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咏梅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书名;古诗词;美学价值;出版效应
书名之于一册(套)书,正如人名之于一个人,其重要性及符号意蕴不言而喻。出版实践中,书名的构思、拟定通常贯穿于内容编写、文稿加工流程乃至付印前夕。即便经典如《红楼梦》,其书名也经由《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诸名几经流转才定名、盛行于世。①如何给图书确定一个叫好又叫座的名字,考量着作者、编辑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借用古诗词作为书名,不失为美化图书之终南捷径之一。
一、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古典美学品格
书名借用古诗词古已有之,如文天祥诗集《指南录》,书名即源自其诗作《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当代中文书名借用古诗词延续了此类传统模式,如《山月不知心里事:倾听宋代词人的浅歌低吟》即取自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句式或意象化用是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另一形式。诸如图书《倾城之恋》《微微一笑很倾城》均化用了李延年名句:“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行尽江南,未与君遇》《何以笙箫默》等书名,其复古式的句式表达、情感流露与意象再造,可视为上述书名借用古诗词形式的延伸或衍变。
书名借用古诗词颇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千古流传的名句或意蕴丰富的意象,一旦与不同的内容结合成为书名,往往表现出多元的意境或性情。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意境作为核心概念,向来为论者所重。及至当下,对意境内涵外延的论述更为明确、细化。“意境是特定画面及其在人们头脑中表现的全部生动性或连续性的总和。通俗地说,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②
董桥散文集《旧时月色》所辑多为怀人感旧之作,旧雨新知、因缘际会、人事代谢等等作者均以温婉、典雅的笔触,娓娓道来,似曾相识中,一层淡淡的忧伤为往事上了妆。这与南宋词人姜夔《暗香》的意境颇为契合:《暗香》咏梅怀人,思今念往,其中便有“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之句。然而,回不去的总是过往,现实中,红梅“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董桥自称旧派的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③董桥听过、苏雪林的课,受过梁实秋、台静农等人的熏陶,心中养成了“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清气。这使得他精神气质上能与姜夔等文人墨客对接,取《旧时月色》为书名,见情见性。即便《旧时月色》的封面,也展现了情景融合的超脱、清新之境。“《旧时月色》咖啡色书衣,一轮弯弯的下弦月,几颗寥落的星辰,月华下一片疏林,恍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般意境。春夜拥读,使人顿生出尘之思。”④
同是忆人述往之作,如果说董桥《旧时月色》尚显空灵、淡雅,那么野夫的《乡关何处》则寄寓着乡愁、别恨,其书名副标题即为“故乡·故人·故事”。对于众多游子而言,故乡永远是精神家园。无论江湖夜雨,还是夕阳西下,难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更多时候是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野夫笔下的《乡关何处》,讲述着母亲投江失踪的沉痛,回忆着儿时与外婆生活的点滴,论及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等等,均是作者深切而悲伤的人生体验。野夫本名郑世平,其笔名出自唐代诗人刘叉的《偶书》:“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其书名借用“乡关何处”既是对故乡的追寻,更是对亲人的祭奠,可谓千回百转,长歌当哭。
二、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当代美学价值
对于我国出版业而言,曾有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的“书荒”境地,但快速发展至今已是图书产能趋于过剩,每年二三十万种新书总量足已以让人“望书兴叹”,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令其快速步入“消费者时代”。为了细分市场、增强竞争力,出版流程中选题策划、内容编写、营销等环节的重心大多围绕读者——消费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展开。这与当代中国逐渐步入“大众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倒也一致。相应的,出版业图书命名逐渐流行“通俗化”,《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中国怎么了》《中国不高兴》《大家都有病》《笑什么笑,我们搞的是科学》《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我的爱如此麻辣》《有种你丫别跑》《的战争》《》……这些书名都十分口语化,对很多读者颇有亲和力,为迎合读者趣味,有些书名还不惜动用粗俗字眼,刻意营造“惊人”效果,业界甚至产生了“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这一说法。当代大众更加大胆地追求感性刺激,“他们注重精神享受,但更看重物质的特别是肉体的享受,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在各类排行榜上很叫座的图书:《第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写作》《我的野蛮女友》《天亮以后说分手》《感谢折磨你的人》等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木子美的《遗情书》、卫慧的《上海宝贝》等以描写感性(或者干脆就是性)的满足为主要内容的图书。”⑤这类图书,其书名大多带有“身体写作”的意味或暗示。这些图书命名方式的流行也是当代文化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征。
