重,造型各异。传统的样式有寿桃,巧手的妇女们在寿桃上设计了“双燕戏春,八仙过海”的寓意,缀以梅花,牡丹等饰物。还有盘龙(当地称神虫、升虫,把它放在粮屯、钱包里取“神升”的寓意),造型生动,有头眼身尾,并要用各种颜色绘上油彩。
再是选三牲: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上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而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
清晨日出之前,渔民就在龙王庙前的海滩摆上供桌,桌上分别摆三牲、面馍、蛋糕、水果、酒、糖果、花生等。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数支四五米高的“站缨”(在海中下网的一种标志)。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香炉摆好,几万响的大鞭炮绕在竹竿上,“一”字排开,同时还要把各船写的对子贴到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
这一天,渔民们用整猪、整鸡、整鱼供奉大海,焚香烧纸、磕头祈拜,全村人都会沉浸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
在祭海的日子里
3天的田横祭海节,观民俗,赏海景,行行摄摄,心迹怡然。
祭海的日子里,船自然要成为节日的主角:舱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桅杆上系上鲜艳的红绸子,桅杆顶上悬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整条船,像打扮一新的新娘,预示着一年的红火。每个村子,每条船都这样装饰起来,整个码头都成了一片鲜红的海洋。
祭海开始了。
一艘艘渔船排成一列,船上旌旗飞舞,随风猎猎而响。穿着节日盛装的渔家汉子,敲锣打鼓,抬着装点一新的海龙王隆重登场。提前推选出一位长者作为主祭人,吉时已到,摆好的各色祭品和写有愿望的疏文,这是“上疏”。主祭人在前高声诵读祭辞,即“宣疏”,然后,渔家汉子开始喊渔家号子。由船老大领头,一呼百应,地动山摇。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曲子、歌词,但那高亢、粗犷有力、略带沙哑的声音却恍如穿透历史,带着海风的腥咸,穿过辽阔的海滩,飘进每个人的心,让海浪的澎湃、渔家男儿的豪迈,萦绕在人心中,似乎也要跟着呐喊,热血也要沸腾起来。
“开船喽!”在嘹亮淳朴的渔家号子声中,300多艘挂着龙旗的渔船,早已排成了“一”字形列在海岸上,气势十分宏伟壮观,待祭海仪式结束时随时准备出海打渔。此时,万千挂鞭炮齐鸣,人们也开始焚烧香纸。随着鞭炮声,各船主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海滩上众人便争着抢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渔民也崇信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特别长,谁的船一年渔业即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有的船家把几挂鞭绑在大木杆上同时燃放,热闹非凡。
祭海,最集中地展现了渔家风情的浪漫与华丽;祭海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映衬着渔家儿女祈求安详幸福的意愿。如今的田横祭海,已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逐渐成为田横沿海的一种民间风俗活动。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传统的祭神,而变为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
在田横镇乃至即墨市,以“田横”冠名的特色饭店、商店不断涌现;节日期间,不仅云集了当地的商家,天津的大麻花、新疆的烤羊肉串、烟台的“莱阳梨”、青岛的糖葫芦等也都云集于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遍布田横岛的人文自然景观,人皆成诵的神话传说更使其平添了一份新奇的神韵。神龟石、老仙洞、狮身人面石、海神娘娘的传说等也是田横岛富于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历史写照。田横镇有个黄龙庄,庄上有个小小的龙王庙,估计庄名就因此而来。像中国很多的小渔村一样,这里没有旅馆和餐厅,当地的渔民热情、质朴,坐在门外院墙下晒着太阳的老人们用他们憨厚的微笑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打着招呼。走在村中的街道上迎面吹来的是带着大海味道的海风,午后温暖的阳光舒服地照在身上,更加衬托出这海边小渔村安稳、宁静的生活。
