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第1篇

一、激发表达欲望

表达欲望是写作的动力,召唤起表达的欲望,学生就会“乐于表达”以至“欲罢而不能”。

1.情感激发表达欲望。

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给带有情感的作文题目,《我忘不了一个人》可以唤起感恩的情感而乐于倾诉,《今天吃得真开心》因符合学生的天性而使他们乐于表达;此外,充满情感的导语,也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需要激发表达欲望。

需要是一种心理现象,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从来都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比如,组织学生到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旅游,事前要他们以《我想去的一个地方》写一写自己的强烈愿望,然后做成手抄报带回家,打动父母,取得父母的支持才能梦想成真。学生都会主动了解想去的那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风物景观,写得情真意切。

3、兴趣激发表达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中可安排做游戏或做有趣的实验,把表达的指导随机安排于活动之中。比如刘老师的“我学会发酵面包”作文指导课,就是以学生对实验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有条理的表达和学习表达内心的感受。

二、指导表达方法

新课标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指导的途径有,指导课中指导,面批时指导,讲评课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指导课的指导。

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要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面批时指导。

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习作中有不足的,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的好的,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是怎么想出来的,如何恰当修辞手法等。

讲评课的指导。

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写作的顺序等,发现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对词句方面的毛病,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

三、读写结合,训练“言之有序”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三年级的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片断练习中,宜以仿写和训练言之有序为重点。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难。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的,然后仿照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2、按总起分述顺序写。“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

3、训练描写植物的顺序。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例如: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小兔”。学习《爬山虎的脚》,可规定按花、杆、枝、叶的顺序写“三角梅”等。

4、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接着进行仿写。此外,还可以进行对话仿写等。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习作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我们常见的学生习作不是胡编乱造,就是不生动、不真实,读起来无趣。因此,在习作指导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利用声音、画面,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发他们的联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第2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从1~9年级,就在一座校园内度过。曾经,我们针对本校特殊的师生结构,做过“立体阅读”项目研究,它是指在不同年级、多维空间、不同时段内,选择品类读物,借用多种手段,交织点线阅读、平面阅读、立体阅读的一种生态阅读项目。经过4年研究,学校学生普遍在解读能力、阅读品质上有了丰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开启了“立体作文”项目研究。“立体作文”是指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找到合适的联系点和适切的关系带,一方面很好地承接小学时代的作文营养,另一方面较好地延续中学阶段的优秀做法,并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学生由小入初在作文发展上的自然延承研究。

在我们看来,“立体作文”是一项真研究,它将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展开作文教学的过程,揭示作文训练的脉络,跟进作文评价的体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作文研究向纵深走去。

一、“立体作文”的真实内涵

“立体作文”项目,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涉及以下几“多”的内涵(如表1)――

据此,我们拟定了中小学作文发展的表现标准(如上表2):

这样,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延承中,我们就有章可依、有本可张。作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依据拟定的标准学会控制:控制读、控制写、控制改、控制评。以下将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规范、实践操作及多元评价上作阐述,本文仅限于讨论记叙文体的作文延承教学。

二、“立体作文”的基本规范

既然“立体作文”是考量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9个年级发展水平的项目,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就从小学低年级段做好选材、构思、主旨、表达4四个维度的具体要求。

(一)选材:只有鲜鱼才可清蒸

其实,作文有无话可说是当前作文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事情。在有话可说与无话可说之间,涉及最大的当然是选材问题。这一点,不管是刚会识字的一年级孩子,还是表达有见地的九年级学生,都要把“只有鲜鱼才可清蒸”作为最重要的选材标准来规范。

同样以《原来春天一直在我身边》为题,以下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选材准则。

四年级:我们家住在顶楼。在顶楼的平台上,爸爸妈妈建了一个花园,里面种了一些植物,有金银花、榉树、万年青、蜡梅、野蔷薇、扶桑花、栀子花、三角梅等等。……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开始行动起来。先把喷壶灌满了水,接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提到了花坛边,拿起喷头,按下黄色按钮,朝着植物喷了起来。……那些花,尽管次第开放,开在不同的季节,但每当我在作业之余,提起水壶,为其喷洒清水,就觉得春天一直围绕我左右……

