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话题作文

环保话题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保话题作文

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第1篇

范文提示

1) Planting trees

Trees are very helpful and important for us. (树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和有用。)We should plant more and more trees in order to live better and more healthy in the future. (为了将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更加健康我们应该种更多的树。)It’s everyone’s duty to love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爱护和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 It’s our duty to save water(节约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As we know ,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 (我们知道,水对人类来说是非常的重要。)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没有水我们就不能生存。)The amount of water which is suitable to drink is less and less. (适合人类喝的水是越来越少了。)But some people don’t care about it .(但是有些人却不关心或不在意。)They waste a lot of water in their daily life. (日常生活中他们浪费很多水。)Even worse, they pour dirty water in to rivers.(更糟糕的是他们排放污水到河流里。) They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 too. (他们还乱扔垃圾到河流理去。)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eriously polluted.(很多河流湖泊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e pollution. (人类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制止污染。)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ive happily.(只有这样,我们才过得幸福开心。) If we don’t save water, the last drop of water will be a tear-drop of us.( 如果我们不节约水,那么最后一滴水也许会是我们人类的眼泪)

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过话题作文拟题方法介绍,教会学生根据所给的话题快速拟出新颖、别致简洁、醒目而又富有文采的标题进而展开写作训练。

【关键词】拟题方法;探索;靓丽

能否根据话题作文题目的要求拟出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文题,是写好话题作文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起始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眉眼盈盈”能给人们清新脱俗之感,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而时下,在中考、高考作文中,话题做题甚为流行,它给考生留下了更多自由发挥、多角度思考、自主行文、勇于创新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拟出好的标题往往是考生难以把握住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否有法可循呢?我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修辞法 拟题时灵活巧妙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会使标题熠熠生辉,为文章添加情趣美,如此喻:《让微笑像花儿一样绽放》(以“真情”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以“环保”为话题)。对偶:《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环保”为话题);《草青于春,叶落于秋》(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借代:《黑白债》(以“爱”为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以“关注生活”为话题)。拟人:《新型电脑的自述》(以“网络”为话题);《谢谢你,小失误》(以“小和大”为话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夸张、设问、反问、对比、双关、顶真、反语、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拟标题,都能使文题生动鲜明、形象贴切。

2. 前后添加因素法 进行扩展,此法宜用于话题作文,即在所给的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如以“瞬间”为话题,可拟为“精彩的瞬间、触动心灵的瞬间……”,“瞬间的感悟、瞬间的震撼……”。这种方法可使所给的话题由大化小,由概括到具体,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3. 设置悬念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异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求。让文题具有悬念美:(1)可以一反常态,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十七岁,老朽了!》;(2)可以小题大作,运用错觉制造悬念,如《破不了的“案”》;(3)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在那里居住?》(以“环保”为话题);(4)也可以巧妙地运用留白,即留出艺术空白读者去独立思考、想象与填补,如《谁的眼泪在飞》(以“网络与生活”为话题)。

4. 引用、化用法 指引用或化用歌词、诗句、谚语、联语、俗语、座右铭、格言、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题的题目,如《千年等一回》、《愁云惨淡万里凝》(以“考试”为话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年之计在于今”、《感情诚可贵,真理价更高》(化用裴多菲的诗句)、《怎一个情字了得》(化用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词句)。这些标题或文采飞扬,或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让人倍感亲切。因此,引用或化用这些诗句,可以使文题新颖别致,诗意丰蕴,引人入胜,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5. 善于在标题中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 如标题《笑对人生》、《那次,我把握住了自己》、《打开青春的天窗》、《座位的悲哀》等,都是以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来命题的。文题感中有思、思中有悟,既反映了考生对生活的积累,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而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6. 妙用符号法 巧用数字、公式、标点符号拟题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金钱≠幸福”、“减负?别逗了!”、“幻想·理想·空想”、“7-1=0”(以“诚信”为话题)、“1+1>2”(以“团结”为话题)。巧用数字、公式、标点符号来设计文题,往往能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简练精当,并且形式新颖,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7. 中外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文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如搞笑课堂One and Two (以“生活”为话题)、“Come on,给我感觉”(以“幸福为话题”)、“Internet ,my love”(以“电脑”为话题)。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第3篇

一、讲故事,引人入胜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生命的真谛。因此,在话题作文中,根据要求恰当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哲理故事等,会使文章引人入胜。例如在写以“勤奋”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讲述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口含石子五十年如一日苦练演讲口才的故事等等。在写以“好奇心”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讲述牛顿在果园里看到苹果落地而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飞向天空落到月亮上呢?也可以讲爱迪生看到母鸡孵蛋自己也去尝试的故事。

又如以“追求”为话题作文,可以引用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只鹤在河边觅食蜗牛,忽然有只美丽的天鹅来到它的身边。鹤从来没有见过天鹅,就问:“你从哪里来的?”天鹅说:“我是天鹅,从天堂来的。我住的地方美丽无比,金碧辉煌……”鹤听得不耐烦了:“你只要告诉我,天堂里有蜗牛吗?”“恐怕没有。”天鹅耸了耸脖子说。“那我就不想去了,我只在乎有没有蜗牛可吃。”鹤果断地声明。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追求”,可用来阐述追求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追求某种需要重要得多的观点。