与上述当代图书命名取向“通俗化”不同,书名借用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坚守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高雅格调。如果说前者的书名有点像“下里巴人”,那么借用古诗词作为书名则类似“阳春白雪”: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都可从古诗词中找到寄托、寻得慰藉。书名借用古诗词的手法由来已久,但近年来,“国学热”、“孔子热”、“三国热”、“红学热”、“清史热”、“戏曲热”等文化复古现象此起彼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借用古诗词做书名的出版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当代语境。当今作者、出版从业者借用古诗词作为图书书名,本身也是一种复古情结使然。
在西方语境中,“当社会发展从现代的生产型社会向后现代的消费社会转变时,曾经导致艺术摆脱保护人和教会控制的文化的市场化和商品化,重新把艺术推向了‘他律’的边缘。即是说,所谓雅俗分界的消解,说到底不过是俗文化以其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力量全面征服了雅文化而已”。⑥文艺高雅与低俗之别及其转换、融合,同样适合当下中国审美生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事实上已不再泾渭分明。随着文化雅俗界限的逐渐消弭,可以说,当今图书命名的多样业态,共同建构着一幅多元共生的时代审美图景:“通俗化”的书名也可表达古典的意境,如《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有些借用了古诗词的书名同样可以很通俗,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书名借用古诗词的出版效应
出版业界一直有“一看书名二看皮, 三看价格四看题”的说法。书名的贴切、响亮与否,是图书能否吸引读者的重要变量。有论者认为:“书名可以决定图书的命运。从读者购买心理看,许多情况下,读者是冲着书名买书的,没有哪个读者会对书名缺乏特点的书感兴趣,也没有哪个读者有耐心看了全书再决定购买,读者与书的最直接的联系,便是书名。”⑦《飘》《追忆似水年华》《我的名字叫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文学名著的书名,言近旨远,都可谓经典书名的代表。与文学名著不同,书名借用古诗词所涉图书类别多为人物传记、文人随笔、青春小说、古典诗词赏析等,如《只有清香似旧时:陆游诗词情话》《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等等,不一而足。
书名借用古诗词主观上是神交古人的寄托,客观上丰富了当代图书的命名模式,当然包括了促进图书营销推广的诉求。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先秦理性、楚汉浪漫,还是魏晋风度、唐宋气象,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审美情趣,并卓然于世界美学之林,这很大程度上已深化为中华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在审美接受环节,借用古诗词的书名,根据文化的亲近性,往往更容易激发起读者在民族文化生活中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文化审美情趣,从而更容易被本民族文化圈的受众、读者所认可。图书审美接受过程中,读者往往依据自身的知识文化积累、人生感悟、审美经验,对图书作品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书名中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能借助于古诗词本身丰富的情感意蕴,更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感触。在安意如《陌上花开缓缓归》书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吴越王钱镠对发妻鸿雁传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平实温馨;梁实秋《人生几度秋凉》也有了几分苏轼《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凄然悲壮;当看到《拣尽寒枝》等书名时,时常可让人想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感慨和情怀。
但就出版营销效果而言,借用古诗词的书名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读者,促使其购买相应图书,却难以从统计学角度定量评估。毕竟图书命名只是出版流程的一个环节,图书的销量与其内容、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社会文化等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媒介都在持续地寻求并试图掌握新的受众,而通过这种做法,媒介可能会预测到一些自发性的需求,或者看出尚未出现的潜在需求与兴趣。”⑧图书出版机构作为与报社、电视台类似的媒介组织,其在图书编辑、发行流程中,总是会寻求并面向一定的受众,但受众选择的整合模式,往往受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个人品位与偏好等因素影响。这与现代传播效果研究中“使用-满足”论、互动论等理论的观点颇为契合:传播过程的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都在试图影响对方。⑨借用古诗词的书名作为一种信息表达形式,其进入图书传播、流通渠道后,相应的影响与反馈过程,往往也因时而异。因此,图书书名的取舍,是走高雅、含蓄的路线,还是偏向于通俗、大众,这既需与书稿内容、作者风格相协调,也需根据一定的受众分析、市场预期来权衡,否则,一味“傍古诗词”,有时难免有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之嫌。
(刘火雄,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
注释:
①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北京:中华书局,2005:2.
