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句话情书

三句话情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句话情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句话情书

三句话情书范文第1篇

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烦恼,就是我的容貌啦。怎么说呢,呃……漂亮?清丽?不管怎么说,我的脸竟然能吸引男人!每天我都会收到一大堆情书,其中有一半是…是男孩子写的。

好了,马上就要上学去了。

“小蝶~吃饱了吗?一路上小心哦~”这是我妈妈。哦,忘了说了,我不仅长得好看,名字也很女性化——茈宇蝶。对吧。

“放学后早点回家哦~”这是老爸。

其实,我的长相应该是爸妈的综合体,吸收了爸爸的帅气俊朗和妈妈的柔美。

“我不是小孩子了~~~!”这是我。

走在路上的我,又在思考如何处理那堆情书。

“小蝶蝶~早上好!”这个声音,难道是……果然没错,这位就是我们学生会的会长大人了,其实是一位,宇宙超级无敌的——腐女。

“呀~会长早上好!”像不二一样的笑…像不二一样的笑……

“呐,昨晚睡得怎样啊?”意义不明的问题。

“恩,很好啊!”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

“哦,那小蝶蝶你昨晚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呢?” 一脸阴笑道。果然呀,三句话离不了本行。

“呃……”我很想晕死在这里。

“嗯,看你的表情应该没发生什么,那我就放心了……”喂…你竟然还一脸失落!

“多…多谢会长大人的关心了。”我快崩溃了~~~。

“那,小蝶蝶,我先走了~8~”

“嗯!会长大人再见!”好高兴~终于走了!

“HI,宇蝶~”

“阿绝~!早上好啊!”是阿绝啊~~~

“我刚刚好像看到会长了,她没怎么着你吧?”阿绝一脸担心地问。

哦,忘了说了,阿绝全名叫闻城绝,是我的好朋友,一直像哥哥一样保护着我。(某寒:是一直对你有奇怪的想法吧~ 蝶:切~阿绝比你好多了! 某寒:伤自尊啊~~)

“嗯,没事。”好高兴啊~~阿绝这么关心我~

“好了,一起走吧~”

“嗯!”

————————偶素可爱分界线————————

周日早上 9点30分

“哇!这个湖好漂亮啊~”我对着眼前湛蓝的湖水发出感叹。

“恩,的确很漂亮。”阿绝看着我,露出宠溺的微笑。

“嘻嘻,阿绝总喜欢笑,不过真的很帅呢~”这是我的真心话。不过我知道,你只有对我才会这样笑。

“呵呵~你很可爱呢。”

“哼,又用这种形容女孩子的词语来形容我!”我假装生气。

“哎呀,一生气更可爱了!”

“切~~”

“好了,该回去了,走吧。”

“恩。”

这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我又来到了湖边,黑色的湖面上映着皎洁的月亮,比白天更加美丽。

我总觉得,这个湖在召唤我,所以我来到了这里。

三句话情书范文第2篇

早期诱发,9到15岁是成才另一个关键期

司有和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多年超常教育研究,后调至重庆大学任博士生导师。记者日前在北京采访他时,家长们围着他提问最多的是,我的孩子错过了早期教育,现在小学或初中成绩不好,是不是没希望了?司有和回答:对错过了早期教育时机的孩子,在9至15岁期间,运用“早期诱发”方法,只要实施得当,有可能使孩子获得一次快速发展。

“早期诱发”是司有和在十几年超常教育研究中得出的真知灼见,――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后,司有和就参与少年班研究。然而,每逢夜深人静,他心底就泛起难言的苦涩和失落。他的一双儿女东子和晓春,分别读初一和小学,一个是中等成绩,一个是成绩中等。

