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亲子教育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十多年来,各地的社区都普遍开设了家长学校。绝大多数家长学校是由社区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以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授教育理论与方法。这种培训形式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少授课现场出现台上讲者声情并茂,台下听者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有很多家长反映听的时候轰轰烈烈,实际运用的时候却不知如何着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欠缺操作性;讲课者与听课者缺乏互动;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一般化的内容难以切合每个家长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家长学校的培训效果,我们在社区中开展了家长辅导的试验,尝试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开展培训。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它有着独立、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是许多行业用来培训专业人才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所进行的助人过程,是一种助人的社会服务。国外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强调其预防的作用,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简而言之,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方式”去辅导他人的一种辅导模式。
(二)家长团体的特征
1.专家和学习者是一种辅导关系――真诚、同感、尊重。在亲子团体中,教者称为导师,团体辅导以家长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者,又是程序执行的促进者和团体动力的催化者。
2.导师要创设一个安全、信任、的团体情境,要接纳每一位家长、营造安全的情境。
3.导师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活动之中,经历热身、互动、凝聚、解难、结束等几个发展阶段。
4.辅导过程体现成人有效学习的特点,既要有由外到内的认知学习,又要特别体现以人为本的由内到外的体验学习――在团体中建立关系、自我探索、自我了解、采取行
动等。
5.活动内容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充实,以成长性的活动为主。主题选择符合家长的需要,能举实例,实例最好是现代的、身边的,有录像和采访更佳。
6.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促进参与者的互动。
二、亲子教育团体的类型
亲子教育的团体可以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两大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父母成长工作坊
父母成长工作坊就是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和事件,模拟为室内的小组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常见的有“自尊感提升工作坊”“父母情绪管理”等。
(二)亲子平行沟通小组
亲子平行沟通小组即父母与孩子分别组成小组,同步开展联合辅导活动,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辅导目标。如受虐的妇女及其子女、单亲父母及其子女等。对于这些辅导,采用平行小组的形式更为有效。其优势在于亲、子都清楚了解他们的共同目标,效果更佳;亲子在辅导过程中进一步沟通,增进认识,建立新的关系,积极面对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团体动力可以促进亲子双方提高信心和勇气;亲子共同实践的过程就是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亲子共享体验活动
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例如读书会、参观博物馆、参观科技馆、参观文化艺术展等。
(四)亲子历奇训练营
历奇辅导综合户外拓展、历奇训练、体验学习、助人自助等多方面内容,帮助成员提升自我概念和团队精神。
(五)亲子团康辅导训练营
以开展康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教育团体。团体康乐活动的内容有唱歌、唱游、带动唱、游戏、土风舞等,辅导者将这些内容进一步深化,运用团体的方法和技巧带领成员,就可以达到辅导层面的效果。
(六)亲子戏剧工作坊
选用亲子日常的普遍事例,或者事先准备好童话剧、课本剧,用 “角色扮演”的技巧,协助团体成员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排演出来,并在演出过程中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改变不良认知,宣泄情感,学习新的行为,实现辅导的目标。
三、亲子教育团体的设计
(一)订立团体辅导目标
组团之前,首先调查家长的需求是什么,即这个团体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团体辅导工作的第一要务,因为团体的目标是导师和家长努力的方向,也是评价的标准。订立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社会的形势、导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团体目标应文字化、具体化,并要分解到团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
(二)招募甄选成员
招募团体的成员,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例如,招募期望型和溺爱型的两类家长成员,就要在招募时进行测试,甄别分类。具体应考虑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技术能力、参加辅导团体的经验等因素。
(三)组团的具体工作
首先是宣传、广告、动员等工作,动员目标家长参加;然后确定地点和时间并进行首次见面谈话、测试和甄选;最后,介绍本次团体的目标、辅导的内容、方法、期望,签订共同遵守的协定,分组和导师
见面。
(四)设计辅导程序
设计辅导程序首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有结构性。团体辅导活动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之分。结构性活动就是围绕某一目标而开展的系列化的活动。结构性活动要按照团体活动的发展阶段来进行活动设计,从热身期―互动期―凝聚期―工作期―结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程序的设计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设计好辅导活动后,还要考虑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连续性。连续性的活动就是活动在一天或连续几天进行,比如利用假期组织若干个家长学校的成员进行培训。
四、团体活动实施过程及效果
(一)团体活动实施过程
在团体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热身游戏、故事分享、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分享、问题解决等多种活动方式。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组织讨论,交流彼此的教子心得,在活动中领悟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技巧,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分享自己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体会。鉴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验证,故采用定性方法对此次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定性方法主要包括主持者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的家庭作业和团体活动后进行的问卷