②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
③ 董桥. 旧时月色[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288.
④ 梁萧. 董桥的旧时月色[N]. 襄阳晚报. 2012-4-6(22).
⑤ 周蔚华等. 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⑥ 周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39.
⑦ 要力石. 实用图书策划学[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223-224.
1.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感悟哲学
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主要讲唯物论中有关物质、运动、规律的知识。我受唐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启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国画,然后徐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可以形象而直观的看到物(草)、人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春风吹又生”。既讲清了相关的哲学道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以及对生活的顽强追求。
2.利用古诗词突破重难点,如虎添翼
正如“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一样,要上好一堂课,也必须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着手。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所以笔者认为,借助古诗词,适度选择,合理解释,精心设计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课时,就可以引用下面的一首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生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3.组织讨论,开展师生互动
矛盾,是整个辩证法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矛盾分析法,觉得在哲学中这是最抽象的,不可捉摸。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课堂热烈而深刻的讨论中,引领学生思路,帮助其理清逻辑,轻松快乐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首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六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让大家对其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感悟哪句诗更优美,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结论:王籍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更好。因为唯其鸟鸣婉转,方知人迹不至,才显山更幽静,以“蝉躁”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躁和静、鸣和幽是什么关系?这种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矛盾”。
4.设置“陷阱”,促进师生共鸣
古诗词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讲授唯物论中“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时,必须讲清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一种主动创造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观察同一客观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知识点,在第六课“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显然这个“立场”的角度不是唯一的,所以当我运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时,班上立即有同学朗读了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是从不同的阶级立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日用陶瓷的基本特性是“适用性”与“审美性”的相互统一。这说明日用陶瓷产品是“适用性”与“审美性”的复合体,因为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具备的是适用性,其次就是审美性,因此它不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同时还起着美化生活环境,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例如,人们在市场上购买一套茶具时,首先考虑的是其造型的选择,然后考虑的是对装饰纹样的挑选,非常希望自己所购买的一套茶具造型新颖别致,使用方便,装饰纹样符合自己的审美爱好,使之和自己的居住环境谐调,摆在桌子上成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欣赏价值的陶瓷用品。由于人们的这种购买商品的心理,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新产品时,不能忽视陶瓷造型与装饰和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要设计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优美的陶瓷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适用性”与“审美性”二者在日用陶瓷的设计中是缺一不可的,这是我们每一个设计人员的基本出发点,所以在设计新的日用陶瓷产品时,就必须考虑所设计的产品是否适用,使用功能是否比同类产品先进,产品从造型到装饰给人们的心理感受美与不美,符不符合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造型一定要符合现代人生活的使用要求和审美爱好,这两者在造型中是相铺相成也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作为日用陶瓷的设计,首先,就应该考虑造型的使用功能,其次在不妨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再考虑审美功能,使其造型如何才美观,因此,使用功能决定着造型的基本特征。如茶壶,其使用功能是盛水和倒水的作用,造型必须由主体、壶咀、壶把、壶盖组成,缺少一个功能都不完整,如果光有适用性,而忽视审美性,同样也是不行的,因为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属天性的,因此,谁都有爱美的心理基因。