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当前我国较为推崇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一点也应该体现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因素,把眼光放长远,注重小城镇建设的长远利益,尤其是在空间的利用上要进行必要的预留处理,进行合理布局;
(2)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针对当前越来越恶劣的气候环境,在小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尤其是在一些存在污染可能的环节中加强对于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小城镇周围的环境;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小城镇相对于大城市来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其土地资源较少,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切实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使用土地进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最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加强对于前瞻性的重视,我们还应该关注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避免规划设计的内容在后期的具体执行中出现不可操作的现象。
二、小城镇功能分区
小城镇虽然范围不大,但是我们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区域划分,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能够更好的进行小城镇的管理,也能够是小城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效能,提高小城镇的运转效率。小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
(1)小城镇中的土地类型、河流状况、环境因素;
(2)当前小城镇中土地的不同使用功能;
(3)未来土地使用类型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环境保护重点区特殊对待等。小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构成有居民区、商贸区、工业区、混合区、文教区等,在分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水源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尤其是对于水源来说要使得水源的分布更适合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要尽可能的使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远离人们生活和工作较为频繁的场所,确保小城镇能够正常运转。总的来看,对于整个的小城镇建设功能分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宅区、商贸区、文教区等较为密集的区域,我们把这一较为繁荣的区域统称为镇建成区;另外一部分则是分布在镇建成区周围的一些区域,这些区域较为适合进行耕种、养殖等,并且在这一区域一般都是一些水源保护区或者是重点环境保护区,这一区域我们统称为镇域辖区。
三、小城镇交通规划设计
交通道路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对于小城镇交通的规划设计,对于小城镇来说,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铁路和公路。对于铁路的建设规划来说主要是结合当地的特色,考虑是否是一些铁路的必经线路,如果存在多条铁路在该小城镇经过的话,就应该在小城镇内建立完善的铁路站,以加快小城镇和外部的交流,使小城镇获得更快的发展,如果不存在铁路经过的话,我们也可以努力在该小城镇和距离其最近的拥有大型铁路站的城市之间构建铁路;对于公路的规划设计来说更为复杂,公路是小城镇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会用到的,对小城镇后期的正常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在公路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公路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小城镇内的正常运输状况以及交通流量的大小来规划设计公路,确保交通后期使用的顺畅。
四、结语
通过对园区的现状条件、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其旅游资源条件、区域位置、客源市场前景和社会发展背景等因素,确定园区的性质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突出的乡土珍稀植物景观为主体,将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文明教育、经济利益与珍稀植物保护相融合,既能保护珍稀植物资源,为植物研究工作者提供科研基地,又能给人们提供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创造效益,达到保护和利用珍稀植物资源,实现珍稀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规划原则
2.1适地适树,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
不同植物的生长,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应选择适合园区立地条件的植物种类,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充分发挥景观效果。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和生长旺盛的特点,而且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应着重考虑。
2.2因地制宜、比例适当、自然式布局的原则
植物园内的绿化美化应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依山就势,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减少开山挖湖,注重因地制宜,做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其次是要规划好植物群落的合理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种植点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搭配(即结构的层次性)。群落配植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构筑回归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系统。
2.3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结合的原则
由于植物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植物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根据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园区的景观功能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植物景观营造,采用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合理兼顾景观的当前效果与长远效果。
3基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构思
