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见,古希腊无法发展农耕文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西方行不通;东方也不能发展海上贸易,产生西方文明。
但是,全球化的今天,这两条东西方文明的平行线却有了交叉,有了向彼此靠拢的向心力,即走向融合。笔者认为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交通等资源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快速变小,文明内部个体之间的交流加剧,导致两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用孟德斯鸠、拉采尔等学者们提出来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这一客观现实存在上,东西方趋同。无论是东方的北京、孟买,还是西方的伦敦、纽约,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城市”,在这个“城市”中,没有了当海盗与种地的区别,也因为空调、加湿器等现代化科技,缩短了地球纬度热带和寒带的距离,模糊了海洋与内陆的界限。即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东方和西方有了相似的环境背景因素,所以其文化呈现靠拢趋势。再加上具有文化言说话语权的学者们大部分生活于城市中,更缩小了视角差异。
近些年,在这两条平行线彼此靠拢的过程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如叶舒宪先生所讲的“东方转向”。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文化或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若去掉外力因素,它原本正常的轨迹就应该是相互靠拢的,然而“,西学东渐”之风似乎刮了很久,从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已然变成了大家都适应的自然风。而“东学西渐”随着东方主义慢慢散开,从“没有”到“存在”就容易被大家重视。所以在当下社会中显示出鲜明的所谓“东方转向”。
关键词:狗 习语 谚语
在中文里,狗可真没有什么好的名声。看看几个关于狗的词语“狗仗人势”、“狗腿子”、“鸡鸣狗盗”、“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我们就不难想象我们对狗的态度。而西方人对狗的态度似乎好的多,他们对狗的喜爱融进了他们的语言。狗被认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A lucky dog”表示一个很幸运的人;“A jolly dog”表示一个很风趣的人;“A big dog”表示一个大人物;“A top dog”表示一个优胜者……同时西方文化里有许多关于不同含义的谚语、习语以及某些相关的典故。
一、含有褒义的谚语
1.Every dog has its dog. 人人都有得意时。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 of condolence)里,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s his day――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at night sorrow,。我想你也能看出来,诗里面的dog并不是真地指狗,而是暗喻贫贱的人。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我们中文中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差不远。所以,当你的朋友失意时,你可以告诉他“Take it easy;You know what they say,every dog has his day and you will have years!
2.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屋及犬。爱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美女们会告诉你“Love me,love my dog.”爱我,先爱我的狗。有点像中国的爱屋及乌。美国历届总统候选人总是喜欢强调自己和爱犬如何亲密,可见爱狗人士的投票对他们有多么重要。
3.A good dog deservers a good bone. 好狗应啃好骨头;有功者应受赏。
4.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好死不如赖活着。
5.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盗亦有道。
6.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dog than by hanging.达到目的的办法多得很。
二、含贬义的谚语
1.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谗言可畏。
2.Let sleeping dogs lie. 别惹是生非。
3.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4.The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 重犯昔日罪恶。
5.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s new tricks. 你无法改变老人的想法或做法。
6.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7.Scornful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 饥不择食。
8.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狠。
9.He who sleeps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同坏人为伍必然吃亏。
10. One barking dog sets all the street a-barking.一犬吠影,两犬吠声。
三、褒义的习语
1.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开心,非常高兴。
Tom came in,looking scared,he was not at all like a dog with two tricks. 汤姆走了进来,面有惧色,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
2.Help a lamp dog over a stick. 帮某人渡过难关。
3. See a man about dog. (口语)有点事。(通常用来作为离开或缺席的借口)
I had to go home to see a man about dog.我得回家,我有点事。
4.Sick as dog.(俚语)病得厉害。
Mary has been sick as dog since last month.。玛丽从上个月一直有病。
5.Stay until the last dog is hung. (口语)逗留到最后一刻。
They were loyal. It was a point of honor with them to stay until the last dog was hung.他们很忠诚,他们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
6.Keep a dog and barking oneself.
