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研专业课考试时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管类专业 实践课 学生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做好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摆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核。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必不可少外,实践课学习对其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践课中对学生考核的方式及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中,采用合适的考评方式及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实行考核与评价,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与主要形式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是通过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或模拟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仿真化工作情境,使学生在解决仿真工作问题中,学会如何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熟练掌握其专业化的技能与技巧,以积累职业工作经验的过程。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特点
(1)既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又具备社会科学知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对经济管理活动中数量的变化,要做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并用一些数学模型来加以说明。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中销售收入的预测,就需要用数学模型来说明。同时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由于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需要通过计划、控制、组织、决策、领导、实施等过程使社会或群体协调一致达到经济管理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课中需要把这些过程通过适当的方式融合到学生学习与训练中去,显示其社会科学的特性。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实践课,其社会科学知识就体现在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过程中。
(2)既包含理论原理的应用又包含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既包含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应用,也包含了工作实际中需要熟练掌握的专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就是把仿真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运用科学的原理去解决;但在工作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需要具体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如会计电算化实践课,既需要会计学科理论的应用,又需要掌握计算机核算的专门操作技能。
(3)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对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管理经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从业范围多为各类企业的一线管理岗位(如业务经理、商务秘书等)、企业财会岗位(如会计人员、统计员、审计员等)、企业营销岗位(推销员、广告策划及制作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层管理岗位、各类事业单位的一线文职管理岗位等,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工作岗位的指向性明确,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实际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实践课的内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实践课的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标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课需要把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形成对接。如国际贸易专业单证制作实践课,就需要与单证员岗位进行对接。
(4)具有“软化”的特征。工科专业的实践课一般针对具体有形的产品,其实践课所处理的对象、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要求、对结果的考核评价都是确定的。实践过程对不对,实践结果好不好是直观可控可测的。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其实践课存在“软化”的特征,即实践课具有非市场约束性。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环境非真实性、实践课项目的虚拟性、实践课过程的弱可控性、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的非企业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课中,需要对模拟企业制定绩效考评方案。由于其环境是非真实的,项目是虚拟性,因此以此设计出来的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就很难说得上是企业所需的评价标准。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当前实践课的主要形式
(1)分析型实践。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操作技能。
(2)演示型或验证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践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等。
(3)设计型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调查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没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4)模拟型实践。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会计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各单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贯通。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学生以营销实绩来体验采用的生产与销售策略效果。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与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考核的主要方式
(1)试卷式。它是由教师把实践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学生在完成实践课程后进行笔答,教师只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
(2)操作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需要操作的项目,学生按项目的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果,按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3)混合式。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按事先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设计成果式。教师根据实际的管理案例整理编写成一些典型场景或提供一些数据,学生以此作为分析依据,应用所学知识原理做出方案或报告。教师根据设计方案或报告成果按事先制定的标准给予评价考核,得出最终成绩。
2、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把考核的过程与学习过程割裂开来,把考核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考核的方式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考核的主体归结为教师,把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我们把考核的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在许多数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它的作用虽然不是侧重于选拔,但仍然是一种以考核作为结束学习的方式。这种结果性考核虽然对于了解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对学生在实践课关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把考核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隔离。
(2)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很多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停留在纸笔考核的方式上,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3)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老师,学生都是作为被考核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老师并不一定能观察得到,特别是需要学生以小组集体形式完成的实践项目,老师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如果将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作为考核主体,让他们参与到对自己表现的考核中来,充当主人的角色,会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积极的效果。学生的自我考核是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绩效、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等作出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的次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操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等,能感受考核评价实践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能提高对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力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考核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还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
(4)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核,忽视职业素质的考核。一些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考核还仅仅局限在知识技能的考核上,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完全分离,忽视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有明显作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沟通能力、组织纪律等素质的考核,以至于学生只有知识技能,缺乏职业岗位的素质。
三、改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考核方式的一些思考
考核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指挥棒,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必须在考核方式上创新。对学生在实践课的考核不仅要涵盖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包括有助于工作学习的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等。考核过程和学习过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考核应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对学生考核评价应从方式上进行调整与设计,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与重视。
1、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实践结果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实践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实践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践过程是学生的行动训练过程,因此重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态度,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情况、个性能力的发挥、具体操作和行为纪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是促使学生取得实践成效的重要保证。
2、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一的教师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互评、自评,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好实践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主要是理论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重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评价,是实现实践课目标的重要手段。
4、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应从强调只对个体实践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对个体实践考核评价与对团队实践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课多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因此重视对团队(小组)的考核,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团队成果的认可。
5、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
应从单纯对技能熟练程度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重视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6、终结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
应从重视学习阶段终结状态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终结性考核评价与学习阶段发展趋势的发展性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学习阶段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进程,因此重视各实践阶段中个体的学习成效,分析其变化及趋势,鼓励学生总结前阶段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更执著的精神完成后面的实践内容。
7、业务能力的考核与综合管理能力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片面强调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考核评价从事业务工作的能力与考核评价综合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重视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8、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相结合
应从只关注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实践课程本身的考核评价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由于高职教育更强调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应,因此重视在实际岗位工作中要求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温辉: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2008(6).