司有和的妻子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当年为了给未婚夫写情书――情书总不能找人写吧――这才认了几百个字。司有和与妻子是娃娃亲,定亲时,司有和1岁多,他的未婚妻两岁不到,娃娃亲倒也罕见地结成了美满姻缘。婚后,司有和忙于中科大的教研工作,妻子生下一双儿女后照看不过来,将儿子东子送到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东子智力一般,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司有和两口子正考虑要不要找医生看看孩子是不是哑巴,恰逢春节将至。一天,东子站在锅台前看爷爷炸肉丸子,香气溢满厨房,东子皱着鼻子使劲吸了几下,突然开口:“爷爷,我要吃肉丸子!”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一句话,惊得正在锅台前忙活的爷爷,差点把手里的锅铲子掉在地上,他激动地用颤抖的手把刚炸好的满满一碗肉丸子都端给了孙子!

话是会说了,还是说得颠三倒四。吃饭,他说成“饭吃”;开门,他说成“门开”。一天,外婆来了,东子去喊妈妈,跑了一段路也想不起外婆这个称呼,只说“妈妈的妈妈来了”。

东子在乡下读到小学三年级时,被父亲接回合肥。东子在合肥的学校里成绩一般,半年下来考了全班第24名。司有和从未想过让儿子出人头地,将来考个大学中专,为父的也就大功告成了。及至接触了宁铂等神童,才别有忧愁暗恨生:身为大学教授,怎么没有对自己的儿女进行早期教育?遗憾啊。接下来追踪研究少年班大学生的成长时,一个发现让他看到了希望――少年班有60%的学生出身于中小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仍有40%出身于工人、农民家庭。这些同学并没有上早期教育这一课,小学甚至初中时还成绩平平,智力中等,后来是在某个老师或某个亲戚的激发下获得快速发展的。

少年大学生杨丹洲,小学三年级还是差生,一次接力算术比赛时,她竟把6乘7算成了48,这种弱智错误受到同学嘲笑。杨丹洲大受刺激,不弄个神童当当,纵使掬尽西江水,怎洗今朝满面羞!考进少年班后,她感叹:“人生没有命运这一说。如果有,命运的名字是6乘7等于48。”

也就是说,他们突然变成超常少年,既非父母重金延聘名师,又非爹妈辞职全心全意陪读,而是某件事情触动了心理上的“开关”,致使他们突然产生了学习兴趣,萌发了远大志向,凝成坚强意志。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促使智力(成绩)一日千里。如果通过有意识诱发,使东子等智力中等的孩子也具备上述的个性和心理素质,他们是否也会突然起跳,一飞冲天?

司有和管这个方法叫“早期诱发”。说早期,是指9到15岁:说诱发,是指这些少年班学生所具备的进取心、自信心、毅力等品质,在一般孩子身上也像火种一样潜伏着,只待春风一吹,即成燎原之势。

所谓真理就是放之四海皆准。诱发理论往东子身上一试,立即麻雀变凤凰!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司有和早期诱发方法的步骤是:从诱发学习兴趣入手,继而确立奋斗目标,稳定学习情绪,然后进行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少年大学生都有广泛的学习兴趣。要想让东子像少年大学生那样快速发展,就要首先诱发他的学习兴趣。那么,究竟诱发东子在哪个方面的学习兴趣呢?

司有和开始观察儿子究竟适合做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东子喜欢唱歌,可是发现他哪首歌也只能唱个开头;后来,司有和又让东子把家里一个好好的收音机给拆了,拆是拆了,只是重新组装就装不到一块去了,笨手笨脚,看来并非学工的料儿。司有和发现东子安静内向,捧着课本,坐冷板凳能一坐大半天,看来学理还可以。那就按学理方向,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一次,司有和一家四口回老家,在火车上,他问东子:“你说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会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跑。”东子胸有成竹。司有和说:“那你再往远处看。”东子抬头一看,糊涂了,远处的树是往前跑的!东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缠着爸爸问为什么。

生活处处是课堂。带一双儿女到乡下玩,看到岩洞里的钟乳石,司有和就讲石灰岩地质;平时洗衣服,也会让孩子们把手伸进洗衣机的水流旋涡当中,奇妙地发现旋涡正中是没有水的,然后再给孩子们讲龙卷风如何形成……

