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方文山歌词

方文山歌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方文山歌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文山歌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歌词;植物;意境 方文山被称作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学术界对他的广泛的研究使得方文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借植物表情达意是诗人浪漫而感性的抒情方式,深得古诗词神韵的方文山歌词里面也充斥着大量的植物意象。笔者搜集了近百首方文山创作的歌词,涉及有植物意象的词有73首,占他所有作品的70%。其中中国风作品38首,有植物意象的作品占50%。本文选择出现频率较高、文化深厚的园林植物为例来研究方文山歌词的审美意境。

1 植物意象分析

1.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别怨 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娘子)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早在《诗经》中便开启了柳树代表离情别怨的先河。“柳”者,留也。“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故而柳树成了千古年来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真真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古人看来,“折柳赠别”,是向对方表达离情别意的最为含蓄、也最为生动的方式。

《娘子》开头是一副折枝盼归图,娘子思君深切,她每天都要折一枝杨柳。用柳点明离别的主题,离愁扑面而来。“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 /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此处借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意象,形象的展示了男主人翁多年在外漂泊的沧桑和落魄。相公心曲流露“什么恩怨过错/在多年以后还是让人难过/心伤透”。是怎样的生存挣扎可以模糊了家中爹娘的轮廓和让娘子每日以泪洗面?一句“娘子我欠你太多”似乎听到了男子心中隐隐的哭泣声。作者用只言片语把这段夫妻之情的真挚、无助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言的杨柳更增酸涩味道。

1.2 落花寂寂,点点委青苔――寂寞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千里之外)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青苔的生长意味着没有来访者。居闲就寂的青苔,自然别有一番幽意之深伤[1]。

《千里之外》用华丽的辞藻刻画了用一生等待的凄美爱情。“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这一方屋檐下的角落就像是天涯海角,千里之外,这原是等待爱人归来的心境。然后插叙送别的情形,作者是极佳的导演,离别的地点在古城墙外,破败萧瑟一如离人的心情。浓雾是化不开的愁绪,风声是沉重的叹息。风格是黑白默片,对白也是“看”不清的,绝望之情油然而生。其实结局早已知晓,只是未来如蝉翼一般脆弱得经不起猜测,不忍心拆穿罢了。“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幻想中重逢的情景是梦幻的,伊人身着琉璃白从雨中款款走来,她的出现有着诗化悲哀的魔力。如此忠贞的爱情在现代社会绝对堪称传奇,对人们来说一如世外桃源般飘渺,歌词因此也带有了一丝追求理想的意味,用隐逸深远的青苔点缀文墨简直妙绝。

1.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离愁 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台)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秋满篱根始见花”,因开在清冷肃杀的秋季,也带了别样的忧伤和凄凉的色彩。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道尽了多少离愁别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台》的叙述方式与歌词《娘子》相似,区别在于《台》糅合了更多传统元素,意境更为优雅含蓄。歌词的开头泪光、惨白的月弯弯、霜、阁楼用蒙太奇的手法创造了深秋月夜相思图,雨、朱红色的窗、风、梦与前文呼应,正是一处闲愁,两地相思。不言愁而处处引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通感等诸多修辞的运用加上画面感很强的文字,最后的一夜惆怅让人感伤不已,而这感伤却带着般的华丽和优雅。

1.4 雨打芭蕉――相思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青花瓷)

芭蕉“风流不把花为主”,以观叶观形为主。蕉叶形状似翠旗似绿扇,更像美丽的凤尾,未展蕉叶又恰似少女婉转百结的心曲。“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下雨时节,“草木一般雨,芭蕉声最多。”雨水打在芭蕉上面发出哔哔啵啵的声响,时紧时缓,“点滴凄清”勾起了人们无限愁思。

