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公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范文第1篇

去创业型公司工作,这听起来还蛮热血的,它意味着你将和一群充满理想的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你将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在其中发挥个人价值并获得成就感。注意,在那里,他们不再称之为工作,而是事业。

这样的热情自然是好,但从职场角度来看,去创业型公司不能只有一腔热血,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量。

与大公司的稳定不同,去创业型公司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这种风险最直接的影响来源于它们可能比大公司更容易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局面,因此你得先学会判断这家公司的潜力。同时,你还得做个自我评估,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创业公司,它们对应聘者的要求有时很奇怪,比如一点不安分。因为在创业公司,员工采用的是扁平化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交叉和灵活的工作方式都会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薪酬福利方面,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即便是小而美的创业公司,我们也建议你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公司,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对此,我们采访了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几个知名创业型公司的人事主管或负责人,帮助公司人更理性地看待创业型公司。如果你正想要进入这样一家公司,你需要做点功课。

学会识别创业型公司

技术、互联网金融等已经成为创业的热点,距离第一波互联网爆发十年左右的今天,电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给创业型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应聘者来说,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更适合自己?你得先看清这类公司的业务本质。任仕达中国区市场与公共事务总监孙海宁提供了三种分类,“创业公司的类型包括复制型、模仿型、冒险型,不同的的创业者有不同的追求目标,求职者在选择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兴趣。”

复制型创业

复制原有公司的经营模式,创新的成分较低。比如某人曾在餐厅中担任厨师,离职后便自行创立一家与原餐厅类似的新餐厅。新创公司中属于此类创业的比率很高。前程无忧人力资源总监冯丽娟认为,进入这类企业工作之前,求职者可以将它与同类的其他公司横向比较一下,考察它的业务在同行业内有什么竞争优势,工作内容、强度和节奏可以参考同类企业。

模仿型创业

这种形式的创业在互联网领域最常见的方式即模仿国外的产品,改良后在国内推出。它的缺点在于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学习过程长。对于求职者来说,可以了解该产品的原型,对比国外市场,考虑下这项产品在国内的推出效果、如何改良、公司创业者对于产品的理解是否科学等等问题。求职时可以将这些问题与你的未来老板直接探讨,来了解真实的企业状况。

冒险型创业

这种类型的创业,除了会给创业者本身带来极大改变,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也很高,如果成功,你将有很大的收获,而同时,它也存在很高的失败风险。冯丽娟认为,对年轻人来说,这类公司很有吸引力,全新的领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但未来的前景也很模糊,“只能通过创始人描述这个业务有多美好来判断公司的走向”冯丽娟说,“这需要很强的判断能力和勇气。”

判断创业公司的潜力

看老板

冯丽娟认为,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最主要的是跟老板和管理者沟通。在创业公司,领导者的主导性很强,他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个性将直接影响这家创业公司的未来。“要和老板情投意合,包括对所做业务的认同,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认同和管理风格的认同”冯丽娟说。另外,创业者之前的经历也是参考之一。ta是初创还是连续创业者?ta以往做过哪些成功的项目?ta经历过什么失败?你可以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辨别领导本身的判断力和执行力,这些对于一个创业型公司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看团队

相较于大公司较为成型的公司制度而言,创业型公司则更加随意,加上创业公司的快节奏,对于员工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这时候一个高效团队很重要。因此在看创业型公司的同时,观察下公司团队的工作状态,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怠工?另外,在创业型公司,员工工作内容交叉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因此和团队其他成员彼此欣赏也很重要,他们的做事风格和价值观你是否认同,你们能否彼此深谈,都是决定你和团队是否合拍的因素。

看产品

创业公司最大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产品,因此你对于这个产品的认同度非常重要。你是否觉得这个想法很酷?你认为这个产品是否会有市场价值?它和同类型的其他产品相比有没有竞争优势?这些是判断创业公司的关键,也直接决定了它在市场的竞争力。多阅读行业报告,参加技术聚会,并多和用户沟通,都是了解公司产品的好途径。

看资金

公司是否融资?已经进行了几轮融资?这些钱花在了哪里?一般来说,创始人合资和接受投资的状况不同,融资的钱是否花在了“合适的地方”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前途。接受投资是否会干扰到公司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有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它是否是可持续的?公司人可以通过这些情况来判断公司的运营是否健康。

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创业型公司?