以生态优先,结合观赏和游憩需要,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艺术和植物造景手法,通过对现有植被的抚育或改造、风景林营造、珍稀植物栽植以及道路、景区景点绿化美化,形成乔灌草一体的立体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复层森林群落,用障景、漏景和框景等手法勾勒出特色鲜明、色彩丰富、疏密有间的森林植被景观和植物景观,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为游人创造舒适的休闲环境。
4基于规划构思的景观结构布局
规划根据贺州市枫木坪珍稀植物园的总体定位、地形特点和功能布局,按功能、按用途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将整个规划结构划分为“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格局。
4.1“两轴”———生态景观廊道
生态景观廊道是指园区的绿色生态廊道和彩色花带廊道,规划沿着园区车行道和游览步道两侧建设。根据地形和周围环境,利用乔、灌、草相结合,配植高低错落、层次鲜明、色彩和谐、富有季相变化的行道树和风景林带,达到步移景换,体现空间序列变化的节奏感,引人入胜。同时,这些地段是该园区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水土保持,植物选择及配植时充分考虑审美和生态防护两大功能。
4.1.1绿色生态廊道。绿色生态廊道是指在车行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带,利用道路旁现有的植物群落,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路段配置高低错落、富有季相变化的规则式或自然式风景林带,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带,使游客在各景区穿行时沿途有景可赏,达到步移景异,游兴渐增的效果。规划在道路两旁上层列植冠大浓荫和树形优美的行道树,如白兰、香梓楠、柚木、小叶榕等,在行道树下种植色彩丰富的花灌木,如杜鹃、大花美人蕉、红花檵木、含笑、栀子、九里香等,地被植物如沿阶草、麦冬、韭兰、文殊兰等。分段种植,形成一种强烈的导向氛围,从而引导车辆和行人进入景区景点。
4.1.2彩色花带廊道。彩色花带廊道是指游览步道两侧的花带,建设时要有意识地保留或保护好两旁植被,在路旁现有的地被植物和乔灌花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开花植物,如木棉、凤凰木、无忧花、大花紫薇、红花羊蹄甲、红花檵木、黄花夹竹桃、黄蝉、三角梅等,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自由搭配,形成色彩艳丽的花带。
4.2“五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四季花木观光区、百花飘香观赏区、农业种植示范区、珍稀植物栽植区
4.2.1综合管理服务区。该区位于园区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此处的植物配置规划应当较为细腻,通过不同的特色植物来增强广场及游客服务中心的可识别性。植物选择以假苹婆、木棉、樟树、铁力木、小叶榕、黄槐、凤凰木、肖黄栌、白兰、大花紫薇、红花羊蹄甲、含笑、三角梅等为主。在停车场周围种植树形高大、冠大浓荫、抗性强的植物,如广玉兰、铁冬青、女贞、苦楝等,利于庇荫、消除噪音和减少尘埃。场内点缀大花美人蕉、杜鹃、琴叶珊瑚、黄花夹竹桃、黄蝉等小丛灌木花草,配以地面嵌草砖铺装,塑造绿荫、生态停车环境。游客服务中心则采用庭院式园林绿化布局,建筑周边绿化以乔、灌、花、草相结合,做到四季有花,终年常绿的效果,并多应用香花植物,以清馨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
4.2.2四季花木观光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该区特色即为四季可观、开花不断,故植物配置应重点选择花期长、花色艳丽的种类。其中乔木采用木棉、大花紫薇、小花红木荷、无忧花、白兰、黄槐、枫香、圆柏、鸡爪槭以及竹类;灌木用山茶花、红杏、杜鹃、红花檵木、黄金榕、米兰、含笑、绣球、海芋、炮仗花、绿萝、金银花等;地被植物采用白蝴蝶、文殊兰、蚌花、沿阶草、大叶油草、麦冬、鸢尾、葱兰、天门冬、萱草、紫鸭趾草、红花酢浆草等。
4.2.3百花飘香观赏区。该区位于园区东面,现状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东西两侧原有植被为板栗林。规划选用既美化又有保健作用的花木,采用庭院园林布置手法,合理布局所植花木,再按中医五行学说规划设计出对五脏六腑有益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其形成多层次、多品味的山庄绿化体系,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供人们休闲度假享用。植物选择如具有较强抗菌、杀菌能力的罗汉松、龙柏、洒金柏、栾树、紫藤、金银花、珍珠梅、木槿等。同时依据中医“芳香开窍”理论,利用芳香植物含有的酯、酮、醛、醇等挥发性芳香物质的药用功能,活跃孩子的思维、启发想象力,改善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循环状况,调节人的心绪。芳香性乔木可选择如白兰、黄兰、广玉兰、紫檀、樟树、阴香等;芳香灌木如桅子、含笑、丁香、茉莉、九里香、米兰等。
4.2.4农业种植示范区。该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面,现状主要为水田。选用南方红豆杉、银木荷、白辛树、杜鹃、银鹊树、紫花泡桐等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进行绿化美化,并搭配杧果、阳桃、橄榄、木菠萝、洋蒲桃、龙眼等营造一个硕果累累、引人入胜的生态科普教育展示园。
4.2.5珍稀植物栽植区。该区位于园区的北部和西南部,是整个园区植物景观的核心区域,现状植被以马尾松林和板栗林为主。选用有乡土特色的珍稀植物,并结合搭配观赏性强的乡土植物和栽培植物,群落配置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土壤类型多样,为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现知广西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8562种,隶属于297科1820属,居全国第三位。贺州市枫木坪珍稀植物园所处的大环境植被与植物资源丰富,为了成功引种珍稀名贵的树种,建设适合基址环境的珍稀植物群落,在选择珍稀植物时,依据德国迈依尔提出的“气候相似论”的观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首选基址内及周围珍稀濒危植物;二是优选该地区可循踪迹的珍稀濒危植物;三是补充与场所气候相似地区或生境相似的珍稀植物。因此在广西珍稀名贵植物资源中选择以下植物:红锥、西南桦、香椿、银杏、秃杉、降香黄檀、土沉香、苏木、观光木、顶果木、马褂木、香梓楠、柚木、格木、南方红豆杉、榉木、蚬木、望天树、紫荆木、印度紫檀等珍稀名贵树种。并搭配珍珠罗汉松、华南五针松、火棘、九里香、六月雪、小叶榕、紫薇、黄杨、三角梅等盆景植物;珍稀兰科花卉、多浆植物、岩生花卉、奇异花卉,以及时令花卉等丰富植物景观,达到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效果。
5结语
1.网络规划设计
网络规划设计是网络建设前期必须完成的工作,涵盖了无线网络规划和计算两方面。其中无线网络规划包含了链路预算,容量和所需小区站址的计算,以及基站站址的覆盖规划;而网络计算则是对基站信道单元数目、线路容量、基站控制器与交换机等数目的计算。目前,无线网络的规划通常分三部分,即准备阶段、小区估算阶段以及具体的网络规划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指建立网络覆盖与容量目标,是权衡整个网络成本的重要阶段;小区估算阶段则是在预测小区容量的基础上,预测其覆盖范围和覆盖区域内业务的需求,估算所需的小区数目;具体网络规划阶段则是指规划站点和PN、配置扇区信道载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覆盖与话务模型生成。
2.网络优化
