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工制造业

加工制造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工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工制造业

加工制造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珠三角企业;物流外包;优势;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是随着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装配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制造业部门种类主要涉及家电、纺织、家具、玩具、化工、汽车、计算机及其他高科技产业部门等,而制造业类型主要是以加工产业为主。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即物流外包,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3PL)运作。物流外包在国际上已广泛兴起,国内外包物流占总物流服务份额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明确物流外包的优势、存在的风险,研究如何发挥其优势、防范其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工业发展物流外包的优势

1、有利于企业专业化发展。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决定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快速多变的市场变化速度;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降低物流设施的投资可以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促进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2、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往往是企业追求的首选目标。在加工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通常占有总成本较大的比例,可以说物流成本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成本的节约。首先,从事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规模经营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专业化分工中获益;其次,生产企业可以大量减少企业在诸如车辆、运输、仓储、单证处理、人员工资等方面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再次,企业将物流外包不仅可直接降低物流设施投入资本,而且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优势,从多种渠道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3、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物流业务外包既能使加工制造企业享受专业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又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把内部承担的管理职责变为外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加工制造企业把非特长的经营活动交给其他企业完成,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有利于企业形成先动优势,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当中,优化了生产结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4、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加工制造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作为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企业,在物流设施设备的先进性、专业技能、规模经济等方面更有优势,具有对物流全程监控的能力,从而保证订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地,能够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信誉,促进企业销售,提高利润率,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有效地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使加工制造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工业发展物流外包的劣势

1、加工制造企业内部组织抵制。物流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展,企业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整合,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触动利益的部门,大多持反对意见和不合作态度,会导致部分职工失去工作,相关职工也会担心丢失工作,从而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业务受控的风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物流虽然属于从属性和支持性的功能活动,但决不等同于物流不重要。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因此过度依附于物流外包企业,使得企业在物流运作上无法完全实施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管理;使得各种物流信息庞杂和琐碎,物流外包可能会使信息变得不对称;使得企业与产品用户间的关系被割裂,对产品最终用户的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企业失去了与客户直接沟通的机会,最后将不得不受控于物流外包商。

3、企业商业机密或核心技术泄漏。加工制造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与的关系,会导致企业商业机密或核心技术泄漏的危险。首先,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后,由于物流外包商承担着执行这一战略的职能,通常对企业的战略都会有很深的认识,掌握相关性的信息,使企业核心战略有可能被泄漏;其次,客户信息也有被泄漏的风险。由于物流外包商通常与很多客户联系,信息会被物流外包企业泄露出去,致使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漏;再次,物流外包商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企业的信息资源、核心技术等泄露给企业的潜在竞争对手,并被其模仿和赶超,反而失去原来的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

4、实施过程中存在危险。首先,由于加工制造企业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全面了解和对物流市场变动的合理预测,导致物流外包的成本很模糊,往往物流外包运作结束后会发现其成本严重超支,企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次,目前我国尚未建设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物流外包企业的诚信度比较低,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在追究外包商的责任方面缺乏合理的依据;再次,缺少外包方面的管理人才,在制定外包合同条款、管理外包服务商、控制外包风险方面缺乏经验,以至于合作双方义务和责任不明确,契约不完善,物流外包风险一旦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在物流运作中产生争议和纠纷。

三、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工业发展物流外包的策略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制约以及员工的抵制。因此,企业应主动与员工沟通,可以让部分员工参与到整个外包的规划中,让他们了解公司物流外包的优势,并迅速传递有关信息。企业还应妥善处理好原物流部门人员工作问题。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利用企业文化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要持之以恒等。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由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决策风险。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及时、准确地分享运输费用、运输计划、运输需求、生产计划等信息。合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做到互相保密,如果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为了使物流外包合作取得成功,强调客户关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诚信度、简化客户服务流程。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可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使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

4、其他发展策略。除上文所述外还有很多应对策略及注意事项,例如:(1)企业必须识别自己的核心技能提高对产品的控制力;(2)科学认真地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者。企业选择标准应该放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价格和信息处理水平等关键因素上。分析企业物流活动,确定外包的具体内容、要求;(3)在合约签订时或用其他方式建立对有争议事件有效的协调和仲裁机制;建立开放的交流机制,增强双方的沟通;(4)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物流外包管理需要既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知识,又具有物流经营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加工制造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但物流外包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之,则可能失去对物流的控制,丧失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应对各种风险,促进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发展。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泛珠合作体系下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湘潭大学,2008.

