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傣族的风俗

傣族的风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傣族的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傣族的风俗

傣族的风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承;现代化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人口基数最大的汉族外,其余的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中各自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所以不具备较强的文化调节功能,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融合,并且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迁徙。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成为现代人民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保护生存空间,提高生活水平

站在文化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集中在边疆地区、山区和沙漠等,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例如在草原上诞生的蒙古族,正是拥有辽阔的草原和牧场的环境基础,才形成了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以及那达慕,才有了蒙古族嘹亮的歌声。蒙古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包含自身特色的草原文化,若是改变了蒙古族的生活环境,那么如何能够有效保护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若是失去了大草原,如何形成威武雄壮的蒙古人民,所以生存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1]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拥有独特性特点,同时也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茅草房和危房当中,缺少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并且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落后,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内,形成了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的现状。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多数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希望通过现代化的工业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冲击较大。例如广西政府针对南丹县开展的扶贫行动,通过现代化的建设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若是在展开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民族的文化,熟悉扶贫群体的真实需求,那么项目的开展就是成功的,反之则会起到破坏。所以在现代化背景下,要想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就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文化背景来挖掘现代经济建设。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虽然少数民族的经济落后,但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部分人群认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缓慢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的,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定为“落后习俗”,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当中存在有部分消极因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有优秀的方面,需要我们自己去分辨。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的智慧,虽然现代化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在安顺地区开设了一家作坊式的蜡染厂,其保留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也有效的利用现代化设备改善了生产的条件,合理的扩大生产规模。又如云南白药的生产以及四川刺梨酒等,都是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有效传承。[2]

三、拓展文化传播空间,增强民族自强意识

少数民族要想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现阶段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和娱乐方面的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也没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定划分文化类别,并且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目的反映也比较少。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到我国家家户户,但是对于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而言,还不能很好将自身的文化通过广播电视来进行传播,所以首先要为少数民族创造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的为民族文化扩展展示的空间。

受到传播空间的限制,我国的少数人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现代化的生活,认为自身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尽可能的摆脱民族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民族意识的教育,让少数民族人民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感受大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而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3]

四、结语

文章试论了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承,我们不仅要从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还需要从具体的生活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带领少数民族实现自我发展,有效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毕加霖,毕洁莲.瑶族社区扶贫与现代化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傣族的风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江;傣族;生活习俗

双江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设立于1985年6月11日,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四个民族共同自治的自治县。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平等和谐、共同发展,创造了双江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双江因此被誉为“和谐多元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傣族作为双江的土著民族之一,其社会风俗文化是双江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推动着双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双江傣族生活风俗的研究,将傣族的社会风俗和多彩文化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双江的傣族文化。

一、双江傣族的发展及其影响

双江傣族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原始社会就延续下来的多神崇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已经发展成为双江佛教信徒全民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接受能力也相对增强,南传佛教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原始宗教。

(一)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多神崇拜――原始宗教

“与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进程相适应,傣族先民最初崇拜和信仰的是人类赖以生存而又无力抗拒其灾害的大自然。后来,通过虚幻的认识从自然物中又分化出各种精灵和鬼魂崇拜,这就构成了原始宗教的全部内容。”[1]原始宗教,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很盛行,但是各个民族的名称、时间和祭祀的方式会略有不同。

每年的“关门节”前后,双江的傣族会祭地方神“色勐弄”,由老和尚主持,各村寨的头人都要参与;还有规模较小的“色马养”、“弄管”和祭拜寨神“色曼”,都是由村寨^人主持,全村男子参加。此外,在特定的日子里,村里会组织祭祀山神、水神、火神等,祈求神灵们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时,都要杀鸡、杀猪、杀牛献祭,所有东西有其特定的规格和要求。祭祀结束后,祭品由参与者当场分享,祭祀所需费用,由全村各户分担。祭祀期间,会放一篾笆在村寨路口,表示不允许外人进入和参与。祭祀家神和农事神是由家里的男性家长主持的,在祭祀时是不允许外人看见的。