创业公司的部门一般分为两大类。核心类的部门主要是技术和销售,更适合年轻人,对于对技术有兴趣的求职者来说,创业公司能提供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支持类的如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就需要更多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这时资深的公司人会较受欢迎。

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要素技术控

对技术本身的热情是进入创业公司很好的敲门砖。美图公司副总裁曾志萍说,产品、技术、设计的狂热者更富有极客精神,不拘泥于现实,不被传统束缚,有激情、创造力和创新想法,这对产品开发很重要。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说:“主要的技术岗位我们会把一个人是否聪明作为考量标准。”

学习和动手能力

对于没有成型项目可以参考的求职者,豌豆荚还会考量求职者的动手能力。有没有在学校或工作中主动发起过小项目?负责了哪些部分?对技术是否了解?这些都是面试官经常在面试过程中反复追问的细节。

不安分

当面对一些有经验的求职者时,他们能否从原先比较舒适的工作节奏里完成过渡也是考量标准。张一鸣说,“我需要他们愿意冒一定的风险,并且能以更快的节奏工作。”

自我驱动

豌豆荚联合创始人冯锋指出,一般创业公司并没有太多的制度和章程来Push你工作,因此员工的自我驱动很重要,“我们相信一流的人才会出于对产品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工作,这是产生驱动力的原因。”

非技术人才需要考虑的方面

对于有经验的想要跳槽到创业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与创始人的契合度,以及获得充分的授权。冯丽娟认为,创业公司习惯了快节奏,但管理体制需要时间去推广,这对中层管理者的要求较高。

谈谈薪酬福利

薪酬与期权

在薪酬方面,创业公司与大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常规的工资之外,它们往往还提供期权的鼓励措施。冯丽娟认为,对于年轻员工来说,薪酬是主要的吸引力,“创业型公司人不多,薪酬往往给得比较大方。”而对于成熟人才而言,期权则更重要,因为原先公司的薪酬福利不差,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更看重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他可发挥的空间。

不同的公司对于薪酬和期权的实现方式也不同。以今日头条为例,它们将工资和期权算成一个Package,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现金收入占比,选择范围在50%至85%之间。一般来说,初级员工的现金比例更高(与同行业的成熟公司相比,薪酬更有优势),资深的员工则更倾向于多拥有公司的期权,这些期权公司可能会回购。豆瓣的处理方式则是全员期权,作为对员工在公司成长方向上所做贡献的鼓励,相应地,它们其中的部分岗位在薪资上就基本与市场情况持平,没有显出太的优势。

奖金与福利

相对于大公司完善的福利制度,创业公司的福利制度则更加灵活。

以美图公司为例,公司内部设有不同的激励制度,包括:项目奖金、Bug挖掘奖金、产品建议奖金、人才推荐奖金、技术专利基金等等,它们还提供零食和饮料等福利,以及每人每月的高额部门活动基金。而豆瓣会为员工缴纳补充医疗和商业保险,员工还能享受到电脑补助、停车补助,生日和结婚时还会收到公司的卡片和礼金等,每天公司还提供工作早餐、下午茶和水果,亦设有很多兴趣社团鼓励员工参与。

创业型公司与大公司的其他不同之处

相比大公司而言,创业公司在管理上更加扁平,很多新的产品想法、设计创意都能快速得到响应,同事间更多是以产品线、新项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工作。

由于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上传下达的速度很快,所以创业公司老板的领导方式也与大公司不同,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直接和CEO沟通。

创业公司范文第2篇

“上市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公司更正规,融资渠道也更多。全世界最优秀的100家公司,有90家是上市公司,这就说明了问题。有些人上市之后赚到钱,反过来说没必要上市,却也没见他们退市,这叫放下筷子骂娘。”向来说话直率的陌陌CEO唐岩在上市前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谈论他对上市的看法。后来,在IPO现场,他表示敲钟的一刻如“做梦般美妙”。