网络规划的设计中,由于市政建设的改变、用户数量的增加、业务种类的增加、业务质量要求的提高等情况,往往在使用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需要后期对网络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引入了网络优化的概念。网络优化作为网络建设后一项重要工作,能够保证网络设备和设置在满足基本需求和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DT和CQ测试,结合当前业务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早的发现现有网络中存在的缺陷、隐性故障和问题,并找出引起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通过技术和工程等手段修改参数、调测硬件、重新进行网络配置,使整个网络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平,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现有网络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二、CDMA网络规划设计的特点
1.动态变化的网络负载
CDMA网络具备较大的容量优势,其来源主要是根据香农定理得来的扩频通信原理,该原理是通过通信获取扩频增益来使接口需要的负载比降到负数,以此来保证频率复用。其中,决定网络容量的主因是基站与移动站基带解调中需要的门限以及网络实际应用中邻区干扰的因素。解调门限分为在实验室情况下和在实际网络中测定的解调能力、达到一定FER所需的解调门限两方面。其中的实际网络容量主要由实际网络解调能力决定,其与控算法、搜索窗、参数、软切换的参数设置都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开始采用码分进行用户区分,因此所有功率都是用户共享,随着用户不断增多,能分给每户用户的功率必然减少,这导致链路克服损耗和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了。而CDMA网络能实现前向功率的共享和反向的覆盖、容量具备动态性,因此其负荷控制与扇区的数量控制都非常重要,不仅需实现无线资源的最大利用,又需防止系统的临界出现。另外CDMA本身是干扰受限的系统,如果干扰电平增大会直接的影响系统容量与服务质量。如果其最大容量受限于干扰量,则其容量称为软容量。研究证明,要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负载不能超过80%。当负载超过时,网络用户将受到巨大干扰,服务质量也会快速下降,从而导致小区覆盖出现盲点。因此合理布置基站,选择参数,是CDMA无线规划为了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重要问题。
2.外界干扰造成的影响显著
在CDMA通信系统中,对用户信息进行扩频后会以较低功率谱密度进行发送,因此信息被截获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止其抗干扰力较强,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单个信道要求有较宽频谱资源,因此抗窄带的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因为信道带宽内的各种干扰信号会使基站灵敏度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落入带中的干扰信号的能量和有直接联系。目前无线设备的运用比较广泛,射频模块本身的质量也有较大差异,其中杂散干扰是主要干扰源。另外由于网络环境一般较翟炳银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10019复杂,而站址与通信高度会导致信号较难控制,为避免干扰,需要更多频率资源。
3.切换影响显著
CDMA系统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实现软切换,采用此技术能较好的保证小区边缘用户所需的服务的质量,但是由于软切换技术的用户往往比普通用户占有更多系统资源,因此必须保证软切换比例的合理性,过低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过高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使CDMA网络能够服务的总用户数量下降。因此网络规划的设计人员必须科学的选择站址与导频功率,让服务的小区范围内软切换比例保持在合理水平。另外在CDMA系统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硬切换,这是因为较之软切换,硬切换的性能有很大差距。硬切换可分为同频与异频两种。其中同频硬切换有较大干扰,切换时比较难控制;而异频切换相对性能更好,因此有条件时可换成异频进行切换。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各服务区的话务往往不平衡,这就导致各扇区载波数有所差别,使深度覆盖与广度覆盖出现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采用良好的话务引导策略,因地制宜选择解决方案。
三、实现规划优化的措施
1.方案制定前的网络优化
在网络规划的方案制定前,应首先进行网络的优化。这一方面是为了给规划方案提供符合实际的具体的覆盖数据和话务数据,为网络规划的覆盖方式与设备型号选择上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网络规划所拟的解决区域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整,保证当前网络,这也是避免资源浪费的重要一环。
2.科学选择站址
要建设好CDMA通信网,科学选取新增站址是关键。一个合理的站址不但可以解决通信网络的覆盖和话务需求问题,还能尽可能避免网络负面作用的产生,如由于覆盖引起的频导污染等。但是在选取过程中,由于工作者面临的是一个已经有庞大使用人群的网络,如果过程出现一点失误都很可能对广大用户使用造成影响,引发争端。因此在网络站点的规划和选择上,不仅应该依据以往规划的经验和曾经的规划模型进行站址选择,还应该采用网络优化作为依据,如采用模拟测试方式对网络规划的规模进行校正,对区域网络进行核实、方位角和俯仰角参数的选择等。
3.基站参数的设置
CDMA网络任何一个基站的新增,都不应仅仅是完善这一新增基站的技术参数,还应该对其周围基站的参数,如领区列表、功率参数等也进行相应调整。因此网络规划工作人员在制定了新增基站的相应参数后,还应该与网络优化工作人员探讨,不仅可以对规划人员设置的新增基站参数进行检验,还可以让优化人员对该基站开通后的后期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准备。
4.网络的优化调整
CDMA网络的优化调整需要以大量数据分析作为基础,通过网络优化人员对基本数据分析,对网络进行优化调整。虽然多数网络优化人员十分优秀,但是人工作业往往难以避免出现一些错误,尤其是当前网络调整和业务发展工作都十分复杂,工作人员在面对复杂工作时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失误的产生,需要在网络调整后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此方面的工作正需要网络规划人员的参与。因此,网络优化人员和规划人员应该协调合作,对规划软件、调整后的效果、覆盖和话务的校正等进行优化,以加强调整方案实施后的准确性。
四、结语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1.学生的音乐心理
无论在哪一个教学阶段音乐教学都是一个相对较为主观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会涉及到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主观情感因素,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只有学生的情感因素和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能够形成共鸣,才能保证学生的音乐知识接受水平,只有保证学生、教师、音乐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形成高度统一的共鸣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在这一年龄段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音乐心理更多的表现为对规范事物的抗拒性,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过程中,学生本身在其情感上尚不成熟,但是其情感需求又十分强烈。在学生这样音乐心理形势下,音乐教学目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从学生不同的音乐教学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选择的音乐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学生的音乐心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不能触及学生对音乐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对学生的音乐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来进行音乐教学的目标设计。