若不美的造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哪怕再适用,也会使人感到缺少什么内在的东西似的,内心总会感到空虚和不适,这是因为它不能给人以精神生括上的美好享受。所以在设计任何一件或一套新的陶瓷产品时必须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新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日用陶瓷的“适用性”的特质,决定于产品生产的基本使用价值。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行,带来了旅游事业的繁荣与昌盛,因而国内宾馆和大型饭店不只是接待国内的旅游者,而且,还增设了接待一批批来华观光、旅游的海外赤子和东西方外国宾朋的业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服务行业的需要,除了增加一大批高档居住设施外,还必须增加一大批具有使用价值的宾馆、饭店用瓷。如:餐具、咖啡具、茶具、烟具、酒具以及其它一些宾馆、饭店用瓷,在设计这些产品时就必须按它们的不同特殊用途,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制作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宾馆、饭店用瓷,并在造型和装饰上赋于它们以时代特色。还必须注意在设计现代宾馆、饭店用瓷时,在造型上需根据宾馆、饭店用瓷量大的特点必须考虑机械化的洗涤和摞叠法贮藏;在装饰上要根据室内环境和色彩的特征,考虑现代纹样和色彩的运用。
掌握“适用性”的特质,看起来谁都知道,但是,也不见得,在过去我市日用陶瓷设计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产品,即100件的茶壶,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适用性不大,这是因为该茶壶容量超大带来了使用上的不合理,感到使用时不但费力,而且还不方便。因此设计这类不适用的日用陶瓷产品哪怕是造型比例,水平流量,釉色装饰很正常,也会感到使用价值不大。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设计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日用陶瓷的特质问题。因此,我们现在设计的茶壶造型丰富,容量最大的也在1200CC-1400CC,使人们在生活当中应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力,感到非常适用。
由此可见,日用陶瓷的“适用性”问题,是日用陶瓷制作中正确的设计思想的首要标志。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处处为使用者去着想,生活不断在发展,日用陶瓷的品种设计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日用陶瓷的“适用性”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一致的,具有商品性的日用陶瓷,不但适用于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必须适用于市场,这也是日用陶瓷的特质所在,因而,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必须相应地针对市场需要投放适合的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日用陶瓷,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市场预测问题,市场有消费水平和商品可比性的问题,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又有区别,国外市场有不同地区,如欧美、新马、港澳等,国内市场有农村与城市之分。由于地区不同,因此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在陶瓷器皿选用上,花面的喜爱,价格要求都有不同,这些都应调查清楚,有的放失。
从国内茶具配套上来,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南北地区的人们喝茶习惯也有所不同,南方人喝茶习惯品茶,也就是喝功夫茶,如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而北方人喝茶习惯大碗茶,如北京、东北地区。所以,针对南方市场设计茶具时,就必须设计偏小型的,而针对北方市场就应该设计偏大型的茶具。从国外日用陶瓷配套上看,美国人偏好杯碟作为日用饮具,而日本人爱用五杯一壶为配套的茶具,就是由于日本人忌“四”之故,因为“四”与“死”谐音。因此,针对美国市场就必须设计杯碟,而针对日本市场,就应该根据日本人的饮茶习惯设计五杯一壶的和式茶具。从装饰要结合市场的心理与色彩上看,美国人对商品的色彩是十分讲究的,所以我们向美国出口的日用陶瓷,应重视研究装饰的色彩,扩大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而日本人对色彩无敏感,没有特殊嫌恶的色彩,但装饰上忌用荷花,这是由于荷花在日本是死亡的象征。从装饰花面上看,日用陶瓷在国际市场的花色品种变化不大,多少年“一贯制”也是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针对市场的需要改进花色品种,使其快速换代。
总之,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年代,作为商品只有竞争才有生机,不然的话,我国的日用陶瓷就会失去市场,丧失生命力,虽然,目前我们的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强手众多,但我们绝不能气馁,一定要顺潮流而上, 适应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发扬我国几千年制瓷的优点,吸收别国之营养弥补我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我国的日用陶瓷的发展才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才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市场。
“审美性”寓于“适用性”,所以有时候不易被人们重视,甚至是视而不见的。但它总是这样那样地在人们精神上发生一定的影响,培养人们这样或那样的审美趣味。那么,是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呢?还是消极的影响呢?这显然是我们日用陶瓷美化生活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的日用陶瓷应该是为人们在审美上带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美感享受。这正是我们之所以要重视美化日用陶瓷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工作之余,回到家里,除了听听音乐,读读书等精神享受之外,你所时刻接触的从室内环境到身边的日用器物一~台灯、花插、茶具、文具以及桌上摆设的其它用具,都能以你自己所喜爱的美的形象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形成的综合的优美气氛迎接你,使你感受生活的愉悦,工作的幸福,从而身心得以休息,消除工作的劳累。当然人们的生活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人们的精神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人需要也不相同。各种艺术之间有共同性,但也有特殊性,各有长处,也各有局限性,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任意取消,日用陶瓷的艺术作用――“审美性”的特质亦是如此。