在有神论中,很难界定鬼和神,人们把能保护人的称为神,而会伤害人的则为鬼。在过去,人们会用巫术和占卜来抵御和防止“鬼”的伤害。在傣族的历史中,有一种鬼叫“屁拍”,汉族称其为“琵琶鬼”――“‘琵’是鬼,‘琶’是鬼名。‘琵琶鬼’意为‘恶鬼’,被认为是傣族社会里最凶恶的一种鬼。傣族人认为这种鬼会附在一般人身上,而被它附身的人也就是‘琵琶鬼’”。[2]人们都很害怕它,被认为是“屁拍”的人,会被人们赶出村寨,甚至会用极其野蛮的巫术将其迫害致死,其中直接用火将其连住所一起烧毁是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傣族的占卜有鸡卦、草卦、米卦等,鸡卦至今也很盛行。

(二)发展成为全民性信仰的外来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明朝成化十六年勐勐首领罕廷法派出村寨头人前往勐艮迎请佛爷、和尚、铜质佛像以及各类经书,供奉于万甩佛寺。佛教在勐勐、勐库还有其他傣族居住地区迅速普及。

1.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何等为四圣帝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3]四圣谛便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宣扬的是人生充满苦难,人受苦受难是“前世造孽”的因果报应。在活着的时候作恶,去世以后,阴魂就会被鬼抓到地狱中去承受种种苦刑。经受过各种苦刑之后,还是不准去超生为人。只能永远成为恶鬼或者超生为牲畜和其他低等的动物。只有虔诚的信奉佛教,严格遵守教规、戒律,多积阴德,死后才能升天进入极乐天堂,超脱凡人的苦难……

2.南传上座部佛教教规、戒律

在双江的傣族村寨中,凡是年满50岁的傣族老人,无论男女,都必须到各自村寨所属佛寺里纳福,成为纳福老人,他们必须在每年的“关门节“至“开门节”中的每一个“宛信”日,去佛寺里留宿一天一夜。听取佛爷们讲经说教,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和忏悔自己一年来所犯下的过错,洗清罪孽。纳福的老人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不同戒律也不尽相同――寺中的和尚需遵守10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晚餐(只是“宛信”日那一天);(7)不贪图不义之财物;(8)不戴花、不唱调;(9)不带凶器;(10)不与长者(等级高于自己的僧侣)平坐、平行。新加入的纳福老人需要遵守前5戒,受戒满3年以上的则需要遵守前8戒。

由于前8戒在双江傣族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庄严的宗教法规,凡是傣族人,不论男女,不论社会地位的尊卑,人人都必须信仰佛教,共同遵守教规、戒律、不然会被整个民族的人视为不懂佛教礼节,不通情达理的愚昧人,会受到别人的歧视。

(三)双江佛教文化教育的发展

双江傣族的宗教文化教育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个男子7岁左右,要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二十年。”[4]所以佛寺也就成了既是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傣族男童进行启蒙学习的地方。他们到佛寺里学习经文和做人的道德规矩等,在寺里的一切生活资源由村子里的群众供给,这是发展宗教文化的有利条件之一。等他们成年后,就可以还俗回家,就业,结婚,成为参与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成员。以前因为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女社会地位是相当不平等的,男孩独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女生却连翻阅经文都是被禁止的,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至今日,倡导人人平等,虽然能入寺当和尚的还是只有男孩,但由于佛教的不断发展,女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或老人的带领下学习经文,佛教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二、双江傣族的民族节日

双江傣族比较重大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如果有幸参与他们过节,你会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善良,会体味到傣族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傣族新年――泼水节