夏日的一天下午,父子三人坐在客厅闲聊,兄妹俩发现墙上有一个圆圆的光斑,司有和开始启发式教学:“那个光斑是怎么形成的?”“太阳光反射过去的。”兄妹俩抢着回答。司有和让他们找出这个反射太阳光的物件。

客厅里的物件,只有吃饭的小方桌和五斗橱在阳光里。五斗橱的镜子是长方形的,与那个圆圆的光斑不符。妹妹看到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可它又不在阳光里。东子伸手碰了碰镜子,墙上的光斑立即动了起来。父子三人都笑了起来。

“那镜子的光从哪里来的呢?”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反问。司有和高兴地解释说,阳光照到五斗橱镜子,再反射到圆镜子,然后又反射到墙上,就成了这光斑。一边说,一边用两块镜子作了多次光反射的试验。

司有和又拿来一个脸盆,往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然后让兄妹俩退到看不见硬币的地方。这时,他轻轻地顺着盆沿注水,一会儿,兄妹俩喊起来:“看见硬币了!又看见了!”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兄妹俩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

司有和还为东子买了许多优秀科普书籍,如《物理世界奇遇记》、《十万个为什么》、《太阳元素的发现》和司有和自己写的《低温世界》。

2007年的一天,早已经是超导研

究专家的东子感叹:“爸爸,如果不是你那本《低温世界》,我可能现在不会搞超导研究。”

迁移兴趣,神童是这样练成的

女儿晓春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司有和常劝她读一些文学名著,但唠叨了几次都不管用。

机会很快来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司有和每天都拉着孩子们一起看,看完了一起讨论。讨论的内容,司有和已经给儿子和妻子都打了招呼,全是书上有的,电视剧没有的。妻子虽识字不多,但司有和从头到尾给她读过《红楼梦》。三个人滔滔不绝,只有晓春插不上话,瞪大眼睛问:“这些电视剧没有,你们怎么知道的?”东子说,书上有啊,你去看原著。晓春就从书架上找《红楼梦》来读。电视剧《红楼梦》播完了,她也读完了小说。接着,她又兴致勃勃地找其他长篇小说来看。

司有和把这种教育方式总结为“兴趣迁移”。看电视剧是晓春的兴趣,读长篇小说是家长的目标兴趣。家长要做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出发,不动声色地引导她向家长的目标兴趣迁移。

早期诱发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有的孩子诱发一个点,就睡狮猛醒,有的也许要进行一系列的诱发。

培育起东子的学习兴趣后,司有和一心要激发他的志向――^无志不立。

带儿子回乡下过年。在火车上,东子捧着爸爸给他的《少年班通讯》读得入迷。在乡下,漫步田间小路,司有和给儿子讲少年班的轶事趣闻,东子突然站住,问:“爸,你看我明年报考少年班,够条件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儿子这句话。司有和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淡淡地说,我帮你问问。他是研究少年班的,当然熟知报考条件,但装就要装到底,不能让东子认为爸爸正处心积虑地谋划着这场考试。几天后,他告诉儿子,问过了,高二以下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你正符合报考条件。

离少年班招生考试只有一星期了,这天早晨,东子突然说想看电视。大考在即,正是一级战备状态啊,司有和还是答应了。东子又说,不是现在看,是夜里3点的足球赛。司有和的心又是一沉:不让看,东子肯定闹情绪。积极稳定的情绪是备考的关键。司有和沉吟了一会儿,说:“那把电视机搬到你的房间里吧!”东子高兴地说:“爸可真够哥们!”怎么一感谢,爸就降辈分呢?司有和苦笑。

那年,东子以第22名的成绩录取到科大第九期少年班。

少年班是考上了,可是这第“22”名对东子刺激很大,他沮丧万分。一天晚上,司有和发现儿子桌上的一张白纸上,写着三句话:“人生几回搏,不搏待何时。喜长睡猛醒。”司有和提笔续上一句:“盼独占鳌头”,父子俩相视会心一笑。

