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四字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会读“檀、庙、模、彤”4个生字,会写“必、灿”两个生字;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2、抓住课文关键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火烧云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不仅变化“多”与“快”而且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3、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抓住重点词语“烧、一直、变化”等品析,感受火烧云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准备: 课件、火烧云视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红霞)。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漂亮吗?你能不能用你积累的四字词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景象呢?
其实自然界有许多这样瑰丽的景象,有无数作家描绘过它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火烧云》。 板书:24 火烧云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 初读课文。
带着刚刚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不好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师:出示难读的句子。
(1)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指名读。什么是紫檀色?出示图片。 (2)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长句齐读一遍。(指名读,再齐读)
(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是火烧云?用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了?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学生读,谁找到了?)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把它找到圈出来。 师:你从这个“烧”字感受到了什么呢?生: 一个“烧”字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你能读一读吗?
师再引导:天上的云是怎样从西边烧到东边的呢?
一直在烧。“一直”圈出。你能读一读这一句话吗?再齐读。 一句话我们通过读读、圈圈、画画,就读懂了什么是火烧云。
2、火烧云还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
板书:变化多、快。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特点:颜色变化多,变化快。(板书:颜色变化多、快) 从哪里体会出来颜色变化多呢? 课文写了哪些颜色?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变化快呢?生: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课文中四个“一会儿”构成了一组——生答:排比句。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还很——生:(齐答)快。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抽读。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从视频中我们也看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多。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读,可以吗?老师现在要给你们增加难度了,你能看着黑板跟老师配合读吗?(师生配合读)师:这地方的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火烧云呢?生答。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师:感情很充沛。
课文里边颜色的词语真多!你能仿照这些词语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示题单:看一看这一类词语有什么特点?再写三个。如果遇到困难跟同桌同学商量。
第一类:ABB形式的词。第二类:事物+颜色(像茄子一样紫的颜色)。第三类:半什么半什么。
巡视写得最多的,不同的进行补充。
3、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绝妙,它反复出现你知道是哪一个词吗?生:变成。 师板书:变。
师:什么变了?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人家的胡子。那到底是这些景物的什么变了呢?板书:颜色
出示排比句: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______变成__________。 ______变成__________。 ______变成__________。
师:还有那么多的景物变了?
师:小孩子的脸变成?——生答。白胡子变成?——生答。小白猪变成?——生答。这么多景物的变化放在一起多么像一首小诗啊!齐读—— 师:可是课文中对小白猪的描写可不是这样的。
出示句子:(1)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2)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
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进行对比,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惊喜、喜悦、笑盈盈) 带着笑意读一读第二句。
带着刚刚的感受师领读。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顺势接着让学生把此段读完。
把课文读好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两个需要写的生字。 四、写字。
1、“必、灿”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
2、交流:提醒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结构、占格、关键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必 ”“灿”。 4、学生在本子上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同桌互评。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第一二三段的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火烧云还有哪些特点。
笔者认为,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是生本教学基础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学不该学或不必学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生命最大的亵渎,更谈不上“生本”了。要构建“生本”课堂首先就是要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历时1年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对校本教研成果作了适当的提炼。
一、把握编者的教学意图,选择教学内容
某个文本,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十分清楚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从编者的意图出发来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把握编者的教学意图呢?
1.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凭借。
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古诗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家乡之情作了诠释。单元提示是:阅读课文,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单元提示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表达方式。教学这个单元时我们就应该把这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2.问题泡泡
这些“泡泡语言”总是在课文的关键处提示引导、点拨帮助,透过它们,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语文课堂在什么时候要给孩子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些聪慧的“小精灵”。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赵州桥》一课,问题泡泡是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旁,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这些“泡泡语言”,其实是隐含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初步了解总分段式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等。我们教学时就要重点落实这些目标,引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
二、抓住课文的特有的语言现象,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要得意,更要得言。我们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课文这些语言现象就是我们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
1.关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现象很有规律,表现得极其丰富:生动、贴切的比喻,形象、巧妙的拟人,铿锵有力的排比……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外,更要关注语言的吸收和积累。
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细读这段文字,我们发现,“有……也有……”“有……也有……”“还有”“有……还有……”这几对关联词,在这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既是两两相对,又是列举。我们可以把教学的内容确定为从句式层面去感悟、体会,背诵、积累。
2.关注“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陌生化”语言是指在阅读实践中,遇到的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如,我在上《慈母情深》一课中,就让学生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感悟使学生明白了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这种言语形式的精妙。
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课文中要教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1.学生难懂的、有疑虑的地方应确定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难懂的、有疑虑的地方确定为教学内容。正如像钱梦龙老师那样尽量做到: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如,在《白鹅》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体会,在生生碰撞中习得语言。而对“净角”这个专业术语,我进行重锤敲打,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明晰,从而理解,感同身受。所以整节课作游刃有余,学生收获颇丰。
2.学生容易错、容易忘的内容应确定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课文中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容易错,容易遗忘,对这些地方,教师也不能轻易放过,有必要把其选择为教学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比如,在《白鹅》这课中:
师:你们已经你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来考考你们,请看第一组。
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数字成语?