“市场上的第二名可能更着急上市,第一名反而不那么着急。”美团CEO王兴、赶集网CEO杨浩涌都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过这个意思,这两家公司都被传将在今年排队上市。实际上,不论第一名,还是第二名,当其中的一个要上市时,剩下的那个总会不舒服。

上市,意味着更多的融资渠道,这当然是竞争对手不愿意看到的。而如果是第一名先上市,第二名的价值在投资者眼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无论创业者们如何表明“不觉得上市是最重要的事”,处在上市档口时,他们无不摩拳擦掌,或明或暗地施展十八般武艺,冲刺或者阻击对手IPO。

赶集网VS58同城:

冲刺与阻击

赶集网和58同城,可谓是一对老冤家了,都成立于2005年,目标受众一致。2013年10月,58同城登陆纽交所,看起来,两者之间的拉锯战暂时有了一个结果。不过,杨浩涌不这么认为。2014年8月14日,赶集网获得老虎基金和凯雷投资的2亿美元的第五轮融资,随后杨浩涌表示将在2015年6月赴美IPO。

当时,杨浩涌说,“它们刚刚出的财报,然后股票开始跌,从54块跌到了47块多。原因是什么?一是我们融资了,58同城也说:‘我们有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再就是分析师会分析我们两家的增长速度,我们也比他们快不止一点点。”杨浩涌强调,公司不会以第二名的身份去上市。“我们当时想,是2014年做IPO,还是至少再等1年,后来决定2015年做。”

而58同城CEO姚劲波的思路也很清晰,他明白融资之后的赶集网必定会在2015年冲击美股,他当然希望将这个进程扼杀在摇篮里。

虽然58同城和赶集网都是分类信息平台起家,但各自都在进行O2O服务的探索转型。半年多来,双方你来我往,在家政、汽车、房地产、招聘等各垂直领域不断见招拆招。

作为赶集网首个O2O项目,赶集好车于2014年12月上线。杨浩涌表示,其中第五轮融资中的1亿美元被投入到了赶集好车中。杨浩涌表示,赶集做二手车业务,旨在重构二手车交易产业链。他的期望很高:2015年,赶集好车项目将完成100亿元交易额。随后,58同城摆出了“下足血本做汽车生意”的架势,2月27日宣布全资收购驾考平台驾校一点通,同时还投资了273二手车、e代驾、宝驾租车、卓杰行(汽车拍卖平台),还有自有的58陪练与计划中的58违章查询。可以看出,58同城对汽车市场不只是虎视眈眈,而是面向汽车行业布局全面的产业链。

房地产是O2O市场中公认的大蛋糕,赶集网在2013年就内部孵化了蚂蚁短租项目,今年3月,58同城宣布2.67亿美元正式并购安居客集团,直接进军房地产项目。3月9日,土巴兔装修网完成C轮融资,58同城表示,除了以3372万美元参与此次投资外,还将投入大量广告资源及战略性合作资源。

招聘也一直是双方的主战场,2014年11月,58同城宣布公司已于近期全资收购一家垂直行业招聘网站“魅力91”。3月12日,赶集网宣布针对中基层蓝领劳动者推出了一个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移动招聘应用易招聘,杨浩涌表示,2015年在线招聘营收目标为15亿。

在家政市场上,2014年12月底,赶集网宣布推出生活服务领域的放心商家服务,整合线下的商家。而58同城则重金打造了58到家。

双方的战争从业务布局甚至延伸到了代言。针对58同城的杨幂,最近赶集网换掉了此前的代言人姚晨,转而启用了范冰冰。赶集网的解释是,大数据调查显示,范冰冰才是赶集网的主要用户――蓝领阶层心中的女神。

至此,在“招聘、汽车、房产、线下服务 O2O四个万亿市场”以及代言人上双方都展开了布局。白驹过隙,现在距离杨浩涌所说的6月,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对于58同城和赶集网而言,都到了紧要关头。

美团网VS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更着急?