七年级:三年前,我爸搬回来一盆“金枝玉叶”,叶子肥大,很厚实,但是不开花。而且枝叶稀疏,便把它晾在阳台上,任其自生自

灭。……第一灾便是旱灾。……水灾它也经历过。……这第三灾可是断身之灾。现在是夏天,它已经长得和折断前没什么两样了,繁茂的枝叶,绿的像蘸饱了水,鼓胀鼓胀得。这是它的第三次重生,也是它的第三个春天。春天何尝只是一个季节,一株花草,一阵春雨。其实,春天就是一种精气神,一种生命力,一种不闹腾的执着。如此说来,春天何处不在?何时不在?放下焦躁的情绪,随处走走,就能邂逅似曾相识的春天。

以上,四、七年级学生都选择了自然植物作为描述对象,但一个以浇花为抓手,一个以静观为起点;一个是发现自然的春天,一个是发现生命的春天。很显然,后者的选材高于前者,但这是对四年级选材水平的一次延承,如果没有四年级的历练,很可能七年级还停留于四年级的水平。但不管选材质量如何,两者都做到了选料的新鲜,一如鲜鱼般适合清蒸。

(二)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作文构思的共同追求亦如此。但在此之前,笔者想述说一番小学生的作文构思章法。因其缺少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的支持,所以只能摆布出板块状、糖葫芦串式或一事一议式的构架,然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则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变换叙事角度,增加层次,改变顺序,添加悬念、伏笔、照应、波澜等,以此来提升作文构思的巧妙度与艺术感。

记叙文常见的构思艺术有:爬山坡式、葫芦串式、一支垂柳式、倒挂金钟式、冰上一角式;双线交织、运行、两两比照、烘云托月、山重水复……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借助于“苏教版”《语文》中的课例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构思模型,如:

山型:《老山界》《飞红滴翠记黄山》

水型:《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 k

湖型:《七颗钻石》《分外甜美的葡萄》

塔型:《生命与和平相爱》

块型:《我们家的男子汉》《我的老师》=

链型:《月迹》《晏子使楚》《散步》 §

这些会给学生构思作文带来直感的冲击,对“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理念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揣摩。这是一名初中学生对于小学时懵懂无知、不知构思为何物的一次颠覆。

(三)主旨:思想所至,便是世界所抵

主旨的提炼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最为艰难的部分。而这一点也不是老师立马能教出来的,许多时候,它需要靠学生丰厚的阅读积累、文化积淀及敏锐的语感悟性。老师们应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前奏――阅读,有着严格的立体规定,如:

一年级绘本故事,二年级儿童诗歌 ,三年级成语故事,四年级儿童漫画,五年级小小古文 ,六年级精美散文,七年级精短小说,八年级名人传记, 九年级哲理美文。

在中小学的阅读衔接上,老师们主要是在五年级时渗入小古文,引导学生提前渐入文言语感环境,而紧承六年级的是精美散文,七年级续读的是精短小说,这样在阅读体系上就一脉相承起来,为其思想素材的占有、整理,思想内涵的概括、提炼做了必要的准备,更好地为其作文的延承做了厚实的铺垫。当一名小学生在阅读时把吸纳中外精品中的深邃思想当成一种阅读的习惯,那么,当升入初中后的作文表达,这种前经验会慢慢渗入学生的文本中,时不时地会语出惊人,思想闪光。阅读,会带我们走向远方,而思想所至,便是世界所抵。这便是中学作文对小学的最好承接。

(四)表达:语用的法则在于虚实相生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表达主要是写实类的。它真实、可靠,也不失其朴素美。中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开始渗入写虚的尝试,想象与联想常成为他们最好的手段,描摹也变得细腻,语言自然丰美许多。以下是《自然之美》的尝试练笔:

四年级:终于到了希拉穆仁大草原。只见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悠闲的白云,蓝天下是绿茵茵的大草原。偶尔,几丛又高又绿的碧草点缀在上面,绿草之间夹杂着幽蓝的野花,像是一幅水墨画,淡淡的,轻轻的,一直延绵到天际……

六年级: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竹子映入我的眼帘。它们有的青翠欲滴,巍然屹立,仿佛是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青年;有的已经只剩下枯枝败叶,仿佛是奄奄一息、有气无力的临终老人;有的还很矮小,仿佛是刚刚出生,还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这些竹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枝叶和枝叶“血肉相融”,不留一点空隙。