《青花瓷》堪称方文山的巅峰之作,以后其他再不能出其右。歌词描绘了发生在江南小镇的一次邂逅进而引发的相思之苦。诗曰: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最喜“惹”字不失调皮地道破缘分的玄机。“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青花瓷的制作和爱情融合在一起,这一连用的“等”字强调爱情里最无力最无奈的就是等待。骤雨打芭蕉如此激烈的呐喊和青花瓷千年爱情秘密的穿越桥段终让这段单恋升华为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2 小结

方文山深谙中国传统文化,擅长创造意境,他的中国风歌词里面充溢着丰富的古典意象,植物意象的运用不仅使歌词意境更加清新而且使歌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那些古典意象成为歌词中最为美妙的符号,这也是方文山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原因。

方文山歌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方文山;古代文学;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08-02

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姐妹。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往往能在文学中找到灵感,而文学家常常能在音乐的熏陶下找到文学人物的影子,可见,音乐与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在文学中寻找灵感,文学从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寻找文学人物的影像,没有音乐性的文学是一口枯井,没有生趣,而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音乐则有了灵动的美感,让人难以忘怀。

一、古代文学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的音乐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流行音乐这种新型的音乐模式走入千家万户,那时的流行音乐,以节奏明快为特征,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使得寻常百姓人家也能迅速地融入流行音乐当中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音乐需求增大,以往的通俗歌词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渴求,于是,流行音乐又有了新的突破,在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引入古诗词便得了流行音乐歌词的一大亮点。很多词作家通过借鉴古典诗词来进行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使得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些歌词或是直接引用古典诗词,或是大体上使用古典诗词的意境,使前人的诗句融于歌词中,或是借用古词牌的含义,模仿古典诗词的意蕴。其中,以方文山先生的填词最为显着,甚至有时候方文山的整首词给人的感觉都像一幅国画一样,古色古香,达到了“味文山之词,词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最典型的代表作即是《青花瓷》。这首词整体上句式整齐严谨,节律优美统一,基本上押韵,再加上作者引入了“烟雨”“牡丹”“檀香”“宣纸”“仕女图”“江南小镇”“宋体”“隶书”“炊烟”“月色”等大量的古典意象,从而使这首词具有了诗的美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今的诗坛或歌坛,都弥漫着一股浮躁风气,即所谓的“快餐文化”,而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不吝于一种清新之风,让人耳目一新。这种从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从中运用现代的作曲方式,打造出来的“中国风”曲目,不仅极大扩宽了方文山歌词中的意念空间,而且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曲目使得听众在充斥着R&B和西方音乐元素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清新雅致的古典韵味。从意境、旋律和修辞等方面,方文山的歌词都深得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韵律。这正是方文山歌词的独到之处,即对古代诗词传统的现代转化。