2.教师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按照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来进行,这一素养不仅包含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包含有教师的综合素养,只有教师能够从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认识音乐教学,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出完整、科学的、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胆怯,不愿意与教师一起演唱,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在音乐中的专业素养,以让学生伴唱、为学生伴舞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同时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重大的影响,因为现代音乐教学不再单单是音乐问题,而是涉及到教法、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的目标设计也有较大的影响。
3.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材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来源,大部分的音乐教学活动都要按照标准教材的要求来进行。但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加贴近音乐教学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不能完全按照音乐教材的内容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系统、科学地理解音乐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出发,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设置体现音乐教学要求,设计更加具备操作性的、接地气的音乐教学目标。
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以新课标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成为各个阶段、各个科目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参考标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并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的历次教师国培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并不是一种限制性的要求,也基本没有钢性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其指明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保证什么样的前进方向,学生在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音乐基本素质,这些对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指导,让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同时这一框架还不会限制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发挥。
2.以音乐为核心
音乐教学活动,顾名思义是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活动,其包含的是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教学诠释,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音乐教学活动在我国教学体制中一直都处在非重点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其在教学内容上的异化现象。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等等附加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异化,本身就是对音乐教学活动的不重视,是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以音乐为核心,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本身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而不是从音乐艺术散发出去与其他领域的结合。
3.以学生为重点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的音乐素质又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主体的这种特点下,音乐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认识,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求来设定音乐教学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备课的,也就是说无论教师教几节课,其教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对不同音乐素质的学生来说明显是并不公平的,其所能起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朗。
4.以细化为原则
音乐教学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其本身包含的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因素很多。这就导致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对教学目标的归纳过于宽泛,有一些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导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基本上没有教学目标设置的参考作用,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编撰者或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该从小处着眼,将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将那些空话、套话都排除掉,只留下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的、可操作的、纯粹的音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