美团网和大众点评,都被认为是2015年最有可能上市的企业。3月12日,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可能达到8.5亿美元。就在1月,大众点评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团网宣布获得最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的统计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美团、大众点评团、百度糯米占据中国团购市场份额前三名。其中美团名列第一,占据团购市场份额的55%,大众点评团占比22%,排名第二,第三名百度糯米占比13%。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团购市场竞争格局已成“三足鼎立”之势,未来针对市场份额以及用户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前三名当中。

美团和大众点评都把自己定位于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公司。2014年,大众点评、美团就都曾发起1元甚至零元“吃喝玩乐”活动。比达咨询《2015年1月外卖O2O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外卖O2O订单量市场份额中,饿了么以28.4%位居第一,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分别位居第二、三位。其中,饿了么在1月完成3.5亿美元的融资,大众点评是投资方之一。

电影消费是除了餐饮消费之外通过补贴实现激增的领域。美团猫眼在电影O2O领域有其先发优势,覆盖了全国3500家影院。不过,大众点评2015年春节期间也售出了650万张电影票。据统计,目前,猫眼电影和大众点评加起来大约在国内电影市场覆盖逾40%的市场份额。

2015年1月初,大众点评CEO张涛发邮件宣布告别“慢公司”,并发力三四线城市。大众点评称,目前公司旗下团购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在今年新开拓的三四线城市中,已有近20城实现逆袭,实现了当地团购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大众点评在业务营收、用户数、服务覆盖等方面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不过,这与美团网的数据统计似乎有所出入。根据美团网的内部统计,美团已经在800多个城市进行了布点,其中80%为三四线城市。目前市场占有率不是第一名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苏州及个别县市。

其实,美团网已经占据了团购市场的老大位置,但是大众点评网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排名。由于大众点评被收购在腾讯旗下,这让整个团购市场未来的格局成为了未知数。2015年,腾讯从大众点评又分出了婚礼业务,开创餐饮预订业务,看起来,腾讯对大众点评的改变还只是开始。有了腾讯的支持,大众点评的实力大增,有了更多想象力,其非常渴望能在此时实现反扑。但如果美团率先成功IPO,势必削弱大众点评的气势。

滴滴VS快的:

合并也是光明大道

2015年,最具戏剧性的情节,莫过于滴滴与快的合并。2014年,滴滴与快的之间掀起了这一年最为惊心动魄的“烧钱大战”。创业公司间的资本战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正如经纬中国管理合伙人、快的投资人徐传所说,“滴滴和快的这两年多的故事,很像2005年、2006年的视频大战,以及2009年、2010年的团购大战,中国的互联网江湖,每两三年都要打一次。”滴滴背后是腾讯,快的背后是阿里,这样的格局注定让这场战争打起来更为剧烈。

但双方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最简单的解释,是1月21号那天,两个CEO在过去一年半里不打不相识,共同决定一起做比分开做更好。”徐传认为,即使双方合并了,打车市场的战争仍没有结束。神州租车、易到用车、uber等接下来将发起的挑战或许不会亚于2014年的“烧钱”大战。就像当年的优酷、土豆的合并,并没有对中国视频网站形成垄断一样。

创业公司范文第3篇

离贝瑞和康上班时间还剩十分钟,打卡机前排起了长队,队伍里偶尔夹杂着一两个穿着防辐射服的孕妇。进入办公区的人们自发分成两拨,一拨向左直接坐着电梯上楼,一拨向右穿过过道,进入消毒室里换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手套,由另一个楼梯上到二楼的实验室里。

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瓶装的生物试剂和精密的仪器,其中一组四四方方、黑白相间的仪器,便是贝瑞和康创始人周代星最为自豪的产品――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平台。

尽管刚从美国飞回来,周代星照例最早来到办公室,急匆匆地来到四楼会议室同我见面。他现在每隔两三个月都会飞美国或欧洲,去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向,同行业里最顶尖公司交流自己技术发展现状。

但眼下,周代星需要首先面对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今年两会后,国家开始整顿基因测序这个前沿领域,国内所有做无创孕检的企业一度都被勒令停止该项服务。目前仅有华大基因几种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被批准上市。同处于这一行业的贝瑞和康仍在审查的缄默期。对于现阶段以无创孕检为主营业务的贝瑞和康来说,几亿销售额严重缩水。如何进行应对和活下去,是摆在这家初创公司面前最严肃的话题。