调查。
从我们的观察记录来看,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他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教子观念与方法,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分享运用新技巧后孩子的行为发生的可喜变化。从家长设计的两个教育方案(分数奖励日程表、家庭合约)与家庭作业来看,家长们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技巧运用于教育孩子的实际中;有些家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合约”,不仅对孩子提出了如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听从父母合理的建议等要求,而且合约中还包括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例如,每天允许孩子看一小时电视、父母不能大声骂小孩、不能无理阻碍小孩做感兴趣的事等。从这些作业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技巧正在发生着转变。
(二)团体活动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这次培训,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民主的观念、合理期望的观念等)有了较大的转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技巧(奖励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观念和技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团体辅导的方式对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有着独特的作用。团体辅导强调主持人要以真诚、同感的心态,通过创设宽松、无批评的心理环境,让团体成员在活动中大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达到自我领悟、共同提高的效果。家长参加团体辅导后会发现其他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这对于提高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帮助。在团体辅导中,家长会得到多方的帮助与感情支持,同时也会去帮助与支持别人,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工作坊的内容较切合家长的实际,既有教育观念的研讨,又有教育技巧的学习。这些教育观念与技巧对于既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太懂得怎么教好孩子的家长来说,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近几年,笔者经常给中小学生家长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实践中常遇到家长咨询青春期亲子冲突问题,他们迫切希望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良策。对此,笔者就青春期亲子冲突和解决策略谈谈自身看法,以回馈广大家长的厚爱。
一、青春期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对青春期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好坏显得极其重要。亲子亲和与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亲子关系不管以哪种形式存在,亲子冲突都是家长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令家长困惑的问题。
青春期大约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与童年期和幼儿期相比,青春期的亲子冲突尤为突出。因为青春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青春期成为亲子冲突的高发期。青少年正处于从父母居于支配地位的亲子关系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亲子关系处于极为不稳定的状态。随着生理上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增强。他们开始用怀疑、审慎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不再一味地盲从家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标准评价家长的行为,用对家长的期望标准,评价家长的权威。二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独立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行为上要求自立。“成人感” 和“参与感”开始出现,他们希望摆脱家长的“束缚”,希望参与家庭事务,希望获得与成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三是性意识开始觉醒。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有心事不愿意向家长表白,独自向日记本倾诉,放学后,常常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不让家长进去等。四是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不成熟和波动性,他们既缺乏经验又过于自信,在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时极易产生困惑和烦恼,易激惹,孤独感、压抑感增强,亲子间的距离感加大了。
面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巨变,家长若缺乏必要的知识,仍然用以往的教育方式,亲子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孩子出现各种对抗性的挑战家长权威的言行。他们为独立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为观念上的碰撞而抗争,亲子冲突由此产生。
研究表明,青春期经历了比其他时期更多的亲子冲突,但真正由于不良行为等大过失造成的激烈冲突只占很小一部分。冲突内容主要涉及日常事务,一般只发生在生活小事上,冲突形式多为言语和情绪冲突,身体冲突较少。
二、青春期亲子冲突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青春期亲子冲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发展性问题。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挫折感和危机感,对他们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亲子冲突不断,会极大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家庭教育难以顺利进行。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学习成绩差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恶性亲子冲突是构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各个层面都有显著的相关。恶性亲子冲突会导致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辍学、早婚早孕等。对此,笔者在多年与中学德育校长、班主任和家长的交流中得到证实。长期频繁的亲子冲突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都容易造成身心伤害。
尽管如此,青春期亲子冲突仍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青春期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好争辩、吹毛求疵等典型行为,是因为他们具有推理能力但缺乏生活经验。当亲子双方冲突发生时,家长恰当的引导会使青少年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其理解力得到提升。
其次,青春期亲子冲突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亲子冲突的发生,便于青少年了解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促使自我意识分化。由此,他们形成了思维或行动的主体性,产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