二、古代文学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应用――以方文山为例

本文将以方文山先生的《青花瓷》为例探讨古代文学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首先来看《青花瓷》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歌词开始便描绘出一幅水墨画景象,温馨而久远的画面,清新而飘逸的语言,加上“i”韵与“ang”韵的交替反复,读来古意缭绕、朗朗上口,既有独特的内涵与韵味,又易于传唱,歌词在一开始便抓住了人们的心,使听者有更多的想象。歌词似乎是在描写一幅山水画,又似在讲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离形得似”之感。“离形得似”一词来自司空图,他在《诗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在艺术创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而“离形得似”就是其中一点。所谓“离形”,即不受“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似;“得似”即要传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说就是重在传神,这是对诗歌意境来说的。从“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到“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这段,歌曲在开头便描画出一个似景非景的场面,方文山在开头便把一个青花瓷瓶的绘画过程描述开来,至美的瓷瓶使人仿佛置身绘画现场,看到一个个渲染的仕女图缓缓形成,瓶上的牡丹也如自家开放的一样鲜活,“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一句转到故事里,使得听者迫不急待地想要听歌词里包含的故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时,作者在青花瓷景的构建中,又煞费苦心地酝酿了一个“等烟雨”,使得“烟雨”一词所具有的独特意境与青花瓷景的山水风格相互辉映。而“烟雨”一词常常冠于“江南”之前,容易让人联想到缠绵悱恻凄美委婉的江南美景,而在这样一首描写爱情的歌词里面引入,自然倍增其色。况且“烟雨”本身由于经常被诗人们引入,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意象,让听者不由地想起了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使用过的烟雨景象。比如欧阳修《圣无忧》里面的“烟雨蒙蒙如画,轻风吹旋收”,“烟雨”景象不仅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有过出现,在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也屡屡“现身”,《菩萨蛮》里面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以及琼瑶的那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都引入了这个意象。方文山的引用和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在艺术上为其作品增色不少,有很强烈的表达效果。后一句,“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这句不仅用了通感,还使“月色”这样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来使用,而且“晕”字的使用,使得整句有了很浓重的“月色”的色彩,就像一幅水墨画的色彩渐渐地晕染开来,不论是水墨画的观众,还是《青花瓷》的听众,都有了无限的联想。 “帘外芭蕉惹咒语,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句半工不工的对偶,也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这一句的字眼是“惹”字,“惹”字赋予了芭蕉、门环、铜绿,这些古朴的物体以人物的色彩,顿时鲜活了起来。其实“惹”字在古代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唐贾至《春思》里有“东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周邦彦《六丑》有“长条故惹行客”;周密《眼儿媚》有“飞丝半湿惹归云”;石延年《燕归梁》有“芳草年年惹恨幽”,皆为传世之作。方文山可谓深得其中三昧,在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再配上帘外芭蕉、门环、铜绿、江南小镇这几个传统的古诗词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优美如画、情景兼备的画面。方文山此种类似的经典用字比比皆是,目不暇接。《东风破》里“时间怎么偷”的偷字,《台》里“夜未央”的央字,《青花瓷》里“晕开了结局”的晕字,等等,都是。

三、结语

臧克家曾有这样的论述:“押韵确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鲁迅先生也曾对诗入乐有精妙的评述:“诗歌虽有眼看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歌词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注重其节奏性。有声语言、歌词、曲调三者合二为一即构成了歌曲,一首传唱歌曲的歌词,必须轻快、易记、朗朗上口,这样才具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具备传唱性。歌词的音乐性,就韵律而言,关键在于押韵。而押韵,则是自古作诗写词讲究节奏美、韵律美的必备条件。就这一点而言,方文山很好的继承了这一传统,不仅每首词都押韵,还将古典诗词中的元素重新赋予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歌词中。在这个英语泛滥、快餐元素横行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忽略了古代汉语之美,恰恰是方文山带给了我们强烈的文字震撼,相信这就是方文山歌词为什么能使得大家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其中,我们更能看到,当音乐遇上文学,也可以撞出美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邓小军.文学史上的隔代知音[J].文学遗产,2007(3).

方文山歌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行歌曲 古典诗词 传承 意象 意境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而随着历史的积淀,古典诗词以其冼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而进入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领域,使得古典诗词以一种清新并且优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传颂和传承。

众所周知,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被直接翻唱为《但愿人长久》,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广为传唱,我认为这是对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现代版的诠释。直接将现成诗词配乐,将歌词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远远胜出了单纯词的表现功能,这也恰好说明了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这两首都是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对古典诗词全文诗句的直接挪用,而是截取其中的标题或名句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传承,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继续流传人间,使得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时空的跳跃性,能够经久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不仅具有直接性还有间接性,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诗词中的原句原词,而是将古典诗词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韵律及优美的辞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使得它们能够广为流传。

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间接传承性体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就要属方文山所写的歌词了。他的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与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一.对古朴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词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如周杰伦唱的《娘子》中的歌词: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

这首歌词,以现代语言塑造了一个痴痴等待、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而早在《三辅黄图》中就有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①这就证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而在古典诗词中,“柳”是渲染离愁别绪不可或缺的“道具”。这首歌词中借“杨柳”来暗示离别,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入了现代的歌词写作,使人感觉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风,在唯美的爱情中更流露出羁旅、迁逐、游子的情怀。而这样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比比皆是。如古诗词中代表相思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娘子》);意味着比翼齐飞的蝴蝶:“蝴蝶自在飞,花也布满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晴》);等等。

