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陵子弟来相送

金陵子弟来相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1篇

2、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3、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

4、酒场人生,人生酒场,烦也罢,笑也罢。一桌酒,演绎一个社会;一杯酒,容朗朗乾坤。

5、不要怪男人抽烟,不要怪女人喝酒。抽烟的人有故事。喝酒的人有心事。

6、商品经济大流通,开放搞活喝两盅。

7、一半就跑,升官还早。

8、不足一杯,却醉倒在你的双眉;与你饮水,没酒却不醉自醉。

9、醉人不过花共酒,花是美人酒是愁。

10、你不让我喝酒,只怕我难受。你让我喝酒,是想照顾我。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2、我讨厌喝酒,但却喜欢那个能让我喝酒的人。

13、女士劝酒: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14、两腿一站,喝了不算。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2篇

战国到汉朝,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漆器是耳杯。一个杯子,旁边俩耳朵。耳杯是个俗称,它的学名叫做“羽觞”,饮酒用的。这种饮酒的容器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天很少有人写诗了,但写诗的人都愿意在举酒的时候说“觞”。比如李白有首著名的送别诗:“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说:要走的,不走的,都把酒杯里的酒喝干了。

更著名的一个故事是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文人雅集,几十个人聚在一起。他是这么写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说的是一个古代习俗,每年阴历三月三,大家都要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祈求吉祥,叫做“修禊”。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多位名士就在兰亭这个地方参加修禊。大家列坐在水边,把羽觞放入水里,沿着弯曲的水道任其漂流,流经谁那儿停住,谁就要作诗一首,作不出来就要罚酒。这就是“曲水流觞”的典故。古人比现代的人要优雅得多,先作诗,作不出来的人才罚酒。结果当时谁没有作出诗来呢?竟然是王献之。王羲之跟王献之是父子俩,同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并称“二王”。王献之虽然名气大,可名气再大的人到跟前一着急,竟也作不出诗来。

金陵子弟来相送范文第3篇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虽占分不多,但它无疑是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能力考查点】

1.诗意理解。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如某个词语的含义,全诗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

2.画面描绘。即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些诗句展现的画面。

3.情感体味。即概括全诗(词)表达的感情,这是诗词鉴赏最重要的内容。

4.写法分析。“写法”既包括着眼于全篇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联想想象、虚写与实写等;也包括诗中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用典、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等。

5.炼字品味。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类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6.名句鉴赏。选取古诗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名”在何处。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这些名句,有的还是全诗的诗眼。

7.内容探究。指对诗歌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评价。它可以是对诗歌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是立足诗歌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是质疑诗作,与作者对话,敢于就诗作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8.综合评价。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诗意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写法分析、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

【真题回放】

(2012年贵州铜仁卷)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解析】第1题属于诗意理解题,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从首联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语。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认知实际。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这方面的积累,应该不难拿到理想的分数。

第2题是名句鉴赏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以对仗的精工、比喻的贴切、蕴涵的深刻而脍炙人口。我们顺着题干提示的答题方向,可以侧重分析哲理: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也可以分析其表情达意:这一联,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误区警示】

1.浅尝辄止。对含义深刻的名句,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说上,而不能引申展开。

2.概念模糊。对不同的表现手法辨识不清,不能结合特定的诗句分析该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或效果。

3.不能展开想象。画面描述题,要求展开想象,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画面,而不少考生往往停留在逐词落实的翻译阶段。

4.不能知人论世。有的考生因为不知道典故的本义,不明白诗人创作的背景,所以不能正确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备考策略】

一、掌握基本知识

这里的“基本知识”,首先是指与诗歌欣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意境、起承转合、对仗、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其次,指作家的创作风格,如王维的“诗中有画”,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奔放”,等等。再次,指诗歌流派,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

二、熟悉鉴赏步骤

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其次,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落实“写什么”,就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理解“内容”时尤其应重视对诗题的解读。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朝发白帝城》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由此我们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心情。

三、明确答题思路

(1)诗意理解题,只要读懂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就可据题作答。如果是词句理解,有时则需要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如2011年中考南京卷第8题诗歌《金陵酒肆留别》鉴赏: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读完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从诗题及诗中“吴姬压酒劝客尝”“欲行不行各尽觞”等句,我们便能得出应填“酒”字。

(2)画面描绘题,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展开联想、生动描绘是关键。如2012年中考四川宜宾卷第17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我们应该展开想象,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展现这几句词所描绘的画面。参考答案: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3)情感体味题,一要看诗歌类型:写景诗,大多借景抒情;思乡诗,一般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咏史诗,常常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边塞诗,一般抒发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二是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

(4)写法分析题,先要准确判断题干是着眼于全篇设问,还是针对语句提问,然后指出其写法特点。如2012年中考云南昭通(附加)卷第12题:《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该题无疑得从全篇展开分析:这首词,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为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5)炼字类试题,我们要把所考查的字放在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2012年中考湖北随州卷第16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孤立地看,“见”和“望”尽管都是写“看”的动作,用哪个字好像都说得通,但具体到这首诗,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明显不同。“望”强调的是有意识地看,而“见”表现的是诗人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更加切合诗人当时悠然的心境。

(6)鉴赏名句题,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如2012年中考贵州六盘水卷第26题: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然,这是要求我们从内容方面鉴赏。再如2012年中考河南卷第22题: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自然要从语言运用技巧的角度来鉴赏了。鉴赏名句,我们还须注意,有的诗句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7)探究性试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占有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内容要点;第二步,整合材料,即把几则材料联系起来看,找出共性,发现规律;第三步,写出结论。如2012年中考常德卷第21题: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作此诗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乙文(《陋室铭》)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要完成本题,我们首先要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在课内学过或课外读过的符合“贬官文学”的诗文篇目,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等,然后分析这些作品在表达感情、写作方式上的特点,最后作出相应归纳。

(8)综合评价题,要细读各个选项,善于发现表述错误之处。如2012年中考辽宁抚顺卷第5题: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选项A的表述可以用来概括封建时代杜甫等进步知识分子的许多诗歌的主题,但不切合刘禹锡这首诗的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贬,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相关期刊更多

金陵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

金陵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金陵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