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市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实力不足以实现大规模扩张。当前超市业巨头纷纷“跑马圈地”,积极扩张,它们实力强大,中等实力超市公司若盲目扩张,必然处处受挫。
(2)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这类公司在本地有丰富的经营经验,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和消费者心理,与政府及相关行业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摸索出了一套与本地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有着地域上的集中优势。
区域集中战略便于集中使用力量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特定区域,更好地调查研究有关的技术、市场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由于目标集中,经济成果易于评价,管理过程容易控制。中等实力超市企业采取这种战略,进一步巩固在本地的优势地位,必须搞好超市的战略布局,形成聚集效应,提高在本地的美誉度,塑立起本地名牌。这样,可以在区域内构筑竞争优势地位,有效地防御其他零售商的进入,并能立足于当地市场来提高采购的规模和物流的有效性,然后向相关区域扩张。
3、弱小实力超市企业战略——防御进取。弱小实力超市企业是指资金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超市企业。它们需要采取防御进取战略。具体而言,有三种方式可以采用:
(1)联合。一方面,可以与当地实力相当者联合,增强集体实力,以便与实力较大者开展竞争,并在竞争中逐渐壮大。另一方面,可以与实力较强者联合,学习其先进方法和管理经验,逐步发展。实力弱小者为了避免被吞并,可以采取蛛网战略,与多个小企业联合起来与大企业合作经营,这些不同的联系可以形成抗衡的力量。
(2)走特色化道路。长远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超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实力弱小的超市企业没有规模效应,在成本方面不具备优势,更需要走特色道路。在特色上下功夫,建立起顾客对特色产品或服务的依赖,逐渐培养忠诚度,可以为企业树立起鲜明的形象,降低竞争程度。这种方式还可以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获取较高利润。在深圳,万佳超市在与沃尔玛的对垒中声名鹊起,靠的就是特色经营。
(3)走农村路线。这是一种长远之路,当年沃尔玛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目前,超市竞争焦点在大中城市,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在大中城市攻城掠地,抢占黄金据点,不会到不重要的农村圈地,而国内超市业要与外商竞争,必须抓住时机,抢先一步。如上海华联与浙江供销社的联合,极大地扩张了零售网点,增加了销售额。这说明农村市场是很有可为的。发展农村市场,需要全面把握当前农村需求特征,合理设计调整商品结构,促进商圈功能优化。一方面要适应农村需求多层次性的特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重点,设计并调整商品结构,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开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种市场,注意满足农户对农用商品如种子、化肥及农具的季节性需求。同时把商品结构的调整要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不断调整优化商圈功能结构,密切关注农村居民的消费变动趋势,结合自身特点,从选定商圈的目标商场出发,从商品、服务、企业形象等方面入手,进行错位竞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1]解培才、徐二明:《西方企业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小野丰广:《日本企业战略和结构》.吕梦仙等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3]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卢泰宏、秦朔:《2001营销报告—营销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1
[5]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李克宁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7]李 纯、甘亚科:《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8]王 晨:《家乐超市:在烦恼中成长》.中国商贸.2001
科技服务超市作为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服务业态,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江苏、北京、广东等省都在大力推动,如江苏的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北京的金融服务超市、广东的科技服务超市;更有如武汉、深圳等市级层面的积极参与,如武汉的中小企业服务超市、深圳南山区科技服务超市等,都呈现出各自的建设模式和特色发展之路。
1中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概括
自“十二五”以来,中山市加大力度在专业镇及产业集群内建设科技服务平台,一方面鼓励大企业自建实验室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借政府公共平台实现技术升级。中山18个专业镇中,有15个省级科技创新专业镇,拥有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80%以上的科技服务平台建在专业镇、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内。中山有国家、省、市级工程中心256家、企业技术中心344家,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增长383%。建成国家灯具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拥有18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办有13个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展会。
1.1专利申请和科技经费创新高
中山市历来都非常重视科技服务。虽然面临着大环境下的经济增长乏力,市政府依然在R&D活动和科技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3年,中山市在R&D活动和科技活动上投入的资金在珠三角排名第五,仅次于东莞。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4618件,增长1285%;专利授权量15048件,增长5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350件,增长3775%,发明专利授权量505件,增长884%。
1.2科技服务平台多种类
中山目前已拥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36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1+4”(市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区域创新平台为面,高新区、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线,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分支机构、院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载体,以科技中介服务为产业孵化和融资平台的“点线面”结合的以服务行业升级、服务企业创新、服务企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