飞速发展

基因检测技术,就是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可用来进行孕前检测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据研究显示,唐氏综合症在活婴中的发生率约1/(600-800),且母亲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60%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2002年,周代星加盟美国林克斯公司(Lynx Therapeutics)。次年,他和团队一起设计了目前拥有70%市场占有率的高通量测序仪。直到2006年底,周代星所在林克斯公司(LvnxTherapeutics)被美国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亿明达公司(lllumina)收购后,一直做技术研发的他被派往亚太区开拓市场。

回到中国后,周代星发现国内孕前检查只有两种手段,其一是羊水穿刺,因为有创伤,一年只有大约十万人选择此种方式。据统计2013年,中国就一共有1700万孕妇,参检者不到1%。另外一种能大批量进行的是血清筛查,既直接从母体取血,测血液里蛋白质和蛋纤物。这跟唐氏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度不是很好,最终准确率不高。

正是这时,周代星的太太怀孕了。作为已经40岁的高龄产妇,患唐氏综合症的几率特别大。他们夫妇跟很多父母一样,经历过是不是要做羊水穿刺的煎熬抉择。周代星切身地感受到作为“准爸爸”、“准妈妈”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样的现状,周代星开始思考,能不能将国内的方法渐渐转移成无创的方法来做?能不能将国内30%的筛查率提高到国际上的70%?能不能将无创孕检作为国家的普筛手段?

2008年,周代星与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ls Lo)教授在实验室里共同研发出这项技术。2010年贝瑞和康成立,此后两年,贝瑞和康分别在湘雅医院和协和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并推广这项技术。孕妇们只需抽取自己体内大约两毫升血液,就能够捕捉到胎儿游离在母体外周血里的DNA,从而诊断出唐氏综合症(t21)、爱德华综合症(T18)和帕陶综合征(T13)这些遗传疾病。

这种无创检测避免了传统技术“羊水穿刺”可能给胎儿带来的伤害,瞬间受到了众多准妈妈的热捧。从2010年成立到2013年底,贝瑞和康在申请同他们合作的1500多家医院里,经过资质筛查,最终与其中150家医院确立了合作关系。这150家医院,私立占绝大多数,“国内有一些事情,私立医院动作起来会快一点,它条条框框更少一点。”周代星说。三年来,一共有15万名孕妇通过这项技术进行了检测,总共检测出1140例阳性样品,漏检4例,检出率高达99.65%。面对漏检,贝瑞和康把商业保险引进来,给被检测者提保险机制。保险金最早20万元一份,因为后来保险公司发现漏诊的几率非常小,又将赔偿金额提到40万元。这种将商业保险同医疗检测结合的模式也是首创。

“在短短几年之内,我们能取得这样的业绩,这是很不错的。但相比较中国一年真正要接受检测的1700万左右的孕妇来说,我们任重道远。”周代星说:“我们现在已经把流程自动化了,整个流程是非常简单的,每一家医院将来都能做得起来。第二步就是要规模化,允许其他医院都能参与进来。第三步它的价格一定要下来。”

国内目前产前基因检测费用在2000元~4000元之间。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周代星认为终端价格将降到每个检测的费用在1000元~1500元之间。那么这项技术就有望成为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病的产前“普筛”手段。

贝瑞和康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继2011年获得君联资本A轮融资1780万美元之后,贝瑞和康在2013年年中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这些资金帮助贝瑞和康在业务线上不断扩张。从最开始仅仅给科研院校做科技服务,发展到2013年直接提供临床上的服务检测,并逐渐将这个服务转化成产品。在未来,周代星希望能把通量测序应用到癌症检测上去。目前,该项目正在研发中。

在基因检测方面,“国际上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周代星介绍道。在国内,1999年成立的华大基因(注:该企业入选了本刊2013年度未来之星)算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并作为核心单位参与国家基因库的构建。面对这样强有力的竞争者,周代星并不觉得有压力,因为在这个前沿领域,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市场空间很大。