在这宁静的夜晚,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捧一杯热腾腾的香茗或一杯冰冻香槟,你可以坐在窗前静静地看一本书或淡淡地想着心事,清晨,从咸咸的海风中醒来,让自己的心慢慢适应这个完全自然、惬意的自由空间。
TIPS
行摄住宿 田横镇,山、海、岛、滩一应俱全,地理位置绝佳,山丘、林地、黄海呈围抱之势,林木茂盛,植被丰沛。在田横镇,黄海就夹拌岛屿和礁石七零八落的在你眼前。到田横岛可乘坐济南、潍坊、青岛至田横岛的旅游专线车,也可从济青高速路、烟青一级路直达。镇内主干公路、环海公路总长30公里,新规划的青岛滨海观光大道横穿境内13公里,通车后,田横镇到青岛市中心的时间将缩至40分钟。进入岛之前先过一个比较窄的大桥,大桥的右边停泊着渔民的渔船,也算一个渔港吧!大桥尽头设有收费处,如果去度假村过夜需交费20元,不过夜则交费10元,中间有个过渡的岛叫什么名字我倒忘记问了,只知道在岛的一端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过夜的车子和在这岛游玩的车都停在此处,游客需要坐快艇和大船才能去田横岛,由于此时不是旅游旺季,游客较少,所以时下就开两个快艇,来回田横岛之
间运送游客,快艇费用每人80元。特别提醒的是,田横岛上的住宿价位非常“可观”,住宿要慎重。近几年,每到祭海节,来自各地的摄影人云集在田横镇,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碰上全副武装的摄影人。在海祭的日子里,吃住在田横镇的周戈庄、黄龙庄都成了难以解决的大事。
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自己,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父亲每天带回家的白面馍馍。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才能吃到外面是层白白的薄薄的麦面里面却包着杂粮的馍馍。平日里,是见不到麦面的,偶尔,家里也会突然冒出几个很黑很黑的麦面馍馍,那是专门给姥姥蒸的。尽管很黑,可毕竟是麦面馍馍,我依旧眼馋。
“去,甭眼馋。”母亲就像赶前来啄食的小鸡一样,挥动着手臂,我们才极不情愿地一步三回头地退挪到姥姥的房门口。
事实上,避开母亲,姥姥总将她的麦面馍馍分给我们吃。那时,早晨红薯粥,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晚上饿了,再来点红薯。结果红薯吃多了,一开口就是一股红薯的酸味,还爱放屁,一个接一个,屁里都有一股酸味儿。
除此之外,我,还能吃到什么?
事情的转机在于父亲去黄河边的工地上干活。父亲第一次从工地上回来,那会儿哥哥们还没有放学。他从包里掏出一个东西,在我眼前晃了晃――是白面馍馍,我们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馍馍!我一把从父亲手里夺过馍馍,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天哪,里面还是白面,没有包杂粮?我大口大口地咬着,急急地往下咽,生怕有人跟我抢,――我必须在哥哥们回来前消灭干净,尽管我十二分地舍不得,想藏起来慢慢享受。
“别噎着,慢点,喝点水。”父亲笑着拍打着我的后背,不停地提醒我。结果是,即便馍馍卡在喉咙,我还会咬下一口。“你再这样子,我就不给你往回拿了。只要去工地,天天都有。”父亲可能也被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吓着了,吓唬道。
后来,我和父亲悄悄约定,每天,我到村口等他,他就给我带回一个白面馍馍。常常不等走到家门口,那个馍馍就进了我的小肚子。
有一次,实在是太愧疚了,我就对父亲说:要是你能多拿回来几个就好了,就都能吃上了。父亲笑了,解释说是几个人在一起吃,每次只能剩一个,每次都是他往回拿,咋好意思再多要人家剩下的?
多年后,我和父亲说起他在工地上干活的事,慨叹道:“那会儿男人在工地干活就是好,白面馍馍尽够吃。”
父亲笑了,说:“你真是个傻姑娘。砸石头背石头,活重活苦,一天下来,一个人就发一个白面馍馍,剩下的都是杂粮。”
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我每天欢快地、理所当然地享受的,是父亲一天劳动的奖赏!
我来到人类世界好多年了吧,从出生开始就在了。在这里我认识了好多朋友:景月,蓝猗。嘿嘿,不过呀他们可不知道我的身份呢!
= = = = = = = = = = = = = = = = = = = =华丽丽的分割线= = = = = = = = = = = = = = = = = = = =
9月1日 天气 晴
呼…~今天是开学的日子了,别了我亲爱的假期。亲爱的中学,月月,猗我来啦。
前面穿着米色夏装,咖啡色超短裙,一头公主卷发的卡哇伊女生就是月月啦,哎,两个月没见变化可真大,腰更细了,原本牛奶般白的肌肤,不知为何变成了小麦色,都有点认不出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