双江的傣族称泼水节为“桑旱”,是双江傣族每年一度的最大的宗教节日,也是他们过新年的节日,凡是信奉佛教的傣族都过泼水节,包括东南亚地区信仰南传佛教的一些民族也是如此。在双江,泼水节的时间一般是傣历的6月15日至18日,公历的4月15日前后,节期活动10天,正式的节日有3天,期间有很多独特的活动,比如堆沙、赛鼓、泼水、串寨、赕佛等。关于泼水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但每种传说都有相同的结局――大家互相泼水,以表祝福。

(二)傣族进入3个月戒斋期――“毫洼节”

每年傣历9月15日为傣族的关门节,双江傣族称关门节为“毫洼节”。“关门”期间,外出的人要回家,在家的人不能出远门,僧侣不可以在寺外留宿。到傣历12月15日,每个月的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这四天为“宛信”日(纳福日,相当于基督教的礼拜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论男女都要到佛寺听经,纳福。这三个月中,共有13个“宛信”日,老人们参与纳福后便不能再杀生,即使蚊子、跳蚤叮咬也不能弄死,否则就犯了杀生的戒律。

3个月的斋期,正是双江全年气候最为炎热的夏季,也是居住在坝区的傣族农活比较轻松的时候。所以寺里的长老、佛爷和各村寨头人就乘农事比较轻松的机会,召集佛教信徒到佛寺里听取长老、佛爷念大经、传教,并要求他们忏悔自己一年来所犯下的过错。

(三)3个月斋期的最后一天――“奥洼节”

“奥洼节”就是汉族所说的“开门节”,就是过完3个月斋期的意思,3个月斋期的最后一天,即傣历的12月15日就是“奥洼节”。每年的3个月斋期的13个“宛信”日,每个“宛信”由信徒们轮流做“贺信”――给佛寺中的僧侣们筹备“宛信”伙食、赕米、赕钱等事。在“奥洼节”的前两天,各家各户自行请人写一个供奉清单。过节那天交予村长,由村长统一交给佛寺住持,佛寺住持按传统分配方法,把清单分给佛爷和和尚们,然后各自举行祭拜仪式,祭拜之物全归分得清单的佛爷、和尚所得。

在13个“宛信”日里,是傣族人最喜欢显示自己富有,最能看到小一辈对老人表示尊敬的日子,年轻人尽自己所能将老人去纳福时所用的行李、服装、头巾、吃食做到华丽和丰盛。可是根据笔者多年与傣族来往的经历来看,很多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不在意了,甚至有辱骂、虐待老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三、双江傣族的风俗文化

(一)以糯米为主食,伴以酸味为主的佐餐的饮食文化

双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吃糯米。以前的人们常常早上吃过早点外出劳作,到10点左右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到4点左右,吃晌午,有的会带了饭菜到劳作的地方吃,有的会回家吃,下午劳作至黄昏,回家吃晚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人有了工作也就不下地劳作了,吃饭的时间也相应做了调整,现在基本和汉族是一样的,只有^节才会做一些傣味了。出现在餐桌上比较多的傣味有酸鱼、酸肉、撒撇、酸蕨菜等。

双江傣族在过节的时候吃的会做得比平时要丰盛,就笔者参与过的泼水节来说,傣族人家除了家家户户都要做大量的“豪崩”(米花)、“豪物掌”(象耳酥)、“豪卢浓”(油炸糯米粑粑)之外,节日的菜肴也会较平时多做几道,以招待到家里做客的亲戚朋友,他们的待客之道是非常讲究的。

(二)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傣族服饰

双江傣族的服装与双江其他几个土著民族的服装相比,有更加鲜艳的色彩和更多独特的款式。裁缝店里推荐的款式就有数十种,顾客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属于自己的傣族服装。在过去,人们对服装的划分比现在还要严谨。