中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各种类型的故事,在写话题作文时恰当引用,慢慢地就能感受到“写作文是一种享受,不是一种负担”。如果话题是“立志”,可以讲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非洲有一个卖气球的老人,他卖的气球五颜六色,非常漂亮。一天他在街头叫卖,旁边坐着一个非洲小男孩,他托着双腮,聚精会神地欣赏着老人的气球,突然小男孩问了老人这样一句话:“你说黑色的气球能不能飞?”老人沉思片刻回答说:“黑色的气球也能飞,气球能不能飞不在于它外表的颜色,而在于它肚子里是不是有一股气。”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人能否对社会有责任有贡献,也不在于他的肤色、高矮与家境,而在于他肚子里是否有一股气。如果同学们从小就有胸怀远大理想的志气,克服苦难的勇气,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朝气,你也就能“飞”。

二、引名言,别开生面

名人名言往往能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耐人回味,引人共鸣。如能置名言于篇首,或置名言于文中关键处,就能起到画龙点睛、辉映全篇的作用。如谈“爱”的话题时,可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爱是美德的种子”;法国雨果的“人生是花,而爱是花的蜜”;印度泰戈尔的“爱是理解的别名”。谈“理想”,可引用的“理想,就是为了生活的理想”;法国蒙田的“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向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谈“自信”,可引用马克思的“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法国大仲马的“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谈“立志”可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法国福楼拜的“最贫的是天才,最贱的是无志”等名人名言。

在引用名人经典名言的同时,对一些凝聚集体智慧的谚语、成语、格言、俗语、座右铭等,也可以恰当引用。因为这些名句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以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在话题作文中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成语、格言、谚语等,常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但是,引用名言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引名言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著作中的语句的援引,更应准确无误。另外,对于一些名句,也不必过于尊崇,名句说一,我们就不能说二,这也不是对待名言的正确态度。有些名句中包含的哲理就是有局限性的。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从反面来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并非站不住脚。所以,对于一些名句完全可以重新解读,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推陈出新。

三、写诗句,文采斐然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北京作学术报告时,引用了杜甫的名句“细推物理须行车,何用浮名伴此身”,表达了他忠于科学探索,不为浮名所累的科学精神。在话题作文中引用诗句,更能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使文章文采斐然。例如一考生在话题作文《欲望》一文的结尾写道:“‘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生生相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去‘领取而今现在’。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是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短短一句话,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颐的词,以及古楹联。又如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学生用了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些句子除了排比之外,还使用了引用、对偶等修辞方法,列举祖国的名山河川,写得具体形象,气势磅礴。

在话题作文中,为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援引诗文名句,可分为明引和暗引。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处和来源,是“明引”;不明白指出的是“暗引”。引用诗句,必须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要使之与自己文章的语境、风格相协调,才能收到以一当十之效。例如在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学生把视点聚集在“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痛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这一引用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赞叹。另外,也可以化用诗文名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如在写“环保”话题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作者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省。这是在仿名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到对“名篇”的仿作。化用诗句(篇),应注意选取最佳诗句(篇)。取法于上,保持高起点。同时,由于原作为读者所熟知,读来如故友重逢,分外亲切,易唤起好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要想在话题作文中熟练恰当地引用、化用诗句,平时就要注意熟背大量诗词。例如作家梁衡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写到居里夫人淡漠名誉,说“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了才悟出是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句中化出。如果没有多年背诵柳词的积累,是很难产生出这样的灵感的。

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第4篇

自2004年开始,江苏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一路走来,那披在高考作文题上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去,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正在以愈来愈清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

回眸七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给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坚持:

一是从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转变。命题作文已经成为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主角。七年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年的试题均是话题作文,后四年都转入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日益成为主角。从话题向命题转变,主要原因:首先,话题作文一度备受宠爱,主要是话题相对比较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较少,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空间和自由,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个性才情,从而让一部分写作能力强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因话题过于宽泛而造成考生的套作与宿构的弊端在话题作文后期日渐凸显,从而影响了作文评分的信度。针对日渐暴露的问题,命题组予以纠正,这是必然。其次,针对话题作文暴露出的套作与宿构问题,命题作文更加突出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程度,考生只有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才能够不偏题,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蒙骗阅卷老师获取高分,从而更有力地保证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第三,命题作文在题目的关键词设置上,不仅考查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同时还着力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二是命题从最初追求作文题目本身的大气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逐步向简明平实、平稳出新转变。首先,表现在题目本身,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虚实结合空灵飘逸,到“好奇心”的平实简明质朴精炼,体现了命题者对优良文风的追求。从追求积淀深厚、文采浮华,逐步向追求严谨朴实、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转变。那种一度在高考中盛行,并深受阅卷老师青睐的,看似“文采飞扬、学识满腹”的所谓文化散文,正逐渐失去市场。那种“在古人堆里‘讨生活’,在名人典故中‘乱打滚’,到处引用名言警句滥抒情瞎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必须转变。其次,表现在作文的选材方面,特别是最近三年的作文题,命题者不断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保持与时代最紧密的联系,强调作文一定要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要胡编乱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生活的源头抓起,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这进一步凸显了高考作文对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注时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是命题者的不懈追求。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今年的“绿色生活”,连续三年的作文命题,无不紧扣时代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写作。这期间,尽管也遭到一些人对猜题押题和过于“跟风”的质疑,但命题者坚定不移,不为舆论所动。连续三年高考作文始终紧扣时代热点与焦点话题展开,命题者的用意可谓十分明显。就是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斋,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平实而富有张力是高考作文命题一贯保持的特点。从2008年的“好奇心”开始,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改前几年作文题虚实结合比较空灵的表现形式,命题显得平实朴素简洁明了,考生在进行作文审题时,不再需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考生只要阅读作文题就能够一下子抓到其中的关键词,而且关键词一般都指向明确,清楚明白地告诉考生命题人对作文的要求是什么,考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写作,写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比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题目中的“时尚”清楚地为考生划定了写作的范围,考生只能在“时尚”的话题内进行写作,超出这个范围即为偏题。“品味”则清楚地告诉考生作文应该在品味、感悟与思考上下工夫。“品味时尚”不是简单地叙写时尚,追求时尚,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时尚”话题认识与理解的深刻程度,使试题既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又富有张力,确保作文能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确保那些平时会思考、多思考和善思考的考生能够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同样,2010年的“绿色生活”,作文题中的“生活”直接告诉考生作文必须要贴近生活,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时,题目中的“绿色”又给考生非常大的想象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切入,抒写自我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提倡的“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21世纪公民。同时,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微观叙事的方法切入,比如写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小见大表现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可以写自身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在美丽绿色的大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对“绿色”的内涵既可以作“自然绿色”的理解,也可以作“人文绿色”的领悟。所有以上这些,无论是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还是在表达方式的选用和文体选择上,命题者都给广大考生以非常广阔的空间,让考生能够自由尽情地发挥,以充分展示考生的学识、思想和才情。

展望

为让高考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和展望。如果我们能从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对江苏自主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年的作文题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想来又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命题者透过作文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在表达命题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一是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考作文却绝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高考作文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也是对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全面检阅,是生活中“真人”的显现,所谓“文如其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全力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真正定位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上。这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要求。加强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是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回归作文教学的本源。“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在高考作文中正日益彰显。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让写作成为我们中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考作文复习与训练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往那种单单瞄准高考应试所做的各种考场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只能是“末”而不是“本”,高考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环保话题作文范文第5篇

1.时间串联法

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1)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如写交朋友的话题作文,小标题可用“相识”“相知”“分别”。

(2)将材料分散在四季之中。如描写农村一年四季生活的《倾听乡村》,小标题拟为:“蛙声”“牛铃”“打谷”“雪地”;回忆往事的《寻找失去的世界》用“沉思之春”“灼热之夏”“苦闷之秋”“忏悔之冬”作小标题,展现主人公逐渐成熟的过程。

(3)将材料分散在人的一生之中,以大的时间段进行间隔剪辑。如以环保为主题的《画家的一生》,其小标题分别为“公元1989年”“公元2015年”“公元2024年”“公元2047年”,作者以画家一生中的四幅画为素材,巧妙地凸现了环保的主题。

(4)将几则材料浓缩于一日之中。如《一日三餐交响曲》的小标题:“晨曲”“午唱”“暮歌”,通过一日三餐的喜和忧,表现学生对“吃”的独特感受。

2.空间排列法

按不同的空间、地点安排材料。如《新世纪畅想》的小标题:“生态园”“海底世界”“月球村”。

3.并列组接法

把材料以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呼唤》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为小标题,分别揭示了“还老鸦一片美丽的葱绿”“还小河一片纯净的澄清”“还老马那片乐土”的环保主题。相似的还有“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之类的小标题。

4.音乐串联法

如《新学期的 DO RE MI》小标题“DO――多”,写作业多;“RE――赖”,写课外活动被占用;“MI――迷”,写班上来了竞争对手。这几个小标题,给平淡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动感。

5.颜色串联法

如《寝室三色》从氛围入手,“红色――兴奋不眠夜”“灰色――时时心无奈”“黑色――夜深人静时”,三个小标题给人一种井然有序、情景交融的美感。

6.情感串联法

《现代科技带来的喜怒哀乐》,分别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组接现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令人耳目一新。类似的还有“酸”“甜”“苦”“辣”等。

7.形状串联法

《我与京信同成长》分别以“多边形”“正方形”“圆形”为小标题,写“我”从初一至初三由懵懵懂懂的顽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的过程。

8.层层递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