再次,青春期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需要调整的信号。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急剧变化,亲子间在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差异、隔阂以及冲突,冲突使家长意识到孩子日益变化的需求和期望。家长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的“反抗”与“叛逆”行为,适时改变教育方式。
三、解决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策略
众所周知,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青少年则处于被动地位。面对亲子冲突,家长应积极寻找解决策略。
(一)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人格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并不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家长应该把孩子当做有独立尊严的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需要成人的关心、关爱和保护,因此,家长要转变传统的家长制作风与陈旧的教育观念,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面对冲突,家长应正视冲突,允许合理亲子冲突的存在;面对冲突,家长如果有错,要勇于放下长辈的架子和权威,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冲突,家长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发展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一些青少年出现闭锁心理,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尊重,不希望家长过多干涉他们的自由。这就要求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多运用商量的口吻,采取肯定、赞扬、鼓励的方法,多关注、关心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多理解,少指责。
(二)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
面对青春期亲子冲突,家长要掌握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学会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走进他们的心灵。
沟通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家长与青少年的沟通不是枯燥空洞的说教,而是高技巧的平等交流。当下,家长与青少年的沟通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家长应该掌握与青少年有效沟通的技巧。
1.倾听的技巧――耐心地倾听。家长要少与青少年争辩,多倾听少说话,在倾听时多关注青少年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行为,并做到先对其感受给予认同。
2.换位思考。家长要多想一想自己当年像他们这么大年龄时是怎么度过的,很多事情也就理解了。
3.拥抱。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拥抱的需要是个人安全感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人在与温暖松软的物体接触时最容易感到愉快。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的皮肤在受到触摸时对情感的体会最为深刻,身体的触摸是表达某种强烈情感的最佳方式。中国家长一般比较注重物质分享与给予,忽视精神情感交流,而亲子冲突常常是精神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的。
4.沉默。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诺曾经说过:“每个人在犯错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而对于那些性格好强的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唠叨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因此,家长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如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不妨保持沉默,这样就没有发生冲突的对象,冲突就很容易化解。
5.写信。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当家长不在身边遇到事情需要家长指引迷津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效果比较好。
家长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掌握各种亲子沟通技巧,沟通顺畅了,亲子冲突就减少了。只有在良好沟通基础上的施教,才是有意义的,才能真正谈得上有效的家庭教育。
(三)家长要不断学习,争创学习型家庭
家长应该加强学习,掌握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施教对策,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家长威信,尽量减少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幼儿园亲子活动不仅仅是在园亲子集体指导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肩负着指导家庭亲子活动的延续和深化的重任。
一、加强亲子活动的宣传引导
1.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参与程度
通过家长宣传栏、幼儿园网站发表专题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中家长应承担的角色,需要家长配合与注意的事项等;调整合理的亲子活动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节假日或家长下班后:设计生动活泼,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能激发家长兴趣的亲子活动。
2.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参与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幼儿园对他们要进行专门的亲子活动技能、技巧的训练,帮助家长提高教养水平。避免走入亲子活动的误区。
误区一:包办型,家长解决孩子一切问题。对这类家长的指导,要让家长明白,长期的包办,会使孩子失去尝试、探索的勇气与兴趣,会使孩子将来无法面对成长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
误区二:控制型,家长控制孩子一切发展。对这类家长的指导,要让家长知道,长期的控制,会使孩子失去主动追求的勇敢精神。
误区三:学习型,家长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学习。对这类家长的指导策略,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亲子活动的内容和指导策略,将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融入到亲子活动中,
误区四:忽视型,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体验缺乏关注。对这类家庭的指导。要深入了解情况,一定要让家长理解,孩子年龄小,更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误区五:暴力型,家长对孩子态度和语气生硬,方法简单粗暴。对这类家庭指导,园长要亲自登门,要让他们知道。只有规则和要求,缺少温暖和鼓励,孩子的内心就会哀伤、愤怒、恐惧。
二、遵循亲子活动的设计原则
1.亲子活动的目标应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既要考虑孩子某一方面的需要。又要兼顾孩子之间的差异。
2.亲子活动的内容要注意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活动量适度。