八年级:走着、走着,一颗粗壮的大树便映入我散漫的眼帘,不禁抬头一望,那树上是淡粉一片。是蝴蝶缀满枝头,这般清新美丽?我心里美滋滋的。晨曦中,它披上了一袭轻纱,霰光清抹,好似彩云飘落人间。突然发现,这好像是樱花,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小憩一番。向左不经意一望,竟是一条粉色的河流。

很显然,初中阶段的语用训练是基于小学时的写实,又有所超越式的写虚,两者有机结合,使文章于虚实间生香,动静间生色。

三、“立体作文”的实践操作

然而,观念好讲,操作难为。依据以上4点规范,在作文研究中,还是从这4点出发,给中小学生可靠的抓手,并展开实践操作与训练。

(一)选材组材的弥合点:讲故事

其实,学生并不缺少素材,他们缺少的是怎样来运用这些材料。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讲故事有一定的规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该浓墨重彩时添油加醋、该惜墨如金时简单涂抹。总之,讲故事也要有分寸,必须在符合规定话题中的所有素材里选择与该话题弥合的点儿。训练这一点时,我们常常会给学生一个抽象话题,如“真正的美”。

三年级:《第一次浇花真美》《糯米粥真甜美》《老师的微笑真美》……

六年级:《黄山真美》《妈妈的口头禅真美》《年味儿真美》……

八年级:《乞丐之美》《巅峰至美》《高贵的灵魂最美》……

在学生的拟题及故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对材料的处理与组合能力,从中也可以窥见初中学生在小学实写素材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学生们尝试到理性世界中去编创故事,使所用的素材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

(二)构思运作的巧合点:画图例

构思运作往往是中小学生最漠视的环节,很多学生止于讲述故事,这时,老师们就需要给他们一些形象的载体,来外化作文的行文思路。如讲《心里美滋滋的》一文。

六年级:《心里美滋滋的》(板块连缀式)

七年级:《三遇桃源》(爬山坡式)

八年级:《散步》(三线交织式)

3幅图例,直观地再现了中小学生在架构文本思路上的差异。六年级学生思维成块状特点,行文自然多板块连缀;七年级为线性思维,行文构思稍有波澜;八年级则在线与面的组合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三线交织与一波三折相交融,充分体现了“立体作文”对小学阶段的承接性。

形象的力量往往大于思想的力量,帮助学生画出行文构思的图例,是为了更直观地叙事抒情,并更好地改变从抽象到抽象的干巴叙事,进而以形传神,动人有效。

(三)主题传达的承载点:妙点拨

精当的选材与佳妙的构思,还需要有主题的点缀才更显行文之妙。而如果能够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承载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提拔或升华,那么,文章的内涵将会于顷刻间提升数倍。同样是写《牵手观音》,我们选用了五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在同一场合观看视频,要求在描写、想象中卒章显志。

五年级:一张面,充满柔情与安静,千只手,播撒温暖与幸福,她们在舞台上投下的层层魅影,仿佛观音的佛光普照人间。

八年级:这是一群无声的天使,尽管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双手缔造传奇,用舞姿诠释生命的真谛,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毅力、叫坚强。他们用自己灿烂的生命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九年级:是的,喜悦是生命的黄金,宁静是人生最美的姿态。每天都保持向上的激情,我们便会像这千手观音一样,保持喜悦的心情,宁静的心境。然后,用我们的双手,把喜悦与宁静带传递给千家万户,传递给林海星空……

很显然,3组学生的承载点分别是柔情与安静、毅力与坚强、喜悦与宁静。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阅读视野、文化积淀、思想内涵的浅深有异,然而又是如此贴合他们的心理实际。

(四)语言情思的契合点:巧叙议

当然,以上3点最终都必须借助于优雅的语言来表现,而所谓优雅的语言,必须依赖语言与情思的契合点,及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一点主要是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做到一事一议便可。七、八年级学生则需在叙事完整的基础上,培养细节描写的意识,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甚至标点的使用都做精细的揣摩。九年级学生则要能于详细叙事、精细描写之间,巧妙点缀议论抒情,并用最适合的语言形式来承载适切的思想情愫。