[关键字]实践课 考试模式 课程标准
一、目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试模式是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均由任课教师一人或多人承担,任课教师即负责课内教学、课外辅导,又负责考试命题工作等。这种考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不利于教师自我深入全面地反思改进。缺乏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从而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压力,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课考试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1)考试内容不合理
在现行的实践考试中多数科目设计一道综合题,使得考核内容单一、题量过大等现象。造成学生成绩分布均匀,反映不出学生真实学习水平。
(2)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考试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工作需要,只注重知识考核,不注重技能、技巧考核,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团队合作等能力考核。
(3)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认证衔接不够
考核内容中在融入专业认证的知识与技能过少,对职业性的体现不到位。
(4)前后续课程缺乏整体考虑与设计
在专业实践课中,课程考试以各自为主,只注重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缺乏对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与衔接,更没有做到课程间考试形式、技能的侧重点等整体统筹与设计。
(5)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缺失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没有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更没有对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以及重、难点进行相关描述的指导文件,导致对实践课程考试无法约束。
二.研究作用和意义
(1)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通过对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教师讲课的内容,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考促学,通过考试改革,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2)实现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开发实践课程标准、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等和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等课程题库,从而使考试形式、内容有据可依,有标准可循,做到标准化管理。
三.考试模式改革实施
(1)融入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认证标准
重点研究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等工信部的认证考试大纲,参考软件开发企业用人规格与标准,把认证标准科学地融入到软件技术专业核心实践课考试标准中。
(2)构建“分层能力递进式”软件技术专业实践课考试模式
1.建立实践课程标准
实践课程标准是开发与实施实践课程依据。只有科学制定该标准才能,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整体规划,参照认证标准等元素,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技能要求、教学资源要求、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科学制定。其中课程技能要求是标准中核心部分,主要规定课程由那些技能点组成,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2.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工明确,设计实践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目的、课程考核标准要求、考核建议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课程考核标准要求是核心部分,主要由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组成。
3.建立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实践课程整体设计是依据实践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是使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指定的项目,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建立实践课程考核方案
实践课程考核方案是课程具体考核实施的方案,可以由素质考核、项目考核和终结性课程组成。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注重程序基本技能和算法设计考核,数据库技术注重基本操作技能考核,Java WEB程序设计和界面设计注重经典案例考核,企业级项目开发和软件测试注重企业案例考核。在务实基础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逐步递增,实现分层解决。
综上所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才能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5-11-30。
[2]杨宏志,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03
关 键 词:服装与服饰设计 实践课程考核 教学改革
成绩考核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对教学过程起到反馈性的指导作用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与形式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艺术系统工程,涉及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包装美学、材料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决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及独特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作者根据多年实践教学情况,综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从专业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来促动该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
1主要存在问题
服装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传统的单科考核模式,不但无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阶段性成果难以形成。
比较来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有5至8门,各科考核形式比较随便,往往并不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真正接受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系统。
以笔者所在学校服装本科第四学期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已经完成服装结构设计的全部教学内容,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却不尽人意,更有学生经过结构设计的学习后,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绘制梭织合体服装款式图中还会出现不标注省道线、分割线等低级问题,不能很好地解读服装款式的内部结构。这类问题的存在是典型的科目没有很好地串联起来,由于结构课比较枯燥、严谨,有不少绘图好的学生还排斥该课程的学习。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在考核体系中做重要调整。
2改革实施方案