3.亲子活动的过程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一方面是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
4.亲子活动的结尾要考虑将目标向家庭延伸,要及时对家长提出,回到家中应继续完成的任务,并且要考虑可操作性,要让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得到。
三、做好亲子活动的环节设计
亲子活动从环节构成上的差异可以分为模块式、主题式、自主式、领域式等:从组织形式上,可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根据亲子活动不同的内容和目标,这些环节构成和组织形式可以互相结合、灵活运用。亲子活动的基本环节如下:
1.活动开始。用简洁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要求。
2.活动进行。开展指导活动时,要向家长交代活动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家长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积极鼓励孩子去完成任务;鼓励家长提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3.活动结束。教师简短小结活动情况,向家长提出要求,鼓励家长创编新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亲子活动指导向家庭延伸。
四、丰富亲子活动的活动内容
1.根据季节特点安排亲子活动。春秋季适宜安排运动量大的室外活动;夏冬季适宜安排运动量偏小的室内活动,
2.依据年龄特点安排亲子活动。面向小、托班幼儿、新生班级,可以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问和数量,甚至是专门设置半日亲子活动班。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8―01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W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家长及其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咨询与辅导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使亲子关系在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能及时得到处理,从而使亲子关系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健康的态势。
亲子课程中的家长指导是指教师在亲子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家长科学育儿,提升家长教养能力的具体活动。家长和看护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是0~3岁婴幼儿亲子课程的重点。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指导家长的侧重点也应不同,亲子教师在指导家长时应多运用以下三大原则。
一、集体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指导主要指在教师示范或总结环节时面向所有家长进行讲解,集体指导一般应在每个环节开始前进行。比如,活动开始时,教师需面向所有家长,说明此次活动的目标、环节、教育价值,让家长清楚地知道此次活动的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在精细动作活动《给小鸡喂食》中,教师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后,可作如下阐述:“此次活动主要是练习抓握动作,包括全掌抓握、三指抓握、两指捏,提升手指的灵活性。活动中,手指精细动作的练习能刺激大脑,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增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个别指导主要在分散活动环节中进行,常结合某个家长的具体情况,给家长提出改进建议,包括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互动语言、动作表情等。比如,“朵朵妈妈要注意,帮朵朵把手贴住大龙球,带动身体滚上大龙球,您的双手需扶住朵朵的手,不是腋下”。同时,个别指导环节也是听取家长反馈、观察家长学习情况的机会,个别指导环节可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想法、做法,有利于调整亲子活动方案。
二、语言指导和行为示范相结合
设计亲子活动方案时,应精心设计家长指导语。亲子活动中,经常有部分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角色,只认为自己是配合老师照顾好孩子的安全,而忽略了参与集体活动。教师需用明确的语言,提前给家长提出要求或分配任务。家长指导语尽量简明扼要,便于家长和孩子记忆、掌握,而且如果指导家长的时间过长,那么同时参加活动的孩子也坐不住。如果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教师应提前准备吸引孩子注意的游戏材料和活动,以免家长分心,指导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再好的语言指导也必须配合有效的示范,教师的行为示范要远比语言指导来得准确有效。教师的示范包括示范玩教具的操作方法、亲子互动的技巧等。无论语言指导还是行为示范,都应贯穿亲子活动的始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家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应清晰、有序,便于家长和孩子掌握。
三、与家长积极互动
家长带孩子来到早教机构,参与0~3岁婴幼儿亲子课程,反映了家长对儿童成长与教育的重视。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感受到源自于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怀,从而使家长与教师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支持的合作关系,进而形成良性互动。
比如,迎接家长和宝宝时,教师应与新来的家长和宝宝多亲近,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家长和宝宝迅速融入集体活动的氛围。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前进入活动场地,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与家长和宝宝逐个打招呼,简单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健康情况,观察和安抚孩子与家长的情绪。活动中,教师在对宝宝进行个别指导时,应特别关注家长和宝宝的需要,如喝水、解便等,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并给予妥善的安排。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家长也是如此。亲子活动中,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宝宝练习新技能的方法得当、尊重孩子等表现,都应当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在表扬家长时,一定要具体、有针对性,指出家长何种表现对宝宝的发展有意义,值得表扬。被表扬的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可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而其他家长则会对比自己和被表扬的家长的差距,学习被表扬的家长,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果家长的某些做法需要改进,教师应面对微笑、态度亲切地进行指导,这样家长更易于接受建议。
为了保障亲子活动中与家长能积极互动,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家长的规则意识和参与习惯,以保证活动能有序、有效地开展。比如提前向家长强调亲子活动时的规则和要求等。活动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练习新技能,要协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玩具,尊重孩子喜欢的玩法;每次游戏结束,要协助孩子完成玩具的整理与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