司有和对东子说,少年班里40个同学,只能有一个第一名,而且必然有一个第40名。可是这40个同学在原来的中学里都是尖子生。这是在新的条件下的排序。爸爸只要求你以后每一个学期提升1~2名就可以了。

如果家长能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稳定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后劲。后来出家的宁铂恰恰是因为没有人给他做心理辅导。东子有幸,每遇人生坎坷,总有父亲扶持呵护,总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大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2000年起在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任研究员。

晓春有了哥哥的榜样,也金凤展翅飞到美国。

三句话情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凌叔华 小说 男性形象 女性意识

在男性启蒙者的影响下,伴随着轰轰烈烈的,一批女作家走上了文坛,她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女性的悲欢离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五四女作家群”,凌叔华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表现了她们苍白的人生和艰难的生存空间,而男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子。作为从深闺走到书斋的她,刻画的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①。她对于男性的刻画大体上呈现出一种趋势:整体形象单薄模糊,在文中只是起了点缀的作用,但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

新式青年

在这一类中,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善解人意、包容异性的知识男性。傍着妻子“脸上挂着酒晕”的永璋(《酒后》),在得知妻子要kiss他的朋友时,由“很为难”、反对到“很果决”地答应、急切询问妻子放弃的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永璋的温文尔雅、宽容的一面;当然,“永璋基于对妻子的信赖、理解和尊重,判断妻子所提出的要求和将做出的行为是不会破坏双方的感情和婚姻的”②;而被妻子牵挂和注视下“正睡的沉酣”的子仪却是这样的“温润优美”:“像浸了胭脂一般”的两颊、以前充满神秘思想如今微微闭着的双眼、两道乌黑的眉、平常充满了诙谐和议论,而现在“正弯弯的轻轻的合着”的嘴、“盈盈带着浅笑”的腮边,凸显出女性作为主体的欲望。诗人幽泉在情书的诱惑下去赴约(《花之寺》),被妻子捉弄时,他搭讪着,“笑了笑”仍然很开心,能够“换换新空气,不用见不愿见的人”。有着“又黑又硬又多的剪成法国式的头发”、“紫色的脸”、“眯眯着笑意”的棣生(《他俩的一日》),面对分离一年的妻子,体会到“相聚时,觉得没意思,离别后,又那样一日三秋”。“戴着雨笠,穿着雨衣,骑了一条小黑驴”的诗人觉生(《疯了的诗人》),在妻子返璞归真的影响下,也迷恋上大自然,和妻子一起“疯”了。王斌在归国后(《吃茶》),处处以“男子服侍女子”这种“外国最平常的规矩”,殷勤地对待中国的闺秀,引发了诸多误会。患病的霄音在听到悲哀的曲调想到给旧日情人写信(《春天》),猫却舀了一桌子水毁了信;丈夫意外出现,立即“拿出一块干净擦桌布,帮她拭桌上水”,还建议妻子饭后去公园走走,处处体现出他的体贴。生病的芷青看到妻子早出晚归(《病》),以为她移情别恋,想发脾气,主动提出分手,却原来是一场误会。大学教师高先生看到杨妈晚上加班干活(《杨妈》),“早就有些看不过了”,建议妻子给她加薪;在听说杨妈的事情后,主动帮她打听她儿子的事。

在这一类男性形象中,他们受过新式教育,性格温文尔雅,虽然大都理解、尊重与宽容女性,追求两性平等,对异性的情感是真挚的和健康的,但他们的形象外貌大都模糊不清。在这类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某种审美观以及对自由主义文化的渴求。