中山市政府注重引导专业镇科技服务平台错位发展,突出专业性,实现资源互补、共建共享。以家电产业为例,南头、东凤、黄圃等镇均发展家电产业,但各有侧重,南头镇建设“中山市家电创新中心”打造家电检测和研发平台,东凤镇打造智能化家居和嵌入式软件研发中心,黄圃则把重心放在技术性实用人才培养上。再如LED产业,小榄投资建设LED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在LED封装和电驱动等产业中上游发展;古镇投资建设LED灯饰照明检测和设计中心,发挥古镇灯饰占国内市场的60%的市场优势,推广LED照明产品应用,将古镇在灯饰照明的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优势。
1.3政府大力支持建设科技服务平台
中山市、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镇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服务平台提供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赋予服务平台充分的自主权,促进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持续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省、市科技部门设立专业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十一五”以来投入扶持资金超过6000万元,各镇区按照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给予高投入。
小榄是全国首个“中国工业设计试验基地”,基地就设在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视察了解过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运作和成效后,提出要将“小榄经验”在全省推广,在中山专业镇升级中率先应用。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小榄镇政府为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无偿提供31万平方米的研究试验及办公场地,还每年给予1000万元运营及项目经费,拥有专业化服务团队60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300多人,拥有各类先进设备500多套。
同样,古镇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古镇镇政府投资3亿元建设灯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平台交付古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运营,可用面积达6万平方米,拥有教授、高级工程师13人,工程师31人。南头家电创新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2名,其中中高级职称70人,服务场地5000平方米。
1.4公共平台帮企业“搞定”共性技术瓶颈
中山99%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没有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受到他们的重视。中山市专业镇科技服务平台以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定位,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解决共性技术瓶颈。
例如,大涌红木家具工程研发中心研发出现代木材干燥技术,彻底解决了大涌红木家具用材干燥难的共性技术瓶颈难题,提高木材利用率,并使产品销售范围不再受地域限制,家具畅销北方并出口海外。古镇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放使用“中国外观设计专利智能检索系统”,开展专利快速申请试点工作,有效简化和缩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批时间,可在30个工作日内获得电子授权,60个工作日内拿到纸质证书,彻底扭转专利申请速度落后于市场变化速度的局面,增强发明创造者对专利保护的信心,推动灯饰产业转型升级。
走得比较前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开始将服务细分,逐步形成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体系。该中心已经形成6个板块,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质量监测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企业创业服务平台,从而将综合服务从纵向看贯穿于企业成长发展全过程,从横向看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促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业全链条发展。
1.5科技服务平台市场化实现“自我造血”
在市场化运作中,中山的专业镇科技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体制化、机制化的长效体系。这些平台以市场化服务来自我“造血”,不以赚取暴利为目的,而是以合理的利润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保障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培育服务实体43个,服务范围覆盖全中山及珠三角多个城市。2013年该中心实现服务收入5766万元,为企业和平台争取到各级扶持资金1582万元。小榄镇不少五金制锁企业都享受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质量检测服务,这也催生了小榄五金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的成立。锁具实验室已累计服务五金锁具企业1000多家,每年为锁具企业节省检测费用100多万元。
南头家电创新中心服务范围包括中山西北部5个家电产业聚集镇及顺德地区,2014年完成服务合同3700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620人,服务收入超2000万元。古镇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运营的灯饰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去年服务收入1527万元,服务范围包括古镇、横栏、板芙等灯饰产业集聚镇和江门地区。大涌红木家具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范围包括大涌、三乡、板芙、东升等家具专业镇,并实现产业跨界服务,大涌的第五代木材烘干智能化技术被成功应用到黄圃镇腊味企业,对原有腊味食品烘干设备进行改造,研制出太阳能(蒸汽辅助)烘房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耗降低1/3。
2.中山科技服务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科技服务超市政策环境尚待健全
中山虽然出台了与科技服务业相关的政策,但是对于如何落实科技服务超市还缺乏相关的具体细则。这就导致科技服务超市在发展中缺少必要的政策引导;同时对专业镇如何集聚科技服务能力缺乏专业具体的服务政策,导致发展不明确、方向性不强。