“华大和我们的技术都是基于母亲血液里面所谓的留遗DNA做高通量测序。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方向、采用的技术和仪器慢慢出现了分化。但要说优势,我们更专业一点。我们公司对整个项目每一个步骤――遗传物质的提取、文库制备、高温测试仪测、病理分析,工艺上都非常精确。”周代星说道。

灭顶之灾

但是,基因检测历来也存在争议,在此背景下,贝瑞和康们的好日子戛然而止也不算意外。2014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国家卫生和计划计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基因检测为何被叫停,主要是国际上对其心理负面影响和安全性两方面存在担忧。基因检测反对派就认为,一般人提前预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的几率后,通常都会出现心理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另一方面,基于商业化考虑的个人基因检测机构水准不一,其结果可信度本身存在疑问。

基因检测在伦理学、医学方面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是现实是,贝瑞和康成立伊始的业务根基被动摇了。这时候,贝瑞和康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B计划”,让公司正常运转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企业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架构,企业的发展方向,都在考验着周代星的神经和能力。“现在要做的就是遵照国家的标准进行产品化。今年最关键的业务就是把向国家药监申报其产品化的进程再推进。同时还要积极申报试点单位。”

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从公司的经营角度来说,生存下来才意味着一切。“第一,像科技服务这方面我们投入一定的力度,整个公司整个结构就会沿着这些方向而产生变化。第二,寻找现在还能操作的这些产业,能够提供哪些技术。同时,公司自身必须通过融资手段或者其他手段,一定要让资本充足起来。”

对于前沿性的企业来说,研发就是生命力。在这种危机重重的局面下,贝瑞和康仍然在癌症检测上投入非常大的研发力量,并坚持将其推向市场。周代星认为,将来当整个行业更规范的时候,这会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贝瑞和康的员工们多多少少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周代星却表现得十分坦然,他用国外的例子给自己打气,“2002年和2006年所在的美国林克斯公司就是在不盈利状态下经营的。我们经历过长时间不盈利状态,都能够把这个技术坚持下来,把这个技术研发好,然后变成现在高通量测序这个行业。我算是过来人。”

创业公司范文第4篇

许多早期创业公司的CEO们都懒得算账,于是他们借口说“未来是很难预测的,现在再怎么算也不管用,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先放在做业务上吧”。这句话貌似潇洒,实际上是心里没有底气。如果你拿不出清晰的财务预测,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手里却没有一张海图,你根本不清楚自己航船所在的位置, 以及将要驶向何方。拿不出一份像样的财务预测,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哪个机构投资人愿意往里面砸大钱的。换句话说,投资人考验一个创业者本领的大小,归根到底是看他(她)有没有精准判断未来的能力,“算命”准不准。

财务预测里看得出一个创业公司的命运。但是,对于那些产品还没上市、分文无收、入不敷出的初创公司,如何来做“财务预测”呢?

核心思想:盯住现金流

做好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首先要看创业公司的美好未来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创业公司里最重要的财务预测是它的“现金流”。

“现金流”就是指公司里的钱要像流水那样进进出出,流水不能断,一定要进来的多出去的少,只有这样公司才算是健康的。当然,在创业公司的收入没有进来之前,公司必须准备足够的资金来养活团队,一直支撑到公司产生销售收入、产生现金流的流入为止。要是自备的资金撑不到那一天,那么CEO就必须要有本领知道哪一天公司的现金流会中断,他(她)必须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找到投资人,让投资款流进公司的账上,这样才能保持创业公司细水长流、香火不断。

创业公司的CEO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公司的账上有不少于6个月的现金储备。原因有两个:一,创业公司只要账上还有钱,有现金在继续流,就死不掉;二,完成一轮融资,通常需要6个月时间,创业公司需要有足够的现金储备,让公司能坚持到投资人的钱进来的那一天。

一句话,“现金流”是创业公司的命脉,现金流掌握着创业公司的生死大权。一个创业公司无论有多好的创业Idea,有多么出色的团队,要是现金流断了,必死无疑。CEO必须清楚自己公司现金流里的每一个数字,而且懂得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不全是CFO的事情,而是你CEO自己的大事,千万别想等将来公司做大了,找个CFO来对付做财务预测,忽视现金流的CEO也许根本就活不到那一天!