2.1打破传统“单科”考核,实现“整体”课程考核方案。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学科理论型教学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出某位学生的实际接收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实施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任务驱动、团队教学、综合考核,注重知识的渗透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以服装本科第四学期为例,课程开设有:《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课程》、《结构设计课程》、《成衣工艺》,课程的安排很合理,很具有阶梯性,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很辛苦,但整体掌握情况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各科考核内容比较单一,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系统。
针对这一情况采取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各单科教师在学期初共同商定某一课题,在授课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基本理论与实践训练、方案设计与设计表达等内容灵活融入各单科学习。在课题完成过程中,既要以老师为主导,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其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设计考核作业时考虑到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必然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提高教学效果。
2.2打破传统“半成品”作业形式,实现“成品”方案。
以往的课程作业往往只针对单个课程而设计,比如《服装材料学》课程只考核服装面料的识别,很少与《服装设计课程》、《结构设计课程》、《成衣工艺》等课程联系在一起考核,这样对于一个服装设计师来说是不完整的。
学生的考核作业采用针对实物操作的过程中完成。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的效果。每学期通过实践训练将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串接整合,还以2013春B服装11级为例,要求学生从服装材料的评价与选择入手,按照给定的设计款式要求,进行样板设计,再通过尺寸要求进行打版、样衣制作,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完整过程的训练将《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课程》、《结构设计课程》、《成衣工艺》所有课程内容全部串接,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课程。
2.3打破教师“闭关”出题惯例,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为考核重点。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就业和高校教育的基本方针。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公司或企业的具体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各单科优势进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校严格以社会的需求作为准绳进行服装人才的培养。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我们积极联系当地服装生产龙头企业悦达纺织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合作,特别是毕业班级的毕业设计合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已经成功联合举办多届学生毕业设计服装作品展示。另外,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特聘教授王新元教授的上海服装设计公司进行实地实习学习。通过因地制宜的定位对我们的学生学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熟悉各类面料性能,通晓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开发流程、服装工艺流程,能够独立完成成衣工艺制作、服装版型制作,具备成熟的设计观,能够独立完成系列服装服饰的设计开发。
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学生作品荣获中国颇具影响力大赛——“新人奖”时装设计大赛的奖项,在国家及省级大赛中也屡获佳绩。
3改革创新点
3.1考核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法的掌握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服装设计课程强调设计运用的全过程,对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如前期调研、环境条件分析、设计推敲、小组讨论等都十分重视,而不是只着重学生的最后的作业——设计效果图的好坏来衡量此门课程的学习程度。
3.2考核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既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平时表现的强化,是服装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性,主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考核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完成“实践项目课题”为主要评价点,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连续的散课进行有效的集体整合,避免“能力培养”的断层和脱节,通过一个实际或虚拟的项目操作,把前期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融于操作实践,注重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4结语
通过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改革研究,可以促使我们的学生更好适应服装与服饰设计行业的多变性。这样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的学生,而应当推广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方向。要继续深入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争做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跟当前的要求、以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潜力的发展综合考虑。评价体系是实际教学中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永进.“项目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123-126.
[2] 刘立军,乔南,胡玉良. 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6(2):87-92.
[3] 朱远胜,徐逸,韩纯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26(2):139-142.
关键词:调研;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蒋莹(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44-03
近年来,随着各种企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因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用人单位也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与日俱增。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实验室教学,进行软件操作、计划拟定或者模拟操作,如HRMS系统的学习、招聘流程的设计等;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学生带入用人单位进行短期的工作实践。这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前者基本没有脱离课堂式教学,而后者因为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且用人单位接纳学生数量有限,教师的主动支配程度不高,学生受惠面也较窄。为此,需要发展另外的实践教学形式。笔者作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并尝试应用调研型的实践教学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三次调研型实践课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介绍,表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此类实践教学课程的想法和愿望。
一、实践课程设计方案