22对科技服务超市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镇在提供科技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生产力促进中心,它属于政府承办的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目标是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正因为这类科技服务平台背后有着强大的政府支持,容易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整合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3.中山科技服务超市发展策略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山市应着力构建一体化的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引导科技服务超市规范运营,提升超市服务水平与品牌形象,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超市。一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特色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以现有服务产品为基础,通过扩展服务功能建立科技服务超市。对于区域内若干分布零散、功能相近或功能互补、服务于同一产业链上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整合重组,建立科技服务超市。同时,选择在特色专业镇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区域,以引进服务商和开发自有产品的方式,高效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和创业投融资资源,建设集技术创新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超市。
3.1目标定位
建设从市级到专业镇的科技服务超市网络体系,积极打造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功能一体、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区域的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建设、繁荣中山市科技服务市场。
3.2发展模式
以中山火炬开发区和新型专业镇为平台,主要依托园区创新中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科研机构,建设面向园区和专业镇企业的科技服务超市;同时整合重组分布零散、功能相近或功能互补、服务于同一产业链上的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超市;重点推进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建设(见下图)。
中山市科技服务超市发展模式图
3.3重点发展领域
3.3.1工业设计服务分超市
以考文垂大学中山工业设计学院落户中山为契机,联合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着力提高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打造古镇、横栏的灯饰设计中心,黄圃、南头、东凤的家电设计中心,大涌、三乡、板芙、东升的家具设计中心,沙溪的服装设计中心等。
3.3.2科技金融服务分超市
推进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小榄镇科技金融试点示范工作,加快科技金融新城建设,支持东区加快建设中山众创金融街,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机制、新模式。探索成立市镇金融控股公司,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科技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全面建设专业镇金融服务中心,利用市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专业镇金融超市与服务平台系统,搭建超市型综合性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镇(区)、园区联动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建立科技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信息数据库。
3.3.3知识产权服务分超市
一是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广东(灯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展示、转让、许可,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二是在专业镇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继续探索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和纠纷快速调处机制,形成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执法机制和执法合力,为专业镇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快推进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数据库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利信息、专利管理、技术转让和战略分析等综合服务。
3.3.4检验检测服务分超市
应尽快建立黄圃、南头、东凤的综合家电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古镇、小榄、横栏的综合灯饰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大涌、三乡、板芙、东升的综合家具检验检测服务中心等。以检验检测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促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层面展开有效合作,围绕检验检测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创新检验检测产业的“政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中山市的检验检测资源,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形成新的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关键词】物流 超前化趋势 本土化策略 第三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
1.引言。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这个新兴行业也随之拓宽了其发展空间,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我国的物流现状并不是像其表面上反映的那样风平浪静,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似乎并不太适合我国的物流发展。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2001年《物流术语》对物流领域的主要名词定义至今,事实证明,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超前的意识引领物流业走向的并非成功,同时,我国的物流还对在世界上都应用自如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产生了质疑,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从物流的发源地美国、日本开始来比较分析我国的物流。
2.美国,日本物流发展的比较。
2.1 美国物流发展概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发展物流业的国家,目前,其物流业在全球已处于领导地位。美国物流业起源于二战中的战时后勤管理需要,发展于50年代后期。此时,政府和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物流在商业行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中间过程中的成本等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协作的日益复杂化,第三方物流开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且成为了美国物流市场的主流。