加工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字:金属家具工业制造模式

1.引言

现阶段中国家具工业总体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但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产业有很多通过先进制造模式来改进产业的机会。同时从供需两方面来看,家具工业也必须借助于知识和技术的集成应用与创新来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对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的总结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楚认知中国家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而指明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水平提高的方向和途径。

2.家具工业概念

金属家具是完全由金属材料制作或以金属管材、板材或线材等作为主构件,配以木材、各类人造板、玻璃、塑料、石材等制作而成的家具。金属强度高、弹性好、富韧性,可进行焊、锻、铸等加工,可任意弯成不同形状,营造出曲直结合、刚柔相济、纤巧轻盈、简洁明快的各种造型风格。

家具工业是指以家具产品(包括木质家具,以及金属家具、软体家具、塑料家具等非木质家具)为生产对象的一类加工制造工业。通过对产业、工业等概念的分析,以及家具业者对家具工业的通常理解,本研究中将

家具工业的范围划分成广义的家具工业以及狭义的家具工业。广义上的家具工业包括:制造家具产品的加工制造业;销售家具产品的销售流通业等下游产业;为家具制造提供原材料、配件、机械设备的制造业或流通业的上游产业等。狭义上的家具工业特指:专门生产家具产品的加工制造业。本文中家具工业,受到研究范围、研究手段以及研究量等因素的制约,限定于狭义上的家具工业范围。

3.家具工业制造模式

近年来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迅猛,但家具制造模式却明显滞后于家具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过快等原因,导致中国家具工业出现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程度不高等缺点。家具加工手段上存在着设备种类单一、加工精度不够、标准滞后、数控化水平低等一系列不足之处。加工模式上也存在着手工、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工并存,以半机械化、机械化加工为主,偶有先进制造模式运用的现状。但整体而言,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发展趋势却是向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现代工业化方向稳步推进。根据中国家具工业的制造水平与特点等现状,将中国家具制造模式分成4种主要模式。

劳动密集型加工模式指的是传统的手工加上极少量简单单机加工的制造模式,主要通过人员的高密度规模生产而产生效益。这种模式生产效率低、精度差,是20世纪早中期中国家具工业的主要制造模式,即便在目前的中国家具工业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多数集中在小型或作坊式家具加工企业中。这类加工企业的规模小,产值低,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多集中在县、乡镇等末端市场。

劳动密集+半机械化制造模式指的是传统的手工加上少量机械设备的制造模式,主要通过依靠结合部分机械化加工设备与人员的密集规模生产而产生效益。这种模式是20世纪中期中国家具工业中的大中型家具企业采用的制造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家具工业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是中国家具工业制造模式的典型代表,目前多数集中在中小型家具加工企业中。这类加工企业的有一定的规模和产值,产品质量也有一定保证,销售多集中在二,三级市场。

机械化制造模式指的是主要利用成套成系列的机械设备组成生产线进行生产的制造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家具工业中占有较低比例,多数集中在大型家具生产企业中。这类生产企业有较大规模和产值,产品质量有相当保证,产品品牌的市场效应较为明显,销售多集中在一、二级市场。

机械化+信息化制造模式指的是利用整合了信息化技术的机械设备组成生产线进行生产的加工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家具工业中比例极低,基本集中在大型或特大型家具加工企业(以大型出口家具生产企业为代表)中。这类加工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大,销售渠道明确,产品质量高,产品品牌的市场效应明显或以OEM代工为主,销售多集中在一级市场和国外市场。

4. 家具工业制造发展趋势

大规模定制模式符合家具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征,且融合其他多种加工技术和模式,是一种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现代制造模式。

大规模定制模式在家具制造业中的应用重点包括家具产品设计、零部件、工艺等方面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柔性制造工艺和柔性加工设备,条形码管理与CAD/CAM无缝对接;产品线的合理化设置,管理模式的流程再造,ERP管理系统与多产品混合排产等。