1.方案一:招聘现场调研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招聘现场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其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现状,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判断。此次实践课程在上半年进行,正值各用人单位招聘的高峰,包括地方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招聘会以及学校举办的校内招聘会等。三年级学生虽然还没有进入应聘工作的环节,但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加深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认识,也对下学期大四的毕业求职做准备,锻炼自己的社会交流能力。
方案准备:
(1)问卷设计:教师事先准备了一套访谈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招聘渠道、入职培训、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等信息,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但题目精炼简短。问答题为口头回答,请用人单位谈谈未来5年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引进关键人才的主要方法。同时,预先设计好访谈记录的统一EXECL表格。
(2)小组划分:要求每组5~6人。并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将访谈对象划分为民营企业、垄断型国企、股份制企业、欧美外企、韩日台外企和事业单位共6种类型,每种类型上分配3个小组。
(3)招聘现场选择:预先通过网络了解到近期要举办的校招聘会、省市级综合招聘会的时间和地点、哪些是免费入场等信息。
(4)访谈技能培训:要求学生每次2~3人同行,入场后先观察,选择招聘人员空闲期间前去访谈,请对方填写问卷,并能尽可能地就问答题部分进行一些口头交流。一定要带好学生证,表达诚意、说明来意,并尊重对方的选择,表现出良好的基本素养。同时,强调每次调研回来,及时在统一的EXECL表格中记录好数据。
方案实施情况:
(1)调研结果:此次实践活动共持续了一个半月,教师集中授课三次,讲述任务要求、答疑、总结。学生应用课余时间,18个小组在不同的招聘现场,各自完成15家用人单位的访谈,共获得270份调研数据和相关信息。所有数据最终共享。
(2)实践报告撰写:教师准备好统一的报告格式,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调研任务描述、调研过程描述、典型事件描述、调研数据分析、调研心得体会。其中典型事件描述要求说明调研过程中发生的比较有感悟的事件,包括人物、地点、处理方式等。调研数据分析要求说明相对于整体数据来说,自己小组调研的那种性质的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哪些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特征,并挑选一个资料相对丰富的调研对象(可以到网上进行资料后期搜索完善),对其行业地位、组织发展历史、组织规模、组织结构、人员特征、发展前景等进行描述,分析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什么特色,需要进行哪些完善。
2.方案二: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调研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通过小组分工访谈全面了解学生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尝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高校是事业单位,正面临着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要求。为此,虽然此次调研只是针对一家高校,但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方案准备:
(1)调研分组:根据学校的机构设置情况,包括各行政机构、教学单位、直属部门等划分若干小组,各自认领调研对象,每个小组负责5~6个部门的调研任务。
(2)信息搜索和文献回顾:要求每个小组就自己的调研对象在相关网站和中国知网上搜集与其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引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文章和信息,完成两种内容的梳理:一是该部门的部门职责、岗位结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发现与该部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讨论热点和现实问题,如高校图书馆管理人才发展、高校科研人才的引进问题、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等,逐步形成调研思路。
(3)调研问卷设计:要求学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设计调研问卷,鉴于访谈尽量不打扰对方的日常工作,要求访谈问题集中在3~5个,以半开放式、开放式问题为主。教师对学生设计的问卷进行建议和调整,确保访谈问题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4)访谈技能培训:此次调研是针对自己所在的高校,学生需要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为此,访谈技能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师针对以下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事前的联系方法包括电话、直接上门、自我介绍的资料、诚意与谢意的表达;访谈过程中的言语技巧,询问前先表达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理解,然后征询对方的解答与说明;聆听过程中目光注视,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示关注和理解;开放式问题的无限制探求和及时的收口与小结;访谈时询问人员与记录人员的分工与配合;访谈记录的及时录入和整理等。
方案实施情况:
(1)调研结果:此次实践活动共持续了2个月,教师集中授课3次,包括任务布置、调研问卷调整、答疑、经验分享、总结等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2~3个部门的访谈任务,皆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记录。
(2)实践报告撰写:教师准备好统一的报告格式,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任务描述、调研成果、总结。其中,任务描述报告被分配的任务、组内分工情况、实施过程;调研成果报告部门职责与组织机构图、文献梳理结论、访谈记录和调研结论,要求对调研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3.方案三:通过二手资料调研新兴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应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学生。
任务描述: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分析。该行业在中国发展不到十年时间,并于2006年左右进入快速发展状态,目前正面临着行业整合、抢夺核心人才的关键时期。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和整合,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挖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方案实施:
(1)调研分组:根据调研内容进行了小组任务的主题划分,分别为行业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岗位设置与热点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典型领导者、中国连锁酒店与国际性连锁酒店之间的差异。要求每个小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如中国经济型酒店网、各酒店企业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学术网站。之后进行资料梳理,要求报告各自调研主题的关键问题和讨论热点。
(2)集中讨论与指导: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相互分享调研信息,教师对学生信息收集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网络信息和期刊学术信息的特征与整合方法,将课本知识融入收集信息的理解中案例式研究的重要参考性以及进行大胆的场景想象以增强现实感。
方案结果:
(1)此次调研共历时一个月,教师集中授课两次,包括任务布置、答疑指导、经验分享、总结等内容。
(2)实践报告撰写: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内容包括任务描述、调研成果、总结。
二、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的表现
在这三次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参与度较强,顺利完成了教师预先布置的课程任务。在这其中,一些学生的优异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比如在方案一中,有的学生通过招聘现场的访谈,另约了时间进入到对方公司内部进行多人次的访谈,获得了很宝贵的一手资料;有的学生陪同学去医院看病,想到了对该医院进行访谈,成功地通过护士的引见采访了该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方案二中,有的学生争取到了与学校管理者的合影留念;有的学生在访谈对象刚开始漫不经心接待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最终赢得了对方真诚的对待和认可;有的学生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形成文章发表在校内刊物上。在方案三中,有的学生通过对经济型酒店行业发展的仔细分析,发现了自己可以就业的具体方向。对于这些宝贵的收获和经验,教师由衷地为他们感到欣慰。