四、“立体作文”的多元评价

在“立体作文”项目教学的具体推进中,最难操作的乃是评价问题。形成各种适切的评价表(多元评价)成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抓手,这儿,仅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的记叙、描写为考量指标,作一评价示范(见表3)。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第3篇

一、学会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以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内容。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目的、方向。因此,这种观察是比较难做到的,是留心生活,养成良好观察习惯的最高阶段,当然也是学生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作文中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随机观察。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论干什么(上学、逛商场、串门、看电影、旅游等),都要时刻注意耳(听)、眼(看)、手(触)、鼻(闻)等感官的活动。总之,生活的领域有多大, 就把随机观察的范围扩展到多大,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把随机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二、学会合理想象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方法就叫做比喻。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比喻要贴切、新颖、独特,不落俗套。

案例:四年级的一次作文要求写一次活动,在组织学生们开展跳绳比赛后,他们写道:“老师一声令下,选手们都行动起来。绳子与地面轻轻擦过,随即从跳起的脚尖下穿过。五彩的绳子越甩越快,把选手围住,形成了转动的彩色绳球。”

习作中用到的最多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转动的彩色绳球”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了,使抽象的东西平易化、通俗化了,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了,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想象,并在作文中大胆尝试,一定能写出好的比喻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辉添彩。

2.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的修辞手法。动物、植物、常见用品都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描写。

案例:三年级的一次作文要求用第一人称写一种文具。在习作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具,叙述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在《橡皮》的作文中,学生甲写道:“我的身体呈长方体,颜色雪白。”学生乙写道:“我是个苗条的姑娘,身体呈长方体,皮肤洁白如雪,摸上去极富有弹性,不知道有多少女子羡慕我。”

学生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身材和皮肤入手,使无生命的橡皮有了生命,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观察与想象共生

观察和想象有机结合,习作就不再空洞,表达内容也就鲜活起来了。这几年,我在教学中总是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案例:春天,蚕豆花开。这种农作物对住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了,自家田里有,上学路边有,校园周围也有。写作之前我和孩子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师:描述一下你们见到的蚕豆。

生1:叶子碧绿,和我的小腿一样高。

师: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2:大概是椭圆的,不肯定。

师:蚕豆开花了么?

生:(齐声答)开了!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

师:花儿有几片花瓣?又是怎么组合的?

生:(齐声答)不知道。

于是,我把孩子们带到田野,把蚕豆地当做习作之旅的第一站,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交流。

“走了一段路就到了田埂上,我感觉有许多眼睛在注视着我。我定睛一看,一簇簇矮矮的蚕豆花开得正旺。我蹲下来仔细观察花儿:外层的一片花瓣是椭圆形的,白中渗着点紫,像翅膀一样微微翘起。最奇特的是中间相拥着的两片半圆形花瓣,上面各有一个黑色的圆,远远望去像极了人的眼睛。我不禁暗暗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正是经过细致观察和合理想象,学生才有如此细腻的描写。读着这些文字,我欣然一笑,仿佛又看到了那天孩子们蹲在田间三三两两窃窃私语的情景。

那天,大多数人都蹲着,有五六个人站着,缓缓走动,我刚想批评他们观察不认真,耳畔却传来惊喜的叫声:“找到啦!这儿有一个!大耳朵!”我恍然大悟,我忽略了多么有趣的东西,幸亏我的学生没有放过。他们写道:“一个个耳朵像和我捉迷藏似的,在层层叠叠的绿叶间随着微风摇摆,迷惑着我的眼睛,但是我练就了火眼金睛,找到了一大把蚕豆。它们有的像号角,有的像小巧的漏斗。”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课;习作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14-02

1 习作前激发兴趣,扩充资料

习作教学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的要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普遍对静态的文字不太敏感,而对动态的视听画面比较有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PPT课件导入,介绍写作的要求或相关内容。但微课的视听效果比PPT课件更强烈,能够快速、及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微课可以在习作前渲染气氛,在情境建设方面作用很大。教师在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讲解,使习作主题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不跑题。同时,教师可以把完成习作需要了解的资料以微课的形式在班级的微信圈、乐教乐学平台或是QQ群中、共享,学生会借助家长的手机或电脑进行预习自学。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在媒体平台上及时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习作要求是:长城、颐和园、九寨沟、秦兵马俑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旅游虽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家长也会在假期中带上孩子四处游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游玩,并且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只顾游玩,对导游的介绍,只能听其声而不知其意。这给习作指导带来重重困难。微课的使用无异于雪中送炭,填补学生旅游体验的不足。