归纳起来,在中国家具制造业中实施大规模定制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在家具配送阶段,由终端零售商对家具进行组装,实施定制交付;在家具制造阶段,主要是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部件进行不同的产品组合,利用延迟制造的方式实现;在家具设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参数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客户参与体验式设计三种方式进行高度个性化的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

现代制造模式无一例外地都强调要实现生产中的“柔性化”。如精益生产中的单元制造方式就强调多能工的培养,使用小型单台设备,重视改进操作方法和革新设备,缩短作业转换时间,其实质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的应用。

推行柔性化生产,首先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中国家具产业现状。在先进制造业中,强调的是系统的自动化、少人化,利用数控机床和自动物料运输系统实现设备的柔性化生产,通过“硬件”实现柔性化生产。而对于属于传统制造业的家具工业而言,动辄数百万的柔性生产线,显然不适合中国家具工业现状,所以一味强调设备与系统的柔性化和自动化是不合时宜的。

5总结

总之,只有通过对家具制造模式的科学研究与合理应用,适应中国家具工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不断提升中国家具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家具工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继而保证在全球经济衰退,制造业萎缩的情形下,减小削弱中国家具工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实现中国家具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媛媛.中国20世纪办公家具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初步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6

2.周蓓.二十世纪中国家具发展历程研究.中南林学院,2004

加工制造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装备制造业 国际分工 产业升级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一直对我国国民总产值的增长起着重大的作用。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1.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7.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9.8%,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1]。

随着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快,这些分工开始以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分布和转移为依据。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这不可否认,但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则需要以现阶段全球装备制造业产业价值链转移为契机,在国际市场中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以获得制造强国地位。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1、晋升产业内部层级

价值链模块化促进了主导厂商能力的“归核化”以及合同制造商能力的累计循环升级随着制造业全球外包的持续增长,主导厂商纷纷释放非核心业务,聚焦于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如研发、营销和其他与品牌开发相关的活动,主导厂商越来越依赖专业化供应商提供同类最佳的生产服务并迅速获得创新的价值(Venkatesan,1992)[2]。为了提供完整的外包服务,合同制造商必须不断增加新的能力领域、业务范围,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交货周期,进而促进其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深化。在合同制造商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主导厂商外包的预期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合同制造商和主导厂商的共同成长与演化(Sturgeon,2001)。合同制造商也逐渐从OEM、ODM(委托设计制造)向DMS(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和EMS(工程、制造、服务)等高级形态演进。

2、优化内部结构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3]。

3、提升高新技术水平

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并行创新机制促进了合同制造商与主导厂商的能力分享与合作,增强了知识外溢,提升了合同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基于模块分工,主导厂商与合同制造商间可以通过并行创新这种有效方式来提高产品开发速度,降低研发风险。这样,在遵循模块间联系规则的基础上,每一个模块内部存在着独立于其他模块的“隐性知识”,它激励了各个合同制造商进行自主设计、改进,也提高了其对特定价值模块的功能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挑战

1、要求更高的研发比例

我国制造业虽有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但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虽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垂直性分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没有真正掌握核心价值模块,在核心技术和部件上受制于国际品牌制造商和全球供应商。因此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2、扩大了品牌优势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合同制造商的升级过程是从全球外包,OEM到MS,EMS的过程。在告别贴牌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技术的提升带来的整个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使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级低附加值向高级转变;另一方面是本身品牌的逐步建立到告别所有贴牌生产的过程。在与国际上其他发达装备制造业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品牌数量过少,这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存在严重的制约。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应采取的策略

1、推进价值链中的阶梯上升

根据我国实际装备制造业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占有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阶段,应继续扩大各类型本土企业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供应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同时推动本土大中型贴牌厂商积极承接国际外包,向ODM、OBM或者具有综合能力的合同制造商方向发展。目前,在轻纺以及机械电子制造业,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不少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到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的行列,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4]。但基于OEM这种生产方式的低端定位,在轻纺制造业以及大部分机械电子制造业领域,要推动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能力范围,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高端产品方向迈进,争取成为ODM和OBM。一些中小专业制造商还可以通过与跨国品牌制造商的合作和结盟以及并购重组,逐步发展成具有集成服务功能的零部件企业集团。要通过制造业的集聚式发展来增强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竞争,形成对关键价值模块开发与创新的群体优势。