我们提倡美化日用瓷,这是日用陶瓷发展到今天的需求,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今后陶瓷的发展趋势是“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因此对日用陶瓷需讲究外观、讲究美,不论造型、装饰、色彩都要认真经过艺术加工,这是从人们的审美需要出发的,我们的美是纯朴大方的美,简朴的美,是具有民族风貌的美,是健康的美,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美必须服从于适用的需要,不然的话再美的装饰在日用陶瓷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这是由于日用陶瓷都要以商品的形式经过设计、生产、销售才能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它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市生产的粉彩日用陶瓷,由于含铅量大,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会带来较大的危害,所以设计者对粉彩瓷的装饰哪怕用心良苦的艺术经营,不改变过去传统的装饰部位,这种离开“适用性”的所谓装饰美在实际生活中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当然更不会大量畅销。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陶瓷;装饰设计
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传播总是带有时间的滞后性和理解的差异性,在西方曾经流行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无疑对于我国的陶瓷装饰设计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这绝不能作为我国现代陶瓷设计的主潮。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的陶瓷制作依赖于工具,技术的提高,忽略了陶瓷作为艺术品需要时间,思想和情感的投入,只有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现代的陶瓷装饰设计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设计元素的特色,故在此提出在现代陶瓷装饰中融入民间美术。
一、民间美术概述
我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是我国人民思维和表达的独特形式,民间美术将民众日常生活内容、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等与美的表达完美相融,表现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表达方式简单、自然、充满人文情感,独具风格又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来源于自然、人文社会,反映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在刹那打动人心,让人产生自我联想,引起人情感的共鸣,使得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和激荡。民间美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能够让美术元素穿越时间和空间来感染人心。民间美术基于人的同样的心理倾向和情感向往,导致人们共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经历的人从民间美术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内容。民间美术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用美的感受和情感相连接。
二、民间美术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陶瓷装饰设计通常以平面图或者3D形式表现,是一门涉及传统文化,现代制作,个人风格等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陶瓷艺术设计者要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进行陶瓷装饰,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将民间美术融入到陶瓷设计中,运用所掌握的现代陶瓷设计观念,将感受,理解到的民间美术再现到陶瓷作品中,形成充满思维情感,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
1、民间美术在陶瓷装饰设计上的设计与运用
在现代陶瓷设计中将民间美术的元素通过直接表现、间接反映和再加工并且运用自己所有的表达技巧表现出来。陶瓷艺术设计者在进行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色彩以及一些制作表现方法。陶瓷装饰设计可以运用民间美术中的图案,纹样,通过民间美术已沉淀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表现来传达自己的想法,使得陶瓷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装饰设计者运用民间美术的造型,例如鲜明的色彩、特定的寓意等经过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的风格特色,设计者在运用这些时不仅能为作品增色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的艺术涵养,为将来创作好的陶瓷作品打下基础,让表现元素与原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美术通过陶瓷装饰设计得到发扬与继承,陶瓷设计通过民间美术装饰语言创作出新型的表现方式,既新颖又保持了民族风格。在设计过程中,抓住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闪现的灵感,并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设计出的作品具备浓郁的东方风格。
2、民间装饰造型设计
以法蓝瓷品牌设计产品为例,法蓝瓷产品在陶瓷的装饰造型上秉承着民间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它的创作主题就是大自然,在创作过程中其将传统技术纯手工釉下彩装饰和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相融合,创作出造型和装饰完美相融的艺术品。法蓝瓷作品重视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同时鼓励创造风格,创作理念的创新。最著名的陶瓷作品“樱桃嬉春”就体现了以上特点,“樱桃嬉春”的创作来源于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册中的樱桃图,设计者将画上的樱桃树和蜡嘴雀活灵活现地表达在陶瓷上,它是整个陶瓷组成部分,也是陶瓷上凸显美的装饰,将造型和装饰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打破其界限。通过新的创作形式再现传世佳作,继承了古人的创作同时赋予其现代艺术的美,加强了其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促进了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民间装饰色彩在陶瓷设计上的应用