据统计,2000年,美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年收益达11.8亿美元,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仓储服务、运送服务和管理、特殊国际服务和货物运输、第四方物流服务、逆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1990-2002年间,美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均为10%左右,美国政府在其国内物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运输部制定了强有力的运输策略,并且提供充足的条件用以支持运输策略研究,解决了“如何克服人与货物移动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而且,在日常商业行为中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并教育新一代的运输专业人才。政府除了制定战略以指导建设整体的运输与物流硬件设施外,还以奖励优惠的方法鼓励民间投资,扶植其国内运输企事业,促使其成为国际级企业,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物流业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它的发展不但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相吻合,而且其政府特别重视物流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策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全面地支持物流的进步。由于发达国家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物流的概念深入人心,电子商务解放了国民的生活,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在美国从此扎下根了,并且向良性趋势发展。
2.2 日本物流发展概述。日本作为世界上物流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早在50-60年代就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各国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具体来说,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后开始引入了物流观念,又于1958年6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综合对国外和国内的调查报告,日本开始了一系列大兴物流的活动。比如说,60-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同时,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铁道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机械化,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与此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切都将作为发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为这个服务性行业带来了便利。特别是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练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
日本的物流业是在经过多次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并没有盲目地将美国以服务为主的物流模式直接运用于本国,而是根据本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政府首先解决了线路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物流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各种配套设施均尽可能地被完善用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高度重视其发展,并且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来帮助物流的发展,从而使日本的物流业有别于美国的服务模式,创立出一套有利于本国盈利的新的模式。
3.中国物流发展的趋势、现状及策略。
3.1 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和现状。综上所述,我国的物流业始终没有得到飞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大量引进的国外先进理念,在运行过程中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消化不良,让发展中的中国物流模式的雏形受到限制而形成了现在这种自定义的物流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物流业的出现并非当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是直接引进其概念,企图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物流本土化程度低;
②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比较笼统、单一化,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够及时,整个物流业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网状连锁反应,而是若干小集团,要么垄断、要么竞争发展,但其获利并不富裕,各对手间相互影响不大;
③支持物流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相关的人才缺乏,且人才的教育并没有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是盲目地学习他国的先进思想。
3.2 中国物流发展的本土化策略。当TNT、DHL在华办学,以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时候,当全球大的物流公司把目标瞄准我国,兼并或收购国内小公司以求打开在华门户的时候,我们的物流不应该仍然停留在将运输公司、搬家公司等更换名字就变成物流公司,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不应该为了做一个商品的外包装,而去引进技术和投入人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去寻找对的方式去实现物流业应该带给中国的神话。
首先,我们要遏止目前我国物流业消化不良的超前化趋势,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基本前提,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我国的物流现状,以当前的国民经济为基础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物流模式。与此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我国物流的最优发展前途为终极目标,培养适合我国物流发展的人才;其次,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来支持物流的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线路网络的保障,因为交通的便捷是物流赢得时间的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推动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完全转型,创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物流品牌,建立连锁机构或者子公司,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以达到“门到门”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普及了电子商务;然后,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使物流设施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不但解放了人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资支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当物流为他们完美地提供服务后,“物流”自然就深入人心了。