My assistant is awful and I keep a dog and bark myself. 我的助手糟糕极了,很多工作还得自己做。
四、含贬义的习语
1.A dog in the mana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这一表达方法来自《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有一条狗进牛棚,向牛狂吠,咬牛,它根本不吃草,可是它也不吃牛。
2.Treat sb. Like a dog. 视某人如草芥。
She didn’t treat John as her own son and treat him like a dog.她不把约翰当亲生儿子,而把他视为草芥。
3.Dog eat dog.自相残杀。
The boxing contest is fierce ,It’s dog eat dog.拳击赛非常激烈,是一场残酷的恶竞争。
4.A dog’s breakfast/dinner. 一团糟。
He’s made a real dog’s breakfast of these accounts. 他把这些账目搞得一团糟。
5.Put on the dogs.摆阔气。
6.Lead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Working people led a dog’s life before liberation. 解放前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7.Blow off one’s dogs (口语)放弃要做的事。
He determined to blow off his dogs. 他决心放弃目前的事业。
8.Go to the dogs. 指“一度经济繁荣,但是日趋衰败”。
The firm has gone to the dogs since you took over.这公司自从你接手,大不如从前。
9.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 (口语) 穿得十分时髦;打扮得花枝招展。
She used to be 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 她过去是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郎。
10.Talk a dog’s hind leg off. 唠叨不休;说得天花乱坠。
五、含贬义的词组
1.mean dog 无赖。
2.surly dog 卑鄙的家伙;胆小鬼。
3.a black dog 不开心。
4.a dead dog 已失去作用的人或东西;废物。
5.sly dog 暗地里偷鸡摸狗的人。
6.sad dog 放荡的人,易闯祸的人。
7. lazy dog 懒鬼;懒汉。
8.dump dog(在争论中)沉默不语的人。
9.dirty dog 坏蛋;卑鄙的家伙。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一定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大量的习语和谚语,这样,我们才能够灵活地使用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千万不要因“dog”而“招惹是非”。
参考文献:
[1].《英语周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为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是指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要特征的哲学观点。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是受到人们普遍首肯的价值观。在西方人的眼中社会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是来自个人。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是独立人格最重要的要素。正是人本主义在西方价值观中的地位与影响,才使得西方人谈起自己奋斗经历时从来都带着自豪感和满足感。即使是奋斗后失败了,他们在正视现实中仍然能保持那种欣赏自我奋斗过程喜悦的平和心态。之所以如此,与他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独立性、能动性教育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基于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才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压力都具有承受能力。西方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和影响是无时不在的。不仅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更重要的是植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美国,一个儿童从很小就开始在小房间中单独睡觉;孩子跌倒了父母不会主动搀扶,一定让他自己爬起来;小孩子要随同大人一起进餐,没有特殊待遇。儿童几岁起就要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洗衣服。这种基本的养成教育是人本教育最初始的萌芽。因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同样,西方儿童在玩耍和生活中不必拘泥于诸如礼貌、礼节等成人要遵守的社会规则。他们在公共场合吵闹嬉笑,抑或与小朋友因为个人利益发生纠纷,很少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西方人认为孩子本身就应该是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大人没有权利折断孩子天性的翅膀。至于礼貌,不是靠成人的约束和传授,而是在成长与感受中获得的。在儿童的学校教育中,西方人强调用个性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教师从不强调个人与团体的统一与一致,目的是为了使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立的自我。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西方教育中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主要源自于上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在西方心理学家的眼中,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只要区别对待每一个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就可以在心理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健全的并有利于社会的完整人格。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现代教育无论是儿童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本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使西方教育在儿童教育中以激发儿童天性为主导;初中级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情趣为宗旨;高等教育则以发掘个性化人才为己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儿童天真烂漫,不必为学业担忧;初高中学生可以在最感兴趣的学科上展现自己最具魅力的理想翅膀;大学生则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文化作用于教育所显示的魅力。
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社会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和影响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与理性主义相反,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由于理性主义具有预设性,它会削弱人的思维能力,让人变成单向度思维的个体,而经验主义对前人在具体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般原理持否定态度,所以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彼此互为补充的前提下被社会广泛接受。具有人本主义基因的西方教育为什么会同时深刻的受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呢?这是因为西方现代教育中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一直是教育所秉持的重要理念,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理性的思维是人类分析和研究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理性的思维就没有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理性主义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同样,西方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注重社会实践中关注不同具体实践的特殊性,研究和发现每一具体实践的未知性,同样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意识,这自然也就成了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西方的儿童教育中,讲授道理和传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按约定俗成的普世伦理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善于发现崭新事物的能力才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个儿童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才是快乐的道理。让孩子把弄坏的玩具自己动手修理,是为了让他增长自己动手的能力;家长带领孩子种植果蔬,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得到享受的道理;同样让孩子经常到自然博物馆去参观,是为了让他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的小学里,教师一般不会对儿童横向比较式的提出批评或表扬,理由是:批评了某个孩子会挫伤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表扬了一个孩子就可能挫伤了其他众多的孩子。老师一般注重的是孩子自身的纵向发展,而坚决杜绝孩子之间横向的相互比较。正是在这种渗透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的教育方式下,西方的孩子虽然也会受到家长的某种意志约束,但保证孩子的活泼天性不受抑制仍然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底线。西方的初中等教育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身影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就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理念在教育中一般只限于伦理观的领域,为的是能使学生具有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西方的学校里,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知识(理性)—美德—幸福的理论,还是柏拉图的理性—至善的理论一直被一大群怀揣梦想的孩子所追逐。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学中,学校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初高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把感知、想象、判断、推理的全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在西方,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不是在上学前,而是在大学初期学完所有通识课程后才需要做出选择。这样的学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把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经过课程实践以后逐渐变得理性了的学生自己。在西方大学的文科类教学中,老师几乎不拿教材。授课时老师主要讲课程的框架和导引,重点是从具体、纷繁、独立的事例因素中不断提取出属于自己或自己认可的理念,然后再用这种理念指导学生具体的课业实践或研讨活动。教学过程中的论证和推理只是蜻蜓点水或一笔带过,目的是要把动脑、动手、观察、归纳统统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则利用教辅活动中的座谈会、研讨会、课题研究、分组讨论、个案分析、媒体演示等活动来完成老师留给自己的课业。这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时间把控、计划设置、压力承受、团队合作和独立负责等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通过独立的思考去分析问题。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观点是否鲜明、分析是否透彻、逻辑是否缜密,所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大学教育中的彰显和体现。