1.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傣族服装的发展演变

小男孩穿的是无领青布小满襟上衣和黑布小长裤,配戴黑布小圆帽,打光脚。

年轻的小伙子平时穿青色或者黑色布料的满襟上衣,穿同颜色的长裤,戴黑色的圆帽或缠紫黑色的头巾,打光脚。

老年男性大多穿黑布套装,缠紫黑色头巾,平民百姓打光脚,穿和用的布料大多是傣族妇女自己织自己染的“菱罗布”。土司们则会穿满、汉官服。

现在都已流行服装化了,青少年节日时会穿上的彩色满襟套装,老年人则会穿白色满襟上衣,搭浅色长裤。

2.不同年龄段的傣族女装的发展演变

女孩上身穿青布或黑布无领小满襟上衣,下身穿黑色小筒裙,扁小发辫盘头发,戴小黑布帽,现在已经汉化,过节时会穿上定制的筒裙套装,色彩鲜艳,款式新颖。

姑娘和年轻妇女要用黑色丝线夹在头发里编长辫绕于头顶,用紫黑色洋布做头巾,穿青、黑无领满襟短上衣和黑布长筒群,光脚。后来,洋布从缅甸传入勐勐、勐库,双江傣族的穿着也有所改观,节日和其他公共场合,很多妇女开始穿各色洋布和绸缎做的筒裙套装了,但到了50岁以后,她们又多数穿回了较宽大的青衣黑群老年装。现在平时着装已经流行化,节日时才会着傣族盛装,有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姑娘们穿的多数为单边袖加小披巾,妇女的则相对保守些。

(三)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礼仪文化

傣族的传统礼仪跟其他民族的差不多,虽然现在有不敬老,甚至虐老的现象出现,但只是少数,他们还是很看重敬老、爱老这一方面的。老人提出的意见是很受重视的,在生活上的到很好的照顾,一般情况下,年满40以后的男人就不用承担重活了。小孩从小就会被教育经过老人面前时需要压低身子以表尊重,说话时不可以直接站在老人面前。吃饭时由老人先入席、开席,双江傣族从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传统:吃饭时老人单独坐一桌,年轻人要照顾老人吃完饭后才能吃;如果和老人同桌吃饭的话,要由老人先就坐,开始吃了,年轻人才可以坐下来一起吃。傣族人都非常友善,他们互相团结,彼此帮助,相处得非常好……

双江傣族的结婚礼较汉族而言是比较繁琐的。在迎亲前几天,双方都需要提前请好“摩俸”(念吉利词的和尚)和一对儿女众多的年轻健壮的夫妇(意在祝福新郎、新娘能够如同这对夫妻一样,多儿多女),并准备好婚礼所需物品。

迎亲当天一早,“摩俸”就会提前到各家等候行礼。待男方家里准备好一切,由“摩俸”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里迎亲。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其“摩俸”、新郎、伴郎要面向女家请的“摩俸”蹲下,先由迎亲“摩俸”念迎亲吉利词,再由女家的“摩俸”以吉利词作答。之后,女家的“摩俸”就会叫新娘和伴娘向坐在屋内的老人(一般为村里的纳福老人)、“摩俸”、新娘的父母等磕头告别。行完礼,迎亲队伍就可以带着新娘、伴娘和送亲队伍返回男方家里。迎亲队伍一到,由迎亲“摩俸”示意新郎和新娘向堂内的老人和婚配“摩俸”下跪,再领伴娘、伴郎蹲下,后与婚配“摩俸”做了交接。接着,婚配“摩俸”念吉利词进行婚配,念完,由特意邀请的那对夫妇前来递肉和饭,丈夫要两手交叉(公鸡脚在左上方,母鸡脚在右下方)站着,等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站起来后,由妻子接过丈夫手中的半盒糯米饭和母鸡交给伴娘,剩下的由丈夫交给伴郎。伴郎和伴娘先进入洞房,新郎和新娘要拜完老人,父母等人后才可入洞房,婆婆一同进入⒆急负酶新娘的东西交给新娘,至此,全部行婚礼完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江傣族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虔诚信仰下,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匠心独具的节日形式;独具一格的餐饮文化;别出心裁的傣族服饰以及与众不同的婚礼风俗。双江的傣族有着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风俗,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的眼球,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是双江多元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双江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去了解,去感受,去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库 傣族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30-131.