3.3 第三、四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展望。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当然要借助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发掘“物流”的财富。这里引入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物流术语》定义第三方物流即: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它不是卖方,也非需方,而是一种服务。从概念上来看,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它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整个过程集成起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并非不适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而仅仅是不适合现在这个阶段。当我国梳理清楚自身的各个环节,开始强有力的开展本土化战略时,它们将会是一副良药,大规模且有秩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开销。当这些物流公司在公平条件下形成竞争时,那么,受益者仍然是企业,物流成本将越来越低,环保、高品质服务等将成为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因素,因为我们发展的是本土化的物流,我们的服务更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外大的物流巨头抗衡将不再是幻想,同时,国家的税收也将会均衡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益而无害的。若大规模的知名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第四方物流活动,那么,我国的物流企业将运筹帷幄,为它的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第四方物流的实现,不但是时间的节约,更是空间的变更,它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从顾客开始连接整个国家的物流网络,当其和谐发展时,这个网络就可以快速吸收新鲜血液,与全球的物流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结语。物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充满了生机,很大的潜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物流业将会很有前景。若我国的物流业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本土化策略为战略核心,控制和优化我国物流业的超前化趋势,以小见大,重新认识和规划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三、四方物流,我相信,中国物流的未来前途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宋华.日本的现代物流管理[J].经济管理.2000(9)
[关键词] 连锁超市 农村乡镇 扩张 商品流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消费领域的发展速度,出现所谓的生产过剩,整个市场即成为买方市场。化解这种对立的最佳入手点是发展连接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流通领域。连锁经营作为机械化大生产在流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连锁超市这一以连锁经营商业经营组织制度为依托的零售业态,是流通领域划时代的革命。
一、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必然性
1.城市卖场利润稀薄
连锁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乡镇区域发展滞后。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发达,人口分布集中,密度大,且人均收入较高,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反映出超市竞争的激烈程度。特别是随着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商业企业纷纷登陆中国,连锁超市均不得不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营销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下,利润空间被压缩,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目前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为1.32%,外资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在农村乡镇,超市规模小,几乎没有连锁超市,是连锁经营的盲点区域,而目前的外资连锁企业尚关注于全国范围的优化布局,专注于重点区域的经营,暂时不会涉足农村市场,我国的区域性连锁超市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超市。
2.农村消费环境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我国农村乡镇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农村零售业态缺乏主渠道,90%的县级以下市场由个体、私营经济占领。由于缺乏正规的进货渠道,农村一直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并且价格混乱,据统计,近年来查获的不合格商品中80%来自农村;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也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来实现;农村消费环境差,还表现在不实惠上,由于昂贵的物流成本,同样的商品,农村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城市。从2003年4月到2005年2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23个月高于城市。连锁超市深入农村,能够更好地起到联接产销的作用,帮助农村建立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二、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的可行性
1.政府支持
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农村超市连锁,不但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还可取得社会效益的明显进展,其得到国家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流通领域的连锁经营,尤其是农村乡镇连锁经营的发展。2005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出的目标是: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并且国家对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所取得的银行贷款予以适当的利息补助,2006年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在2005年2%~3%基础上又提高2个百分点。