预测创业公司的“现金流”是一份细软活儿,需要CEO们静下心来仔细做功课。以下三方面的细节,将决定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现金流预测)是否合理、真实、可信。

第一步:收入的基本假设

预测收入的逻辑很简单,需要有:产品/服务的定价、客户人数。把这二者放在时间的框架中看它们如何增长,这便是“收入的预测”。

产品定价

无论你公司做的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得有基本的定价。

假设你是一家生产MP3播放器的公司,第一步:将零配件加上你希望的利润便得出可能的定价;第二步: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比较一番,比 iPod便宜一些,比山寨机昂贵一些,最后定价不就出来了?如果算出来发现这个价格比你的生产成本还低,那你的生意没法做,这里面肯定存在着严重问题。

客户人数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什么时候进来第一个客户?客户人数到底有多少?这些都是令人头痛和迷茫的问题。计算客户人数,万万不可使用“市场占有率”之类的百分比,因为创业公司都是小公司,小本经营,得精打细算。

仍以一家MP3播放器公司为例:(A)如果用分销方法去销售,就不妨向分销商打听,成熟的分销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告诉你,他每月大概可以卖出多少个你的MP3播放器;(B)如果采用直销,那你必须考虑广告的投放。比如你在《消费者电玩》杂志上做广告,杂志发行量10万份,一般的广告有效率是2‰~3‰,所以一期《消费者电玩》杂志最多可能带给你100000×3‰=300个客户。

目标客户是哪些,潜在客户有多少,创业者们心里都应该有个数。

时间框架

有了产品定价和客户人数的假设之后,再把它们放进一个时间框架里去,一般来说,投资人会要求你必须做3~5年的预测。

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最忌讳按“年”来计算。创业公司大多数是短命的,能活上三年都算是命大的了。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必须要用“月”来计算,怀胎十月、满月、周岁、进钱、打平、产生利润,这些都是创业公司里程碑式的宝贵时刻,你不用“月”来算,实际上就会忽略掉你生命中最值得珍爱的瞬间。

一旦把数字化整为零“按月”来计算,无论收入还是支出的预测,数字都会立刻让你对财务预测比较有感觉和把握,比如你需要3个月时间设计开发产品,外加3个月时间测试、改进、量产,然后正式投入市场,所以,公司收入进来最早也要在第7个月。这还不一定,也许分销商还有90天的账期,这样的话,收到钱可能要到第10个月;接下来是第11个月,收入应该有所增长,再下个月,能否继续增长?按月来做预测,相对会精准很多,因为30天以内能做多少事情,多少还是可以比较容易测算出来的,而如果“按年”来算,往往只能信口开河地瞎报数字。按月做出来的财务预测不仅可以拿出来和投资人讨论细节,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它来对照和指导你每个月的日常运营,如果每个月都能达到预测的数字,到了年底,完成整年计划就不在话下了。

第二步:计算成本

计算成本比较容易,人人都会,这里就简单地提一下。

固定成本 包括人员工资、房租、保险、福利、办公费等。

可变成本 原材料、包装、运输、直接人工成本等。

销售成本 广告、销售、客户服务的成本。

设备投入 装修、办公家具、电脑、服务器、生产设备等。

税务 和收入一样,成本也是在时间框架里一点一点发生的。如果你将成本细化到每个月,你马上会发现很多成本并不是在公司开张那天一次性付出的。

创业公司没必要一下子融很多钱,也许找个合伙人自己掏钱凑一下,创业公司就可以启动了!

再比如,广告费支出,也不是第一天就一笔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地打出去,广告费在你的预测中应该是“销售费用”,出这笔钱的目的是为了产生销售收入,因此每一笔广告费花出去,就必须有一笔销售收入随之流进公司里来,不然广告费就是打了水漂。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月广告费打了出去,销售收入却没有进来,那么下个月的广告支出就必须立刻停下来!也许头脑灵活的CEO会问:那么花在公司形象和品牌建设上的广告费应该怎么来计算呢?问得好!创业公司可没有那个福分去做什么品牌广告、形象广告。创业公司的广告大概都是促销广告,都得和销售收入捆绑在一起,创业公司的广告如果不能使销售收入直线上升,谈别的全是瞎掰。

第三步:分析和调整

当你把每月的收入预测和成本预测对应着放入同一个时间框架中,就出现了一幅美妙的创业公司命脉图:现金流!