2、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技术标准的制定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各个层级间的产品衔接以相应的技术标准为纽带,主导企业通过其进行低端制造商的选择,同时低端厂商不断的向技术标准要求的方面来改进产品,以争取更多的上游厂商的合作。因此,一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完全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而在于对关键价值模块和技术标准的控制。

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国不乏众多的合同制造商和其他的外包厂商,但是我国的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制造业技术标准很少,都是以国外制定的标准为主导,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这就导致缺乏在价值链中的自我创新,并且处于被动位置。我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的企业除集群特征明显外,实际在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中较少,应通过同级的价值链模块间企业的联合,扩大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影响力,以此为契机进入国际技术标准的核心制定阶段,从而使得国际技术标准更加倾向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不再以改善自身迎合国际标准为目标。这样我国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到具体的价值链核心模块的研发中。

(二)政府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应采取的策略

1、政府应鼓励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促进企业在核心价值模块上的研发。通过给予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上的优惠,促使更多的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占有价值链上更多的核心环节,使得我国在影响整个价值体系中具有更高的地位,争取更多企业出现在价值链高端中,并开始进行相应的“归核化”的生产。可以通过设立政府性的研发基金以及政策的导向与扶植,集中开发关键的价值模块,并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接,在做专做精的基础上作强作大,实质性的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相应与国外价值链高端企业的国家相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的税收支持对与自身的价值链层级较高的企业的倾斜度不够,相应的税收优惠过少。应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此来提高我国相应企业的价值模块的利润率,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样就能弥补我国现阶段企业在价值链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6-17

[2]Venkatesan.R.Strategic Outsourcing:To Make nor Notto Mak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11

加工制造业范文第4篇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的设计费用在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的整个过程中所占的费用并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只占总工程成本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然而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就能够使得工程造价降低百分之十左右,然而,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都相当重视技术、轻经济,有意提高设计标准和安全系数,在经济方面的考虑比较少,导致工程造价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如今的工程设计体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监督体制和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因为客观方面存在的一些专业壁垒,工程的预算人员一般只是依据图纸设定的预算进行编制,他们认为对工程进行设计只需要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就可以了,而工程造价的控制是经济人员应该考虑的。所以,在工程建设方面,一定要合理的对工程进行设计。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做好经济和技术的统一,不但要反对片面的重视工程造价,忽视技术,导致工程项目达不到应有的功能;还要反对轻经济、脱离国情、重技术、设计保守浪费。因此要采取一些措施,充分的调动工程经济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行,培养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同时,严格依据工程设计任务书当中的投资估算,利用相关的技术经济方法,加大对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在工程的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及时的分析对比工程造价,反馈有用信息,对工程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

(一)提高创新意识

设计的目的是得到可以执行的并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的工作系统,工程的整个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从初始设计方案阶段、改进阶段到后期的落实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师的设计创新是对工程、社会以及业主产生的影响巨大。

(二)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理念

价值工程也叫价值分析指的是运用有组织的活动以及集体指挥,对产品进行必要的功能分析,使其能够用比较低的投资实现产品的功能。运用价值工程的基本理念是优化设计方案,它也是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最简便和最显著的方法。在工程控制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并不是说工程的造价越低越好,而是要寻找工程造价和工程所具有的功能两方面的对比,因此,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工程功能消费,去除那些不需要的工程消费。从工程结构专业的角度上讲,通过方案的对比,能够帮助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找到它们适合的应用范畴,进而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就是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合理的进行构造设计,是可以实现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提高的统一,进而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在项目的施工阶段,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就一定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合理的使用,具体的措施是:

(1)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科学组织、全方位管理和合理安排;

(2)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大力推广并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

(3)节约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减少或者杜绝浪费。

三、总结

加工制造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过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

1.造价控制在施工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施工阶段对项目造价的影响程度虽然仅为10%左右,但如果控制失衡,不但会使项目成本超标,甚至会影响建设工期及质量,影响最终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因此,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也尤其关键。根据工程自身特点,签订完善的符合该工程情况的施工合同是控制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必要条件,完善的施工合同除了确定发包人与承包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