2 在习作中学会观察,引发思考

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一方面是从书本中汲取,一方面则来源于生活。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从低年级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指导学生写作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观察事物,把看图、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仅是感性的认知,还有理性的思考。

利用微课收集写作的素材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班级活动时,他们经常自发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猜谜语、踢毽子、跳绳、手指游戏等。还有一些班级、学校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运动会、合唱比赛、诗歌朗诵、拔河、应急演练等。如果教师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学生记录这些场面,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能唤醒学生的记忆,在愉快的回忆中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或者是抓住其中有特点、感人的镜头,进行表情、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使学生明白习作的素材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捕捉到。

利用微课整合课文资源 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精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素材,如:刻画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的语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营造气氛的环境描写,体现人物特点的对话,等等。教师进行归类设计,加上音乐、图片、视频等制作成微课,可以更集中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习作的机会。

利用微课培养观察的习惯 小学生不是不愿意观察生活,而是不会观察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很多时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日常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有意识、有目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微课的优势在于把观察训练配成动态连贯的画面,使观察对象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饱满,而不是静态零碎的文字表述,对以感性思维发展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更易把握。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写观察日记的方法”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对爬山虎这种植物不大熟悉,认识爬山虎不难,要对爬山虎的脚有清楚的认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微课再现课文的第三段――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山的,引导学生从叶、茎、叶柄、细丝等位置逐步观察,从而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和用词的准确。在每一个环节中设计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对话体”,如:请你读一读,请你找一找,你发现了吗,等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再来交流和评议。有了这些“原始资本”的积累,还可以选择描写含羞草、牵牛花等植物的例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去领悟作者是如何观察描写的。不明白的,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

利用微课指导习作的技巧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都是依附在课文阅读后面,导致教师没有意识和办法进行系统的习作教学。作文指导也是老调重弹,如“要抓住主要内容写具体,运用细节描写写细致,写出真情实感”等,对学生没有进行细致、实用的指导。借助微课,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水果是人人常见、爱吃的东西,学生应该有话可写,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却不具体、不生动。让学生带着体验、思考、准备走进习作中,是习作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微课“如何把水果描写具体”就起到相应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感受水果的外形、颜色、气味和味道,这样就使学生回想起自己吃水果的情景,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其次,两段例文前后对比,发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更形象生动;最后,提供一些描写水果的词语,方便学生在写作中运用[1]。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家观看后,会激发观察、写作的欲望。可以说,借助微课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少走弯路,激发写作的欲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习作后重视讲评,交流反馈

习作的讲评,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讲评,叶圣陶先生说过:“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得之矣。”意思就是说在学生自己写了的作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自己评价才能有所得。

对比讲评 教师在阅读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找出优点,共同或个体存在的问题,制作成习作讲评的微课,借助乐教乐学平台或其他媒介,构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评价反馈变得更加灵活自由[2]。由此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鉴别能力,吸取优点,思考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启示,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

专题讲评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习作,制作微课截取相关的片段来分析,可以是写开头结尾的、人物描写的、场面描写的,也可以专门讲写作的顺序与技巧、优秀范文的欣赏、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开头的方法、写中心句、过渡语等,通过专题讲评,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习作技巧认识更加清晰,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学以致用。

微课的介入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开阔了新的思路,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写作的任务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转变“教师教、学生写”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体。但现阶段还不成熟,只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要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寻找微课与语文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使习作成为人人都愿意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描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第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拓展思路

不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山区还是平原、北方草原还是江南水乡,或繁华富裕,或偏僻贫穷,家乡养育了你,你都会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什么是景物呢?景物是自然风景(如田野、果园、村庄、街道等)、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和各种事物(如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等)的总称。所以,写家乡景物,选材的范围太广了,可以写家乡风景区的景物,也可以写一般的景物。比如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果园、巍峨的青山、潺潺的小溪、繁华的街道、小巧玲珑的街心公园、幽静的胡同……都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材料。

习作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很简单,那就要求同学们要留心观察你要写的景物。你可以通过观察这种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或动静的变化来发现它的特点。

2.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还有时间顺序等。当然,写作顺序也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你的表达需要来确定,因文而异。