2.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农村现有商业格局的局限性为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中小城镇和农村,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传统的商业网点和店铺,业态功能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购买需求。通过超市连锁形式,可以借助总部强大的采购、管理、品牌、服务等优势,将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零散性强的商业资源重新组合。据统计,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供销社原有网点已基本遍布乡镇每个角落,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富有商业实战经验的经营管理队伍。发展连锁超市,可以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商业网络和人才基础,迅速实现连锁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另外,随着农村、乡镇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日益完善,也为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地价与生俱来的相对成本优势,是发展连锁超市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同时当直营连锁发展到相对成熟时候,大力发展加盟连锁模式,可以极大地减缓总部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3.连锁超市的产业联动效应,为农产品的流通拓展了新的渠道
在农村乡镇建连锁超市,可以让连锁超市发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作用,尤其在农产品进城方面,据统计,目前在一些超市经销的商品中15%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近24%商品销售直接与农副产品有关,农村超市发展得较好的江苏苏果超市更是50%的经营规模来自农村,70%的营业额由农产品实现。连锁超市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当地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购销,将当地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纳入超市销售中,或者对其进行加工后,将其纳入超市经营。当前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来源有限,缺乏农产品的深加工,而农业产业链之所以不能拉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市场是困扰农民增收的首要和根本问题,大型连锁超市的进入所形成的产业联动效应,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方面,为农村搭建了流通渠道,加快了农副工业产品的流通,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正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能增加当地的就业,农民收入提高了,从整个社会看,将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超市不是城市人的专利,农村应该有自已的超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万村千乡工程的启动,带来了农村的春天,但其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连锁超市在向农村扩张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1)农村购买力不足。农村购买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增长趋缓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消费观念陈旧与消费习惯偏差限制了农村购买力的转移,消费环境普通较差压缩了农村的消费市场空间,适销对路的商品缺乏损害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市场网络的不健全限制了农村居民的需求。(2)昂贵的物流配送成本。由于农村广阔,乡镇与乡镇之间距离较远,加上并不优良的农村路况,导致连锁企业高昂的物流配送成本。(3)缺乏合格的超市管理人员。由于连锁零售业大都处在高速扩张的状态,导致人才缺乏,城市大卖场尚且如此,农村更加严重,即使有人才,很多人也不愿下乡到农村。如何才能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采用直营连锁模式,店长的培养也将会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
四、连锁超市向农村扩张面临问题的应对措施
1.优化商品配置,提升农村购买力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现代流通网络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我们连锁超市的经营者在进行商品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供符合农村消费习惯与要求的产品,不能照搬城市模式。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出现供应断层,由于区内大中型零售企业的缺乏、商业配套不完善,相当多的农民“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企业要针对农村百货类商品的欠缺与购买不便,调整商品结构,合理设定大百货类商品与食品杂货类商品的关系,增加品类的宽度,压低价格带,重点开发二三类品牌和贴牌商品,教育和引导农村消费者基本的消费常识等。
2.慎重选址、加大超市化配销力度,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连锁超市在选择发展区域时,应谨慎小心,并把握进入时机。没有建立县城据点,不要轻易发展乡镇超市,一旦目标选定,就要密集开店,这样便于配送,达到经营与配送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建立为乡镇超市提供配送服务的分销配送中心,以满足乡镇超市的商品需求。除乡镇外,农村路途遥远,其消费者不可能天天跑乡镇超市购物,不少应急性日用商品会在村小卖部购买,分销配送中心在向乡镇超市配送的同时,可以考虑开展针对小卖部、小商店的批发业务,把他们变成连锁超市“优秀商品指定销售点”,以乡镇为中心使周围的农村市场与连锁超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机成熟,再对其提供管理技术支持,使其成为自己的加盟店。
3.完善企业培训,培养合格的农村超市管理人员
连锁企业人才培养大都采用内部培训制度,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连锁企业培训制度与麦当劳、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的员工培训还有很大差距,连锁企业要完善员工培训,应依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订出详尽,科学的培训计划,拟定出企业人才的长远战略。城市的消费方式和农村大相径庭,我们不能用城市的管理标准去衡量农村超市,必须有一套适合农村的经营管理体系,并通过培训进行管理输出。连锁超市可考虑与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大专院校,在理论研究、师资、教材等方面有优势,连锁超市可考虑根据岗位要求与其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为企业输送各类合格的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在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各地政府相应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本土商业企业选择避开与跨国零售巨头在大中城市的角逐,开始布局农村消费市场,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明智之举,但是面对这一尚在开垦的土地,也有可能因此迷失方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发展时机,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好应对这一特殊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的准备,给与消费群也给投资商自身一个适应市场的缓冲时间,保障企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德明:加快发展农村超市[J].商业时代, 2004, (16)