2.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单位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制定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

(2)材料价格管理方法落后,材料采购、储存量计算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掌握采购时机,由于建筑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材料采购价格失真,不法分子从中渔利,也使得占建安工程成本60%~70%的材料费用失去控制。

(3)在施工组织方面,多数施工企业还一直沿用老办法,现有的人、财、物没能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造成大量浪费,从而导致工程造价提高。

(4)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或追求较高利润。

3.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目前控制造价主要有以下措施

3.1选择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做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

根据工程项目性质、规模、工艺特点、复杂程度和现场条件等选择最优施工方案,做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通过工程概预算、施工定额,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市场行情,推算施工项目的成本,然后编制切实可行的成本计划。

3.2加强内部管理,做好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控制

(1)材料费用控制,原材料的消耗是工程活动中最主要的消耗,原材料的造价是工程预算文件中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原材料的成本有单价、储存、包装和运输等费用组成。在原材料的单价方面,工程单位可以凭借使用数量大的特点,尽量直接向材料供应商购进,同时对季节性较强的大宗商品在销售淡季进行订购。在原材料采购完成后,对材料的利用应该及时。降低因过量储存工程不必要的材料或因不能及时使用而浪费的材料所造成工程成本的提高。

(2)现场管理费控制 ,现场经费由许多细目费用组成,因此要根据工程实际,控制各细目费用的使用,加强内部管理,防止材料浪费及外流,合理调配施工,尽量减少工程预算外开支。

(3)人工费成本控制,人工费控制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行劳动定额,合理分配,并使用合成工种,一人多能。此外还应加大内部管理,防止出现不出工但上工现象发生。目前,公路建设大部分人工靠雇佣农民工,必须加强其业务培训,培养其责任心,严格雇佣合同管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机械费和其它费用的控制。随着公路建设大规模开展,工程机械化施工水平也逐步提高,其费用比重逐年上升。针对工程情况,制订机械设备定额、定量施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合理组织,提高利用率,降低机械费用。

3.3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为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农村公路自身建设等级低、标准低,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和完善的自检体系,并制订专门的内控质量管理标准及频率,加强施工的质量控制,降低工程故障成本。

3.4加大技术管理力度,向技术革新要效益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注意及时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这是降低项目成本的一个关键。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应做好各个方面的论证,在不违背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如能够做到节约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或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建设单位应当鼓励采用,对于由承包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经过严谨论证当确实可行,建设方应当根据互利原则予以适当奖励,以提高承包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3.5做好合同管理措施

由于合同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因此合同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内容,对非施工企业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及时向业主索赔。

索赔是在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并非是由于施工企业过错,而是由于应由业主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和工期延误提出补偿要求。可以向业主索赔的情况包括:

(1)业主违约:比如业主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拨付工程款;业主未能按规定时间向承包人提供场地使用权;工程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有关图纸,指示、指令或批复;业主提供材料等的延误或不符合合同标准;还有工程师的不适当决定和苛刻检查等。

(2)合同缺陷:这不仅包括商务条款中缺陷,也包括技术规范和图纸中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有权作出解释,但如果我们执行工程师的解释后引起成本增加或工期延长,可以向业主提出索赔。

(3)施工条件变化: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很大。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及障碍、有经验的承包人也无法事前预料的变化,常常导致变更、工期延长或成本大幅度增加,可以向业主索赔。

(4)工程变更:工程施工中,工程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发现设计、质量标准和施工顺序等问题时,往往会指令增加新的工作,改换建筑材料,暂停施工或加速施工,这些变更指令必然引起新的施工费用,或需要延长工期。所有这些情况,都迫使我们承包提出索赔要求,以弥补自己所不应承担的经济损失。

3.6施工企业年度结算或竣工结算阶段

按照施工合同约定,进行年度结算或竣工结算。基础工作完成得好,结算阶段的工作会很顺利。结算阶段,在对比成本、造价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汇总合同价款、追加合同价款、索赔价款形成结算总造价,上报业主审批。结算过程中,要据理力争、分毫不让,既要西瓜,也要芝麻,做到颗粒归仓,达到结算的最终目的,即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周和生.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