在新式青年中,还有一种从新式青年转变的世俗男人。他们开始是新思想的受惠者,后成为世俗的人。漂泊无所归宿的女性筱秋,在遇见初恋情人俊仁时的“暖烘烘”“眼眶有些发潮”的神态表情(《再见》),透露出她微妙的心态。在听说对方已经结婚的误会消除后,她的“脸慢慢的泛红”。昔日贫穷的他如今比以前丰润,“皮鞋擦得闪亮”,“头发刷得油光”。在经过双方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问答后,只能无可奈何说声再见:他已经学会打牌、请客、倒卖雷峰塔的经卷、训斥仆人和巴结上司,成为一个浑身充满着市侩气的小政客。丈夫胡卓群信誓旦旦要等待在欧洲学习音乐的妻子(《绮霞》),三年后毅然抛弃了自己的挚爱,另娶他人,但学成归来的“高先生还等他呢!”胡少爷在国外留学归来(《“我那件事对不起他”》),看妻子处处不顺眼,要和她离婚,“去外国留学原来学出这些不合人性的勾当”。李先生的哥哥们大学毕业后(《李先生》),“做事收入极微,娶了亲后又不断地轮流生儿育女”,把家里的负担全部丢给了李先生。到李先生29岁时,家里不须添补了,但“哥嫂们渐渐也露出不愿她不嫁的意思”,最终李先生为了家庭和母亲牺牲了她的青春。相对于女性形象而言,作者着力体现出五潮之后,这些新式男性的思想蜕变以及他们的世俗自私。

传统男人

凌叔华在勾勒“高门巨族的精魂”的同时,也用简练的笔墨涉及传统男性。他们或成为女性命运的掌控者,或卑琐无能,只能依靠女性来生活。富家大小姐之所以精心绣制绣枕(《绣枕》),最终还是得到父亲的默许――“懂得老爷的意思了”,要求“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送去,为的是攀上白总长的二少爷;绣枕最后被践踏,是因他们根本不在。与之相似的是,婉兰的丈夫、姑丈、父亲以及三姨娘的叔叔(《女儿身世太凄凉》),由岳父替他捐了一个候补道缺的老太爷(《有福气的人》),与女学生厮混的军官们(《写信》)以及老爷(《太太》)、《送车》)等,他们只是作为女性形象的陪衬而出现,根本没有涉及相貌,但这些缺席的男性,却无形之中操纵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命运。凤儿爸爸低调教孩子画画(《一件喜事》),实际上却控制着家里所有女人的命运:已经有五个女人,却又要迎娶新姨太。敬仁在中秋晚上得知干姐姐去世的消息被妻子阻拦后(《中秋晚》),对妻子产生仇恨心理,经常在外游荡,导致两个孩子早产而死,家庭解体。在丈夫成为“婆婆”的管辖品,最后在外混了一身怪病死去后(《杨妈》),杨妈为了整天不务正业、偷鸡摸狗,十分卑琐,“说不到三句话就是要钱”、“给慢了些”就瞪眼的儿子也赔上了老命。男人为了维持生计(《奶妈》),要妻子离开孩子当奶妈,“一年一百多大洋钱呢,我们铜皮铁骨的男子汉,累到死也找不到这样多的钱”,最终孩子因为缺少母亲的照顾而夭折。