[2]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J],经济论坛, 2004, (21)
中国连锁业经过十几年飞速发展,思考一下在发展模式、业态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成败得失,是十分必要的。思考会使我们进步更大一点,可持续发展会走得更长远一些。
从关注竞争对手到关注消费者的转变
商业竞争的真谛告诉我们,深入地关注我们的目标顾客,才是竞争取胜的根本之道。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国内的连锁企业没有建立常态性的顾客调查制度,不具备将顾客调查数据与企业商品和服务数据对比找出差距并据此改进的技术方法,POS系统中的顾客销售数据被分析运用到企业经营中的比重不超过5%,这是因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滞后和“顾客是上帝”理念没有真正体现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经营基础体系薄弱,造成顾客研究和顾客管理的投资收益无法在深度上扩大成果,其结果就是千店一面,以及同业的恶性竞争。关注竞争对手更要备加关注我们的顾客,这是中国连锁业最值得反思的。
大型超市发展出现“向下拐点”
以低价为诉求的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的发展从2006年已经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大型综合超市开始出现向下拐点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热情的减退;同一业态的恶性竞争;其他零售业态发展对大型综合超市的冲击;大型综合超市的租金达到了顶峰。
目前,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的主力业态地位仍能确立,但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型。这种转型可能体现为四个方向:一是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化的方向。即从欧美式的大型超市向日本式的大型综合超市转型。二是大型综合超市小型化的方向。由于大型综合超市的选址愈发困难,也由于未来中国城市的商业规划管理限制大型综合超市进入社区,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公司为完成城市的店铺网络的密集型布局,大超市的小型化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三是购物中心组织者的方向。利用中国城市商业地产特有的条件,将大型综合超市发展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并进而成为购物中心组织者,这是中国大型综合超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从低价定位向品质和服务提升转型的方向。
食品超市向生鲜型转型的市场空间
从中国连锁超市发展的现状来说,超级市场的发展正开始从小型的300至500平方米的食杂型超市,向1000至2000平米的生鲜超市转变。
从2005年起上海的超市就开始实施超市的生鲜转型,取得不菲成绩,转型后的生鲜超市营业额平均提升了30%,北京市转型后的生鲜超市营业额平均提升了35%。京沪两地的超市生鲜化转型已经得出的经验是,超市的生鲜化转型必须具有传统菜市场的经营内容,但在品质、安全性和便利性上要比传统菜市场更高。
便利店的真正出路在加盟连锁
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几乎是与超级市场同时起步的,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区域的普及度、规模发展数,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都没有实现量与质的突破。
中国是一个小商店的王国,便利店的发展起码会有上百万家的市场空间,由于整体市场容量大,地区差异大,因此便利店的业态模式一定不会是单一的亚洲城市型模式,在中西部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借鉴欧洲的便利店发展模式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说,中国各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模式可能要探索现今便利店专门型的形态向综合各种零售业态的便利方向发展,如结合互联网技术将便利店、快餐店、面包房等业态的功能结合起来发展。可以说,探索中国便利店的发展道路要比其他的零售业态都要长得多,成功孕育在长久坚持的韧力之中。
家电连锁要突破三、四级市场瓶颈
家电连锁店仍然是大型连锁店中发展最快的业态,在一线或二线城市,由于当时销售家电的主力商店――百货店的非连锁化状况,使得家电连锁店迅速主导了家电的销售。但目前家电连锁业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在有些城市和地区,当地的零售业通过整合增强了家电的经营力量,地区连锁家电经营商仍然比全国性的家电连锁商胜出一筹;第二,在三、四线城市全国性家电连锁商没有占到领先地位,且经营状况不佳。
目前,全国性家电连锁商开出大量店铺招品牌制造商进店,并派出促销人员销售的低成本方法,在三、四线城市失效。而在大城市中依靠销售规模来获得厂商的付款账期、返利并支持大量广告的盈利模式无法在三、四线城市中复制。
消费者已经改变,更注重购物体验和购物环境,家电连锁商在一、二线城市如何继续保持销售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同时,能够在以上两方面进行突破极为关键。在价格、服务和市场反应机制方面实现连锁店统一规制下的灵活反应要进行探索,由此才能够突破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瓶颈。
百货店从名牌招商向品类招商、品牌管理转型
由于百货店的经营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招商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随着消费能级的提升和品牌化消费浪潮的涌起,出现了品牌商尤其是奢侈品品牌选择百货店的状况,这就严重阻碍了百货店连锁经营的发展。
百货店的连锁经营,要从名牌招商向按品类招商和实行品牌管理的方向转变。从目前百货店招商现状来看,缺乏品类的规划性和品牌的层次性。通过品类招商的转型可提高百货店品类商品的规划能力进而提高自主的经营能力,通过实行品类中的品牌商品管理可提高百货店对品牌的驾驭能力,也为今后的自有品牌开发积累经验。百货商店的这种转型,也是对品牌商品的独立化设店和连锁经营发展趋势的一种博弈性竞争准备。
经营从招商经营向自主经营转型
当零售业中出现了连锁经营企业之后,连锁的零售商就与供应商展开了流通终端主导权的竞争。
反观今天的一些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可以发现以统一采购为标志的连锁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存在着向招商经营异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连锁企业这种从自主经营向招商经营的异化会严重削弱自己对核心业务的经营能力,表面上看起来自己的业务经营轻松了,但放弃了实际的自主经营权,损害的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特别是核心商品的经营必须是自主经营,否则,就是“将未来的竞争力让给了竞争对手”!