师:“餐”是生字,拿出出你的手指头写写“餐”。
师:接着看第二组。谁来读。开火车读。带点字都是多音字,你能读准它吗?谁来读?
生读。(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正音,读到供养不周时,好几个孩子读第四声)
师:“供”不仅是个多音字,而且是个生字。他有两重读音,当它读第一声时。读第四声时表示。(出示:gōng供给,提供某种有利的条件;gòng奉献,祭祀用的东西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
师:第三组词语对于我们而言,挺陌生,现在的人也很少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读对呢?谁敢一个人试试?
(学生读得很吃力,老师进行正音)
师:(课件出示圆明园图片,配乐介绍)圆明园总面积5200多亩,相当于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天下无数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欣赏了圆明园的迷人图片,同学们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圆明园呢?
生:金碧辉煌、风景如画、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独一无二、奇珍异宝、举世闻名……
【点评】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师:可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辉煌。如今,圆明园里只有丛生的野草、埋没的残垣、的石柱……它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师边说边板书,生跟着书空)齐读“圆明园”。(生齐读)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点评】叶老师用心引导学生书写课题,貌淡实浓,可谓用心良苦,使课一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毁灭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能读准字音了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咱们就跟着他读一遍。(课件出示词语,请生领读正音)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山村乡野 武陵春色 亭台楼阁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艺术瑰宝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销毁罪证 化为灰烬
师:这些词语都是四字词语,把它积累下来,牢牢记在心里。(生再读词语)
师:读了课文,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师:(板书:不可估量)什么叫“不可估量”?
生: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师: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生:两个。
师:读着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生: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
师: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师:是谁烧毁了圆明园?
生: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这两个强盗烧毁了圆明园。
师:这一把大火,让什么东西化为灰烬?
生:化为灰烬的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化为灰烬)
生:园林艺术的瑰宝也化为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生: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和文物都化为了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师:是啊!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师: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圆明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
师:还有什么?
生:青铜礼器,名人书画。
师:说得完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齐读)
【点评】入课之后,教师首尾对照,直指“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出乎意料的重复板书,看似随意,实则充满匠心。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更是一段历史。
三、 细读课文,感受辉煌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用心感受它的辉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圆明园辉煌的?(板书: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圆明园那宏伟的建筑。谁来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
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你能给它找一个近义词吗?
生: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生:圆明园凭各种风景名胜举世闻名。
【点评】好一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叶老师紧扣“举世闻名”进行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令人回味无穷。
生:圆明园凭它宏伟的建筑,它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主要部分;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板书:众星拱月)什么是“众星拱月”?
生:很多星星围绕着月亮。
师:你们看,这就是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出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示意图)
师:这里的“月”指什么?这里的“星”又指什么?
生:“月”指圆明三园,“星”指环绕在它们周围的小园。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布局,这样宏伟的建筑,你想说什么呢?
生:惊叹、匠心独运、震撼、自豪……
师:圆明园历经清朝5代皇帝的精心修建,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皇家园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让我们带着自豪与敬佩再来读读这一段。(生齐读)
【点评】在释疑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众星拱月”的意思,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的指
课堂
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精妙的布局令我们震憾,圆明园的建筑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找到一个圈一个,漏掉一个就是漏掉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一个著名的园林啊!(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建筑景观?
生: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中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是的,作者在写这些景观时,有大气的,也有――
生:小巧的。
师:有表现热闹的,也有――
生:象征宁静的。
师:(课件出示:有……也有……;有……也有……)作者就是用上这样一个特别的排比句,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如果也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同样会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点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排比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圆明园景观的美轮美奂,从自由的品味探究里感受着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细细浏览一番。漫步园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出示圆明园建筑景观的图片)看着这样精美的建筑景观,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仿佛来到了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生:圆明园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进风景如画的圆明园,我陶醉了。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读着这些句子,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也是采用排比的手法。
师:既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也有――
生:根据诗人的想象建造而成。
师: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
生:西洋景观。
师:当我们走进这样精美的圆明园,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生齐读)
师:读了第2~3自然段,圆明园的美景浮现于眼前了吧?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作者用先总述后分述的的方法来写,条理清楚。
生:作者用了几个“有……还有……”描写了圆明园里的著名的民族建筑,给人印象深刻。
生:作者详写了园里的民族建筑,略写西洋景观,主次分明。
师:你们看,这就是“西洋景观”。(课件出示西洋景观的图片)但作者详写了民族建筑,而略写西洋景观。现在,让我们也用“有……还有……;有……还有……”的句式,写一写西洋景观。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生: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小楼,还有勒诺特尔式的庭园;有富丽堂皇的欧式宫殿,还有宏伟壮观的池塘喷泉。
生:有金碧辉煌的西洋楼,也有如诗如画的小亭台;有婀娜多姿的音乐喷泉,也有气魄雄伟的欧式宫殿。
【点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做到言意结合,读写结合。教者巧妙抓住文本中的西洋景观这一留白点,引导学生说写,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四、 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圆明园昔日如此辉煌,令世人惊叹,然而,这一奇迹在1860年化为了灰烬。它的毁灭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损失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以加深对圆明园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