中国人传统喜好色彩鲜明的正红、艳紫、浓黄、深蓝、大绿,表现祥和富贵。民间传统色彩不能随意地为民间传统色彩贴上俗气和落伍的标签,这种民间色彩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意识。以广东协进陶瓷有限公司“唐装系列”建筑瓷片为例,其建筑瓷片结合了中国民间装饰色彩文化,运用黄、红、紫为基础色调,再配上唐装圆圈图案,体现了富贵,华美,典雅之美,提高了室内装饰品味,为顾客创造了舒适美观的生活空间。颜色釉装饰也是陶瓷色彩装饰的一种,满足人们对欣赏和享受的要求。陶瓷色釉装饰在陶瓷文化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颜色釉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恢复了许多传统的色彩,而且还推出了许多新的色彩,颜色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的陶瓷。
4、民间装饰纹样在陶瓷装饰设计上的应用
民间美术中的装饰纹样设计更深层次地代表了一种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美学有美满、和谐的观念,它深刻印刻在人们心中,代表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对友人亲人的祝福。比如被人们当做吉祥富贵的象征的牡丹,牡丹品种繁多,香气浓郁,常被人们作为装饰纹样。还有我国传统的“岁寒三友”,他们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历来被人赞颂。将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运用到陶瓷装饰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相结合,使得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三、结语
在全球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国的陶瓷文化既要创新发展,也需要保持独特的文化底蕴。将现代新的视觉新的变现手法和传统文化的韵味意境完美相融,使得传统的装饰艺术具有现代的风格,更具有吸引力,使得现代的陶瓷艺术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更具内涵,这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对陶瓷艺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娟.民间美术在现代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12
[2]王滢婕.现代美术设计中民间艺术造型及色彩的应用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
一、利用多媒体把音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用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意境美。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诗词与音乐有着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声”,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像柳永的《雨霖铃》,这是一首送别词,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我选择了饱含哀伤情调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这首词的背景音乐,因为它的格调与词的意境很协调。音乐响起,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朗读起这首词。音乐中,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利用多媒体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提供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录像、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的缺陷。例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讲他的《山居秋暝》时,我就根据诗意制作了一个CAI课件: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简直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再配上标准的录音朗读,自然地让学生轻松地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体会了诗歌的情感美。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让学生体会作品丰富的形象
古诗词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这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调动学生的视觉,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例如我在讲杜甫的《蜀相》时,在网上搜集了武侯祠、诸葛亮的相关图片,并把这些图片做成了课件。教学过程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映入眼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扩展课堂容量
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例如古诗词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应的资料,可以自己制作出课件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我在讲杜甫的诗歌时,就利用网络找到他相关的生平简介、诗歌风格、诗歌成就等方面的资料,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对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印象。这样,利用多媒体,扩展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用得巧,会使教学锦上添花,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足够的记笔记的时间,结果使课堂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避免将教学内容全部由计算机包办代替,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