在这一类传统男性形象中,凌叔华很少涉及他们的外貌,性格不鲜明,他们的出现或缺席,虽大多作为女性生活的一个补充而存在,但实际上是他们真正决定或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在凌叔华的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类男性形象呢?这自然与她个人成长的环境有关。凌叔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凌福彭是清光绪年间的翰林,颇通文墨,爱好诗书文章,家中来往的亲戚朋友如云,“无形中倒也耳濡目染学了些东西”。早期显露出的绘画天赋得到客人的认可,父亲认为她得到了粤中画家外曾祖父的遗传,自然对她精心培养、宠爱有加,使她有幸师从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著名画家;随贲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培养了她的古典素养。老师辜鸿铭对理想的中国淑女形象推崇备至,他认为真正的“中国妇女”的特征,是“幽静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以及‘debonair’字所表达的那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纯洁或贞洁”③,对凌叔华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书香门第的出身、雍容富贵的生活环境、深厚渊博的古典文学素养、敏感细腻的女性心态、自言“生平用工夫较多”的作画习惯、对中庸和谐审美意识的追求,形成了她温文尔雅的淑女性格。1924年泰戈尔访华,在画会上,凌叔华结识了徐志摩、陈西滢等人,“背着守旧的父亲,与陈西滢秘密恋爱了两年多……直到1926年由双方央求一位父执辈出面,凌福彭才同意女儿与陈的婚姻”。④“陈西滢与凌叔华属‘郎才女貌’一类,在性情、兴趣、学养诸多方面,亦多投契。婚后事业上互相影响,是少不了的。”⑤徐志摩、陈西滢等绅士文人直接继承“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士的儒雅趣味”,以及前辈文人的人格风范的传统⑥,这些“绅士风情”与出生于贵族之家的现代闺秀风范产生了共鸣。正是由于五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女性的追求,凌叔华此后逐渐融入具有自由主义精神氛围的“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与“京派”之中,而在她的小说所塑造的这些新式青年大多善解人意,尊重女性,具有鲜明的“绅士风度”,正符合她心中的审美理想。

另一方面,也与她的鲜明的女性意识有关。虽然被旧式文人父亲视为掌上明珠,但由于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家族里,亲眼看见妻妾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母亲处妾的身份的无奈与心酸、四个姐妹中没有男儿的情况的自卑等,都令凌叔华熟悉人情世态,并感受到封建家庭的压抑,从而激发了她对旧家族婚姻制度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女性作为“人”的现代意识的自觉追求:难道男孩子长大个个的都做官,为什么拉车的挑粪的都是男人?从小乖巧得“就像角落的小猫”的姐妹们“就立志要强,好让母亲别受欺负”。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洗礼和所接受的新式教育,以及女性强烈的自尊等,都使她成为现代女性。在她所塑造的传统男性形象中,虽然有对孩子表现出慈爱的父亲形象(《晶子》),但也只是闪烁其词,更多的是对世俗和卑琐传统男性形象的批判。这是由于大家族成员复杂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凌叔华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和小心翼翼中度过的,父亲给童年的凌叔华的印象是遥不可及和模糊陌生,甚至具有支配和伤害潜能⑦。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在报上看见冰心、之的新诗,因为自己不大懂,只觉得可笑,等到二三年后,自己也用语体文写作时,却又怕爸爸不高兴,常常偷偷的藏过那本或那张有我作品的报纸或刊物(先父始终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虽然凌父对子女和蔼可亲、温文客气,但父亲在情感上的缺席、疏离,以及对父亲权威的敬畏,一直是凌叔华所深感遗憾的。即使父亲后来对她特别照顾和栽培,也仍然无法弥补凌叔华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冷落以及异常孤独寂寞的感情生活。”⑧这种对传统男性的批判,也体现了当时大部分作家群体的“情感结构”,“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⑨。在凌叔华笔下的这些传统男性形象整体也模糊不清,他们大多是作为女性的陪衬而出现的,操纵、影响着女性命运;而新式男性多作为探讨两性关系的一个道具,彰显了女性作为主体的欲望以及追求男女平等等问题,也体现出对未来的思考,体现出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

总之,凌叔华笔下的男性形象,一方面表现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新式婚姻中男性与女性对家庭的经营与思考,也凸显了女性作为主体的欲望,彰显出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出对控制影响着传统女性命运的传统男性的强烈批判。而这两类形象的出现与她自身的经历与鲜明的女性意识有关。(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在传统与现代中穿行――凌叔华小说论。项目编号nytc2004k19)

注 释:

①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0页。

②⑦廖冰凌:《寻觅新男性――五四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书写》,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第148页。

③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册),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④⑤傅光明:《凌叔华:古韵精魂》,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第41页。

⑥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⑧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