2.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为意象。

早在唐宋,歌词领域就已经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词的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②与他同时期的周邦彦亦是如此,所谓“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③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而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和“夺胎换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词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再以《娘子》为例,“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则化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在另一首作品《发如雪》中,“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诗句;“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凝结成“发如雪”的意象;“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对意境的“生命律动”的独特把握

方文山歌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趣味 语文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61-01

高三的语文课,因为是复习,因为要高考,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梳理、能力的训练,而忽略情感的培养和激情的激发,致使教学枯燥、冰冷,丧失生机、缺乏趣味。其实,高三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

一、利用生动的故事

故事生动、有趣,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讲诗歌炼字的时候,就用下面的故事引入: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当然,故事也可以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讲成语时,可以适当地讲讲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成语的来源,又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和字形。讲诗歌时,可以穿插作者或创作背景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高三语文课堂上,讲一些简短的故事是很必要的。故事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丰富的哲理性,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气氛,同时还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呢!适时恰当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巧妙的讲解激趣

人们总是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其实,“冷饭”也可“炒”出新滋味,关键看怎样“炒”。把过去讲过的知识换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听了依然会有新鲜的感觉。例如,尧、蛲、铙、挠、饶、娆、骁、绕、侥、这些字的字音学生老是记不准,笔者就把它编成口诀:本字我读yáo,有虫金手náo,女士(食)大叫ráo,马xiāo用绳rào,侥(jiǎo)幸我没要;“尽”字有两种读音,就编成顺口溜:尽jǐn尽量快让管先生早自习,其余读jìn。用这种方法帮助他们记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印象自然也就特别深刻。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想一些有趣的办法记忆。

在讲诗歌语言特点――倒装的形式和改变词性时,我就举方文山歌词中的句子来说明: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的美丽,你眼带笑意;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还举了很多例子。

三、利用学生的真实事例

学生的真实事例富有说服力,对学生启发和感悟都很大。例如,有一天,复习字形,就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件小事导入:前天我在班上的公布栏看到了我们班班费开支一览表,其中,有一项是:缕子:8元,请问同学们,这“缕子”是什么呀?教室里就泛起了阵阵笑声,有个学生甚至到公布栏去看。我接着解释:“缕”字是“纟”旁,从线,如细针密缕,千丝万缕等,“篓”字从“竹”,篓子最早是竹子编的,现在依旧有很多竹编篓子,所以同学们书写汉字时一定要注意字形的规范……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学生的练习、作业、试卷、作文都是鲜活的例子,适当地借用,分析、点评,都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的表扬、肯定,可以说说他们的具体事迹,以树立榜样。用学生的真实事例,一定要多肯定,免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四、利用竞赛激趣

积极参与,乐于实践,勇于竞争,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无强烈的竞争意识,则是学生有无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开发智慧,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把语基试题、文学常识,古文知识等综合起来制成试卷,在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幸运52”和“三星智力快车”的形式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展“知识大比拼”、“智力快车”知识竞赛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如讲成语专题时,开展成语对对子,说数字俗语等趣味成语竞赛;在练习时,有的题目较难,就开展抢答赛,看谁最快最准地说出答案。

实践证明,语文复习课,采用竞赛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是语文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

五、利用教师自身的才艺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艺,不仅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容易在学生中心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学生容易模仿。

我喜欢朗诵、演讲和写作,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偶尔也写写东西。有时候在课前,我会给学生朗诵一些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甚至是一两个经典的句子。记得有一个午后,我给学生念读一首情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我抒情的朗诵伴随着缓缓流淌的轻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自然深邃又情谊绵绵的境界中,过了一阵,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文课上,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学生交流,有时,也秀秀自己的作品。或许是因为这种熏陶,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写作,喜欢上了语文。

六、利用练习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