以连锁超市企业为例,从2006年8月福州会议(中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模式研讨会)以后,据对参加会议的97个企业调查统计,41%的企业坚决地实行生鲜食品的自营,16%的企业建立了直接对接农村田头的生鲜农产品采购基地,有些企业开始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生鲜食品营运标准的建立等,正在形成体系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大幅度提高,毛利率大幅度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管理方式从粗放管理向品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转型
连锁企业的管理是多店铺、多业态、跨区域的管理,管理的难度大、技术要求复杂,并且在运用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之后,使零售业进入了全新的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业务领域,这就要求实施管理模式的转型。我们经过对中国一些典型连锁企的调查认为,中国的连锁企业必须将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这一转型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指向――这就是品类管理。因为品类管理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基于消费者需求之上的商品和服务的快速反馈系统,这一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连锁企业商品采购部门、营运部门、配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改变,来适合消费者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而这些改变的依据是建立在对消费者行为特征的科学分析建立在对商品数据资料的数据化的科学处理基础上的,这就使品类管理具有了精细化管理所要求需求行为的针对性和商品适合消费者程度的数据性。
任何现代化管理模式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因此,中国连锁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要做好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那就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具有发展的机会,并使之具有对企业价值的认同。
盈利模式向主营业务盈利转型
向供货商收取通道费用,已经成为中国连锁企业尤其是连锁超市企业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这种盈利模式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今天对这种盈利模式要反思的是,如果不对这种盈利模式进行转型,将来对连锁的零售商也就会带来损害:连锁商的采购业务能力会不断地退化,连锁企业内部“营采”矛盾的加剧,供货商最终控制了零售商,工商关系恶化,管控不严的费用导向性盈利模式会产生连锁企业人员“寻租”的腐败现象,制造未来的竞争对手,浪费社会流通资源,阻碍连锁企业迎接消费能级和商品提升、外贸转型带来的商业机会,造成国际投行对中国连锁商评估等级的下降。
中国连锁商以通道费用为盈利模式之一的现象,是连锁业在中国发展阶段性现象,必须推进其转型。要设立阶段性转型目标,逐步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在盈利中的比重。当今,中国的连锁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经营思想和经营体系的转变,是带有革命性意义的转变。
自由合作连锁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选择
中国现代连锁经营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自由合作连锁方面发展不足。中国连锁业者在这方面做过艰苦的努力,分别成立了家联采购、四方联采、浙江供销超市采购联盟等自由合作连锁组织。过去的几年里,国际的自由合作连锁机构美国IGA和欧洲SPAR也在中国发展了自由合作连锁组织,但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上来讲皆不尽理想。中国的自由合作连锁的探索还刚刚开始,可以说难度极大,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改造传统流通方式的使命感,用利益共享和共同进步的感召力去组织、去推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连锁进入资本和品牌运作阶段
用什么方式实现规模的扩张,是中国连锁业下一阶段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力量在连锁企业的下一轮整合式的发展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十年来连锁业销售规模排名研究发现,在超市、家电、百货这些业态中排名前列的企业都是通过上市、购并等资本运作的手段迅速地实现了规模扩张。目前,在中国连锁业中的资本运作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大企业在实行更大手笔的运作;第二,区域性强势企业在积极地引进战略投资或争取上市。对中国连锁企业来说,资本运作的方法是必须要学习的。连锁企业经营和发展必须贯彻“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商品经营和资本运营要齐头并进。
内资连锁企业向自主创新发展
中国现今几乎所有的连锁店业态都是向外国学习的,开放式的大环境为中国连锁业向外国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也是中国连锁业能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连锁业向国际学习的视野要更加宽广,在消费能级提升的形势下,下一阶段可相对地聚焦于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这是因为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原因,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连锁业的转型与演变对中国连锁业的借鉴更贴切一些,因为日本和台湾地区早我们将欧美等先进连锁业态和管理经验作了本土化的改造,向他们学习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