留心找到“收支平衡点”,把收支平衡点之前的所有费用加在一起,就得出了你需要为创业公司准备的资金数目——如果有投资人问你需要多少钱,就给他(她)这个数字吧,不多一分不少一分,你再也不必抓头皮模棱两可地说什么“给个500万吧,要是有200万也行”的空话。

检查主要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比率,确保能从财务预测的数据中看到这家创业公司的业务是健康和合理的,必要时,还需要调整、平衡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关键比率,当然,调整的原则依然是回到你每月的原始数据里去分析它们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毛利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和业务扩展,创业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从10%增加到60%,甚至更高,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生命力所在。

营业利润率——公司里管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随着收入的增长,它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营业利润率便会大大提高。

增长率和规模——有了财务预测表,创业公司的年增长率也一目了然,看看什么时候能达到创业板IPO的标准,看看公司是否对投资人、股民具有吸引力?

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都应该进行仔细地对照和监控,要根据运营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现实、更加优化,如果实际情况和预测总是相差甚远,要及时找出原因,使情况迅速好转,否则应该当机立断停下来,重新考虑创业公司未来的策略。

创业公司范文第5篇

除了有一些烦人,让人感叹的是当初那些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都哪里去了,对于劳动合同和公司的忠诚需要表现在朋友圈上吗?我们曾经感叹这个时代最聪明的脑袋都在绞尽脑汁让人们点击广告,同样,不那么聪明的脑袋用在编段子攻击竞争对手上也让人有些可 惜。

回到魅族和小米的竞争。从公司层面上看,两家积怨已久,小米创立之初雷军拜访黄章“偷师”一说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之后小米凭借低价和“互联网模式”实现对魅族的反超也让后者有所警醒。今年,魅族就开始大张旗鼓做营销和宣传,产品会也开始搞一些噱头。到了这里,对于二者来说都是那么美好,完全是良性竞争的态势。

分水岭出现在魅族的大批粉丝到小米相关的微博账号下回复1799―这是魅族新款手机MX4的价格,比小米的产品低200元,于是被激怒的小米开始了反击。魅族采用了联发科MTK的廉价手机处理器却在会中没有说明,这是小米抓住的魅族的把柄,并且以此大做文章。

公关战一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虽然不那么情愿,但不得不应对的局面。说穿了,在一个初级的消费市场,不仅仅是消费者、业内人士,甚至政府有关部门都有可能被公关事件所左右。或者说,在一个制度不够健全、人人作恶的市场中,将竞争对手的一些细节夸大后传播出去,让用户、媒体、政府监管部门在理智和情感上都发生偏向,已经是一种常规竞争手段了。 B.A.T.和一些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都组建了足够大的公关部门发起和应对这种竞争。

比如,360在推出搜索服务之后,与原有搜索巨头百度之间激烈的公关战,就是双方都在深挖对方搜索结果和销售中的漏洞。据说当时两家公司已经到了24小时进行负面消息值守的地步,而这次公关战的时间也达到了数月之久。

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这么做得不偿失。

对于刚刚获得天使轮和A轮融资的公司来说,重要的是将产品和品牌推向更多的用户,让他们正向获得公司的信息。这时用户需要知道的是这家公司如何好,而不是它的竞争对手如何不好。对于公司人员和资金的分配来说,向公关和品牌的过度倾斜则会导致对其他环节的重视程度下降。

初创公司处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创业公司之间需要做的是如何将整个市场和用户做大,而不是灭掉对手形成垄断。比如,上半年两款女性健康管理App大姨吗和美柚之间的掐架。

从行业数据到用户口碑,两家公司不断在媒体上质疑对方。而除了投资人和业界人士,对于这些话题,普通用户并没有兴趣关心,也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所以,无论输赢,这两家公司的公关战效果都值得怀疑。并且,双方本来就是在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蓝海领域,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和使用这类产品才是两家公司共同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