2.学生的能力提升
此次实践活动,学生在以下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一是社会交流和沟通能力,这在前两个方案中尤其突出。有学生表达了怎样克服第一次主动与人攀谈的困难以及之后第二、三次沟通的逐步熟练和自信建立的过程。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言语表达,还有真诚态度的展示、有效聆听的能力等,都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是文献搜索和归纳的能力,这在第二、三方案中均有体现。了解一个新的事物不是从仅仅从实践入手,而是需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始起步。也就是说,要学会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和观点、他人的信息和思想,进行一定的内化学习后再有的放矢地进入实践,会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在方案二、三中,要求学生通过文献回顾设计问卷、有效整合网络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皆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三是数据分析的能力,这在方案一中有突出体现。270份调研数据,其录入的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工作的基本功体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数据和整体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调研对象三个突出的特征,这需要在复杂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中寻求一定的规律。并且从中会有思辨的过程,会有理论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过程。
目前,高校的教学理念为科研型教学和应用型教学并重,而以上这三种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科研型教学还是应用型教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毕业后无论进行学术深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社会交流、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的能力都有助于事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对调研型实践课程设计的反思与完善
1.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
一是方案的预先准备要全面。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对调研过程事先有一个整体把握感,要设计好调研的每一个步骤,并准备好相应的教案、文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调研对象预先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第一方案中,教师要知道不同性质的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哪些差异;在第二方案中,教师要知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在第三方案中,教师需要对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进行调研资料整合、问题分析、观点提炼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二是教师的实时帮助。调研活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教师集中授课的次数并不多,为此,实时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一些困惑是必须的。比如,方案一中,学生反映垄断型国企的访谈对象较少,允许他们改换组织类型,完成必要的访谈量,而不是就此结束。方案二中,学生数次联系某些部门管理者未果,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关系疏通、开具了介绍信、期望得到支持,从而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这些实时的帮助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们的督促和引导。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调研中期集中授课时,教师需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一些点评。此时,如何点评对学生后续的参与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为调研对象为客观存在,会有一定无法把控的困难,此时不强求学生完成,而是看重其努力尝试的态度和过程。同时,将这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展现、询问、讨论,做到经验分享,那么一次不成功的调研也是绝好的学习素材。所以,让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参与重于成绩,能最大地调动其积极性。事实证明,参与积极的同学,事后获得的自身感悟是较深入的。
2.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这三次实践课程实施之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自身的思考,认为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归纳为调研型实践课程。为此,准备逐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发展思路目前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在实施对象上,需要涵盖四个年级所有的学生,设计与他们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相适应的调研内容。二是在调研的资源上,要避免不能重复应用的调研对象(如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进一步扩展调研资源。三是在调研的能力要求上,需要每个方案都能包含对学生沟通能力、文献学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在以上介绍的方案三,如能在目前进行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到实际的经济型酒店管理者,进行实地的访谈,则效果更佳。四是对访谈主题的细化。以上介绍的三次调研主题皆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状况,面较宽,着眼点较浅,以后的主题选择可以更为局部,或者可以联系某些时事热点,更为聚焦。五是与专业教学课程的结合,将一些小型调研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中。
3.调研型实践课程进一步完善面临的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调研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求。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经验较少,能把控整个调研活动、挖掘调研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实务活动的能力较弱。并且,在目前高校注重科研考核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无暇、无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其次是经费上的需求。三次调研除了第一次学生走出校门,后两次皆在校内进行,也是一种权宜的选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经费。这与做好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的原因是一致的。如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调研型的实践活动可以与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行更为深入的主题调研,甚至形成一定的咨询项目,切实地做到高校育人、教师成长与用人单位管理提升的共赢。
但是,相信随着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不断健全,教学氛围逐步浓郁,以上两个面临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目前可以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改项目申请的方式进行师资力量、实施经费上获得一定的支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