[2]赵桅.“琵琶鬼”与他者想象―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8.

[3]林欣.一切圣众皆证悟四圣谛[J].浙江佛教,2002.

傣族的风俗范文第3篇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风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民族意识;必要性;渗透策略

一、加强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舞蹈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是在劳动人民的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每逢重大的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会以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民族舞蹈表演对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加深各民族间的联络与感情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在学生思想上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渗透的途径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来加强对舞蹈教育中民族意识的渗透工作。

(一)学习民族舞蹈,体会民族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在其舞蹈表现方面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头作为其主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就逐渐形成了昂首、挺胸的体态;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则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诗情画意,把藏族与生俱来的西域风情全面的展现出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不能亲自表演一下民族舞蹈,仅仅依靠耳听目看,是难以全面体会各民族风情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并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特色舞蹈,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与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的民族意识。但是,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要给学生造成身体上的疲劳以及思想上的厌倦,而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来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对祖国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其对我国各民族的热爱。

(二)提高对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提高对祖国舞蹈文化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舞蹈教育开始之前,教师应当首先调动起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情绪。比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将我国各民族舞蹈展现给学生,可以选择那些节奏感明显的音乐,民族特色鲜明的服装等具体因素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欣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的向他们讲解这种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们讲述这一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民族风情。

颜色绚丽、款式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也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以及花样之繁,已成为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与此同时,我国各民族所传承下来的音乐以及舞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凝结而成的,充分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以及不懈的追求。我国的民族舞蹈蕴含着蒙古民族的豪放、辽阔;云南各民族的淡雅、清新以及新疆民族的活泼与欢快等等。所有这些都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思想以及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这些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接受本民族的民族旗帜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的生动教材。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民族舞蹈来介绍其民族的特色服饰。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放映的画面对这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服饰风俗进行描述。在讲述完傣族服饰特征之后,老师可以紧接着切入正题,拿出傣族裙让学生们亲自穿着上课,亲身感受一下傣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外表形态上更贴近人物形象,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傣族舞时更快地进入状态,体会服饰带给舞蹈的奇妙感受。

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加强民族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有充分领会民族音乐的内涵,才能确立所教授的舞蹈的主题思想。考虑到有些学生在对文字、歌曲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那么深入,所以在选择歌曲时,不能一开始就放难度较大、不好辨别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学生实施教育。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得到肢体上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对服饰和对音乐的欣赏、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使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心理自然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深了学生们对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了解,从而引发出更高的学习欲望。

三、结束语

民族舞蹈的教育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这是书本学习过程中难以替代的。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得到了众多的赞美与肯定,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同。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将这种自豪感以及自信心融入到舞蹈艺术的表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以及开放的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傣族的风俗范文第5篇

青云山位于安丘市东,是沂蒙山的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半绕安丘城。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恨不得马上变成小鸟,飞到青云山。

当我们来到青云山脚下,抬头仰望,整个山都被雨雾笼罩着。山上,金碧辉煌的寺庙若隐若现。

我们开始爬山了。

青云山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接云寺”。“揽月塔”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接云寺。接云寺是由正殿、偏殿、麦姑庙,魁阁四个部分组成。我们先到了正殿,里面供着三皇圣祖,又来到了偏殿,里面有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

看完接运寺,我们需要过一个吊桥,游人都在桥上用力摇晃桥,把桥弄得东倒西歪,我脚下一滑,摔倒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桥就到了少数民族村寨。在那里。我饱览了傣族,佤族,哈尼族的风俗特色。他们载歌载舞地欢迎游客。看到了他们的房屋,他们的服装。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自有各自的风俗,特点。我喜欢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关期刊更多

古今农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考试与评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英语辅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