三、西方现代教育的支点——自然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经过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后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社会在古希腊时代就初步形成民主政治的文化,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神权统治的革命性逐步形成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倡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正义价值观,提出民主与科学,人民、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对于推动国内民主政治发展、二战后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1]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很多积极作用,但总体上说来仍存在很大差距,对人类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和人的关系
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在中国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后来宗法伦理的确立与发展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直至被摆脱,神与伦理道德并存。孔子一方面要求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畏天命,并以信天命作为君子的标准。汉代董仲舒继承了自远古以来的宗教迷信观念,对汉朝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歪曲解释,把“天”说成至高无上的神。“王者承天意以行事”,君主就成了“天子”,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宋朝的二程和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他们不仅要人们遵从天意,而且要人们抛弃人世的生活,过一种符合神的意志、充满神性的生活,“存天理,灭人欲”。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加剧了中国人的尊神和迷信思想,且与中国伦理文化相融合。中国人不仅尊神,且“造神”的能力、热心也特别强。如汉武帝后,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地位确立起来,并享受遍及全国各地人们的祭祀。[2]在欧洲,宗教的神或上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最高的信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后,经过文艺复兴,欧洲人才逐步开始把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来世转变为现世,实行政教分离。随着民主和科学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在某些方面,西方宗教中的神要比中国的神开明,他们创造人以后,就给人们自由行事的权力,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且实行自由。教权与君权存在竞争,宗教的职位可以通过选举、买卖产生。[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但由于崇神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王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同时,自由也具有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意识,存在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意识。人一生的轨迹早已为神所决定,所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在传统文化中十分明显。同时,人们被封建伦理道德文化所束缚,受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很多人采取消极无为的生活态度。
(二)处世与思想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讲“中庸”“执中”“致和”的处世态度,适应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成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但缺乏生活中公平竞争、进取精神培育,忽视或轻视人们对社会平等、公平、公正、正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西方文艺复兴,从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中,建立人们的生活态度、观念,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重视乐观进取,反对悲观主义;强调发展个性,提倡个性解放;通过教育解放人的能动性,依靠知识改造现实社会;即使西方圣经也含有宗教迷信,但却教导人要积极面对逆境:事业上的成功,使你成为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
(三)科学理性精神
中国长期崇神,君权神话。封建君主,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愚民政策,甚至掀起文字狱。中国长期以来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经学”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便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经学以它自成的体系,凌架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科学的独立,轻视经济和科学技术。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清时期以来以朱熹注释为准,清朝形成八股文。过于夸大、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和圣人崇拜联系在一起,禁固了人们的思维,排斥独立的理性思考,它只要人们相信“圣人之道”,并不要求人们探索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尚未知晓的真理。这些束缚人们科学思想的培育与追求,“唯上”“唯书”,人情重于理性,重伦理轻知识、智慧,重道轻器,权力大于科学。以致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盲从文化”。西方文化总体说来,具有崇尚理性的传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追根究底,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重视知识教育,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文艺复兴之后,以理性分析代替盲目信仰,用理性态度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各界总体上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西方国家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们理性的发展。
(四)人权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尊重他人权利的思想,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重义务、重责任、轻权利,重权威胜于自由。强调个人对整体、对国家的绝对服从,但是,权力者绝对垄断了权力,轻视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提倡“天下为公”,但实际上权力为君主私有。西方文化重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行个人主义,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倡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家国同构”,国家是封建君主的国家,人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只有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情况下,才允许人民保家卫国;面对权力,往往是政治冷淡和政治参与并存。而西方则逐步形成了“契约论”“人民”,实行代议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性善及性恶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善的角度,重道德建设,轻制度建设,强调廉洁自律,但实则“腐败何其多,改革何其难”。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既重视文化建设,又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自律,更重视他律。
三、结语
所以现在的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追求着财富和金钱,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依靠,不会再面临着被饿死的风险。
可是我想我们现在应该是能够知道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我们的生活是为了追求梦想而梦想却并不等于金钱和地位。我们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找一个工作而养加糊口。
我们想要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而不是死死的守着一个固定的岗位,拿着死工资,每天过着机器人一样重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